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林紹良來到印尼之後幹了什麼工作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第二年,日軍侵佔福清,為了避免被抓壯丁,林紹良漂洋過海來到印尼爪哇,投奔叔父林財金。叔父開了一個花生油店,林紹良就在店裡當學徒。當時的印尼也是兵荒馬亂,市面蕭條,賺錢並不容易。林紹良獨辟蹊徑,向叔父提出到外面去「搞推銷」,這一招十分有效,油店銷售額於是成倍增長。
㈡ 林紹良的成長記錄
華裔商人
大家都知道紅頂商人胡雪岩,在華人中,他幾乎是家喻戶曉的人物,之所以叫紅頂商人,是因為胡雪岩充分利用了當時中國的政治和經濟環境,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商業帝國。在今天同樣,華裔商人也能夠在海外擔當紅頂商人的角色,甚至取得了遠遠超過胡雪岩的成就,這個就是印度尼西亞華裔商人林紹良創造的輝煌(1916年7月16日至2012年6月10日)。
賣雜貨的小販
1916年7月16日,林紹良出生在中國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鎮牛宅村裡一個殷實的農民家庭。祖祖輩輩都是以種田為生,家裡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但也過得安逸自在。
從小,林紹良就聰明好學,記憶力很強,在村子裡很多人都不喜歡念書的情況下,他在私塾一直念到了15歲。然後開始學著做點小生意,家人給他在村口租了一間房子,開了一個小麵店。
可是,好景不長,「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佔了東三省,人心惶惶,林紹良的麵店也只好關門了。
林紹良的家鄉是個田少山多的貧困地區,正如當時許多出外闖世界的人一樣,很多當地的年輕農民都去了南洋謀職。林紹良的叔父去了印尼,後來大哥林紹喜也離鄉背井到了那裡,可以說家裡的頂樑柱就是林紹良和父親了。
然而禍不單行,1935年,年邁的父親因病去世了,操勞家務的重擔全落在他母親的肩上。而這時國民黨抓壯丁的風聲也越來越緊,母親擔心兒子被抓走,便主張他出走南洋,一來可以避免被抓壯丁,二來也可以去南洋闖一闖。
就這樣,林紹良來到異國他鄉,開始了自己的漂泊生涯。1938年春天,他來到印度尼西亞中爪哇的古突士鎮,投靠叔父。當時叔父林財金在鎮上開了個花生油店,林紹良就在店裡當學徒。他每天起早貪黑地幹活,空餘時間還要學習印度尼西亞語及爪哇方言。
作為東南亞一部分的印尼,也並非安樂之邦,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也已經邁向了這里。爪哇島上並不比家鄉好多少,烽火連天,經濟凋零,生意人想要賺錢,談何容易。林紹良發現,在店中坐等顧客上門不行,他便向叔父提出要到外面去推銷,叔父答應讓他去試試。
於是,林紹良走街串巷,上門推銷花生油。戰時對日用品的需要其實是很大的,但因為戰亂,顧客很少出門,林紹良的送貨上門受到了熱烈歡迎,銷售額開始成倍地增長。叔父高興地給他加了薪,鼓勵他繼續幹下去。
兩年後,林紹良有了些積蓄,他開始有了新的想法,光一輩子寄居在叔父家,不會有什麼出息,他想獨立,尋求更大的發展。沒有太多的本錢,林紹良做起了販賣咖啡粉的小本生意。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事實上,這段生活是非常艱苦的,為了生計和理想,林紹良每天半夜三更起床,先將買來的咖啡豆磨成粉,再用舊報紙包成小包,天還未亮,就騎上自行車,不管刮風下雨,趕到六七十里外的三寶壠市去販賣。只有當夜深人靜入睡時,才會忘記疲勞。這種生活雖然盈利不多,但卻培養他的膽識,積累了社會經驗,接觸了很多人。時至今日,林紹良每當回憶起這段「騎自行車販賣」的艱苦生活時,還不無感慨地說,人需要經得起磨練,才會有所進步。
㈢ 印尼華人首富的媳婦
林紹良的一生經歷過戰爭、貧困、流離,還有艱難的創業:他在
22
歲時背
井離鄉,白手起家;在
52
歲的時候,成為印尼當地的「丁香大王」
;近
80
歲的
高齡,
他已經建造起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企業王國——兩大集團下屬
192
家子公
司,
分布在印尼各個城市及世界上的一些國家和地區,
涉及金融、
礦產、
汽車制
造、電子、航運、建築等
70
多種行業。
一個頂著
「印尼首富」
的華人,
林紹良的中國情結始終如一。
自
2005
年起,
白發蒼蒼的老人頻繁回到故土投資,僅福清老家就已投入超過
1
億美元。如今,
浙江省政府出台多項政策鼓勵
「浙商回歸」
,
這不僅是一紙明文,
更是一種情愫。
但願這頁故事,能給至今遊走他鄉的浙商,一點啟示
㈣ 林紹良是如何為日後的事業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
林紹良通過哈山·丁結交蘇哈托,通過蘇哈托開始了軍火、葯品生意,並獲得了相當可觀的利潤。在這期間,他善於經營的作風和才幹,給蘇哈托等印尼軍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林紹良也因此在患難交往中與他們建立了親密的私人友誼,為日後事業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
㈤ 誰被媒體譽為「世界華人第一富豪」
林紹良1916年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鎮牛宅村。
1938年,林紹良漂洋過海來到印尼爪哇;1945年,在印尼獨立戰爭中進行軍火買賣,認識後來統治印尼32年的鐵腕總統蘇哈托,先後成為「麵粉大王」、「丁香大王」和「金融大王」。
擁有近100億美元資產的林紹良,被美國《投資家》雜志列為當今世界12大銀行家之一,號稱是「世界第六巨富」,被一些媒體譽為「世界華人第一富豪」。
印尼獨立戰爭中的軍火買賣讓他結識了後來的鐵腕總統蘇哈托
林紹良家祖輩以種田為生,有祖傳的水田30畝,一頭水牛和一些農田。林的父親為人朴實敦厚,他在父母的教誨和熏陶下,性情溫和。幼年林紹良在村中林氏祠堂念私塾,先後念完了「四書」、《詩經》、《左傳》等書,養成推崇忠烈俠士以及儒家道德觀念的思想。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第二年,日軍侵佔福清,為了避免被抓壯丁,林紹良漂洋過海來到印尼爪哇,投奔叔父林財金。叔父開了一個花生油店,林紹良就在店裡當學徒。當時的印尼也是兵荒馬亂,市面蕭條,賺錢並不容易。林紹良獨辟蹊徑,向叔父提出到外面去「搞推銷」,這一招十分有效,油店銷售額於是成倍增長。
1945年日本投降後,印尼抗擊荷蘭殖民者的獨立戰爭又打響了。當地華商大力支援印尼的抗荷獨立戰爭,林紹良感到自己大顯身手的時機到了,經過周密策劃過後,決定從事一項充滿機會但危險的業務——給印尼軍隊運送軍火和葯品。
當時恰逢一位名叫哈山·丁的印尼軍隊領導人在林家藏匿了一年多,與林紹良結成了莫逆之交。這位哈山·丁不是別人,正是印尼第一任總統蘇加諾的岳父。通過哈山·丁的關系,林紹良結識了中爪哇第四軍區蒂波尼哥羅師的軍官們,其中有一位便是後來統治印尼32年的鐵腕總統蘇哈托。
就這樣,林紹良通過哈山·丁結交蘇哈托,通過蘇哈托開始了軍火、葯品生意,並獲得了相當可觀的利潤。在這期間,他善於經營的作風和才幹,給蘇哈托等印尼軍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林紹良也因此在患難交往中與他們建立了親密的私人友誼,為日後事業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
印尼的「麵粉大王」、「丁香大王」和「水泥大王」
曾有評論說,林紹良是胡雪岩式的紅頂商人:通過結交政要,抓住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本國經濟發展、人口快速增長之機,圍繞衣食住行等傳統產業,因緣際會,積聚巨額財富。
印尼獨立後,國家百廢待興。
1967年之後,蘇哈托出任印尼總統,次年政府頒布了國內投資法。林紹良緊緊抓住了這個機遇,利用他與蘇哈托以及其他軍政官員的良好關系,迅速拓展自己的事業。
印尼是個條件優越的農業國,但由於長期受殖民主義單一經濟的影響,糧食不能自給,每年政府都要拿出大量外匯進口糧食,成為國家經濟的一大負擔。林紹良瞅准時機,向印尼政府建議,在印尼國內自行加工麵粉。政府採納了他的建議,並把全國生產麵粉的2/3專利權交給林紹良。為此,林紹良成立了波戈沙里公司,經過10年的努力,公司生產的麵粉已達國內需求量的80%,成了亞太地區最大的麵粉公司。林紹良由此也成了全國首屈一指的「麵粉大王」。
在這期間,林紹良仍繼續經營他所熟悉的丁香生意。在當年販運軍火、葯品的同時,林紹良發現了另一宗大買賣——丁香生意。中爪哇生產的丁香煙遠近聞名,作為生產香煙原料的丁香每年進口量高達2萬多噸。憑借與蘇哈托的特殊關系,林紹良的美卡有限公司和默朱布阿有限公司相繼獲得政府授予的丁香進口專利權。這兩家公司進口的丁香,約占非洲盛產丁香的馬達加斯加和桑巴爾的總產量的90%,林紹良也因此成為名副其實的「丁香大王」。
1975年林紹良又開始涉足水泥生產,沒用幾年,林紹良的「印度尼西亞洋灰公司」就成為印尼最大的水泥企業集團。印尼目前是東盟國家中最大的水泥生產國和出口國,而林紹良所屬水泥公司的產量,佔全印尼總產量的60%,林紹良又成為了印尼的「水泥大王」。
在政府的幫助下,一個兼有工業、商業、金融的林氏集團已初顯雛形,並控制著印尼90%的方便麵市場、85%的麵粉市場、35%的牛奶市場及超過30%的食用油市場。
善用銀行家李文正,林氏成了不折不扣的「金融大王」
林紹良在金融界迅速崛起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不惜重金聘用了一名能幹而忠實的合作夥伴——李文正。正如一個與他打過交道的商人所言:「林紹良事業的迅速發展,主要是他懂得量才用人,敢出大價錢。」
李文正原是香港汪印銀行總裁。1972年,林紹良因事前往香港,在飛機上遇到剛辭去汪印銀行總裁職務的李文正。交談中,林紹良對李文正十分賞識,當即邀請他到自己的中央亞細亞銀行里來,並允諾給李17.5%的股份。當時,林紹良的銀行實際規模比李文正的「汪印」銀行小得多,資產也只有「汪印」的1/33,但是林紹良的誠摯邀請打動了李文正,遂決定領命上任。
兩人的坦誠合作使中亞銀行飛速發展起來。到1983年,中亞銀行的資產總額比原來增加332倍,存款額增長1253倍,在全印度尼西亞設有32處分行,形成了印尼最大的私人銀行網。中亞銀行不僅在印尼,在東南亞也被公認為是規模最大的銀行之一。1983年,美國《公共機構投資者》雜志公布的世界最富有的12位銀行家名單中,林紹良被列為第六名,成了不折不扣的「金融大王」。
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到1988年,年逾七旬的林紹良已經構建起了自己的「林氏王國」,其控制的旗艦企業在東南亞經濟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林紹良也因其雄厚的財力、龐大的勢力,稱雄印尼,富甲東南亞,被譽為「亞洲的洛克菲勒」。
㈥ 林紹良的人物生平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印度尼西亞宣告獨立。但日軍剛退出印尼,荷蘭殖民軍又卷土重來。一場抗擊荷蘭殖民者的獨立戰爭即將爆發。
當地華商在中華總會的領導下,大力支援印尼的抗荷獨立戰爭,雖然林紹良不是最有錢的那一個,但卻是表現最為突出的一個。亂世出英雄,少時熟讀史書的林紹良預感到自己大顯身手、獨闖天下的時機到了。他確信,這場戰爭的最終勝利必將屬於印尼人民,而自己的事業或許能在這場戰爭中找到一個契機、一個新的生長點。
就在這時,有一位高級領導人為擺脫荷情報人員的追捕,潛入古突土鎮隱蔽,中華總會對林紹良很是信任,就把這項重要的掩護任務交給了他。而這位名叫哈山·丁的領導人在林家藏匿了1年多,與林紹良結成了莫逆之交。事後他才知道,哈山·丁是印尼共和國第一任總統蘇加諾的岳父。正是通過哈山·丁的關系,林紹良結識了很多部隊上的人,當然也包括印尼的首任總統蘇加諾,而當時蘇加諾只是一個師的上校團長。
在當時,由於殖民軍的封鎖,共和國軍隊的軍火、葯品奇缺,林紹良看到這種情況,很是憂慮,如果持續下去,肯定無法抵擋住荷蘭殖民者的侵略,於是他決定做起這方面的生意,為軍隊提供必要的軍用物資。而在當時,這樣做是需要極大勇氣的,要不怕風險,膽大心細。
林紹良先和共和國軍方談了自己的想法,受到了熱烈支持,雙方一拍即合,認真而又慎重地研究了運輸路線。不久,林紹良冒著生命的危險,用帆船載著從新加坡購買的武器及軍需物品,憑著對地形和海路的熟悉,左右迴旋,巧妙地越過荷軍封鎖線,把一批軍火安全地運到了中爪哇印尼軍中。就這樣,林紹良押運軍火,一次又一次地穿越荷軍的封鎖線,如入無人之境。每次運抵前線,印尼官兵都向他歡呼致意。不僅他從軍火生意中獲取了相當可觀的利潤,同時又與蘇加諾等印尼軍官結下了深厚的私人友誼。這為他日後事業上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㈦ 林紹良的介紹
林紹良(1916.07.16-2012.06.10),印尼林氏集團董事長,印尼政府經濟顧問,印尼前首富,美國《投資家》雜志將其列為世界12大銀行家之一,曾被稱為「世界十大富豪之一」。1995年集團的總資產高達184億美元,營業總額約200億美元,所屬公司640家。
㈧ 為什麼先區分清楚,然後再出擊
思維決定行動。一個企業的管理者不能盲目地行動,必須分清「市場局況」,區分出包圍在自己周圍的各種「市場機制」,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這就是經營思維的一句行話「先區分清楚,然後再出擊」。一般講,企業管理者應當做到以下兩點:
(1)信息市場與產品市場之分
信息革命可望像個19世紀工業革命那樣改變我們地球的面貌,任何打算從信息革命中得益的企業家都必須知道。在這個技術急劇變化的時代里,產品過時的速度越來越快。創新的冒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成為取得進步和成功的動力。因此,在這個新時代里,一切都將很快成為過去,只有把握未來才有希望。企業家必須具有良好的素質——時刻站在科技發展的前沿,迎接挑戰,獲得成功。
從1847年到今天,150多年過去了。在世界經濟的大舞台上,有多少企業驟然崛起,又有多少企業悄然隱退,市場無情,優勝劣汰。西門子公司雖幾經沉浮,但依靠科技進步,最終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巨型企業。
回顧成就固然令人欣慰,然而西門子人更清醒地認識到:高科技不斷發展的年代,一切都將很快成為過去,只有把握未來才有希望。關鍵在於企業要具有良好素質。盡管西門子公司在電氣工業領域具有相當實力,但在電子工業這一新技術領域,始終面臨著美國、日本公司的嚴峻挑戰。以微電子技術的關鍵部件——晶元生產為例,目前美日的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90%左右,包括西門子在內的歐洲各大公司僅佔10%左右。
為扭轉劣勢,來自歐洲各國的60名微電子專家共同制定了預計耗資80億馬克的發展規劃,要求1993年研製出16兆位晶元,它可以在拇指大小的面積上儲存4000頁打字紙的信息。為實現這一計劃,每年動用的財力達2.1億元。西門子承擔了其中的重要任務,並於1990年在實驗室中研製出16兆位晶元樣品,除此之外,西門子還把人工智慧、核聚變、空間技術、超高速列車、太陽能利用、光通信技術等課題作為科研攻關重點。力爭盡快取得新突破,使公司在新技術產業中牢牢占據主動地位。
(2)全面市場與局部市場之分
1988年,溫州出現了外國高檔服裝熱,一套進口名牌西裝賣到幾千元,一些時裝個體戶因此發了大財。但這只是該地區某一時期內的一種特殊需求,在全國其他地區市場並不是如此,如果其他城市也像溫州那樣搞,結局一定很慘。
所以對於一個企業來說,區分全面市場機會和局部市場機會是非常必要的。全面市場機會是大范圍市場,如國際市場、全國市場等出現的未滿足的需求;而局部市場機會則是在一個局部的市場,如某省或某個特定地區出現的未滿足的需求。這兩種機會是相對的,與國際市場機會相比,全國市場機會是局部市場機會,而與某地區市場機會相比,全國市場機會則是全面市場機會。同時,這兩種市場機會是緊密關聯的。一方面,全面市場機會也是局部市場機會,但不如局部市場機會那樣更有利於企業,另一方面,局部市場機會發展好了,必然會影響甚至帶動其他局部,從而轉變為全面市場機會。
一個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既受著作用於整個市場的一般因素的影響,又受到只作用於該特殊區域的相關因素的影響。因此,這種區分可以使企業少犯盲目行動的錯誤。
「異」與「同」是思維質量的重要區別。任何一個企業只有和別人不一樣,才能有更大的出路。作為企業管理者應該懂得,所謂的市場良機,其實是無處不在的,但關鍵看你是否能打出和別人不一樣的牌!
綜觀捕捉市場機會打出和別人不一樣的牌的種種方法,可歸納為三種:一是快速獲得經濟信息,盡早窺見市場機會;二是善於運籌,鑄成巧用市場機會的高招;三是創造條件,把市場機會轉化為企業機會。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利用各種市場信息,從而將本企業的產品順利地打人國內、國際市場。
印度尼西亞有位華人——林紹良。這位傳奇式人物被列入12位世界大銀行家之一,擁有銀行、保險、財務、工業、運輸、貿易等各類企業。然而在40年前,他卻只不過是一個油店小伙計。他是如何走向成功的呢?1945年日寇投降後,荷蘭在印尼卷土重來,戰火一開,最緊要的是軍火與葯品。有著強烈正義感的林紹良毅然離開叔父的油店,籌集一筆資金,做起了軍火生意,大力支持印尼軍隊。他的機敏、勇敢和堅毅,使他受到了後來印尼總統蘇哈托的賞識。在許多商人不敢經營軍火的時候,林紹良慧眼洞察,發現是一本萬利的大買賣後,抓住時機,造就了林氏金融王國。
日本人安藤百福常見到這種場面:總有許多人擠在面鋪里等著吃面條。他心想,日本人的時間是那麼的緊,把時間花在等吃的上面太浪費了,但人們又都那麼地愛吃面條。這裡面有機可投!
當時,日本對美國採取了擴大小麥進口的方針,政府為增加麵粉使用量,也採取了具體措施。這樣安藤百福直覺地感到:是否可以生產一種由工廠批量生產的可保存的面條。
在1959年4月,安藤百福售出1300萬份他發明的面條,是什麼面條呢?——就是今天的方便麵。安藤百福的成功就在於,嗅到了未來的機會,並抓住了它。從「無」創造出了「有」。
下面,不妨提出三種最為實用的經營思維戰術:
(1)「人有我優」
英國華伯斯服飾公司以制領帶而聞名。然而曾有一度,華伯斯公司陷入了困境——當時高速生產領帶的廠家太多了,競爭激烈。是倒閉,還是轉業?華伯斯公司的創始人華伯斯開始了痛苦的思索。突然,他猛地想起一位伯爵曾對他說過,貴族階層對市場上的領帶頗有微詞,覺得不能顯示自己的華貴。華伯斯想到這一點,傾盡最後的努力,精心製作了一批符合上層人士的高質量領帶,拿了一些送人。未料到的是,這原本准備拚死一搏的舉動卻真的給華伯斯帶來了大量的訂單。「人有我優」,華伯斯將眼光放得遠了之後,發現了市場上的又一「新大陸」。
(2)「人優我轉」
香港的「地產大王」李嘉誠原先是「塑膠大王」。早年投資做塑膠花生意取得了成功,並且在歐亞佔領了大量的市場。然而處於喜悅中的他並沒有被沖昏頭腦,他冷靜地進行了分析:①歐洲方面發現塑膠花市場有利可圖時,必定會全力介入,那麼歐洲地區生意就很可能被中斷。②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鮮花已出現將取代塑膠花的勢頭。於是李嘉誠毅然決定戰略轉移,逐步退出塑膠花市場,做起了前景看好的地產生意。果然,當鮮花佔領市場時,李嘉誠已在地產界穩穩地站住了腳。
(3)「人棄我撿」
譬如在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食品研究機構把黃豆列為健康食品,美國人吃黃豆製品之風便很快流行起來,隨之對豆製品加工機械的需求也日益增長。然而,美國機械製造業早已專注於尖端產品,沒有廠家搞這類簡單的加工機械。此時,台灣機械製造廠商瞄準這塊「荒地」,迅速開發生產出豆製品加工機械,結果抓住了大洋彼岸的這一市場機會,捷足先登,佔領了美國市場。
我國有一家公司生產的低附加值傳統葯品「蕾香正氣丸」,以其價格低、療效好,深受海外消費者歡迎。但這些年來,國內制葯廠紛紛轉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新葯的開發生產,但是有一家公司都運用新技術、新工藝加大了「蕾香正氣丸」的生產力度,使之質量更上一層樓,成為低檔葯品中的佼佼者,走俏東南亞各國和港澳台地區。如今僅此一項出口即可為該廠增加上千萬元的收入。
人的需求是無限的,而且是全方位多樣化和多變的。然而,由於企業的認識總是帶有程度不同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誤棄本來很有市場或暫時沒有市場的產品的現象總有發生,所以,誰能耐心地在人棄之處發現商機,迅速推出適宜的產品,就能夠獨步市場,先勝一籌。
「人棄我取,人取我予」,自古以來都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生意經。那些喜歡跟著別人亦步亦趨的涉外企業,與其在「人爭」之處「遲人一手」,不如在「人棄」之處「領先一步」。
㈨ 印尼首富林紹良為什麼會被蘇哈托迫害
林紹良當初並沒有被蘇哈托迫害,他一直都是蘇哈托的夥伴,以他的努力和智慧,加上蘇哈托的支持,才坐上了首富的寶座!因為,林紹良曾經救過印尼第一任總統蘇加諾的岳父哈山.丁,隨後成為莫逆之交,也是他介紹蘇哈托給林紹良
㈩ 林紹良在軍火買賣後,又從事過什麼行業
林紹良1916年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市海口鎮牛宅村。
1938年,林紹良漂洋過海來到印尼爪哇;1945年,在印尼獨立戰爭中進行軍火買賣,認識後來統治印尼32年的鐵腕總統蘇哈托,先後成為「麵粉大王」、「丁香大王」和「金融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