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近代遭受過哪些侵略戰爭其中日本參與了哪些戰爭
中國近代遭受過的侵略戰爭包括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法戰爭、中印戰爭、中越戰爭、中俄之戰等。以下是這些戰爭的詳細描述:
1. 第一次鴉片戰爭(道光年間):發生於1840年至1842年,英國為改變對華貿易逆差,向中國輸入大量鴉片,導致中國社會問題嚴重。中國政府採取禁煙運動,英國以此為借口發動戰爭。結果是簽訂《南京條約》,中國割讓香港島,並支付巨額賠款。這場戰爭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始,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 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年間):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聯軍為主凶,美俄為幫凶,對中國發動侵略。英法聯軍在1860年佔領北京,並火燒圓明園。戰爭結束後,中國被迫簽訂《北京條約》,割讓領土,開放更多通商口岸。
3. 甲午中日戰爭(光緒年間):1894年至1895年,日本為爭奪朝鮮半島的控制權,對中國發動戰爭。戰爭以中國戰敗告終,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和澎湖列島,支付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進程。
4.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光緒年間):1900年至1901年,八國聯軍為鎮壓義和團運動,進攻北京。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付出高昂賠款,喪失更多主權,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5. 抗日戰爭:1931年至1945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經過長期艱苦的抗戰,最終取得勝利,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抗日戰爭的勝利對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❷ 有哪些國家侵略過中國
侵略過中國的有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
1、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
十八世紀七十年代,英國開始把鴉片大量輸入中國。到了十九世紀,鴉片輸入額逐年增多。英國資產階級為了抵銷英中貿易方面的入超現象,大力發展毒害中國人民的鴉片貿易,以達到開辟中國市場的目的。
十九世紀初輸入中國的鴉片為4000多箱,到1839年就猛增到40000多箱。英國資產階級從這項可恥的貿易中大發橫財。
由於鴉片輸入猛增,導致中國白銀大量外流,並使吸食鴉片的人在精神上和生理上受到了極大的摧殘。如不採取制止措施,將要造成國家財源枯竭和軍隊瓦解。於是,清政府決定嚴禁鴉片入口。
1839年3月,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到達廣州,通知外國商人在三天內將所存鴉片煙土全部繳出,聽候處理,並宣布:「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
林則徐克服了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和不法煙商的阻撓、破壞,共繳獲各國(主要是英國)商人煙土237萬多斤,從6月3日至25日,在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面對清政府的禁煙措施,英國資產階級特別是其中的鴉片利益集團,立即掀起一片侵華戰爭叫囂。英國政府很快作出向中國出兵的決定。
1840年6月,侵華英軍總司令懿律率艦只40餘艘、士兵4000多名,陸續到達中國南海海面。6月28日英艦封鎖珠江海口,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爆發,英國侵略中國的戰爭正式開始。
7月初,英軍侵佔浙江定海,8月初到達天津大沽口外,直逼京畿。道光皇帝害怕了,連忙撤去林則徐的職務,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年底,琦善在廣州與英國侵略者談判。
英軍卻於1841年1月7日突然在穿鼻洋發動進攻,攻陷沙角、大角炮台。1月中旬,琦善被迫答允英國全權代表義律提出的割讓香港、賠償煙價600萬元、開放廣州等條件。
琦善私允英軍條件,違背了清廷的指示精神,後來受到嚴懲。但在26日,英軍卻不待中國政府同意就佔領香港。清政府得知沙角、大角炮台失守後立即對英宣戰。
2月下旬,英軍攻陷虎門炮台,水師提督、愛國將領關天培與守軍數百人壯烈犧牲。5月,英軍逼近廣州城外,清軍全部退入城內。
下旬,新任靖逆將軍奕山向英軍乞和,與英國訂立了可恥的城下之盟——《廣州和約》,規定由清朝方面向英軍交出廣州贖城費600萬元。
英國政府不滿足義律從中國攫取的利益,改派璞鼎查為全權公使,增調援軍,擴大侵華戰爭。1841年8月下旬,璞鼎查率英艦自香港北犯,26日攻陷廈門。9月英軍侵犯台灣。
10月攻陷定海、鎮海、寧波。1842年5月,英軍繼續北犯,6月攻陷長江口的吳淞炮台,寶山、上海相繼失陷。
接著,英軍溯江西上,8月5日到達江寧(南京)江面。腐敗無能的清朝政府命令盛京將軍耆英趕到南京,於29日與璞鼎查在英國軍艦上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第一次鴉片戰爭到此結束。
2、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
1856年,英國借口廣東水師在廣州黃埔捕捉中國船「亞羅」號上的海盜,派兵進攻廣州。法國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馬賴在廣西西林被殺,亦出兵入侵。1857年,英法組成聯軍,攻陷廣州。
1858年,英法艦隊在美、俄兩國支持下,襲擊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聯軍進犯天津。清政府派欽差大臣佳良、花沙納與俄、美、英、法各國代表分別簽訂《天津條約》。
同年,沙皇俄國以武力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瑗琿條約》。
1859年6月,英、法、美以進京換約被拒為由,率艦隊炮擊大沽。提督史榮椿率守軍還擊,擊沉擊傷敵艦10艘,斃傷敵軍近500人,重傷英艦隊司令何伯,史榮椿戰死。
1860年8月,英法聯軍18000人,由北塘登陸,進占天津。9月,清軍在北京通州八里橋迎戰英法聯軍失利。清咸豐帝攜皇後、懿貴妃等離京逃往承德。
10月13日聯軍從安定門攻入北京。聯軍發現清軍將英法使節團多人虐待至死,遂決定報復中國之野蠻行為,及教訓中國皇室以後不得蔑視英國及法國。
10月18日,英法聯軍佔領北京,搶劫焚毀圓明園(見火燒圓明園)。英法聯軍在北京城郊搶掠燒殺近50天,京郊皇家園林如圓明園、清漪園、靜明園(玉泉山)、靜宜園(香山)、暢春園等均被付之一炬。
清廷派奕為全權大臣議和,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聯軍洗劫和燒毀了圓明園和靜宜園。圓明園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300多名太監和宮女葬身火海。
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曾對此給予強烈譴責,稱之為「兩個強盜的勝利」。11月,沙俄又脅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北京條約》。中國賠償巨額賠款,喪失大片領土主權。
3、中日甲午戰爭(日本)
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
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英、法、美、日、俄、意、德、奧)
八國聯軍侵華是指在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激起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擴大對華侵略,英、法、德、奧、意、日、俄、美八個帝國主義國家借口清政府排外,聯合進兵中國。
1900年6月,八國聯軍攻佔大沽炮台;7月,攻陷天津;8月,佔領北京。侵略軍在華屠殺人民,掠奪財物,踐踏中國主權。清廷慈禧等人逃往西安,派李鴻章等人乞和。
11月,侵略軍增至10萬分別入侵山海關、保定、正定等地,並進兵山西。沙俄還單獨出兵17萬分六路入侵中國東北。1901年9月,清政府和帝國主義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5、抗日戰爭(日本)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日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日甲午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一次鴉片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第二次鴉片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❸ 中國都被哪個國家侵略過
1. 1840年至1842年,英國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侵略中國。
2. 1856年至1860年,英國與法國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沙俄與美國趁機侵佔中國領土。
3. 1883年至1885年,法國挑起中法戰爭,侵略中國。
4. 1894年至1895年,日本發動了甲午戰爭,侵略中國。
5. 1900年,八國聯軍(包括俄羅斯、英國、美國、日本、德國、法國、奧地利、義大利)入侵北京,期間比利時、西班牙、荷蘭也趁機侵佔中國利益。
6. 1929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三省。
7.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
8. 1962年,印度侵犯中國藏南地區。
9. 1969年,蘇聯軍隊侵入中國黑龍江珍寶島地區。
10. 1979年,越南對中國的雲南省進行入侵。
❹ 中國一共被哪些國家侵略過
1937年,日本.
1858年[咸豐八年] 5月28日,沙俄乘英法聯軍進攻天津時,用武力迫 使清政府簽定不平等的 "中俄璦琿條約"。
1. 中英 廣州和約 余保純 六百七十萬兩 27-5-1841;
2. 中英 南京條約 耆英,伊布里 二千一百萬兩 29-8-1842;
3. 中英 南京條約 補充條款 耆英 22-7-1843;
4. 中英 虎門條約 耆英 8-10-1843;
5. 中美 望廈條約 耆英 3-7-1844;
6. 中法 黃埔條約 耆英 24-10-1844;
7. 中俄 瑗琿條約 奕山 六十萬方公里 28-5-1858;
8. 中俄 天津條約 桂良,花沙納 13-6-1858;
9. 中美 天津條約 桂良,花沙納 18-6-1858;
10. 中英 天津條約 桂良,花沙納 26-6-1858;
11. 中法 天津條約 桂良,花沙納 27-6-1858;
12. 中英 天津條約補充 桂良 8-11-1858;
13. 中英 北京條約 奕欣 一千叄百萬兩 24-10-1860;
14. 中法 北京條約 奕欣 25-10-1860;
15. 中俄 北京條約 奕欣 四十多萬方公里? 4-11-1860;
16. 中俄 勘分西北界約記 明誼 四十四萬方公里 10-7-1864;
17. 中美 增續條約 前美公使蒲安臣 7-28-1868;
18. 中英 新修條約普後章程 不詳 23-10-1869;
19. 中日 修好條約 李鴻章 13-8-1871;
20. 中日 北京條約 奕欣 31-10-1874;
21. 中英 煙台條約 李鴻章 13-9-1876;
22. 中俄 里瓦幾亞條約 崇厚 2-10-1879;
23. 中俄 伊黎條約 曾紀澤 七萬方公里 二百八十萬兩 24-2-1881;
24. 中法 會議簡明條款 李鴻章 11-5-1884;
25. 中日 天津條約 李鴻章 18-4-1885;
26. 中法 新約 李鴻章 9-6-1885;
27. 中英 煙台條約 續增條約 不詳 9-6-1885;
28. 中葡 北京條約 奕□ 1-12-1887;
29. 中英 印藏條約 升泰 17-3-1890;
30. 中美 華工條約 楊儒 7-3-1894;
31. 中日 馬關條約 李鴻章 二億兩 7-4-1895;
32. 中日 遼南條約 李鴻章 叄千萬兩 8-11-1895;
33. 中俄 密約 李鴻章 3-6-1896;
34. 中德 膠澳租借條約 李鴻章 6-3-1896;
35. 中英 展拓香港界址條約 李鴻章 9-6-1898;
36. 八國聯軍 辛丑條約 李鴻章 十億二千二百七十萬兩 7-9-1901;
37. 中英 續定印藏條約 羅生戛爾曾 7-9-1904;
38. 中日 會議[滿州善後條約] 22-12-1905;
39,越南,1979
1858年[咸豐八年] 5月28日,沙俄乘英法聯軍進攻天津時,用武力迫 使清政府簽定不平等的 "中俄璦琿條約"。清方由黑龍江將軍 "奕山"與俄 國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在璦琿簽訂。從此我國失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六十餘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只在璦琿對岸精奇里江以南的一 小塊地區[後稱江東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國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轄權;並把烏蘇里江以東的中國領土劃為中俄共管。 昔,璦琿城方圓五公里,有內外用松木製成的城牆,兩木之間填入黃 土。高約六米,有深護城河。當年約有人口四萬多,其中商人約叄千多人。 目前只餘余留下一顆松樹,稱"見證松",讓後人憑吊。積弱的清王朝前後簽定了一千一百多個不平等的可恥條約,其中四十多個條約影響深重。
順治初年,為了對付東南沿海及台灣的抗清勢力,清政府實行海禁,「片板不準下海」。並下令在福建、廣東、浙江、江南、山東、北直隸六省實行遷海,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遷出之地焚其房屋,荒其土地,以防居民出海。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統一台灣後,開始開放海禁,允許中國商民出海貿易,並指定廣州、漳州、寧波、雲台山作為對外通商口岸,但規定禁止炮械、軍器、火葯、硝磺的貿易。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因為擔心本國商人到南洋勾結海寇進行反清活動,除東洋貿易外,嚴禁中國商人至南洋貿易,只許外商來華貿易。雍正五年(1727年)解除這項禁令,至乾隆十二年(1747年)又復行禁止。後來,因發現到寧波的英國商船數量不斷增加,並帶有大量武器,清政府擔心「洋船至寧波者甚多,將來番船雲集,留住日久,將又成一粵省之澳門矣」(《粵海關志》卷8),遂以「浙民習俗易囂,洋商錯處,必致滋事」(《清高宗聖訓》卷281)為由,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令停止廈門、寧波、雲台山等港口的貿易,只留廣州一個港口與外商貿易,並規定外商不得直接與官府交往,由「廣州十三行」辦理一切有關外商的交涉事宜。對出口貨物的品種也加以限制,除原先規定的不許軍火出口外,糧食、五金、書籍也嚴禁出口,絲茶的出口品種和數量也有一定限制。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兩廣總督李侍堯又制定《防夷五事》,規定外國商人在廣州必須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會館中,並不許在廣州過冬,中國商人不得向外國商人借款或受雇於外商,不得代外商打聽商業行情。
中國一直是對外貿易的出超國,有發展貿易的有利條件。但清政府害怕國內人民和外國人勾結「滋事」,實行閉關鎖國,千方百計限制商人出海貿易,如規定出海商船不能超過五百石,「如有打造雙桅五百石以上違式船隻出海者,不論官兵民人,俱發邊衛充軍」(《光緒大清會典事例》卷776),乘船出海的客商、水手「各給腰牌,刻姓名、年貌、籍貫,庶巡哨官兵易於稽查」(《清文獻通考》卷33)。由於禁令森嚴,中國大商人都視遠洋貿易為畏途。即使有個別商人想與外商展開競爭,也因清政府的打擊而無法開展業務。如康熙時上海大商人張元隆想打造100艘遠洋帆船,與外國商船競爭,即被江蘇巡撫張伯行誣為結交海盜,非刑逼供。早就活動在東南亞各地的中國商人和華僑,清政府也不給予支持,如雍正帝就說:「此輩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聽其去來任意,伊等益無顧忌,輕去其鄉而飄流外國者益眾矣。嗣後應定限期,若逾限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無可憫惜,朕亦不許令其復回。如此則貿易欲歸之人,不敢稽遲在外矣。」(《清文獻通考》卷33)中國商人和華僑出國貿易受到阻撓和打擊,對外貿易的主動權和高額利潤便長期落入外國商人手裡而為他們所壟斷。明代以前一直居於世界先進地位的造船業和航海業,也隨之衰落下來,往日出沒於東南亞海面的中國大型船隊遂告絕跡。清朝的閉關鎖國,還嚴重地阻礙了其他生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例如,在中國出口貨物中佔有很大比重的茶葉,主要產於福建、安徽等地,清政府不準就近從海上出口,必須經陸路運往廣州再出口。經陸路長途運輸,不僅時間長,茶葉容易變質,而且被沿途的關卡層層敲詐勒索,又增加成本,這對茶葉生產的發展顯然是個障礙。明朝以前,中國是當時世界上經濟和科學最發達的國家,到鴉片戰爭爆發之前已落在西方的後面了。
另外一點就是西方已經開始工業化,需要掠奪資源,必然要對外侵略1937年,日本.
1858年[咸豐八年] 5月28日,沙俄乘英法聯軍進攻天津時,用武力迫 使清政府簽定不平等的 "中俄璦琿條約"。
1336年,日本侵略明朝.
1439年,日本侵略明朝.
1555年,日本侵略浙江,
1552年,日本侵略匯縣,
1558年,日本侵略定海,
1563年,日本侵略平海,
1775年,荷蘭侵略台灣,
1840年,鴉片戰爭(英佔香港)
1842年,第2次鴉片戰爭.
1882年,俄羅斯佔領新疆.
1884年,法國侵略台灣.
1894年,日本侵略中國.
1897年,德國佔領山東.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1931年,日本佔領東三省.
1932年,日本佔領上海.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
至到1949年.
中 國 近 代 史 綜 述
綜述:
此時期是從1840年—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止。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為中國由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在此後的近一百年間,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標,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後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但都屬於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
在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革命對象和任務性質。在近代史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個: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而前者為最主要矛盾。但兩大主要矛盾在歷史的進程中,呈現出錯綜復雜關系和起伏狀態,兩大主要矛盾規定了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就是要推翻外國資本—帝國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國家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說,近代中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徹底反帝反封建和實現國家近代化,改變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前期綜述
(1840—1919年)
此時期又稱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其性質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是由資產階級領導的,反對外國侵略和本國的封建統治,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為政治目的;以發展資本主義為最終目標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較完整意義的一次舊民主主義革命)。
此時期從1840年鴉片戰爭始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止,共約80年間的歷史。據教材內容的種種歷史現象的內在聯系及相互關系,形成一個相對完整且嚴謹的知識體系,既能體現出這個時期發展的特點及客觀規律,又能涵容這個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基本知識。可分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19世紀40年代—60年代初)
此時期的歷史大事有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前者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動的非正義的侵華戰爭,即中華民族的反侵略的正義的民族自衛戰爭,而後者是農民階級的革命運動,二者又有十分密切的聯系。19世紀前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為擴大海外殖民地,以強占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英國等迫切要求中國的市場開放,用戰爭暴力作為達到它們目的的主要手段,而此時中國封建社會已經到了衰落期。到鴉片戰爭前,已經走到窮途末路,清政府統治腐敗、經濟落後、對內極力壓制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扼殺新思想、新技術的發展,殘酷地剝削人民,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尖銳,對外堅持天朝尊嚴和閉關政策,最終導致中華民族災難的到來。雖說在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是民族戰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軍民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由於清王朝的腐敗、落後及戰爭中的妥協投降政策,戰爭的結局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外來侵略者通過不平等條約,從中國取得了大量的主權,中國的門戶被列強用炮艦打開,中國開始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權;「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其兩者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內涵)。而第二次鴉片戰爭是列強對既取得的侵華權益不能滿足,力圖全面擴大侵華,並趁清政府處於內戰的窘境,以「修約」不成製造借口而發動,英法是主凶,美國是幫凶,俄是既追隨英法又單獨作案的兇犯。中國又喪失了許多主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進一步加深。
由上可知,鴉片戰爭後的二十年間,中國社會主要呈現出半殖民地特徵,到六十年代又呈現出半封建社會的特徵。但鴉片戰爭並未解決中外矛盾,更激化了階級矛盾,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雖由於時代,尤其是階級的局限而最終失敗,但有著極重大的意義且承擔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與一些領導人發展資本主義的新時代特點(社會性質決定),這是以前農民戰爭所不曾有過的,是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總之此時期的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巨大變化,且在思想界開始出現向西方學習的思潮,而清朝統治者在對待西方侵略的態度上,有對抗到暫時「和好」,在鎮壓中國革命的基礎上勾結起來,從而開始了中外反動勢力相勾結的歷史。
〈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時期(19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
此時期的主要史實有民族危機加深、洋務運動、資本主義的產生、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戊戌變法及義和團運動等。此時期中國的社會經濟、階級關系、政治舞台及思想領域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從社會運動態勢看,既有沉淪,也有發展;在中國社會兩大主要矛盾中,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顯然居於最主要的地位,在中外暫時「和好」的形勢下,清建立了總理衙門,為解決內憂外患,掀起了洋務運動,但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其「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目的破滅,以失敗局面而告終。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在19世紀中期的全世界勝利,英法美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俄德日也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道路,不久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進程。鑒於此,列強為擴大海外市場及占更多的原料產地,尤其是資本輸出的場所,加緊對外侵略,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而它們之間既勾結又相互爭奪。隨著中外「和好」局面的結束,以武力和戰爭手段造成中國邊境地區的普遍危機,以大舉輸出資本來控制中國經濟命脈,政治侵略和文化侵略也日益加深,先後發動侵略中國的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瓜分狂潮、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妄圖變中國為其殖民地,《馬關條約》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形成的標志,《辛丑條約》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清政府完全成了列強統治中國的馴服工具。由於侵華的不斷加劇,使清統治集團不得不調整統治政策,也擴大了自身的分裂和形成新的派別,但都改變不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隨著外國侵略勢力的擴張,中國封建經濟的瓦解加快了,中國近代資本主義艱難地產生和發展起來,同時產生了新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隊伍壯大,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中國半封建經濟的特徵已經具備。而軟弱的資產階級形成兩個政治派別,都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和挽救民族危亡。甲午戰後,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及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維新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都把救亡圖存作為主要斗爭目標,資產階級維新派通過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發展資本主義的變法(和平方式)來實現其救亡圖存的斗爭目標,而演出了一幕戊戌變法悲劇;以義和團運動通過「滅洋」(流血方式)來實現斗爭目標,它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尤其是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美夢,使帝國主義改變侵華方針為「以華制華」,而後這兩次救亡運動的失敗都與清有極大的關系,從此以後,以推翻清政府為主要斗爭目標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在全國迅速興起。
〈三〉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化時期(20世紀初—1919年五四運動前)
此時期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尤其在政治上變動極大。中國社會兩大主要矛盾匯於一流,集中地體現為廣大人民群眾同帝國主義支持下的清統治集團及北洋軍閥統治的矛盾。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為重新分割世界展開激烈的爭奪,「一戰」的爆發影響到歐洲列強侵華政策的調整,以及列強在華勢力的變化,列強利用清政府及反動軍閥為工具進行侵華,清統治集團完全俯首聽命於列強。慈禧太後為苟延殘喘,既要取悅於列強,又要消弭於社會不滿,一手出賣國家主權、民族利益,一手耍弄「新政」、「預備立憲」,進行調整,但結果適得其反,直接間接地削弱了統治,促進了革命,而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展,資產階級的政治積極性明顯提高。隨著民主思想的傳播及論戰、團體及政黨的建立、一系列武裝起義的實踐、理論的指導,最終導致了辛亥革命,但其革命成果,因其階級局限性,革命果實為袁世凱所竊取,袁世凱及其後繼者對內獨裁專制復辟、對外出賣國家主權,投靠帝國主義,而導致了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維護民主共和成果,不斷地進行斗爭,其斗爭的實質為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但最終都以失敗局面而告終,這說明民族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人民走向勝利,需要新的階級-無產階級來領導,而這一時期的中國政治斗爭的焦點為維護民主共和的斗爭,反映在思想文化領域內:一方面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掀起了復古逆流,一方面資產階級革命派倡導民主共和和知識分子倡導新文化運動,且隨著「一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鬆對華侵略,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和實業救國兩大思潮的推動下,中國工業迅速發展,這促使中國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為以後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化,為中共的建立,提供了階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