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歷史上米河
乾隆25歲的磨灶乾隆感覺到大清國的生死存亡。
危難之際,刑部尚書劉統勛扶棺履任,統領全國查案賑災之職。仕途通達的倉場侍郎米汝成在丫鬟柳含月的輔佐下,在與總督苗宗舒的爭斗中艱難勝出,身後卻難以留下清白名節。
米河是米汝成之子,被父親禁居在江南一座被鋸去樓梯的書閣中讀書三年,面對孤燈冷月,養成了與影為友的奇癖,形若痴人。終於米河從書閣逃走,與天性機敏的梳頭女小梳子為伴,盡領人間苦樂,立志要做救民於水火的一方清官。因其生性機智,處世亦真亦幻,做出無數驚世駭俗之事,不經意中深得刑部尚書劉統勛賞識,浙江巡撫盧焯結為忘年,與其盲女盧蟬兒相知成愛。
米河與劉統勛、盧焯及河道總督高斌、運河堤工許三金、官倉皂隸鼠爺、田戶王虎林等大批可歌可泣之人一起,在乾隆朝的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悲喜劇。他們共同治漕弊、修運河、懲貪吏、破邪教、興新政,為充裕大清國糧倉披肝瀝膽、出生入死。
柳含月在米汝成死後扶柩歸浙,秉承米汝成遺囑嫁給米河襲碼,卻終因情所累,凈身跳入一口熬蠟巨鍋,化為如柱大燭。熒熒一炬,為米河照耀前程。當明燈法師用秘法治癒了盧蟬兒的雙眼,蟬兒終於看清柳含月的明炬本性,乃明白世事之艱險,於是離米河飄然而去。
劉統勛、米河等人為了使大清朝的糧倉貢獻了畢生精力,名留青史。而他們身邊這些曾經是那麼才華橫溢、足智多謀、飄逸美麗的女子,卻一個個淡出人生舞台。她們在歷史的舞台上沒有留名,在人生的舞台上也沒有留名。她們留下的,只有無盡的淚水和無奈的嘆息。
歷史上並沒有米河這號人,他是文學中虛構的人物。
可能是劇中的米河的故事的太過於豐富和傳奇,讓觀眾萌生了獵奇的心態。 米河,電視劇《天下糧倉》中的一個人物,大陸著名演員王亞楠扮演。
作品將其設定為米汝成之子。 拓展資料: 米河是《天下糧倉》里重要人物之一,倉場侍郎米汝成的兒子。
因其一生心系國家糧倉的安危而名留青史。劇中米河的故事也頗具傳奇,一生與三位才華橫溢的女子有染,但最終結局都令人嘆息。
米河,一位風度翩翩的江南書生,他在三位美麗奇女子的協助下,屢出壯舉,並最終成為執掌朝廷機要的重臣,而鍾情於他的三位美女卻一一隨風而逝。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2為參考資料1中附帶的參考資料。
1、米河_網路 2、《天下糧倉》米河簡介 米河原型是誰-武林網。
不知樓主想要中國還是外國的? 中國有:長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長江,從高山雪地走來,蜿蜒東去,如勢不可擋的滾滾鐵流,一路過關奪隘,沖破重重險阻,傾瀉於山高谷深的橫斷山區,劈開重巒疊嶂的雲貴高原,越過丘陵起伏的四川盆地,切穿險峻挺拔的巫山山脈,匯聚到廣闊的長江中下游平原,最後奔騰入浩瀚無垠的東海。 長江,中華第一長河,她以博大的胸懷孕育了華夏大地豐富燦爛的文化,用甘甜的乳汁滋潤著繁衍不息的炎黃兒女,以神奇般的造化之力,造就了眾多美不勝收的人文和自然景觀。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大動脈,那永不停息的奔流,記載了我們民族的榮辱興衰,更代表了我們奮斗不止的精神。 黃河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氣勢磅礴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從高聳的昆侖山到浩瀚的太平洋,她經草原、越沙漠,劈開莽莽的黃土高原,滋潤豐饒的華北大地,匯聚百川,行程萬里,孕育了我們燦爛的文明,也盪滌了我們廣闊的胸懷。 歷盡滄桑的黃河,也是我們民族的歷史見證。
遠古的開創、秦漢的統一、唐代的繁榮、近代的恥辱、百年的奮斗。黃河用她豐美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中華民族億萬子孫,用溫暖寬廣的胸懷孕育了世界歷史上最古老燦爛的華夏文化。
那永遠奔騰向前的激流,記載了我們自強不息的精神。那滔天濁浪前屹立的中流砥柱,更代表了我們民族不屈的精神。
黑龍江 似黑色蛟龍一般蜿蜒奔騰於我國東北邊境的黑龍江,是世界著名的十大巨川之一。在曲折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滿、蒙、朝、赫哲、鄂倫春等少數民族,與漢族人民一起活躍在黑龍江流域,共同開發和保衛著這肥沃拍游哪的土地,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繁榮昌盛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作為神州大地上從南到北的四條大江之一,黑龍江與長江、黃河、珠江一樣,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生活在黑龍江流域的各族人民,以自己所特有的民族習俗和文化,豐富和發展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
在古代,黑龍江有浴水、完水、黑水之稱。14世紀成書的《遼史》始稱黑龍江。
黑龍江所經之處,森林茂密,水草豐盛,土壤中富含黑色的腐殖質,因而被地表水帶入江中,使得江水青黑幽深;世居黑龍江流域的滿族,稱它為「薩哈連烏拉」,「薩哈連」即黑的意思,「烏拉」意為「江」。黑龍江的名稱即由此而來。
水色微黑,狀如游龍的這條大河,被冠以黑龍江之名,確實既生動又形象。 黑龍江是一條重要的國際界河。
它穿越中國、前蘇聯和蒙古。從海拉爾河河源算起,黑龍江全長4370千米,流域總面積184.3萬平方千米;在我國境內的長度為3474千米,流域面積88.7萬平方千米。
黑龍江的長度,在我國僅次於長江、黃河而居第三位。年徑流總量達2700億立方米,僅次於長江、珠江,也居全國第三位。
黑龍江有南、北兩源。北源石勒喀河,發源於蒙古大民共和國東北部的肯特山麓;南源額爾古納河,其上源又分為三支,其一源於我國大興安嶺西側古利牙山的海拉爾河。
南、北兩源在我國漠河以西的洛古村匯流後始稱黑龍江。 淮河 橫貫我國中原腹地的滔滔淮河,是一條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大河。
它蜿蜒東去,千年流淌,整個流域氣候溫暖,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我國經濟文化開發較早的地區,孕育、滋養著朴實、勤勞的淮河兒女。 在我國大江大河中位居第六的淮河,其源頭不像長江那樣撲朔迷離。
早在戰國時期,我國最早的歷史地理典籍《禹貢》上就記載著「導淮自桐柏」。確切地說,她發源於河南省桐柏縣境內的桐柏山主峰太白頂(又稱大復峰)。
巍峨挺拔、鬱郁蔥蔥的桐柏山,位於桐柏縣城西南。沿著陡峭山路攀上主峰太白頂,有一修建於唐代的古寺,名曰「雲台禪寺」。
古寺的北面,有一眼清澈明凈的泉井,井內有泉眼三處,雖久旱而不竭。這里,就是千里淮河的源頭。
泉水從井旁石壁中沁出,流不多遠,又潛入地下,行約半里,再從枯藤纏繞、青苔覆蓋的峭岩間流出地面。如此盤來繞去,潛入鑽出,逐漸由細流而成小溪,又由無數小溪匯合成小河,直到桐柏縣城以西15千米處的小鎮固廟,才開始形成河床。
因此,歷史上曾把固廟視為淮河之源。 淮河從太白頂起源,潛流入崖,穿谷越灘,迂迴曲折地沖出峽谷,開始了它奔騰東流的歷程。
一路上,南北兩側山地、丘陵和坡地上的眾多河流順勢向淮河匯集。而淮河則以包納百川、不辭細流的寬廣胸懷,接納眾多支流,水量迅速增加,水位陡漲。
特別是在穿過崇山峽谷、丘陵窪地之後,淮河在安徽正陽關與潁河、(三點水加界)河相會,驟然變為一條寬闊的主幹流,形成了「七十二水歸正陽」的奇觀。 淮河西起桐柏山,東臨黃海,南以大別山和皖山余脈與長江流域為界,北以黃河南堤和沂蒙山與黃河流域毗鄰。
淮河流域地處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地帶,自古以來,淮河與秦嶺、白龍江的連線就作為我國南方與北方的「地理分界線」。早在《晏子春秋》中就有「桔生淮南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的記述,形象地指明了淮河流域作為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地帶的特徵。
淮河從源頭到河南、安徽交界處的洪河口,長382千米,是它的上游。這一段淮河穿行於山地和丘陵之間,具有山溪性。
20世紀50年代以前,黃河常發生泛濫以至改道的嚴重災害。
有歷史記載的2千多年中,黃河下游發生決口泛濫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有文字記載的黃河下遊河道,大體經河北,由今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稱為「禹河故道」。
公元前602年黃河第一次大改道起至公元1855年改走現行河道,其間1128年前,河走現行河道以北,由天津、利津等地入海;以後走現行河道以南,奪淮入海,災害波及海河、淮河和長江下游約25萬平方千米的地區。每次決口泛濫都造成慘重損失。
1933年下游決口54處,受災面積1.l萬多平方千米,受災人口達360多萬人。1938年 *** *** 扒開鄭州以北花園口黃河大堤,淹死89萬人,造成著名的黃泛區。
原名泥河,清道光年間易為米河。
約1676年形成鎮區。解放初期,米河老街曾成為滎、廣、汜縣(區)所在地。
1961年設米河公社。1975年鎮區移至兩河口。
1984年改鄉,1990年設鎮。[米河鎮工業60年代起步,70年代發展,80年代壯大,鋁90年代形成規模並參與國際大循環,已形成以鋁及相關產業為支柱,化工、煤炭、機械、印刷、橡膠、陶瓷、輕紡、建築、耐材等門類齊全的工業新格局。
截止到2003年底米河鎮有工業企業307家,工業企業固定資產達20億元,年產值超5000萬元的企業有3家,年產值超1000萬元的企業有36家,年產值超500萬的企業有43家。鑫旺集團、金駒集團、鄭順氟化工有限公司為鞏義市30強企業。
全鎮已呈現以第二產業為主,推動第一、第三產業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2003年,按照市委「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協調發展」的要求,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通過投資拉動、開放帶動、環境促動,全鎮投入資金4.27億元,新上項目14個,已有10個建成投產,新增產值1.2億元,利稅1500萬元;全鎮完成招商引資4個,引進內資3.5億元,完成出口創匯550萬美元;完成企業改制11家,盤活存量資產1億元;新投入資金1050萬元,完成了13家企業的限期治理任務,使生產企業實現了達標排放,通過了環保監測驗收;鎮成立了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辦公室,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有效地防止了事故的發生,保證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了企業效益的不斷提高。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河,這兩條河的水源來自衣索比亞高原上的季節性暴雨。
尼羅河的河水80%以上是由衣索比亞高原提供的,其餘的水來自東非高原湖.青尼羅河是尼羅河的一個源頭在海拔2000米的衣索比亞高地。青尼羅河全長680公里,它穿過塔納湖,然後急轉直下,形成一瀉千里的水流,這就是非洲著名的第二大瀑布--梯斯塞特瀑布。
呼嘯的青尼羅河沖入蘇丹平原後與平靜的白尼羅河相會,才是大家所熟悉的尼羅河。 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河主要流經地區為熱帶草原氣候,因此每年的6—10月氣壓帶風帶北移,此時的衣索比亞高原受赤道低氣壓的控制,降水豐富,河流水量豐富,河流進入汛期。
正是由於青尼羅河水量的季節變化,導致尼羅河定期泛濫。
盧溝橋、廣濟橋、五亭橋、趙州橋、安平橋、十字橋、風雨橋、鐵索橋、五音橋、玉帶橋,被稱盧溝橋 在北京市西南約15千米處豐台區永定河上。
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
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最初的建於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間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這才有了現在的盧溝橋。
因此,通常所說的盧溝橋有八百餘年歷史,是把新舊兩個橋的時間算在一起,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盧溝橋,只有三百餘年的歷史。 廣濟橋 廣濟橋新姿 潮州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潮州市東門外,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
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為中國第一座啟閉式浮橋。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
2003年10月,廣濟橋維修工程正式動工。工程以修舊如舊為准則,以重現明代風貌為設計依據,功能定位為旅遊觀光步行橋,共分二期實施:一期為加固橋墩、修復橋面及十八梭船;二期修復橋上之亭台樓閣。
經數年努力,工程於2007年6月告成。 梁舟結合,剛柔相濟,有動有靜,起伏變化,是廣濟橋的一大特色。
廣濟橋是「全粵東境,閩、粵、豫章,經深接壤」的樞紐所在,橋上又有眾多的樓台,因此,很快便成 為交通、貿易的中心,成為熱鬧非凡的橋市。 五亭橋 五亭橋 亭橋位於我國江蘇省揚州市,五亭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
「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
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 五亭橋是清揚州兩淮鹽運使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請能工巧匠設計建造的。
橋的造型秀麗,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欄桿,亭內彩繪藻井,富麗堂皇。橋下列四翼,正側有十五個卷洞,彼此相通。
每當皓月當空,各洞銜月,金色盪漾,眾月爭輝,倒掛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黃惺庵贊道:「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
唐杜牧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之句。據說,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嘆它像瓊島春陰之景,這就點出了該橋是借鑒北京北海之景。
趙州橋 趙州橋 趙州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建於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
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趙州橋是重點文物,通車易造成損壞,所以不允許車輛通行。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位於河北省趙縣。該橋在隋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左 右)為李春所創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圓弧形石拱橋,凈跨37m, 寬9m,拱矢高度7.24m,在拱圈兩肩各設有二個跨度不等的腹拱,這樣既能減輕橋身自重,節省材料,又便於排洪、增加美觀,趙州橋的設計構思和工藝的精巧,不僅在我國古橋是首屈一指,據世界橋梁的考證,像這樣的敞肩拱橋,歐洲到19世紀中期才出現,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趙州橋的雕刻藝術,包括欄板、望柱和鎖口石等,其上獅象龍獸形態逼真,琢工的精緻秀麗,不愧為文物寶庫中的藝術珍品,我國 石拱橋的建造技術在明朝時曾流傳到日本等國,促進了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並增進了友誼。
安平橋 安平橋 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平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
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
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十字橋 十字橋 十字橋位於山西太原市晉祠內。橋梁為十字形。
全橋由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魚沼飛梁,漢白玉欄桿,方磚鋪面,南來北往、東去西行的遊人都可以通過。因這橋構造奇巧,民間傳說是魯班建造的。
橋梁多年經風雨,材質堅固,為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 風雨橋 三江風雨橋 風雨橋是侗族獨有的橋。
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由橋、塔、亭組成。
全用木料築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干、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被稱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梁之一。
因行人過往能避風。
據歷史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00餘次,較大的改道有20多次。歷史上黃河下遊河道變遷的范圍,北到海河,南達江淮。黃河像一把鍘刀,不斷在這一大片地理扇面上來回蹂躪拉鋸。
1.黃河泛濫-大禹治水。大約在4000多年前,中國的黃河流域洪水為患,堯命鯀負責領導與組織治水工作。鯀採取「水來土擋」的策略治水。鯀治水失敗後由其獨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2.春秋戰國,堤防由圍護一區一地變為沿江河的防禦,戰國時黃河下游兩岸有了系統堤防,堤防成為防洪主要手段。當時黃河兩岸堤距寬達50km,仍以限制泛濫為主。以後於大堤臨水一面增築雙重或多重堤防,以墾殖肥沃灘地,河身日益狹窄,堤防成為侵佔河道手段。秦統一六國,曾調整堤防,主要對象是這一類的「曲防」。
3.北宋防洪記載較多,除黃河下游大量修防外,海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出現了堤防。北宋初,黃河下游有修遙堤和旁道分流兩種意見。實際經常分流的只有汴渠一路。黃河、汴渠每年修防已有較完備的制度,冬春備料修繕,調丁夫常達10萬以上。夏秋防汛規模也不小。把堤防按險要程度分為兩類六等。
4.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93次,河道因泛濫大改道共26次,決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范圍北至海河,南達淮河,縱橫25萬平方公里,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
5.1855年,開封因為在歷史上因黃河泛濫和決口,多次導致開封城被黃河水淹沒,地下疊埋有六座古城遺址,這六座古城自上而下分別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大梁城,唐代的汴州城,五代及北宋時期的東京城,金朝的汴京城,明朝的開封城和清朝開封城。現在河道比市區高十多米,已成懸河。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禹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