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漢書多少

中國漢書多少

發布時間:2022-11-28 04:13:25

❶ 中國古代古書有多少本

中國現存古籍一共有1萬5千多本,其中包括各地方誌,佔40%左右吧,中華書局和古籍出版社都曾出過這類的書,是總括性質的,你也可以去資料庫上查找

❷ 漢書共多少字

漢書》公元83年成書,總字數為742298字,單字數僅為5833字

❸ 漢書總共有多少篇分為什麼分別有多少篇

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

❹ 漢書都抱括哪些

又稱前漢書,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東漢班固撰,主要記述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

《漢書》的編著者班固(32—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自幼聰敏」,「九歲能屬文,誦詩賦」;成年後博覽群書,「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由於《史記》只寫到漢武帝的太初年間,因此,當時有不少人為它編寫續篇。據《史通·正義》記載,寫過《史記》續篇的人就有劉向、劉歆、馮商、揚雄等十多人,書名仍稱《史記》。班固的父親班彪(3—54)對這些續篇感到很不滿意,遂「采其舊事,旁貫異聞」為《史記》「作《後傳》六十五篇」。班彪死後,年僅二十幾歲的班固,動手整理父親的遺稿,決心繼承父業,完成這部接續《史記》的巨作——《史記後傳》。就在班固著手編撰《漢書》不久,永平五年(公元62 年)有人向朝廷上書,告發班固「私改作國史」。皇帝下詔收捕,班固被關進了京兆監獄,家中的書籍也被查抄。其弟班超擔心他受委屈而難以自明,便上書,在漢明帝面前申說班固著述之意,地方官也將其書稿送到朝廷。漢明帝了解情況後,很欣賞班固的才學,召他到校書部,任命他為蘭台令史。蘭台是漢朝收藏圖書之處。蘭台的令史共有六名,秩六百石,掌管和校定圖書是其職責。
《漢書》出版以後,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學者爭相傳誦,《漢書》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這兩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長班固死後獨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謙遜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學問十分精深,當時的大學者馬融,為了請求班昭的指導,還跪在東觀藏書閣外,聆聽班昭的講解呢!班昭年逾古稀而逝,皇太後為她素服舉哀。
《漢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它的記事始於漢高帝劉邦元年(前206年),終於王莽地皇四年(23年)。
《漢書》在吸取《史記》成果的基礎上,糾偏補缺。如補立《惠帝紀》,補敘了當時有影響的制度和法令。又增王陵、吳芮、蒯通、伍被、賈山諸傳,還將張騫事跡從《衛將軍驃騎列傳》中抽出,加以擴充,設立專傳。此外,於賈誼、晁錯、韓安國等傳中,增補了不少詔令奏疏。其中,如賈誼的《治安策》,晁錯的《言兵事疏》和《募民徙塞疏》尤為著名。比較完整地引用詔書、奏議,成為《漢書》的重要特點。此外,邊疆諸少數民族傳的內容也相當豐富。
《漢書》的體例與《史記》相比,已經發生了變化。《史記》是一部通史,《漢書》則是一部斷代史。《漢書》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列傳」省稱「傳」,「書」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漢代勛臣世家一律編入傳。這些變化,被後來的一些史書沿襲下來。
《漢書》記載的時代與《史記》有交叉,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歷史,兩書都有記述。這一部分,《漢書》常常移用《史記》。但由於作者思想境界的差異和材料取捨標准不盡相同,移用時也有增刪改動。
《漢書》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統地敘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體的律令規定。《地理志》記錄了當時的郡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和戶口數字,有關各地物產、經濟發展狀況、民情風俗的記載更加引人注目。《藝文志》考證了各種學術別派的源流,記錄了存世的書籍,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食貨志》是由《平準書》演變來的,但內容更加豐富了。它有上下兩卷,上卷談「食」,即農業經濟狀況;下卷論「貨」,即商業和貨幣的情況,是當時的經濟專篇。
《漢書》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從太昊帝記到吳廣,有「古」而無「今」,因此引起了後人的譏責。後人非常推崇《漢書》的《百官公卿表》,這篇表首先講述了秦漢封官設職的情況,各種官職的許可權和俸祿的數量,然後用分為十四級、三十四官格的簡表,記錄漢代公卿大臣的升降遷免。它篇幅不多,卻把當時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變遷清清楚楚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這部書中所用材料,第一是根據他父親所寫,又根據其他人如劉向、劉歆、揚雄、馮商、史岑諸人。在《漢書·藝文志》里有一書稱《著記》一百九十卷,此是漢廷史官所撰,或許亦為班固撰《漢書》時所採用。而在葛洪《抱朴子》里有一段話說:「家有劉子駿漢書百餘卷。欲撰漢書,編錄漢事沫得成而亡,故書無宗本,但雜錄而已。試以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劉書,其所不取者二萬余言而已。」此謂書無宗本,但雜錄而已者,亦可說只是一些札記。故謂他「編錄漢事」,殆是一條一條一段一段地編錄。而以此一百多卷的編錄本來校班固的《漢書》,幾是全部採取了劉子駿的編錄,沒有用的只有兩萬多字。葛洪這段話,不像是隨便造說,可是當好好審讀。第一,劉歆書只是個雜錄,非有成書。第二,說「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劉書」,此語可分兩個講法。一是班固《漢書》完全抄了劉歆;一是劉歆《漢書雜錄》,為班固完全抄了。此兩講法大不同,我們絕不能說班固《漢書》「全取劉書」,明明他父親就寫了幾十篇傳。但劉歆的編錄,班固卻全抄了,不抄的只有二萬多字。劉歆乃西漢末年一位大學者,他編錄了一百多卷材料,全為班固所取,那亦必是很重要的。至於《漢著記》一百多卷中間材料如何,我們無法知道。若說如孔子以前的「未修春秋」,那恐未必然。而劉歆在西漢學術上的地位,則或許還應在揚雄之上,決不輸過班彪。班固花了幾十年工夫,憑借他父親及劉揚編錄下的許多好材料在那裡,倘使諸位今天要寫一部民國史,而從前有人先有一部筆記預備寫民國史的留給你,那自然用處就大了!劉歆所錄下的材料總是很有用。試舉一例,《漢書》里特別詳及谷永。此人對劉欲發生著大影響,在《劉向、歆父子年譜》里,說谷永是當時大儒,漢代後半期的政治思想,此人影響非常大。劉歆助養代漢,自有一套政治思想作底,非如後來魏晉篡位之比。今《漢書》里谷永材料特別多,或許正是劉歆所編錄也不可知。
我們批評《漢書》內容,同時就該批評到班固這個人。書的背後必該有人,讀其書不問其書作者之為人,決非善讀書者。諸位不要認為書寫出便是。如他寫了一部歷史書,他便是個史學家,此固不錯。但我們也得反過來看,因他是個史學家,才能寫出一部歷史。而且我們也不要認為每一作者之能事,盡只在他寫的書上。孔子之為人,不能說專在寫《春秋》。周公之為人,也不能說專在《西周書》里幾篇與他有關的文章上。司馬遷寫下了一部《史記》,但盡管有許多其他方面的,在《史記》里不能寫進去。我們要根據《史記》來了解司馬遷一個活的人,若我們只讀《史記》,而不問司馬遷其人,即是忽略了《史記》精神之某一方面,或許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若我們來講人的話,則班固遠不如司馬遷多了。在後代中國,唐以前多看重《漢書》,宋以後始知看重《史記》。鄭樵《通志》里說:「班固浮華之士,全無學術,專事剽竊。」在《文選》里班固有《兩都賦》、《幽通賦》等,故而說他是「浮華之士」。但若說他「全無學術,專事剽竊」,那話或許講得過分些。寫史當然要抄書,太史公《史記》也何嘗不是從舊史料中抄來。《漢書》最後一篇《敘傳》,正是學《史記》里的《太史公自序》。但《太史公自序》把他寫書歸之其父之遺命,即在《報任少卿書》中亦然。而班固的《敘傳》卻並沒有講到他父親,說他自己的《漢書》只是承續父業。有人為班固辯護,在《漢書》里也曾稱到他父親,而稱「司徒椽班彪」。看這五字,便見與司馬遷不同。司馬遷稱他父親為太史「公」,不直稱太史令,又更不著姓名,那見是司馬遷之尊親。而班固稱他父親便直呼「司徒椽班彪」,這可說是班固的客觀史筆嗎?班固寫《漢書》,或說開始固是繼續著他父親的寫下,後來則是奉了朝廷詔旨而寫,因此他不能說我這書是繼續父親的,這也是強為辯護。無論怎麼講,總覺得班馬兩人有不同。班固明明是繼承父業,而把父業抹去了,在他《敘傳》里沒有大書特書地把他父親寫出來,單拿這一點論,鄭樵稱之為「浮華之士」,實不為過。
當時有人說班固寫《漢書》有「受金之謗」。別人賄賂他,希望寫一篇好傳,或者把壞事情少寫幾句,這話見於劉知幾《史通》。當然是相傳下來有此話,所以劉知幾《史通》也講到了。在先有劉勰的《文心雕龍》,在《史傳篇》里已為班固辯誣,說「征賄鬻筆之愆」是沒有的。所以我們不能根據這些來批評《漢書》。可是鄭樵《通志》又說,東漢肅宗曾對竇憲說:重視班固而忽略了崔駰,那是不識人,等於葉公之好龍。平心而論,班固在人品上學術上或許不如崔駰,是可能的。然而《漢書》一出,「當事甚重其書,學者莫不諷誦」。在王充的《論衡》里也就屢次提到班固《漢書》,可是後來又有人說王充看見了班固,那時班固還是一小孩子,王充摸著他頭說:這個小孩將來要做大事!這就不可靠,不過王充曾稱贊過《漢書》則是事實。只舉一人,後來寫《後漢書》的范曄,在他的《後漢書》里便有班彪班固的傳,他曾批評司馬遷班固說:「遷文直而事核,固文贍而事詳」。這十字,十分有道理。司馬遷的文章「直」,而事則「核」,是經得起考據和批評的。當然《史記》里也有事情講錯的,不曉得多少,大體言之,文直事核,縱有忽略,也可原諒。「贍」就不如「直」,「詳」亦不如「核」。若使文贍而不真,事詳而不核,那就要不得。范曄接著又說:「固之序事,不激詭、不抑抗、贍而不穢,詳而有體,使讀之者亹亹而不厭。』此說《漢書》敘事不過激也不詭異,不把一人一事過分壓低,或過分抬高。「贍而不穢」,是說整齊干凈不臟亂。「詳而有體」是說每事本末始終,表裡精粗都有體。故能「使讀之者亹亹不厭」,《漢書》能成大名,確有道理。范蔚宗此一批評卻很好。但范氏又說:「其論議常排死節,否正直,不敘殺身成仁之為美,輕仁義,賤守節。」此數句卻批評得甚為嚴重。這些病痛,當知並不在行文與敘事之技巧上,而在作者自己的見識與人格修養上。諸位如讀太史公書,即如《魏公子列傳》、《平原君列傳》、《刺客列傳》之類,此等文字,皆非《戰國策》書中所有,乃大史公特自寫之,而使人讀了無不興會淋漓,歡欣鼓舞,想見其人。《漢書》中此等文字絕找不到。諸位且把《漢書》從頭到尾翻一遍,何處見他排死節?何處見他否正直?例如《龔勝傳》,他是漢末一死節之士,而班固說他「竟夭天年」,這豈不是說照理還該活,而死節轉貽譏了嗎?又如王陵、汲黯,此兩人,太史公《史記》里都有,《漢書》稱他們為「戇」。又如《王章傳》,那也是能殺身成仁的,而班固批評他說:「不論輕重,以陷刑戮」。又如《何武傳》,班固說:「依世則廢道,違俗則危殆。」既怕危殆,自然也只有依世。又如《翟義傳》,班固批評他「義不量力,以覆其宗」。即觀上舉諸例,可見班氏《漢書》不是無是非,而是把是非顛倒了。范蔚宗說他「輕仁義,賤守節」,一點也不冤枉。而他還要說司馬遷「博物洽聞」,而「不能以智免極刑」。但班氏自己也豈不死在牢獄里。司馬遷乃是為李陵辯護,而班固則投在竇憲門下。兩兩相比,大不相同。但他總不失為有才、能文,也花了一輩子工夫,《漢書》也是寫得好。在魏晉南北朝唐初,群認《漢書》是部好書,正為那時人都講究做文章。後來韓柳古文興起,文學眼光不同,對《史》《漢》高下看法亦不同。上引范蔚宗論《漢書》,本亦承之華嶠,而傅玄亦貶班固,謂其「論國體,則飾主缺而折忠臣。敘世教,則貴取容而賤直節,述時務,則謹辭章而略事實」,可見當時史家公論。范蔚宗也是不獲令終,死在監獄里,但范蔚宗《後漢書》,在講仁義守節等事上,不知比《漢書》好了多少。又在《後漢書》班固的贊里說:「彪識王命,固迷其紛」。班彪曾寫了一篇《王命論》,不為隗囂所屈,可說有見識,有操守。不如其子固,生值漢朝中興天下賓士之際,對種種世俗紛紜還是看不清。把他們父子相比,也復恰如其分。總之,一位史學作者應有其自己之心胸與人格。對其所寫,有較高境界,較高情感的,而適為彼自己心胸所不能體會,不能領略,則在其筆下,自不能把此等事之深處高處曲曲達出,細細傳下。但如諸位此刻學歷史,不細讀一部書,只一條條地檢材料,則從前史家好處壞處都忽略了,都全不知道。
今再說班固《漢書》,略論考史方面,有他父親六十幾篇的傳,有劉欲之所編錄,選材大概是不差。論「寫史」,班氏文筆也不差。班氏所缺乃在不能「論史」。當知在考史寫史中,無不該有論史精神之滲入。如太史公寫《孔子世家》,主要並不在考與寫,而在其背後之論。我們讀太史公書,常會「有意乎其人」,有意乎他之所寫,如信陵君、平原君、聶政、荊軻,往往使人在百代之下想見其人。此因太史公能欣賞這許多人,寫來一若平平凡凡,而都能躍然紙上。一部《史記》,所以都見其為是活的,乃因書背後有一活的司馬遷存在。所以司馬遷《史記》,不僅是一部史學書。文學書,而還有其教育意義之存在。即如《魏其武安侯傳》,這是在太史公當時武帝朝上兩位大臣,同時也是政敵,一升一沉,一得意,一失勢,事亦平凡,而太史公文章實在寫得好,顯因太史公自有一番真情滲人其間。又如他對李陵,因而及於陵之祖父李廣,史公付以極大同情,而對同時衛青之為大將軍者,反而對之漠然。今試問太史公在此等處,此一種情感是否要不得?他不僅作《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傳》、《孟子荀卿列傳》等,在學術上的高下是非講得極清楚極正確,即對一普通人物普通事件,如魏其、武安兩人之相軋,在當時政治上也曾發生了大波瀾,其實從古今歷史大體言,也可說沒有什麼大關系,然而太史公這一篇《魏其武安列傳》,繪聲繪形,寫得真好。至於班固的《漢書》,往往有其事無其人。如說殺身成仁,其人之死事是有的,而其人之精神則沒有傳下。我們若用此種標准來讀此下的歷史,則真是差得又遠,還更不如班固。班固《漢書》贍而能詳,他把事情詳詳細細地都擺在那裡,又不亂七八糟,敘事得體,范蔚宗的批評正說准了他的好處。而范蔚宗《後漢書》長處自也不須多講。我們果能用這樣般的眼光來讀書,自能增長了自己的見識,抑且還提高了自己的人品。不是定要讀《論語》《孟子》,才知講道理。讀歷史則只講事情,其實在事情背後也還有一個道理。果自己無本領批評,諸位且莫盡看重近代人批評也該知有古人早有的批評。即如此論太史公《史記》和班固《漢書》之高下,范蔚宗的批評豈不更值得我們之欣賞。
《漢書》這部史學巨著,有記敘西漢帝王事跡的「紀」十二篇;志各類人物生平及少數民族、外國情況的「傳」七十篇;專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和各種社會現象的「志」十篇;史「表」八篇。全書八十萬字。書中的史料十分豐富翔實。漢武帝以前部分,基本上依據《史記》寫成。漢武帝以後部分,除吸收了班彪遺書和當時十幾家讀《史記》書的資料外,還採用了大量的詔令、奏議、詩賦、類似起居注的《漢著記》、天文歷法書,以及班氏父子的「耳聞」。不少原始史料,他都是全文錄入書中。如《賈誼傳》錄入了《治安策》等奏議。《晁錯傳》錄入了《舉賢良對策》、《教太子疏》等奏疏。以前,有人從文學角度批評《漢書》說;「孟堅所綴拾以成一代之書者,不過歷朝之詔令,諸名臣之奏疏爾。」其實,從史書看,這正是它的優點。許多原始史料,今天已經看不到,多賴《漢書》收入,為我們保存下來。《漢書》的「志」即是《史記》的「書」,但比《史記》增加了《刑法志》、《地理志》、《藝文志》和《五行志》四篇,所包容的歷史現象更為博大豐腴。特別是《藝文志》,記述了當時和前代的書籍源流、存佚、內容,並作了分類,是我國留存最早的一部目錄學書。以後的「正史」大多效仿它,寫入這部分內容。作為史書,在敘事上,《漢書》的特點是注重史事的系統、完備,凡事力求有始有終,記述明白。這為我們了解、研究西漢歷史,提供了莫大方便。至今,凡研究西漢歷史的人,無不以《漢書》作為基本史料。
就體裁論。《漢書》與《史記》同為紀傳體史書。不同的是,《史記》起於傳說「三皇五帝」,止於漢武帝時代,是一部通史;而《漢書》卻是專一記述西漢一代史事的斷代史。這種紀傳體的斷代史體裁,是班固的創造。從此以後,歷代的「正史」都採用了這種體裁。這是班固對於我國史學的重大貢獻。《史通·六家》說:「如《漢書》者,究西都之首末,窮劉氏之廢興,包舉一代。撰成一書。言皆精煉,事甚該(賅)密,故學者尋討,易為其功。自古迄今,無改斯道。」劉知幾的這個評價,今天看來還是很公允的,它道出了班固及《漢書》在我國史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毋庸諱言,作為一部封建史書,《漢書》在指導思想上有明顯的封建性。它宣揚漢家王朝上「承堯運」,「以建帝業」;漢高祖劉邦「實天生德,聰明神武」。這就為當時以繼承西漢正宗而建立起來的東漢封建統治,披上一層神秘外衣。製造了其存在的神學合法依據。《漢書》認為,人民對於封建統治者,應該有「守職奉上之義」。必須服服帖帖地做到「小不得僭大,賤不得逾貴」,維護封建社會的等級統治秩序。不難看出,班固的史學思想正是時代和他本人情況的反映。當時的東漢王朝。專制主義封建制度已經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班固師承儒家正宗之學,又有著封建官宦的家世。這一點與司馬遷作《史記》時的情況已經大不相同。歷來人們喜歡對比班馬,但是必須首先分析其時代的同異和個人經歷、家世之差別,然後才可以得出歷史主義的正確認識。否則,或褒或貶都會失去應有的依憑。《漢書》的封建正統思想,對於我國後世的正史,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漢書》沿襲《史記》的體例,但作了一些改動,也有一些創新。在紀部分,《漢書》不稱「本紀」,而改稱為「紀」(如《高帝紀》),在《史記》的基礎上,《漢書》增立《惠帝紀》,以補《史記》的缺略;在《武帝紀》之後,又續寫了昭、宣、元、成、哀、平等6篇帝紀。《漢書》取消了《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將項羽的事跡移入列傳,立了《陳勝項籍傳》。而王莽稱帝十餘年,《漢書》並未立紀,而將他歸入列傳,立了《王莽傳》。在表的部分,《漢書》立了8種表,其中6種王侯表裡根據《史記》有關各表製成的,主要記載漢代的人物事跡。只有《古今人表》和《百官公卿表》,是《漢書》新增設的兩種表。《古今人表》名為「古今」,卻只記載古代至楚漢之際的歷史人物,共分為九等,後人因此而指責它不合斷代之體。八表之中,最受後人推崇的是《百官公卿表》。此表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以文字記述秦漢職官設置年代、職權范圍、俸祿數量和官職演變等內容;第二部分列出各種職官的表格,記錄職官的升降遷免,較完整地介紹漢代的官制情況。在志部分,《漢書》改《史記》的「書」為「志」,而又豐富和發展了八書,形成我國史學上的書志體。
《漢書》的志,包括律歷、禮樂、刑法、食貨、郊祀、天文、五行、地理、溝洫、藝文等10種。其中,改變或合並八書名稱的有律歷、禮樂、食貨、郊祀、天文、溝洫等6種,但它們的內容或者不同,或者有所增損。如《食貨志》在承襲《平準書》部分材料的同時,又增加新的內容,分為上、下兩卷。上卷記「食」,敘述農業經濟情況;下卷載「貨」,介紹工商及貨幣情況。《郊祀志》、《天文志》和《溝洫志》,也在《封禪書》、《天官書》、《河渠書》的基礎上,分別增加一些新的內容。除此之外,刑法、五行、地理、藝文等四志,都是《漢書》新創立的。其中的《藝文志》是記載我國古代學術文化的各種學科、不同學派的源流和得失,也記錄漢代官府藏書的情況,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目錄學的著作。在傳部分,《漢書》繼承《史記》的傳統。但它不設「世家」一目,凡屬《史記》世家類的漢代歷史人物,《漢書》都移入傳部分。原屬《史記》的一些附傳,《漢書》則擴充其內容,寫成專傳或合傳,如張騫、董仲舒、李陵等人的傳記。
《漢書》因襲《史記》,又不同於《史記》,其特點有三。
其一,《漢書》具有濃厚的封建正宗思想。班固時,封建神學思想已發展成為當時的統治思想,而班氏父子又是「唯聖人之道然後盡心焉」的史學家,他們自然以維護封建神學思想為己任,將「聖人之道」作為自己著作的指導思想。這樣,作者一面承襲《史記》的內容,一面又指責它的「是非頗謬於聖人」,因而篡改《史記》的觀點,使《漢書》更加符合於封建正宗思想。《漢書》神化西漢皇權、擁漢為正統的思想,其目的是為論證東漢王朝的正統性和神化東漢皇權服務的。因此,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根據的「五德終始說」和王權神授的封建神學說教,便成為《漢書》的主導思想。為了宣揚「天人感應」、災異祥瑞的封建神學思想,《漢書》首創《五行志》,專門記述五行災異的神秘學說,還創立《睦西夏侯京翼李傳》,專門記載五行家的事跡。
其二,《漢書》開創斷代為史和整齊紀傳史的編纂體例。
班固之所以斷代為史,並不是偶然的,而是適應時代的要求。
他總結漢武帝到東漢初年,約一個半世紀的歷史著作,加以創造性的發展,其目的是為當時統治階級的政治服務。班固認為,《史記》的通史體例,將西漢一代「編於百王之末,廁於秦項之列」,既不利於宣揚「漢德」,又難以突出漢代的歷史地位。這是《漢書》斷代為史的根據。於是,《漢書》「包舉一代」,斷限起自西漢建立,終於新朝的滅亡,為了突出劉邦,就將《高帝紀》置於首篇。這種斷代為史的體例,受到後來封建史家的贊譽,並成為歷代「正史」編纂的依據。
在編纂體例方面,《漢書》繼承而又發展《史記》的編纂形式,使紀傳體成為一種更加完備的編纂體例。例如,《史記》雖然立了《呂後本紀》,但卻用惠帝紀年,《漢書》補立《惠帝紀》,解決《史記》在體例上的混亂;對於年月的記載也比《史記》詳細和明確。再者,《漢書》新創立的四種志,對於西漢的政治經濟制度和社會文化的記載,比《史記》更加完備,從而提高了《漢書》的史料價值。對於傳記的編排,《漢書》基本上按時間先後為序,體例上也比《史記》整齊劃一。
其三,資料豐富,保存許多重要的歷史文獻。現存《漢書》約80萬字,卷帙比《史記》繁富。它增載不少重要的詔令,主要集中在帝紀部分。在許多人物傳記中,《漢書》又收入大量有關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方面的奏疏、對策、著述和書信。在《漢書》的10志中,也有類似的重要歷史文獻的收載,如《食貨志》收入晁錯的《論貴粟疏》等。
《漢書》還增補《史記》對於國內外各民族史的資料。例如,在《史記·匈奴列傳》的基礎上,《漢書》大量增補漢武帝以後的史實,比較完整地記述了自遠古至西漢末年匈奴民族的歷史。《漢書》又合並《史記》的南越、東越、朝鮮、西南夷諸傳,在補充大量的史實基礎上,以合傳形式寫成較為詳細的《西南夷兩粵朝鮮傳》。同時,《漢書》改《史記·大宛列傳》為《西域傳》,記述今新疆境內我國各民族歷史,以及中亞和西南亞諸國史。
我們續講《漢書》和《史記》的比較。《漢書》也有比《史記》對後來影響大,該說是寫得好的,就是它的十志。《漢書》的「志」,在《史記》里稱作「書」。《史記》有《封禪書》,《漢書》改成了《郊祀志》。封禪是漢武帝時一件大事,司馬遷的父親就為對這事意見和當時朝廷不同,不見採用,抑鬱在家病了,後來司馬遷作《史記》,專記這事成一篇。實際《史記·封禪書》也不是只講了漢武帝一朝的封禪,但班孟堅就把這題目改稱《郊祀志》。「郊」是祭天,「祀」是祭地,祭天祀地是從來政府一項大禮節,封禪只是在此項目中的一件事。班書從上講下,講的是這郊天祀地的演變,其實講法還是和太史公書差不多,只是題目變了,意義便別。以後歷代正史都可有《郊祀志》,不如《史記》里的《封禪書》,卻像只是當時一項特殊事件。又如《史記》里有《平準書》,《漢書》把來改成《食貨志》。「平準」乃是漢武帝時一項經濟政策,這是一項極重大的經濟政策,太史公特別把來作「書」名。而到班孟堅,把平準改成食貨。平準只是講「貨」,此又加上了「食」,國家經濟最重要的兩件事——便是「食」與「貨」。這一篇志,便成這一代的經濟史。後來每一部正史可以都有一篇《食貨志》,但不一定都有一項平準制度。又如太史公有《河渠書》,因漢武帝時及其以前黃河決口,漢朝屢施救治,太史公就作了《河渠書》。渠就是渠道,班孟堅再把此題目擴大,改做《溝洫志》。「溝洫」是古代井田制度里的水利灌溉,當然治水害、開河渠,都可寫在這裡面。《史記》八書,每每特舉一事作題目,而《漢書》則改成一個會通的大題目,不限在一件特別的事上。《漢書》雖是斷代為史,而他的十志則是上下古今一氣直下,從古代一路講來,卻不以朝代為限斷。司馬遷《史記》本是一部通史,而他的八書命題,偏重當代。班孟堅把他題目換了,就等於看成一個通的,上下直貫,古今相沿的事。我們講過,歷史上換了一個朝代,便換出一個樣子,人物制度都可換,但在制度里有許多是從頭貫通下來的,如像郊祀之禮、像食貨經濟情形等,在歷史上一路沿襲,不因朝代之變而全變。班氏找出幾項最大的題目來作「志」,於是此一體在歷代正史中成為一特出的。一般學歷史的人,覺得志最難讀,不像讀本紀列傳等,讀志才像是一種專家之學。學歷史要知道歷史中的事件較簡單,如漢武帝時怎樣、宣帝時

❺ 漢書的作者

漢書的作者是東漢時期史學家班固。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漢朝東漢時期史學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後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其中《漢書》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補寫而成,《漢書》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馬續補寫而成。《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2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全書共八十萬字。

❻ 蔡文姬續寫的漢書有多少萬字

《班昭續漢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文史學家班昭的著作。她幫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盡的事業,而且對闡述《漢書》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詩賦在當時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國歷史上不多,另有漢末的蔡文姬(即蔡琰)、宋朝的李清照。
漢書》公元83年成書,總字數為742298字,單字數僅為5833字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41331955.html

❼ 關於《漢書》,你了解多少

《漢書》,又稱《前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漢朝東漢時期史學家儒客大家班固編撰,前後歷時二十餘年,於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後唐朝顏師古為之釋注。其中《漢書》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補寫而成,《漢書》天文志由班固弟子馬續補寫而成。

《漢書》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具體的範文模板
鏈接:https://pan..com/s/1kELxEKoCdmaSrf7w0O6sTA?pwd=62mu 提取碼: 62mu

❽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一共分多少冊

《史記》、《漢書》、《後漢書》與《三國志》一起被後世史學家尊稱為「中華史學名著前四史」。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一本歷史著作。《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紀傳體通史。

《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漢書》是東漢時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最重要的歷史著作,由東漢史學家班固所著。《漢書》起自漢高祖劉邦,止於平帝、王莽,寫了西漢王朝二百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班固的父親班彪,繼《史記》之後,作《後傳》六十五篇。班彪死,班固繼承父業,完成《漢書》一百卷。班固死時,《漢書》的八表和《天文志》還沒有完成,後來由班固妹班昭等人補寫。

《漢書》大體上沿襲《史記》的體例,只是把《史記》的世家並入列傳,改書為志,共分紀、表、志、傳四類。《漢書》十志的規模比《史記》的八書更宏大,其中《刑法》、《五行》、《地理》和《藝文》四志,是《史記》沒有的。

《漢書》吸取過去許多歷史著作的長處,有《史記》、《後傳》作基礎,所以它的敘述「文瞻而事詳」,周密而有條理。但班固依附於外戚竇憲,熱衷於功名利祿,所以在《漢書》里,他歌頌權勢集團,迎合統治者的意志,否定了《史記》某些方面的成就。

《後漢書》是紀傳體的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斷代史著作,一百二十卷,分為紀十卷、傳八十卷、志三十卷。其中的紀、傳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曄,志的作者是晉的司馬彪,一般稱為《續漢志》。

范曄,字蔚宗,順陽(今河南淅川東南)人,生於公元398年,即晉安帝隆安二年,做過劉裕之子彭城王劉義康的參軍,後升任尚書吏部郎。432年,宋文帝即元嘉九年,由於觸犯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從此受到壓制,便開始著書,但寫完《後漢書》後,又捲入劉義康與宋文帝劉義隆之爭,在元嘉二十二年被殺。司馬彪,字紹統,晉宗室高陽王司馬睦的長子,死於晉惠帝末年。

在范曄寫《後漢書》之前,後漢史書已經有了很多種,從東漢的明帝到靈帝,經過班固、劉珍、伏無忌和蔡邕等幾代人的努力,寫就紀傳體的《東觀漢記》,主要記載光武帝到靈帝之間的東漢歷史。後來,吳謝承、晉薛瑩、司馬彪和劉義慶等人都有著作面世。有了前人的成就,范曄便參考各家內容,融會貫通,寫成《後漢書》。范曄原來想學習《漢書》,寫成十志,因為被害而未如願。由於范曄的著作敘事簡明扼要,內容全面,所以其成就超過了前人,受到後世的重視。

《後漢書》紀、傳的編次和《漢書》有不少區別,紀的最後一篇是《皇後紀》,相當於《漢書·外戚傳》。皇後從傳入紀,就是來自華曄的《後漢書》。此外,在《漢書》以外還創立了七篇類傳,有《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烈女傳》,這些都是根據東漢現實、與風俗所寫,有的類傳成為後來人們學習的楷模。

在《漢書》中有《百官公卿表》,內容是西漢的職官制度,司馬彪將「表」成為「志」,創立了《百官志》,記述東漢的職官制度。但該書的志中沒有《食貨志》,是一大漏洞,其內容在《晉書·食貨志》里有了補充,介紹了此時期的經濟狀況。

現存最早的《後漢書》刻本是南宋時期的紹興本,殘缺五卷。後來商務印書館加以影印,收進百衲本《二十四史》,缺的五卷用其他殘本補充。1965年中華書局出版標點校本,以商務印書館影印的南宋紹興本為底本,校參考其他版本加以校正,同時吸取前人研究、校勘成果,參考價值較高。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歷史。作者是西晉初的陳壽。

❾ 漢書一共有幾冊啊!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漢書》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漢書》的記載,以西漢一朝為主,上起漢高祖元年,下終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體例上全承襲《史記》,只是改「書」為「志」,把「世家」並入「列傳」,全書有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凡一百篇,共八十餘萬言。 寧波天一閣收藏的《漢書》(明朝刻本)到了唐代,顏師古認為《漢書》卷帙繁重,便將篇幅較長者分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成為現行本《漢書》一百二十卷。 《漢書》的史料十分豐富翔實,書中所記載的時代與《史記》有交叉,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歷史,兩書都有記述。《漢書》的這一部分,多用《史記》舊文,但由於作者思想的差異和材料取捨標准不盡相同,移用時也有增刪改動。 漢武帝以後的史事,除吸收了班彪遺書和當時十幾家讀《史記》書的資料外,還採用了大量的詔令、奏議、詩賦、類似起居注的《漢著記》、天文歷法書,以及班氏父子的「耳聞」。不少原始史料,班固都是全文錄入書中,因此比《史記》更顯得有史料價值。 紀 《漢書》中的「紀」共十二篇,是從漢高祖至漢平帝的編年大事記。 雖寫法與《史記》略同,但不稱「本紀」,如《高帝紀》、《武帝紀》及《平帝紀》等。由於《漢書》始記漢高祖立國元年,故將本在《史記·本紀》的人物,如項羽等,改置入「傳」中;又由於東漢不承認王莽建立的政權——新朝,故將王莽置於「傳」中,貶於傳 《漢書》中華書局版末。 表 《漢書》中的「表」共八篇,多依《史記》舊表,而新增漢武帝以後的沿革。 前六篇的記載包括:記載漢初同姓諸侯王的《諸侯王表》,記載異姓諸侯王的《異姓諸侯王表》,記載漢高祖至漢成帝的《功臣年表》等,藉由記錄統治階級來達到尊漢的目的。 後二篇為《漢書》所增,包括:《百官公卿表》,《古今人物表》,其中的《古令人物表》,班固把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以儒家思想為標准,分為四類九等,表列出來;《百官公卿表》則詳細介紹了秦漢時期的官制。 志 《漢書》中的「志」共分十篇,是專記典章制度的興廢沿革。 由於《漢書》已用「書」為大題,為免混淆,故改《史記》中的「書」為「志」。 《漢書》十「志」,是在《史記》八「書」的基礎上加以發展而成的:將《史記》的「禮書」、「樂書」改為「禮樂志」,將「律書」、「歷書」改為「律歷志」;將「天官書」改為「天文志」,將「封禪書」改為「郊祀志」,將「河渠書」改為「溝洫志」,將「平準書」改為「食貨志」。 同時又新增「刑法志」、「五行志」、「藝文志」、「地理志」,各志內容多貫通古今,而不專敘西漢一朝的歷史。 其中,如《地理志》詳述戰國時期、秦朝、西漢時期的領土疆域、建置沿革、封建世系、形勢風俗、名門望族和帝王的奢靡等。 《五行志》集有關五行災異之說而編成。但從另一角度看,卻保存了大料的自然史資料。 《天文志〉則保存上古至漢哀帝元壽年間大量有關星運、日食、月食等天文資料。 《刑法志》則概述上古至西漢時期的刑法,並且點出漢文帝、漢景帝用刑之重,更指出漢武帝進用酷吏而導致的惡果。 《食貨志》則詳述上古至漢代的經濟發展情況。 《溝洫志》則記述上古至漢朝的水利工程,並說明治理水文的策略。 傳 王莽《漢書》中的「列傳」共七十篇,仍依《史記》之法,以公卿將相為列傳,同時以時代順序為主,先專傳,次類傳,再次為邊疆各族傳和外國傳,最後以亂臣賊子《王莽傳》居末,體統分明。 至於傳的篇名,除《諸侯王傳》外,一律均以姓或姓名為標題。 《漢書》列傳中有關文學之士的部分,多記載其人有關學術、政治的內容,如《賈誼傳》記有「治安策」;《公孫弘傳》記有「賢良策」等,這些都是《史記》沒有收錄的。 而列傳中的類傳有《儒林傳》、《循吏傳》、《游俠傳》、《酷吏傳》等,此外又新增《外戚傳》、《元後傳》、《宗室傳》,這些也是《史記》所沒有的。 四夷方面,有《匈奴傳》、《西南夷兩粵朝鮮傳》、《西域傳》等三傳。 此外,又仿「太史公自序」之意,「列傳」最後一篇作《敘傳》,述其寫作動機、編纂、凡例等。「列傳」以記載西漢一朝為主。「列傳」各篇後均附以「贊」,即仿《史記》篇末「太史公曰」的體例,說明作者對人或事的批評或見解。 全書篇目紀 漢書卷一 上 高帝紀 第一上(漢高祖劉邦) 漢書卷一 下 高帝紀 第一下(漢高祖劉邦) 漢書卷二 惠帝紀 第二(漢惠帝劉盈) 漢書卷三 高後紀 第三(漢高後呂雉,漢少帝劉恭,漢少帝劉弘) 漢書卷四 文帝紀 第四(漢文帝劉恆) 漢書卷五 景帝紀 第五(漢景帝劉啟) 漢書卷六 武帝紀 第六(漢武帝劉徹) 漢書卷七 昭帝紀 第七(漢昭帝劉弗陵) 漢書卷八 宣帝紀 第八(漢宣帝劉詢) 漢書卷九 元帝紀 第九(漢元帝劉奭) 漢書卷十 成帝紀 第十(漢成帝劉驁) 漢書卷十一 哀帝紀 第十一(漢哀帝劉欣) 漢書卷十二 平帝紀 第十二(漢平帝劉衎) 表 漢書卷十三 異姓諸侯王表 第一(劉氏以外諸侯王) 漢書卷十四 諸侯王表 第二(劉氏諸侯王) 漢書卷十五 上 王子侯表 第三上 漢書卷十五 下 王子侯表 第三下 ()漢書卷十六 高惠高後文功臣表 第四 漢書卷十七 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 第五 漢書卷十八 外戚恩澤侯表 第六 漢書卷十九 上 百官公卿表 第七上 漢書卷十九 下 百官公卿表 第七下 漢書卷二十 古今人表 第八 志 漢書卷二十一 上 律歷志 第一上( 鄧平的「太初歷」) 漢書卷二十一 下 律歷志 第一下(劉歆的「三統歷」) 漢書卷二十二 禮樂志 第二 漢書卷二十三 刑法志 第三 漢書卷二十四 上 食貨志 第四上 漢書卷二十四 下 食貨志 第四下 漢書卷二十五 上 郊祀志 第五上 漢書卷二十五 下 郊祀志 第五下 漢書卷二十六 天文志 第六 漢書卷二十七 上 五行志 第七上 漢書卷二十七 中上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上 漢書卷二十七 中下 五行志 第七中之下 漢書卷二十七 下上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上 漢書卷二十七 下下 五行志 第七下之下 漢書卷二十八 上 地理志 第八上 漢書卷二十八 下 地理志 第八下 漢書卷二十九 溝洫志 第九 漢書卷三十 藝文志 第十(根據劉向的《別錄》、劉歆的《七略》寫成) 傳 漢書卷三十一 陳勝項籍傳 第一(陳勝,項籍) 漢書卷三十二 張耳陳餘傳 第二(張耳,陳余) 漢書卷三十三 魏豹田儋韓王信傳 第三(魏豹,田儋,韓王信) 漢書卷三十四 韓彭英盧吳傳 第四(韓信,彭越,黥布,盧綰,吳芮) 漢書卷三十五 荊燕吳傳 第五(荊王劉賈,燕王劉澤,吳王劉濞) 漢書卷三十六 楚元王傳 第六(楚元王劉交,劉向,劉歆) 漢書卷三十七 季布欒布田叔傳 第七(季布,欒布,田叔) 漢書卷三十八 高五王傳 第八(劉肥,劉如意,劉友,劉恢,劉建) 漢書卷三十九 蕭何曹參傳 第九(蕭何,曹參) 漢書卷四十 張陳王周傳 第十(張良,陳平,王陵,周勃) 漢書卷四十一 樊酈滕灌傅靳周傳 第十一(樊噲,酈商,夏侯嬰,灌嬰) 漢書卷四十二 張周趙任申屠傳 第十二(張蒼,周昌,趙堯,任敖,申屠嘉) 漢書卷四十三 酈陸朱劉叔孫傳 第十三(陸賈,朱建,劉敬,叔孫通) 漢書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 第十四(淮南厲王劉長,衡山王劉賜,濟北貞王劉勃) 漢書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傳 第十五(蒯通,伍被,江充,息夫躬) 漢書卷四十六 萬石衛直周張傳 第十六(石奮,衛綰,直不疑,周仁,張歐) 漢書卷四十七 文三王傳 第十七(梁孝王劉武,代孝王劉參,梁懷王劉揖) 漢書卷四十八 賈誼傳 第十八(賈誼) 漢書卷四十九 爰盎晁錯傳 第十九(袁盎,晁錯) 漢書卷五十 張馮汲鄭傳 第二十(張釋之,馮唐,汲黯,鄭當時) 漢書卷五十一 賈鄒枚路傳 第二十一(賈山,鄒陽,枚乘,路溫舒) 漢書卷五十二 竇田灌韓傳 第二十二(竇嬰,田蚡,灌夫,韓安國) 漢書卷五十三 景十三王傳 第二十三(臨江閔王劉榮,河間獻王劉德,臨江哀王劉閼,魯共王劉餘,江都易王劉非,膠西於王劉端,趙敬肅王劉彭祖,中山靖王劉勝,長沙定王劉發,廣川惠王劉越,膠東康王劉寄,清河哀王劉乘,常山憲王劉舜) 漢書卷五十四 李廣蘇建傳 第二十四(李廣,蘇建 ) 漢書卷五十五 衛青霍去病傳 第二十五(衛青,霍去病) 漢書卷五十六 董仲舒傳 第二十六(董仲舒) 漢書卷五十七上 司馬相如傳 第二十七上(司馬相如) 漢書卷五十七下 司馬相如傳 第二十七下(司馬相如) 漢書卷五十八 公孫弘卜式兒寬傳 第二十八(公孫弘,卜式,兒寬) 漢書卷五十九 張湯傳 第二十九(張湯) 漢書卷六十 杜周傳 第三十(杜周) 漢書卷六十一 張騫李廣利傳 第三十一(張騫,李廣利) 漢書卷六十二 司馬遷傳 第三十二(司馬遷) 漢書卷六十三 武五子傳 第三十三(戻太子劉據) 漢書卷六十四 上 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 第三十四上(嚴助,朱買臣,吾丘壽王,主父偃,徐樂,嚴安,終軍,王褒,賈捐之) 漢書卷六十五 東方朔傳 第三十五(東方朔) 漢書卷六十六 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 第三十六(公孫賀,劉屈氂,田千秋,王,楊敞,蔡義,陳萬年,鄭弘) 漢書卷六十七 楊胡朱梅雲傳 第三十七(楊王孫,胡建,朱雲,梅福) 漢書卷六十八 霍光金日磾傳 第三十八(霍光,金日磾) 漢書卷六十九 趙充國辛慶忌傳 第三十九(趙充國,辛慶忌) 漢書卷七十 傅常鄭甘陳段傳 第四十(傅介子,常惠,鄭吉,甘延壽,陳湯,段會宗) 漢書卷七十一 雋疏於薛平彭傳 第四十一(雋不疑,疏廣,於定國,薛廣德,平當,彭宣) 漢書卷七十二 王貢兩龔鮑傳 第四十二(王吉,貢禹,龔勝,龔舍,鮑宣) 漢書卷七十三 韋賢傳 第四十三(韋賢) 漢書卷七十四 魏相丙吉傳 第四十四(魏相,丙吉) 漢書卷七十五 眭兩夏侯京翼李傳 第四十五(眭弘,夏侯始昌,夏侯勝,京房,翼奉,李尋) 漢書卷七十六 趙尹韓張兩王傳 第四十六(趙廣漢,尹翁歸,韓延壽,張敞,王尊,王章) 漢書卷七十七 蓋諸葛劉鄭孫毋將何傳 第四十七(蓋寬饒,諸葛豐,劉輔,鄭崇,孫寶,毋將隆,何並) 漢書卷七十八 蕭望之傳 第四十八(蕭望之) 漢書卷七十九 馮奉世傳 第四十九(馮奉世) 漢書卷八十 宣元六王傳 第五十(淮陽憲王劉欽,楚孝王劉囂,東平思王劉宇,中山哀王劉竟,定陶共王劉康,中山孝王劉興) 漢書卷八十一 匡張孔馬傳 第五十一(匡衡,張禹,孔光,馬宮) 漢書卷八十二 王商史丹傅喜傳 第五十二(王商,史丹,傅喜) 漢書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傳 第五十三(薛宣,朱博) 漢書卷八十四 翟方進傳 第五十四(翟方進) 漢書卷八十五 谷永杜鄴傳 第五十五(谷永,杜鄴) 漢書卷八十六 何武王嘉師丹傳 第五十六(何武,王嘉,師丹) 漢書卷八十七上 揚雄傳 第五十七上(揚雄) 漢書卷八十七下 揚雄傳 第五十七下(揚雄) 漢書卷八十八 儒林傳 第五十八 漢書卷八十九 循吏傳 第五十九 漢書卷九十 酷吏傳 第六十 漢書卷九十一 貨殖傳 第六十一 漢書卷九十二 游俠傳 第六十二 漢書卷九十三 佞幸傳 第六十三 漢書卷九十四 上 匈奴傳 第六十四上(匈奴) 漢書卷九十四 下 匈奴傳 第六十四下(匈奴) 漢書卷九十五 西南夷兩粵朝鮮傳 第六十五(南越,衛氏朝鮮) 漢書卷九十六 上 西域傳 第六十六上(西域) 漢書卷九十六 下 西域傳 第六十六下(西域) 漢書卷九十七 上 外戚傳 第六十七上(外戚) 漢書卷九十七 下 外戚傳 第六十七下(外戚) 漢書卷九十八 元後傳 第六十八(王政君) 漢書卷九十九 上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上(王莽) 漢書卷九十九 中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中(王莽) 漢書卷九十九 下 王莽傳 第六十九下(王莽) 漢書卷一百 上 敘傳 第七十上(班家歷史,班固序文) 漢書卷一百 下 敘傳 第七十下(班家歷史,班固序文)

閱讀全文

與中國漢書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面館怎麼煮 瀏覽:992
印尼四王能看見什麼 瀏覽:122
中國人如何分辨巴鐵 瀏覽:390
印度文明古國多少年了 瀏覽:884
印尼的炸魚是什麼魚 瀏覽:35
中國哪個城市氣候適合足球訓練 瀏覽:286
英國雞被偷了怎麼辦 瀏覽:640
汕尾英國短毛貓多少錢一隻 瀏覽:105
印度高溫是怎麼度過的 瀏覽:466
照姓在中國哪裡多 瀏覽:295
怎麼拔打伊朗電話 瀏覽:311
中國熊貓最多的是哪裡 瀏覽:8
中國vs美國哪裡好 瀏覽:154
英國人出行注意什麼 瀏覽:76
土耳其伊朗為什麼老是地震 瀏覽:25
印尼小老弟是什麼 瀏覽:160
奧運會義大利怎麼樣 瀏覽:504
義大利和英國哪裡適合居住 瀏覽:266
200萬印尼盾是多少大鼻孔 瀏覽:696
義大利假面舞會是什麼 瀏覽: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