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盤點印度十大世界之最
由於其獨特而廣闊的陸地,印度通常被稱為南亞次大陸。印度三面環海,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將其與亞洲大陸的其他地區隔開。印度以其古老的歷史、多樣的地貌和多元的文化而聞名。那你知道印度什麼是世界第一?下面小編就給各位盤點印度十大世界之最,快來了解一下吧。
1. 人口
根據聯合國最新的數據統計,在2023年5月份,印度人口已經超過14.2億,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生育率最高的國家。盡管印度政府提倡計劃生育,但印度教鼓勵多生孩子,這導致印度成為世界貧困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及全球文盲最多的國家。
2. 電影產量
印度電影產量世界第一,每年高達2000多部。雖然部分印度電影被認為不符合國際口味,但仍有一些精品。印度的班加羅爾甚至被稱作「南亞矽谷」,印度也是世界最大的軟體外包國家。
3. IT人才
盡管印度有很多人不識字,但他們的IT人才也不容忽視。印度是全球第二大英語國家,大部分編程語言都是用英語,這對印度人來說並無壓力。越來越多的印度人進入美國科技公司擔任高管。
4. 仿製葯
印度是世界最大的仿製葯出口國。盡管這遭到其他國家的打擊,認為這違反了葯品研發專利,但印度並未停止仿製葯的生產。
5. 摩托雜技
印度在摩托車雜技方面具有獨特的技巧。印度閱兵式上,摩托車雜技表演總是引人注目。印度之所以痴迷摩托,除了受英國殖民的影響外,還跟自身國情有關,摩托車價格低廉,出行方便,還不會堵車,自然成為印度人的首選。
6. 萬國牌武器
印度自稱是亞洲第一軍事強國,是世界頭號武器采購大國。印度經常購買各種武器,甚至比打仗的烏克蘭還要多。
7. 素食主義
印度是全球吃素人數最多的國家。印度人愛牛敬牛,把牛當祖宗一樣供著,誰要是敢吃它,免費牢飯就有人提供了。印度年均每人只吃10斤肉,牛糞牛尿倒是消耗了不少,這導致很多人骨瘦如柴。印度也成了世界營養不良人口最多的國家。盡管印度人自己不吃牛肉,但卻是世界最大的牛肉出口國。
8. 廁所
印度有世界上最大的公共廁所。在印度人眼裡,廁所是充滿污穢的,如果建在家裡會影響風水,所以哪怕再有錢,也都是去外面上露天廁所。
9. 強奸
印度是世界公認強奸案最多的國家,每16分鍾就會發生一起案件,特別是在女性野外如廁時。
10. 敲竹杠
印度在外企火葬場方面的敲竹杠水平堪稱世界第一。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別想帶回家。許多外資企業到了印度都會被薅的連毛都不剩。
『貳』 印度人在軟體互聯網行業的地位,連老美都撼動不了
世界互聯網的牌桌上只有兩個大玩家,一個是美國,一個是中國,阿里巴巴、Facebook、微軟等企業,服務著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互聯網用戶
然而被稱為互聯網中心的美國矽谷,頭部公司的掌舵人竟然不是自命不凡的美國人,而是畫風與之差異很大的印度人,谷歌CEO桑德皮查伊已經成為印度人之光
印度作為世界第二大人口國,GDP卻不爭氣的排在世界第七,位列人口只有6000多萬的法國之後,但是即便如此,沒有一家世界級的互聯網公司且國內市場被中美瓜分的印度,頭上卻一直頂著一頂閃閃發光的高帽子,"IT強國"
在矽谷碾壓以勤奮號稱的華裔精英,大多數中國的工程師止步中層,而印度裔卻很多進入高層,甚至是打工皇帝CEO,掌舵矽谷,讓人不免有些看不懂
印度在中國的名聲並不好,總是招嘲,大致形象是吃著五顏六色糊糊飯,出行乘坐掛票火車、基礎教育普及率極低,出了孟買都是村兒,連閱兵都像雜技表演的二哈形象
但不得不說,咖喱味兒的英語也是英語,印度人擅長交際,思辨活躍,這是公認的事實,受英國長期殖民的影響,他們似乎完全沒有亞洲人的含蓄,語言表達時豐富的手勢動作,抑揚頓挫的表情配合,性格上更加靠近歐美
通過一些印度電影也可以印證這一點,寶萊塢突如其來的歌舞風格有時候讓歐美人都拍案驚奇,"我擦,這也太TM歐美了吧"
低障礙的語言優勢,歐美范兒的性格,使得相比於中國人,印度人在美國有更好的種族認同感,可以更好的融入矽谷的氛圍中
關心大學排行榜的同學們應該了解,全球TOP100的大學大部分被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占據,亞洲名校則主要集中在中國,日本,新加坡,中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印度在教育上的成果乏善可陳
但有一個學校脫離於評價標准之外,就是印度最高學府印度理工學院,這所學校被稱為印度工程師的搖籃(在中國榮獲這個稱號的是藍翔技校)
印度理工學院在亞洲大學排行榜上也並不卓越,但其在印度國內的地位遠比清華在中國的地位高,畢竟清華身後有北大、浙大、上海交大、復旦等一眾高水平大學緊隨,清華並非獨步江湖,
而印度理工學院可以說是全國唯一的985,其他全是普通高校,有絕對的優勢;而且在等級劃分明顯的印度 社會 ,進入印度理工學院不只是進修知識,更是 社會 階層的躍層,是一個正真意義上高考決定命運的學校
印度理工學院在工科類專業上很強,特別是IT信息工程是世界互聯網的外包基地,美國主流的IT企業中都有印度裔的身影,在世界分工中積累了良好的口碑
上面彎滑這句話是國內互聯網行業的戲言,吐槽程序員們寫代碼的不規范問題,缺少注釋和結構,5個程序員一起寫代碼,最後合在一起運行不了,且無法精準定位問題,5個人只能各自重新擼一遍,效率低下
而印度作為世界的IT外包工廠,體現了優秀的專業素養,整齊高效,配合順暢,無論是效率還是質量都是高水平的
馬雲曾經說過一句話,中國人不會配合,看奧運會凡是個人賽的埋螞臘羽毛球,乒乓球等,單兵作戰中國都能問鼎,但是像足球,籃球等強配合的項目上,成績就沒有那麼耀眼了,正因為如此,女排精神才如此難能可貴,因為它體現的不僅是個人競技能力,個人拼搏精神,更重要的是團隊協作能力
印度的協作是滲透到日常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下印度飛餅的非工業化製作方法,街邊破舊的門面裡面幾個大漢分工明確
和面的將面和好後壓成面餅,甩餅的將面餅在空中翻騰甩成又薄又大的麵皮,烤餅的接過麵皮替換掉已經烤熟的成品,接力給負責售餅的打包收款,整條簡單的供應協作鏈平穩又高效
IT產業的開發要比飛餅的製作難度大得多,在這種信息密集的產業中,團隊協作能力是一定要比單兵作戰能力重要的多的能力,我們要追求的不只是極客文化,而是一群極客協作的文化
印度人更團結嗎?我想不是的,印度國內的種姓制度,多官方語言,宗教背景復雜,使得印度從來沒有形成多民族統一的國家,特別是思想上的統一
但物衡是,在矽谷不一樣,矽谷的印度工程師多是畢業於印度理工學院,而後又去美國名校進修的高材生,同屬印度精英階層,有類似的成長經歷
印度人在矽谷非常注重前輩對後輩的提攜,對新人工作機會的介紹等,矽谷有印度派的說法,2012年矽谷的人口數量中印度以只佔到了6%,但是印度裔人才領導的公司佔到了33.2%
印度裔在辦公室的擴張非常快,很多人反饋印度領導在人才招聘方面偏袒印度裔,甚至是明顯的放水,一個印度裔升為中層領導,很快他管轄的部門就會是一片咖喱色
在印度裔掌管的矽谷中,印度新人會比較自信,因為在IT工程師在印度是類似醫生,律師一樣,有 社會 地位提升作用的,國家也非常重視IT外包產業的發展,站穩高級勞動力市場老大的地位,即便在美國IT工程師也是高知高收入的圈層
而在我國,IT工程師一般稱之為程序員,甚至碼農,寫代碼的,是強壓力 社會 下"社畜"的代表,是996毒文化的踐行者,圈層畫像被描繪為格子衫+地中海+人字拖,被定義為高收入低情趣的人群,對整個從業人群的自信是一種打擊
中國的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在全世界看來是成功的,在TIMES,USNEWS等世界著名的排行榜上中國大學連年走高,清華大學已經超過新加坡國立大學和東京大學等亞洲名校成為亞洲第一的大學
中國的教育將專業分為工學、理學、經濟學等13個一級學科門類,人才教育高度專業化,使得在各行各業產生了很多優秀的專業人才,但人才能力的隔離使得跨界創新的能力被削弱,並且加重了對協作能力的要求,缺少專業管理人才的建設
所以國家開放雙學位,輔修專業等,為的就是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培養一專多能的人才,而印度的大學教育,大多數專業都有MBA課程,不僅培養專業工程師,更是培養技術型管理人才
所以矽谷的印度裔工程師,除了在技術人員角度思考問題外,還會在管理者角度思考問題,有良好的晉升路線,在競爭中的優勢明顯
在全世界范圍內,IT工程師在純技術領域的職業生涯都是很短暫的,如果在35歲之前沒有轉變到管理崗,基本上難逃辭退的宿命,印度的大學教育,在教育階段就為學生准備好了後路,這也是印度裔在矽谷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雖然印度人在矽谷混的風生水起,但印度本土的互聯網環境非常惡劣,微軟、惠普、3M等著名企業都在這里設有分公司,大多數IT從業者都是外包服務,即便微軟谷歌的CEO全部是印度裔,但也只是高級白領
本土的市場基本上被美國和中國瓜分,缺乏自己的互聯網企業,很多專家的解讀是印度基礎建設差,識字率低等限制了互聯網的發展,但是從小米、三星、Facebook等外企在印度的成功來看,其網民基礎是能夠撐得起一個巨大市場的
從網民基礎到人才輸出兩個方面,印度都滿足成為互聯網強國的必要條件,眼下阻止IT人才外流,不要讓優秀的人才都跑去美國打工,從內需出發發展本國互聯網和軟體產業
相信未來印度這個大蛋糕除了是中美巨頭的必爭之地,更有可能滋生本土的互聯網巨頭,潛力無限不容小覷
『叄』 人是怎麼看待中國和印度的
在西方人眼裡,印度像個面團,怎麼捏弄都行,而中國則像塊石頭,不讓你隨意捏弄。在西方人心目中,印度是個「順民」,而中國是個「刁民」,他們偏愛印度人也就一點不奇怪,因為沒有人不喜歡「順民」。對他們來說,印度是圈內人,而中國則是圈外人,有時是對手,有時甚至是敵人。
印度在國際上的人緣比中國要好得多,也就是說,如果兩國間出了矛盾,世界上有頭有臉的國家,說話有分量的國家,簡言之,主要就是西方國家,幾乎都無一例外地站在印度一邊。即便他們不好直接站出來支持印度,也至少會保持沉默,或者模糊的態度。總之,在情感分上面,印度會完勝中國,無論中國多麼占理,想在這方面壓倒印度都是徒勞。
從人種劃分上看,印度人的祖先是雅利安人,是數千年前從歐洲遷徙到亞洲的,他們和歐洲人有著共同的祖先即印歐人,所以,印度人在人種上屬於白人。而中國人屬於蒙古人種,蒙古人種主要分布在東亞和東南亞。所以,雖然阿三哥看上去比較黑,但特徵上更接近白人,而中國人和白人是不搭界的。人的感情在很大程度上與相貌相關聯,相貌相近的更容易產生親近感。簡言之,西方人看印度人要比看中國人順眼得多。
語言
印度雖然是個大雜燴,語言復雜,但由於歷史原因,英語普及率高於中國。這就是為什麼當年上海灘的租界巡捕房人手不夠時,總是從印度招些大鬍子打工仔,因為從語言上說,印度人更容易和國際「接軌」,充當英國人的跟班,阿三的綽號也由此而來。不過,很多印度人的英語口音很重,有些重得讓中國人很難聽懂,可是這並不妨礙他們與西方人之間的交流。
有人可能會有疑惑,我們中國人中受過教育的人不也能說英語嗎?不是也能與西方人交流嗎?不錯,中國人的英語普及程度雖不及印度,流暢程度也遜於印度,但是在發音上並不比印度人差,甚至要好過他們。但是有一點必須清楚,那就是語言除了用於溝通交流,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即充當促進情感交流的媒介。在這一點上,中國人和印度人不在一個層次上,中國人絕大多數把英語當工具使,只是為了能夠交流,在使用英語時很清楚地把它視為外語。而印度人則不是這樣,他們對英語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親近感,雖然英語也只是次於印地語的第二官方語言,但印度人使用英語時並沒有文化上的隔膜。中國人對漢字語言的情感和崇敬,要遠遠超過印度人對自己文字語言的敬畏,所以也就不可能把英語當成多麼親近的東西對待。一個印度人可以用很濃重的口音夜讀《簡愛》,而中國人對英語最大的興趣不過是背幾本托福詞彙,做幾套雅思試題,不是為了留學就是為了移民,要不就是為了進外企找個飯碗,總之,一切都是從實用的角度出發。印度人對英語的感情,西方人感覺得到,中國人對英語的實用態度,西方人也感覺得到。
中國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國,都擁有歷史悠久的文化,但是兩者其實有著很大的不同,中國在文化上受宗教影響很小,而印度文化中處處都有宗教的痕跡,這種宗教傳統甚至對中國都產生過直接影響。
中國也有很多廟宇,但在很大程度上,尤其是在近現代,那裡早已成為中國人旅遊觀光的場所,遠不如印度人對宗教那般虔誠,把誦經當飯吃。
所以,以基督教為文化內核的西方國家,很難不對有同樣嗜好的印度人產生好感,而這種好感則不可能轉移到中國人身上。
印度人是散漫的,其民族性格就像他們的食品,軟塌塌的。他們對西方始終是仰視的,心悅誠服。這與中國人有很大不同,中國人雖然也有崇洋的心理,但骨子裡還是很以自己的歷史與文化為驕傲,這使得中國人每到關鍵時候總是不願臣服於西方人。所以,印度是地地道道的殖民地,而中國即使在最衰弱的時候也有自己的中央政府,在歷史上最慫的時候也只是半殖民地。
『肆』 印度人工便宜政府又支持,為何外企難以在印度生存
畢竟不是同一個國家,很多文化上是存在差異的。而且雖然說印度人工便宜,但是印度很多人其實是非常懶散的,沒有像中國很多企業員工那樣的有紀律性。而且雖然說印度政府非常支持一些外企進入他們國家,但是一些企業剛進入印度的時候,其實是非常艱難的,因為畢竟是在別的國家投入是會非常大的。
為了推進印度製造,印度政府正在逐步提高手機等行業的關稅,「強迫」外國公司都來印度設廠。但手機廠開起來了,模組、部件、原材料卻在印度市場買不到。所以說這是很多的企業去印度的困難,這也是一定要經歷的。
『伍』 為什麼印度留學生比中國學生受美國名企歡迎
國留學生數量增加 熱衷抱團影響語言和文化的融入交流在印度人職業成功的基石中,語言必定是其中之一,「比方說語言方面印度是英文為主所以很多人就說語言沒有什麼障礙。」 張伯庚表示,中國留學生在語言上比較吃虧:「比如說你語言要不是母語,你要是過去(留學),一個禮拜要讀一兩本書,寫兩三個稿子,就很吃力。」中國留學生在美國面對海量課業時往往被語言束縛,而且近幾年這種束縛又有了新的變化:「以前的中國學生,對語言倒不是有特別大的障礙。
比方說你這個班裡要是有一兩個中國人,那沒辦法只能跟其他的國外的學生來往。但現在中國學生數量更多了,我在哈佛有很多學生,比如說是南方來的學生希望跟南方人一起。我認識一個中國在英國留過學的學生,在商學院念書,他是東北人,他說他那個學校里有兩個四川來的學生,他們坐在一塊的時候就說四川話,他這個東北來的學生也聽不懂。所以這個是從語言的角度來看,是一個問題。然後就回到印度留學生,他們沒有語言的障礙,所以他們跟其他的美國學生交往很方便。」
教授表示,中國留學生熱衷抱團,對於融入當地朋友圈缺乏興趣,這種習慣養成後在他們走入外企職場後就會顯露出弊端:「無論是價值觀還是習慣,比如說他們在美國的企業里很多是outside office,你要是不去看球,不跟大家一起去吃飯、看球、玩兒,那就很難加入領導圈。
」中國學生沉默謹慎 印度學生能言善辯雖然印度人口音帶有濃重咖喱味,但他們從不憚於發聲;而中國學生說英文沒問題,但是要走到高層,用英文辯論,闡述觀點的時候就會顯出弱勢。
「在美國,很多美國的企業、跨國企業都有很多印度人在當CEO或者是CTO、CFO。甚至哈佛大學商學院很多教授都是印度血統的,所以也可以說他們在語言方面沒有障礙。另外他們強調表達和辯論能力。他們從小就培訓,就可以在現場說得很好,想得很快,然後說服力很強。
教授強調這是教育培訓帶出的習慣:「在印度,他們受到英國傳統的或者是英國習慣影響更多。所以你要在口頭上的辯論,而據我所知,國內的教育系統並不是太支持這種。我不是說中國的學生沒有不同的想法或者是習慣,是指他們的習慣、培訓教育,一直不強調這方面的東西。可是英國和美國的傳統就是辯論、說服對方。特別是美國法學院,你看企業家很多都是從法學院出來的,然後當律師當了一會兒,然後就轉向其他行業,很多也是sales方面的,當然工程師要是創業自己可以當CEO。sales你可以慢慢的往上升。當然我知道現在國內很多的商學院也開始強調soft skills,PPT,溝通的方式,這個可能慢慢會好起來。」
尼廷·諾里亞,哈佛商學院院長印度學生和中國學生相比較之下顯得更為愛辯論敢於發表意見。 印度人在一起,經常為了討論而討論,不惜時間和精力。在學校里,老師會組織學生進行辯論。而當他們把這些習慣帶入跨國企業的工作中時無疑又增加了一個優勢砝碼,中國人的沉默謹慎,唯恐「禍從口出」的習慣,也意味著容易導致錯失良機。
從校園行為習慣中可以觀察出幫助印度學生走向職業成功的些許因素,張教授同時也指出,印度裔之所以取得成功,和他們國內的高等教育也有很大的關系,印度理工學院(IIT)作為印度精英的搖籃、全球錄取率最低的名校,為跨國大企業輸送了頂尖優秀的人才,此外,印裔精英階層很注意幫助本族裔。在招聘、工作安排和培訓上都會刻意提攜本族裔的人,多方面的因素都是印度裔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陸』 中國印度
最本質的原因是:兩國人民的性格不一樣。
印度人好張揚,不務實,不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導致國防自產能力、公路學校等公共設施極不健全,雖然有廉價勞動力,但相較中國四通八達的道路,一流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外企還是傾向於中國投資。舉個例子,印度國防基礎設施建設相當落後,武器自產能力嚴重不足,卻拿那麼多錢搞航母,早晚拖死它
『柒』 去過中國後,老外們怎麼看中國
我在外企,認識很多老外。
老外對中國印象普遍較好。
吐槽的地方:
1.空氣污染
2.吃狗肉
3.隨地吐痰或者大小便
4.交通規則
5.紀律差
贊賞的地方:
1.安全(你沒看錯)
2.城市建設
3.便利性
4.人友好
5.好吃的
6.多元化
7.便利性
8. *** 效率(你沒看錯)
9.科技
10.效率
11.特色文化
到過中國的外國人,對中國的看法應有盡有,有反對中國的,或者給中國抹黑的,但給中國唱贊歌的也大有人在,總之各人的看法不盡相同。
在心理層面上對於侵華,畢竟這兩個國家對中國的了解是最全面最深入的,所以有點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所以一方面他們覺得中國可怕。他們確實是不喜歡中國人。韓國人最搞笑、落後,他們跟我這個說普通話的人說英文,有那麼一些負疚感,青天白日旗倒是經常見到,一方面覺得中國人無知,只是在某些方面有自己想當然的看法,但絕不可能罵人,對華人的概念就像我們對溫州人的感覺,然後迫不及待的辦完事情趕緊走、英國人)對中國的感覺是,他們是最最不了解中國的,中文歌都能唱兩句,然後一一作答,然後介紹美國是怎麼做的,三句話離不開美國,東南亞的華僑們很可愛,禮貌有加,經常遲到,港人幾乎對於中國大陸沒有認同感更加沒有歸屬感,有很多東南亞人就是為了坐一次磁懸浮去上海,中文水平是英文水平的十倍,就像我們認為印度人都能歌善舞是一樣的。同時也極度不了解中國。在香港,中國走一趟便宜,認為中國專制,他們眼中的中國人都是富翁,但你問人家是否願意落葉歸根。我在國內接觸了很多國家的人,好像這地方就是他們家一樣,恨不得把國內的好東西都弄他們那裡去,他們對大陸人普遍的共識是同情和親近。東南亞人普遍喜歡中國。對中國人還算有好,沒什麼禮貌,日本人對於中國的了解遠在韓國人之上,認為中國人還留著鞭子的都大有人在、素質低下,然後微笑著向翻譯弄清楚我問他的每一個問題,那地方文化沙漠,絕不嚴肅,這地方我來了。
日韓人對於中國的感覺要好很多了,對他們看到的事物先是指指點點。美國人極度傲慢,你幾乎看不到五星紅旗,而且不避諱政治、極度不認同中國。南美人接觸的不多,不修邊幅、西班牙人,一個個邋裡邋遢,他們對於中國人沒有完整的概念,恰恰是台灣人,但幾乎能迴避就迴避,我身邊的台灣人最多,見了面找個機會就先給我看他的美國護照,對於中國人十分的禮貌和友善,因為能看到很多他們那地方看不到的東西。
日韓人幾乎不怎麼會英文,他們驚詫於中國富裕的生活(東南沿海)。歐洲人(我接觸過法國人,因為長久以來中國是封閉的,我十幾歲的時候十分驚詫於一位日本老頭竟然向我鞠躬,他們倒是挺願意到中國來,來過了,而那麼多的中國人為何不起來反抗。不過日本年輕人我接觸的不多,漢字人家都看的懂,這點和歐洲人完全相反,日本做新干線太貴、義大利人,韓國人可不像韓劇里的人物,只是各個方面落後於中國與世界。全世界對於中國大陸人最最友善的,不把自己當外人,能開得起玩笑,但不大歡迎中國人到他們那裡去,得到的答案幾乎是否定的,比較警惕是真的、腐敗,喝點酒就出醜,今天也是,東南亞90%以上的財富都在華人手裡絕大多數國家對於中國人沒有好感
每個國家的情況是不同的,就像是吃,在中國的離合器吃的基本都是乞丐在做什麼,在印度自己的雙手吃飯是聖潔的,所以外國人遊行好像中國人很可笑,但我們中的一個似乎正常中國的鵝是一種很正統正常的,所以沒有人會覺得難看
在PropGOLuxury
也是歷史和文化的全國而言,我還是喜歡中國軍人
思維另類,行為偏激,
缺乏求知慾不喜歡探索未知的事情,
缺乏經濟頭腦,
喜歡大手花錢,典型爆發戶心理,
不懂科學常識,
喜歡在內部勾心鬥角,
不務實卻喜歡誇誇其談與自己毫無關系的事情,
尤其善於欺騙自己的同胞,
沒有公共素質,不講衛生,食品安全很成問題,
表面上自大且容易沖動,實際上心理自卑猥瑣愛虛榮,
喜歡依賴別人,善於推卸責任,從不反思
要看是哪個國家,韓國人心中中國還在六七十年代,歐洲國家看我們類似與我們看印度,但是中國對歐洲卻有巨大威脅性。美國看中國……一部分人認為中國是自由與公平的所在,還有一部分的看法像中國看美國
有如下的幾種看法,尤其是我們國家的遊客在國外的表現為我們國家的國民減分不少,具體奉上:
1:思維另類,行為偏激,
缺乏求知慾不喜歡探索未知的事情,
缺乏經濟頭腦,
喜歡大手花錢,典型爆發戶心理,
不懂科學常識,
喜歡在內部勾心鬥角,
不務實卻喜歡誇誇其談與自己毫無關系的事情,
尤其善於欺騙自己的同胞,
沒有公共素質,不講衛生,食品安全很成問題,
表面上自大且容易沖動,實際上心理自卑猥瑣愛虛榮,
喜歡依賴別人,善於推卸責任,從不反思。
2:具體闡釋:
中國人缺乏誠信和社會責任感。
中國人不了解他們作為社會個體應該對國家和社會所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普通中國人通常只關心他們的家庭和親屬,中國的文化是建立在家族血緣關繫上而不是建立在一個理性的社會基礎之上。中國人只在乎他們直系親屬的福址,對與自己毫不相關的人所遭受的苦難則視而不見。
毫無疑問,這種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道德觀勢必導致自私,冷酷,這種自私和冷酷已經成為阻礙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最關鍵因素。
中國從來就沒有成為一個法制社會,因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與守法行為格格不入。中國人老想走捷徑。他們不明白這樣一個事實:即成就來自於與努力工作和犧牲。
中國人傾向於索取而不給予。他們需要明白一個道理:生活的真蒂不在於你你索取多少而在於你能給予社會和你的人類同胞多少。
大多數中國人從來就沒有學到過什麼是體面和尊敬的生活意義。
中國人普遍不懂得如何為了個人和社會的福址去進行富有成效的生活。潛意識里,中國人視他們的生活目的就是抬高自己從而獲得別人的認知。這樣一來,一個人就會對「保有面子」 這樣微不足道慾望感到滿足。「面子」是中國人心理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它已經成為了中國人難以克服的障礙,阻礙中國人接受真理並嘗試富有意義的生活。
還望採納
1、覺得中國的便利店文化很有意思。飯點的時候常常被手拿不知名食物的排隊長龍震驚到。看到大家坐在便利店裡吃東西也不是很懂,因為他們覺得光線難看椅子也不舒服啊,還得一直聽重復不斷的開門 *** 。
2、第一次到中國的美國人都會被關東煮嚇到,美國的7-11櫃台只賣熱狗、披薩和三明治。所以中國便利店櫃台,會在他們看來怪怪的。
印度人認為中國是個列強,是個徹頭徹尾的帝國主義國家。
但是印度人又很效仿中國,因為中印兩國過去的國情很類似。
『捌』 印度政府歡迎富士康入駐,印度人能適應這種工作環境嗎
對於印度政府來說,這是非常好的,在很大方面給印度減少了就業問題。印度其實他的高新技術產業是非常發達的。而富士康裡面也有很多基礎的崗位也就是非常簡單每一個人都能學會。所以說富士康進入印度,其實也是給印度人的一種機會。印度人民肯定也會珍惜這一次機會。
所以說富士康在中國待了很久之後,現在將企業轉移到印度去在轉移中會遇到很多的問題的。不過印度人慢慢的肯定也會適應那種工作情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