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紅土適合種植什麼

印尼紅土適合種植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06 22:38:04

『壹』 紅土壤如何形成適合什麼植物生長

猶豫土壤含鐵,鋁成分較多,有機質少,所以形成了紅土壤。

紅土多為酸性土壤,人們因地制宜,通過增施有機肥、補充熟石灰,對紅壤進行了改良,主要分布於南方,因而適合栽種一些喜酸性植物,如茉莉、梔子、桂花、米蘭、馬尾松、杜鵑、珙桐、山茶、藍果樹、秋海棠類植物等等都可以。

山地還適於種植杉樹、油桐、柑橘、毛竹、棕櫚等經濟林木。紅土的酸性強,土質粘重是紅土利用上的不利因素,可通過多施有機肥,適量施用石灰和補充磷肥,防止紅土沖刷等措施提高紅土肥力。

(1)印尼紅土適合種植什麼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為更好地利用紅土,須對其淋溶作用強、礦質養分少、酸性大、易產生鋁錳毒害、保肥性能差和質地粘重或砂粒過多等不良性狀進行改良。

2、植樹造林、平整土地、客土摻砂、加強水利建設、增加紅土有機質含量、科學施肥、施用石灰、採用合理的種植制度等。可以增施氮、磷、鉀等礦質肥料,氮肥宜用粒狀或球狀深施,磷肥宜與有機肥混合製成顆粒肥施用。

3、施用石灰降低紅土酸性;合理耕作;選種適當的作物、林木,種植綠肥是改良紅土的關鍵措施;旱地改水田,減少水土流失並有利於有機質積累,提高紅土生產力。

4、保護植被,防治侵蝕,凡坡度大於25°的陡坡應以種樹種草為主,小於25°的坡地根據陡緩狀況修建寬窄不等的等高梯地或梯田種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土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酸性土植物

『貳』 從咖啡的種植到咖啡豆的處理、再到咖啡的沖泡、最後到咖啡的服務,其整個的過程是怎樣的請做詳盡敘述。

咖啡豆的栽植
很難聯想到咖啡會是生長在樹上的果實內果核,正如其他農產品一般,不同的產區會孕育出不同的風味,改變其風味的主因除了不同農庄各有其栽植的手法外,氣候.雨量.濕度.乃至土壤,肥沃的火山岩區或是易碎的紅土,均會營造出咖啡活潑誘人的生命力。
 

在商業交易上,最重要的咖啡豆,主要來自兩個原種,即Coffee Arabica及Coffee Robusta,這兩種咖啡豆之植株、栽培方式、環境條件、形狀、化學組成分,甚至後續生豆的加工方法等都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質量較好、較昂貴的咖啡豆,都來自Arabica種咖啡豆。
欲區別這兩種咖啡豆並不難,從其外觀即可輕易的加以區別。Arabica咖啡豆的形狀為半卵形,顏色呈綠色到淡綠色;Robusta種咖啡豆的外形較圓,顏色呈褐色。
阿拉比卡(Coffee Arabica )意味著全世界最優質的咖啡,理想的栽植地位於南北回歸線的環狀地帶(南北緯25度間)及山區或不易下霜的亞熱帶,較具代表性的品項如中美洲的哥斯大黎加.瓜地馬拉,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巴西,非洲的肯亞.衣索比亞,印尼的蘇門答臘.曼特林等,其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70~80%。
阿拉比卡(Coffee Arabica )的品種雖多,但主要仍是以鐵畢卡種(Typica)、波旁種(Bourbon)、Maragogipe種及Catuai為主要品種,諸如牙買加藍山、夏威夷可那、印尼蘇門達臘等,均屬鐵畢卡種(Typica)。
羅姆斯達(Coffee Robusta)約佔世界總產量的20~30%,與阿拉比卡相較起來屬低地栽培,耐高溫.耐乾旱.多雨. 害,適應力極強,是咖啡三大原種當中平均收獲量較多的,另缺乏酸味.苦味強.香氣不足,亦是羅姆斯達的一大憾事,其主要產地分布於非洲各國如象牙海岸.安哥拉.馬達加斯加島等,菲律賓.越南及印尼(爪哇)印度等,同是主要栽植地。
利比利亞(Coffee Liberica)由於質量較差,栽植比例已大不如前,僅有少數生產國自行飲用,如利比亞.安哥拉等。

咖啡豆之烘焙
較常見的區分法為肉桂色烘焙(Cinnamon Roast)都會式烘焙(City Roast)全都會式烘焙(Full-City Roast)維也納式烘焙(Vienna Roast)義大利式烘焙(Italian Roast)及法式烘焙(French Roast)生豆的選別,掌握烘焙機的特徵與構造,耐心的重復測試,是一個成功烘焙師的不二法門。作業環境空氣與濕度的變化,原料進鍋的適當時機,受熱程式及時間的精確掌控,排煙氣閥如何調節,冷卻系統及程式,甚至計算到每一顆咖啡豆在鍋爐內的移動速率,都充分賦予了咖啡活躍的生命力。
 

咖啡豆之杯測
絕對是件苦差事,主要是決定那些豆子合適應用何種的烘焙程序或調配方式,藉以達到最佳的效果,須配合大環境營造出的適當時機及測試人員的生理狀態。定量咖啡與沸水的比例,精確的研磨,標準的水溫,相同的浸泡時間,之後測試人員在彼此不交談的情況下皆盡所能找出缺失,迅速記錄下來,現場的畫面保證讓一些初入門者目瞪口呆,杯測時的花樣百出,其因是利用真空方式吸取一口咖啡直達舌根,瞬間去感受到酸/甜/苦/澀的基本味覺,若非是專業人員,在短時間內要完成一定數量的精確測試,恐非易事。

 

適當的研磨關系著一杯咖啡的成敗,無論是何種沖泡方式都有其正確的萃取標准,亦可稱之咖啡豆中能為水分子分解的質量,簡易的法則就是沖煮時間愈短,其研磨刻度愈細,另同一操作模式,沖煮份量的多寡,為求均衡的作業質量,亦需適當的調整研磨刻度。

不同的研磨設計,也造成不同的研磨效果,就其作業需要,選擇適當的研磨齒盤(刀片),合適的馬達轉速,定能大幅提高對咖啡的鑒賞力。選擇合適的包裝或容器,存放於適當的空間,就是這麽回事,但新鮮的咖啡對保存環境是極端敏銳的,近年來專家們大力推薦採用鋁箔的包裝材質(不透光)搭配單向排氣閥,為國內外大廠們所稱許及認同,阻隔了氧氣的入侵且能夠排出二氧化碳,大幅延長了品嘗新鮮咖啡的蜜月期。至於存放,個人認為僅需置於不易受潮,陽光不直射的蔭涼處即可,冷藏或冷凍並非絕對理想,纖維質的過度收縮,良性油脂的凝結,冰箱內的異味,萃取時的高低溫差,都是發人省思的,不是嗎?

咖啡豆之沖煮
將研磨過的咖啡,經任何方式使其水溶性成份溶析出,此過程可稱作沖煮或萃取,正如同咖啡豆一般,沒有哪一類是完美無瑕的,咖啡的萃取也是一樣,沒有一種方法是零缺點的。
一杯咖啡里,水份佔98%以上的比例,選擇適當的水質,是沖煮咖啡的首要條件,含有適度二氧化碳及鈣.鎂的凈水,對於良質內容物的萃取,有一定的助益,依口感美味程度依序排行為地下水 / 自來水 / 礦泉水 / 蒸餾水,然地下水及自來水均需經過二次凈化處理方稱理想,至於礦泉水和蒸餾水,部份專家稱作乏味的水,對口感的均衡度有一定負面效應。
適當的研磨亦關系著一杯咖啡的成敗,細研磨因與空氣的接觸面大,除加速其氧化外,一旦與水結合後,透析速度是粗研磨的數倍,此時,沖煮人員在時間及水溫上的調節,攸關一杯咖啡的成敗。無論何種沖煮方式,套用簡易的公式即水溫高低與研磨粗細成正比,與受熱時間成反比,沖調過程個人的調理手法,牽動到水分子與纖維的撞擊,亦充分影響了萃取的均衡度,適度的水溫約攝氏90.5 ~96度(Espresso除外),適宜的萃取率約18%~22%的可溶性物質,合宜坊間多數的沖煮方式,換言之,將其良性成份完整抽出,劣質內容物保留於纖維質中,即是一杯咖啡的完美呈現。
義大利濃縮咖啡
最擔心在留言板上留下爭議性的討論話題就屬Espresso了,究竟Espresso意味的是什麽?一種咖啡的萃取方式、一款另類的綜合咖啡、一種特殊的烘焙手法、一種獨特的飲用方式、一款難以言喻的藝術……,以上皆是。

任何的萃取方式都難以和純正的濃縮咖啡相比擬,濃郁豐厚,適度的壓力使得合宜的水溫迅速通過咖啡粉末,乳化了咖啡中自然存在的良性油脂及豐富的蛋白質,猶如微甜般的巧克力,悠遊於口腔內,緩緩延伸,襲卷了整個味覺,正因此,台灣地區在承襲了近四十年的日系咖啡文化後,竟會在短短數年內,讓義式咖啡佔有一席之地,且大幅改變了本土咖啡文化。新鮮的咖啡豆,合宜的細研磨 / 水溫 / 壓力 / 比例,滿足許多老饕,卻也引爆了專家們的激情討論,總之,好事一件。
一般形式的沖泡法,只能萃取出咖啡內部水溶性的物質,然而Espresso則可以藉著高壓來萃取出非水溶性的物質,將咖啡內部的脂質完全的乳化融入水中,這即是形成克立瑪(Crema)與醇味(Body)的主要因素。
為了達到經高壓萃取後的均衡口感,所有出售咖啡的商家都會認真研發自己獨家配方的Espresso,甚至引以為傲;通常Espresso所指的是較深烘焙的豆子,特殊烘焙的手法將脂質趕到細胞孔的出口處,方便與高壓、快速的萃取方式相容……;絕非將豆子烘的焦黑即能稱作Espresso。
在歐洲國家如果見到咖啡的愛好人士,一口飲盡一杯Espresso無須意外,這是當地人的生活習性;在美國大部分的人是不喝Espresso的,多數人通常喝的是加入了牛奶的卡布基諾或是拿鐵;回到了亞洲國家那就更炫了,除了什麽都喝之外,Espresso咖啡專家們的迅速竄起,更細心的將咖啡與綿細的牛奶密切結合,單看『拉花』吧,真會教那些老外看傻了眼;Espresso……,真好。

咖啡樹的植物學
咖啡樹是植物學中一種多年生的常綠雙子葉灌木,其野生種之樹高約10公尺,但是一般大量栽培之咖啡樹的樹高僅約2~3公尺,以維持適當的樹狀並利於採收;咖啡樹的樹枝對立生長,呈水平或下垂分枝生長,其樹葉則對生於短莖分枝上;Arabica種的樹葉長約15公分,Robusta種的樹葉較長,呈卵形或尖槍形,其顏色為亮綠色。

咖啡樹的第一次花期約在樹齡3年-4年時,花呈乳白色且具有香甜的花香,其花冠長約20毫米,上部分裂成8個花瓣。在咖啡花凋謝以後,慢慢形成長約18毫米,直徑為10~15毫米的卵形果實,最初呈綠色,熟成以後冉呈紅色,此果實即可採收,一般稱為Cherry。咖啡果實內含有兩顆咖啡豆,也是咖啡樹的種籽,這兩顆咖啡豆各以其平面,面對直立在果實內,各個咖啡豆都為一層薄的外膜所包覆,此膜稱為Silverskin,其外層又被覆一層黃色外皮,稱為Parchment,整個咖啡豆則包裹於黏質漿狀物中,形成咖啡的果肉,最外層則為外殼。

咖啡樹的栽培環境
由於咖啡樹之生理特質的關系,全球能做咖啡豆商業性栽培的地區是有限的。主要是受到溫度的限制,因為咖啡樹很容易受到霜害。因此,緯度偏北或偏南都不適合栽種,以熱帶地區為宜。在熱帶地區栽種咖啡樹要特別注意海拔高度,愈接近赤道,愈能在愈高海拔的山地栽種,如在海拔2,500公尺高地也能栽種。咖啡樹難以忍受30°C以上之高溫,特別是低濕度地區。雨量也要適當,一般而言,適當年降雨量為1,500毫米,但是在某些地區,其年雨量高達2,500毫米才能栽種出質量良好的咖啡豆,這主要是土質的關系。
 

Arabica與Robusta咖啡樹之栽培條件是有所不同的,Arabica的栽培條件如下
氣候:最適當的生長溫度為15°C ~ 24°C,若溫度超過25°C,光合作用會降低,若持續在30°C以上之高溫下,樹葉會受到傷害。它適合於涼爽、有樹蔭之森林中生長,如衣索匹亞高地,因此高溫是低海拔地區種植咖啡的主要限制因素。咖啡樹對於霜害是很敏感的,其他如強風及低濕度等也是不利的因素。在雨量方面,以年雨量1,500~2,500毫米為適宜,最好能平均分配在9個月中,其他3個月為旱季。在肯亞、坦尚尼亞北部及哥倫比亞等赤道附近的區域,有2個雨季及旱季,因此可以1年2收。土壤:最適宜之土質為火山灰地質,其次為片麻岩、砂石、石灰岩、玄武岩及溶岩等土質。咖啡樹的根部對於氧的需求量很大,排水不良及黏質土壤都不宜種植。砂質土壤也不宜,因為無法涵養水分。在乾燥地區,土壤應具有高度保水性,並且要深達2~3公尺。土壤之PH質以偏酸性較佳,否則需要加以改良,低養分土壤需進行適當的施肥。
Robusta咖啡樹的特性是較適合生長於低海拔地區,能耐較高的溫度及較多約雨水,需要較多的腐質土,抗病力也較強。

全球咖啡種植狀況
��世界咖啡的主要栽種區域,雖集中在接近赤道地區,但卻廣布於中南美洲、 非洲、亞洲及大洋洲。主要生產國如:巴西、哥倫比亞、象牙海岸、印尼、墨西哥、衣索匹亞、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印度、烏干達、哥斯大黎加、 厄瓜多、喀麥隆、肯亞、薩伊、馬達加斯加、宏都拉斯、 秘魯、巴布亞紐幾內亞及越南…等,估計全球產量超過600萬公噸

巴西為眾人皆知的咖啡最大生產國,絕大多數為Arabica種咖啡豆;哥倫比亞也是非常有名的咖啡生產國,以質量優良聞名於世;牙買加雖然產量不多,但是由於著名的藍山咖啡豆產於該國而馳名於世;衣索匹亞則是Arabica種咖啡樹的原產地,當前仍然可以在該國找到野生原種。最值得注意的是東南亞地區種植咖啡的蓬勃發展,東南亞在這方面雖然起步較晚,但是近年來的產品及質量都有急起直追的現象,此外由於亞洲地區咖啡消費量的無窮潛力,遂引起咖啡加工廠商的注意,紛紛就近設廠,利用附近生產的咖啡豆原料,以歐美先進的設備及咖啡專業國之豐富經驗,生產各種咖啡製品,行銷全球。

咖啡漿果之加工
在咖啡生產地區中,生咖啡豆的加工方式主要有二種方法,分別為乾式加工法及濕式加工法,前者較為簡單,製程中對於咖啡豆的傷害較少,將所採收之咖啡果實立即進行乾燥及後續加工即成;相反的,濕式加工法需要嚴格的控制採收條件,雖然加工過程較為復雜,但部分品鑒專家認為所得生咖啡豆的質量較佳。
除了乾燥之前不同的加工方式以外,完成乾燥以後之生咖啡豆的後續加工步驟則是類似的,這些步驟包括:清凈、去殼(膜)、大小分級、篩選(比重/顏色)、儲藏或裝袋等,這些加工步驟又稱為後續加工或出口(交易)前加工。

濕式加工
濕式加工法可以產出質量較佳的生咖啡豆,此法通常用來生產溫和arabica咖啡豆,廣泛應用於中美洲及拉丁美洲。濕式法需要額外的一些設備,如初步清洗、分級.打漿、發酵及乾燥等設備。此外,也需要大量的清水。
僅有成熟的果實才能進行濕式加工,因此在咖啡漿果的採收上比較麻煩。所採收之成熟果實應盡快加工處理,避免因堆積而生成熱,使質量降低,如變色豆及臭豆的生成。咖啡果實經過水洗及去除雜質以後,即進行打漿,去除黏質漿狀物及外殼。

下一個步驟就是發酵,其目的在於水解黏質漿狀物,易於後續的清洗工作;此外,若黏質漿狀物殘留在咖啡豆,則在乾燥時會生成不良的發酵作用,會危害到咖啡的質量。站在生物化學的觀點而言,發酵作用就是在進行果膠的水解作用,雖然主要的水解作用是由果實所含之果膠水解酵素所進行的,但是也會因微生物的參與,生成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應避免生成酸性有害微生物(黴菌)的生長。
發酵作用可以在水中或乾燥狀態下進行,也可以進行混合發酵,就是在開始的階段中進行濕式發酵,使其迅速酸化,以保護酵母菌,然後浸泡於水中,進行濕式發酵。發酵時間的長短依氣候條件及咖啡豆的狀況而異,在低海拔地區,發酵時間較短,高海拔地區的時間較長,約需48~72小時。添加果膠水解酵素可以縮短發酵時間,當咖啡豆不再其有沾黏性即可。 當發酵完成以後,即進行洗滌,將黏質物質完全去除。於瀝干後進行乾燥,使水分由60%降至50%左右,也可以在陽光下曝曬2至3天,使水分降至45%,再進行最後階段的乾燥,自然或人工乾燥均可,但乾燥溫度最好不要超過55。C,其最終的水分含旦應在I2%以下。

乾式加工
��乾式加工法通常應用於Robusta咖啡豆的加工,但也有少量的Arabica咖啡豆以此法加工。乾式加工法的方法簡單,不需投資太多的設備,咖啡果實也不必經過篩選,因此適合於人工短缺的地區採用,是一種最經濟的加工方法。
��乾式加工可以用自然或人工方式進行乾燥。自然乾燥即以陽光進行乾燥,其優點是設備投資最少,但需要空曠的乾燥面積;因咖啡果實之果漿中含有醣類及果膠,因此乾燥速度較慢。陽光乾燥通常在乾凈的土地或水泥地面上進行乾燥,將咖啡果實平鋪在地上,高度約3~4公分,在乾燥初期不應鋪得太高,以避免不良的發酵作用。
 

��在此階段中,過高的溫度會使咖啡豆生成變色作用,使銀白色的外膜褐變,會影響咖啡的質量。乾燥過程中需要經常翻攪,以避色黴菌的孳長。乾燥場要通風良好,因此赤道及森林區並不適當,因為通風不良且經常有霧氣滯留。
��在自然乾燥階段中,咖啡果實的表面會有許多微生物生長,尤其是黴菌,某些酵母菌及細菌也會生長。在一定的鋪高厚度下,乾燥所需時間視氣候及咖啡果實的大小、成熟度及水分含量而定。一般而言,乾燥時間約需3至4周。
��人工乾燥適合於人工成本較高的地區,其乾燥速度之主要限制因素為乾燥溫度。較高的乾燥溫度容易導致臭豆的生成,對於質量有極為不利的影響,一般以55°C以下溫度為宜。可採用的人工乾燥設備種類很多,如靜置式、回轉式、水平式及直立式等;使用之燃料如乾燥咖啡殼或木材等固態燃料或液態燃料及蒸氣等;將熱氣直接或間接與咖啡果實接觸均可。

後續加工
經過乾式或濕式加工後之生咖啡豆尚需進行一系列的後續處理,才能符合保存或出口交易上的條件,這些後續加工分述如下: �
重新乾燥:不管是乾式或濕式加工,所得之初級生咖啡豆的乾燥度通常都不足,需要重新加以乾燥,使水分確實降到11~12%,使易於脫殼或去膜。
 

清潔:乾燥的含膜生咖啡豆及部分乾燥之咖啡果實仍含有許多雜質,如石頭、金屬片及其它外來物質。這些雜質都應加以去除,以免損傷後續的加工設備。生咖啡豆可以經由漏斗通過篩網,去除大型雜物及中型不純物,再用磁鐵吸取金屬片,最後再用風選機分離其他雜質。
脫殼及脫膜:在濕式法加工生豆中,外殼及圍繞生豆之乾燥外膜都需要立即去除之,乾式加工之生豆要進行脫殼,若要完全去除銀白色外膜,則需要以精磨機拋光處理。
大小分級:不同大小之生咖啡豆有不同的等級及售價,因此需要進行分級。一般而言,顆粒較大的生豆較值錢,顆粒大小較整齊者也較好,將形狀不同的生豆,如扁平豆及半圓豆加以分離,有助於使後續密度選別更為容易,更有助於未來烘焙之均勻性,也有助於咖啡質量之提升。
密度選別:主要利用風選或重力分離的方式,將比重較輕之變形、變色或有病 害之生豆加以分離。
顏色選別:變色的生豆通常利用電眼來加以選別。
保存:在生產國當地之生咖啡豆的保存,不是以乾燥果實就是以乾燥含膜生豆的方式來保存。帶殼之咖啡果實因帶有外殼,可提供良好的保護,可避免昆 及水分入侵。生咖啡豆在進行保存時之水分含量不應超過12%在此水分含量之下,可將黴菌的生長及酵素的活性降至最低。當空氣的相對濕度超過74%時,無害的黴菌 會開始生長,在濕度達到85%以上時, 酵母菌及細菌可開始繁殖,因此保存時間之長短,端視保存濕度及溫度而定。保存過程中會生成一些生物化學反應,結果生成變色作用,其詳細之化學變化專家們至今尚未完全明了。

生咖啡豆之交易
在生產國中只有巴西當地的消費量較多,其他國家之出口量占總產量的比率都很高,如烏干達99%、盧安達88%、厄瓜多79%、哥倫比亞66%;在咖啡豆出口所佔外匯比率中,以哥倫比亞的66.2%為最高,對其他國家而言,也都是極為重要的外匯來源,因此如薩爾瓦多、盧安達等一些戰亂中國家,唯一不受影響而正常運作的事業,就是咖啡豆的生產與交易。

全球咖啡豆的生產與供應是有季節性的,如巴西的產季為4月到9月,哥倫比亞、肯亞、墨西哥、瓜地馬拉、宏都拉斯都是10月到隔年3月,牙買加為8月到9月,厄瓜多6月到10月,印尼5月到12月,哥斯大黎加9月到隔年2月等,其中以牙買加的產期最短,也更顯出藍山咖啡豆的珍貴。
在全球的總產量中,大約有70%的產量流通到交易市場中,其中以北美洲及西歐為最主要的市場,約占總交易量的80%。美國市場所涵蓋的質量范圍很廣,但一般以溫和口味為主,其供應來源很廣;英國及德國則以常規供應來源為主,如東非;法國則與象牙海岸及法屬西非國家關系密切;荷蘭則與印尼結合。北歐國家個人消費量最高,一般以溫和的ara-bica咖啡豆最受歡迎,德國亦同;法國及義大利則較喜好robusta咖啡豆;拉丁國家則偏好較濃郁的黑咖啡。
世界上最重要的咖啡豆貿易機構為國際咖啡組織(簡稱ICO),她有50個出口國家會員,控制了全球產量的99%。在ICO以下的出口國分為兩大類,主要生產國(24國)要遵循基本配額,產量少的國家則可不必受限於配額。當前咖啡豆全年貿易且超過7,000萬袋(每袋60公斤),其中主要配額國家佔90%以上。
生咖啡豆之交易主要分為自然交易市場(Physical Trade)及位於倫敦和紐約之期貨市場。生咖啡豆以麻袋分裝,其標准包裝重且為60公斤,袋上應註明產地來源、等級及ICO證明字型大小,以便配額的追蹤查核。

『叄』 紅土適宜種植什麼植物

喜酸性的植物,如橘子、茉莉、山茶等。

『肆』 紅土地適合種什麼農作物或經濟作物,不適合種什麼

紅土地酸性較強,除不適合種植鹼性作物外(好象這種作物好少,到現在我還沒弄清楚哪個作物是只適合在鹼性土壤中種植),但紅土地分布廣泛,適合種什麼作物,還要由氣候和當地種植習慣和市場決定,一般南方可種植的作物較多:如甘蔗、芒果、荔枝、龍眼、柑桔、茶等。

『伍』 紅土地可以種植嗎

紅土壤含鐵.鋁成分較多,有機質少,酸性強,
土質黏重,是我國南方的低產土壤之一
紅土一般可以種植稻米、茶、絲、甘蔗

『陸』 請問紅土地適合種什麼

紅土一般可以種植稻米、茶、絲、甘蔗,
山地還適於種植杉樹、油桐、柑橘、毛竹、棕櫚等經濟林木。紅土的酸性強,土質粘重是紅土利用上的不利因素,可通過多施有機肥,適量施用石灰和補充磷肥,防止紅土沖刷等措施提高紅土肥力。
針對紅土有機質含量很低的情況,可種植綠肥,以提高紅土的有機質含量和氮素肥力。紅土速效磷普遍缺乏,增施磷肥,並提高其利用率是一項重要的農業增產措施。紅土施用石灰,一般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紅土是種植柑橘的良好土壤。紅土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區,包括:江西、湖南兩省的大部分,滇南、湖北的東南部,廣東、福建北部及貴州、四川、浙江、安徽、江蘇等的一部分,以及西藏南部等地。紅土呈酸性——強酸反應。丘陵紅土一般氮、磷、鉀的供應不足,有效態鈣、鎂的含量也少,硼、鉬也很貧乏。並常因缺乏微量元素鋅而產生柑桔「花葉」現象。

『柒』 紅土地適合什麼作物種植

紅土地適合種植青稞、小麥、茶樹、油茶、杉木和馬尾松等。

雲南東川紅土地被專家認為是全世界最有氣勢的紅土地,一部分紅土地翻根待種,另一部分紅土地已經種上綠綠的青稞或小麥和其他農作物,遠遠看去,就像上天塗抹的色塊,構成了紅土地壯觀的景色。

當地人們因地制宜,通過增施有機肥、補充熟石灰,對紅壤進行了改良,並種植適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長的茶樹、油茶、杉木和馬尾松等經濟林木,既保持了水土,又提高了經濟效益。

拓展資料

1.長江以南的廣大丘陵地區,分布著一種在當地高溫多雨下發育而成的紅色土壤,叫紅壤.這種土壤含鐵.鋁成分較多,有機質少,酸性強,土質黏重。

2.紅土地是指紅色土壤的土地,紅土地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區,包括:江西、湖南兩省的大部分,滇南、湖北的東南部,廣東、福建北部及貴州、四川等的一部分。

網路——紅土地

『捌』 紅土地適合種什麼

紅土一般可以種植稻米、茶、絲、甘蔗, 山地還適於種植杉樹、油桐、柑橘、毛竹、棕櫚等經濟林木。紅土的酸性強,土質粘重是紅土利用上的不利因素,可通過多施有機肥,適量施用石灰和補充磷肥,防止紅土沖刷等措施提高紅土肥力。 針對紅土有機質含量很低的情況,可種植綠肥,以提高紅土的有機質含量和氮素肥力。紅土速效磷普遍缺乏,增施磷肥,並提高其利用率是一項重要的農業增產措施。紅土施用石灰,一般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紅土是種植柑橘的良好土壤。紅土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長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區,包括:江西、湖南兩省的大部分,滇南、湖北的東南部,廣東、福建北部及貴州、四川、浙江、安徽、江蘇等的一部分,以及西藏南部等地。紅土呈酸性——強酸反應。丘陵紅土一般氮、磷、鉀的供應不足,有效態鈣、鎂的含量也少,硼、鉬也很貧乏。並常因缺乏微量元素鋅而產生柑桔「花葉」現象。

『玖』 紅土適宜種植什麼植物

適宜於種植果樹,以及紅薯、金針菜等經濟作物!
紅土為發育於熱帶和亞熱帶雨林、季雨林或常綠闊葉林植被下的紅土。其主要特徵是缺乏鹼金屬和鹼土金屬而富含鐵、鋁氧化物,呈酸性紅色。紅土又稱為紅壤。一般紅土中四配位和六配位的金屬化合物很多,其中包括了鐵化合物及鋁化合物。紅土鐵化合物常包括褐鐵礦與赤鐵礦等,紅土含赤鐵礦特別多。當雨水淋洗時,許多化合物都被洗去,然而氧化鐵(鋁)最不易溶解(溶解度十的負三十次方),反而會在結晶生成過程中一層層包覆於粘粒外,並形成一個個的粒團,之後亦不易因雨水沖刷而破壞,因此紅土在雨水的淋洗下反而發育構造良好。紅土是我國中亞熱帶濕潤地區分布的地帶性紅土,屬中度脫硅富鋁化的鐵鋁土。紅土通常具深厚紅色土層,網紋層發育明顯,粘土礦物以高嶺石為主,酸性,鹽基飽和度低。紅土土類劃分5個亞類,本區分布有3個亞類。紅土亞類具土類典型特徵,分布面積最大;黃紅土亞類為向黃壤過渡類型,在本區均分布於山地垂直帶,下接紅土亞類,上接黃壤土類;紅土性土亞類是剖面發育較差的紅土類型,主要分布於紅土侵蝕強烈的丘陵山區,江西興國一帶和福建東南部有較多分布。
紅土一般可以種植稻米、茶、絲、甘蔗,山地還適於種植杉樹、油桐、柑橘、毛竹、棕櫚等經濟林木。紅土的酸性強,土質粘重是紅土利用上的不利因素,可通過多施有機肥,適量施用石灰和補充磷肥,防止紅土沖刷等措施提高紅土肥力。

『拾』 紅土,黑土,黃土的酸鹼性如何各適合種植什麼樣的植物

黑土呈中性至微酸性;紅土呈酸性;黃土則可呈中性也可呈鹼性。

1、黑土是一種性狀好、肥力高,非常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適合種植包括水稻、小麥、大豆、玉米等農作物。

2、黃土是指在地質時代中的第四紀期間,以風力搬運的黃色粉土沉積物,適合種植土豆、甘薯、玉米、大豆等農作物。

3、紅土是一種發育於熱帶和亞熱帶雨林﹑季雨林或常綠闊葉林植被下的土,由碳酸鹽類或含其他富鐵鋁氧化物的岩石在濕熱氣候條件下風化形成,適合種植多年生林木和經濟林,比如馬尾松、油茶、杉木、烏桕等,以及種植柑桔等經濟作物。

閱讀全文

與印尼紅土適合種植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疫情中國幫忙哪些國家 瀏覽:25
伊朗和中國什麼時候簽的合同 瀏覽:441
什麼是中國注冊會計師 瀏覽:420
義大利有哪個區 瀏覽:110
越南為什麼會有熊貓 瀏覽:42
在越南賣東西一個月能賺多少錢 瀏覽:781
伊朗高級指揮官什麼級別 瀏覽:309
咖喱雞在印尼什麼意思 瀏覽:675
中國這場教育改革後面會發生什麼 瀏覽:264
伊朗為什麼不用gps 瀏覽:50
cdr裡面怎麼顯示越南文字 瀏覽:445
中國外界環境如何變化 瀏覽:818
英國人怎麼看待中國數學教材 瀏覽:829
印度怎麼注冊公司 瀏覽:322
印章用的印尼用日語怎麼說 瀏覽:1000
越南買衣服哪個網站好 瀏覽:987
義大利彩金和黃金哪個貴 瀏覽:424
如何看待越南關系 瀏覽:369
伊朗為什麼做不出核彈 瀏覽:955
英語義大利語古梵語都來自於什麼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