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有哪些地震帶
中國地震分布於五個主要區域和23條地震帶上。其中,華北地震區是僅次於青藏高原地震區的第二大地震帶,其地震強度與頻度均居全國第二。該區域包括河北、河南、山東、內蒙古、山西、陝西、寧夏、江蘇、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區,首都圈位於其中,地震災害威脅嚴重。華北地震區細分為四個地震帶:郯城-營口地震帶、華北平原地震帶、汾渭地震帶和銀川-河套地震帶。
郯城-營口地震帶包括從宿遷至鐵嶺的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區,是我國東部大陸區一條強烈地震活動帶。歷史上,山東郯城、渤海、海城等地曾發生過多次7-7.9級地震,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60餘次,其中7-7.9級地震6次,8級地震1次。
華北平原地震帶位於新鄉-蚌埠一線以南,燕山南側以北,太行山東側以西,下遼河-遼東灣拗陷西緣以東,向南延伸至天津東南,經濟南東邊達宿州一帶。這是對京、津、唐地區威脅最大的地震帶,1679年河北三河、1976年唐山地震均發生於此。據統計,本帶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級地震5次,8級地震1次。
汾渭地震帶北起河北宣化-懷安盆地、懷來-延慶盆地,向南經陽原盆地、蔚縣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靈丘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運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國東部又一個強烈地震活動帶。歷史地震記錄顯示,本地震帶內共發生4.7級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級地震7次,8級地震2次。
銀川-河套地震帶位於河套地區西部和北部的銀川、烏達、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區,1739年寧夏銀川8.0級地震即發生於此。據統計,本帶共記載4.7級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級地震9次,8級地震1次。
青藏高原地震區包括興都庫什山、西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喜馬拉雅山及橫斷山脈東翼諸山系所圍成的廣大高原地域,涉及到青海、西藏、新疆、甘肅、寧夏、四川、雲南全部或部分地區,以及原蘇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緬甸、寮國等國的部分地區。本地震區是我國最大的地震區,也是地震活動最強烈、大地震頻繁發生的地區。據統計,這里8級以上地震發生過9次,7-7.9級地震發生過78次,均居全國之首。
此外,新疆地震區和台灣地震區也是我國曾發生過8級地震的地震區。盡管新疆地震區人煙稀少、經濟欠發達,強烈地震較多且頻繁,但大多數地震發生在山區,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相較於中國東部的幾條地震帶要小得多。
華南地震區的東南沿海外帶地震帶歷史上曾發生過1604年福建泉州8.0級地震和1605年廣東瓊山7.5級地震。但從那時起到現在的300多年間,未發生顯著破壞性地震。
中國地震分布廣泛且具有較強的地域特徵,不同地震帶的地震活動強度和頻率存在顯著差異。華北、青藏高原等區域為地震高發地帶,對居民生活及社會經濟造成較大威脅。各地震帶的形成與地質構造、地形地貌等因素密切相關,了解其分布及特徵對於地震預測、災害防禦及應急准備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