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的八大戲曲劇種有那些
一、京劇
京劇,中國「國粹」,亦稱「京戲」、「國劇」、「皮黃」,為中國戲曲劇種之首。自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進京與北京劇壇的崑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融合,至今已有200多年的發展史。歷史上,京劇曾被稱為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1876年《申報》中首次出現「京劇」之名。
二、評劇
評劇,華北、東北及其他地區廣泛流行的劇種,曾被譽為第二大劇種。鼎盛時期,幾乎所有省份都有評劇院團,如京津冀、東三省、河南、廣西、新疆、青海、內蒙古、雲南、貴州、重慶、武漢、江西、山西、山東、陝西、安徽等。評劇俗稱蹦蹦戲、平腔梆子,1935年正式改稱今名。
三、豫劇
豫劇,源自河南梆子,不斷繼承、改革、創新發展而成。豫劇在安徽北部地區稱梆劇,山東、江蘇的部分地區仍稱梆子戲。流行區域主要在黃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山東、江蘇、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新疆、台灣等省區市都有專業豫劇團的分布。
四、越劇
越劇,中國傳統戲曲形式,亦稱第二大劇種,主要流行於浙江、上海、江蘇、福建、陝西、湖北等地。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腔清悠婉麗,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極具江南地方色彩。越劇在海外亦有很高的聲譽和廣泛的群眾基礎。
五、黃梅戲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中國的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亦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台灣等省以及香港地區廣受歡迎。黃梅戲原名「黃梅調」,起源於十八世紀後期的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的黃梅民間小戲。
六、秦腔
秦腔,流行於我國西北地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的最大劇種,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俗稱「梆子腔」或「桄桄子」。秦腔是相當古老的劇種,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
七、崑曲
崑曲,我國古老劇種,又稱崑山腔,流行於江蘇崑山一帶。崑曲音樂家魏良輔吸取海鹽腔、弋陽腔的長處,對崑腔加以改革,創造聞名的「水磨腔」,使崑曲音樂獲得很大發展。崑曲有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和獨特聲腔系統,影響深遠。
八、粵劇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大戲」,源自南戲,流行於嶺南地區及粵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間起在廣東、廣西出現,是唱念做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