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礦產資源有哪些 礦產開采有幾種方式
一個國家礦產資源的豐富程度,除了地質條件,還與可供儲礦的疆域空間條件密切相關。在同等有利成礦的地質條件下,疆域越遼闊,礦產資源就越豐富。中國已發現171種礦產資源,查明資源儲量的有158種,礦產地共有1.8萬處,其中大中型礦產地超過7000處。礦產資源分布廣泛,相對集中。
能源礦產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主要分布在北方,特別是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有色金屬則主要集中在南方,如江南、華南、西南地區;江西銅和鎢,湖南鉛鋅和銻,四川鈦,雲南鋁土和錫,貴州汞等;鐵礦主要集中在北方;金礦則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山東和新疆;此外,北方還有稀土、鎳等非金屬礦產。
礦業工作環境復雜,隨時可能面對爆炸、塌方、著火等危險。礦井事故奪去了成千上萬礦工的生命,造成大量人員受傷。爆炸、塌方、著火等事故中,燃燒的甲烷能造成嚴重燒傷。
采礦工程師是指具備固體礦床開採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備采礦工程師的基本能力,能在采礦領域從事礦區開發規劃、礦山設計、礦山安全技術及工程設計、監察、生產技術管理、科學研究等工作的高等工程技術人才。
礦難是指在采礦過程中發生的事故,通常造成重大傷亡。常見的礦難包括瓦斯爆炸、煤塵爆炸、瓦斯突出、透水事故、礦井失火、頂板塌方等。
冒頂事故主要是由於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造成的。其主要原因包括思想不集中、地質構造不清、地壓規律不明、支護質量不好、檢查不及時等。發生冒頂事故後,搶救人員首先應以呼喊、敲打、使用地音探聽器等方式與被困人員聯絡,確定其位置和人數。頂板冒落范圍不大時,可用千斤頂等工具將被困人員頂出。
瓦斯爆炸是在極短時間內大量瓦斯被氧化,造成熱量積聚,在爆源處形成高溫、高壓,然後急劇向外擴散,產生巨大的沖擊波和聲響。發生瓦斯爆炸時,應以搶救遇難人員為主,在進入災區偵察時要帶有乾粉滅火器材,發現火源及時撲滅。確認災區沒有火源不會引起再次爆炸時,即可對災區巷道進行通風。
煤塵爆炸是由煤炭粉末懸浮於空氣中遇高溫迅速被氧化而產生的。這些氣體與空氣混合後燃燒並放出大量熱量,傳給附近懸浮的煤塵使燃燒循環下去,形成爆炸。發生煤塵爆炸事故時,首先由發現人利用附近電話匯報上級,說明災害地點、性質、范圍及波及面。同時設法通知災區回風側人員由基層幹部帶領,按規定的避災路線退到新鮮風流地點待命或撤出礦井。
礦內火災根據熱源不同可分為外因火災和內因火災。外因火災由外來熱源引起;內因火災由礦物等可燃物本身受到某些化學或物理作用引起。這兩類火災中,發生最多的是內因火災。撲滅井下火災的方法有直接滅火法(用水滅火、惰氣滅火、泡沫滅火等)、隔絕滅火法(封閉火區)、綜合滅火法(注泥和注砂、均壓、分段啟封直接滅火等)。
礦井水的水量超過礦井排水能力或發生井下突然涌水時,會造成水災。輕者局部巷道被淹,重者全井充水,礦毀人亡。必須了解突涌水流的地點、性質、估計突出水量,靜止水位、突水後涌水量、影響范圍、補給水源及有影響的地面水體。加強排水和搶救中的通風,切斷災區電源,防止將空區積聚的瓦斯引爆或突然湧出其他。
礦山開采後形成的平坦礦場或其他較為平整的場地,經地形測量後進行場地的挖填設計,控制土地高程,確定土地邊界,對土地進行平整,配土覆土,根據恢復土地利用類型確定回填土層厚度。
利用井下采空區作為充填料,進行尾礦的排放,能夠使其在整體的礦山開發區中達到最優的利用水平。
在不破壞異地土壤的前提下,取適量土壤,移至礦山受損嚴重的部位,在土壤上種植植物,通過植物的吸收、揮發、根濾、降解、穩定等作用對受損土壤進行填補修復。
清潔能源是指對能源清潔、高效、系統化應用的技術體系。使用清潔能源不僅能夠減少環境污染,還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伴隨著能源的改進和更替。能源的開發利用,尤其是清潔能源的應用,對推動社會發展起著關鍵作用。
燃氣是氣體燃料的總稱,能燃燒而放出熱量,供城市居民和工業企業使用。燃氣種類繁多,主要有天然氣、人工煤氣、液化石油氣等。
危險物品由於其化學、物理或毒性特性,在生產、儲存、裝卸、運輸過程中容易導致火災、爆炸等事故,對人類生命安全構成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