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人如何看待中國的
印度人如何看待中國?一個多元化的視角揭示了復雜的看法
印度人對中國的看法既包含歷史的痕跡,又充滿了現實的考量。從戰爭記憶到外交角力,他們的觀點既反映出歷史遺留的傷痕,也反映了當前國際關系的動態。讓我們通過幾位印度網民的言論,深入探討這個話題。
Hemendra Jani, 一個前綠色能源技術專家
自獨立以來,印度人對中國的記憶深刻,特別是1962年的中印戰爭,這場沖突讓許多人至今仍感到屈辱。尼赫魯總理的決策失誤,讓中國在國際關系中占據了主動。印度曾讓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但中國的行為並未停止,反而在核供應和領土問題上對印度施壓。盡管對中國產品的質量與價格表示贊賞,Jani認為印度應該自力更生,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而非單純抱怨。
Ravi Raj, 一個擁有工程學位的思想者
在Ravi Raj看來,中國的國際形象在鄰國眼中是不可信的,他們認為中國有著擴張主義傾向。印度雖然不如中國強大,但其對中國的威脅意識並未因此減弱,因為中國與巴基斯坦的緊密關系和在爭議地區的行為讓印度感到不安。中國對印度的不信任,尤其體現在對核供應問題的干預上,這迫使印度尋求內部發展以對抗中國的主導地位。
Pratik Dhall, 一名咨詢顧問
Dhall的觀點較為理性,他指出印度人對中國的看法並非全然敵視,但也存在警惕。中印關系曾有過友好時期,但戰爭後的緊張局勢持續至今。他提及了中巴經濟走廊和印巴關系的復雜性,認為印度的崛起與中國的競爭在全球范圍內都是現實。中國在製造業上的優勢使得印度面臨挑戰,尤其是在核能和經濟發展的比較中。
總的來說,印度人看待中國的態度是多面且復雜的,既有歷史遺留的情感糾葛,也有現實利益的考量。盡管存在競爭和擔憂,但和平與理智是主導,畢竟,戰爭並非雙方的首選。這些觀點在印度社會的討論中形成了豐富的多元聲音,反映出一個國家在國際舞台上的復雜互動。
關注更多海外視角,探索不同文化碰撞,深入理解國際關系,盡在公眾號:國外網民視角。
② 都過去半個多世紀了,為何印度對62年戰爭依舊耿耿於懷呢
因為那場戰爭徹底地挫敗了印度人的士氣,在結束了兩百多年英國的殖民統治後,印度也開始有了成為世界大國的夢想。以至於開國之初,就提出了要做一個超級大國的目標。所以當時印度蒸蒸日上,發展穩定,而且國土廣大,人口眾多,還領導了不結盟運動,在南亞的對外戰爭中氣勢雄厚,打敗了葡萄牙,法國等。
在世界現代史上,發生了幾百場戰爭,所以對於1962年的這場小規模的戰爭,世界史都懶得關注。畢竟只打了一個多月,而且軍隊數量都不大,快速開打,快速結束。所以在國際上都將這場戰爭看作一場小規模的邊界戰爭,不足為道也,對世界局勢的影響也是非常小的而且對我國來說,在歷次戰爭中規模也不大,所以基本上就是一場小戰。距離現在都已經半個多世紀了,時間也是很久遠了,更加應該沖淡戰爭帶來的影響。但是對於印度來說,卻並不是如此,印度至今都對這場戰爭耿耿於懷,而且提到這場戰爭,都是滿臉的可惜和沮喪。甚至很多人還在為這場小規模戰爭,印度的慘敗而難以接受……
③ 中印戰爭印度人怎麼評價
1. 印度的歷史教科書裡面好像並沒有刻意地重點關注這場戰爭。
2. 但是這場戰爭在民眾之中影響奇大,簡單來說相當於他們的甲午。
3. 一般印度民族主義者會把此戰定性為中國對印度的「侵略」,並同時強調當時印度沒有出動空軍,否則可以逆轉局勢。
4. 普通印度人無論立場,基本上認為尼赫魯的領導力缺失是敗戰的罪魁禍首。(此戰過後,尼赫魯在印度國內聲譽一落千丈,並且很快病逝了。)
5. 這場戰爭深深影響了印度對中國的信任。戰爭之前宣傳的「中印是兄弟」,戰爭過後成為了中國背叛了印度的證據。
6. 今天印度人普遍對中國抱持戒心,但並非敵意。這場戰爭是今天印度不信任中國的一個原因,但並不是最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和印度最大的敵人巴基斯坦的關系實在好得是一塌糊塗。
④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誰是侵略者
那片地方原本是西藏的,中國收復西藏後,認為那片領土也是中國的。然而那片領土被英國殖民過,所以印度人認為那片是印度的。
印度這個國家比較奇葩,總是搞不合作,中國建議協商解決,但是印度人認為妥協有損民主自尊心,再加上當時國際上比較認可印度,所以認為中國應該對印度表示尊重。
尼赫魯把部隊一直推進並且拒絕任何形式的談判,北京抑制抗議,但印度單方面認為中國將會害怕印度而選擇撤退。
國內高漲的民粹使得印度人認為200個印度士兵可以打敗2000個中國人,而尼赫魯到過中國,深知中國人和軍隊的紀律性,但是面對腦子著火的印度輿論也無可奈何,只能不斷執行前進策略,並且拒絕談判。
最後戰爭爆發,印度人的很多弊端紛紛暴露:師部在指揮作戰的時候,晚上居然全都在睡覺,連個哨兵都沒有,事後他們說他們睡覺的時候敵人一定也在睡覺。遇到潰退的時候,許多師部不下達撤退命令自己直接逃跑了。
戰爭的結局是印度被俘4000,是死亡3000,中國死亡700人,無一人被俘。中國撤回原控制線,並堅持以前的領土要求,這在世界上獲得了許多國家的認可(在此之前,只要中國外國發生戰爭,國際上不分青紅皂白,一致指責中國。)
印度的國際地位遭受嚴重打擊,印度是個民族自尊心很強的國家,自此以後,印度的軍隊就一直懼怕中國,也經常以中國為假想敵。
⑤ 印度農村的首陀羅種姓和賤民們是怎樣看待1962年中印戰爭的他們有沒有一種盼著被解放的直感
印度到現在還保持著種性制度。種姓制度 caste system。以印度為主的南亞各國印度教居民中存在的一種彼此嚴格區分的社會等級或集團制度。梵語為瓦爾納,意為色、種、質。中國古代的漢譯佛經或旅印高僧的著作中,稱為種姓或族姓。依葡萄牙語音譯為卡斯塔,世界上則多用卡斯特一詞。現在已逐漸廢除。但在一些民族中依然存在。印度-雅利安人(以下簡稱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七河流域後,為了把自己較白的膚色同土著居民較黑的膚色區別開來,開始使用瓦爾納一詞。在雅利安人佔領的地區便出現了雅利安瓦爾納與達薩瓦爾納。隨著雅利安人的社會分化,從事祭祀的僧侶和以部落首領為首的武士集團逐漸同雅利安一般人民大眾脫離開來,而成為兩個特權等級。一般人民大眾則成為雅利安人社會內部的第三等級。這樣,再加上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在社會上便自然地形成 4 個地位不同的社會等級。關於這 4個等級產生的最早記錄 ,見於《犁俱吠陀》最後一篇的普魯沙贊歌。其中依次提到婆羅門、羅惹尼亞(即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種姓的產生當屬後期陀時代。 隨著社會的進一步分化,種姓制已逐漸形成為一種社會體系。作為第一等級的婆羅門,獨攬宗教事務,形成專門的祭司階級,有些婆羅門還參與政事。第二等級的剎帝利,是掌握軍政大權的武士階級。這兩個等級處於統治地位。第三等級的吠舍,是雅利安人的平民大眾,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等。這是就雅利安人3個等級具有代表性的職業來說的,而社會現實並非如此單純。事實上有些高級種姓的人也從事低級種姓的職業,而在吠舍中間有些商人後來恃其財富,飛黃騰達。第四等級首陀羅,基本上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但也有貧困的雅利安人。他們是被壓迫、遭奴役、受歧視的無權居民等級,從事手工業和農牧業,他們之中大多數是奴隸。 近現代種姓制英國殖民者入侵印度後,種姓制度繼續存在。據1931年英國殖民當局對印度所進行的人口調查統計,全印已有3500種卡斯特。其中被壓迫種姓有 429 種,大約有6000萬人。印度民族主義者注意到被壓迫種姓問題,1931年,M.K.甘地為喚起「賤民」群眾參加民族獨立運動,要求廢除賤民制,倡導提高賤民地位的哈里詹運動。1942年「賤民」出身的安伯德卡成立全印度表列種姓聯盟,領導「賤民」進行合法斗爭。今日印度,「賤民」的數量將近一億,種姓問題仍然是社會上的一個重要問題。 印度斯坦人除印度教徒實行上述種姓制度外,穆斯林受其影響,也有賽義德、謝克、穆格爾等種姓之分。印度其他民族包括奧里亞人、比哈爾人、古吉拉特人、坎納拉人、拉賈斯坦人、馬拉雅蘭人、馬拉地人、桑塔爾人、泰盧固人等,都實行種姓制度,但種姓名稱及具體情況有所不同。例如比哈爾人分為婆羅門、巴明、拉吉普特、吠舍、迦耶斯特和首陀羅6個種姓,界線森嚴;而奧里亞人則分為婆羅門 、坎代德、戈拉臘、拉柬尼耶和首陀羅5個種姓,制度不嚴 ,種姓地位還可升降;拉賈斯坦人也分為5個種姓 ,地位不高的馬哈金種姓的人主要從事工商業,卻相當富有,以加爾各答為中心,資本主義發展較快。 尼泊爾的尼瓦爾人實行種姓制度,以婆羅門最高,清道夫最低;後來佛教徒也實行種姓區分,以古巴久最高,賈普最低。斯里蘭卡的僧伽羅人的種姓制度則具有世俗性質,以瞿維種姓(耕種者)最高,羅陀種姓(洗衣人)最低。孟加拉人中印度教徒分為婆羅門、維迪耶、迦印斯特和首陀羅 4個種姓,其中迦印斯特種姓有文化,往往身居高位,出了許多社會活動家和宗教領袖。對社會群體的宗教劃分,古代印度人被分為四個種姓:婆羅門:代表神廟的宗教官員(不包括權力的最高統治——帝王,宗教的權力大於皇權), 剎帝利:代表帝王將相, 吠舍:代表平民, 首陀羅:代表奴隸。 此外,還有比首陀羅更低,不入流的「賤民」,成份是打仗的戰俘,以及不遵守種姓制度而結合的人。種姓是隨著前2000年雅利安人進入南亞時開始出現的。最初雅利安人用「雅利安瓦爾納」和「達薩瓦爾納」來區分雅利安人和當地的土著。後來才逐漸有了四個種姓。種姓的劃分,很像對社會群體的職業劃分,只是種姓的劃分是按出生而定,自進入這個社會就沒法改變自己的種姓。維護種姓制度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摩奴法典規定,婆羅門是人世的主宰,首陀羅只能溫順地為其他種姓服勞役,首陀羅不能積累私人財產,不能對高級種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羅門和剎帝利則有權奪取首陀羅的一切。種姓之間界限森嚴,互相不能通婚、交往,不能共食、並坐。高種姓與低種姓人發生沖突,低種姓人如果用身體某部位對較高種姓人造成傷害,必須斬斷對人造成傷害的身體部位。地位低微的低種姓辱罵高種姓,輕者課以重罰,重者處以酷刑。高級種姓的人如果殺死了一個首陀羅,僅用牲畜抵償。高低種姓之間不能同食起居,禁止種姓之間通婚,高級種姓的人與低級種姓的人特別是與賤民通婚,有可能被處以死刑,民眾對此習以為常。每個種姓內部,有人監督本種姓的人遵守摩奴法典及傳統習慣的情況。倘有觸犯者,輕則由婆羅門祭司給予處罰,重則被開除出種姓之外淪為賤民。盡管自印度獨立以後,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是今天的印度社會仍然保留著種姓制度的殘跡,種姓制度已經給每一個印度人打上的宗教烙印
⑥ 1962中印戰爭 外國人怎麼評價
評價:中國的勝利是勢在必得的。
麥克阿瑟和李奇微都曾在朝鮮戰成上與中國志願軍發生過戰爭,而且都曾見證過中國部隊的陸戰能力,這都是在朝鮮戰場上總結出來的經驗。
同時,印度軍隊並不是一支能征善戰的部隊,而中國解放軍經歷了很多次的戰爭,同時也有更強的軍事領導,再加上剛經歷不久的朝鮮戰爭的洗禮,豐富了戰爭經驗,中印戰爭的勝利應該非中國所屬。
李奇微真真正正在戰場上體會到了中國志願軍的陸戰風格,在這場戰爭中,李奇微是非常確認中國會勝利的。
(6)印度怎麼看中印1962擴展閱讀:
如果中印之間爆發戰爭,美國會盡最大可能幫助印度,這是毋容置疑的。
當然美國不會跟中國直接交戰,只會在武器裝備、作戰信息上給印度提供支援,還會出動兵力在中國周邊進行戰爭威懾,外交上聯合西方國家支持印度,孤立中國。
美國絕不會貿然跟中國交戰,坐視中印兩個大國兩敗俱傷,鞏固其世界霸主地位才是美國最大的利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