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地形和堆積物
(一)崩塌地形及崩積物
崩塌地形和崩積物,是陡峭山坡上部岩石在劇烈的風化、剝蝕、地震和構造運動以及河水或海水掏蝕岸坡等因素影響下,使岩體本身的穩定性失去平衡,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墜落,所形成的地形和堆積物。
崩塌作用一般在高山或高原邊緣地區和河谷地區較為發育。其規模不一,有時可以達到很大的規模。例如,在1911年帕米爾的巴爾坦格河谷發生了一次大山崩,崩塌下來的物質總體積約有3.6—4.8Gm3。在幾秒鍾的時間里,岩體從600m的高處崩落下來,堵塞了河流,形成了長約75km、寬1.5km、深262m的大湖。又如本溪市的本溪湖附近1956年發生的一次山崩,將黃旗溝口的半個山塊崩落了下來。崩落時發出了震天的巨響。這次山崩是由於山的底部石灰岩中喀斯特溶洞和地下河的發展以及大量的石灰岩的開采,使山塊上部的岩層失去了支持所造成的。
在崩塌作用下,沿斜坡崩落的石塊和碎屑,在坡度平緩的坡麓地帶,堆積成為半圓錐形體,稱為倒石錐(堆)。錐的規模一般都不大,面積不超過幾百平方米。倒石錐的表面坡度決定於崩落下來的碎屑物體的自然坡度。錐的平面形狀是扇形或三角形。有時幾個倒石錐連接在一起形成倒石裾(圖3-1)。
倒石錐的坡度除與安息角(休止角)有關外,還與下伏地形的起伏有很大關系。在一般情況下,當自然坡度小於30°左右時,岩石的重力作用不能克服碎石間的阻力,倒石錐便處於相對靜止狀態。
圖3-1倒石堆及倒石裾
組成倒石錐的岩性與斜坡上部的岩石基本是一致的。其岩性比較單一,由帶稜角的碎塊組成。它們的顆粒大小混雜,排列不規則。在山坡變陡的情況下,崩塌作用會變劇烈,崩積物在垂直剖面上,會呈現自下而上顆粒變細的現象,倒石堆向山前擴大。當斜坡坡度逐漸變緩時,崩塌作用也逐漸變弱,崩落物的粒度也逐步變小,崩積物在垂直剖面上,呈現下部顆粒較粗,向上逐漸變細,倒石堆向山中倒退。
(二)地滑地形和堆積物
位於斜坡上的岩石或鬆散堆積物,沿著一個不連續的剪力面向斜坡下部移動的一種塊體運動,叫做地滑作用(Landslide)。由地滑作用形成的地形和堆積物,叫做地滑地形和地滑堆積物。
1.地滑的發生和發展地滑由滑動的岩體和滑面兩個基本要素組成。地滑地形和堆積物發生的基本條件是:(1)可以引起重力滑動的斜坡;(2)鬆散堆積物或具有裂隙和孔隙的岩石;(3)水的參加。
地滑之所以發生是滑體本身的重量所產生的沿滑面方向的切線分力,克服了滑體與母體間的內聚力以及滑體與滑面以下岩層之間的摩擦力的結果。如在圖3-2中,斜坡角為α,滑體重量為Q,則沿滑面的切線分力為F=Q·sinα,摩擦力為滑體所產生的垂直於滑面的分力N=Q·cosα乘以摩擦系數f,即摩擦力T=N·f=Q·cosα·f。
如岩體內聚力為C,則只有當F>Q·cosα·f+C時,滑動才可能發生。
滑動可以在坡度角為10°左右的斜坡上發生;坡度角越大,越有利於滑坡的發生;但發生滑坡的斜坡坡度角一般不大於30°,因為在大於30°的斜體上,一般不發生滑動,而發生崩塌。
圖3-2地滑發生機制示意圖
鬆散堆積物和岩石的裂隙度及孔隙度,與透水性和含水性呈正比,與岩石內聚力呈反比。水的進入,一方面增大了滑體的重量,另一方面,也減小了岩石的內聚力,降低了岩石的強度,增大了塑性。此外,水作為一種滑潤劑,也減小了滑體與下伏岩層之間的摩擦力,特別是水在滑面集中時,尤其如此。當構成滑體的鬆散堆積物或硬結岩層的裂隙度和孔隙度大,滑面以下伏有相對不透水層時,有利於水在滑面集中。我國西北部黃土地區,具有這種條件。黃土是一種孔隙度和裂隙度很高的鬆散堆積物。黃土之下的紅土或硬結的基岩,一般都較黃土緻密,透水度較黃土小。在這種地區,如遇暴雨,特別容易發生水在黃土層之下集中,引起地滑。
在新構造運動劇烈上升的山嶽和高原地區,河流劇烈下切的谷坡上,特別有利於地滑發生。火山爆發和地震,時常伴隨著地滑。在這些場合下,或則引起斜坡的高度變大,斜坡的坡度增大,斜坡上部的岩石和鬆散堆積物的孔度和裂隙度被增大;或則地下水的循環變得流暢;而火山爆發和地震還能夠改變地下水的循環,增大地下水量或使地下水局部集中。這些都能夠促進地滑的發生和發展。
地滑的速度通常是較緩慢的,但暴雨季節,地滑的速度也可以很大。地滑的上部,常伴有崩塌;在鬆散堆積物區,地滑的下部常與泥流伴生。地滑的規模可以由數立方米至數立方公里。
2.地滑的堆積地形地滑的基本地形是滑體與母體岩層分裂所形成的地滑崖和由滑體所構成的地滑堆積地形(圖3-3)。地滑體平面輪廓可以呈舌形、斑塊形、長條形、圍場形(圖3-4)。由於滑體各部分滑動速度不一致,可以產生裂隙。在地滑的前部受阻或速度減緩時,後來滑動下來的物質所形成的壓力,可以產生地滑隆起、褶皺、甚至上沖斷層。在隆起之間伴生封閉的地滑堆積窿地。地滑前部滑動速度大,後部滑動速度小,以致使前部與後部裂開,並在二者之間形成階梯地形——地滑階地。地滑階地也可以由於幾次間歇的地滑過程形成。
地滑堆積物是由斜坡上部移動下來的,它的岩石礦物成分與斜坡上部是一致的。在地滑過程中,構成滑體的硬結岩層或鬆散堆積物的結構和構造,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被擾動,但由於是一種沿滑面的塊體運動。所以,其結構和構造的基本特點仍然是在不同程度上被保留下來的。
圖3-3地滑結構示意剖面圖
(三)流動地形和堆積物
未固結的岩石碎屑可以如同粘土流那樣,在重力作用下發生流動。根據流動物質的類型、水飽和程度和速度可再進行細分。流動物質多數為水所飽和,其流動速度較蠕動要大,由不可目見以至非常迅速。這種流有時可侵蝕形成谷地。為水所飽和的泥流和含泥的河流是過渡的。
圖3-4地滑平面示意圖
泥流(Solifluction)是指碎屑物質為水所飽和,在重力影響下向斜坡下方的移動現象。泥流的原意沒有任何氣候內涵。但由於多用於研究寒冷氣候的地形和堆積物,而常常不確切地被認為是一種寒冷氣候的作用。為加以區別,Washburn 1967年提出凍土泥流(gelifluction)一詞來表示與凍土有關的泥流。
在高緯區夏季,由於融解可形成厚lm左右的活動層,其中含有苔原泥炭、岩屑及其它風化物質,可沿極緩的斜坡向下流動。由於冰融水不能穿過下伏的凍土層而下滲,凍土層便成為相對隔水層。便在活動層匯集起來,飽和並沖淡了活動層,使其沿斜坡向下流動。在流的尾部或下游,由於水的流失和後續泥流的堆積,形成弧形脊和槽谷。在緩坡上,泥流速度常常緩慢,每年很少超過100mm,但夏季在坡度角10°以下的斜坡上卻可達10mm/日。
泥流不限於冰凍地區。在水不能由一種飽和的鬆散堆積物表面流走而滲入其中,並在一個相對不透水層表面集中時,便可以使其飽和而發生泥流。土壤中的粘土層或不透水的基岩層都可以起到類似於凍結層的作用,在其表面集中了上覆堆積物滲透下來的水,並使堆積物飽和而發生流動。熱帶緩坡風化產物也常發生泥流。
泥流在斜坡的下部,形成泥流裾。幾次間歇性的泥流過程,可以形成幾個層狀排列的階狀的地形,稱為泥流階地(圖3-5)。在乾旱帶或熱帶地區,由於暴雨,在斜坡上部碎屑物質形成的泥流,呈舌狀向下流動,形成泥流舌。
泥流堆積物一般都是由較細粒的物質構成的,但也可以含有粗粒物質。當其流動時,細粒物質含水多,流動較快;較粗粒的物質,流速較慢,沉積於斜坡的上部。所以,在一個斜坡上發生的泥流堆積物中,沿斜坡向下,物質的粒度,陸續變小。但這並不是沉積岩學中嚴格意義上的分選。泥流堆積物不具層理,其成分與斜坡上部鬆散堆積物的岩石礦物成分是一致的。所以,可以根據泥流堆積物中的礦砂去找尋斜坡上部的礦產(圖3-6)。
碎屑物流、土流、軟泥流(Debrisflow earthflow、mudflow)這些術語與泥流(Solifluction)很接近。區別是它們的流動速度較快,並且常沿河谷流動;而泥流則呈片狀或舌狀沿著整個斜坡流動。這三個術語形成一個含水量依次增多的系列,但卻常常交互使用。碎屑流中較砂粒粗的顆粒佔20—80%,而土流和軟泥流中80%以上為軟泥和砂。軟泥流是該系統的端元含有更多的液體。
圖3-5泥流階地
土流(圖3-7)經常由於暴雨產生,在其形成中,過飽和是一個基本條件。它們可以形成於一個面狀斜坡之上或形成於一個大的地滑的末端,但更多的是形成於一些小溝的源頭部分。那裡地表徑流集中。地表徑流中的水一部分滲入細粒物質使其過飽和並發生土流。在一些小溝的源頭分布著厚層細粒殘積物的地方,土流易於發生。人工坡麓挖掘,植被破壞也是產生土流的一個主要原因。在地震區,地震伴生的水可使土狀細粒物質過飽和並產生土流。伴隨土流還常常發生崩塌現象。
鬆散粘土的土流地形像珍珠或瓶頸形,在原始崩裂處形成一個窄狹的頸。當每一個土流崩落被液化並落入鄰接低地時,新的崩落中心形成。土流擴大呈碗形進入河谷變成軟泥流。土流規模可達直徑數公里,深達100m。土流底部不平坦,包括原始地形的凹凸和它自己形成的起伏。
半乾旱和乾旱地區,暴雨急流的水中含大量泥沙,當到達山麓時,洪流擴散變成軟泥流。
圖3-6含礦砂泥流剖面、平面示意圖
1—緩坡;2—中坡;3—陡坡
圖3-7滑動土流示意圖
火山泥流(Lahar,印尼語),是形成於火山錐坡的一種碎屑物流。暴雨及火山碎屑噴發,使復雜火山錐斜坡上的不穩定火山灰飽和並發生泥流。火山湖水、融雪水、決堤水也可成泥流水源。火山泥流可以是熱的和冷的。暴雨、火山伴生水、火山錐陡坡、細粒的火山噴發物,是形成火山泥流的基本條件。
(四)蠕動地形和堆積物
蠕動是一種不可目見的非加速的斜坡運動,這種運動常發生於斜坡的風化岩石碎屑中。但該術語同樣也用於其它節理發育的岩石塊中,主要是岩塊的蠕動和主要是細粒岩屑的蠕動,分別叫做岩石蠕動和土壤蠕動。沿斜坡向下蠕動的物質堆積下來,叫做蠕動堆積物。
雖然蠕動速度緩慢,但多年累積結果卻影響頗大。大部分山坡上的岩壁和道路都顯示出由於張裂隙向斜坡下部扭動或可見錯動的向斜坡下部運動,或可以看到斜坡上的樹木向斜坡上部斜曲(圖3-8)。所有這些現象,都是由於蠕動的紋層形成的。蠕動的物質形成許多紋層,每一紋層都被其下伏紋層攜帶向斜坡下方移動。上部層累積運動速度大,向下部去遞減以至變為零。蠕動面(下限)的深度,隨岩石和鬆散堆積物中裂隙發育程度而不同。在蠕動層中,岩層和鬆散堆積物變薄並被沿斜坡向下拉長,但一般沒有明顯的斷裂。
圖3-8蠕動示意圖塊
蠕動的研究有助於礦產勘探,如煤或礦石碎屑出現於蠕動層中,便可證明其埋藏層位於斜坡上部某一部位。
由於速度慢,植物可生長於蠕動層中。熱帶森林帶內的蠕動速度最大時可達4mm/a。
土狀物質蠕動是由於加熱和冷卻、凍結和融解、變濕和變干使土壤膨脹和收縮形成的。體積膨脹使物質的一些顆粒向上錯動,或垂直於地表錯動。收縮時,顆粒卻不能回到它從前的位置,而是受到重力的影響垂直地沉積下來,從而使顆粒向斜坡下方移動了一個距離。只有少數內聚力強的粘土可使顆粒回到原來位置不向斜坡下部運動。土狀物質的蠕動發生在緩坡上。
在砂岩和頁岩構成的懸壁中,砂岩的壓力使頁岩變薄,引起砂岩蠕動,並可進一步發生墜落。
岩石蠕動產生壓力釋放節理或層狀節理,平行於懸壁面或峽谷壁。快速的侵蝕作用使應力分布不平衡,引起岩石向峽谷擴張。當張節理形成時,風化作用破壞了支持,岩體由懸壁上墜落下來,發生崩塌地形和堆積物。
㈡ 印尼怎麼做的
呃,你問的是印泥吧
一、原料:菜籽油、硃砂、黃蠟、白蠟、艾葉。
二、製作方法:
1、取純正菜籽油200克,石蠟(或蠟燭)45克、黃蠟5克,放入陶罐內用文火熬制。以保持溶液在罐內輕微沸騰為宜,並隨時將表面的油沫除去,直至無油沫浮出時將陶罐從火上取下,待油涼後用濾網將油過濾於瓷盤中。油中不得有沉澱物,如有,必須棄之不用。
2、將艾葉去粗梗,洗凈曬干並搓軟後,放入葯碾中碾壓,然後去掉黑皮及葉莖。將處理好的艾葉用布袋裝好放入水鍋內蒸煮。煮好後取出放入清水中浸泡。次日取出曬干,用手揉搓並去除雜物,所得物即為細長潔白似棉紗的艾葉纖維。;
3、用酒精洗凈硃砂並晾乾,再放入葯碾中碾細,越細越好。硃砂應選用顏色略帶紫黑色的。
4、將碾細的硃砂加入熬制好的油中研磨(比例為1:4),至"油不浮,硃砂不沉"為宜。最後將艾葉纖維分次加入,攪拌均勻成軟泥狀即成硃砂印泥。最後,將硃砂印泥分裝入塑料盒或瓷盤中壓平加蓋,即可使用或出售
5、也可在油中加入金粉或銀粉,製成個性化的印泥
.
㈢ 請問如何把做好的電子印章圖像處理成 像蓋的印尼一樣的鮮章效果!請教高手
掃描後,用photoshop處理成透明背景的圖片。
㈣ 世界上最細少的魚是什麼魚
歐洲和新加坡的科學家發現全世界最小的魚,這種魚棲息在東南亞的酸性泥炭濕地,成魚也只有一隻大蚊子大小。發現者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Ralf
Britz等人它命名Paedocypris
progenetica。P.progenetica身體瘦小透明,棲息在印尼蘇門答臘島及馬來西亞砂勞越州酸度很高的泥炭濕地。該濕地有長在水中的樹,還有厚達數公尺的泥炭軟泥,就像顏色很深的茶,表面呈黑色,酸度非常高,pH值只有三。他們在蘇門答臘發現的最小成魚是一尾雌魚,從頭到尾僅長0.79公分,不僅是全世界最小的魚,也是全世界最小的脊椎動物。P.progenetica的身體呈透明狀,頭顱很原始,腦部外露。演化的壓力使這種魚演化出相對很大的背鰭。其中雄性的背鰭更包有厚厚的外殼,而且可以伸出來抓東西。那可能是交配時用來把雌性固定在某特定位置,好讓cumshoot時能對准卵子。這是因為P.progenetica的成熟卵子並不多,每次可能只排出一兩顆。背鰭的用途也可能是把受精卵放到安全場所,或是用來清理地方准備產卵。在如此酸的環境下,科學家一直以為沒有多少生物生存,但是近來的研究發現,這種環境下依然生活著多種物種,儼然是另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不過,科學家也警告說,隨著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許多動植物已經絕種。1997年,P.progenetica生活的泥炭濕地曾經遭遇森林大火,許多地方被嚴重破壞。這種特殊的泥炭濕地也還面臨著森林砍伐、城市化以及人類開荒等行為的威脅。最小的魚舊紀錄保持者是棲息在西太平洋的海魚侏儒蝦虎魚(dwarf
goby),成魚身長為0.86公分。這些科學家另外在砂勞越發現一種同屬的魚Paedocypris
micromegethes,成魚身長0.88公分,是全世界第三小的脊椎動物。
㈤ 青龍魚如何飼養
青龍魚的屬名:學名Scleropages formosus 英文名:Green arowana
青龍魚的體長:青龍魚體長可達80公分
青龍魚的型態: 廣泛分布於東南亞的亞洲龍魚色彩突變種之一。正確的分布區域不明,從柬埔寨到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的加里曼丹等地都有其蹤跡。全身呈現淡淡的青色或是帶有青綠色的銀色,所以中文名稱為「青龍」。沒有金龍、紅龍那般華麗色彩特徵,所以價格比較平實,不管產地和色彩為何一整年都有進口。幼魚期時本色彩型特有的暗色斑紋會顯現在鱗片上,隨著成長該斑紋會在鱗片上呈現U字型或馬蹄型。斑玟帶有一點點青色味道,成魚以後鱗框不會有金色屬光澤呈現。
青龍和印尼產的血紅龍比起來體高偏低,形體和馬來西亞產的過背金龍類似,成魚的頭部和其他亞洲龍魚比起來偏小。在側線鱗數,背鰭、臀鰭的條數、脊椎骨數和其他亞洲龍魚相同。在水質方面和其他亞洲龍魚相同,性情方面也和其他亞洲龍魚一樣,兩只魚很難在空間不夠寬敞的環境里和平共存。
青龍魚的飼養:同銀龍一樣
青龍的疾病:同銀龍一樣
青龍魚的大概繁殖方法:同銀龍一樣
全長:天然超過100公分
型態
銀帶擁有十分細長而側薄的體型。嘴巴的位置位於上方,口裂延伸至眼窩後緣。下雜訊較上顎更為突出,前方並排著數個線狀的側線器官。吻端長有一對觸須,在自然環境中迦游的野生個體,成魚的觸須可以伸長至3-4cm,但在人工飼育下的個體由於生長受至阻礙往往只能長到1-2cm。下顎的齒骨十分發達,在上下顎間排列地像梳子般的圓錐形齒十分細小且銳利。各齒間的間隔十分狹小。不只前上顎骨,齒骨連口蓋的副蝶形骨與舌的構成骨皆十分發達。這是為了要一口咬碎大型甲殼類與甲蟲而發展來的。另外,上下顎更注重的是易捕捉獵物的獵捕機能而非其牙齒的咬合力。
鰓耙發展成棘狀。咕嚕嚕的大眼睛接近上顎前緣,視力十分良好。吻部很短。鼻孔位於兩眼的前上方,十分接近吻端。背鰭、臀鰭十分地長,臀鰭的起點比背鰭還要前面些。延伸出去的腹鰭第一棘條甚至超過了臀鰭的起點。胸鰭十分發達。特別是長而有力的第一棘條更是銀帶藉以躍出水面的利器。這種美妙的飛翔力更使得銀帶在南美洲當地贏得了「跳躍魚」的美稱。體側覆蓋了五列大又美的圓鱗。側線從頭部後鰓蓋的後緣上方一直通到尾柄。體高約為體長的五分之一。九十公分左右的五-八歲的公魚其體高較母魚來得大上許多。身體中間的部份甚至可以接近兩公分。像這樣如此有迫力的外型可是再怎麼貴的亞洲龍魚也比不上的。可惜的是擁有此種外型的銀帶現在已很難找得到了。
體色
在全身灰綠色的身軀里巧妙地混入銀白色。在飼育下的幼、亞成、成魚期時都喂予磷蝦的話,由於類胡蘿卜素(carotenoid)的作用,在背鰭、臀鰭的地方會鑲入紅色的橫帶,就連體側的鱗片外緣也會變成紅色。成魚時紅色漸淺而成為熏銀色、白金色。背鰭、臀鰭的邊緣白色的味道更濃,使得原本就碩大的身軀更顯龐大。由於性別的差異,母魚的顏色稍深,看起來體色呈暗色。而背部則不管公母都呈灰綠色,當作背景色來看時十分舒服。但是體側強烈的鏡面現象,使得在光線下時除了繁殖期外公母魚是很難分別的。養殖個體中也有少數全身白化的所謂白金色銀帶的色彩變異個體存在。
分布與棲息地
銀帶分布廣從南美圭亞納(Guiana)與巴西的亞馬遜河上游到下游。從下流的河口到往上游4000公里的秘魯(Peru)、依奇多斯(Iquitos)甚至更上游的Maranyun河、烏卡亞力河(Ukayari)的附近,筆者都曾經見過銀帶的蹤影。雨季時的大洪水使得亞馬遜河各個支流的水位都暴漲,大型魚都往附近的湖沼地回遊分散。雖然各自棲息在獨自的環境之中,但本種魚甚少出現在亞馬遜的主流中。支流的水潭及岸邊被水淹沒的灌木叢,甚至只要有浮草的水上草原都是銀帶的棲息地。這對稚魚來說,非但是攝食的好環境,更是躲避潛入水中的鱷魚、水鳥等掠食者的絕佳處所。是個水質從ph5.8-7.0的弱酸性軟水且混雜著軟土的水域,水溫從23到28度不等。
銀龍魚的屬名:學名:Osteoglossum bicirrohomus 英文名:Silver arowan
銀龍魚的體長:銀龍魚體長可達100公分
銀龍魚的型態:為最普遍,很早就有人飼養的南美產龍魚。體形細長,身體非常扁。從秘魯、巴西到南美圭亞納的亞馬遜河流域上游到中游都有分布,平時不太棲息在溪流主幹里,支流積水處或岸邊淺灘、沉水林間是它們的主要棲身之所。水質為ph5.8-7.0,彈性非常大,通常棲息在軟水且軟泥鋪陳的水域。偏好水溫23-28攝氏度的水域。
目前進口的個體絕大部分都是從秘魯出口,當地採集個體的進口時期集中在12-5月,通常都是腹部帶有橘色卵囊的個體。卵整大小對往後的成長沒有太大的影響,只要給予充分的水體面積,喂它們進食漂浮在水面上的赤早和切小塊的食餌就能順利成長,在飼養上沒有任何困難。
銀帶的嘴巴在眼睛前方,而口裂到眼窩後緣更後面一點的地方。下顎略為突出的地方長有一對龍須。在大自然中生長的野生個體成魚龍須可以長到3-4cm長,但人工飼養的個體頂多隻能長到1-2cm。銀帶的眼睛很大,視力非常好,背鰭和臀鰭的基底長非常長,臀鰭基底前端的生長位置比背鰭前面,尾鰭成小圓形。
1929年被魚類學家溫帶理(Vandelli)首先發現。在當地是一種食用魚。1935年引入美國。1955年引入日本。1966年日本神戶的宮田先生在九州阿蘇長陽的熱帶養殖場利用溫泉首先人工繁殖成功。但我國市場上所見的還是由南美經過美國轉口引進的人工繁殖的極少。
銀龍魚的飼養: 澳洲斑紋龍魚的生存需要弱酸性到中性的水質,硬度要求軟水(影響不大)。PH值6.5-7.5之間,DH值3-12。水溫24-28攝氏度都可以。亞硝酸鹽含量以及氯含量最好為零。
新魚入缸:新魚剛剛買回時,魚缸里的空氣泵要經過至少24個小時運行,以徹底根除水中的氯氣。如果一直使用生物過濾器那麼最好讓水達到PH值6-7,水溫為25攝氏度。在魚缸中加入小食鹽(近似1或2茶匙加在每5加倫或20公升的水中)以減少真菌攻擊的危險並且使魚健康而且提升它的胃口。如果有條件的話,最好能夠在新魚的原缸里取水回自己的魚缸(如果原缸的水沒有問題的話),已取回1/3為最好,以利於新魚對環境突變的不良反應。建議龍魚從小養起。
日常管理:每周至少換水20%-30%,氨含量不要超過0.1百萬分率(mg/1)。不要使溫度、PH值突然變化,如變化突然會導致龍魚的突然死亡。每周測試PH值和其它有毒物質的含量以遭遇不策。換水時一定要小心謹慎,要避免龍魚受驚。而且飼養龍魚的時候一定要避免完全的換成新水,否則會對魚造成傷害。如果你見到龍魚的鰭和鱗片脫落的話,就是換水過多造成的你可以暫停換水它們就會自然的復原;但換水量也不可太少,太少會使魚鰭變得不透明、眼球渾濁嚴重的會造成腮蓋翻轉。
魚缸尺寸:由於龍魚屬於大型魚類,魚缸至少長1.5米,寬0.5米,高0.7米。魚缸一定要加蓋,龍魚屬於上層游動的魚,喜歡跳躍,以避免無人時躍缸而出窒息而死。
光照:紅龍魚需要光很多,每天光照最好達到4個小時。其它龍魚也最好能達到8個小時的光照。有些養魚愛好者,比如養紅魚,喜歡用紅色的光來照紅龍魚,這樣以達到更好的效果。龍魚最好的光照是白天的日光,長期使用燈光會遮暗龍魚的背部。
過濾: 龍魚幼魚體形過大所以不太合適養在水草箱里。魚缸大那麼過濾的問題就比較突出了。適用於龍魚養殖的過濾系統主要有上部過濾器、外置式過濾器、上部+抽水沙層式過濾器、溢流式過濾器幾種。但要注意的是在布置龍魚箱的時候你應該考慮布置一個揚水馬達(沖浪泵)這樣做的好處極大:一、可以形成強力的水流、二、增加水中的溶氧量、三、更加重要的是可以使龍魚保持一定的運動量,以維持魚體的優美體形、四、也很重要的是,可以避免龍魚翻腮,發生翻腮時可以對翻腮進行修剪,在復原期使用揚水馬達可以促使生長中的腮翼平順。
龍魚的餵食:龍魚在吃食時用力過猛會撞到缸里的某一個角度以導致受傷,餵食時最好在魚缸的中間來投食。龍魚屬於肉型性動物,大部分龍魚的食譜為,青蛙、泥鰍、板球、金魚、螞蚱、小蝦等等。在餵食有一個加色的問題,比如說紅龍,餵食紅箭或小蝦就對紅龍的增色起到一定的作用,因為紅箭和小蝦體中含有紅色素。12厘米以下的幼魚剛剛開始吃生餌,這時你可以投喂剛剛脫殼的白色麵包蟲、小蝦(一定要去掉頭尾,最好是剝成蝦球投喂以免硬殼傷其腸胃)、血蟲等較適口的餌料。要少吃多餐一天投喂四次。 15厘米左右的小龍魚可餵食正常的麵包蟲和小蝦(小蝦最好去掉蝦劍)、也可以投喂1.5厘米的小魚。此時的龍魚生長迅速,食量驚人。可適當增加投餌次數和投餌量。 20厘米以上的龍魚可以投喂較大型的魚、蝦、泥鰍、肉塊等餌料。還可以投喂各種昆蟲等活餌,這些都是龍魚喜歡的食物,但要注意不要讓這些餌料受到污染。 另外,內臟,尤其是肝臟是不合適喂養龍魚的,其較多的脂肪會造成龍魚的疾病。活餌中金魚並不是一種好的餌料,研究顯示專吃金魚的龍魚飼養在狹小的水族箱里所染上的傳染病或寄生蟲幾乎全是金魚傳染的。 人工餌料最好是使用脂肪含量較少的牛肉,當然你有條件的話,可以買成品的龍魚專用餌料。不過剛開始投喂人工飼料的時候龍魚會很不習慣,需要人工馴餌。
銀龍魚的疾病: 眼球下垂症:長期投喂底層食物造成,如果放回池塘將恢復。把魚缸全部用不透光的黑紙蒙住,在魚缸上部增加一盞白燈,餵食頂層食物或在魚缸頂部放置一個物體以吸引龍魚的注意力,3個月後拿掉黑紙。
翻鰓症:由於水質不潔引起,空間不夠,溶氧量不足,水溫變化突然。在疾病的初始會看到魚鰓不規則的運動,呼吸急促,鰓蓋上的軟膜向外而不是向里,並且能看到魚鰓的紅色。盡快改變水質,提供更多的氧氣,魚鰓會由軟變硬,沒有選擇的餘地只能實行外科手術。手術需要:剪刀、手套、消毒酒精、干凈並潮濕有布、麻葯。找一個干凈的塑料口袋,在口袋內裝水,把龍魚放到口袋裡,在口袋的水中加麻葯,待麻葯起作用,把龍魚從口袋中拿出放到干凈並潮濕的布上用剪刀(保證消毒)進行修剪,然後把龍魚放回缸中,增中溶氧量,當龍魚恢復知覺後讓龍魚休息並息讓它在暗淡的條件下休息。如果龍魚對食物沒有任何興趣,每天抽換20%-30%的水,改變水的質量6天,增加食鹽以減少寄生蟲攻擊的危險、
白點症: 由寄生蟲原生動物門引起,在龍魚身上某一部分或大部分布滿白色的小點。主要影響鰭和降低龍魚的胃口,並且經常能看到龍魚磨擦身體。把溫度提高到30甚至34攝氏度並加3% 濃度的小食鹽。如還不行就要單獨入葯缸治療。
蒙眼症:由於水質不潔或外作引致,魚的眼睛被白色物質包住。把溫度提高到30甚至31攝氏度並加3%濃度的小食鹽,進入正常的換水程序,通常4-6個月可以改善。
水腫病:由溫度或PH值的突然變化引起,龍魚游動時失去了平衡並停止進食,幾天之後便後死亡。增加水流,逐漸地提高水溫至34攝氏度(每2小時提高1度),增加1%的食鹽,每2天放進四環素,看說明書用黑水調節水質直至好轉。
咬自己的尾巴:有兩種懷疑的原因。第一,由細菌感染。第二,龍魚認為自己的尾巴是敵人的尾巴。龍魚咬自己的尾巴,尾巴雜亂不堪。很快的改變水質,增加溶氧量,提高溫度至34攝氏度,增加食鹽可解決細菌感染問題。換20%-30%的水一直維持6天。如沒有好轉可在魚缸內中一面鏡子分用龍魚的注意力或可給龍魚配另外一種魚。如龍魚還沒有好轉那隻能選擇最後一個辦法,把尾巴切除。切除過程:用塑料口袋把龍魚放入,在口袋的水中加麻醉葯,待葯物起作用,把龍魚放在干凈並潮濕的布上,用剪刀(消毒)把尾巴剪成扇形(如剪成扇形會使龍魚長出更美麗的尾巴), 每天抽換20%-30%的水,改變水的質量6天,增加食鹽以減少寄生蟲攻擊的危險。
鰭腐爛:由於細菌感染使鰭邊變的灰白並腐爛。盡快改變水質,增加溶氧量,逐漸地提高水溫至34攝氏度(每2小時提高1度),增加1%的食鹽,維持6天的好水。
腫脹並突出的肛門:由於吃不潔或鋒利的食物引起腸道感染,這是眾多疾病中最難痊癒的疾病,感染可以消失但肛門依然突出。增加水流,逐漸地提高水溫至34攝氏度(每2小時提高1度),增加1%的食鹽,每2天放進四環素,看說明書用黑水調節水質,暫切不喂鋒利的食物。
水霉: 黴菌寄生於魚的外傷部位形成的二度感染。危害極大。可用金黴素、紅黴素塗於患處,並用四環素葯液浸泡,或用2%的食鹽水浸傷口15分鍾。也可用海寶苯氧基乙酵葯品。
貓頭虱病: 節肢動物貓頭虱寄生魚體吸食魚血造成的疾病。數量較少時可以用手直接拔除寄生蟲,並塗上抗生素軟膏。如果魚體幼小或寄生蟲數量太多時可用八萬分之一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洗病魚1小時,水溫25-30攝氏度時每日一次共三次即可。也可用海寶克膚蟲靈葯品。
紅斑病:(列印病) 病毒性疾病,可以說是絕症。可以嘗試將水溫提高到36攝氏度,並用口服抗生素結合葯浴。建議試試黑拿敏。
自切症: 幼魚期的龍魚在受驚後,其背鰭、尾鰭、臀鰭在靠近身體的底部產生局部或完全斷落的現象。斷落面一般不會出血過多。斷鰭會自己長出來。 為預防二次感染可加一定量的甲基藍。(用量為常規用量的10%)
脊柱彎曲: 症狀是魚的脊柱彎曲成S形。可能是由於稚魚期使用葯物不當、水質不良加上運定量不足或營養不良造成。 治療幾乎不可能,關鍵在於預防:保持水質清潔、注意營養均衡而充分、盡量預防其它的魚病並盡量不要使用葯物、放入揚水馬達增加魚的運動量、水族箱要盡量的大。
脂肪過多:原因是攝食過多,運動有不足自然就會長得象個豬啦。不會死的但會減壽和造成無法產卵。 預防:1、每周選1-2天停食。 2、放入揚水馬達或選幾條龍魚配胖魚一起玩以增加運動量。
厭食症:病魚整天不進食,趴在缸底一動不動。水質又沒問題,正常得不得了。這是水中環境變化使魚有緊迫感造成的,更換餌料來慢慢的使魚適應。
龍須打結:水質不佳,導致食慾不好、沒有元氣,因而有這種情形,可換水改善水質,增進食即可。
魚鱗蛀蝕:魚鱗蛀掉,有兩種可能 1.長期下葯 2.感染體外寄生蟲 前者換水減低葯量即可,後者要下殺體外寄生蟲葯。
銀龍魚的繁殖: 龍魚的生長期和成熟所用的發育期很長,一般雌魚須6-12年,雄魚須5-16年才可繁殖(這要看你的養殖水準了)。而且並不是所有的龍魚都能在水族箱里繁殖,象金龍魚就不行。現在主要在水族箱中繁殖的龍魚有銀龍、紅龍(相當困難,至今國內還有沒成功的報導)、青龍、澳洲龍魚等幾個品種。 龍魚和慈鯛魚一樣屬口孵魚類,而且也是自然配對的魚。自然界中的龍魚繁殖時會將魚卵含在口中孵化,孵化後雄魚會在仔魚附近看管,遇到敵害來襲或驚嚇時,親魚會將仔魚含在嘴裡直至危險過去。這樣子會一直維持到仔魚能自行覓食為止。 1966年日本的宮田先生和田上四郎利用溫泉水和自己設計的鋼精混凝土水槽完成了銀龍魚的首次水族箱繁殖。至今他們設與阿蘇溫泉地區的繁殖場的繁殖數目都相當可觀。 那麼怎麼樣進行龍魚的水族箱繁殖呢? 首先龍魚繁殖的水體要寬,比較好的繁殖箱最好在2米以上200×90×60或者250×100×60的水槽都可以。 親魚的准備:由於龍魚有自己配對的習慣,不喜歡有人為的給它們伴侶。所以可以自小將數尾稚魚一同飼養(5-7年),由其自由配對。也可以在大水槽中將已經成熟的魚一雌一雄放置於水槽兩側,用隔板隔開,隔板上一定要打上洞,以利於兩側的水循環。魚會適應這里的情況,當你發現龍魚有發情的現象時就抽開隔板,這時它們會作出特殊的追尾動作,接著會互相撕咬魚鰭,特別是臀鰭到尾鰭這一段。龍魚會受到驚嚇而跳躍,或者沖撞,甚至會造成龍須斷落和出血。這樣的傷害短時間內不會對龍魚的生命構成威脅,所以大家要忍耐。幾天後,如果兩條龍魚開始平靜下來,並且開始緩慢的游動有了親密的靠在一起的表現就說明配對成功了。如果依然打鬥得厲害就說明配對不成功,你就該檢查所配對的魚是否還未成熟?是否水中有什麼不應該有的物質?然後將它們分開飼養,重新配對。 成熟雌雄魚的辨別:雄魚一般喜歡在雌魚面前炫耀自己一番,最主要的是雄魚的體形修長,胸鰭也較長,呈深紅色。雌魚的腹部由於卵的原故顯得飽滿脹大。產卵期時雌魚的輸卵管突出。雄魚的輸精管則凹出。這都是區別。
水質管理:配對中的龍魚都會有受傷現象,所以水質的管理在繁殖當中極為重要。
1、要注意餌料的投喂不要過量,並且必須及時的抽取殘餌。
2、發現有患病的跡象時應立即進行葯浴處理,並注意預防其它的魚感染。由於龍魚對葯品極為敏感,所以投葯量要比平常少很多,關於這一點我們會在龍魚的疾病中提到。葯浴期間要注意比平時多換水。
3、PH值保持在6.2-7.2以防止酸性過多症,水溫在26-28攝氏度。 當你做好這些,看到親密的龍魚夫婦靠在一起,停在水族箱的底部某處靜止不動時,這里就是它們選好的產卵場所了。趕緊找東西遮遮光吧。這樣可以使它更加安心,方便產卵。 當你看見雄魚將卵含到嘴裡時就可以耐心等待幼魚的孵化了。雄魚照顧魚卵的時候雌魚就會在一旁守護,大約經過60天左右,魚苗就會在雄魚的口中進進出出了。魚爹會慢慢的將幼魚放出來顯得關愛備至。這樣 一直要到90天左右。幼魚會較少的進出魚爸的嘴了。這時就可以悄悄的將幼魚撈起來了,撈的時候要有耐心,因為其他的小傢伙肯定會躲到魚爸的嘴裡久久不出,你就慢慢的等吧。雄魚一般會含住40枚卵,但最後只會有十來條小魚。可見龍魚的繁殖實在是不容易。 從產卵開始前親魚就會停食,直至幼魚離開雄魚都不會進食,所以一次產卵繁殖對雄魚的傷害是極大的。如果繁殖前的喂養不夠好的話,雄魚會因此一蹶不振甚至死亡所以要注意繁殖前的在÷飼養准備工作。對魚卵進行人工孵化的試驗到現在還未取得進展,所以雄魚不得不一直的辛苦下去了。
㈥ 印尼發現已知世界最古老洞穴壁畫!為何這種畫像能保留至今
壁畫之所以可以保護時間那麼久,是因為它的泥層結構與眾不同,這樣的技術使得它們可以經歷幾千年甚至幾萬年經久不衰。
2021年1月16日中國新聞網在微博上曝出,我國的考古學家在印度尼西亞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洞穴壁畫,以我們目前的科技推斷,這幅壁畫至少是45500年前的,壁畫中的內容繪制的是野豬,並且粗略的圖上的紅色的顏料。
隨著我國科技的進步,我國科研人員以及歷史學家對文物的鑽研程度也在日益深入,希望我們在保護並修復歷史文物遺產的時候,盡可能不要傷害到它,可以讓它滿足公眾的欣賞並長久保存下來。
㈦ 印尼乾的硬硬,有什麼辦法能叫它變軟,能使用
你好,現在超市有賣一種印油的,加到裡面待完全滲透後就可以繼續使用了。一般在文具類專櫃有賣。價錢也不貴。
㈧ 印尼那麼多島嶼,為什麼能揉成一個國家
有。在馬來西亞東部海域中有與印尼爭議的島嶼與領海。從前表示一個國家,汶萊,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在很久千是一個國家
㈨ 蝦跟龍蝦有什麼差別
龍蝦,又稱克氏螯蝦,學名克氏原螯蝦,英名RedSwamp Crayfish或Red Swamp Crawfish,學名Pro-cambarusClarkii(Cirard),龍蝦在分類上屆甲殼綱Cmstacea,十足目OrderDecapoda,爬行亞目Reptantia。
全世界共有龍蝦400多種,北美洲是龍蝦分布最多的大陸,分布在北美洲的有兩個科(蟹蝦科,螯蝦科),12個屬,300多種。在300多種龍蝦中多數經濟價值較低,其中Cambarellus屬的種類個體最小,個體重量很少超過lg;個體較大(每尾可達到50-80g)和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龍蝦有原螯蝦屬Procambams,螯蝦屬Cambarus,太平洋螯蝦屬Pacifastacus和叉肢螯蝦屬Orconectes的種類,其中克氏原螯蝦占整個龍蝦產量的70-80%。
我國是龍蝦分布最少的國家之一,僅有四個種,克氏原螯蝦,東北螯蝦Cambaroides dauricus,史氏擬螯蝦C.schrenkii和朝鮮螯蝦C.Similis,後三種僅分布於我國東北三省、朝鮮和日本。
2、形態特徵
(1)外形
龍蝦體表披一層光滑的堅硬外殼,體色呈淡青色、淡紅色。身體分頭胸部和腹部,頭胸部稍大,背腹略扁平,頭胸部與腹部均勻連接。
龍蝦的頭胸甲背面前部有4條脊突,居中兩條比較長和粗,從額角向後伸延;另兩條較短小,從眼後棘向後延伸。這4條脊突是該蝦與淡水螯蝦區別的顯著特徵。
(2)附肢
龍蝦頭部有觸須3對,觸須近頭部粗大,尖端小而尖。在頭部外緣的一對觸須特別粗長,一般比體長長1/3;在一對長觸須中間為兩對短觸須,長度約為體長的一半。棲息和正常爬行時6條觸須均向前伸出,若受驚嚇或受攻擊時,兩條長觸須彎向尾部,以防尾部受攻擊。
胸部有步足5對,第1-3對步足末端呈鉗狀,第4-5對步足末端呈爪狀。第2對步足特別發達而成為很大的螯,雄性的螯比雌性的更發達,並且雄性龍蝦的前外緣有一鮮紅的薄膜,十分顯眼。雌性則沒有此紅色薄膜,因而這成為雄雌區別的重要特徵。
尾部有5片強大酌尾扇,母蝦在抱卵期和孵化期,尾扇均向內彎曲,爬行或受敵時,以保護受精卵或稚蝦免受損害。
(3)棲息習性
①底棲
龍蝦喜棲息於水草、樹枝、石隙等隱蔽物中。該蝦晝伏夜出,不喜強光。在正常條件下,白天多隱藏在水中較深處或隱蔽物中,很少活動,傍晚太陽下山後開始活動,多聚集在淺水邊爬行覓食或尋偶。若受驚嚇,迅速逃回深水中。該蝦多喜爬行,不喜游泳,覓食和活動時向前爬行,受驚或遇敵時迅速向後,彈跳躲避。
②趨水
龍蝦有很強的趨水流性,喜新水活水,逆水上溯,且喜集群生活。在養殖池中常成群聚集在進水口周圍。下大雨天,該蝦可逆向水流上岸邊作短暫停留或逃逸,水中環境不適時也會爬上岸邊棲息,因此養殖場地要有防逃的圍欄設施。
③好鬥
龍蝦生性好鬥,在飼料不足或爭棲息洞穴時,往往出現凌強欺弱、欺小怕大現象。
幼體的再生能力強,損失部分在第2次蛻皮時再生一部分,幾次蛻皮後就會恢復,不過新生的部分比原先的要短小。這種自切與再生行為是一種保護性的適應。
(4)掘洞習性
龍蝦喜歡掘洞,並且善於掘洞。
①掘洞深度與速度 龍蝦掘洞的深度是決定其危害程度的關鍵因素。據我們對35例龍蝦洞穴的實地測量,大多數洞穴的深度在50-80厘米,約占測量洞穴的70%左右,部分洞穴的深度超過1米,我們測量到最長的一處洞穴達2.1米。通常,橫向平面走向的龍蝦洞穴才有超過1米以上深度的可能,而垂直縱深向下的洞穴一般都比較淺。龍蝦的掘洞速度很快,尤其在放入一個新的生活環境中尤為明顯。大豐龍蝦試驗池甲,放入龍蝦經一夜後觀察,在砂質土壤條件下,大部分龍蝦所掘的新洞深度超過30厘米。
②龍蝦洞穴的位置 龍蝦掘洞的洞口位置通常選擇在水平面處,但這種選擇常因水位的變化而使洞口高出或低於水平面,故而一般在水面上下20厘米處,龍蝦洞口最多。但龍蝦掘洞的位置選擇並不很嚴格,在我們試驗基地,在水上池埂,水中斜坡,及淺水區的池底部都有龍蝦洞穴,較集中於水草茂盛處。
③生存環境對龍蝦掘洞的影響 水體底質條件對龍蝦掘洞的影響較為明顯,在底質有機質缺乏的砂質土,龍蝦打洞現象較多,而硬質土打洞較少。在水質較肥,底層淤泥較多,有機質豐富的條件下,龍蝦洞穴明顯減少。但是,無論在何種生存環境中,在繁殖季節龍蝦打洞的數量都明顯增多。
(5)適應性
①環境要求龍蝦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各種水體都能生存,無論是湖泊、河流、池塘、河溝、水田均能生存,甚至在一些魚類難以生存的水體也能存活。龍蝦耐低氧能力較強,在水體缺氧的環境下它可以爬上岸進行鰓呼吸以維持生存。水質的PH值在5.8-9范圍內,溶氧低於1.5mg/L時仍能正常生存。正常生長要求溶解氧在3ml/L以上。
②水溫
龍蝦生長適宜水溫為24℃-30℃,當溫度低於20℃或高於32℃時,生長率下降,水溫15℃以下時幼體成活率極低。飼養水域晝夜溫差不能過大,仔蝦幼蝦晝夜溫差不要超過3℃,成蝦不要超過5℃,否則會造成重大損失。
在珠江三角洲及華南沿岸地區,一般均能自然越冬,為防較大寒潮襲擊,可將越冬成蝦放在較深的養殖池中,並在養殖池西北角搭擋風牆或防寒棚。胚胎發育適宜水溫為22℃-32℃,若保持28℃-30℃,孵化時間可大為縮短。
③PH值
龍蝦適宜PH值范圍為5.8-9,但在繁殖孵化期要求PH值為7.0左右,溶氧量3mg/L以上。但它的抗逆力很強,能生活在一些生活污水、輕度工業廢水中,在農葯施用地區的田溝、渠道中也有分布。
(三)食性與生長
1、食性
龍蝦是偏動物性的雜食性動物,但食性在不同的發育階段稍有差異。剛孵出的幼體以其自身存留的卵黃為營養,之後不久便攝食輪蟲等小浮游動物,隨著個體不斷增大,攝食較大的浮游動物、底棲動物和植物碎屑,成蝦兼食動植物,主食植物碎屑、動物屍體,也攝食水蚯蚓、搖蚊幼蟲、小型甲殼類及一些水生昆蟲。在人工養殖情況下,幼體可投喂豐年蟲無節幼體、螺旋藻粉等,成蝦可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或以人工配合飼料為主,輔以動、植物碎屑。
2、蛻殼與生長
龍蝦是通過蛻殼實現生長的,蛻殼後的新體殼於12-24小時後硬化。在水溫25℃-30℃條件下,飼養6-8個月,體重可達60-150克。龍蝦生長總的趨勢是:從孵化後到體重20克這一階段內,生長速率是加速度的增長;在達到50-100克的階段,其生長的速率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超過這個階段,生長速率便呈下降的趨勢。因而形成一個倒u字形的生長曲線。蛻皮分長蛻皮和生殖蛻皮兩種,幼蝦脫離母體後,很快進入第1次蛻皮,換上柔軟多皺的新皮,並迅速吸水增長,此乃生長蛻皮,由幼體到成體共蛻皮11次。雌蝦性成熟後便開始生殖蛻皮,以後每次交配產卵前都要進行生殖蛻皮。
(四)繁殖習性
1、雌雄鑒別
龍蝦雌雄有所區別,主要可通過以下方法鑒別:
1)同齡親蝦個體,雌蝦比雄蝦大;
2)體長相近的親蝦,雄性的大螯比雌性的粗大,且雄性大螯腕節和掌節上的棘突長而明顯;
3)雌蝦的第1腹肢退化,很細小,第2腹肢正常,雄蝦第1、2腹肢變成管狀,較長,為淡紅色,第3、4、5腹肢為白色,這是雌雄之間在外形上最明顯的鑒別性特徵。
2、性成熟
龍蝦在天然環境中6-12個月齡達性成熟,已達性成熟的個體體重一般為30-100克。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一般6個月可達性成熟。同齡親蝦,一般是雄蝦個體比雌蝦稍大。同池塘飼養的龍蝦群體,雌雄性比接近1:1。
3、繁殖
龍蝦9-12月齡成熟,交配季節一般在4月下旬-7月,群體交配的高峰期在5月。交配時雌蝦仰卧水面,雄蝦位其上以龍足鉗住雌蝦前足,步足抱住雌蝦將交接器插入雌體,交配時間10-30分鍾。交配後3-10小時,雌蝦開始產卵,為一次性產卵,產出的卵粘附在腹足的剛毛上。抱卵量約500-1500粒,隨個體大小而異。胚胎發育長短與水溫高低密切相關,水溫較高孵化時間短,水溫較低則孵化時間延長。孵化出的稚蝦仍附於親蝦的游泳足上,在母體的保護下生長一段時間。在母體的腹部泳足上都附有生長到不同階段的龍蝦幼蝦,最大的龍蝦幼體體長達1.0-1.1厘米。從第一年初秋龍蝦稚蝦孵出後,龍蝦幼體的生長、發育和越冬過程都是附生於母體腹部,到第二年春季才離開母體生活。龍蝦這種繁育後代的方式,保證了後代很高的成活率。
4、產卵
龍蝦屬一年多次產卵類型。水溫升至20℃以上時,親蝦便開始產卵,產卵季節在粵東地區可持續6個月之久,一年可產卵3-4次。產卵量隨個體大小和性腺發育程度而異,一般每次產卵300-1000粒。個體較大的雌蝦懷卵量多些。
5、胚胎發育
龍蝦受精卵粘附於雌體腹肢進行胚胎發育,5-8周後孵化出幼體。受精卵發育速度與水溫高低有關,溫度高孵化時間短。受精卵初始卵徑達2毫米,隨著胚胎發育進展,受精卵在不同發育時期顏色呈現有規律的變化,從初產時的淡乳白色依次變為深褐色,出現黑色眼點,最後變為橘紅色,此時幼體即將孵出。在32℃水溫下,受精卵發育過程中的上述顏色出現時期依次為:淡乳白色1-5天;深褐色12-14天;眼點出現20-33天;橘紅色28-35天;破膜而脫離母體35-40天。
6、幼體發育
剛孵出的龍蝦幼體體形構造與成體基本相同,平均體長約9.5毫米,仍繼續攀附於雌蝦腹肢上1-2周,在此期間幼體也會偶爾離開母體活動。剛孵出幼體依靠卵黃囊營養,直到孵化3周後完全獨立生活為止。在適宜的條件下,50-60天後幼體經5-8次蛻殼,體重長至0.5- 2克,便可放人池塘進行成蝦養殖。 、常見蝦蛄種類蝦蛄 mantis shrimp軟甲綱掠蝦亞綱動物的通稱。掠蝦亞綱中僅有口足目 ,其中除全為化石種類的古蝦蛄科外,現生種分4個總科:深蝦蛄總科、指蝦蛄總科、蝦蛄總科和琴蝦蛄總科。全為海生。掠蝦類起源於古生代的侏羅紀現存300餘種。絕大多數種類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少數見於溫帶。中國沿海均有,南海種類最多,已發現80餘種。蝦蛄身體窄長筒狀,略平扁,頭胸甲僅覆蓋頭部和胸部的前4節,後4胸節外露並能活動。有1對帶柄的復眼。這兩個體節在頭部前端能活動。腹部寬大,共6節,最後另有寬而短的尾節,與腹部最後1對附肢構成尾扇。口位於腹面兩個大顎之間。肛門開口於尾節腹面。蝦蛄多穴居,常在淺海沙底或泥沙底掘穴,穴多為U字形。口足類為肉食性,多捕食小型無脊椎動物;此類動物體能以尾肢摩擦尾節腹面或以掠肢打擊而發聲。蝦蛄科、琴蝦蛄科等體形較大種類的肉和卵巢可食,味道鮮美,口蝦蛄成熟的卵巢的鮮美程度遠遠超過中國對蝦。體形較小的個體常為黃魚、章魚的鉺料。數量最多的是口蝦蛄,中國以黃渤海區產量最大。 他們攻擊獵物的方式很像陸地上的螳螂,所以西方人俗稱他們為螳螂蝦(Mantis shrimp)。地方名;皮皮蝦、蝦耙子、蝦公駝子、賴尿蝦、螳螂蝦、爬蝦、口蝦蛄、富貴蝦、琵琶蝦。蝦蛄是一種營養豐富、汁鮮肉嫩的海味食品。其肉質含水分較多,肉味鮮甜嫩滑,淡而柔軟,並且有一種特殊誘人的鮮味。每年的春季是其產卵的季節,此時食用為最佳。肥壯的蝦蛄腦部滿是膏脂,肉質十分鮮嫩,味美可口,可惜殼多肉少。但其蛋白質含量高達20%,脂肪0.7%,以及維生素、氯酸、肌苷酸、氨基丙酸等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蝦蛄性溫、味甘。有補腎壯陽、通乳脫毒之功效。科:蝦蛄科 中國名稱: 條尾近蝦蛄同種異名: Squilla fasciata / Squilla subfasciata主要形態特徵:眼睛具雙角膜,明顯地較眼柄闊。外殼光滑。頭胸甲窄,並具有尖銳的前側角。頭胸甲並沒有中央脊,而在中間脊位置上有縱溝。捕肢的指節具有6齒。第五胸節只有一側突,指向前方成一尖齒。第六及七胸節有一寬圓的側突。第八胸節的側緣較圓。由第五胸節至第五腹節並無亞中央脊。尾柄具有長的中央脊、亞中央脊、及數對短縱脊。尾肢內叉的內緣有7-14隻小刺;尾肢外肢具有7-10隻可動刺。 體色: 體呈灰褐色至橄欖綠色,具不規則斑駁表面。尾節基刺尖端呈深紅色。尾肢外肢末端呈黑褐色。尾節不具斑點。體長: 小至中型,體長可達100毫米。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地區,由西印度洋至菲律賓、越南、香港、台灣、中國、日本、新卡利多尼亞及澳洲。 棲息環境:棲息於55公尺以下水深之沙泥底或碎石底海域。 科:蝦蛄科 中國名稱: 多脊蝦蛄同種異名: Squilla multicarinata 主要形態特徵:眼睛具雙角膜,闊度不及頭胸甲長度的1/3。眼角鱗片沒有分叉。眼柄不具隆脊。頭胸甲具正常量量的隆脊外,更有無數附帶的縱脊。頭胸甲的中央脊明顯,但不被其叉裂的底部中斷。頭胸甲下具大顎須。捕肢的指節具有5齒。第五胸節具有雙側突,胸節中線兩側具橫脊。由第六胸節至第六腹節整個身體滿布緊密的縱脊。每條縱脊末端均有尖刺。尾柄的前側圓突具尖端。 體色: 體呈啡黃色,在第二及第五腹節上有深色方形斑駁。尾肢外肢末端呈黑色。體長: 中型,體長可達90毫米。分布: 由日本至印度,包括中國、香港、越南、菲律賓及緬甸。棲息環境:棲息於50公尺以下水深之泥底海域。 科:蝦蛄科 中國名稱: 飾尾綠蝦蛄同種異名: Squilla decorata / Clorida juxtadecorata 主要形態特徵:眼睛細小,具雙角膜,較眼柄窄。眼柄短而腫脹。額角板短,闊度大過長度,而且具有圓邊。頭胸甲前側角尖;但沒有中央脊及中間脊。頭胸甲下具大顎須。捕肢的指節具有5齒。第五胸節只有一尖而向前彎的側突。第六及七胸節側突寬圓。第一至第五腹節具有明顯的亞中央脊。尾柄底部除肛後脊外,還有很多隆脊和結節;但尾柄的中央脊和側緣均不具結節。尾肢外肢側緣具有6條或以上的可動刺。 體色: 體呈奶白色至淺啡色,不具明顯色斑。體長: 小至中型,體長可達95毫米。分布: 中國東海和南海、香港、越南東京灣至泰國阿達曼島。棲息環境:棲息於30公尺以下水深之泥底海域。 科:蝦蛄科 中國名稱: 窩紋網蝦蛄同種異名: Squilla foveolata 主要形態特徵:眼睛細小,具雙角膜,略較眼柄窄。頭胸甲及腹背滿布粗糙的網狀脊。頭胸甲具有正常量量的隆脊,但被網狀脊隱藏。捕肢的指節具有6齒。第五胸節具有細小而尖銳的雙側突。第六胸節的雙側突寬圓。第七胸節的前側突尖細,而後側突寬圓。腹節亦具有正常量量的隆脊。尾柄有數列彎曲的附帶的縱脊。體色: 體背及尾扇呈灰紫色。體長: 中型,體長可達105毫米。分布: 澳洲、婆羅洲、西北印尼至緬甸、越南、香港及中國。棲息環境:棲息於50公尺以下之軟泥底海域。 科:蝦蛄科 中國名稱: 伍氏口蝦蛄同種異名: Squilla woodmasoni / Oratosquilla woodmasoni 主要形態特徵:眼睛大,並具雙角膜,闊度不及頭胸甲長度的1/3。額角板短而闊。頭胸甲具有正常量量的隆脊;中央脊與叉裂中斷,而叉裂缺如或不明顯。捕肢的指節具有6齒;長節有尖銳的長節刺。第五胸節具有細小而尖銳的雙側突。第六及七胸節的雙側突向外伸展。第八胸節只有單側突。尾柄中央脊的兩側不具結節列。尾肢外肢側緣具有7-10條可動刺。 體色: 體呈淺綠色,其隆脊紅褐色。尾柄背部中央呈栗色,後緣黃色;基刺粉紅色。尾肢的外肢及內肢藍色。體長: 中至大型,體長可達155毫米。 分布: 西印度洋至印尼、越南、香港、台灣、中國、日本、菲律賓及澳洲。棲息環境:棲息於50公尺以下之平坦沙泥底淺水海灣或近岸水域。 科:蝦蛄科 中國名稱: 猛蝦蛄同種異名: Squilla harpax / Harpiosquilla japonica / Harpiosquilla intermedia / Harpiosquilla malagasiensis / Harpiosquilla paradipa 主要形態特徵:眼睛具雙角膜。額角板呈三角形,前端較修長。頭胸甲具有中央脊,其後側邊緣深入向內凹陷。捕肢的指節具有8齒;掌節外緣具有一列修長而筆直的小刺。第五胸節有圓渾後緣。第六至第八胸節的亞中央脊及中間脊不具刺。第一至第五腹節具矮小的亞中央脊。尾肢的外肢前端外緣具8 — 10隻可動刺。體色: 體背呈淺褐青色。隆脊及體節後緣呈黑褐色。第六腹節的亞中央脊深綠色。尾柄中央脊的兩邊有一對深色斑點;尾柄基刺脊呈綠色。尾肢的內肢邊緣呈黑褐色,外肢則為黃褐色。體長: 大型,體長可達260毫米。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地區,由紅海及西印度洋至日本及澳洲,包括中國、香港、台灣、菲律賓及越南。 棲息環境:棲息於70公尺以下水深之泥沙底海域。 科:蝦蛄科 中國名稱: 長叉口蝦蛄同種異名: Squilla nepa / Oratosquilla nepa 主要形態特徵:眼睛具雙角膜。額角板呈圓形,並無中央脊。頭胸甲的中央脊與叉裂沒有中斷,而叉裂長及裂於背穴之後。捕肢的指節具有6齒。第五胸節具有雙側突。第四腹節的亞中央脊通常具後刺。尾肢的外肢前端外緣具8 — 10隻可動刺。體色: 體背呈灰綠色。全部隆脊、溝及體節後緣均呈褐綠色。尾柄的中央脊及側緣呈深綠色。尾肢內叉及外叉末端的基刺呈紅色。尾肢外肢的尾節呈黃色。體長: 中至大型,體長可達165毫米。 分布: 印度西太平洋,由中國、台灣及香港至西印度洋及紅海,包括新卡利多尼亞、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玻里尼西亞、澳洲。 棲息環境:棲息於25公尺以下水深之平坦沙或泥底海域。 科:蝦蛄科 中國名稱: 口蝦蛄同種異名: Squilla oratoria / Squilla affinis 主要形態特徵:眼睛具雙角膜。額角板寬而頂端圓滑。頭胸甲的中央脊與叉裂沒有中斷,而叉裂裂於背穴之前。捕肢的指節具有6齒;長節外緣具有長節刺。第五至第七胸節具有雙側突。第五胸節的前側突不但尖銳和修長,而且向前側方伸出;其後側突較小和向側方伸出。第六及第七胸節的前側突鈍、修長、並向側方伸出;其後側突較寬及呈三角形。第五及第六腹節的亞中央脊有刺;第四至第六腹節的中間脊有刺。尾肢的外肢前端外緣具7 — 9隻可動刺。體色: 體背淺褐色。頭胸甲、胸部及腹部的隆脊呈深紅色。尾柄的中央脊及基刺脊呈深褐綠色;基刺尖呈紅色;亞中央齒及中間齒呈黃色。尾肢的外肢後端黃色並具深色內緣。 體長: 中至大型,體長可達185毫米。 分布: 俄羅斯南部、日本、中國南至香港、越南及澳洲東南部。棲息環境:棲息於60公尺水深以下之泥沙底海域。 科:蝦蛄科 中國名稱: 斷脊口蝦蛄同種異名: Squilla interrupta / Oratosquilla interrupta 主要形態特徵:眼睛具雙角膜。額角板寬而呈四方形。頭胸甲的中央脊明顯與叉裂中斷。捕肢的指節具有6齒;長節外緣具有長節刺;腕節脊分為兩個相等的圓突。第五及第六胸節具有雙側突。第五及第六腹節的亞中央脊有刺;第四至第六腹節的中間脊有刺;第三至第六腹節的側脊有刺;第一至第五腹節的邊緣脊有刺。尾肢的外肢前端外緣具7 — 9隻可動刺。 體色: 體背淺橄欖綠色。頭胸甲溝深綠色;脊深紅色。體節後緣深綠色;脊綠色。尾柄的中央脊具有一褐色點;基刺尖呈紅色。尾肢的外肢黃色。體長: 中至大型,體長可達160毫米。分布: 波斯灣以東至越南、香港、台灣、中國及澳洲。棲息環境:棲息於25公尺以下之沙或泥底海域。 檢舉 回答人的補充 2009-09-09 23:37 蝦類
蝦種類很多,主要分為淡水蝦和海水蝦兩種。我們常見的青蝦、河蝦、草蝦、小龍蝦等都是淡水蝦;對蝦、明蝦、基圍蝦、琵琶蝦、大龍蝦等都是海水蝦。
蝦是蛋白質含量很高的食品之一,含有20%的蛋白質,是魚、蛋、奶的幾倍至幾十倍。
蝦和魚肉相比,雖然所含的人體必需氨基酸中的纈氨酸並不高,但卻是營養均衡的蛋白質來源。另外,蝦類含有甘氨酸,這種氨基酸的含量越高,蝦的甜味就越高。
蝦和魚肉、畜肉相比脂肪含量很少,並且幾乎不含作為能量來源的動物性糖質。
蝦中的膽固醇含量較高,但妙在它同時含有豐富的能降低人體血清膽固醇的牛磺酸;蝦含有豐富的鋅、鉀、碘、鎂、磷、鈣等微量元素和維生素A等成分。對味覺障礙、生長障礙、皮膚不適以及精子畸形有益。還可以防止動脈硬化,有利於預防高血壓和心梗。蝦還具有較強的通乳作用,對小兒和孕婦有很好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