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怎麼知道對方種姓 在印度膚色越白種姓越高等
印度怎麼知道對方種姓 在印度膚色越白種姓越高等
印度指的是印度共和國,位於亞洲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之一,中國、尼泊爾、孟加拉、不丹四個國家位於印度的東北部,緬甸位於印度的東部,巴基斯坦位於印度的西北部。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100多個民族構成。那麼印度怎麼知道對方種姓呢?
印度知道對方種姓的方法
1、看膚色:一般情況下,在印度種姓越高等膚色越白,棕色皮膚的是低等種姓是原居民。
2、聽語言:在印度,高等種姓的交流時會使用英語,而低等種姓只會使用印地語、泰米爾語等語言交流。
3、看職業:在印度高等種姓從事薪酬高、福利待遇好的工作,而低等種姓從事臟、累、苦的工作。
4、看姓氏、體貌、籍貫等在印度也可以知道對方種姓,不同種姓之間居住的地方是不一樣的。
上文是關於印度怎麼知道對方種姓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印度可以根據膚色、語言、職業、姓氏等判斷對方的種姓,印度的種姓是世襲的,不可更改,印度的種姓印度已存在3000年。
② 印度的種姓不會再身份證上出現,那印度人是如何來區別階層的高低的
1、從語言的角度: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但事實上,許多低種姓和賤民不講英語。英語是印度高種姓之間交流的語言,體現印度高種姓的地位是一種榮譽。所以會哪侍英語也可以被我們視作區分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之間的方法。
2、膚色不同:通常情況下,皮膚越白,越有可能是一個較高的種姓,而那些棕色皮膚的人也是原來的居民,即較低的種姓。
3、從婚姻的角度:在高種姓中嫁給種姓是一種習慣,但嫁給種姓種姓是一種罪惡。但如果一個高種姓的人想嫁給一個種姓低的人,他就可以被接受。
4、姓氏不同:印度人的姓名一般是名在前,姓清蠢在後;如:桑賈伊·甘地(SanjayGandhi),「桑賈伊」是名,「甘地」是家族姓氏。
婆羅門常用姓氏:夏爾瑪(Sharma)、提維迪(Trivedi)、威亞斯(Vyas)、潘迪特(Pandit)等;
剎帝利常用姓氏:塔卡爾(Thakker)、拉吉普特(Rajput)、辛格(Singh)、塔闊爾(Thakor)、沃爾瑪(Verma)等;
吠舍常用姓氏:古普塔(Gupta)、默迪(Modi)、色斯(Seth)、甘地(Gandhi)、沙(Shah)、嘎加爾(Ghaggar)、高爾(Goal)等;
首陀羅常用姓氏:安貝達爾(Ambedkar)、蘇蘭基(Solanki)、恰馬爾(Chamar)、納伊(Nayi)、洛哈(Lohar)等。
(2)印度種姓語言有哪些擴展閱讀:
由於種姓制度與地域緊密結合,並有明顯的區域范圍,因此其政治權力可依區域大小分為三個等級:地方的小王國或地區行政中心、聚落以及個別聚落內的種姓。
這三個層級的權力運作雖有高低之分,而且差異甚大,但其共同特色是權力施行者都在模仿瓦爾納階序中的李正吵剎帝利,而且都會宣稱其權力的合法性與有效性,即使實際上未必如此。
尼泊爾的種姓制度與印度不同:婆羅門與剎帝利遠多於首陀羅,是印度的婆羅門有意為之的結果。
③ 印度人究竟都說什麼語言為什麼連個國語都沒有呢
由於印度是個多民族國家,所以導致印度各地都有不同的語言。印度在被英國殖民期間,英國為了宏揚英語,則把英語當作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後來印度獨立以後,印地語便成為了印度的首要官方語言。但是英語仍然印度的官方語言,並沒有被取代。
為什麼印度普及印地語這么困難?
印度作為英國殖民體系的重要一環,英國政府在殖民期間不僅招募印度人當兵、從事生產活動,還將英語強行規定為官方用語。許多印度人被迫放棄自己的語言習慣,改用英語發音寫字。到後來印度獨立以後,宣揚要將印地語作為印度的官方語言,摒棄掉英語。但是這個過程非常艱難,因為印度是個多語言的國家,而且受教育程度想要普及印度語是非常困難的。
④ 印度實行種姓制度,外國人去印度算哪個種姓呢
一、印度的種姓制度源自印度教,將人們基本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Brahmins)、剎帝利(Kshatriyas)、吠舍(Vaishyas)和首陀羅(Shudras)。此外,還有一個被排除在正式種姓體系之外的群體,稱為「達利特」(Dalits)或「不可接觸者」。
二、在印度,種姓和膚色常被用來區分社會階層。外國人在印度的種姓歸屬通常由他們的膚色決定。例如,歐美人因膚色較白,可能會被歸為剎帝利階層。而東亞黃種人可能被視為吠舍或首陀羅階層。當然,外國人的種姓分類也可能受到其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地位的影響。
三、種姓制度的核心是高種姓統治低種姓,高種姓被視為天神後代,兩者之間存在嚴格的婚姻禁忌,特別是高種姓女性與低種姓男性之間的婚姻是被嚴格禁止的。
四、印度的種姓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來征服者的影響,其中雅利安人(Aryans)被認為是種姓制度的創始人,他們通常是白色人種。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一些印度人認為自己是白人,因為在他們的觀念中,白人特徵被視為優越。在印度,白人通常被視為高種姓,而東亞人則被視為較低的種姓,盡管他們並不受歧視,但也未必會受到特別的優待。
五、對於東亞人來說,如中國、日本和韓國公民,由於膚色和他們在文化、經濟、體育等方面的地位,他們在印度可能被視為特殊的二姓或三姓,地位高於其他一些外國人群。因此,作為中國人在印度,適當的著裝可能會幫助獲得更多的尊重。
以上就是關於外國人在印度種姓定位的一些情況,希望對這些信息有一個清晰的了解。
⑤ 怎麼分辨印度種姓印度人是怎麼區分高低種姓的
1、看語言:
印度的官方語言是英語,但實際上很多印度低種姓和賤民們是不會說英語的。英語是印度高種姓之間交流的語言,在印度當地是一種能體現高種姓身份的榮耀。
一個不會英語的人是永遠都不可能融入會英語的圈子中的,所以會英語也可以被我們視作區分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之間的方法。
2、看膚色:
一般情況下膚色越白那很可能就是高等種姓,而那些棕色皮膚的也是原居民,也就是低等種姓。
3、看婚姻:
在印度高種姓娶低種姓是一種習慣,但是高種姓嫁給低種姓卻是種罪惡。印度高種姓和低種姓之間是不能結婚的,但實際上這種規定只局限在印度高種姓的女子和低種姓的男子之間,如果是印度高種姓的男子想娶低種姓的男子的話,是可以被接受的。
(5)印度種姓語言有哪些擴展閱讀: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1]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又稱賤籍制度。
這一制度將人分為4個等級,即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和達利特。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受眾剎帝利,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道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解釋權;
第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生生世世;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
在種姓制度中,來自不同種姓的父母雙方所生下的後代被稱為雜種姓。
參考資料:網路-種姓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