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海有哪幾家船廠
著名的4大船廠
:滬東造船廠、江南造船廠、
上海船廠、
外高橋造船廠,
現在都搬到崇明島和長興島上去了。
大型國企船廠:滬東中華船廠、外高橋船廠、江南造船廠、華潤大東船廠、上海船廠。
船廠地址:
上海船廠
地址:上海市上海市浦東新區
江南造船廠
地址:上海市盧灣區高雄路2號
上海東溝船廠
地址:浦東北路1001
上海浦東造船廠
地址:環南一大道99號(二)
上海船廠技工學校
地址:陳邵路100號
上海船廠修船分廠
地址:楊樹浦路640
上海船廠六里分廠
地址:浦三路1243
寶山船廠
地址:上海市上海市寶山區
東海船廠
地址:上海市上海市寶山區
江南造船廠
地址:上海市寶山區逸仙路3905
閔南船廠
地址:上海市閔行區塘灣鎮
上海第三航務工程局船廠
地址:東塘路742號
船廠路
地址:上海市徐匯區
上南船廠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上南路15號,周家渡輪渡站南側路東
電話:02158838330
申維船廠
地址:上海市浦東大道2311號
電話:02163900257
上海浦東船廠
地址:環南一大道99
求新造船廠浦東分廠
地址:三林鎮
上海船廠洋涇分廠
地址:上海市上海市浦東新區
上海浦港船廠
地址:上海市崇明縣堡鎮鎮南堡鎮港西側
電話:02159421773
中國船舶工業公司上海船廠
地址:上海市浦東新區浦東南路125號
滬東中華造船集團
公司地址:中國上海浦東大道2851號
郵編:200129
電話:0086-21-58713222
傳真:0086-21-58712603
㈡ 荷屬東印度時期,荷蘭在印尼有無造船廠,規模如何
有啊,現在的雅加達,就是以前的巴達維亞,有東南亞規模比較大的造船廠,因為是荷蘭人建的,技術,規模都跟荷蘭接近
㈢ 東爪哇省的概況
東爪哇省,印度尼西亞一級行政區。主要由爪哇島東段及馬都拉島組成,北臨爪哇海,南瀕印度洋,東望馬都拉海峽與巴厘海。省會泗水。東爪哇面積為47927平方公里。境內有10座火山(包括一些活火山)和350萬英畝森林(其中約200萬英畝的森林可被進行商業性利用)。人口3500萬,佔全國人口的18%。其中28%居住在城市,94%為穆斯林。
東西行的火山鏈偏於島的南部,塞梅魯火山的莫霍梅魯峰海拔3,676米,全島最高峰。山間盆地與高原交錯,南北沿海有石灰岩台地,北部石灰岩台地延續至馬都拉島。
東爪哇屬熱帶性氣候。終年平均溫度在攝氏28-30度之間。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為雨季。
東爪哇省可供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木材製品、紙張製品、紡織品、冷凍海蝦、運動鞋、家庭用品、藤條製品、皮革製品、鋼材製品、煙草等。東爪哇每年也大量進口各類商品。
東爪哇省是印尼的重要農業產區,島上最大河流梭羅河及布蘭塔斯河流經盆地。流域土地肥美。北部有石油礦,並為本島主要柚木林區。內地山區有烏檀、兒茶、熱帶松、櫟、楓及鐵木。農業發達,低地種水稻和椰子,坡地種植甘蔗、橡膠、咖啡、煙草、棉花、劍麻,高地種植木棉與會雞納樹。畜牧業有一定規模。工業有紡織、食品、煙草、金屬加工、機械、造船、鐵路車輛、橡膠、造紙等。包括附近的巴韋安島及康厄安群島等,面積47,92 2平方公里,人口3,250.4萬(1990)。
東爪哇省內目前設有130餘家各類銀行,其中有包括美國花旗銀行在內的10家外國銀行。東爪哇於1989年開辦股票交易業務。
泗水是東爪哇省的首府和經濟中心,人口100萬。泗水於1293年建市,是印尼最古老的城市和最早的工業重鎮。瑪朗是東爪哇的第二大城市,位於泗水南部的山中,人口65萬。
泗水港是全國第二大港,也是印尼西部的航運中心。該市擁有印尼最大的PT造船廠。泗水的國際機場每小時有班機飛往雅加達,國際航線通往新加坡、廣州、科倫坡和澳大利亞的城市。
㈣ 請問舟山市有幾個造船廠
舟山的造船廠,特別是修造船廠,特別多。
修船廠佔大多數。
小船的修造廠(比如原來的漁船等)佔多數。
現在的大船廠也不少,中遠、常石、揚帆、金海灣、正和、增州、太平洋……
這兩年整個航運經濟不景氣,船廠也不太景氣。
船廠的收入與職位工作直接相關。我有師兄100萬年薪,也知道有人一年才五六萬。
一線工人,特別是辛苦的,工資其實都還不錯。
㈤ 中國有哪些造船廠
中國的造船廠有:
1、中華造船廠:中華造船廠,前身是大中華造船機器廠,創建於民國15年(1926年)。1953年1月實行公私合營,改名公私合營中華造船廠股份有限公司;1953-1956年6月,先後有14家私營小廠並入,1960年又有2家公私合營小廠並入;1966年11月更名為東方紅造船廠,1973年1月重新定名中華造船廠。
2、上海船廠:上海船廠的前身是英商英聯船廠和招商局機器造船廠。1952年8月15日,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宣布徵用英聯船廠,改名「軍管英聯船廠」。1954年1月1日,軍管英聯船廠主廠(今浦西分廠)並入上海船舶修造廠。1982年6月,由交通部劃歸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領導。1985年3月,改名為上海船廠。
3、上海外高橋造船廠: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坐落於上海市浦東新區長江口南港河段南岸,由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寶鋼集團有限公司、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等出資組建,中船集團公司控股,注冊資本14.40億人民幣。是中國目前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型船舶總裝廠。
4、江南造船廠:江南造船廠為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旗下的船舶修造企業,是建造修理各種船舶、加工大型鋼結構的專業性企業,也是建造各類工程船舶的專業性船廠。上海江南造船廠創建於1865年,1996年改制為「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8年獨立建制。
5、大連造船廠: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大船集團)隸屬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前身為「中東鐵路公司輪船修理工場」和「中東鐵路公司造船工場」,始建於1898年6月10日。
㈥ 上海有哪些船廠
著名的4大船廠 :滬東造船廠、江南造船廠、 上海船廠、 外高橋造船廠, 現在都搬到崇明島和長興島上去了。
㈦ 上海造船廠在哪裡
上海船廠一、歷史沿革
上海船廠的前身是英商英聯船廠和招商局機器造船廠。
英聯船廠是由祥生船廠、耶松船廠、瑞鎔船廠、萬隆鐵工廠、和豐船塢、董家渡船塢等廠塢經過多次兼並和合並而成的。清同治元年(1862年),英商尼柯遜、包義德在上海浦東陸家嘴開設祥生船廠,建廠初期製造軍火,後來修造船舶,曾為清政府建造過2艘浮江炮艇及其他船舶。19世紀70年代,祥生船廠兼並了虹口的新船塢及浦東煉鐵機器廠,並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耶松船廠是英商偉南於同治四年所建,位於虹口外虹橋,其規模比祥生船廠大,曾兼並過幾家小廠,光緒十八年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光緒二十六年又收購浦東陶家宅的和豐船塢和發昌機器廠。光緒二十七年祥生、耶松兩廠合並,組成耶松船廠公司。兩廠合並後實力大增,擁有6個大船塢,資本猛增至557萬兩白銀。光緒三十一年,公司整頓財務,重新注冊,改名耶松有限公司。
瑞鎔船廠系德商企業,建於光緒二十六年,光緒二十九年開挖船塢,專造淺水船、拖船、駁船和游覽船。光緒三十年德商萬隆鐵工廠成立,從事造船及海船修理業務。民國元年(1912年)瑞鎔兼並了萬隆鐵工廠,統稱瑞鎔船廠。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瑞鎔廠主轉入英國籍,船廠也成了英商企業。英商企業為了避免自相傾軋,決定聯合起來,於民國25年正式簽約合並,成立英聯船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英聯船廠)。合並後共佔地30萬平方米,職工近1000人,擁有4座大型船塢(楊樹浦1號、2號船塢,董家渡船塢及和豐船塢)。民國21~30年,英聯船廠及瑞鎔船廠共承修中外艦船2248艘,其中包括英國軍艦64艘、美國軍艦21艘、日本軍艦31艘、義大利軍艦1艘,營業狀況甚佳。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接管英聯船廠,其楊樹浦總廠改稱三菱株式會社江南造船所楊樹浦工場。民國31~34年8月共修理艦船382艘,幾乎全是日本的軍艦。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海軍部接管英聯船廠,民國34年9月16日歸還英商,並恢復原來的廠名。
1952年8月15日,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宣布徵用英聯船廠,改名「軍管英聯船廠」。
上海船廠的另一個源頭是招商局機器造船廠,創建於民國3年。是年,招商局為擴大營業,把「招收民股」改為「官督商辦」,並撥款37600餘兩白銀,在浦東陸家嘴租地7畝,創辦了招商局內河機廠,當時約有職工100人。民國17年,改名招商局機器造船廠。民國25年,奉命將機器、設備、材料遷至招商局漢口分局四號倉庫裝置開業。抗日戰爭爆發後,幾經變遷,直至民國28年在重慶龍門浩設廠,改名國營招商局機器廠,有職工約200人。抗日戰爭勝利後,招商局遷回上海,工廠人員返滬,並接收閘北潘家灣內河造船廠、南市機廠街中央造船廠(前身為民辦合興機器製造廠)和浦東泰同棧黃浦造船所等3個小修理廠,分別改名國營招商局第一、第二、第三船舶修理所。民國36年10月,招商局將第一、第二兩個修理所合並遷至浦東泰同棧第三船舶修理所,並改名國營招商局機器造船廠。
1949年5月29日,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航運管理處接管招商局機器造船廠,改名為招商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船舶修造廠。當時全廠有職工699人,工廠總面積7.6萬平方米,岸線413米,金屬切削機床129台,鍛壓設備21台,焊接設備36台,廠房建築面積3300餘平方米。1951年11月,工廠改名為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海運管理總局上海船舶修造廠。1954年1月1日,軍管英聯船廠主廠(今浦西分廠)並入上海船舶修造廠。1982年6月,由交通部劃歸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領導。1985年3月,改名為上海船廠。
二、企業概況
祥生船廠建於清同治元年,前身是英商和記洋行。至同治四年已有地18畝,臨江有一塊長167英尺的地段,建築機工場、鐵工場、木工場、鍋爐房各1間,翻砂鑄工場1間,堆棧2座。設備有:蒸汽鐵錘、熔鐵爐等。同治十三年收購了上海浦東煉鐵機器廠後,規模擴大。光緒六年(1880年)新建船塢1座,其尺度為:船塢長450英尺,塢門寬80英尺,滿潮時水深21英尺。
耶松船廠建於清同治四年,最初是美國企業,經營船塢、堤岸、倉庫的設計施工。同治十年,以最高的標價得到上海船塢公司「老船塢」的租賃權;次年,又獲得浦東船塢公司的租賃權,首先把浦東船塢由380英尺擴充到450英尺,以後又陸續添置了起重機、鍋爐和抽水機等設備,接著又兼並了一些設在上海的英國船廠。由於英國資本不斷增加,耶松船廠變成一個英國資本的企業。它比祥生船廠大,有工人2000餘人。其在虹口「老船塢」的工廠面積佔地30餘畝,東為仁泰碼頭,兩側招商局,中棧前臨馬路,後沿黃浦江,地上有鐵路,能重車出入,設備比較先進。光緒二十~二十六年又先後兼並了董家渡船塢和東方船塢,規模進一步擴大。光緒二十七年,耶松、祥生兩廠合並,組成耶松船廠公司,資本額增至557萬銀兩,擁有祥生船廠船塢、老船塢、引翔港船塢、和豐船廠船塢、董家渡船塢、哥立爾船塢、東方船塢等7大船塢,以及較多的廠房、倉庫、碼頭等設備和設施,是當時「東方最大的修造船壟斷組織之一」。
瑞鎔船廠初期資本額為218490銀兩,後增資10萬銀兩。廠址在楊樹浦路,有船塢1座,安裝了最新式的設備,其中包括水力絞釘機、蒸汽工具和電力鑽孔機的裝置等。民國元年兼並萬隆鐵工廠後,進一步擴充設備,在滑道上安裝1台50匹馬力的電動絞車,鐵工場安裝了2台手搖起重機。在萬隆工場修建了為木工儲存烘乾木材的天棚,1個新汽車棚,1個堅固的防火室。鑄銅工場加以翻修,增加設備有1台新的刨床和3台電力鑽孔機。
民國25年,耶松有限公司和瑞鎔船廠合並成立英聯船廠股份有限公司,全廠佔地450畝,職工近1000人,擁有4座大型船塢。合並的第1年修船570餘艘,營業狀況甚佳。
解放後,1950~1952年的3年國民經濟恢復期間,工廠用於基本建設投資共72萬元,因陋就簡地進行零星建設和廠房修理。
1954年1月,軍管英聯船廠主廠並入交通部上海船舶修船廠後,工廠佔地面積33.1萬平方米,其中廠房建築面積9.4萬平方米,擁有干船塢2座,船排3座,滑道1座,碼頭岸線長780米,主要生產設備330餘台。
1953~1957年「一五」計劃期間,工廠用於基本建設投資為1202萬元,完成建築面積40416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14930平方米,職工住宅面積25486平方米。這是建國以來工廠較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的開始,完成的主要項目有:內燃機車間、車工車間連庫房、輪機車間、固定碼頭東部(浦東廠區)3號變電所、西部(浦西廠區)動力間、制氧站、鍋爐房等。
1958~1962年「二五」計劃期間,工廠用於固定資產投資共2098萬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2077萬元,技術改造投資21萬元。竣工建築面積50204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39012平方米。完成的主要項目有:船體、輪機、鍛工車間、鑄工車間、西部碼頭、煤氣站、中央倉庫等。其中3000噸船台(1號船台)是當時工廠為建造3000噸級沿海船舶「和平49」號而興建的,1958年7月開始,同年11月完工。1959年4~6月結合新制第一台40噸門式起重機對該船台進行擴建,共投資86萬元,其中建築工程17萬元、設備工程69萬元,通過對1號船台的改擴建,使該船台實際已具備建造5000噸級船舶的能力。(1969年4~11月,又投資7萬元,對該船台進行技術改造,採取接長加固,使其具備建造萬噸級船舶的能力)。1963~1965年,工廠固定資產投資大為減少,僅投資284萬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255萬元,技術改造投資29萬元,竣工建築面積9632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7975平方米,職工住宅面積1657平方米。完成主要項目有:船體放樣樓、檔案庫房和技工學校等。其中1號船塢大修(該船塢建於光緒二十九年,由於長期失修,塢壁鋼板樁腐蝕滲水、塢底高低不平,嚴重影響塢修作業),1964年4月開工進行大修,1965年3月完工,共投資120萬元,其中建築工程費88萬元,設備工程費32萬元。
1966~1970年的「三五」計劃期間,工廠用於固定資產投資1275萬元,其中技術改造投資258萬元。竣工建築面積12520平方米,其中生產性建築面積10285平方米,職工住宅面積2235平方米,完成的主要項目有銅工車間、造機車間、船體下料場、乙炔站等。新建固定碼頭(8號碼頭,即造機碼頭)工程於1966年2月開工,1967年12月完工,投資117萬元。該碼頭全長210米,寬11.5米,碼頭標高4.5米,碼頭前沿水深6米。此外還投資8萬元用於改進除銹工作設施;投資32萬元新建1艘900馬力拖輪,投資117萬元新增1艘50噸浮吊等。
1971~1975年的「四五」計劃期間,工廠用於固定資產投資5727萬元,其中技術改造投資178萬元。竣工建築面積73327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52093平方米,職工住宅面積21224平方米,完成主要項目有:新建2萬噸船台(2號船台),總投資862萬元,建成後的船台長228米,寬27米,兩側設有100噸、40噸門座式起重機各1台,新建85×24米電焊平台1塊;船體車間改造工程共投資1282萬元,竣工建築面積20398平方米,車間內配備了起重能力100噸的橋式起重機、12米刨邊機、160噸和300噸油壓機等內場加工設備。造機車間二期工程共投資1250萬元,竣工建築面積9352平方米,車間內新添直徑3.5×15米大型車床1台、直徑3.4米立式車床1台、4.5×15米龍門刨床1台等大型機床設備及12台橋式起重機,其中最大起重能力為100噸。還新建了噴丸房,對造船區域的舊建築進行拆遷改造。自製了長12米,寬5米,為可控硅無環流控制的大型龍門刨床,用於加工大型柴油機底座。1972年,投資424萬元,籌建張家港分廠,並於1974年5月竣工投產。
1976~1980年的「五五」計劃期間,工廠用於固定資產總投資為5438萬元,其中技術改造投資915萬元。竣工建築面積為115039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57747平方米,職工住宅面積57292平方米。主要工程項目有:船體車間改造、造機車間新建工程、張家港分廠遷並及4306廠遷建,此外還有車輛修理工場、綜合車間改造、機電外協倉庫、工廠東部碼頭填檔、大型退火爐、倉庫和露天跨、新建舾裝碼頭(銅工碼頭)等。主要技術改造項目有:自行風雨棚、高壓水除銹裝置、機修工場擴建等。還新增一批大型運輸車、汽車吊、數控繪圖機、光電跟蹤切割機等設備。
1981~1985年的「六五」計劃期間,工廠用於固定資產投資5770萬元,其中技術改造投資3463萬元。竣工建築面積為90470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33884平方米,職工住宅56586平方米。工廠的技術改造規劃被列入國家機電工業第一批550項重點技術改造項目之一,並於1986年12月通過國家驗收。完成的主要技術改造項目有:1號和2號船台接長改造,使之能分別建造2萬噸級和3.5萬噸級的船舶。船體車間內場引進了先進的鋼板預處理生產線、型鋼預處理生產線、平面分段生產線、數控切削生產線等4條生產線以及新增關鍵加工設備。這一期間的主要建設項目有,船體外場場地改造及設備添置,造機加工設備添置和廠房改造,鑄鐵清理工場改造,螺旋槳工場擴建,計量室擴建等。工廠與聯邦德國兩家公司簽訂合同以補償貿易方式籌建集裝箱分廠。工廠投資710萬元,1981年1月開工,1982年3月基本完成並試生產,1984年12月全部完工。
1986~1990年的「七五」計劃期間,除繼續完成「六五」重點技術改造新建和擴建項目掃尾工程外,用於固定資產投資5587萬元,其中技術改造投資3814萬元,竣工面積51497平方米,其中生產性面積24750平方米,職工住宅面積2724平方米。完成技術改造項目有:中型計算機房改造、中心鍋爐房油改煤工程、呋喃樹脂砂回收再生裝置、新建簡易噴丸房和塗裝房等。此外,還引進一批塢修機械設備,高空作業平台5台,MPK150.8液壓搬運車等項目。
1991~1995年的「八五」計劃期間,工廠屬「八五」國家重點技術改造企業,技術改造項目也列為國家重點改造項目。工廠投資26446.4萬元,重點改造造船造機設施設備。主要項目是:重建1號船台,使之能建造3.5萬噸級船舶以及具有建造6萬噸級的能力,配備2台120噸門座式起重機;新建7975平方米裝焊平台,11900平方米舾裝場地和分段堆場等;新建194米長的舾裝碼頭、35千伏總降站;進口水下等離子切割機、數顯彎管機、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機、水力測功器等;添置機加工設備,改造造機配套設施和修船設施,使工廠主要設施設備具備了年造16.5萬噸船舶和11萬千瓦柴油機的能力。同時搬遷管子酸洗電鍍車間、電器製造車間、工具車間、煉鋼車間、中小件加工及熱處理車間等,建立起管件廠、坦直鑄鋼廠、康橋船用機械廠、周西附件廠、合慶造機焊接件廠——浦東設備廠等,新建分段製造車間——松江分廠,形成了共有35萬平方米廠區面積的13個配套廠,使總廠成為造船、造機總裝廠,大大提高了生產能力。
經過歷年的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工廠的規模和生產建設得到迅速發展。至1995年末,全廠佔地面積58.9萬平方米;職工8500多人,其中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700人。固定資產原值3.78億元。擁有3.5萬噸級(具有6萬噸級能力)和2.5萬噸級船台各1座,2.5萬噸級(舉力1.15萬噸)浮船塢1艘。1萬噸級和5000噸級干船塢各1座,碼頭岸線1500多米,以及電子計算機CAD/CAM系統網路和包括水下等離子切割機,數控切割機,鋼板和型鋼預處理流水線,TTS平面分段流水線,150噸平板車,120噸門型起重機,大型數控機床在內的各類機械設備1712台。具有設計、建造6萬噸級各類船舶、海上石油鑽井平台;修理、改建10萬噸級各類船舶、海上石油鑽井平台;製造23000千瓦以及以下各類大型船用低速柴油機的能力和各種鋼結構、大型非標設備的製造、配套安裝的技術力量和綜合能力。造船、造機、修船、非船產品等已成為工廠主要生產經營項目。
1957年前,工廠主要任務是修船,1958年開始進入既修又造的發展新時期。1958年研製成國內第一台2000馬力船用柴油機。1959年建成3000噸級沿海貨船「和平49」號。從1970年在3000噸船台上建造「風雷」號萬噸遠洋貨船開始,即自行設計建造了30多艘大中型船舶,並自製了60多台大中型船用柴油機與之配套。造船造機已成為工廠生產主體。80年代起,修船以大型外輪為主,並改建特種船舶和海上石油鑽井平台,先後與外商合作建立了11個船舶專業技術維修服務站,修船能力居國內前茅。造機引進瑞士蘇爾壽和丹麥B&W專利,製造了多個系列的蘇爾壽船用柴油機。從1969年起,批量建造了自行設計或聯合設計的多用途貨船、集裝箱船、冷藏船等大型船舶,出口波蘭、德國、塞普勒斯、新加坡、古巴、伊朗等國。還與708研究所等合作設計並由該廠建成國內第一座半潛式海上石油鑽井平台「勘探3」號。
工廠還承擔了水利、冶金、城建等部門重點工程所需的大型機械設備、大型鋼結構、隧道盾構掘進機、吳淞路閘橋主橋和閘門等的製造。1985~1992年9月,26種青銅藝術鑄件和大型船用鑄件出口美國、日本、埃及、加拿大、菲律賓、印尼等國和台灣、香港、澳門地區。1977~1995年,工廠共獲2項國家發明獎,103個科研項目114次、32種產品53次分獲國家、部(船舶總公司)、上海市科技成果獎或優質產品獎。其中6RND68M柴油機獲國家優秀新產品金龍獎,出口的1.23萬噸集裝箱船和「勘探3」號鑽井平台獲國家金質獎。
上海船廠黨政主要領導人及任職時間表
機構名稱
姓名
職務
任職時間
中共上海船舶修造廠委員會
汪伯民
黨委書記
1954.1~1954.9
馬丕
黨委書記
1954.9~1958.3
徐健
黨委書記
1958.3~1959.4
汪伯民
黨委書記
1959.4~1966.7
張海濤
臨時黨委書記
1966.11~
陳華鋒
黨委書記
1970.7~1977.10
隋方千
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
1977.10~1978.4
黨委書記
1978.4~1983.12
朱錫金
代理黨委書記
1983.12~1985.4
中共上海船廠委員會
吳松木
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
1985.4~1987.10
黨委書記
1987.10~1995.10
宋陽信
黨委書記
1995.10~
上海船舶修造廠
劉代
廠長
1954.1~1954.1
汪伯民
廠長
1954.1~1959.4
蒲濟生
廠長
1959.4~1962.1
唐明津
廠長
1962.1~1963.11
隋方千
代理廠長
1963.11~1964.5
廠長
1964.5~1966
劉依勤
廠革會主持日常工作
1968.5~1970.6
吳國忠
廠革會主持日常工作
1968.5~1970.6
何家秀
廠革會主持日常工作
1968.5~1970.6
陳華鋒
廠革會主任
1970.7~1977.10
冷大章
廠革會副主任主持工作
1977.10~1978.4
廠長
1978.4~1984.6
上海船廠
高孔諒
廠長
1984.6~1988.10
陳為銓
廠長
1988.10~
說明:上海船廠的黨政主要領導人及任職時間自1954年1月1日軍管英聯船廠主廠並入上海船舶修造廠日起。
㈧ 無錫有幾家造船廠
你要做什麼?無錫船廠,無錫紅旗船廠,無錫東方高速艇發展有限公司、無錫紅勝造船廠,無錫東紅船廠、無錫華洋快艇廠,江陰澄西船廠還有很多小船廠!大一點的只有澄西船廠。
㈨ 印尼海軍有幾艘潛艇
1、印尼擁有2艘查克拉級柴電潛艇,該級艇由德國基爾的霍瓦茲·德意志造船廠(HDW)建造,1981年服役。作為經典常規潛艇209/1300型,其水下排水量1390噸,單殼體,單槳推進,水上航速11節,水下最高航速21.5節,裝8具533毫米魚雷管(載SUT魚雷14枚),乘員33人。該級艇服役已30年,其間經過多次現代化改裝。1995年10月,印尼對該級艇進行全面改造,包括重新安裝新電池組和推進器、更新潛望鏡並對荷蘭電信公司的SINBAD火控系統升級,1999年工程全部完成。因為韓國同樣擁有數量較多的209型潛艇,並有豐富的使用、建造經驗,印尼該級艇便於2004-2006年間赴韓國進行大規模改裝。據說,該級艇現已具備發射潛射導彈的能力。
2、另外:印尼曾計劃購買2艘209型潛艇、5艘206型潛艇、2艘張保皋級潛艇均未果
3、印度尼西亞海軍上將馬爾謝季奧稱,印尼國防部決定取消購買俄羅斯二手基洛級潛艇。印度尼西亞此前共訂購兩艘俄羅斯二手基洛級潛艇。印度尼西亞海軍上將馬爾謝季奧透露,印尼方面檢查俄潛艇後發現,該潛艇已經在碼頭停泊兩年,其動力裝置已經損壞,並且相關專家估計潛艇的維修費用將「相當高昂」。因此,印尼國防部決定取消購買俄羅斯二手基洛級潛艇。
㈩ 印尼泗水分為幾個地方啊
泗水市(SURABAYA蘇臘巴亞),是印度尼西亞的第二大城市,東爪哇省首府。位於爪哇島的東北岸,瀕臨泗水海峽。面積326.27平方公里,人口248萬(2002年數據)。主要居住爪哇人、馬都拉人、英國人、安汶人、華人和阿拉伯人。主要宗教為伊斯蘭教。馬斯河流經市區,城市分商業區、居民區。中世紀即為爪哇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現代化的工業城市,漁港,海軍基地,鐵路樞紐。農產品集散地。工業有造船、鐵路車輛、機械、冶金、化工、紡織、玻璃、食品加工、卷煙等。附近有油田。南郊沃諾克羅莫有1890年建立的印尼第一座煉油廠。有國際航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