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帕拉時期的文殊菩薩形像,有著什麼顯著特徵
帕拉時期有著許多各式各樣的文殊形象,而有些菩薩也是比較有名的,印度帕拉時期的文殊菩薩形像,顯著特徵絕大多數為一面兩臂,偶見多面多臂的形象。一面兩臂的文殊像中,有坐像和立像,從存世數量來說,坐像多於立像。
從以上可以看出菩薩的形象都是多樣化的,也證實了古人們的手藝很強大,而這些菩薩也是在人們心中有著不可觸碰的地位的。是人們比較重要的信仰。
㈡ 中國雕像與印度雕像的區別
中印幾個典型代表比較:中國代表:龍門石窟是歷代皇室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它是皇家意志和行為的體現。北魏和唐代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時代風格。北魏造像在這里失去了雲崗石窟造像粗獷、威嚴、雄健的特徵,而生活氣息逐漸變濃,趨向活潑、清秀、溫和。這些北魏造像,臉部瘦長,雙肩瘦削,胸部平直,衣紋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堅勁質朴。北魏時期人們崇尚以瘦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藝術風格。而唐代人們喜歡以胖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的臉部渾圓,雙肩寬厚,胸部隆起,衣紋的雕刻使用圓刀法,自然流暢。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北魏的優秀傳統,又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朴自然的寫實作風,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印度雕像代表;公元前321年,古印度丹護王(旃陀羅笈多)率軍趕走馬其頓侵略軍之後,便推翻了難陀(Nanda),建起了摩揭陀國,史稱孔雀王朝。"孔雀"據說是從其母名。首都建在巴特那(即史稱的"華氏城")。這個時期印度的雕刻是以動物為主。人物造像雖有,但不如動物雕刻來得生動,數量也少,這一尊《持拂葯叉女像》卻是一個例外。它反映著印度雕刻藝術在轉變時期的面貌特徵。
巴盧特的人物雕刻不能算是最好的,較為生動的雕刻還是動物形象。但有一些建築裝飾雕刻,卻別有一番藝術情趣。這一件現藏加爾各答印度博物館的圓形建築裝飾浮雕即是一例。它可以算是印度民間建築雕刻的極好範例。這種裝飾浮雕最初發端於象牙雕刻,後來改在紅砂石上鑿刻。構圖很有想像力。在圓形的框內,描繪佛本?quot;購買祗園"的故事。由於構圖的局限,雕刻家採用多焦點透視法。樹木與房子,車馬與神龕以及各種人物動態,都各呈角度,或平視或俯視,或坐或站,極其生動。有的在祈禱,有的牽牲口,有的種莊稼,有的在修車,是一個繁忙的生活情景。雕刻家把佛傳故事世俗化了。這些人物也都纏著頭巾,表情單調,但人物臉部的各種轉側變化,處理得很協調。圓飾浮雕像上,完全採用平雕鏤空法,體現著以前象牙雕刻的民族形式。
桑奇大塔上的雕刻,是古代印度藝術家的獨特創造。西方美術史家常常把這種藝術說成是模仿波斯藝術與希臘藝術的結果。他們的主要根據是,桑奇石刻上有帶翼獅子與半鷲半獅的怪獸等形象。當然,古代印度藝術與上述兩種民族有密切的文化往來,也受到一定的影響。那時不少希臘匠師曾留居印度,波斯工匠也來到這里為宗教建築與陵墓工作過,這些外族工匠常常被聘請為主設計師,使大塔上有些雕刻具有西方風格,但這不能替代整個古代印度雕刻藝術自己的面貌。
諸神之靈:印度古代青銅造像
古代印度是神話之邦,宗教、哲學異常發達。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銅造像往往是神話的象徵、宗教的偶像和哲學的隱喻,熔鑄著諸神之靈。
印度青銅造像的傳統相當悠久,可以追溯到約公元前2500--1500年印度河文明時代的青銅小雕像《舞女》。公元前9--6世紀相繼興起的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前身)、佛教和耆那教,為古代印度藝術包括青銅造像提供了永恆的主題。貴霜王朝時期(約公元64--225年)犍陀羅藝術中的青銅舍利容器上已出現佛像和婆羅門教神像。犍陀羅佛像開始確立了佛像的相貌、手勢(印)、立姿和坐姿(座)等造像儀軌。笈多王朝時期(320--550)創造了垂為典範的笈多式佛像,蘇丹甘吉出土的高2.25米的銅佛像,薄衣貼體的造型與同時代的石雕笈多式佛像雷同。印度中世紀(公元7--13世紀)是青銅造像的繁盛時期,北印度的波羅王朝(750--1150)和南印度的朱羅王朝(846--1279)分別成為佛教密宗造像和印度教諸神造像的兩大中心。
波羅王朝信奉佛教,統治著北印度東部比哈爾和孟加拉地區。在比哈爾邦巴特那附近的那爛陀寺,是印佛教的最高學府,也是佛教造像的作坊。13世紀初毀於兵燹。而今從那爛陀寺燒焦的斷壁殘垣的遺址發掘出土的300多件銅像,依稀令人回想起當年香花寶蓋雲集法會的盛況。波羅時期流行的金剛乘密宗佛教造像,多少沿襲著笈多式佛像的古典遺風,更多濡染了印度教藝術繁縟富麗的火焰式風格,出現了大量菩薩、多羅(度母)等女神和多面多臂的怪誕形象,造型與印度教神像趨同。東印度奧里薩地區同時期的佛教和印度教銅像也融合了波羅銅像的造型要素。朱羅王朝信奉印度教,繼帕拉瓦王朝(325--897)之後統治著南印度全境,也繼承了帕拉瓦銅像的鑄造傳統。朱羅銅像把南印度銅像發展到爐火純青的境地。南印度銅像通常採用含銅比例較高的青銅以失蠟法鑄造。朱羅時期的蠟模製作得非常精確,鑄出的銅像幾乎不必再進行任何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