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的國際地位與中國相比怎樣
兩國差不多,中國略微強點。相比中國而言: 1、印度幅員雖沒有中國遼闊,但是印度的耕地面積卻是世界第一; 2、人口規模略少於中國,但大有超越中國之勢。 3、印度人與中國人一樣,都有重視教育的傳統,因此在人力資源方面不相上下; 4、印度人大多數雖然講英語怪腔怪調,但總的來說印度還算是英語國家之一,英語在他們那兒起到作用相當於我們的普通話。 5、印度在經濟體制上長期採用蘇聯體制,但是自90年代改革以來,印度經濟飛速發展。而且印度經濟與我們以外向型經濟主導不同,印度的是以內需為主導的,因此相對而言印度經濟質量更好。 6、印度自放棄向俄羅斯(前蘇聯)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後,與美國的關系迅速改善。出於對中國的敵視,在很多戰略上與美國相配合。但是印度一直有一個大國夢,自視為一大國,雖然在很多場合配合歐美等西方國家,但是其外交和軍事一向奉行獨立自主的政策。與西方國家勾肩搭背的同時仍然保持與俄羅斯傳統的盟友關系。再加上印度這些年經濟實力的增強,印度在國際上左右逢源,順風順水,遠比中國表面光鮮實則舉步維艱的國際困境要強出許多。
希望採納
『貳』 中國和印度哪個軍事力量強大
各個方面都是中國強大,印度一個連子彈都不能完全自給的國家,研究一個照明彈需要20年,最後還是失敗的國家,所有主戰裝備都是國外進口的簡化版。
在軍事上,首先看軍事技術。印度的導彈技術大約相當中國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導彈的水平達不到中國巨浪1的水平。當時中國已經擁有洲際導彈和核潛艇,而印度到現在還不具備獨立發展這兩項技術的能力。印度發展的藍天防空導彈其彈體來源於前蘇聯的薩姆6,三叉戟低空導彈存在嚴重技術問題,性能還不如中國80年代發展的紅7。中國在當時高空防空已經發展了TMD的「反擊」。
航空技術是印度與中國差距最小的軍事技術領域。因為中國主要精力投入導彈方面,相對航空技術投入少,獨立能力比較導彈和航天技術差一些。但是來自國外的技術封鎖使中國的航空工業獲得了非常寶貴的獨立開發能力。印度航空工業一直依靠外國的技術援助,依靠外國產品生產許可證生產先進戰斗機,因此雖然在一段時期內印度裝備戰斗機比中國先進,但是印度一直沒有獲得完整的航空技術能力。在開放以後得到國外先進技術的支持以後,最近10幾年中國航空技術突飛猛進已經遠遠將印度拋在身後。這是綜合國力和綜合技術能力和工業能力的差距。中國出口技術給巴基斯坦的FC-1在近兩年不斷採用新技術升級使得其技術完全超過印度的LCA輕型戰斗機,在氣動設計、發動機、機載武器等方面優於LCA成為一型高性能中檔戰斗機。
在海軍裝備方面,印度根本沒有一個強大的造船工業,因此印度強大的海軍只能是沙灘上的大廈。印度的國產軍艦必須依靠外國提供全部技術,包括設計、船體材料和建造工藝、動力、武器、雷達以及總體等等。一旦失去外國技術援助印度立即一籌莫展。如核潛艇是印度一直夢寐以求的裝備,但外國由於防止核擴散條約的限制無法提供印度技術援助,幾十年印度只好乾等這毫無辦法。雖然印度已經特許生產過先進潛艇如德國209級和俄羅斯「K」級。但是現在印度還是要依靠外國來援助才能製造潛艇。中國核潛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現在中國海軍艦艇的技術水平已經基本達到歐洲的水平,超過俄羅斯。現在影響到中國軍工技術水平的主要是基礎工業水平。
在陸軍技術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現在還不能生產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陸軍不想要。進口重炮還要進口炮彈。總之在低技術的陸軍武器裝備上印度仍然沒有自主生產能力。
總體上看,印度的軍事技術主要依賴進口。只是在個別的方面如計算機方面可以自己生產,當然IC還要進口。
印度的軍事能力,依靠進口裝備和技術,印度保持了與中國相當的軍事技術裝備。因為中國龐大的軍隊不可能迅速全部換裝新裝備,同時也沒有這個需要。但是印度的軍事力量的發展極度不平衡。中國軍費使用上大致裝備采購、人員開支、訓練和裝備維護各佔三分之一。而西方發達國家在人員和訓練、裝備維護的開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軍費開支主要是人頭費和裝備采購費,而訓練和裝備維護費佔比例不和理。海軍航母艦隊基本上是駐港艦隊,空軍飛機事故率居高不下,陸軍坦克等裝備的完好率極低都是這種情況的體現。印度的裝備體系非常混亂,表現出缺乏軍事管理能力。印度陸軍光步槍的子彈就有7.7毫米、北約7.62X51毫米、俄制7.62X54毫米、7.62X39毫米、5.56毫米等多種體制,而且在部隊裝備5.56毫米步槍以後,居然沒有安排子彈生產。只好到國際市場上采購了幾千萬發子彈。
從歷史上看,印度從來是在戰爭發動前突擊在國際軍火市場上采購彈葯和武器零部件來提高裝備的完好率和戰備率。這樣的情況使得印度非常難以應付突發的大規模軍事沖突。下卡吉爾沖突就是例證。印度在這樣一場小規模的邊境沖突中,對手還是穆斯林武裝,幾乎用光了庫存的大口徑炮彈,戰後在國際市場突擊采購。從這種情況來看,印軍雖然裝備比較先進,但後勤和管理非常落後,這在1963年與中國的邊境沖突中已經表現出來了。但現在並沒有顯著改進,這是印軍的軟肋。印軍沒有能力進行一場較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如朝鮮戰爭規模,甚至如上甘嶺戰役這樣規模的戰役也沒有能力持續進行,上甘嶺美軍消耗炮彈130萬發,志願軍消耗炮彈40萬發,戰役持續40多天。
看起來印度的戰略是在印度設定的條件下,即在印度選定的戰場、時間、戰爭規模等條件下、進行一場預有準備的中低規模的高技術戰爭。如甲午戰爭日本突襲中國、日俄戰爭日本突襲俄羅斯遠東艦隊。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在戰爭一開始就取得決定性勝利,而後依據有利的戰場形勢,通過談判和國際斡旋獲得最大的政治和經濟利益。因此印度必然採取精兵主義,從印美空軍對抗演習看印度空軍的精銳有著不可忽視的戰鬥力。但是這個戰略存在著致命的缺點,就是如果對手不按照印度的設想出牌,印度缺乏應變的准備和能力。在1963年印度與中國的沖突中就發生了這種情況。中國的反應超過了印度的估計,結果印軍遭到慘敗。
從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實力比中國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別是長期競爭的潛力方面差距更大。局部沖突中雙方的技術差距不明顯。但可以運用的戰術方面的差距和後勤能力仍然存在著顯著差距。
中印軍力的真實對比
一、空軍:
拿對於國防建設最為重要的航空工業而言,目前印度空軍裝備的1600架飛機中,除了80餘架老掉牙的HPT-32「風神」式教練機外,沒有一種是印度自己搞出來的。尤其在800架一線作戰飛機中,全部是進口產品,包括MIG-21和MIG-27也都是依照生產許可仿製生產的。中國和印度是在同一時間獲得MIG-21的生產技術的,到如今中國在MIG-21基礎上仿製出殲-7系列飛機,不但供中國軍隊自用,而且大量出口達400架之多。其最新改型殲-7MG甚至連俄羅斯人都贊嘆不已,而印度的MIG-21MF進行性能提升還必須依靠俄國人的幫助。中國自製的K-8教練機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初級噴氣教練機之一,還出口到巴基斯坦一批,同類型的飛機印度還需要自己掏錢買。
俄羅斯航空界巨頭比施根斯在訪問中國和印度後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將繼美國、俄羅斯、西歐之後成為世界第四大航空工業中心。
二、海軍:
自1970年代以來印度大力發展海軍,光航空母艦就引進了2艘,其它如大中型水面艦艇和常規潛艇的引進數量也分別達到52艘和20艘以上。所有這些使印度海軍成為在印度洋舉足輕重的力量。可印度的造船工業卻不是那幺爭氣,到如今中國已經成為繼日本、韓國之後的第三大船舶出口國,並愈發有超越前者的勢頭。德國人自己不敢造的高科技船舶,也是把定單交到中國人的手上。中國自製6000噸級驅逐艦的發展周期只有印度同類型艦艇的1/2,所需費用也僅為後者的70%左右,而在性能上卻絲毫不差。我們有理由懷疑,在未來的海上軍備競賽中,印度勝過中國的把握能有幾成。
三、陸軍:
陸軍武器方面,中國自1970年代以來出口了大量的坦克、大炮、槍械等常規武器,而印度在這方面至今需要進口。中國研製的85-IIAP主戰坦克已經出口到巴基斯坦,更先進的90-III在不久的將來亦將裝備巴基斯坦陸軍。而印度自製的「阿君」坦克(通常譯為「阿瓊」式坦克)在經歷了近20年的發展歷程後卻仍是問題多多,弄的陸軍司令卡納中將一提到「阿君」這兩個字就要問候印度國防科技部門的主管他老娘外加三代祖宗。印度自己造不出大口徑火炮,進口瑞典的FH-77B型155炮卻是毛病不斷,中國製造的PLZ45-155毫米榴彈炮一直賣到科威特。
四、核武器、航天領域:
在核子以及航天領域,印度自製的「烈火」洲際導彈的運載力只有中國DF-5型的1/5,最新型的DF-31/41在技術層次上要比「烈火」先進10-15年以上。中國即將發射宇宙飛船而印度在載人航天方面尚未起步。印度海軍計劃在2007年獲得首艘自製的核子潛艇,而中國自製的第二代核子攻擊潛艇093型的首制艇即將服役,該艇採用的高溫冷核反應爐技術是當代最先進的核動力系統,具有體積小、功率大、雜訊低等特點,就連美、俄也是剛剛掌握這一技術。最近中國中央電視台公開對外宣稱,在應用激光技術上,中國已經達到與美國同等級技術水平,敏銳的美國軍事情報部門馬上判研出中國已經開發出擊落衛星的星際激光武器,這種高科技軍備是印度人連想都不敢想的東西。
總括:
比較占優勢的該是印度的航母和艦載機,還有的就是完善的後勤體系和高效率的訓練模式,(多次美印軍演,美方都對於輿肯定的評價),並且較中國有更多的渠道及更容易購得外來高技術裝備,缺點是自產能力低下,許多不肯定因子都會對其造成制約影響戰力,尤其在恃久戰上更顯劣勢.
中國和印度的國力比較是多大差距,經濟上從匯率GDP比較印度大約是中國的40%,即中國GDP為15000億美元,印度大約為6000億美元。PPP比較印度是中國的50%強。中國超過60000億美元,印度超過30000億美元。但我從另外角度觀察,印度的農業佔GDP的28%,中國佔12%。而印度糧食產量大約是中國的40%到45%,印度糧食產量2億噸左右,中國最高超過5億噸,去年為4.7億噸以上。另外在經濟作物和畜牧生產上中國遠遠超過印度,中國每年生產超過3億噸蔬菜,5000萬噸水果,5000萬噸水產品,另外各種肉類、糖、禽蛋、棉花等等中國都遠遠超過印度。印度基本上不生產蔬菜,印度教徒吃素,肉類生產非常少。印度的農業產值從好的方面估計也不會超過中國農業產值的30%,差的估計大約也就20%到25%。中國實際上GDP應該超過印度至少4倍。工業生產中國佔GDP的56%,印度佔30%左右。但實際上中國的工業超過印度大約6到8倍。中國在1978年其主要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能源產業都遠遠超過2000年印度的產量。
『叄』 中國歷史上那麼強大,為什麼從來沒有打通到印度洋的出海口
從地圖上看,中國距離印度洋距離並不遠,雲南省瑞麗市弄島鎮距離印度洋最近的直線距離約為600公里。這還是現在的距離。無論從氣候還是地理上來說,緬甸和雲南都是非常相似的,很多人說中國是農耕文明,事實上緬甸也是種植水稻,也是農耕文明。跟雲南沒什麼區別。況且,這個地區民族很多都是跨國的,也不存在什麼民族矛盾。緬甸漢族移民後裔多達幾百萬。但是為什麼中國一直沒有把緬甸納入管轄區呢?為什麼沒有打通到印度洋的出海口呢?
元朝地圖
雲南地區從元朝開始才真正成為中央管轄區,以前都是民族地方控制政權,比如南詔國,大理國。元朝向來被很多人認為是中國領土面積最大的朝代。但是元朝控制的雲南地區,距離印度洋最近約為500公里。1277年,元朝和緬甸戰爭,忽必烈率軍攻打緬甸蒲甘王朝。戰爭以元軍勝利、蒲甘王朝淪為元朝附庸國而告終。也僅僅如此,元朝統治者並沒有把緬甸納入統治區。
明朝雲南地圖
從明朝時期雲南地圖上看,明朝實際管轄區,距離印度洋只有約300公里。明朝平定雲南後,採取各種措施乃至戰爭手段,西南邊疆版圖得到極大拓展。但還是沒有到印度洋。近在咫尺,望洋興嘆了。
清朝雲南地圖
到了清朝的時候,距離又拉遠了,跟現在的距離差不多。約600公里。
1762年冬清朝和緬甸貢榜王朝兩國圍繞邊境地區的領土和資源控制權發生的一場戰爭。史稱清緬戰爭。歷時7年,清朝雖然取得了緬甸名義上的臣服,但是只得了面子,並未能獲得一寸土地,且損失慘重。傷亡一萬多人。在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中,對緬戰爭也是其中唯一存在較多爭議的一件。乾隆帝晚年時曾說過,「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征緬這樁不算成功。」
我們應該可以看出來了,為什麼中國沒有打到印度洋出海口。原因就是打不過人家。很多人又會問了,中國古代兵力那麼多,幾十萬人參與的戰爭也不計其數,北方少數民族那麼強悍都能拿下,為何連區區的邊陲小國都打不過呢?原因還是在於對海洋意識淡薄,中國古代屢次禁海。海洋對中國統治者來說,可有可無,倒是中原土地不能丟。因此大量精兵都在西方和北方征戰,抵禦外族入侵。南方本來就是煙瘴之地,朝廷也不夠重視。如此,我們就少了一個印度洋的出海口,可惜,可嘆。如果印度洋能出海,誰還能封鎖?
『肆』 印度發展經濟與中國相比有什麼優勢
1、人和——人口紅利
印度人多
再過幾年就是全球第一大人口大國,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2019年6月17日發布《世界人口展望2019:發現提要》報告稱,印度2027年將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
報告稱,2019年的中國人口為14.3億,印度為13.7億,分別佔全球人口總數的19%和18%。不過到2050年,印度人口將增加近2.73億從而超過15億,而中國人口規模將降低至11億左右。
從2019年到2050年,全球新增人口中約50%將集中在9個國家,包括印度、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剛果(金)、衣索比亞、坦尚尼亞、印度尼西亞、埃及和美國。印度不光人口多,而且人口非常年輕,也就是說未來印度還有人口紅利!
2、海權優勢
印度是半島國家,在印度洋地區擁有7516.6公里的海岸線,200多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168個沿海港口。在印度的印度洋專屬經濟區中,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礦物及其他生物與非生物資源。
印度處於亞太文明和歐洲大西洋文明中間,左右逢源。在國際貿易物流方面,印度處在中間位置,而且跟波斯灣很近,以後買石油就方便了,不會有什麼海峽困局。印度海軍強大,反而會加重我國的馬六甲困局。
「誰控制了印度洋誰就統治了亞洲。印度洋是通向世界七大海域的鑰匙。21世紀世界的命運將在印度洋上見分曉」——「海權之父」馬漢在一個世紀前的警言,一直被印度的歷屆決策者奉為座右銘。
自獨立建國以來,印度逐漸加大對海軍的重視和建設,海軍戰略逐級推進,由成立初期的「近海防禦」到後來的「區域控制」,再到現在的「遠洋延伸」戰略,已基本形成了一套以「印度洋控制戰略」為核心的完整的海軍戰略體系。
3、地理環境
印度面積達,但是沒有什麼沙漠(僅有的西部沙漠還大部分都被劃到了巴基斯坦境內)、戈壁,也沒有我國的青藏高原和美國落基山脈那樣的無人區(不適合居住),印度洋的海風吹來了大量水汽,所以印度的自然環境非常適合人類居住,國土的可利用面積非常多。
4、天時
現在我國成了美帝的眼中釘,印度就成了香餑餑了。美聯合印度制衡中國,有點類似當年英國聯合法國制衡德國的味道。
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印度的發展都會得到美國的幫助,這種幫助,我國在改革開放的時候是沒有體驗到的。在蘇聯解體之前,還拉著我國一起研究什麼美洲虎坦克,援助我國燃氣輪機……呵呵,蘇聯解體之後……
5、文化軟實力——文明古國與英語優勢
印度既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悠久的古代文化,而且在被日不落帝國殖民的時候,印度的文化隨著英國人的傳播實現了全球化,現在全球都知道瑜伽。
6、外交優勢
雖然印度一直好戰,但是在國際上,印度還是很受歡迎的,時常跟英美穿一條褲子,還能從俄羅斯買點武器,租用核潛艇啥的,就這面子,除了印度,誰有?
缺啥都能買到,買不到還能租到。
不要小看買來的武器系統,1905年的日俄戰爭,沙俄的武器可都是自己生產的哦,日本的好多武器,軍艦都是從英德買的哦!
在聯合國,雖然不是五常,但是五常是美國人建立的聯合國體系,如果我國與美帝有摩擦了,印度就是拉攏不二選擇。
『伍』 中國和印度未來哪個更強 請理性分析
來源論壇:東方軍事快訊 點擊:11800次 我來說兩句
有人說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也有人說21世紀是印度的世紀。不可否認的是,現在的中國與印度政治穩定、經濟高速發展、軍事現代化全面追趕歐美發達國家,自身實力和勢力范圍影響早已超出了亞洲,成為世界列強行列里新增的兩位後起之秀。
近些年來,世界上對中印兩國崛起的評論報道甚多,國內眾多網友也是褒貶不一眾說紛紜。西方媒體則傾向於龍象之爭,認為到本世紀中葉印度將全面趕超中國成為亞洲乃至世界上超級經濟大國。而本國的輿論卻對此嗤之以鼻不屑一顧,認為印度是痴人說夢,因此印度也烙下了個具有中國特色地外號「印度阿三」...
先且不說誰是誰非,實事求是的說,印度這些年的發展還是有目共睹的。經濟一年一個新台階,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令其國人驕傲的軟體業異常發達,在世界軟體開發製造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原子彈爆炸成功,順利躋身於核俱樂部。還有前些日子發射並成功回收地無人太空艙,都在向世人證明著印度的輝煌成就。這是客觀事實,是不容否定的!雖然與我國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們能感覺到它們在努力、在奮起直追,是一支不容忽視地力量!
說到印度近些年來經濟、科技、軍事上取得優異成績,還得歸功於它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和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眾所周知,在接受外部的經濟投資、特別是科學技術的輸入上,印度遠遠要強於中國。往往是印度可以得到西方毫無保留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所需要的大量相關設備,而中國卻費盡了周折也得不到,哪怕是人家過時淘汰了的技術和產品,就是得到了也要付出沉重的經濟、政治代價。這是為什麼呢?列強們為什麼會戴著有色眼鏡來對待同處於崛起階段的兩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呢?答案只有一種:那就是防備中國、懼怕中國!!!如果要徹底解釋列強們的這種畏懼心理,我們就得先了解一下中印兩國的歷史...
印度---古老而神秘的國度,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佛教的起源地。地處南亞次大陸,面向印度洋背靠西馬拉雅山脈,屬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雨量充沛天氣炎熱。印度歷史上屢遭外族入侵,它的歷史可以稱為一部不斷被外族征服的歷史!近代自1757年英國入侵至1947年印度獨立,有著近200年的被殖民歷史。正是由於這漫長的同化過程,使得印度逐漸接受了西方的思維觀念、秉承了西式民主政治,成為最早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發展中國。時至今日,印度的上流社會官方語言依然使用英語。由於近代史上與西方的仆從關系,自印度獨立後仍然與西方保持著親密的聯系,加之印度人民生活散漫、國內宗教矛盾復雜、民族凝聚力欠缺等等原因,使得西方列強從未把其視為威脅,而是從新把它武裝起來,大力慫恿其對巴基斯坦和中國西藏地領土野心,以達到牽制中國的目的。也就是它們所說的、最希望看到的即:龍象之爭,列強牟利!
回過頭來在看看中國的歷史。5000年的歷史國人引以為豪,璀璨的文化照耀著整個東方。輝煌的背後,我們也應當看到5000年的歷史也是一部完整的戰爭史!殘酷與血腥、分裂與擴張從訴其中。連年的災荒和持續不斷的戰亂,磨煉出中華兒女勤勞勇敢、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民族性格。兵者詭也!戰爭從不缺乏智謀,在抵禦外族入侵、擴張疆域你死我活的拼殺中,舉世聞名的孫子兵法應運而生,直到今天仍是各國軍事院校的典範兵書。
無休止的諸侯割據、攻城略地,特別是與周邊強悍的少數民族征戰中,中華民族向世界展示出它驚人的能量。文化的包容和民族的同化能力令世人震驚!歷史上執友兩個異族統治過中國,即元朝的蒙古族和清朝的滿族。它們都曾經盛極一時,追其成功的原因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堅持以夷治夷,就是尊重中華文化、推崇中華文化、用漢人治漢的方針,從而造就了百年盛世。然而在歷史的長河中,這兩個強悍的少數民族慢慢的被漢文化所淹沒了...二戰中,侵華日軍鼎盛時期曾佔領了大半個中國,在東北建立滿洲國。明著扶持偽滿政權,暗地裡全面推行去漢化,並大量實施移民計劃,以達到它們的土地加文化的全面佔領。且不說美俄的參戰致使日本的投降。就算是日軍佔領了整個中國,按它們推行的政策,要想徹底征服中國也是行不通的,除非將被佔領土上的中國人全部殺光!這也印證了西方國家的一致論斷: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難被征服和同化的民族!!!
中國的歷史和民族性格可能很多國人都含糊不清,但是對於精心研究中國多年的西方列強們可謂是心知肚明。尤其日本和俄羅斯,對中國的研究程度之深令很多國人難以想像,這也是為什麼小鬼子頂著中國強大壓力驅游說歐盟不要對華武器解禁的原因。而俄國雖然現時期為了自身的利益而甘願和中國捆在一起以對抗美國和歐洲,但骨子裡卻始終沒有放鬆隊中國的提防,賣給中國的武器裝備至少落後本國和售印武器裝備20年不止。這也是中國近年來要求歐盟對華武器解禁地真正原因,不能一棵樹上弔死,得尋找新的出路,老毛子的對華心態我們也是一清二楚的。
由於地緣原因,歷史上俄國和日本曾於我國數度交惡,雖然近代我國以慘敗而告終。但是俄日兩國清楚的知道,那是它們在怎樣的情況下獲得的。一個是晚清沒落腐敗的時期,割地賠款給當時異常強大的沙俄帝國;另一個是軍閥割據、內亂不止民不聊生的舊中國,而且正值二戰爆發,美英無暇顧及亞洲,小日本不費吹灰之力趁虛而入...
然而中國強大的時候呢?它們哪個不是俯首稱臣,起碼也是主動示好,恐怕中國翻臉。想當年日軍要進犯朝鮮還得看中國的眼色才行,康熙鼎盛時期幾乎把老毛子攆出了西伯利亞。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領導的中國人民從新站了起來。只有美國人不了解中國的底細,在其家門口發動了兩場戰爭,結果碰了一鼻子灰,可把小日本偷著樂壞了,一來借中國的刀報了美國仍原子彈的仇,二來依靠韓戰、越戰大發戰爭財,國力恢復迅速。69年珍寶島事件,當時的蘇聯是何等強大,怎麼樣?不是也沒敢越雷池一步,因為它比美國人更清楚中國人的民族特性。
總而言之,目前面對亞洲中印兩國的迅速崛起,世界列強們之所以給與如次不同的待遇也是有著深層次原因的。以英國為首的歐洲老牌強國此時的心態是何等的復雜啊!一方面它們不願意看到如今世界的一超多強格局,也不願永遠做美國的小兄弟,想借中國的崛起來遏制美國的霸權,同時還可以牽制家門口的北極熊蠢蠢欲動;而另一方面它們也深知自己在近代給與中國造成的巨大傷害,對於中國崛起後對歐的態度心理也沒譜,這也是歐盟這些年明裡暗裡違抗美國意願與中國進行了許多深層次合作的原因。
俄日就不用提了。美國---目前這個星球的酋長。它遏制中國的目的相對來說就簡單多了,就是為了自身霸主地位的穩固而不受侵犯。不光是中國,誰要是露出這種苗頭,它都要加以遏制的。就像動物界里的獅群,獅王發現自家門口突然出現一頭身強體壯的年輕雄獅,它也會惶恐不安並率先發動攻擊,以保護自身利益不受侵犯。這是自然界的規律,本就無可厚非。比起歐俄日,美國與中國並無深仇大恨,也無領土糾紛,相反二戰中中美兩國還有過一段甜蜜的合作時期,為中國最後的抗戰生利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天的中美兩國,經濟上高度互補、政治上也互有合作。客觀上講,中國能發展到今天,美國功不可沒。
看了這些,我們就不難理解世界為什麼給予中印兩國的待遇有如此差距了。那就是民族的特性決定了一切,說白了印度是羊,而中國是狼!給予羊上好的草料,那是為了養肥了殺肉的。而把狼養大了可是要吃人的!這就是硬道理,地球人都知道的。雖然我們崛起的困難較之印度要大的多,但我還是希望祖國成為一隻傲視群雄的狼,而不是任人宰割,溫順懦弱的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