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遠征軍撤退路線圖
中國遠征軍撤退路線圖:
1942年3月,遠征軍入緬發起滇緬路作戰。失利後大部分退回雲南。1943年4月,重建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後稱滇西遠征軍,一部撤至印度,稱中國駐印軍。
1943年10月至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征軍先後發起緬北滇西作戰,殲滅日軍三萬餘人。1945年1月27日,兩軍在畹町會師。3月,完成了打通滇緬公路的任務後撤回國內。1945年4月撤銷。
中國遠征軍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範,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緬北、滇西反攻中,收復緬北大小城鎮50餘座,收復滇西失地8.3萬平方公里,共殲滅日軍4.9萬餘人。中國軍隊也付出了重大犧牲,傷亡官兵約6.7萬人。
(1)中國遠征軍走出野人山到哪裡擴展閱讀:
緬北大撤退戰役背景: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軍在中國已經打通了全部交通線。日軍對東南亞的推進,可以從中國東北至中國華北,沿鐵路直接輸往中越邊境。日本佔領了中國沿海城市的所有港口,中國依賴海外武器,只能搭賀汪依靠滇緬公路運送。
為了保護滇緬公路,1941年底,國民政府財政部緝私總隊改編為陸軍新三十八師,從貴州都勻、再轉興義,次年的三月初,部隊由貴州行軍到雲南,再坐車到臘戍,集中於緬甸首都曼德勒,不到一個星期,戰事就發生了。仁安羌戰況激烈之際,孫立人趕到親自指揮,將英軍解救出來。
在同一時期,廖耀湘率第五軍的知仔新22師赴緬作戰,在斯瓦戰役中重創日軍第55師團。在斯瓦河逐次抵抗戰中表現高超的戰術水平。而戴安瀾將軍麾下的第五軍200師在同古(東瓜)率先消滅日軍第十五師團一部,旗開得勝,吐氣揚眉。
其後日軍已突破緬、印邊界防線,臘戍失守,緬甸到中國的路也被切斷。遠征軍的主力一下子成了失群的孤雁,陷入了絕境,被迫撤退到印度邊拍岩境的英法爾城。
㈡ 中國遠征軍為什麼要走野人山
日軍攻佔曼德勒,遠征軍兵敗,蔣介石要求杜聿明將遠征軍帶回國內,滇緬公路上的密支那已被日軍佔領,只能穿越野人山回雲南。
㈢ 遠征軍杜聿明部再走出野人山之後為什麼還是到了印度
在撤退途中杜聿明與史迪威是有分歧的,史迪威想要把遠征軍帶到印度,這樣他就能爭取到美國的援華物資 用美國的槍炮和教官包裝和領導中國的士兵。他認為中國的士兵是勇敢的,只是軍官太無能而且還有派系斗爭,於是他想用自己的方法創造出一支屬於他自己的具有戰鬥力的部隊稱霸東南亞戰場。這樣將來他回國的時候臉上也有面子,而杜聿明就是擔心史迪威把委員長的精銳中央軍變成他自己的雇傭兵,所以毅然決然的要翻野人山回國。連第五軍看家寶貝重炮和坦克都給炸了,有美國留學背景的孫立人和有法國留學背景的廖耀湘沒有聽從杜聿明的指揮將殘部帶到了印度組成新一軍,杜聿明差點病死在野人山裡後來回國就卸任了也沒有去印度。儒雅的鄭洞國被委派接替脾氣暴躁的杜聿明出任駐印新一軍軍長。
杜聿明(1904—1981),字光亭,漢族,陝西省米脂縣人。著名抗日將領,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黃埔系骨幹。
1924年6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畢業後在國民革命軍東征討伐陳炯明中初露頭角,歷任軍校教導團副排長,武漢分校學兵團中尉連長,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中隊長,教導第2師營長、團長,第17軍第25師旅長、副師長等職,曾參加北伐戰爭、長城抗戰、淞滬抗戰。
1939年11月任第5軍軍長,率部參加桂南會戰,指揮桂南昆侖關對日作戰,重創號稱「鋼軍」的日軍第五師團。1978年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五屆常委和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軍事組副組長。
約瑟夫·史迪威(Joseph Stilwell,1883—1946):美國佛羅里達州巴拉特卡市人。1904年西點軍校畢業,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擔任過美國駐華大使館武官。1926—1929年出任美軍駐天津的第15步兵團營長、代理參謀長,晉升中校。當時馬歇爾任該團副團長、代理團長,兩人在此結識。史迪威曾多次來華,會講中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珍珠港事件之後,美國參戰,史迪威於1942年晉升中將,並被派到中國,先後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東南亞盟軍司令部副司令、中國駐印軍司令,分配美國援華物資負責人等職務,後被晉升為四星上將。
2015年9月2日,約瑟夫·史迪威榮獲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
參考鏈接:
網路-杜聿明
網路-史迪威
㈣ 中國遠征軍的戰斗歷程
由於英國方面的阻撓,直到1942年2月中旬,中國遠征軍只有第6軍的49、93師進入緬甸景東地區,其餘各部仍在滇緬公路集結待命。此時由於緬甸戰事吃緊,英國人卻又急著要遠征軍入緬參戰。2月16日,蔣中正下令先運送第5軍入緬,以第200師為先頭部隊。3月7日,200師到達同古,3月16日,日軍開始轟炸同古,此為遠征軍與日軍第一次大規模接觸。3月19日,200師首次與日軍地面部隊接觸,由於緬甸交通線不斷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再加上英方的消極延誤,後續部隊始終沒有按原定計劃到達同古,10餘日後,200師傷亡達2000餘人,內缺糧彈、外無援兵,並且還要面對4倍於己的敵軍包圍,杜聿明審時度勢,下令200師於3月29日晚從同古以東突圍。3月30日,日軍進城後才發現同古是一個空城。在同古保衛戰中,200師殲敵5000餘人,重創日軍第55師團。
隨後中國遠征軍准備進行平滿納會戰,然而,在西路方面,緬甸戰場右路英軍不斷後撤,將中路平滿納地區的中國遠征軍右翼完全暴露給日軍,東線方面由於中國軍隊兵力薄弱,陣地不斷失守,第5軍有被包圍殲滅的危險。1942年4月18日凌晨,史迪威和羅卓英不得不下令放棄平滿納會戰。
1942年4月14日凌晨,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急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請求解救被包圍在仁安羌的英軍。4月19日下午5時,在新38師師長孫立人、副師長齊學啟和113團團長劉放吾的帶領下收復了任安羌油田,解救了英軍7000多人和被日軍俘虜的英緬軍官兵、美國傳教士和新聞記者等500多人。消息傳出,中、英、美三國轟動。1942年4月20日,史迪威和羅卓英輕信英方關於在仁安羌和喬克柏當之間有敵軍3000餘人的情報,命令第200師長途奔襲至喬克柏當。第200師到了喬克柏當後,發現沒有日軍,只有英軍在新38師的掩護下撤退。而後又退回到棠吉,浪費了寶貴的3天時間,使日軍搶先攻佔了棠吉,4月23日下午,200師向棠吉發起攻擊,經過激烈的戰斗,於1942年4月25日18時佔領棠吉。而在1942年4月24日,在日軍猛烈攻勢之下,第6軍被迫放棄雷烈姆,日軍隨後從雷烈姆北進,此時防守臘戍已無意義,第200師遂於1942年4月26日放棄棠吉。
日軍於1942年4月26日逼近曼德勒,左翼的第6軍在新30師西調後兵力不足,作戰能力很弱,第66軍增援不及,日軍第56師團趁機猛攻東線遠征軍陣地,史迪威和羅卓英於1942年4月27日下午17時下令放棄曼德勒,部隊向北轉移,但為時已晚,日軍連續攻佔棠吉、八莫、臘戍、密支那等地,切斷了第5軍的後路,並越過中緬邊境,侵入中國雲南滇西境內,攻佔了畹町、龍陵等地,並於1942年5月5日抵抗怒江西岸的惠通橋地區,中國遠征軍急調第71軍入滇對日軍實施反擊;亦於1942年5月5日,剛剛抵達怒江東岸的第36師及兩個工兵連炸毀了惠通橋,將敵阻於怒江西岸,雙方隔河對峙,這才阻止了日軍繼續向中國大西南的進一步擴張。 1942年4月29日拂曉,日軍猛攻臘戍,第66軍傷亡慘重,當天中午,日軍佔領臘戍,第66軍各部退守新維。所謂曼德勒會戰已經徹底成了泡影。此時撤退已經成了當務之急。
被困於緬北的遠征軍總司令部及下屬第5軍及第6軍第30師於1942年5月7日突出日軍合圍後,新22師、新30師在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和羅卓英的率領下,先後退入印度,長官部於5月24日抵達印度英帕爾地區。
東線方面,第6軍於1942年4月24日被迫放棄雷列姆之後,且打且退,1942年5月12日,推到薩爾溫江東面,隨後撤回國內。
中線方面,第5軍軍部和所屬的新22師、第96師主力於1942年4月26日黃昏由皎克西乘汽車、火車向曼德勒轉移,於當天夜間十時全部到達。1942年5月1日全部撤至伊洛瓦底江以西以北地區,此後第五軍直屬部隊、第200師、第96師、第66軍的新38師徒步輪流掩護撤退,於5月7日突破日軍合圍。
1942年5月8日上午,日軍攻佔密支那,杜聿明按蔣中正7日的命令向國內撤退。因八莫、密支那等地已經被日軍佔領,部隊只好越過鐵路由西面繞道緬北密林回國,途中多次沖破日軍阻擊。1942年5月9日,由於在傑沙(又譯為卡薩)發現日軍,並且新38師先到傑沙掩護的只有一個團,而新38師、新22師主力至少需要一天半才可以從前線撤下,杜聿明認為日軍有可能從南北包圍將遠征軍殲滅,從而下令第93師在右翼掩護,並且在孟拱附近佔領掩護陣地,同時命令各部隊分路回國,自尋生路。
1942年5月13日,部隊在曼西破壞了所有重裝備,徒步進入原始森林。新38師師長孫立人沒有聽從杜聿明的命令,向西撤往了印度英帕爾。新38師是第一次遠征結束之後唯一一支保存建制的部隊。
杜聿明率領第5軍直屬部隊和新22師,離開密瓦公路改道向西北方向追去,翻越了沒有人煙的「熱帶雨林野人山」地區,部隊缺醫少葯,斷糧達8天之久,一度迷失方向,歷盡艱難困苦,很多人因為飢餓、疾病死去,還有一些人因為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殺。後來,一架美國飛機在野人山上空發現了這支軍隊,盟軍隨後空投了電台、糧食、葯品,輾轉達兩個月之久,使得這支軍隊終於走出了野人山,由於預定回國路線所經的中緬國境已有大量日軍把守,這只部隊最後還是改道去了印度。杜聿明所部最終於1942年7月25日抵達印度雷多(亦翻譯成列多),沿途因飢餓和疾病死亡2000餘人。
第200師結束東枝(也翻譯成「棠吉」)戰斗後,奉命向八莫、南坎方向轉移。1942年5月10日在途中與軍補訓處會合,並收容了第6軍、第66軍各一部失散人員。以後沿途突破敵人的封鎖線,經南盤江、梅苗、南坎以西回國。1942年5月18日,第200師分兵兩路通過細(胞)抹(谷)公路,前衛部隊突然遭到伏擊。激戰一天,第二百師傷亡過半,才從東面山坡撕開一條缺口,殘余官兵得以死裡逃生。戴安瀾在突圍時被兩顆機槍子彈擊中胸部和腹部。1942年5月26日,戴安瀾將軍逝世。同時在這次戰斗中,師參謀主任董干、第599團團長劉樹人、第600團團長劉吉漢均失蹤。部隊由鄭庭笈率領,經千辛萬苦,於6月17日抵達騰沖附近,全師出國時是一個擁有1萬餘人的加強師,最終回到國內時僅剩2600餘人,傷亡達75%以上。
第6軍和第66軍(欠新38師)在戰斗中大部潰散,陸續分散回國。
第96師及炮工兵各一部經孟拱、孟關、葡萄、高黎貢山,於8月17日抵達雲南劍川。
據戰後統計,穿越野人山的部隊有3萬餘人葬身原始森林,其中第5軍新編第22師野戰醫院的護士劉桂英更是作為唯一健在的、走出野人山的5名女兵之一而聞名。
第一次遠征失敗之後,滇緬公路中斷,10萬遠征軍經血戰只有4萬餘人安全撤離。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與中印公路輸送。
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軍傷亡約450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 1942年7月15日,新38師由英帕爾開往藍姆伽,8月初,從緬北野人山脫險入印的的第5軍新22師和軍直屬部隊也來到了藍姆伽。根據中美協議,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撤銷,改稱為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史迪威為總指揮,羅卓英為副總指揮。同時,國民政府利用駝峰空運飛機回航的機會,每天空運幾百名士兵到印度,以補充兵源。1942年底,由於史迪威與羅卓英矛盾不可調和,蔣中正被迫將羅卓英調回國內,經過反復考慮,決定派第8軍軍長鄭洞國中將接替羅卓英的職務。同時決定在駐印軍指揮部下設新編第一軍建制,下轄新38師、新22師。鄭洞國任軍長,孫立人為副軍長兼新38師師長,廖耀湘為新22師師長。3月中旬,鄭洞國率軍部人員來到藍姆伽,正式成立新一軍。
1942年10月24日,新編第38師112團孫立人將軍將緬甸會戰中投降的1200名日本士兵以及軍官,統統以活埋的方式處死。部分中國學者對此表示質疑,此種說法難以被證實。
1942年底至1944年春,新30師兵員陸陸續續空運到印度,新30師編入新一軍序列。1944年上半年,第14師與第50師的兵員也空運到了印度。中國駐印軍在藍姆伽換裝了美式裝備,有美國的軍事援助和充足的糧食,軍事訓練十分扎實。經過一年的整訓,練就了叢林訓練和叢林生存的過硬本領。再加上同時大批知識青年在蔣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下,踴躍參軍,士兵的素質有了大大的提高,這兩點使得駐印軍的戰鬥力大為提高。
1942年6月,怒江防線穩定之後,國民政府積極訓練軍隊,准備反攻緬甸。1943年2月1日,蔣中正任命陳誠為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3月28日,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在雲南楚雄成立。陳誠從重慶飛到楚雄就任,著手進行遠征軍部隊的訓練和反攻計劃的制定。1943年8月,遠征軍的5個軍編練和裝備基本完成。後調來的第54軍也在11月完成改編。其中,第11集團軍下轄第2、第6、第71軍和第200師。第20集團軍轄第53、第54軍共4個師。另外第八軍和第93師直屬遠征軍司令長官部。1943年冬,陳誠因病辭職,衛立煌接任遠征軍司令。 1943年3月,新38師的114團即先行開進野人山區,掩護中美部隊修築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區的中印公路。1943年10月下旬,雨季停止,在列多的新22師和新38師主力乘車到達胡康河谷邊緣,駐印軍緬北反攻戰正式開始。經過血戰之後,新38師於12月29日攻克於邦。隨後在新38師的配合下,新22師於1944年3月5日攻克孟關。後來兩師合作攻下瓦魯班。新22師在攻佔瓦魯班戰斗中突襲18師團司令部,繳獲18師團發布作戰命令的關防大印,這在抗戰期間絕無僅有。蔣中正給其嘉獎電為:中國虎!1944年4月份新22師、新38師、第30師、第50師與美軍聯合圍攻下了密支那。攻克密支那後,各個部隊修整了2個月,此時第14師、第50師、新30師已陸陸續續空運來到緬北反攻的前線,中國進入緬甸的部隊已達到5個師,為便於指揮,將新一軍擴編為新一軍和新六軍兩個軍。新一軍下轄新30師和新38師,軍長孫立人。新六軍下轄新22師、第14師、第50師,軍長廖耀湘。鄭洞國升任駐印軍副總指揮。1944年10月16日,新一軍與新六軍開始向八莫發起進攻,12月初,日軍進犯獨山,貴陽告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調新六軍回國保衛大西南,新六軍主力於12月1日奉命停止前進,新六軍軍部及新22師、第14師被空運至雲南沾益,以保衛重慶。留下第50師與新一軍作戰,歸新一軍指揮(後來正式編入新一軍序列)。1944年12月15日新一軍攻克了八莫。
在駐印軍開始反攻幾個月之後,國內滇西的中國遠征軍反攻開始。1944年5月11日第20集團軍正式開始強渡怒江,於6月底血戰至騰沖附近。經過3個月的戰斗,於9月14日解放騰沖。第11集團軍於6月1日渡江,新28師於4日攻克臘猛,進圍松山,由於敵陣堅固,該師五攻未克。7月1日改由第8軍來攻,該軍以三個師輪換進攻,連續九次,到9月7日方破敵陣,全殲守敵。遠征軍經過血戰,於11月3日攻克龍陵,20日攻克芒市,12月1日攻克遮放,1945年1月19日克復畹町。1月22日中午第53軍第116師與新一軍一部在木遮相會,旋以鉗形攻勢向芒友推進,
1945年1月15日,新一軍攻克南坎,並繼續前進,於1月27日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中國遠征軍會師。1月28日中印公路通車典禮在畹町城舉行。會師後,滇西遠征軍回國,新一軍與第50師南下,新一軍先後拿下了新維、臘戌,第50師先後攻克了南渡、西保、南燕、皎麥等市鎮,新50師自從1944年渡過伊洛瓦底江以來,在三個多月的時間里,挺進600公里,斃傷日軍3500餘人。3月30日,中國遠征軍攻克喬梅,與英軍勝利會師。隨後中國駐印軍凱旋迴國。至此,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征軍的任務順利完成。
第二次入緬作戰,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解放緬甸土地約13萬平方公里。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解放滇西全部土地約3.8萬平方公里。中國遠征軍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
㈤ 中國遠征軍撤退時,跟隨杜聿明走進野人山的一共有多少女兵
中國遠征軍以10萬之眾出國,活著離開緬甸戰場的只是4萬多人,而最終穿越高黎貢山回歸國境的只有96師3000多人,到達印度的有3個師8000多人,劉桂英是惟一一位活著走出野人山的女兵。
當時有5個女護士,分別是劉桂英、何珊、笑春、孫月霞和王蘋護士班的女兵
劉桂英在國共內戰後,共黨勝利後,因為有跟隨遠征軍(國民黨軍隊)出國征戰的「歷史問題」,劉桂英成了「女特務」和「黑五類」,被揪出來批鬥。1962年,她被遣送到農村進行勞動改造,這一改造就是30年。直到1990年,劉桂英才獲得平反,恢復了教師身份,按照退休教師的待遇領取退休金。這一年,她已經70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