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從哪個朝代開始稱呼中國為中國
從古代的漢朝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叫做「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彼此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嚴格地說,古代「中國」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專有名詞。中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各朝代都有自己的國號。
辛亥革命後,1912年成立「中華民國」簡稱「中國」,這個稱謂才正式成為中國國號。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定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簡稱「中國」。
現在,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在北京。
B. 歷史上,什麼時候大家開始稱自己是中國人的呢
“中國”二字最先在周朝時使用,出自於國寶“何尊”底部銘文。而大家真正稱自己為中國人時,我想應該是民族思想解放的時候吧。中華民族是辛亥革命前後定義的概念,所以我認為真正稱為“中國人”是在辛亥革命前後。
在四大文明古國中,我們中華文明一直延續到了如今,並且一直在不斷的向更加繁榮昌盛邁進,不用講我們實際的文明歷史傳承,就單單我們“中國”二字,足以讓每一個中國人無比自豪和驕傲。
C. 在古代我國也被稱呼為中國嗎中國一詞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鑒。
在古代並沒有直接稱呼我國為中國,而是以兩種方式來稱呼中國。
比如漢朝時稱呼自己為大漢,唐朝時稱呼自己為大唐,其他朝代時就直接以朝代稱呼。
只不過因為漢朝和唐朝這兩個朝代太能打了,所以後來很多其他朝代的文人墨客在寫文章、寫詩詞稱呼自己的時候,也用大漢、大唐來指代自己。
比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在寫唐明皇和楊貴妃的《長恨歌》時,第一句就是「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直接用「漢皇」來形如唐玄宗李隆基。
到了後來,唐朝強大起來後,唐人就成了中國人的代稱,現在遍布全球的唐人街這一稱呼就是來自於大唐。
裡面的「中國」兩個字就是是目前所知「中國」一詞的最早出現。
這件青銅器也因此被命名為「何尊」,成為我國首批一級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D. 「中國」二字,最早出自我國哪個朝代
追溯起來,「中國」一詞,最早見於中國第一部官方史書——《尚書》的「梓材」篇中,原文講:「皇天既付中國民越厥疆土於先王」,意思是指「天神已經把中國的人民和他們的土地託付給周朝的先王」。此文作者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周公旦」,即「周公」,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西周政治家、思想家和謀略家。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繼位時非常年幼,由周公攝政。由此推斷,《尚書·梓材》創作於西周第三代王——周成王時代,這是我們能夠找到的最早的中國歷史文獻記載,據今已有三千餘年。可見,「中國」一詞至少在周朝已經開始正式使用。 另外,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也有三篇提到「中國」。分別為: 1、《詩經·大雅·民勞》中提及「中國」四次,具體是: (1)「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意指「惠及中國的百姓,以安撫中國四方的人民」。 (2)「惠此中國,以為民傑」,意指「惠及中國的百姓,以滿足人民的心願「。 (3)「惠此中國,俾民憂泄」,意指「惠及中國的百姓,讓人民宣洩心中的煩憂」。 (4)「惠此中國,國無有殘」,意指「惠及中國的百姓,使國家沒有兇殘事情發生」。 2、《詩經·大雅·桑柔》中提及「中國」一次,具體是:「哀恫中國,具贅卒荒」,意指「哀痛中國,發生如此多荒災」。 3、《詩經·大雅·盪》中提及「中國」二次,具體是: (1)「咨女殷商,女炰烋於中國」,意指「你這個殷商的國君,你在中國作惡」。 (2)「內奰於中國,覃及鬼方」,意指「你在中國激起眾人憤怒,連國外的其它族類也不能忍受」。 這三首詩均是創作於周朝周歷王時代,作者分別是召穆王和芮伯,是周歷王時代的兩位重臣,通過詩歌的形式來勸諫周歷王愛護「中國」,善待人民。《詩經》這三首詩再一次驗證,三千年前西周時代就開始使用「中國」。 除了歷史文獻記載,在中國考古發現的周成王五年鑄造的青銅酒器「何尊」銘文中也提及「中國」,但寫作「中或」,「或」是「國」字的早期寫法。銘文寫道:「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意指「我(周武王)已經據有中國,自己已成為中國國民的君王」。這個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中國」,以考古的角度更加確認了西周已開始使用「中國」。 據考證,西周時期,中國是天子之國和諸候列國(即受封的藩國)並舉的政治格局。周成王在位時,採納周公提出的建藩屏國方略,分封諸候71國,讓他們來承擔保衛京都的任務。此時的「中國」應是指天子之國和各分封諸候列國的整體疆界范圍。其中,天子之國是中國君王(即天子)的直接統治地區,各諸候列國的土地和人民,名義上是歸屬於「中國」,除軍隊和「禮樂」歸天子之國調配外,在其它方面擁有自主權。 從《尚書》、《詩經》文獻記載分析看,周期也稱商朝為「中國」,但是商朝的甲骨文獻中,並沒有發現「中國」字樣。據專家學者考證,商朝人並不把國家稱作「國」,而是習慣稱「邑」。甲骨文獻中,商朝人稱自己的國家為「大邑商」,並稱周邊四方的國家為「東土」、「南土」、「西土」、「北土」。在殷商甲骨文獻中,商朝人還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商」。對此,中國著名史學家、甲骨學家胡厚宣曾論稱「商而稱中商者,當即後世中國稱謂的起源」。 在《尚書》、《詩經》以及後世《論語》等文獻中,大部分把商朝稱為「殷」、「大邦殷」,而「殷」在中國古代第一部字典——《說文》作注時講「殷,引之為大也,為眾也,為中也」。《史記》索隱中更是直接解釋為「殷,中也」。由此推演,「殷國」即是「中國」之意,間接可以說明商朝人也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只是用「中商」、「大邑商」、「大邦殷」、「殷」體現。周朝之「中國」也可能是由此過渡而來,推翻商朝後,順勢由原來的名稱改為「中國」,「國」字也可能是由「周朝」正式開始使用。 以上均是有明確文獻記載,再之前的夏朝和三皇五帝時代,因為沒有任何文字記載留傳,是否也曾經稱「中國」或有「中國」相關的意思,只能通過後人的相關記載進行分析推演。 《說文》中,對「夏」字解釋為「夏,中國之人也」。如果此「夏」是指夏朝的「夏」,則可以間接認為,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也自稱為「中國」,從其後的「商朝」未用「中國」二字,可以推演,夏朝如果稱「中國」,可能並不是用「中國」二字,而是另有所表。 《尚書·禹貢》中,有一句「中邦錫土、姓」。這是記錄三皇五帝中的帝禹的內容,即我們常說的「大禹」。據專家學者考證,在中國上古時代,「邦」通「國」字。由此看,「中邦」即是「中國」。《史記·夏本紀》中,更是直接寫為「中國錫土、姓」。 中國偉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孟子在記錄有關三皇五帝中的帝堯、帝舜時,也直接使用了「中國」二字,具體為:《孟子·騰文公上》中寫道:「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之......當堯之時......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孟子·騰文公下》中寫道:「當堯之時,水逆行,泛濫於中國」、《孟子·萬章上》中寫道:「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孟子生活於戰國時期,由此可以推演,在那個時期認為「帝堯、帝舜」的國家就是「中國」。 《淮南子·天文訓》寫道:「中央土也,其帝黃帝」。文中「中央土」即為「中土」,從商朝甲骨文獻中「東土」、「南土」、「西土」、「北土」記載來對照,「中土」也應為「中國」之意。由此推演,從「皇帝」時代,也可能已有「中國」稱呼之意,據今已有五千餘年,可見「中國」是一個非常非常古老的名字。 自周朝開始,到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經歷三千年數十個朝代更替,除自用國號外,均延用「中國」為國名,並在對外出使世界各國、簽署國際條約時也均統一使用。此後,從中華民國到現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更是直接把「中國」同時作為國號和國名。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其它三個文明古國都已中斷,而中華文明卻一直延續至今天,不要講實際的歷史文化傳承,單單「中國」二字,就已經讓每一個中國人深感驕傲和自豪,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千古奇觀、曠世大名。
E. 中國為什麼叫中國,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有什麼特殊的含義
中國這兩個字不是近代人發明的,根據目前已有的考古資料和史書記載,中國二字是三千多年前的周人發明的,1963年,在陝西省寶雞市出土一個西周古銅器,被命為「何尊」,這是西周初年一個叫何的西周貴族所造,在尊底刻有122個字,其中有一句是這樣的:
余其宅茲中國,自茲乂民。
這話的意思是說:我將居住在這天下之中,從此治理人民。這是出土文物中最早關於中國二字的記載了,這里的中國指的是天下之中的意思,這個何尊上的銘文記載的大概意思是說:周成王初次親政,來到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陽)居住,並在此祭祀周武王,表示要繼承周武王的遺志。
周成王是周武王的兒子,西周的第三位天子,他親政的時間是公元前1039年,距離今天是3060年,也就是說三千多年前,就有中國這個詞了,當時的意思指的是整個天下的最中間,這里明確提到了成周,當時叫洛邑,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陽,但是周天子大多數時候是居住在宗周的,當時叫鎬京,也就是今天的西安附近。
之後,在中國的所有封建朝代中,中國都成為國家的代名詞,史書上有數不清的關於「中國」二字的記載,雖然有朝代名,但是很多時候自稱時,都稱中國,就連大多數國家也稱呼中國,就連中國最後一個封建朝代清朝,很多時候對外也是自稱中國的。
比如清朝與俄羅斯簽署的第一個條約《尼布楚條約》,清朝的國號是大清,正式對外的國名一般是大清國或者大清帝國,但在說到領土歸屬時,就說屬於中國,以下摘自該條約中的內容:
大清皇帝欽差分界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索額圖.........俄羅斯國統治大俄、小俄、白俄暨東、西、北各方疆土世襲獨裁天佑君主約翰·阿列克歇耶維赤及彼得·阿列克歇耶維赤欽差勃良斯克總督御前大臣費岳多·鄂斯塔斐耶維赤·烏拉索夫..........從黑龍江支流格爾必齊河到外興安嶺、直到海,嶺南屬於中國,嶺北屬於俄羅斯。
盡管清朝是滿族人建立,但仍然是認同中國的,他們自稱這片土地就是中國,在《南京條約》中也是如此,大清國與中國同時出現在文中,盡管清朝自稱為大清國,但是外國在翻譯清朝的國名時,大多數時候翻譯為中國(CHINA),而不是大清國,可見中國作為這片土地的俗稱和國家的稱呼已經深入人心了,已經成為所有在這片土地上建立的國家的代名詞,無論他的國號是什麼,一直流傳至今,現在我們仍然是以中國的名字對外。
F. 「中國」一說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白話文:「華夏蠻夷,沒有人不順從」。
《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華」,是指華麗、興旺;也有說上古華、夏同音,本一字。
《左傳》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是指漢服,夏指行周禮的大國,故中國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之美譽。
而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自近代的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宗主的局勢逐步被打破了。
(6)中國二字出自哪個朝代擴展閱讀:
一、中國歷史
中國,是以華夏文明為源泉、中華文化為基礎,並以漢族為主體民族的多民族國家,通用漢語、漢字,漢族與少數民族被統稱為「中華民族」,又自稱為炎黃子孫、龍的傳人。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距今約5000年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開始出現聚落組織進而形成國家,後歷經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
20世紀初辛亥革命後,君主政體退出歷史舞台,共和政體建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中國大陸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
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先秦時期的華夏族在中原地區繁衍生息,到了漢代通過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國主體民族的基礎。
後又通過與周邊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斷攀升,宋代中國人口突破一億,清朝時期人口突破四億,到2005年中國人口已突破十三億。
二、中國經濟
古代中國有著發達的農業經濟,其經濟規模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領先於世界。在歷史上由於自然環境的變化和戰爭等人為因素的影響,古代中國的經濟通常與王朝的興衰與更替具有相同的周期。
明(明朝前期實施海禁,後來隆慶開關,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清以來,中國固守農業經濟,而西方世界在同一時期率先實現了工業革命,中國經濟遂落後於西方。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原來保守的農業經濟體系受到了西方世界的極大挑戰。
中國效仿西方發展工業的過程,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成立後至中日戰爭開戰前夕已順暢發展,盡管其間受到內外因素的多重干擾。爾後直至中日戰爭和國共戰爭的結束,中國始有較為長期的和平發展時期。
1980年代以來,鄧小平政府宣布改革開放,開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推行經濟體制改革。中國大陸近年至2010年,GDP超過72000億美元,已經成為美國之後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普遍認為中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經濟體,但是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仍位於世界中等水平(第89位),並逐漸受到資源限制和貧富差距加大的制約。中華人民共和國省份中,廣東為GDP最高的第一強省,浙江為人均收入最高的第一富省。
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之間的經濟聯系在全球化的過程中日益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