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火葬即將面臨淘汰新方法更環保且高效,武漢已經在試行,你能接受嗎
生老病死在我們的身邊非常的常見,一個人不管是富貴也好,貧窮也罷,最終會迎來生命走向終結的那一刻。不管多麼的眷戀人世間的繁華,但死亡終究是這個世界上的客觀規律,任何人都無法改變。我們縱觀世界上的歷史就可以發現,不管是什麼國家,他們的神話傳說中,總是充滿著對長生不老的期許。長生不老是古人們對於未來最大的追求,他們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來追求此目標。不過隨著近代的科學技術發展,大家也明白,長生不老只是一個空想罷了。
火葬的逝者骨灰可以存放在骨灰瓮中,或者埋在土中,也有家屬根據逝者的意願或者遺願把骨灰撒在空中,撒在海中,其實也反映了一些思想觀念,比如撒向空中表示無牽無掛,追逐自由。而也有一些關於相關的傳說,佛牙舍利就是得道高僧火化後留下的珍貴之物。
當然,由於各地的文化不同,風俗習慣人文思想也不同,在對逝者的安葬方式上,還有其他的方式,在我國少數民族還有一些特別的安葬方法,例如天葬、水葬,這些安葬方式多與宗教意義有關,還有一些特別的儀式,有些濃厚的宗教色彩,有些相關的傳說,一直都被認為是非常神秘的,與傳統的墓葬有所不同。
其實不管怎樣的悼念方式都離不開生者的感情寄託,梅堯臣在悼亡妻子的詩中寫道:「結發為夫婦,於今十七年。相看猶不足,何況是長捐。我鬢已多白,此身寧久全。終當與同穴,未死淚漣漣。」古今中外都一樣,面對生死尤其是親人朋友的離去總是有無盡的悲傷和哀思,所以人們通過對他們遺體的安置來表達情感,「葉落歸根」,希望逝去的人都能得到歸宿。
雖然我們的傳統觀念告訴我們,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要對遺體保持足夠的尊重。但事實上我們要尊重科學,人死之後是不會有來世的,活著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身體其實只是一個操作系統而已,太過於放在心上,反而會導致現在生活受到影響。
㈡ 中國什麼時候引進瑞典的冰葬
2011自韓國考察,預備在武漢試點,但並未有官方消息指明已經運用過。
冰葬是一種非常直接的殉葬方式,不保存遺體,直接將遺體變為骨灰。
是由瑞典生物學家 Susanne Wiigh-Mäsak 發明的,該方法就是把人冰凍後直接「震碎」。
2011年2月22日, 張萬石一行韓國客人在漢先後參觀了長樂園、石門峰文化名人公園等陵園,並與武漢殯葬同行就葬祭文化、殯葬技術進行了交流。
預備先在武漢進行試點,試點成功後就考慮將在全國推廣。
但目前該技術的推廣還面臨一大困難,那就是費用過高。
簡單來說冰葬分為5個步驟
1. 冰凍遺體先將遺體置入零下-18℃的冰櫃中,再浸泡在-196℃的液氮中快速冷凍,由於超低溫處理,身體迅速脫水結晶化且變得異常脆弱。
2. 粉碎結晶後的遺體放入震動儀器中搖晃震動,使之碎裂成粒狀。
3. 去除水分在真空乾燥機中去除冰晶粒里的水分。
4. 過濾移入一個金屬分離器內,過濾掉裡面的雜質。
5. 放入棺材最後放入有機棺材內就完成了。
遺體會被放到一個封閉的、自動化的設備中。這個設備將會創造零下 200 攝氏度的低溫,在這個環境中,人身體中的水分會被徹底冷凍,乾燥易碎。隨後設備將會進行短暫的機械振動,遺體在這過程中將轉變為一袋粉末。這個直接的冰葬方式也可以稱為「極冷送行」。
不需要燃料,直接將遺體轉化為骨灰似乎很美好,但這種方式依舊不容易。冰葬創始人和丈夫在本世紀初就開始進行嘗試,但這種嘗試目前還沒什麼成功的曙光。
這種冰葬方式的主要問題在於將遺體搖為灰塵前,能將其冰凍並乾燥的設備尚未找到。
如果說冰葬還是一個暫未落地的殯葬項目,那鹼性水解遺體的方法已經在澳大利亞和美國七個州獲得了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