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義大利,印度,法國的各大航天基地名稱
中國:酒泉、西昌,不過知道哪個最大
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場和休斯頓航天中心
俄羅斯:至今依然在使用哈薩克的「拜科努爾火箭發射場」,自己的再建
日本:種子島航天中心
義大利:沒有航天中心
印度:不詳,好像在其內陸某處
法國:位於南美洲,靠近赤道的法屬蓋亞那「庫魯航天中心」
㈡ 中國水災的規律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氣候、地形、地質特性差異很大。如果沿著400毫米降雨等值線從東北向西南劃一條斜線,將國土分作東西兩部分,那麼東部地區的洪澇災害主要由暴雨和沿海風暴潮形成;西部地區的洪澇災害主要由融冰、融雪和局部地區暴雨形成。此外,北方地區冬季可能出現冰凌洪水,對局部河段造成災害。
暴雨洪水是我國洪水災害的最主要來源。我國大部分地區在大陸季風氣候影響下,降雨時間集中,強度很大。全年降雨量,除新疆北部和湖南南部以外,絕大部分地區50%以上集中在5月至9月。其中淮河以北大部地區和西北大部,西南、華南南部,台灣大部有70--90%,淮河到華南北部的大部分地區有50--70%集中在5至9月。在我國東部地區,有4個大暴雨多發區:(1)東南沿海到廣西十萬大山南側,包括台灣和海南島,24小時點雨量可達500毫米以上;(2)自遼東半島,沿燕山、太行山、伏牛山、巫山一線以東的海河、黃河、淮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地區,24小時暴雨量可達400毫米以上;太行山東南麓、伏牛山東南坡曾有600--1000毫米或者更多一些的暴雨記錄;(3)四川盆地,特別是川西北,24小時暴雨量常達300毫米以上;(4)內蒙古與陝西交界處也曾多次發生大暴雨。高強度、大范圍、長時間的暴雨常常形成峰高量大的洪水。在東部地區,有73.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地面處於江河洪水位以下,有佔全國40%的人口、35%的耕地、60%的工農業總產值受洪水嚴重威脅。然而,這些地區為—廠發展農業,擴大耕地,修築堤防,圍湖造田,與水爭地,從而洪水的排泄出路和蓄滯洪場所不斷受到限制,自然蓄洪能力日趨減少和萎縮;加上山丘區土地的大量開墾利用,山林植被的破壞,以及居民點、城市、交通道路的形成等,都不斷改變著地表狀態,使洪水的產生和匯流條件不斷發生變化,從而加重了洪水的危害程度。
受氣候地理條件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我國的洪澇災害具有范圍廣、發生頻繁、突發性強、損失大的特點。
1.范圍廣。除沙漠、極端乾旱地區和高寒地區外,我國大約2/3的國土面積都存在著不同程度和不同類型的洪澇災害。年降水量較多且60一80%集中在汛期6至9月的東部地區,常常發生暴雨洪水;占國土面積70%的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區常因暴雨發生山洪、泥石流;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每年都有部分地區遭受風暴潮引起的洪水的襲擊;我國北方的黃河、松花江等河流有時還會因冰凌引起洪水;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日寸有融雪洪水發生;水庫垮壩和人為扒堤決口造成的洪水也時有發生。
2.發生頻繁。據《明史》和《清史稿》資料統計,明清兩代(1368—1911年)的543年中,范圍涉及數州縣到30州縣的水災共有424次,平均每4年發生3次,其中范圍超過30州縣的共有190年次、平均每3年1次。新中國成立以來,洪澇災害年年都有發生,只是大小有所不同而已。特別是50年代,10年中就發生大洪水11次。
3.突發性強。我國東部地區常常發生強度大、范圍廣的暴雨,而江河防洪能力又較低,因此洪澇災害的突發性強。1963年,海河流域南系7月底還大面積乾旱,8月2日至8日,突發一場特大暴雨,使這一地區發生了罕見的洪澇災害。山區泥石流突發性更強,—旦發生,人民群眾往往來不及撤退,造成重大傷亡和經濟損失。如1991年四川華瑩山一次泥石流死亡200多人,1991年雲南昭通一次也死亡200多人。風暴潮也是如此,如1992年8月31日至9月2日,受天文高潮及16號台風影響,從福建的沙城到浙江的瑞安、敖江,沿海潮位都超過了解放以來的最高潮位。上海潮位達5.04米,天津潮位達6.14米,許多海堤漫頂,被沖毀。
4.損失大。如1931年江淮大水,洪災就涉及河南、山東、江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8省,淹沒農田1.46億畝,受災人口達5127萬,占當時8省總人口的25%,死亡40萬人。1991年,我國淮河、太湖、松花江等部分江河發生了較大的洪水,盡管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下,各族人民進行廠卓有成效的抗洪斗爭,盡可能地減輕了災害損失,全國洪澇受災面積仍達3.68億畝,直接經濟損失高達779億元。其中安徽省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49億元,約佔全年工農業總產值的23%,受災人口4400萬,佔全省總人口的76%。
二、建國以來的洪澇災害損失
建國以來,洪澇受災面積年均1.34億畝,成災面積0.76億畝,直接經濟損失上百億元。
從1950年至1994年的45年中,受災面積超過1億畝的年份有1953年、1954年、1956年、1957年、1960年至1964年、1975年、1977年、1979年至1994年,共27年;成災面積超過1億畝的年份有1954年、1956年、1963年、1964年、1985年、1991年、1993年和1994年,共8年。
建國以來我國洪澇災害損失,有以下特點:
1.大江大河發生大洪水(包括較大和特大洪水),洪澇災害損失最大。
建國以來,我國大江大河發生大洪水的年份有:1954年(長江、淮河),1956年(海河、淮河),1963年(海河、淮河),1985年(il河)、1991年(淮河、太湖流域),1994年(珠江)。在這幾年全國洪澇受災面積都突破2億畝,成災面積都突破1億畝,分別是多年平均值的1.5—2.8倍(見表2—1)。
在這些年份,發生大洪水的江河,其流域的洪澇受災面積,成災面積分別占該年全國受災面積、成災面積的47—90%。如1963年海河和淮河流域發生了較大洪澇災害,兩河流域河北、北京、山東、江蘇、河南、安徽等省市的受災面積16898萬畝,成災面積14247萬畝,分別占當年全國受災面積和成災面積的80%和90%;1985年東北地區發生較大洪澇災害,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受災面積、成災面積分別佔全國的47%和53%。這就充分說明,這些年份之所以災害損失大,主要是大江大河發生較大洪水造成的。
表2--1 大江大河發生洪水年份的洪澇受災面積及成災面積 單位:萬畝
受災面積
成災面積
備 注
1 950—1994年平均
1954年
1956年
1963年
1985年
1991年
1994年
13 754
24 197(1.8)
21 566(1.6)
21 107(1.5)
2l 296(1.5)
36 894(2.7)
28 288(2.1)
7 811
16 958(2.2)
16 358(2.1)
15 719(2.0)
13 424(1.7)
21 921(2.8)
l7 234(2.2)
缺1967一1969年資料
長江、淮河發大水
海河、淮河發大水
海河、淮河發大水
遼河發大水
淮河、太湖流域發大水
珠江發大水
注;括弧中數字為該年受災和成災面積是1950年至1994年年平均數的倍數。
2.七大河流流域中—廠游及沿海諸河地區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洪澇災害損失佔全國洪澇災害總損失的比重大。
據1950年至1 994年的洪澇災害統計資料(缺1967—1969年),全國洪澇受災面積總共為563554萬畝,成災面積總共為320237萬畝。位於長江、黃河、淮河、珠江、海河、遼河、松花江等七大流域中下游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陝西、山西、河南、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福建、廣東、廣西、北京、天津、河北、海南以及長江上游的四川、貴州、珠江上游的雲南等25省、自治區、直轄市(簡稱25省、區、市,下同)的洪澇受災面積為555351萬畝,成災面積為308084萬畝,分別佔全國洪澇受災面積,成災面積總數的99%和96%。其中受災面積超過1億畝的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陝西等16省(簡稱16省,下同)的洪澇受災總面積和成災總面積分別佔全國的86%和89%(見表2—2)。
表2—2 洪澇受災及成災面積階段統計 單位:萬畝
項 目
全 國
25省、自治區、直轄市
16省
面 積
佔全國的%
面 積
佔全國的%
1950年至
受災面積
563 554
555 351
99
498 880
89
1994年
成災面積
320 237
308 084
96
289 030
94
1955年至
受災面積
299 307
296 572
99
265 203
89
1980年
成災面積
177 698
168 323
95
162 964
92
1981年至
受災面積
264 247
258 779
98
229 448
89
1994年
成災面積
142 539
139 761
98
124 896
89
註:①25省、自治區、直轄市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上海、陝西、山西、河南、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福建、廣東、廣西、北京、天津、海南、四川、貴州、雲南、河北。
②16省指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陝西。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由於這些地區年降雨量較大,而且一半以上集中在5—9月,因而經常發生洪水;二是這些地區有佔全國35%的耕地、40%的人口、60%的工農業總產值,一旦發生洪水,損失就較大。
3.在1981年至1994年因洪澇災害死亡的56541人中,四川、陝西、雲南、貴州等易發山洪、泥石流災害的省份有20045人,約佔35%;浙江、福建、廣東、海南等受台風經常襲擊的省份有9999人,約佔18%;湖北、湖南、河南、江西等災害頻繁的省份有13500人,約佔24%。上述13省共死亡43544人,佔全國死亡人數的77%(見表2—3)。
表2--3 1981至1994年洪澇災害死亡:人數
死亡人數
佔全國死亡人數的%
全國總計
四川
陝西
雲南
貴州
四省小計
廣東(海南)
浙江
福建
三省小汁
安徽
湖南
湖北
河南
江西
五省小計
56 541
8 668
4 839
3 669
2 869
20 045
3 406
3 880
2 713
9 999
2 596
3 682
2 488
2 286
2 448
13 500
100
15
9
6
5
35
6
7
5
18
5
7
4
4
4
24
這表明,除了大江大河發生超標准洪水,致使河道堤壩潰決、水庫垮壩、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外,在一般年份,山洪、泥石流、滑坡、岩崩等山地災害以及台風災害,對人民生命威脅較大。
4.除北京、天津、河北、上海、山東、河南6省、市外,其他省、自治區1981年至1994年洪澇受災面積和成災面積年平均值大於1950年至1980年的平均值。1981年至1994年全國年平均受災面積18875萬畝,成災面積10181萬畝,分別比1950年至1980年的年平均受災面積(10698萬畝)、成災面積(6346萬畝)多77%和60%。其中25省、自治區、直轄市分別多75%和66%;16省分別多73%和53%(見表2—4)。這就說明,80年代以來,洪澇災害對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危害加重。其主要原因,一是80年代以來,我國人口增加,經濟發展迅速,防洪建設落後於人口增長、經濟發展速度。更有甚者,盲目開發,侵佔河灘地,減少了河道的行洪能力;二是現有防洪工程大都興建於五六十年代,不少工程年久失修、帶病運行和超期服役,防洪能力降低。
表2--4 年均受災及成災面積階段比較 單位:萬畝
1950—1980年
1981-—1994年
1981年後增加的%
年均受災
面積
年均成災
面積
年均受災
面積
年均成災
面積
年均受災
面積
年均成災
面積
全 國
25省、自治區、直轄市
16省
10 690
10 592
9 472
6 346
6 011
5 820
18 875
18 484
16 389
10 181
9 983
8 921
77
75
73
60
66
53
三、我國抗禦洪澇災害的體系
我國主要江河的防洪體系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組成。全國修建加固堤防約24.5萬公里,防潮堤2900公里;重點整治疏通了河道,在淮河、海河擴大增闢了洪水入江、入海出路,後來又進行了遼河、松花江、太湖的治理;修建水庫82848座,總庫容4617億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庫358座,總庫容3357億立方米;在主要江河開辟行洪、分蓄洪區100多處,分蓄洪容量約1200億立方米;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建設了黃河流域鄭州至三門峽區間,淮河流域信陽至蚌埠、徐州的數字微波通信干線以及海河流域天津至廊坊、北京、涿縣、新蓋房的800兆通信系統;建設水情報汛站8500多處,水文預報站1000多處;初步建立了一套適合VAX一11系列計算機使用的洪水預報系統,並應用於大江大河的洪水預測預報;在黃河「三花」區間、長江荊江河段、淮河正陽關以上流域、永定河官廳山峽、遼河三江口地帶和太湖湖區等河段建成了20多個水文自動測報系統,有遙測站點500個左右;全國299座大型水庫和43座重點病險庫,有150座水庫建設了水文自動測報系統,有遙測站點約1200個;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等流域的25個重點蓄滯洪區建立了85個警報中心發射台和10428個警報接收點;有30多個防汛部門安裝了接收日本GMS衛星雲圖的裝置;開始運用遙感等現代化手段傳報有關防洪的圖象。中央、省、地、市、縣各級建立防汛指揮機構,實行了以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防汛責任制;重點地區組建了防汛機動搶險隊;國家制定了《水法》、《防汛條例》、《河道管理條例》等法規,擬定了大江大河特大洪水防禦方案。進行了防洪保險試點,等等。
各主要江河已經形成的防洪體系,可使黃河下游花園口通過22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流量,在北金堤和東平湖分蓄洪區的配合運用下,使本世紀內發生的兩次大洪水,即]933年.和1958年那樣大的洪水安全行洪,防洪標准約合60年一遇;上游蘭州市和寧蒙河段的防洪標准,分別可達100年一遇和50年一遇。長江中下游幹流、漢扛下游及湖區的堤防標准可達10——20年—遇,在分蓄洪區的配合運用下。可防禦1954年型洪水。海河水系在各種防洪措施配合運用下,北系各河可防禦1939年型洪水,南系可防禦1963年型洪水,各河防洪標准50年一遇。淮河中下游。可防55御1954.年型洪水,相當於40年一遇;沂沭泗河下游可防禦10—20年一遇的洪水。珠江流域的西江、東江可防禦20一50年一遇的洪水;北江大堤可防禦100年一遇的洪水;珠江三角洲地區五大聯圍可防禦50年一遇的洪水。松花江幹流可防禦lo一20年一遇的洪水;遼河幹流河道能防禦20年一遇的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