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龍別稱是什麼
鱗蟲。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復雜。
(1)印度文化里龍的形象是怎麼樣的擴展閱讀:
有部分中國人容易把東方神話里的龍和西方神話的「龍」、南亞神話中的「龍」、美洲神話的「龍」搞混淆,事實上不是指同一種神話動物。
西方的「龍」雖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譯為「dragon」,但是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與中國傳統的龍除了外觀容貌上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徵意義都分別甚大,但其實並不只是如此。
在基督教流行之前,西方的「dragon」一直是維京人、塞爾特人和撒克遜人的民族象徵,這點和東方龍無異。Dragon的主要特徵是有雙翼、能噴火,基本含義是邪惡、兇悍。龍卻「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代表神靈與帝王。
⑵ 世界上有龍嗎如果沒有那為什麼會有龍的傳說
龍是中華、蘇美爾、印度、尼泊爾、不丹、東北亞、東南亞等亞洲文化體和美洲印第安文化的重要內容。龍文化、龍圖騰、龍的傳說至今約有八千年的歷史。龍是中華文化里的主要圖騰、主要象徵,中華主族(即大多數華人)及朝鮮人、越南人、柬埔寨人自稱龍的傳人。龍也是封建時代中國等東亞各國帝王的象徵。龍在中華十二生肖排第五,與白虎、朱雀、玄武並稱四神獸。神話傳說里龍是神異動物,能行雲布雨、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太空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龍的原型有新中國龍化石里的美麗瓦窯龍,有雙角但非神物。現代知名龍話有1934年營川墜龍事件、1944年扶余縣陳家圍子村墜龍事件、2000年昌樂縣黑山子村墜龍事件等,現在不容易斷定生物龍(不是神物龍)之有無。世界上龍文化存在於多神教文化區域,而一神教文化如猶太教及其兩個衍生品即廣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不相信上帝之外有自然神靈,因而不相信龍神話,了解差別就需要互尊互諒。龍的標准類型是兩個杈角、長須、蛇身、四足、鱗片滿身、腥味濃烈。物種上異於恐龍及歐洲的Dragon(拽蚣、惡魔、所謂西方龍),龍接近於西方早期的Seraph(六翼四足的大蛇、熾天使)。龍在世界上有巨大形象力,龍的正確英文譯名是「loong」。
⑶ 是中國的龍早還是印度的龍早
很多民族的傳說和神話中都有龍這一形象.
中國龍的形象早在大汶口文化時期就出現了.由於地域的不同,其形象也不相同,有的象豬,有的象鱷魚,不一而足.
但是中國的龍和印度等西方的龍很不一樣.比如,中國的龍本來不會吐火的,但是隨著佛教的傳入,中國的神話傳說里龍也有會吐火的.火龍是外來的龍,不是中國本土的龍.
⑷ 關於風箏的資料
簡介
10
風箏特寫
風箏是一種玩具,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風箏源於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餘年。相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當今,中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展經濟和旅遊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風箏是世界上最早的輕於空氣的飛行器。本質上風箏的飛行原理和現代飛機很相似,繩子的拉力,使其與空氣產生相對運動,從而獲得向上的升力。在一些國家的博物館中至今還展示有中國風箏,如美國國家博物館中的一塊牌子醒目的寫著:「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英國博物館也把中國的風箏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風箏大約在14世紀傳入歐洲,這對後來的滑翔機和飛機的發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
英語
復數:kites第三人稱單數:kites過去式:kited過去分詞:kited現在分詞:kiting
例句
What a huge kite!
多麼大的風箏啊![2]
2起源
風箏真正的起源,已無法證明。有些民俗學家認為,古人發明風箏主要是為了懷念世故的親友,
風箏
所以在清明節鬼門短暫開放,將慰問故人的情意寄託在風箏上,傳送給死去的親友。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大多數的人認為風箏起源於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作的。春秋戰國時,東周哲人墨翟(公元前478-392年),曾
「費時三年,以木製木鳶,飛升天空……」。墨子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這是說墨子研究試制了三年,終於用木板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只木鷂是最早的風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約公元前300年),距今已有二千四百年。
最早的風箏並不是玩具,而是用於軍事上。唐代晚期,因為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弦,風一吹,就發出像古箏那樣的聲音,於是就有了 「風箏」的叫法。
相傳公元前四世紀,中國著名工匠魯班(即公輸班)做了一隻風箏,升空三日而不墜。還有一個故事說一名將軍包圍了王宮,利用風箏測量宮牆與己方軍隊的距離。風箏可用於送磚上屋或在風箏尾部繫上魚鉤釣魚。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由荷蘭人傳到了歐洲。19世紀英國發明家克雷由風箏產生靈感而發明滑翔機。德克薩斯州演員科迪「上尉」,曾利用風箏拖動折疊式小艇,橫渡英倫海峽;1901年再接再厲,乘坐雙箱形風箏飛行,使英國陸軍部大感興趣。不久,飛機取代了軍用風箏,而科迪「上尉」也在1913年駕駛他的新雙翼飛機時失事遇難。1970年,美國太空計劃設計了各種「飛行翼」,使風箏再次成為成年人的玩意兒,例如羅格樂樂折疊飛行翼,本是專為水星號太空船倉安全著陸而設計的,後來被降落傘取代了;但這種折疊翼,結果成為今日懸掛式滑翔機的機翼。風箏飛上天空為飛機飛上天空提供了原理和靈感。
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
墨子把制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也稱魯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於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牆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於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製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覺射落,不久台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明了風箏,可惜後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後,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
3歷史
十三世紀時,義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回歐洲後,始傳到世界各地。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古代風箏,曾被用於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有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漢代——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製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於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
北齊——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為「生」。
南北朝——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台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結果被射落而敗,台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唐代——將被用於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並於宮庭中出放風箏。
宋代
巨型風箏
——人們把放風箏作為一項鍛煉身體的運動,百姓在清明節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後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霉氣。
明代——以風箏載炸葯,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清乾隆——即有雙紙控制風箏詳圖尺寸與解說。
日偽時期——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為鮮艷的風箏可傳遞給敵方訊息,並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二次世界大戰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1980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並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
4構造
風箏的形狀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志,動物,蝴蝶,飛鳥等,琳琅種種。
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造的,骨桿有竹篾,木材及膠棒來造,有人出設計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於絹造的風坑之內,令風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後乘風而上。中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日本等,亦有一種大形的風箏,每到風箏節就將它放到蔚藍的天空,該等風箏之尺碼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桿則用大竹升來造,由百多人來放。
5製作
普通風箏的做法一般是採用竹子做骨架,紙做肉,其他復合材料包括絲絹、尼龍布、塑料膜或竹篾、紗紙條、馬拉紙等。
風箏
紙和絲絹為一般傳統風箏的製作材料,著色鮮艷亮麗,更能體現中國風箏的魅力;但是紙易破,絲絹貴,而現代科學的產物——尼龍布和塑料膜,成了製造風箏的新材料。
竹子是製作風箏骨架的主要材料,可選取壁厚3-5厘米的竹子削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韌性做風箏的骨架。風箏的骨架可根據個人愛好來編制,如蜻蜓狀、蝴蝶狀等。
紙是蒙糊風箏的主要材料,以質薄纖維長而均勻,富有韌性,耐濕耐沖擊,色澤白而潔者為佳。把紙糊在骨架上,再繫上線,風箏就做好了。
這時,你還可以在做好的風箏上塗上你喜歡的色彩,鑲上花邊,或者繫上絲帶,掛上紙環。但不能影響風箏在空中的飛翔,因為附件太多會使風箏的飛翔失衡。現代的風箏大多數都使用廣告布作為風箏的面料,骨架也從以前的竹子變成了炭桿,大大的提高了飛行效果。
普遍方法
做風箏的工具:漿糊,紙刀
做風箏的材料:竹篾,紗紙條,馬拉紙,線
方形風箏的特點:
(1)這種四方形的風箏,現在用得最多,最普遍。
(2)風箏的骨架,單單用兩支組成非常簡單。
(3)做法雖然簡單,可是樣子的變化非常多,加些工夫可以做出很多東西。
做法:
首先將竹篾浸水,令竹篾軟身,再用刀將竹篾破開,約三分之一粗度,然後修半形,因為稍後要將竹篾貼
在馬拉紙上,如果太粗,竹篾會拉破紙張,同時竹篾太粗,紗紙條就貼不穩。將修好的竹篾裁成兩條長短適當的長度,約為16英寸及23英寸。下一步,就將馬拉紙裁成一個四方,長約24英寸,馬拉紙是一種非常粗糙的紙張,
最適合作風箏之用。
到此時就可以將竹篾貼在紙上,但要記著,將長長的竹篾,用紗紙扎在短的三份之一,然後慢慢屈曲,直
至長竹篾兩端觸到紙的對角之上將它貼好.
最後一步就將風箏的尾巴貼在風箏的下方,較好線與風箏的角度後,就可起放.
風箏的尾巴是平衡風箏的主要工具,當風箏乘風而上之時,如果一方較重,風箏就會偏向這方,而尾巴最
好比較長,因為越長就會有一個重量今風箏頭部升起,使全身受風,平衡了斜的一方.
風箏的絲線可以用牛皮線,棉線,玻璃線等線轆可分圓線轆及排轆將線扎在風箏上,要成一斜角.
簡易方法
[3]工具/原料
紙;細棍子;粘合劑等。
方法/步驟
准備好做風箏的物品,把細棍子搭建成一個風箏的輪廓。注意介面處用線綁牢。細棍上也可以包裹一層紙,
方便一會兒貼封面。
為風箏貼封面。
為風箏做三條尾巴,先貼還是不貼,看飛的時候的實際情況。
除了三角形,還可以做成菱形的,方法差不多,只是形狀稍有變化。
為風箏綁線和試飛,線最好用牢固一點的,飛高了好收回來。綁線的位置可能會影響風箏起飛,所以要注意
調整。
6文化
中國風箏
風箏起源於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製造的。中國風箏問世後,很快被用於傳遞信息,
風箏
飛躍險
阻等軍事需要。唐宋時期,由於造紙業的出現,風箏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成為人們的休閑娛樂的玩具。中國的風箏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從傳統的中國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不僅創造出優美的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繪畫,還創造了許多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它通過圖案形象,給人以喜慶、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反映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滲透著中國民族傳統和民間習俗,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為人們喜聞樂見。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風箏,一直融入在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傳統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這些風箏無一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吉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徵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託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願望。它因物喻義、物吉圖案,將情景物融為一體,因而主題鮮明突出,構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獨特的格調和濃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對鳳鳥迎著太陽比翼飛翔的圖案,稱為「雙鳳朝陽」,它以豐富的寓意、變化多姿的圖案,體現了人們健康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對美好幸福的追求。中國吉祥圖案內容豐富,大體有「求福」、「長壽」、「喜慶」、「吉祥」等類型,其中以求福類圖案為多。
求福:
人們對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與「遍福」、「遍富」諧音,盡管它形象欠美,但經過充分美化,把它作為象徵「福」的吉祥圖案。以蝙蝠為圖案的風箏比比皆是,如在傳統的北京沙燕風箏中,以「福燕」為代表,在整個硬膀上,可以畫滿經過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風箏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獻壽」、「五福捧壽」、「福壽雙全」、「五福齊天」、「五福獻壽」等,周代《洪範》篇載「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攸好德」謂所好者德,「考終命」謂善終,不橫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壽。其他的求福吉祥圖案還有「魚」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製的搔杖,專搔手夠不到的地方,因能盡如人意而得名)。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連年有魚」,「喜慶有餘」,「鯉魚跳龍門」,「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長壽:
古往今來人們都希望健康長壽。寄寓和祝頌長壽的圖案很多:有萬古長青的松柏,有據說能享幾千年壽命的仙鶴及色彩繽紛的綬帶鳥,有據說食之可以長命百歲的「仙草」靈芝和能夠使人長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達長壽的「壽」字有一萬多種字形,變化極為豐富。源於佛教的「萬」字紋樣,寓「多至上萬」之意。在沙燕風箏中,腰部的圖案就多為回轉「萬」字紋樣。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祥雲鶴壽」,「八仙賀壽」等。
喜慶:
表達人們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囍」是人們常見的喜慶圖案。喜鵲是喜
風箏
事的「徵兆」,風箏中有「喜」字風箏,「喜喜」風箏碰等,與此有關的風箏和吉祥圖案有:「喜上眉梢」,「雙喜登眉」,「喜慶有餘」,「福祿壽喜」,「雙喜福祥」。喜慶圖案頗具情趣的還有百蝶、百鳥、百花、百吉、百壽、百福、百喜等圖案,如「百鳥朝鳳」。寓間美滿婚姻、夫婦和諧有鴛鴦圖案風箏等。
吉祥:
龍、鳳、麒麟是人們想像中的瑞禽仁獸。龜在古代是長壽的象徵,後來以龜背紋代替。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關於龍的話題,中國是個尚龍的國家,在我們國家裡龍是有著特別的意味,龍有著鹿的角,牛的頭,蟒的身,魚的鱗,鷹的爪的神奇生物,被視為中華古老文明的象徵。以瑞禽仁獸及其它物象構成的傳統吉祥圖案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彩鳳雙飛」,「百鳥朝鳳」等。中國傳統風箏——龍頭蜈蚣長串風箏,尤其是大型龍類風箏,以其放飛場面壯觀,氣勢磅礴而受人喜愛。
其他國家
各國風箏的特點及風俗
雖然對於風箏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風箏的起源在中國,大約在8世紀時傳播到世界各國。一般而言,由於亞洲地區盛產竹材,適合各種自由曲線的結構設計,並且與神話傳說相結合,所以風箏造型千變萬化且富個人色彩;而西方國家因為缺少竹材而以玻纖或碳纖為材料,在風箏造型及色彩上力求鮮明、簡潔,多以單純的色塊來表現。不過由於材料、氣候和民俗習慣的差異,而演化出各式各樣、形態多變的風箏,例如北方的沙燕傳到東南亞後,就轉化成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印度、泰國等各型月箏;而硬拍和米字結構傳到韓國發展成風穴風箏,傳到日本,則以浮世繪風格傳揚於世。至於傳到歐美地區的風箏以風箱、傘翼及十字結構為主,因此以各種立體造型及三角翼等幾何圖案為設計主流。
馬來西亞:美麗的稻神傳說
馬來西亞人喜歡放風箏,可以追溯到幾個世紀以前,據說是為了向稻神致意。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有個窮莊稼漢在田裡遇到一個迷路的女孩,他把女孩領回家,悉心撫養,女孩越長越漂亮,他和鄉親們的收成也越來越好。誰知他老婆起了妒忌之心,把女孩趕出了家門,從此,村子裡莊稼的收成就越來越壞了。原來,那漂亮的姑娘就是稻神。有人告訴他,必須做一個漂亮的東西,放到空中稻神之處,向她表示懺悔。這莊稼漢便做了風箏。隨著風箏的升空,人們的日子又富裕了起來。馬來西亞風箏的長度一般在一米到二米之間,寬與長相仿。風箏的製作相當講究。首先挑選面向東方生長的竹子,據說這能保證太陽神始終附在風箏上伴隨你度過一生。馬來西亞風箏的形狀有魚、鷹、貓、鸚鵡等,然而人們最喜歡的卻是月亮風箏。月亮風箏因形似月牙而得名,這種風箏有的像鳥、有的像魚,但都不失月牙形的特點。在正式的官方場合,馬來姑娘常常手執精心製作、圖形優美的月亮風箏迎接貴客。馬來西亞政府經常組織風箏比賽。馬來西亞航空公司還把風箏作為公司的標志。
日本:浮世繪風格獨特
風箏傳入日本的時間,一般以為是在中國唐代時,通過遣唐使從中國帶往日本的。風箏傳入日本後,原是作為同事方面傳遞訊息之用,直到江戶時代才在民間流傳開來。早期的風箏多為長方形和金半圓形,上面沒有任何裝飾。到了明治時代,浮世繪的畫風已形成日本風箏的獨特風格,讓風箏的藝術與欣賞價值更為提高。
韓國:風穴風箏獨樹一幟
韓國自行發展出代表性的風箏——風穴風箏,這是由米字結構的風箏轉化而來。一般的米字風箏是以十字交叉與對角線交叉的骨架結合在一起,加強結構與增加受風。而韓國的風穴風箏更進一步地在平面上挖一個風穴,巧妙地運用受風與排風的位置,讓背風轉為浮力,使風箏的動作更為靈活,屬於
打鬥風箏的一種。
荷蘭:曾造出世界最大
荷蘭風箏多沒有骨架,材料多為尼龍布和塑膠紙。荷蘭曾在1984年展示一隻世界上最大的風箏,無骨架,以尼龍布製成,放飛前要先充氣,並由8噸的汽車牽引才能順利升空。
英國:風箏監視潛水艇
在英國,風箏原先是作為航空學的裝置之一。20世紀20年代,以風箏進行廣告宣傳已是常見的宣傳手法,而二次大戰中,英國曾用風箏載人來監視德國潛水艇的活動。20世紀40年代,英國海軍還曾把風箏作為防衛空中攻擊的裝置配置在驅逐艦上。
美國:特技風箏來自靶機
放風箏,在美國被視為一種老少咸宜的體育活動,所流行的風箏多為尼龍布制,不怕風吹雨淋。1956年發明軟體風箏後,不僅放飛時只靠尼龍布或塑膠材料來支撐,更可將風箏折疊起來,攜帶相當方便。美國相當流行的特技風箏,據說就是根據導彈射擊試驗的靶機設計出來的。濰坊、開封、北京、天津、南通、陽江並稱中國六大傳統風箏產地。
陽江風箏
廣東陽江於一九九三年被國家體委授予「全國風箏之鄉」,此後,陽江市把每年重陽節定為風箏節。陽江市最有自己特色的風箏要算「靈芝」。這種風箏呈橢圓形,頂上是一片白雲,下面是一隻活蹦活現的小鹿,口含一靈芝草在不停跑動。風箏的頂端,用一根很薄的藤片塗上油,接在弓架上張開,在空中迎風「汪汪」作響,方圓數公里都能聽到它的鳴叫聲。它在飛行時類似硬翅風箏,可形成一對稍向下彎的「膀兜」呈弧形翼剖面。它的中間有一長桿,下扎鹿口靈芝的圖案,造型別致精巧又獨具特色,是傳統中國風箏中一個可與北京「沙燕」,南通「六角」媲美的獨特的品種。而且靈芝風箏上帶長弓,緊張藤弦,風吹弦鳴,聲傳天外,是名副其實的「風箏」。靈芝風箏還有很多變種,如「蓮花荷葉」等。1990年,在第七屆國際風箏會上,陽江市取材於民間傳說《白蛇傳》扎制而成的「靈芝」風箏,被評為「世界十絕風箏」之一。 除「靈芝」、「蜈蚣」外,陽江風箏的最大特色便是「花草鷂」。這種風箏的群眾扎制基礎最廣,品種也最多。從花草魚蟲、鳥獸動物、人物圖像一應俱全,常見的有雙桃、雙鳳、石榴、百鳥歸巢、孔雀開屏等。陽江市由此被稱為「紙鷂城」。
開封風箏
開封風箏歷史久遠,種類繁多,扎工精細。開封風箏大體可分為6類:硬翅類風箏:如大腳燕、蟬、等;軟翅類風箏:如鷹、蝴蝶等; 串類風箏:如串雁、巨龍等; 桶形類風箏(或稱立體風箏):如龍亭、火箭; 板子類風箏:如七星、八卦等。其中以龍亭風箏和巨龍風箏最有名氣。「巨龍飛騰」大型風箏長200餘米,頭部重20千克,騰空後,氣勢恢宏,動人心魄。此外還有無骨架類風箏。開封還開發出精美的微型風箏,嬌小精美,可放於掌上,令人愛不釋手,可收藏,還可放飛。開封風箏已成為中外風箏愛好者收藏欣賞的佳品。開封風箏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在開封民間延續著一個風俗,清明節這天把風箏放得高而遠,然後有意將風箏線割斷,讓風箏隨風飄去,意思是把一年來積下的「郁悶之氣」徹底放了出去,可在一年中不生病。而且風箏寄託著希望,如在燕子風箏上畫了魚,隱含著年年有餘的意思,如在風箏上畫了蝙蝠、桃子、松樹、仙鶴,意思是有福、有壽,松鶴延年。
開封人把放風箏視為一種投身於大自然的娛樂健身活動,四月春風放風箏,是開封市民家家戶戶喜愛的活動。這項活動也是十分有益的,而且老少皆宜,通過在田野郊外放風箏吸收了新鮮空氣,鍛煉了身體,陶冶了情操,增強了體質,使得我們身體更健康,心情更愉悅。
濰坊風箏文化
山東濰坊市被各國推崇為「世界風箏之都」。山東濰坊是中國著名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扎制風箏的藝人。清代,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道光年間,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詞描繪道:「一百四日小寒
風箏
食,冶遊爭上白浪河,紙鳶兒子鞦韆女,亂比新來春燕多。」
濰坊浮煙山風箏放飛場。
鄭板橋有詩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濰縣志》也有記載:「清明,小兒女作紙鴦,鞦韆之戲,紙鴦其制不一,於鶴、燕、蝶、蟬各類之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清末,濰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風箏市場,全國許多地方的商賈都來濰坊購買風箏,一時間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鳶成行」,涌現出了一大批手藝高超的風箏藝人。濰坊風箏主要有三種基本造型:串式、硬翅式和簡形式。其中串式以龍頭蜈蚣最突出。據說是受了龍骨水車的啟發而製造的。現 在已發展成許多品種,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幾百米長,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從很簡單的白紙糊身,紅紙糊頭,不畫一筆,不染一色的蜈蚣風箏,到色彩繽紛,繪金描銀的九頭神龍風箏。從構思奇妙的二龍戲珠到三條巨龍在空中呈「y」,字形飛行的「哪吒鬧海」,真是千變萬化,「奇巧百出」。[4]
濰坊國際風箏節
濰坊國際風箏節是一年一度的國際風箏盛會,每年四月二十日至二十五日在風箏都濰坊舉行。自一九八四年開始,迄今已連續舉辦三十屆,吸引著大批中外風箏專家和愛好者及遊人前來觀賞、競技和游覽。
世界風箏都--濰坊
世界風箏都紀念廣場。
濰坊是舉世聞名的世界風箏都 。1984年4月1日,濰坊市人民政府根據美國友人大衛.切克列的建議,舉辦了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從此,一年一度的濰坊國際風箏會在濰坊舉行,至2013年,濰坊已經連續舉辦了30屆。1987年4月,濰坊被第五屆國際風箏會主席團確定為「世界風箏都」。國際風箏聯合會還作出決定,將國際風箏聯合會的總部設在濰坊。
外國文化
美國風箏能「避雷」
美國也有放風箏的故事,當時的人們以為雷電與閃光,是宗教上神的怒吼而生恐懼,富蘭克林則利用風箏,證明了雷電與閃光是空中放電的現象,而發明了避雷針。
泰國風箏有「性別」
泰國的風箏有男、女之別,男箏稱之為鳥箏,女箏稱之為魚箏。鳥箏一般有2米高,又叫「猜朗康」;魚箏形如鑽石,也稱「白寶」,放飛時要由7個女子操控。每年2月~4月是傳統放風箏季節,常舉辦多風箏賽會。
據記載,泰國人自古以來就陶醉於放風箏的樂趣中。在一些著名的廟寺中,可看到不少描述古代風土人情的壁畫,其中就有放風箏的篇章。放風箏幾乎在泰國歷史的每一個朝代都十分盛行,在大城王朝時期,甚至頒布法令禁止在皇宮上空放風箏。在一些史書上甚至還有把風箏作為交通工具和戰爭武器的記載。當您看到一個個精美別致、多彩多姿的風箏翱翔在藍天時,您必定確信泰民族真正是擅長製作和精於此項技巧的行家了。
泰國以風箏為主的活動有許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數斗風箏比賽了。斗風箏賽風箏或者也可講是"斗風箏",是需要專業的技巧和策略的。在風箏比賽中,時間的選擇,操縱的技巧,力度的掌握以及風向的利用等,是決定勝負的重要因素。同時操作者特別是雙方隊長的臨場發揮和指揮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曼谷王朝的早期,即多年前就有特為比賽製作的風箏來參加比賽的記載,例如有一種朱拉"風箏,為五角星形狀,雖體型巨大,飛翔起來卻非常優雅。做時要會精於計算,要有豐富的經驗及有製作風箏的技巧才能制出理想的風箏。而和"朱拉"風箏相鬥的則被叫做"帕拋"風箏,為菱形帶個長尾,個型小巧但戰鬥力卻非常強。
在風箏比賽中,小巧的"帕拋"風箏會去挑戰強大的"朱拉",先是把"朱拉"引到另一邊,當"朱拉"進入它的圈套後,被它緊緊地纏住拉了下來。許多"帕拋"還會結成一隊共同去對付一隻"朱拉"。一般來講,"朱拉"風箏可輕易斗敗織小的"帕拋"風箏,但更多的情形卻是被一隻或幾只"帕拋"纏得失去平衡,一頭栽了下來。
⑸ 世上到底有沒有龍,中國龍原型到底來自哪裡
關於龍這一存在,是從遠古就存在的。我只能用「存在」這個詞,我也覺得沒有比這個詞更合適的了。因為我覺得龍既不能算是一種東西,也不能算是一種普通生物。甚至不能算是神明。所以只有用「存在」這個既模糊又尊敬的詞。
根據中國官方的的說法,中國的龍形象是出自古時候的部落圖騰。那個時候每個部族都有屬於自己的圖騰作為精神崇拜,認為這種圖騰可以賜予自己力量並給自己以庇佑。黃帝在征服各個部落的時候每征服一個部落之後就會在自己的圖騰中加入新加入的部落圖騰的元素,最後成了現在的龍的模樣。
也許龍確實是存在的,不過只是一種現在還沒有辦法理解的生物而已,是我們自己先入為主把龍當做神來研究的。
作為一個讀書愛好者,我看過江南的《龍族》。雖然是一部無稽的玄幻小說,但是卻表述了一種龍的存在。我想這雖然是江南的戲說,但是從科學的角度來講也許就是龍這種存在的一個正確表述:擁有強大力量和現在科學難以理解的一些生理現象的動物。生長的可塑性很強,所以有龍生九子的說法。但也僅此而已,只是一種奇異的生物而已。現在已經發現的許多動物不都有一些不能解釋的現象,不是嗎。
⑹ 神話里龍有四爪還是五爪
1. 亞洲地域遼闊,為了便於認識,按照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南亞、東南亞、中亞、西亞和北亞6個地區。這些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各具特色。
2. 東亞指亞洲的東部。包括中國、日本、韓國、朝鮮和蒙古國。面積約1170萬平方千米。人口17億多。地勢西高東低,分四個階梯。
3. 西亞指亞洲西部。包括土耳其、以色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約旦、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葉門、阿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卡達、巴林、喬治亞、阿富汗、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
4. 東南亞指亞洲東南部地區。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寮國、菲律賓、柬埔寨、緬甸、汶萊和東帝汶。
5. 中亞指中亞細亞地區。包括土庫曼、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哈薩克。
6. 南亞指亞洲南部地區。包括印度、馬爾地夫、不丹、斯里蘭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
7. 北亞指俄羅斯亞洲部分的西伯利亞地區。
8. 龍有四爪,也有五爪。在清代,民間有「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五爪龍即皇帝,不遲枝是皇帝的只能用蟒,蟒比龍少一個爪,即便是太手悶子,服飾上也不可綉龍。
9. 民間「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說法形成於清代,主要作為皇帝與下臣服裝上紋飾的差別,皇帝穿」龍袍」,其它皇族和下臣穿「蟒袍」,但這只是名稱上的差別而已畢旦彎,從龍的形式上來講無論龍和蟒都是四足蛇類,形狀無差異。
10. 在神話傳說中五爪金龍是世界的主宰是至高無上的存在,龍作為我們祖先信奉的圖騰,在民間是祥瑞象徵,是帝王統治的化身,五個爪的龍是指天子皇帝,還四爪龍和三爪龍是指王爺等職位的達官貴族,皇親國戚。
11. 龍(東方神話傳說中的生物)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異動物。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中國人都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驕傲。亞洲其他國家和民族亦有受中華龍文化影響。
12. 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復雜。
13. 《張果星經》雲:「又有輔翼,則為真龍」,認為有翼方是真龍。如西周有大量身負羽翼龍紋器皿,乃至青龍在先秦紋飾中也有羽翼,一說應龍、青龍為祖龍。
14. 封建時代,龍是皇權的象徵,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但與廣為流傳的「五爪金龍為天子象徵」之說不同,古籍中記載有翼飛龍,方為天子之像。
15.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
16. 而西方神話中的 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