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新年是什麼時候
印度東部是春天過印度新年,印度西部是10月底過印度新年。
10月底的新年從每年10月31日起為新年,共5天,第四天為元旦。
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印度有的地區,元旦早上,家家戶戶哭聲不斷,人人臉上涕淚橫流,他們以歲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來迎新年,是對人生的慨嘆。有些地區的人們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
由於這種怪異的習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
印度人在過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意為羅摩的遊行 ),扮演史詩中的英雄與紙扎巨人「作戰」,「英雄」引發點著火的箭,紙扎巨人便在觀眾的歡呼聲中著火燒毀,除夕前,家家戶戶門前都張貼上各種精美圖畫。元旦早上,人們提著精製的小燈,拿著紅粉包,出門向老人和親友拜年。見面道喜後,就互相將紅粉塗在對方的額上,表示吉祥如意,抬頭見喜。年青人把紅墨水裝進水槍里,射到親友身上,稱為「灑紅」,表示吉祥如意。印度青年喜歡在過新年時不管熟悉與否,見面徒手格鬥。圍觀者叫好助威風,往往成為姑娘追求的對象。印度中部土著民族勃希勒人,為慶祝新年,在游戲場中豎立一根圓滑粗大的木桿,桿頂有一隻盛著禮品的小袋,姑娘們手持禾竹竿竭力阻撓向桿上爬去的小伙衛子,小夥子們則在桿下圍成一圈,努力防禦姑娘們對爬桿者的攻擊,直到爬竿者奪得小袋取得勝利為止。
⑵ 中國過春節,你知道印度過什麼節嗎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每年的3-5月為旱季,公歷3、4月間,為印度教的四大節日之一,灑紅節(Holi)。該節日正處於印度冬去春來、春季收獲季節,因此也被稱為印度的春節。
⑶ 印度尼西亞過年是什麼時候
印度尼西亞過年是陽歷的1月1日也就是元旦。元旦這一天,家家戶戶,歡聚一堂,舉行宴會或歌舞會,歡慶新的一年的到來。
印度尼西亞華人則和中國人一樣在農歷的一月一日過新年
(3)印度的春節在哪裡擴展閱讀:
與中國的過年不同,在印度尼西亞每個教派的重大節日時間是不一樣:
1、伊斯蘭教的節日是開齋節,每年伊斯蘭教歷9月,全國伊斯蘭教徒都要實行白天齋戒禁食,齋月後第一天便是開齋節(日期在公歷二三月間)。
開齋節前夕,伊斯蘭教徒要進行慈善捐贈活動。節日法定只放假一天,但實際上一般都要放假三天以上,有的單位甚至放假一周以上。外出工作的人都要趕在開齋節前返回老家與親人團聚。開齋節前夕的晚上是個不眠之夜,各清真寺整夜念長經,誦經聲通過高音喇叭傳到四面八方。
開齋節那天,家家戶戶打掃得乾乾凈凈,門前掛著用嫩椰葉製作的裝飾物。人們都身著盛裝,互相拜訪,有的機關團體還搞團拜,氣氛熱烈,一片喜慶景象
2、印度新教的節日是靜居日,這個節日相當於我國的新年,時間在巴厘歷十月初一。
這是個慶祝方式非常獨特的節日。節日前幾天,人們便開始忙碌起來,男人們打掃庭院,製作節日用的形似魔鬼、雄獅、巨龍等的木偶,女人則趕做新衣及節日祭祀用的菜餚糕點。節日前一天是個歡慶日,人們興高采烈,喜氣洋洋,身穿艷麗民族服裝去參加歡慶活動。
節日那天,巴厘島則出現另一番完全不同的景象:街上除值勤警察、警車、救護車、旅遊車輛外,沒有任何其他行人車輛,所有店鋪都大門緊閉,停止營業。入夜後,家家都不點燈,整個巴厘島一片漆黑,沒有一絲亮光,所有娛樂場所都停止活動,沒有一點響聲。
人們整天閉門不出,不生火,不做飯,不歡樂也不悲傷,只是靜靜地思過,凈化自己的靈魂,以求內心的安寧,並進而將它溶於自然界的寧靜之中,達到真正的「空」和「靜」,以便在新的一年裡一切從零開始,按神的啟示和意志去生活。
3、印尼佛教的節日是衛塞節:是印尼佛教紀念佛教主悟道的日子。每逢這一節日,來自全國各地的佛教徒雲集到中爪哇的婆羅浮屠、門都特等寺院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
⑷ 印度人怎麼過春節
西歷新年是印度的法定節日,也就是唱歌跳舞看電影聚會吃飯之類的東西。
印度各地不同宗教派別有自己的特殊的印歷新年,一般是在春天播種之前,但沒有全國統一的日期和統一的慶祝活動。
新年不是最重要的節日,根據我在印度的經驗,他們最重視的是燈節,家家戶戶點油燈唱歌祈禱,有點兒像中國的中秋節。另一個是撒紅節,是一個比中國少數民族潑水節瘋狂得多的節日。
⑸ 印度最重要的節日是
燈節在公歷10或11月間,是印度教最大的節日,在印度的地位相當於中國的春節。部分人認為燈節起源於《羅摩衍那》。羅摩王子最終打敗十首魔王拉瓦那,攜妻子悉多返回京城,進城時恰逢傍晚,全城百姓為了慶祝羅摩凱旋就點亮了所有的燈火。此後,每年的同一天都要點燈慶祝羅摩的勝利。另外一種最流行的說法是,這一天財富女神拉克希米要巡遊人間,她的慧眼望見哪一家,哪一家就會財源廣進。於是,人們紛紛點起燈光將房子照亮,期盼著能吸引財富女神的目光。事實上,根據燈節的日期來看,它很可能是古代印度人民慶祝收獲的節日。
每年燈節的晚上, 德里都要變成不夜天。家家戶戶的門口、窗前、陽台都擺著一排排的燈或蠟燭。不少房前還掛著各式各樣的彩燈,有錢人家會把一串串的燈掛滿整棟樓房。商人們在這一天要更換賬本,開始商鋪新一年的經營。商業區更是燈火通明,有的市場甚至會用彩燈在街道上搭起天棚,望能招財進寶。即使在貧民窟或街邊窩棚里居住的窮苦人,也要設法在門前點一盞油燈,期待著拉克希米改變他們的命運。這天,人們要打掃干凈房屋,置辦豐盛的菜餚和傳統甜點,全家吃團圓飯。飯後還要燃放煙花爆竹,直至深夜。那場景分明就是中國的除夕。
灑紅節大致在公歷3月份左右,它在印度的地位恐怕僅次於燈節。這個節日一過印度的天氣就變得炎熱起來,所以它是印度的春節。關於灑紅節的來歷也有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叫希蘭亞卡西普(HIRANYAKASHIPU)的邪惡國王,強迫臣民尊他為神,而小王子普拉拉德(PRAHLAD)卻依然堅持對毗濕奴的信仰。國王為此讓他的妹妹、不怕火燒的霍利嘉(HOLIKA)抱著普拉拉德跳進火堆之中,妄圖除掉小王子。然而事與願違,霍利嘉被燒為灰燼,普拉拉德卻因為毗濕奴的保護安然無恙。百姓們為了慶祝,便向小王子身上潑撒紅顏色的水。
灑紅節來臨時,人們不管相識與否,都可以向對方潑紅水,或是用各種顏色的粉潑撒對方,用各色顏料把對方塗成大花臉和大花袍。除了人之外,汽車也不能倖免。那架勢很像我國傣族的潑水節。因此,同事們出席灑紅節慶祝活動時都會選一件不打算要了的衣服穿上。入夜後,人們還會播放音樂,載歌載舞。如果是在鄉村,還要點上一堆篝火,象徵燒死霍利嘉和摧毀邪惡。
⑹ 印度人有什麼節日傳統
印度節日: 印度的節假日名目繁多,但各地情況不一。有全國性的,也有地區性的,有政治性,也有民俗性的,但更多的是宗教性的,富有民族色彩。 全國性節日全國性節日全國性節日全國性節日:
•元旦 1月1日
•國慶節 1月26日
•獨立紀念日 8月15日
•甘地逝世紀念日 1月30日
•宗教性節日
•印度教燈節 10月-11月
•印度教十勝節 9月-10月
•印度教除十節 5月-6月
•伊斯蘭教開齋節 2月
•伊斯蘭教古爾邦節 4月
•基督教復活節 4月
•基督教聖誕節 12月25日
•錫克教那納克誕辰節 11月
•耆那教摩訶毗羅節 每逢15年一度的3月舉行
元旦
公歷1月1日。這是世界性節日,因而印度也不例外。新年伊始,各家各戶都要喜慶一番。只 是印度人在形式上似乎又加上了一點本國特色,那就是在相互拜年時,要在親朋好友的額頭正中點上紅點,以示吉祥國慶節國慶節國慶節國慶節 公歷1月26日。1929年,印度歷史最悠久的政黨國大黨在其年會上通過決定,規定1930年1月26日為獨立節。此後,這一節日每年都過。1947年8月15日,印度正式宣布獨立後,1月26 日被正式定為國慶節。 1950年1月26日,印度頒布了共和國憲法,1月26日具有了更為重大的意義。每年1月26日,印度政府都要在總統府前的廣場上舉行聲勢浩大的遊行。
甘地紀念日
公歷1月30日。1948年1月30日,印度獨立運動的偉大領袖、當代印度國父甘地遇刺身亡。此後,這一天便成了人們參拜甘地陵墓、紀念他偉大人格的日子。
薩拉斯瓦蒂節
一般在公歷1月到2月間,是印度教節日。在此期間,印度教徒要紀念知識女神薩拉斯瓦蒂。
灑紅節
公歷2、3月間,是印度教節日,也是全國性的大節日。此節源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細節下面另述。
開齋節
公歷2月前後,是穆斯林節日。這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穆斯林開齋節沒什麼兩樣,開齋節前,穆斯林要封齋一月,白天不得進食,到了開齋節,穆斯林們到清真寺禮拜,爾後宰牲擺宴,歡欣慶祝。
豐收節
也叫「龐格爾節」,在公歷3月中左右,盛行於南印度。節日期間,家家戶戶要打掃清除,人們要穿戴一新,燒做甜牛奶米粥敬奉太陽神,爾後全家分食。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團聚。人們還要舉行敬牛儀式,給牛洗澡,染牛角,好食以待牛,牽牛遊行或舉辦賽牛會等。
⑺ 印度主要節日
印度主要節日有:共和國日、獨立日、灑紅節燈節、元旦。
1、共和國日(Republic Day),每年1月26日。1950年1月26日,印度議會通過了印度共和國憲法,印度建立共和國。
2、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每年8月15日。1947年8月15日,印度人民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取得獨立。
3、灑紅節(Holi),每年公歷3、4月間,印度教四大節日之一。該節日正處於印度冬去春來、春季收獲季節,因此也被稱為春節。
4、燈節(Diwali),在公歷10月、11月間,是印度教徒最大的節日,全國慶祝3天。
5、元旦(New Year),印度從每年10月31日起為新年共5天,第四天為元旦。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有些地區的人們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由於這種怪異的習俗,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
6、普什卡駱駝節:普什卡博覽會或普什卡嘉美拉是一年一度的為期五天的駱駝和畜牧展,在印度拉賈斯坦邦普什卡鎮舉行。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駱駝交易會之一,除了買賣牲畜之外,它已成為重要的旅遊景點,其亮點已成為諸如「matka pod」,「最長的胡須」和「新娘比賽」等競賽。
⑻ 印度節日有哪些,印度排燈節,印度春節是什麼時候
燈節在公歷10或11月間,是印度教最大的節日,在印度的地位相當於中國的春節。部分人認為燈節起源於《羅摩衍那》。羅摩王子最終打敗十首魔王拉瓦那,攜妻子悉多返回京城,進城時恰逢傍晚,全城百姓為了慶祝羅摩凱旋就點亮了所有的燈火。此後,每年的同一天都要點燈慶祝羅摩的勝利。另外一種最流行的說法是,這一天財富女神拉克希米要巡遊人間,她的慧眼望見哪一家,哪一家就會財源廣進。於是,人們紛紛點起燈光將房子照亮,期盼著能吸引財富女神的目光。事實上,根據燈節的日期來看,它很可能是古代印度人民慶祝收獲的節日。每年燈節的晚上,德里都要變成不夜天。家家戶戶的門口、窗前、陽台都擺著一排排的燈或蠟燭。不少房前還掛著各式各樣的彩燈,有錢人家會把一串串的燈掛滿整棟樓房。商人們在這一天要更換賬本,開始商鋪新一年的經營。商業區更是燈火通明,有的市場甚至會用彩燈在街道上搭起天棚,望能招財進寶。即使在貧民窟或街邊窩棚里居住的窮苦人,也要設法在門前點一盞油燈,期待著拉克希米改變他們的命運。這天,人們要打掃干凈房屋,置豐盛的菜餚和傳統甜點,全家吃團圓飯。飯後還要燃放煙花爆竹,直至深夜。那場景分明就是中國的除夕。灑紅節大致在公歷3月份左右,它在印度的地位恐怕僅次於燈節。這個節日一過印度的天氣就變得炎熱起來,所以它是印度的春節。關於灑紅節的來歷也有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叫希蘭亞卡西普(HIRANYAKASHIPU)的邪惡國王,強迫臣民尊他為神,而小王子普拉拉德(PRAHLAD)卻依然堅持對毗濕奴的信仰。國王為此讓他的妹妹、不怕火燒的霍利嘉(HOLIKA)抱著普拉拉德跳進火堆之中,妄圖除掉小王子。然而事與願違,霍利嘉被燒為灰燼,普拉拉德卻因為毗濕奴的保護安然無恙。百姓們為了慶祝,便向小王子身上潑撒紅顏色的水。灑紅節來臨時,人們不管相識與否,都可以向對方潑紅水,或是用各種顏色的粉潑撒對方,用各色顏料把對方塗成大花臉和大花袍。除了人之外,汽車也不能倖免。那架勢很像我國傣族的潑水節。因此,同事們出席灑紅節慶祝活動時都會選一件不打算要了的衣服穿上。入夜後,人們還會播放音樂,載歌載舞。如果是在鄉村,還要點上一堆篝火,象徵燒死霍利嘉和摧毀邪惡。
⑼ 印度在哪裡
印度,是印度共和國(Republic of India)的簡稱,位於亞洲南部,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具有絢麗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旅遊資源。與孟加拉國、緬甸、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丹、尼泊爾和巴基斯坦等國家接壤,與斯里蘭卡和馬爾地夫等國隔海相望。古印度人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的發源地。
中文名稱: 印度共和國
英文名稱: Republic of India
所屬洲: 亞洲
首都: 新德里
主要城市: 班加羅爾,孟買,加爾各答
國慶日: 1947年8月15日
國歌: 《人民的意志》
國家代碼: IND
官方語言: 印地語,英語
貨幣: 盧比
時區: +5
政治體制: 議會制共和制
國家領袖: 普拉蒂巴·帕蒂爾,曼莫漢·辛格
人口數量: 11.66億(2009年)
人口密度: 391人/平方公里(2009年)
主要民族: 印度斯坦族,泰盧固族,孟加拉族
主要宗教: 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
國土面積: 298萬平方公里
GDP總計: 1.23萬億美元(2008年)
人均GDP: 1066美元(2008年)
國際電話區號: +91
面積:面印度風光集萃(20張)積約298萬平方公里(不包括中印邊境印占區和克什米爾印度實際控制區等)。印度政府宣稱其領土為328萬7800平方公里。印度面積居世界第七位。印度位於亞洲南部,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 印度國徽
人口:11.66億(2009年美國CIA網站)。印度斯坦族佔46.3%,泰盧固族8.6%,孟加拉族7.7%,馬拉地族7.6%,泰米爾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達族3.9%,馬拉雅拉姆族3.9%,奧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英語和印地語同為官方語言。約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12%)、基督教(2.3%)、錫克教(1.9%)、佛教(0.8%)和耆那教(0.4%)等。 印度首都新德里,位於該國西北部,坐落在恆河支流朱木拿河(又譯:亞穆納河)西岸。新德里和德里中間隔著一座德里門(the India Gate),並以著名的拉姆利拉廣場為界,廣場以南為新德里,廣場以北為老德里。 今日德里是印度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它佔地1485平方公里,人口1991年為838萬,到1997年,估計達900萬以上。德里是印度的心臟,在這里可以感受到整個國家運行的脈搏。同時,它又是一面鏡子,既可以看到印度輝煌的歷史,也可反映出印度現代的身影。老德里、新德里緊緊相聯,古老與現代交印度風光欣賞(20張)相輝映,組成了一幅引人入勝的歷史畫卷。 國家元首: 總統普拉蒂巴·帕蒂爾 (Pratibha Patil),2007年7月當選總統;印度副總統兼聯邦院議長拜龍·辛格·謝卡瓦特 (Bhairon Singh Shekhawat),2002年8月當選;總理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2004年5月任職;2009年5月連任。印度議會人民院首位女議長梅拉·庫馬爾,2009年6月出任;印度國大黨主席
印度位於亞洲南部,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與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不丹、緬甸和孟加拉國為鄰,瀕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印度全境分為德干高原和中央高原、平原及喜馬拉雅山區等三個自然地理區。屬熱帶季風氣候,氣溫因海拔高度不同而異,喜馬拉雅山區年均氣溫12℃~14℃,東部地區26℃~29℃。
重要節日
共和國日(Republic Day),每年1月26日。1950年1月26日,印度議會通過了印度共和國憲法,印度建立共和國。
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每年8月15日。1947年8月15日,印度人民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取得獨立。 灑紅節(Holi),每年公歷3、4月間,印度教四大節日之一。該節日正處於印度冬去春來、春季收獲季節,因此也被稱為春節。 燈節(Diwali),在公歷10月、11月間,是印度教徒最大的節日,全國慶祝3天
⑽ 印度最大的節日是什麼時候
在眾多節日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燈節、灑紅節和十勝節。這三大節日實際上是印度教的節日。
灑紅節
公歷2、3月間,是印度教節日,也是全國性的大節日。此節源於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大致在公歷3月份左右,它在印度的地位恐怕僅次於燈節。這個節日一過印度的天氣就變得炎熱起來,所以它是印度的春節,又稱霍利節holi,印度最古老的節日之一,代表著色彩單調的冬天終於結束,並預示著春天土地的豐饒。關於灑紅節的來歷也有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叫希蘭亞卡西普(HIRANYAKASHIPU)的邪惡國王,強迫臣民尊他為神,而小王子普拉拉德(PRAHLAD)卻依然堅持對毗濕奴的信仰。國王為此讓他的妹妹、不怕火燒的霍利嘉(HOLIKA)抱著普拉拉德跳進火堆之中,妄圖除掉小王子。然而事與願違,霍利嘉被燒為灰燼,普拉拉德卻因為毗濕奴的保護安然無恙。百姓們為了慶祝,便向小王子身上潑撒紅顏色的。因此,人們把每年印歷12月的望日定為灑紅節。灑紅節的第二天,人們便用水和各種顏料互相潑撒、塗抹。夜晚,人們把用草和紙扎的霍利卡像拋入火堆中燒毀。印度人在灑紅節期間還要喝一種乳白色飲料,據說可保來年平安健康。灑紅節來臨時,人們不管相識與否,都可以向對方潑紅水,或是用各種顏色的粉潑撒對方,用各色顏料把對方塗成大花臉和大花袍。除了人之外,汽車也不能倖免。入夜後,人們還會播放音樂,載歌載舞。如果是在鄉村,還要點上一堆篝火,象徵燒死霍利嘉和摧毀邪惡。
燈節
印度的燈節每年在氣候宜人的10月至11月間慶祝,即印歷8月見不到月亮之後的第15天。這時候使人窒息的盛暑消退,一年中最宜人的季節就要來臨。商人們都習慣在這天更換新賬本,以求開市大吉,財源茂盛。因此,一些印度人把燈節說成是他們的新年。燈節慶祝活動長達半個月之久。在此期間,各公園、廟宇、商業中心,廣場布置得像御苑仙境一般,文藝節目也豐富多彩,引人入勝。公園內,人山人海,熙熙攘攘。一隊隊頭戴金色船形帽,身穿金色閃光服裝的樂隊,盤腿坐在臨時塔起的小樓上,吹奏著悠揚的樂曲。到處是出售燈籠蠟燭、焰火鞭炮、節日禮品的攤頭。各地方風味小吃的攤販們更是忙得不亦樂乎。園內還有算命先生和巫師搭起的帳篷。各種文藝節目,如:舞蹈、騎象、玩蛇、耍狗熊和游戲,使人目不暇接。每晚定時放三次焰火,焰火綁在幾根高桿上,點燃一根,火花便穿梭放射,其他桿上的焰火也騰空而起,現出滿天瑰麗的彩花。
慶祝燈節的活動,在女財神拉克希米廟內更是熱鬧異常。這是印度德里的一座宏大的印度教廟,四面八方的印度教徒都來這里朝拜。燈節期間,廟內外人如潮,歌如海。虔誠的印度教徒們,赤足魚貫進入廟內,廟宇的前院坐落著三座殿,拉克希米·納拉因殿位於中央。信徒們向偶像雙手合十致敬,有的還匍匐膜拜,獻上鮮花和紙幣。廟內的祭司賜給信徒們「聖水」,信徒們接在手中,當即飲下或撒在頭上,以期未來諸事如意,財運亨通。院內充滿節日的氣氛,一隊隊樂師盤腿席地而坐,邊演奏邊演唱頌敬神仙的歌曲。教徒們圍著樂師和著樂曲,也低聲吟唱,表達對神的崇敬之情。
在各熱鬧的廣場上還有敘述燈節來歷的舞劇和其他精彩的文藝節目。根據公元前2世紀的印度史詩《羅摩衍那》記載:羅摩戰敗了十首王羅波那,返回京城時,家家戶戶都在門外點燈,歡迎他凱旋歸來。所以這天就成為燈節,一直延續至今。關於燈節,也眾說不一。有的說,這天是司掌人間財運的女神拉克希米巡行人間的日子,拉克希米女神喜歡光明,於是盼望幸福的人們便把房收拾得干凈亮堂,晚上點起燈來,其慧眼所至,財運也就伴隨而來。也有人就這天是大黑天神克里希南戰惡魔那拉卡蘇,把人們從暴政下解救出來的日子,人們為了慶祝勝利,迎接光明,於是高興地點燈、放焰火。
燈節之夜,家家戶戶的門口窗前、庭院屋頂,都亮著燈。有五光十色的彩色電燈,有絢麗多姿的花燈,有小小的蠟燭,還有別具特色的小油燈。舉目望去,燈若繁星,一直延伸到天際,構成一幅美麗動人的星海夜圖。人們在慶祝燈節的時候,喜歡放鞭炮焰火。印度的焰火種類繁多,色彩艷麗。有對空噴射的「石榴花」,還有類似我國的「雷鳴電閃」、「五彩爭艷」、「天女散花」等。入夜,大人小孩都喜氣洋洋地燃放焰火,明珠迸射,把茫茫的夜空照得通明。
十勝節 十勝節:萬眾共度歡樂夜
十勝節是印度教節日,也是全國性的重大節日。根據印度歷法,十勝節是從頞濕縛庫閣月的第一天開始,一連慶祝10天。一般是在公歷9、10月間。十勝節來源於史詩《羅摩衍那》,具有幾千年的傳統。該節日是慶祝印度教教徒心目中的英雄羅摩與十首魔王羅波那大戰10日,並最後大獲全勝,故稱「十勝節」。
十勝節期間,印度各地沉浸在節日的喜慶之中。不管是地處偏遠的鄉下,還是車水馬龍的都市,到處都群情鼎沸、熱鬧非凡。在印度北部和中部地區,慶祝活動更是規模宏大而隆重。「十勝節」的前9天,各地搭台演戲,從羅摩降生開始,一直演到羅摩最後徹底戰勝羅波那。這種活動被稱之為「羅摩里拉」。「羅摩里拉」一般都是在露天舉行。9、10月份是印度一年中最舒服季節的開始,在天高氣爽的夜晚,一輪明月高掛星空,怡人的涼風輕輕吹來,在悠揚的印度民族樂曲聲中,觀看一次生動的「羅摩里拉」,的確是一種難得的享受。只是這種演出一演就是三個小時,甚至時間更長,舞蹈節奏格外的慢,如果對印度舞蹈語言不是內行,很難領會其中奧妙。可是,印度觀眾,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盡管對「羅摩里拉」的劇情可以說早已爛熟於心,但每年前往觀看的人仍然是絡繹不絕。
到第10天晚上,慶祝活動進入最高潮,人稱「十勝第十日」。好多地方都會選一個大大的空地,上演十勝節的壓軸戲。空地上會搭起三個巨大的紙做凶神,分別代表作惡多端的十首魔王羅波那以及與他同流合污的弟弟和兒子。
各地的紙人大小不一,有的甚至有幾十米高,它們被打扮得花花綠綠,兇相畢露,身體內部塞滿了火葯和爆竹。三魔一手持劍,一手握盾,齜牙咧嘴,形象可憎。
在動人的歌聲和樂曲聲中,人們會三五成群地向空地擁來,過不了多久就會擠得水泄不通。筆者在德里時,曾看過紅堡前廣場的十勝節盛會,前往觀看的人有幾十萬之眾,完全是人山人海的場面。在比肩接踵的人群之間,賣氣球的、賣雪糕的以及賣各種零食和玩具的小販到處可見。
首先的節目是要上演《羅摩衍那》,扮演劇中人物的演員們盡管不像在舞台上那麼穿戴齊整,但也一個個披紅掛綠,有的騎馬,有的坐牛車,在樂隊的伴奏下繞場遊行。
接著,他們又表演羅摩最後戰勝羅波那的故事。與此同時,有名的說書人坐在高高的檯子上,以渾厚的嗓音通過高音喇叭講述著故事情節。也是在高台之上,有印度婦女身穿紗麗,面戴輕紗,頭頂燃著的疊層油燈,跳起了傳統舞蹈。
日落時分,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了。扮演羅摩的演員成了全場注目的中心,只見他一身英武,動作瀟灑,彎弓搭箭,瞄準了巨魔,箭頭是一個小小的火球。說時遲,那時快,三支火箭「嗖、嗖、嗖」地向三個巨魔飛去。在人們目不轉睛、屏息靜氣之中,「轟、轟、轟」三聲,三魔全部中箭,觀眾一片喝彩。頓時,爆竹齊鳴,焰火沖天,火樹銀花,光彩一片。三個龐然大魔在騰騰烈焰中頹然倒下,凄凄慘慘,化為灰燼。羅摩大獲全勝,善終於戰勝了惡。此時,廣場四周的觀眾為羅摩的勝利歡呼雀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