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國資訊 > 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是在哪個時期

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是在哪個時期

發布時間:2022-09-26 11:35:38

⑴ 中國經濟發展最迅速的時期

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快要結束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 9月11日,美國總統奧巴馬通過發言人宣布,同意對中國輸美輪胎採取特保措施,在未來3年內徵收25%-35%的特別關稅。歐盟和其他國家紛紛跟進,對中國產品採取反傾銷措施;可以展望,更多行業的貿易保護也將跟進。中國對外輸出廉價商品(同時也輸出低工資體制)的時代恐怕要結束了。國內:民工荒,製造業成本上升 過去中國之所以能以廉價商品供應國際市場,靠的就是壓榨大批似乎取之不竭的廉價勞動力——其中絕大部分是農民工,在中國大量的血汗工廠中,工人們工作時間長、工作生活條件差,奴隸般的勞動換得的是極低的報酬,而且基本沒有福利,他們的勞動換來了國家對外巨大的貿易順差,給政F帶來的巨大的外匯儲備,給老闆帶來厚薄不等的利潤,另外也中飽了很多官員的私囊。 這么苦,為何農民工仍源源不斷地趕往城裡打工,甘願忍受殘酷的剝削呢?在農村,種田根本不賺錢,但是每個農民都有交皇糧(農業稅)的義務,是政F壓在農民頭上的巨大壓力,迫使他們不得不走出農村。 可是近年來,認識到三農問題的嚴重性和農村維穩的嚴峻形勢,政F不得不取消了農業稅,現在又在考慮給農民一定的醫療、養老保障。雖然這些只是背水車薪,但比起以前,農民應該是鬆了一口氣,畢竟自己還有一塊地種,吃飯問題不大,在家鄉還有自己的房子住,何必擠到城市去過居無頂所的苦力呢? 所以民工荒來了!製造業成本要上升了! 中國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當然對於中國百姓來說未必是)就是建立在對外貿易巨額順差基礎上的,現在從國際國內兩方面的形勢發展來看,這個「黃金時期」快要結束了。 已經結束了。改革帶來的活力已經沒有了

⑵ 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是是從幾幾年到幾幾年

04年,《外交季刊》登過一篇文章「一個正常的國家」,作者是學者Andrei Shleifer和Daniel Triesman。他們針對當時西方媒體、學者和政治家將俄羅斯的情況描述得一團漆黑的情況,試圖論證俄羅斯的情況雖然不那麼好,但其實也不那麼糟,是個「經濟中等、政治湊合」的「正常國家」。之所以那麼多人唱衰俄羅斯,大約一則是因為很多人還是把注意力停留在俄羅斯剛開始轉型的那幾年,二則因為蘇聯的歷史地位,人們對俄羅斯的預期太高,不能以「平常心」來看待它。
不能以「平常心」來看待俄羅斯——乃至轉型後的中東歐地區的,不僅僅是西方國家,很長時間以來,中國的媒體和學界談到轉型後的前蘇東地區,也是條件反射般地將它與「亂」、「崩潰」、「衰退」、「動盪」、「教訓」等詞語聯系在一起,以至於在很多中國人的腦海里,因為蘇東的經歷,「轉型」成了「狼來了」裡面的那個「狼」。
金雁的新書《從「東歐」到「新歐洲」》就是試圖幫我們摘下有色眼鏡,「用發展的眼光」,去觀察和了解一個正常化的中東歐。換句話說,這是一本挑戰迷思、破除成見的書。
成見之一就是轉型之後,中東歐各國經濟陷入崩潰邊緣,民不聊生。由於經濟體制的巨大變動和貿易體系的重組,很多中東歐國家在轉型初期的確經歷過經濟蕭條、通脹飆升的階段,但是轉型的陣痛在90年代中期之後逐步讓位於正常的發展。事實上過去十多年,除了金融危機時期和個別國家,大多中東歐國家都經歷了相對高速的增長。比如,就人均購買力GDP來說,世行數據顯示,捷克1990年是11209美元,2010年則達到25232美元;匈牙利則從8778美元上升到19764美元;波蘭從5473升到19059美元;俄羅斯從9119升為18963美元;就連經歷過戰火的塞爾維亞,人均購買力GDP都從1997年的6407美元(最早可得的數據)上升為11719美元……也就是說,過去20年,大多中東歐國家人民的生活水準基本實現了翻番。中國由於起點低,經濟增長當然更快,但是即使如此,2010年中國的人均購買力GDP仍然只有6828美元,遠不足以驕傲地「一覽眾山小」。
更關鍵的是,中東歐的經濟發展沒有帶來急劇的貧富分化。從衡量貧富差距的基尼指數來看,中國近年的基尼指數達到0.48左右,但是相比之下,捷克的基尼指數是0.26(2005年),匈牙利0.25(2009年),波蘭0.35(2005年),羅馬尼亞0.32(2008年),塞爾維亞0.26(2008年)……可以說,除了俄羅斯這個「特例」(2009年達0.43),中東歐地區盡管市場轉型,依然屬於地球上最平等的地區之一。
成見之二是,轉型之後議會政治「吵吵嚷嚷」,政黨頻繁更迭,社會動盪不安。不錯,走向議會政治之後,中東歐各國走向了多黨政治。幾乎所有中東歐國家都已經經歷了幾次不同政黨之間的權力更迭。但多黨政治是否就一定會導致過度的社會動員,造成社會動盪?未必。固然,有了議會政治,媒體上會多出議員們吵架甚至打架的不雅畫面,但如果一個社會存在矛盾是必然的,那麼把矛盾放到議會這個「容器」里讓官員幫助百姓打「代理戰爭」,可能反而比讓矛盾遍地開花要好。畢竟,議員們在議會里相互吹鬍子瞪眼,總好過民眾今天澆汽油自焚表達利益訴求、明天拿著刀去警察局砍人。
成見之三,則是我們多年來對「休克療法」不由分說的批判,對「漸進改革」不由分說的擁抱。長期以來,一提到蘇東改革,我們就想起休克療法,而一提到休克療法,我們就搖頭嘆息。金雁以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告訴我們:愛沙尼亞的改革很「休克」,但是它發展得很不錯;白俄羅斯的改革很「漸進」,但是它發展得要慢的多;烏克蘭從來沒「休克」過,但是它的轉型經濟上幾乎可以說是最失敗;俄羅斯被視為「休克」的典型,但是它只適用過休克政策不到一年……現實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得我們難以以「休克還是漸進」來鑒別改革的成敗。在金雁的分析里,各個國家的歷史遺產和改革原初狀態,往往比分析其改革速度更有解釋力。
事實上,在大多數中東歐國家,金雁指出,由於民主的政治框架,真正的休克療法很難出台和推行。強大的工會力量和民主的討價還價過程,使得多數中東歐國家改革進程「淅淅瀝瀝」。波蘭的格但斯克造船廠私有化談了五年,羅馬尼亞的日烏河谷煤礦私有化談了十二年,捷克的克勞斯據說是標準的新自由主義者,但其執政期間只能推行高稅收高福利、反兼並反破產的政策。所以20年改革下來,多數中東歐國家沒有改成傳統意義上的「資本主義國家」,反倒是改成了「福利國家」。相比之下,中國某些地方一個市長或者廠長,一拍大腿就可以賣掉一個企業或產業的做法,反倒是顯得更「休克」。
摘下有色眼鏡觀察他國並不容易,因為我們腦子里充滿了各種「想當然」。也許問題的關鍵並不在於我們怎麼看待他國,而是怎麼看待自己。其實中東歐國家現在肯定還存在諸多問題:超前的福利政策可能導致寅吃卯糧的財政危機、經濟對外的高度依賴性使得它在金融危機面前格外脆弱、某些國家極右翼政黨的興起令人擔心種族主義的復甦、一些國家的選舉爭端讓人憂慮民主是否在該地區已經穩固……但是,任何「正常」的國家都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因為中東歐國家的問題而忽略其進步與發展,甚至以之為借口對自己的改革固步自封,就既是對他國的不公平,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了。也許從《從東歐到新歐洲》這本書開始,我們思考蘇東轉型時,思考的就不應當僅僅是其「教訓」,而且也應該是其「經驗」了。

⑶ 中國的經濟從什麼以來,實現了有史以來最快的經濟發展

自2000年以來,中國經濟一直保持高增長、低通脹的發展態勢,可以說是中國經濟發展歷程中的一段黃金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三個增長周期,當前中國經濟轉入了周期下行階段。

但是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格局沒有改變,經濟的內生活力與增長動力並未衰減,過去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基本因素沒有發生變化。

⑷ 中國經濟重新開始增長從哪一年開始

  1. 整體上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開始飛速增長。

  2. 1992年金融股市發展促進經濟進一步增長。

  3. 2008年股災,2015年股災之後經濟恢復快速增長。

⑸ 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是在那一段時期 具體時間 當時發展什麼行業的

他提出國家經濟發展的可分為四個階段,它們分別是生產要素導向階段、投資導向階段、創新導向階段和富裕導向階段,前三個階段是國家競爭優勢發展的主要力量,通常會帶來經濟上的繁榮。第四個階段則是經濟上的轉折點,國家經濟有可能因此而走下坡路。

階段一:生產要素導向

在經濟發展的最初階段,幾乎所有的成功產業都是依賴基本生產要素。這些基本生產要素可能是天然資源,或是適合農作物生長的自然環境,或是不匱乏且又廉價的一般勞動力。這個階段中的鑽石體系,只有生產要素具有優勢。在這種條件下,只有具備相關資源的企業才有資格進軍國際市場。

在此一階段的本地企業,完全以價格條件進行競爭,能夠提供的產品不多,應用的工藝技術層次也不高,技術本身也是廣泛流傳、容易取得的一般技術。此外,企業本身尚無能力創造技術,必須依賴外國企業提供經驗與技術,企業本身能表現的技術主要是來自模仿,或是在本地投資的外商所引進的。也就是說,本地企業擁有的較高級的產品設計和技術,大多來自外商投資興建的一體化作業工廠,或是由選擇該國作為生產網點的外商提供的,或是本地製造企業以半成品加工方式學習來的。處在這個階段的企業,很少能與產品的最終顧客直接接觸,海外市場的貿易機會也掌握在外國代理商手中。另外,有些外銷產品,在本地的市場需求有限,甚至是根本不存在需求的。

生產要素導向階段的經濟,對全球經濟景氣循環與匯率變動非常敏感,因為它們會直接影響產品的需求程度和價格高低。同樣,本國生產要素一旦不如其他國家,產業將嚴重受創,喪失領先地位。盡管充沛的天然資源能帶來一段時期的高收益,但是對提升生產力的幫助並不大,其中原因將在後面解釋。

每個國家都曾在某段期間經歷過生產要素導向階段,目前幾乎所有的發展中國家都正處於這個階段。另外像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天然資源特別豐富的國家,也處在這個階段。

一般而言,能夠從生產要素導向階段邁出,成功轉入下一個階段的國家並不多。在這個階段中,以國內需求市場為主的產業可能因進口替代效應而持續擴張,但是驅動它發展的力量是政府的保護措施不讓外國競爭者加入的結果。進口替代型產業基本上缺乏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條件,而且保護政策一旦擴散,反而會因產業缺乏效率而降低國家的生產力。

階段二:投資導向

在投資導向階段,國家競爭優勢以從政府到企業之間積極投資的意願和能力為基礎。這個階段的企業投資行動頻繁,它們會大量投資興建現代化、高效率與大規模生產的機器設備廠房,並努力在全球市場上取得最佳的技術,也常以付專利費、合資或其他途徑找尋更精密的外國產品和製造技術。這一切行動的目標,都在於提高更精密產業與產業環節的競爭能力。雖然這個階段的企業努力爭取到的技術仍落後於國際領先企業(原因是各企業保留了最先進的技術),但至少是公開渠道中最進步的技術。此外,投資導向階段的企業不單單應用外國的技術和方法,同時也致力於改善外來的技術。企業具有能吸收並改良外國技術的能力,是它們突破生產要素導向階段、邁向投資導向階段的關鍵。當企業進入投資導向階段時,外國技術和方法大多僅供內部參考,主要依靠的是自行改良行動。由外國協助興建的一體化作業工廠,此時已不能滿足企業的需要。

面對國內競爭的年代,當國家處在投資導向階段時,政府、人民和企業都會致力於生產要素的發展行動,並努力進行現代化的基礎建設,以提高競爭條件。技術工人和專業人才雖然大量增加,但薪資仍低廉。這些技術人員能操作精密復雜的機器設備,甚至改進技術。企業也開始建立國際營銷渠道,並嘗試與產品使用者直接接觸。同時,它們也能為國外大客戶提供半成品加工服務,並尋求與外國企業合作的機會。這段時間,國內市場競爭加劇,促使企業努力降低成本、改善產品質量、引進新模具和現代化製造工藝。第二階段的企業也會把目標定在支持技術和資產的投資上。企業同時開始勇於冒險,因為許多產業出現新的企業,國內的競爭也已達到白熱化程度。

當國家處於此階段時,競爭優勢來自從生產要素、企業戰略、企業結構到競爭環境等一連串的改善。企業雖然仍依賴基本的生產要素而獲利,但也將競爭優勢延伸到了花費不高但屬於更高階段的創造性生產要素上面,國家也在一般性的生產要素上佔有相對優勢(如大學程度的工程師)。大環境中的教育和研究機構等生產要素創造機制,也運作得更順暢了。在這個階段中,由於技術更專業且充分內化,設備也接近現代化程度,這個國家的生產要素也將得到更有效率的應用。

小試鋒芒的階段投資導向階段的含義是,舉國上下願意投資一些最基本的優勢階段,但是這種投資不足以發展獨特產品或應用獨特流程。企業仍在標准化程度較高、價格競爭比較敏感的市場環節中競爭,它們的產品設計也會遷就外國市場的需要。這一類型的產品通常比全球最先進的產品晚一個世紀左右。同樣,企業的工藝技術雖然幾近精湛,但比起最先進的技術也還差上一截。不過,和生產要素導向階段相比,處在投資導向階段的國家已經能在更廣泛的產業和產業環節中競爭,而且有些產業已有較高的進入壁壘。有些領先產業也開始將新的優勢擴展到相關的產業上面。

投資導向階段的國內需求基本上還是比較簡單的,主要是因為國民生活水平雖有改善,但仍普遍偏低,而且在起步過程中仍能專業化的企業並不多。因此,有些出口產業的產品甚至完全不在國內的市場上銷售。這個階段所產生的競爭優勢主要來自供給面而非需求面。

然而,能夠在投資導向階段脫穎而出的國家,大多是國內市場需求較高的國家(如日本和韓國,因為國家的地理位置,對航海運輸有很大的需求而先後發展出成功的造船業),或是國內有特殊的大量需求,而外國卻忽略的產業(如日本人對小型黑白電視機的需求)。

強調發展本國智能在投資導向階段,相關產業和支持性產業通常還未發展。相關產業的生產幾乎清一色依賴外國技術、外國設備,甚至外國零配件。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工藝流程雖然很現代化,但是仍落後於發達國家,它們對外國供應商的依賴也影響並限制了自行創新的步調。

在投資導向階段,競爭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領域:特別講求規模經濟的產業,資本密集但需要大量廉價勞動力的零件與標准化產品產業,比較不講求售後服務技術的產業,不怕轉移且為其提供產品和工藝流程的來源不只一處的產業。當國家處於投資導向階段時,最重要的優勢往往還受限於低勞動力成本、大規模生產、應用現代化設備的產業。一般而言,這類產業通常是相對較成熟的產業,是下游成品、基本零部件差異不大的原料產業。以成熟產業為例,外國競爭者可能因為設備陳舊過時,而將生意轉給敢於更新資產設備的投資導向階段的國家。

盡管很多人認為技術無國界,但從投資導向階段來看,這種說法有待商榷。處於投資導向階段的企業,往往只能吸收或爭取到某些產業的技術,所發展的生產流程和模具也無法持續,原因就在於這一階段仍缺乏能夠積累經驗和高度專業化的人力資源。通常,它們在其他國家的企業因競爭壓力而有意尋求海外合作時,才有機會取得這些重要技術。

投資導向階段的另一個特色是機會大幅增加,工資與生產成本開始起伏波動。對於習慣價格競爭的產業和產業環節來說,此時它們逐漸喪失了競爭地位。與生產要素導向相比,投資導向階段對匯率和全球市場變動的抵抗力雖然提高了,但體質仍很脆弱。由於選擇外國現有技術、發展大規模生產,以及和更發達國家供應商的關系都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所以有些產業不得不以失敗收場或失去競爭優勢。

當國家處於投資導向階段時,競爭優勢主要來自基本的生產要素和投資意願。政府在這一時刻的角色也很重要。政府可以引導有限的資本流入正確產業、鼓勵冒險精神、提供暫時的保護措施以鼓勵新企業加入國內市場、發展更有效率的基礎設施、激勵企業獲取國外技術、鼓勵出口等。在這段期間,雖然企業在創造更高級生產要素上的能力已經增加,但政府仍需要扮演帶頭的示範角色。

投資導向階段的經濟,需要舉國上下有重視投資與長期經濟增長的共識,而不是一味追求眼前的消費與平均收入。由日本和韓國的情形可以看出這種共識的威力。這個階段的政府政策講求效率,決策流程強調紀律、果斷和長期規劃。政府應該持續承諾改善生產要素質量,並在提升競爭力的先決條件上做投資。政府也可以輔導重點產業,以營造一個積極競爭的國內市場。政府對企業的保護措施是暫時性的,目的在於刺激產業改善和創新。但必須注意的是,保護葯方一開,也可能成為永久性的毒葯,政府的最大考驗就在於為這些善意行動掌握標准。投資導向階段的一些發展因素如果處置不當,經濟發展仍可能失敗。因此,穩定的政府、良好的行政人員,以及能抗拒特權的社會能力,是推動產業發展的理想狀態。

一個不容易跨越的門檻在人類的經濟發展史中,投資導向階段很早就出現了。資金、技術和人力資源的國際性流動,也不是今天特有的現象。比如說,19世紀時,德國產業就有計劃地進口英、法等國家的技術,並吸納它們的工程師以提升德國的產業水平。同時崛起的美國經濟,也經歷過類似的過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投資導向的經濟發展模式更普遍,想要進入投資導向階段的困難減低了,原因是全球市場對技術、材料和資金的需求比以往更大,各國也開始採取更積極的產業政策。

投資導向階段也是多數經濟體經濟發展的門檻,能成功跨越的並不多。(類似於中等收入陷進)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成功的例子不外乎日本與韓國。中國台灣、新加坡、中國香港、西班牙和巴西本來有機會成功,但是它們被各自的缺點限制住了;這些國家和地區中,有些缺乏強有力的本地企業,或沒有內化的產品和工藝流程,或企業對主導國際銷售渠道的誠心不足,或缺少充分且進步的生產要素,或內部競爭不夠激烈等。

階段三:創新導向

當國家進入創新導向階段時,許多產業已出現完整的鑽石體系。在這個階段中,鑽石體系的所有關鍵要素不但發揮自己的功能,而且交互作用的效應也最強。

呈現銳不可當的競爭力。當國家處於創新導向階段時,各種產業和產業環節中的競爭開始深化與擴大,代表這個國家的特殊環境與歷史文化傳統特色,也在特定產業與產業環節中出現。由於個人收入提高、高等教育普及、對便利的需求增強、國內競爭激烈,消費者的需求也更加講究了。產業集群中的企業也以自己強勁的競爭實力,影響著相關企業與國內客戶的精緻化。許多產業因為蓬勃出現的新企業而加速改善和創新的步伐,重要的產業集群開始出現世界級的支持性產業,具有競爭力的新產業也由相關產業中產生。

產業處於創新導向階段時,依賴生產要素而形成競爭優勢的情形越來越少,許多產業也在升級過程中,擺脫了生產成本與幣值匯率的威脅。產業雖然沒有生產要素優勢,但能在不利因素的刺激下創新,產品與製造技術也不斷往前推進。大環境中,更高級的基礎建設、研究機構與更具水平的大學體系也在形成中。這些新機制不但保持自我強化狀態並創造高級而專業化生產要素,同時也與特定產業形成聯系,營造出銳不可當的氣勢。鑽石體系正在產業與產業集群中發揮自我強化功能。

這個階段被稱為創新導向階段,原因是企業除了改善國外技術和生產方式外,本身也有創造力的表現。本土企業在產品、工藝流程、市場營銷和其他競爭方向上已經接近卓越的程度。同時,如果有相關產業的支持,本國有利的需求條件、堅強的供應商產業基礎、專業化生產要素,可以讓企業持續創新,它們的創新能力又形成其他新產業出現的原動力。

投資國外的階段。當國家經濟處於創新導向階段時,企業會轉戰國際市場的差異化產業環節。它們的競爭雖然離不開成本,但競爭方向卻從生產成本轉至生產率上,因為它們更強調先進與高級的技術表現。同時,企業也開始逐步撤出價格競爭或比較簡單的領域,並將這些領域讓給其他國家。

這個階段的企業除了有自己的全球化戰略並逐步鋪設國際營銷與服務網路之外,還搭配已有國際知名度的品牌活動,並採取國外設廠的製造方式以降低成本,並加強對當地市場的影響。這些企業活動顯示出創新導向階段就是投資國外的階段,而這些表現與鑽石體系功能的充分發揮有很大的關聯。

垂直深化發展。當國家進入創新導向階段時,國內產業可以朝好幾個方向發展。當一些率先進入這個階段的產業發展出高層次競爭優勢時,這些競爭優勢也在發展過程中擴散到其他相關產業。就這個方面來說,產業集群會以垂直深化的方向發展。下游產業的產品競爭力會帶動上游、供應產業(包含機械設備業);同樣的活動也可能是由上游延伸到下游。這種情況最初只在國內進行,然而只要經濟體系健全,很快就會擴張到全球競爭。垂直深化的產業集群也許是由生產要素導向或是投資導向形成,而一旦出現深化現象,即代表這個國家的經濟已具有基本的創新能力。

橫向水平發展。創新導向的第二個方向是,產業集群由縱向轉為橫向的水平式發展,形成更新更大的產業集群,這一步是由既有的企業或新加入的企業共同推動新產業而形成的。當國家生產力的提高並非依賴極少數產業的出口表現,而是由各種類型的市場表現撐起時,這個國家的經濟正在發展。這個方向的發展過程會減少經濟危機,原因是國家不再受少數產業的影響,企業也因專業化需要而朝向生產力更高的產業環節推進,生產力低的活動則逐漸移到海外進行。當產業處於縱向、橫向交織發展狀態中,企業有非常多改善和創新的路徑可以提高本身的生產力。水平化的發展方向也會創造更多跨產業的擴散效應,使產業發展和經濟發展過程更扎實堅固。

服務業走向國際化。創新導向階段的另一個特色是:受到製造業發展的刺激,國內的優質服務業也將實現國際化。當國家處於生產要素導向和投資導向階段時,該國服務業很少能在國際市場上抬頭。唯一的例外是需要大量勞動力的海運業,或海外工程建設產業的一些產業環節。反過來說,國家經濟處於創新導向階段時,服務業會因先進企業對市場營銷、工程顧問、測試業等更專業化的服務需求而蓬勃。工程顧問、廣告等高水準的服務業,會因更專業的人力資源和生產要素需求而出現。本國服務性企業會隨製造業的國際化而走向海外。高學歷、高收入和專業化的消費者,也需要更專業的服務,而本國需求正是服務業創造國際空間的根基。

和前兩個階段相比,創新導向階段特別強調高質和富裕,同樣使得高級服務業有更寬廣的發展空間。不過,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優勢能否順利產生,仍必須有其他條件的配合,在這方面,美國和瑞士的表現就很成功,德國與義大利就遜色許多。

當國家經濟處於創新導向階段時,對總體經濟的變動和外在事件影響的免疫能力也最強。處在這個階段的產業,因為競爭焦點放在技術與產品差異上,成本與匯率變動的打擊有限;企業的全球化戰略也能減輕環境變動的影響。有競爭力的產業更因本身的多元化,而避開了它對任何單一部門的過度依賴。

政府要無為而治。處在這個階段的政府,角色也不同於前兩個階段,政府的政策應該放棄過去干預產業的做法。如果政府繼續執行資本調度,採取保護、設置產業進入門檻、出口補貼等直接干預行為,只會打壓以創新為競爭基礎的效率。刺激創新的沖力、培養創新的技術、發展方向的取捨等大多數活動,此時應該交給民間部門負責。當一個經濟體走向深化和多重方向時,政府不可能再掌握或控制既有和新發展產業的動向,而國際化程度高的企業越來越多,也減弱了政府的指引作用。此一時刻的政府應該做一些間接活動,諸如刺激或創造更多更高級的生產要素、改善國內需求質量、鼓勵新商業出現、維持國內競爭熱度等。另外企業則應自行扮演更積極創造生產要素的角色。

在19世紀前半葉,英國已經走到創新導向階段。美國、德國和瑞典則是在21世紀先後進入這個階段。70年代的日本和義大利也處於創新導向狀態,不過對義大利而言,它的北部地區可能從12世紀初就已進入創新導向階段了,只是當時的產業內容與今日是完全不同的。

階段四:富裕導向

如果能持續國家發展動力、充分發展本國優勢,那麼應該可以順利通過競爭優勢發展過程的前三個階段。國家的競爭優勢會越來越激烈,有競爭力的企業與產業也會越來越多,跟不上步伐、生產力低下的產業環節,也將被淘汰。

社會價值掛帥。富裕導向階段的情況與前三階段正好相反,這個階段是經濟走入衰退的局面。主導這個時期的力量是前三個階段積累下來的財富。但發生的問題是,處於富裕導向階段的國家,既有的財富並不足以支撐經濟本身的需要。形成這種困境的原因是,投資人、經理人和員工試圖拒絕新的轉變,持續投資和創新的行動也已不再,經濟發展的步調被打亂。此一階段的國家經濟目標也與過去不同,重心放在社會價值上面,但是很多人卻忽略了,社會價值其實是根植於經濟持續進步的基礎上的。

進入富裕導向階段後,企業也開始喪失在國際上的競爭優勢。會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包括:國內的競爭活動衰退、經營戰略由積極轉向保守、企業再投資的意願降低、大企業左右政府保護政策使自己與競爭者隔離。另外,赤手空拳打天下的第一代企業家逐漸凋零,取代他們的是習慣在體制內活動的新生代經理人。企業、工會相繼失去冒險精神,也缺乏競爭的熱情,創新沖勁與敢向成規挑戰的勇氣也不復存在。員工因收入提高、視野開闊,而不再熱衷於工作。勞資之間也為了維持自己既得的權利,關系日漸僵化;勞資的互不相讓又成了改善生產力的根本障礙。

處於這個階段,人們對其他領域的工作興趣遠大於產業界。實用主義的教育觀念逐漸消失,社會和家庭對教育的疏忽,又造成教育水平的下降。社會對創造生產要素的投資比例大不如前,其他領域的投資反而抬頭,而國家對有錢人課以重稅的趨向,又壓制了人們的投資意願。總而言之,富裕導向階段的最大諷刺是,產業投資表現不但不足,而且還在慢慢衰退中。

處於此一階段的國家,過去成功積累的資金也使國內資本市場結構出現改變,投資人的目標從積累資本變成保留資金。經濟體系創新速度減緩,又造成產業投資利益不如從前。資金因此流到土地等不動產上面。

經濟活力開始下降富裕導向階段的另一個特徵是企業並購。因為企業擁有的資金已超過內部需求,但又不願意冒險投資成立新企業,自然將目標轉移到並購其他企業上。並購同時也反映出企業不願競爭只求穩定的態度。對企業而言,並購造成了一個不必成立新公司也能持續發展,或是在現有產業中擴大自己實力的假象,然而並購活動對產業創新的傷害大於幫助。

由於客戶忠誠度和市場佔有率不會一夕之間消失,處在富裕導向階段的國家的經濟衰退情形開始時並不明顯。然而當高生產力的產業和產業環節失去既有優勢時,既有的產業集群將如滾雪球般被解構。這個解構過程是,不再創新的產業變成上游供應產業的負面客戶,也不再是下遊客戶創新進步的媒介。這種情形一旦發生,一度撐開的經濟將受到限制,基礎產業和下游產業首先失去競爭優勢,接著零配件、機械工業也喪失了競爭優勢。在這一過程中,產業可能因為國內的特殊需求,或在實力強勁的特定相關產業支持下,迸出幾波競爭力火花。而其他不斷進步的外國企業則憑其新起的競爭優勢,開始購買富裕導向階段國家的企業,並將它們納入自己的全球戰略中。外商也在這個國家建立子公司,導致當地公司的國內市場佔有率逐漸流失到外人手中。

當企業無法維持高層次競爭優勢時,本國許多產業的規模也會縮小,重回價格競爭的戰場上。工資增長緩慢和失業率升高,也使得企業降低改善生產力的意願,進而放棄國外市場。當個人收入低於其他發達國家時,國內市場的需求質量和挑剔程度也開始下降。一個諷刺的現象是,處於此階段的國家,能夠維持競爭優勢的產業,必然是人力素質和技能不遜於其他發達國家但薪資相對較低的部分。不過,由於經濟停滯的壓力越來越大,勞資間的關系越來越差,創新行動也越來越弱,易攻為守的企業,心情日漸沮喪,向政府求援的聲浪也大量增加,結果對產業發展又造成更長遠的傷害。

維持優勢的四類產業。在創新導向階段,國家的創新和競爭優勢都處於巔峰狀態,富裕導向階段的情況則剛好相反。能在這個階段仍保持競爭優勢的企業,大致分為以下四類。第一類是本國仍維持高水準和高級需求的產業。這類產業是靠國家過去積累的財富而存在,像個人資產、高收入、奢侈需求。金融服務業、娛樂業、以便利為導向的產業等就是其中幾個例子。第二類產業是該國長時間投資特定領域所形成的,這些領域包括基礎科學、藝術、高級專業化教育、充沛且高水準的人力資源,或是如健康醫療、國防等社會開支的領域。這些有歷史背景的財富,表現在產業上如生物科技、教育服務、太空科技、國防武器等。第三類產業是具有搶先進入優勢的產業,它本身具有品牌忠誠特性(如香煙),或是長期不曾發生重大變化或技術不連貫現象。第四類產業則是該國保有初級生產要素優勢的產業。這四類產業的共通點是富裕,富裕是這個階段經濟發展的推動力。

在富裕導向階段,服務業所扮演的角色很復雜,由於許多服務業的競爭是屬於本土化多國競爭性質,必須通過在當地設立分公司的方式進行。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服務業在國際競爭的消長並不如製造業大。因此,處於富裕導向階段的國家,服務業占國家收入的比重往往繼製造業之後快速崛起。由於財富會創造有利的本國需求條件,有些領域的服務業(或與其相關的製造業),甚至還會繼續擴張。不過,由於發達國家的服務業本身就在發展中,要定出它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並不容易。而且,服務業在國際上的成功不表示製造業開始衰退,比較正確的說法是,某些服務業的表現,會反映出國家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

兩極化的表現。富裕導向階段會導致經濟衰退,因為處於這個階段的產業競爭優勢,並不足以支撐生產性就業、維系生活水平的需要。處在這個階段的國家經常會有兩極化的表現。首先,它是一個富裕國家,它的企業和人民在享受過去努力成果的同時,資金與財富毫不匱乏,這也是每個國家長期努力想要達到的目標。處在這個階段的國家,可能對國內的產業投資不足,但在海外投資卻出手大方。另外在對外投資活動上,本國企業也逐漸從延伸本國力量或技術輸出(這是創新導向階段最常見的活動),轉變為純粹的資本輸出,本國企業可能運用資金買下外國具有競爭力的企業,但是經營管理上仍是完全交由對方負責。

富裕導向階段的另一方面,則是一個暮氣沉沉、委靡不振的國家。這個階段的許多企業會有接二連三的問題,失業壓力持續上升,生活水平也不斷下降,社會福利費用大幅超過經濟能提供的程度。對有錢人課以重稅似乎成為解決國家財政問題的唯一可行辦法,但這又傷害到大眾的投資意願。這段衰退過程可以拖延一段很長的時間,直到經濟出現新的撞擊為止。

雖然以上研究作者沒有具體探討中國面臨的問題,但是研究對象中包括日本、中國台灣、新加坡、韓國等亞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經濟轉型發展仍具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⑹ 中國經濟發展歷程是什麼

中國經濟發展歷程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連上台階,5年凈增12萬億元,;財政收入5年增長1.5倍,國家財力向民生傾斜;城鄉居民收入又有新增長,生活質量日益改善;糧食連續4年豐收,2007年總產量突破1萬億斤;進出口貿易強勁攀升,世界排名連升三位躍居第三。

股市市值攀升至世界第四,凸顯經濟「晴雨表」;網路改變生活,網民從不足6000萬增至2.1億;7億農民有了「新農合」,低保制度撐起「保護傘」。

物價總體穩定,受國內外綜合因素共同作用,我國通脹壓力在加大。在當前經濟出現一些不確定因素的背景下,這一問題尤其值得重視。 城鎮新增就業創新,5年年均增加1000萬人。

進出口貿易強勁攀升:

外貿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發動機。5年來,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快速增長,從2003年不足9000億美元,到2007年首次超過2萬億美元,在世界貿易大國排名穩居世界第三。

貿易的高速增長,意味著一個國家的經濟與世界經濟更加緊密。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指出,從2002年至2007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8.5%,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周期最長、速度最快、增速最穩定的時期,開放型經濟邁上了新的台階。

不過,在我國順差屢創新高的同時,近年來的流動性過剩、貿易摩擦等問題也由此引發。另一方面看,受次貸危機等世界經濟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我國持續穩定出口的壓力也在增大。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促進對外貿易協調發展,任務十分艱巨。

⑺ 新中國建立後經歷了哪兩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

我只知道一個是改革開放後的經濟高速增長。
而1949-1978年,根據我國國情並借鑒原蘇聯經驗,建立了高度集中統一的外貿經營管理體制,國家集外貿經營、管理於一體,統負盈虧。
這段時期有算的話,應該是1957年到文革之前。57年對私營進出口企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我國的進出口業務全部由國營外貿專業公司壟斷經營,結束了不同所有制企業並存經營的對外貿易格局,建立起高度集中統一、政企合一的外貿體制。

⑻ 中國近百年經濟發展最好是哪

中國近百年經濟發展最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經濟高速發展時期(1898——1929年)
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大發戰爭財,並於1916年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資本輸出國.
戰後的2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到新的高峰.由於美國通過西奧多·羅斯福的「公平交易」、伍德羅·威爾遜的「新自由」政策、美國的進步主義運動,以及20年代美國經濟的自由放任,現代資本主義的經濟和政治統治得到進一步的鞏固,但在這同時,也孕育著潛在的嚴重危機.
2) 經濟大危機、羅斯福新政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1929——1945年)
1929-1933年,美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空前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赫伯特·胡佛總統的自願聯合政策未能制止危機的蔓延.1933年3月富蘭克林·羅斯福上台執政,實行新政.他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通過強化國家全面干預金融財政、工業、農業、公共工程、社會保障等領域,緩解了經濟危機的嚴重惡果,保護了勞動生產力,避免了美國走上法西斯主義的道路,並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勝利准備的物質條件.
1941年底隨著珍珠港事件的爆發,參加組織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美國在經濟上發揮了民主國家兵工廠的作用;在軍事上通過組織參加一系列重大戰役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政治上推動了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和發展,保證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這次戰爭的結果,使美國成為得益最大的唯一超級大國,奠定了美國在戰後稱霸資本主義世界的基礎.
3) 戰後最初25年稱霸資本世界的鼎盛時期(1945——1969年)
美國在這一時期登上了資本主義世界的高峰.由於以原子能技術、宇航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發展為標志的新科學技術革命,在美國的興起推動美國經濟高度現代化的發展.加上美國現代企業組織的新發展,國家和國際壟斷組織的新發展以及跨國公司的迅速崛起,美國成為高度現代化的超級大國,並開始向後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轉化.
在經濟上,從杜魯門的「公平施政」到肯尼迪的「新邊疆」政策和約翰遜的「偉大社會」政策,都在新的條件下不同程度地繼續推行羅斯福的新政政策.而艾森豪威爾的折衷路線的「現代共和黨主義」,也沒有改變強化國家干預和福利國家政策的基本軌道.
4) 繼續超級大國地位的時期(1969年以來)
70年代以來,美國仍然保持全球超級大國地位,90年代起美國更成為唯一的全球超級大國,它的整體實力在資本主義世界依然保持超強地位.盡管美國經歷經濟滯脹和1979-1982、1990-1992年的三次經濟危機,但是整個說來美國經濟仍然在發展,80年代中期和1992以來經濟發展出現少有的好勢頭.不過為了適應滯脹經濟和國際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在國內經濟政策上美國面臨控制政府幹預規模和重點,強化市場經濟機制的重大調整,尼克松的「新聯邦主義」、卡特的「反滯脹政策」、里根經濟學的振興經濟政策、以及柯林頓新民主黨人刺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新經濟政策都證明了這一發展趨勢.
二戰以前,日本即為列強之一 日本在歷次大的戰爭中卻大發橫財.二戰之前的日本發展史,實際是日本的侵略掠奪史.如1894年發動的甲午侵華戰爭, 1904年進行的日俄戰爭和1914年參加的一次大戰,日本均是戰勝國.僅「甲午戰爭」 日本從中國索得的賠款即達二億三千萬兩白銀,相當於當時日本財政收入的4.37倍;在這前後日本從中國得到的經濟利益,相當於清政府17年的財政收入.日俄戰爭後,日本奪得了帝俄在中國東北的大部分政治、經濟權利.一戰的爆發,使日本成為戰爭「暴發戶」,戰爭初期,它宣布「中立」、隔岸觀火、大做軍火生意,後期宣戰,從中漁利,輕易奪得了西歐各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以及德國在中國山東青島的特權. 「一戰」使日本從戰前的三億日元的債務國,一躍成為擁有十七億四千萬日元的債權國.至於1931年以後由我國掠奪的財富,更是不計其數.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日本建立起了它的84%以上的大工商業,並成為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崛起的雄厚物質基礎.
戰前日本資本主義的長期發展,奠定了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雄厚經濟基礎.
在二戰後期,日本的國民經濟遭到了巨大損失.一是因為長期的戰爭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財、物力;二是盟軍的原子彈轟炸,破壞了日本一些工廠和生產設施,所以到1945年8月二戰結束時, 日本國民財富的 45%以上都被耗費和破壞掉了.戰後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產指標均大大低於戰前水平,工業技術水平比美國落後了30年,勞動生產率比英、法等國也低得多
戰後歐洲失去了「世界中心」地位,歐洲列強則紛紛淪為「二流國家」.日本盡管也曾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但兩次大戰均遠離日本國土,所以戰後日本的主要基礎設施、重要的工業設備和大量的技術工人隊伍及知識分子等,並沒受到太大損失;基本保全了日本本土,其統治機構建制齊全,重要的生產設施大多完備無損.這是日本戰後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的「本錢」 .

⑼ 請問中國經濟起飛大約是從哪一年開始的

應該是80年代初開始,中國經濟就開始騰飛了

閱讀全文

與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是在哪個時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簽證有效期多少年 瀏覽:893
越南胡志明市有什麼好買的 瀏覽:537
義大利skam在哪裡拍的 瀏覽:327
伊朗一克藏紅花多少錢 瀏覽:916
成為英國律師要花多少錢 瀏覽:614
中國最早是如何信奉佛教 瀏覽:446
中國在世界實力怎麼樣 瀏覽:847
英國天氣什麼時候來最好 瀏覽:908
印尼果凍果學名是什麼 瀏覽:973
中國給印度修鐵路多少錢 瀏覽:133
怎麼評價印尼海嘯 瀏覽:190
hi小v英國有什麼學校 瀏覽:861
印尼的163rb是什麼意思 瀏覽:615
伊朗和伊拉克戰爭持續了多少年 瀏覽:976
伊朗開車需要什麼手續 瀏覽:966
大理石印度紅多少錢一平米 瀏覽:405
西班牙跟義大利哪個是強隊 瀏覽:708
中國現在多少人有疫情 瀏覽:88
pectc中國哪個醫院有 瀏覽:735
蘇州哪裡有賣義大利手工冰淇淋 瀏覽: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