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最大海是什麼海
中國最大的海是:南海。
南海簡介:
南海,是中國以南的邊緣海,漢代、南北朝時稱為漲海、沸海,唐代以後逐漸改稱南海,是亞洲三大邊緣海之一,南海是中國最深、最大的海,也是僅次於珊瑚海和阿拉伯海的世界第三大陸緣海。南海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航運要沖,在經濟上、國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
南海是亞洲三大邊緣海之一。北接中國廣東、廣西,東面和南面分別隔菲律賓群島和大巽他群島與太平洋、印度洋為鄰,西臨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為面積3,500,000平方公里的深海盆。四周較淺,中間深陷;平均深度1,212公尺,最深處達5,559公尺。西部有北部灣和泰國灣兩個大型海灣。匯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有珠江、韓江以及中南半島上的紅河、湄公河和湄南河等。中國在南海中的重要島嶼有海南島和東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島以及黃岩島等。
南海是中國古代人的一個地理海域概念,不同歷史年代南海這個地理海域概念和范圍是不同的,遠在古代,中國古代人就知道了西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地中海等海域。但是,在中國古代對各海區的名稱使用混亂。 在先秦時代,中國古代人的地理知識有限,但是,已經認識到中國是天下的一部分,天下雖大,不如海洋大,海洋環抱著陸地。那時的中國古代人已有了「南海」概念,即指中國南方海洋及附近洋面。隨著航海活動增加,對中國周圍的海洋有了進一步認識。「南海」這一地理概念覆蓋的地理范圍更為廣闊,除了指中國南方海洋外,也指東南亞和印度洋東部海域。
到了唐代,中國古代航海家在「南海」這一地理概念外,又增加一個新的地理概念:「西南海」,它泛指今日印、巴大陸南部海域,還包括了今日阿拉伯海。 應該指出的是「南海」、「西南海」均是以中國本土為基準,以中國本土為觀察中心點,其地理坐標中心是中國,它們都是中國古代航海家——舟師命名的。
漢代、南北朝時稱為漲海、沸海。唐代以後逐漸改稱南海。
從東海往南穿過狹長的台灣海峽,就進入洶涌澎湃的南海了。南海是中國最深、最大的海,也是僅次於珊瑚海和阿拉伯海的世界第三大陸緣海。南海位居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航運要沖,在經濟上、國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南海位於中國大陸的南方。南海北邊是中國廣東、廣西、福建和台灣四省,東南邊至菲律賓群島,西南邊至越南和馬來半島,最南邊的曾母暗沙靠近加里曼丹島。浩溯的南海,通過巴士海峽、蘇祿海和馬六甲海峽等,與太平洋和印度洋相連。它的面積最廣,約有356萬平方公里,相當於16個廣東省那麼大。我國最南邊的普母暗沙距大陸達2000公里以上,這要比廣洲到北京的路程還遠。南海也是鄰接我國最深的海區,平均水深約1212米,中部深海平原中最深處達5567米,比大陸上西藏高原的高度還要大 。
南海四周大部分是半島和島嶼,陸地面積與海洋相比,顯得很小。注入南海的河流主要分布於北部,主要有珠江、紅河、湄公河、湄南河等。由於這些河的含沙量很小,所以海闊水深的南海總是呈現碧綠或深藍色。南海地處低緯度地域,是我國海區中氣候最暖和的熱帶深海。南海海水表層水溫高(25℃~28℃),年溫差小(3℃-4℃),終年高溫高濕,長夏無冬。南海鹽度最大(35%),潮差2米。南海的自然地理位置,適於珊瑚繁殖。在海底高台上,形成很多風光綺麗的珊瑚島,如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南海諸島很早就為我國勞動人民發現與開發,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南海水產豐富,盛產海龜、海參、牡蠣、馬蹄螺、金槍魚、紅魚、鯊魚、大龍蝦、梭子魚、墨魚、魷魚等熱帶名貴水產。
2. 中國什麼海最深
馬里亞納海溝(或稱馬里亞納群島海溝)為目前所知最深之海溝,也是地殼最薄之所在。該海溝地處北太平洋西方海床,位於北緯11度21分,東經142度12分,即近關島之馬里亞納群島東方。此海溝為兩大陸板塊輻輳之潛沒區,太平洋板塊於此潛沒於菲律賓板塊之下。海溝底部於海平面下之深度,遠勝珠穆朗瑪峰海平面上之高度。 海溝最大深度為海平面下10,911米(35,798呎)。若參考其緯度與地球之赤道隆突,此深度位置距地心為6,366.4公里。相較之下,北冰洋深4至4.5公里,其海床距地心6,352.8公里,僅比馬里亞納海溝距地心近13.6公里。1951年英國皇家海軍航具挑戰者二號首度測量海溝,其最深處便以挑戰者深淵為名。挑戰者二號以回波定位方式於北緯11度19分,東經142度15分,量測出5,960 噚(相當於10,900米)的深度。此方式乃以探針通過漸層深度,反覆發送聲波,再以耳機捕捉回波,並將回波器之速率,以手持碼表計時完成。因此正式提報新的最深距離時,咸認謹慎的作法,為將所測深度減去一個尺度(20噚)較妥,從而得出5,940噚(10,863米)的數據。 1957年俄羅斯航具「維塔茲號」(Vityaz)回報測得11,034米(36,201呎)深度,將該處命名為「馬里亞納深凹」;但此數據從未再測得,故不以為准確。1962年機動載具「史賓塞·傅樂頓·拜爾德號」(Spencer F. Baird)測得最深10,915米(35,810呎)。1984年日本人將高能專業探測航具「拓洋號」(Takuyo)送入馬里亞納海溝,以多窄波束回波定位儀蒐集資料,測得最大深度為11,040.4米1(也記錄為10,920±10米2)。國外一般則採用深10,924米,如美國中央情報局及世界概況。最為精確的紀錄則由日本探測艇海溝號(Kaiko)於1995年3月24日測得深度10,911米(35,798呎) 馬里亞納海溝位於太平洋中西部馬里亞納群島東側,是一條非常著名的海溝。塔南北延伸2850公里,而寬度只有70公里,以近乎壁立的陡崖,深深的切入大海的底部。 這條海溝的形成據估計已有6000萬年,是太平洋西部洋底一系列海溝的一部分。它位於北緯11 °20,東經142°11.5;,亞洲大陸和澳大利亞之間,北起硫黃列島、西南至雅浦島附近。其北有阿留申、千島、日本、小笠原等海溝,南有新不列顛和新赫布里底等海溝。全長2550千米,為弧形,平均寬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最大水深在斐查茲海淵,為11034米,是地球的最深點。 1899年,人類在關島東南首先測到內羅淵的深度為9660米。這一記錄一直保持了30年。1929年在其附近發現了9814米的深度。 1957年蘇聯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一艘海洋考察船「斐查茲」好對馬利亞納海溝進行了詳細的探測,並用超聲波探測儀於8月18日在它的西南部發現了一條特別深的海淵,1960年美國海軍「的里亞斯特」號深潛器創造了潛入海溝10916米的世界記錄。總有一天,人們會潛到馬里亞納海溝的最深點,以探尋海溝的奧秘。一般認為海洋板塊與大陸板板塊相互碰撞,因海洋板塊岩石密度大,位置低,便俯沖插入大陸板塊之下,進入地幔後逐漸溶化而消亡。在發生碰撞的地方會形成海溝,在靠近大陸一側常形成島弧和海岸山脈。這些地方都是地質活動強烈的區域,表現為火山和地震。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溝。 1960年1月,科學家乘坐「的里雅斯特」號深海潛水器,首次對成功地下潛至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進行科學考察。令人驚奇的是,在這樣的海底,科學家們竟看到有一條魚和一隻小紅蝦在游動! 馬里亞納海溝是世界最深的海溝,它位於菲律賓東北、馬里亞納群島附近的太平洋底,其中心位置為北緯15°、東經147°30′。其最大深度達11034米。如果把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放在溝底,峰頂將不能露出水面。探測深海的奧秘是極其困難的,早已有不少的登山家成功地征服了珠穆朗瑪峰,但人類至今無法乘坐潛艇下到海溝深處,海溝底部高達1100個大氣壓的巨大水壓對於人類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深海是一個高壓、漆黑和冰冷的世界,通常的溫度是2℃(在極少數的海域,受地熱的影響,洋底水溫可高達380℃)。但在深海中仍然生活著一些特殊的海洋生物。有的理論認為深海海溝的形成主要原因是因為地殼的劇烈凹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