A. 印度是分離主義特別嚴重的國家,為何他們迄今還能保持領土完整
其中最主要的是宗教的神奇“團結”力量,其次是印度首領緊縮的管理和寬泛的政令,印度可真是一個神奇的國度。
語言不統一,印度方的說法是不限制民眾的權利,選擇語言是民主的象徵。這種行為竟然扯上民主二字,那怎麼不說大量警察設崗略顯專制呢?反正印度民眾就是這樣相信了,在“民主”謊言之下,大多印度民眾甘願臣服,於他們,這是最美好的國度!
B. 為何印度在全世界各國都在為疫情叫苦連天時,印度卻如此平靜
如今的印度可以說新冠疫情是非常的嚴重,而在全世界各國爆發了新冠疫情之後都是苦叫連天,也都非常的緊張。可是印度卻非常的平靜,這也讓大家都覺得印度為什麼有這樣的資本呢?由於印度的人口非常的多,再加上印度也是比較落後的。所以說很多印度人在爆發了新冠疫情之後,他們沒有最簡單的口罩,也沒有最簡單的消毒用品。
印度如果說想要去抑制住這個新冠疫情的話,肯定是需要照顧到每一個人。我們國家是非常民主的,在爆發新冠疫情的時候,國家也是考慮到了每一位人民。關怎麼樣?當這種事情發生的時候,全國人民應該是我連手度過這一次危機,不應該坐吃等死,也不應該做出這樣的行為。
C. 印度為什麼發展前景遠遠不及中國
因為:
印度是個眾神領導的奇葩社會;
印度有著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
印度的土地私有,對國家建設造成的困難重重;
印度官僚機構臃腫而效率低下,慢得如同蝸牛;
印度人內心平靜,認為自己現在挺好,很幸福,不需要什麼發展。
上面這些因素,都嚴重影響或制約了印度的發展。
D. 印巴之間再起波瀾,為何往日爭奪激烈的錫亞琴冰川卻很平靜
印巴兩國因為國土原因,一直沖突不斷,雖然相比中東而言還是顯得很平和,但是在國土爭議處兩國也是多次交火。而巴控克什米爾的東北角錫亞琴冰川,雖然不適合人們生存,但是因為地勢,是戰略高地,雙方也是多次在此地交火。此次爭端,在錫亞琴冰川方面,雖然看上去平靜,但是在背後也是各有手腳。
具體而言,就是印度想先平定克什米爾境內的叛亂,然後小打小鬧,並且可以試圖把邊境往西、北部推進。而巴基斯坦方面,因為內部制約,以及國立上的差距,只能保持最大限度地等效反擊。
E. 中印戰爭的「麥克馬洪線」現在還是回到了中國手裡對吧
還沒有
中印邊境爭端主要是東段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和西段阿克塞欽地區。實際上新中國成立前印度就已佔領麥克馬洪線一帶了,而阿克塞欽還掌握在中國手裡。
中國認為有價值的地區是阿克塞欽,新藏公路從這里穿過。而對印度而言麥克馬洪線比較重要,因為從前靠南一些的中印邊界線一馬平川,毫無險地可守,印度認為很危險,所以將邊界向北推至麥克馬洪線。
本來中國曾暗示印度中國可以接受麥克馬洪線,但阿克塞欽必須歸中國。此時雙方軍隊已經有了小規模接觸,於是中國提議雙方軍隊各自後撤20公里,脫離接觸。但印度不予理睬。
不知為什麼印度就是寸步不讓,堅持對阿克塞欽的要求,而且還得寸進尺,在東段某些地方甚至越過了麥克馬洪線。中國的忍耐到了極限,便開始了懲罰行動,一路向南打,攻下了通往印度首都的最後一個可以防守的地段,印度幾近崩潰。中國也達到了目的。
於是中國宣布撤軍,從麥克馬洪線向北撤20公里,並把繳獲的大批印度軍備擦乾凈,碼整齊,交還印度。這對印度是個極大的羞辱。
從此邊境平靜了下來,阿克塞欽還是中國的,中國本已放棄的麥克馬洪線以南地區歸印度,恢復了開戰前的形勢
答題不易,如覺滿意,望採納,感謝你的支持~~~~~....
F. 印度為什麼沒有華人
有華人,只是人數相對其他國家較少。
華人遍及全世界。與華人在其它國家「人丁興旺」的現象不同,印度華僑華人越來越少,從半個世紀前的5萬人減到目前的6000多人。數十年來,在印度人口飛速增長的同時,華僑華人的數量卻在持續下降。
一、印度華人的歷史與現狀
(一)印度華人由鼎盛時期的5萬人降至目前6千人。17世紀末,一位來自廣東的天主教徒成為最早在印度定居的中國人。清朝中後期,一批以廣東客家人為主的中國人漂洋過海,來到當年英國殖民時期的印度首都——加爾各答。他們在距離該城市65公里的鑽石港落腳生根,繁衍生息,使之成為印度第一個華人聚居地點。此後,來印度的華人持續增多。20世紀50年代,印度華僑華人迎來了「鼎盛時期」,當時的人口一度達到5萬人,僅加爾各答西北郊塔壩一地就有2萬多人。這些人按籍貫可以分為兩支,一支是來自廣東梅縣的客家人,另一支為來自湖北的天門縣人。
近年來,大批華人華僑向海外移民。到目前為止,在印度的華僑華人只有6000多,其中4000多人在加爾各答,1000多人在孟買,500多人在首都新德里,剩下的在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和班加羅爾等地。據了解,在印的華僑華人幾乎每家都有人移民海外,留在當地的絕大多數都是老人和孩子,當地甚至有華人認為,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下去,華人可能會在印度銷聲匿跡。
(二)印度華人的減少有很多原因。首先是20世紀50年代末,中印關系惡化。從1961年2月到1962年9月,有200多名印度華人被以各種名義驅逐出境。中印爆發邊界沖突後,印度政府頒布法令,凍結華人的財產。印度西孟加拉邦政府甚至規定,被捕獲釋的華人不準在該邦北部定居,必須居住在加爾各答。一位孟買的老華僑說,1962年,他的爺爺、父母都被關進監獄,當地政府還關閉了所有中文學校,封了許多商店,讓華僑人人自危。從那時起,華僑華人開始陸續離開印度,移民到香港、台灣、加拿大和東南亞等地,華人數量連年銳減。不過,隨著中印關系的改善,針對華人的限制和歧視措施早已成為歷史,留下來的華人逐漸過上了平靜的生活。
除了歷史原因,印度目前尚處於向外移民時期也是造成印度華人逐漸減少的原因。一方面印度作為發展中國家和人口大國不像世界上一些新的移民地點那麼有吸引力。一位剛剛大學畢業的華人小夥子認為,印度失業率太高,薪水又非常低,留在當地,前途實在一般。另一方面,印度在移民和吸引海外投資方面採取的是歡迎加限制的措施,這客觀上影響了新移民的進入。此外,當地實施的一些經濟措施也動搖了華人留在印度繼續發展的信心。在華人最多的加爾各答,政府為發展經濟,整合當地製革行業,要求華人製革行業搬到其它地方,導致許多人舉家遷往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