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度和巴基斯坦停戰了嗎
2021年2月25日,印度與巴基斯坦達成雙邊停火協議,一致同意從25日凌晨起停止跨境射擊。
據印度《鑄幣報》25日報道,兩國軍事行動總幹事通過熱線電話就印巴實際控制線周邊局勢進行會談後宣布了這一消息。聲明表示,雙方同意嚴格遵守所有協議和諒解備忘錄,解決彼此關注的可能導致沖突的核心問題,並自當日凌晨起停止沿控制線及所有其他區域的開火行動。雙方還重申,將利用現有的熱線聯系和邊境旗幟會議機制來解決任何不可預見的情況或誤解。
印巴之間的矛盾是多年來的系統性問題,雙方的軍事敵對態勢難以從根本上改變。此次停火有望緩解印巴邊境的緊張局勢,是印度邊境地帶局勢降級的重要一步。對於巴基斯坦而言,停火極大地緩解了其外部壓力;而印度接受停火很大程度上是受外部形勢影響,認識到自身能力有限。此前印度軍方有打贏「2.5線戰爭」的目標,但實踐證明這並不現實,印度開始在邊境問題上態度軟化。不過,目前尚不清楚是什麼促使了此次停火協議的達成。
㈡ 印巴分治沖突不斷 結合九年級歷史 提出解決印巴分治沖突的對策
印巴分治的原因:
克什米爾問題——印巴沖突的由來
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巴關系時緊時緩,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武裝沖突幾乎從未中斷。兩國不斷交惡的原因,歸根到底是克什米爾問題。
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之間,面積約為19萬平方公里。克什米爾問題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
18世紀中葉,印度次大陸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二戰結束後,印度次大陸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1947年6月,英國最後一任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的「蒙巴頓方案」。
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但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規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當時,克什米爾地區77%的人口為穆斯林,他們傾向加入巴基斯坦; 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願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後又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印、巴分治後不久,雙方為爭奪克什米爾主權於1947年10月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年12月,印度將克什米爾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聯合國印巴委員會先後通過關於克什米爾停火和公民投票的決議,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雙方正式停火,7月劃定了停火線。克什米爾分為印控區和巴控區,印巴分別在各自控制區內建立了地方政府。
2004年1月7日,在印控克什米爾的查謨市西北30公里靠近印巴實際控制線的傑納布河上,民間團體「印度青年之聲」的一名成員在向河中投放裝有糖果的盒子,希望這個盒子能漂到下游的巴基斯坦,把他們支持印巴對話和解的美好願望帶給巴基斯坦人民。
1953年8月,印巴兩國總理會談後發表聯合公報宣布,克什米爾爭端應通過克什米爾公民投票來解決。然而,1965年6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問題爆發第二次戰爭。1971年12月,在因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而爆發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又佔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部分土地。
1972年7月,印巴簽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在克什米爾地區尊重1971年雙方停火後形成的實際控制線。
為了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領導人和部長級官員數次舉行會談,但一直沒能達成協議。1989年後,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不斷發生交火,兩國均蒙受巨大損失。
2003年11月23日,巴基斯坦總理賈邁利宣布,巴軍隊將從穆斯林的重要節日開齋節(26日)開始,在克什米爾印巴實際控制線的巴方一側實現單方面停火。24日,印度對這一建議表示歡迎,並於25日作出了積極回應。兩國軍方25日經磋商決定,自當天午夜起在克什米爾「國際邊境」、「實際控制線」和「錫亞琴實際接觸線」(印方稱為「實際地面位置線」)一帶實現停火。雙方同時表示,希望停火永久持續下去。>>
2005年4月7日,載滿乘客的公交車分別從克什米爾的印控區和巴控區雙向對開,這是近60年來印巴克什米爾地區之間的首次通車,開啟了印巴和平進程的新篇章。
2005年10月29日上午至10月30日凌晨,經過長時間的談判,巴印雙方在伊斯蘭堡達成協議,同意暫時開放克什米爾實控線5個檢查站,以允許兩邊的居民共同展開震後救援行動。
㈢ 如果印度不撤軍,能有什麼反制措施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7月10日在題為《中國可以打的牌比印度多得多》的社評文章中稱,印巴克什米爾沖突是老問題,對印度形成直接牽制。印度與美日澳結成「戰略統一戰線」也是老話題,但它比較虛。印度不像日本,對做美國的「小跟班」不加掩飾,它在自我矮化的同時又不肯放下號稱自己是大國的架子,所以它一直患得患失,非常糾結。
中國一直在印巴克什米爾沖突問題上持中立態度,但如果讓中國哪天不高興了,轉向全面加大對巴基斯坦的軍事支持,將是印度的噩夢。那將比印度與美日加強合作對中國造成的損害更加實質。
中國在邊界問題上未對印度採取強勢姿態,一直很有耐心,有維護中印友好大局的氣度。但是印度近來得寸進尺,透支自己既被美日拉攏、中國又不願意與它激化矛盾的戰略優越感,試圖蠻橫地給中國「立規矩」,比如反對中國在自己的領土上修公路,只要新德里臆測這條公路可能威脅其戰略要地安全的話。
中國的確要給印度必要的警告,促其在對華問題上保持清醒。這次洞朗地區的摩擦,完全是印度無理取鬧,因此中國決不可讓步,必須讓新德里汲取一個沉重的教訓。
中國或將採取多重手段反制印度
鑒於印度一時不肯撤軍,雙方動用軍事手段將會徹底打破中印邊界已持續數十年的大致平靜,中國軍隊可以考慮在中印漫長邊界的多個地方積極巡邏、前出,甚至在洞朗地區的其他位置越界深入印度一邊,開辟中印軍隊在國境線印度一側的新對峙點,形成交叉越界對峙的局面,給印方施壓,迫使印軍最終從越界處撤退。
如果印度有進一步的反華戰略動作,中國就可考慮強化對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問題上的支持,直到完全站到巴基斯坦一邊。
中印友好對印度東北部地區保持基本穩定很重要,那裡的局勢比西藏局勢要脆弱得多。中國一直與印度講理,但沒有任何理由懼怕它,縱容它的囂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