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東南亞居民的生活習俗是什麼
飲食
泰國:泰國人早餐喜歡吃豬油糕、甜麵包、水餃、沙丁魚、湯面、西式點心、多士煎蛋,喝雞粥,牛奶或咖啡。日常生活中以米為主食,愛吃魚類,但不吃海鮮
⑵ 印度尼西亞人為什麼要帶頭巾
佩戴頭巾並不是印尼自古以來的傳統,這是外來的阿拉伯伊斯蘭宗教文化。伊斯蘭宗教教義規定,女人們只能讓家裡人(更嚴格只能是丈夫)看到自己的頭發,婚後的婦女尤其要如此。在外面一定要帶頭巾。
國服和禮服
印尼政府規定凡參加全國性重大節慶、外事活動和社交活動的官員必須穿國服。印尼的國服是根據爪哇地區傳統服裝的基礎上吸收其他民族服裝特點制定而成的。
男士頭戴黑色無檐北芝(peci)帽,上身穿巴迪(batik)長袖上衣或西裝,下身穿西褲,腳穿皮鞋。女士梳發髻插頭飾,上身穿格巴雅(kebaya)長袖襯衫,肩披長披肩,下身穿紗籠(sarung),腳穿高跟涼鞋。
印度尼西亞約有300多個民族及742種語言及方言。大約99%的居民為蒙古人種(即黃種人),非常少數是棕種人,一般分布在該國的最東部(和巴布亞紐幾內亞接壤的地方)。
大多數印度尼西亞人為南島語族後裔,所使用的語言可追朔至發源於台灣的原始南島語系,另一個較大族群為美拉尼西亞人,居住於印度尼西亞東部。
爪哇族為最大族群,佔印度尼西亞42%的人口,在政治及文化上皆居優勢地位,巽他族、馬都拉族及馬來族為最大的非爪哇族群,印度尼西亞華人則是具有影響力的少數族群,僅占約3-4%的人口,但國家大多數商業及財富都由印度尼西亞華人掌控,但此情況也造成許多負面觀感,並發生排華運動。
印度尼西亞人對國家的認同感體現在強烈的地區身分上。社會整體尚屬和諧,惟社會、宗教及族群上的緊張曾引起暴力行為。
⑶ 鄧麗君的"南海姑娘",其旋律出自印尼、馬來西亞、或其他地區
歌詞里有提到「紗籠」,那是東南亞馬來人的服裝,所以我想信應該是馬來西亞或者是印尼了。
原創的。只是歌詞敘述的是東南亞女性的心事而已。
⑷ 紗籠的紗籠質地
所用的布料多種多樣,有純棉、真絲、化纖、織錦緞等等,當然紗籠的款式也不盡相同。印尼的婦女愛穿紗籠,一襲紗籠裹在腰間,恰到好處地將她們優美、苗條的身材輪廓勾勒出來,在走動時隨風搖動,輕盈、俏麗、柔媚多姿。在日常生活中穿著最多的還是純棉質地的紗籠。這種純棉布被稱做印尼國布,不僅穿著舒適、柔軟,而且美觀、實用。布的紋路很細密,手感滑爽,透氣性好,不僅吸汗通風,還能抵擋紫外線。紗籠的圖案設計也非常講究,有手繪的也有印染的,多以植物花草為主體,色彩搭配艷麗、和諧。
⑸ 印度尼西亞人穿什麼服裝
印尼政府規定凡參加全國性重大節慶、外事活動和社交活動的官員必須穿國服。印尼的國服是根據爪哇地區傳統服裝的基礎上吸收其他民族服裝特點制定而成的。
男士頭戴黑色無檐北芝(peci)帽,上身穿巴迪(batik)長袖上衣或西裝,下身穿西褲,腳穿皮鞋。女士梳發髻插頭飾,上身穿格巴雅(kebaya)長袖襯衫,肩披長披肩,下身穿紗籠(sarung),腳穿高跟涼鞋。
除新幾內亞島上的部分民族外,如今印尼的絕大多數民族都是外來移民的後代。最早來到印尼的移民是維達人,他們大概在第四紀冰河時代遷徙至印尼群島。
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大批亞洲大陸南部的蒙古利亞族群遷徙至印尼群島,這些民族被稱為原始馬來人,他們定居在沿海地帶,並將維達人排擠到深山內地。現代蘇門答臘的巴達克族、加里曼丹的達雅族和蘇拉威西的托拉查族都是原始馬來人的後裔。
公元前300—前200年間,從亞洲大陸南部又來了一批移民。考古學家將他們稱作新馬來人,其身材特徵和原始馬來人相同。他們在印尼群島定居後,同化融合了一部分原始馬來人,並將另一部分排擠至內地。如今爪哇族、巽他族、馬都拉族、巴厘族、馬來族等民族都是新馬來人的後代。
⑹ 去印尼旅遊要注意些什麼問題
1、在印尼,任何神聖的地方都需要你脫鞋才能進,地板每天都有僧人清洗,請尊重他們的信仰和勞動成果。
2、不要用左手握手,不要用彎曲手指的方式請別人過來。
3、頭部是神聖的,千萬不要拍別人的頭部,即使對方是小孩子。
4、當地人大多數信奉印度教,去餐館進餐前最好還是先看清楚是不是清真餐館。
5、不要穿短褲和短裙進入寺廟,寺廟門口有免費的紗籠和腰帶,也可自己帶一條。不要進入印度教寺廟內部,非印度教教徒是被禁止入內的。進入寺廟需脫鞋,不可露出手臂及腿,寺廟門口有供免費借用的沙龍和腰帶,但應適當布施,另外生理期的女生不得進入寺廟。
6、當地人跪拜祈禱時,不要站在其前方,這是不禮貌的行為。如想拍攝請先得到對方的許可,一方面表示尊重,再來也避免事後索取費用的紛爭。
⑺ 印尼的「情人崖」,為何男女進去都要穿裙子
這是因為在崖上有一個寺廟,廟里供奉著著當地人信仰的神明,因此為了表示對神明的敬畏和尊重,所以才會有這個規定。一般來說,每個人都要在腰上繫上一條黃色的絲帶,並且如果你穿的褲子或者短裙不過膝的話,還需要圍上一條尼龍布,這些東西再去的時候景區都會提供給你的。
像我們上文提到的寺廟,也是一個比較受遊客歡迎的景點。此外,島上還有一些比較有特色的風俗習慣,像草裙舞等等都很受人們的喜愛,這里的海鮮也是比較出名的不僅肥美飽滿而且價格還比較的實惠。
⑻ 印度尼西亞人住的是干欄式房屋嗎
一、印尼人的住房:
有住高腳屋的,但不是全部!爪哇農村的住房,如爪哇人、巽達人和馬都拉人的住房,一般是方形的,多數直接建在地面上,但也有高腳屋,不過離地面不高。富人蓋房多用木料和磚瓦,窮人則主要用竹子蓋房。
印尼人的住房,城市和農村不一樣,城裡的住房一般是現代式建築,而農村則隨各族和各地的習慣,而建造不同式樣的住房。
城裡的現代式住房,有平房、二層和高層樓房。這些住房大都比較寬敞、有卧室、客廳、飯廳、廚房和衛生間。衛生間大都設有洗澡設備。由於印尼是熱帶國家,人們每天都要洗一至二次澡,人們稱為「沖涼」。隨著人口的增加、大城市也開始蓋一、二十層的高層樓房,供一般公務員和職工居住。爪哇農村的住房,如爪哇人、巽達人和馬都拉人的住房,一般是方形的,多數直接建在地面上,但也有高腳屋,不過離地面不高。富人蓋房多用木料和磚瓦,窮人則主要用竹子蓋房。
二、其他關於印度尼西亞的習俗文化:
印尼,俗稱「千島之國」,是世界上擁有島嶼最多、面積最大的群島國家。
(一)著裝
印尼人的民族服裝,一般是著上衣,下身圍紗籠(一種長圍裙)。女的上衣是對襟長袖,沒有衣領,下身是圍色彩艷麗的沙籠。男的上衣是有領對襟長袖,下身是圍帶格圖案的沙籠。女的一般要配帶絲綢的披肩,男的頭上包紮各式頭巾,或帶黑色無邊小禮帽。平時男女都喜歡穿拖鞋或木履。
由於天熱,印尼人一般不喜歡穿襪子。 男人扎的頭巾,料子也很講究、而且往往印有各種圖案。扎的方式隨各地而異,紮成四角形、三角形或圓形。頭上戴的無邊小黑色禮帽,通常是用平絨布製作,顏色發亮。按印尼人的習慣,男人到了成年時就該戴上這種禮帽,表示已長大成人,要講究禮儀了。
(二)飲食
印尼地處熱帶、不產小麥,主食是大米、玉米或薯類,印尼人喜歡用香蕉葉或棕櫚葉把大米或糯米,包成菱形蒸熟而吃、稱為「克杜巴」。不過,印尼人也喜歡吃麵食、如吃各種面條、麵包等。 印尼人吃飯不用筷子,而是用勺和叉子,有時也喜歡用手抓飯。抓飯時,先把米飯盛在盤上,然後用右手指將飯捏成小團,送到嘴裡一口一口地吃。飯桌邊上要放一碗清水,邊抓飯、邊不時用手沾沾清水,以免使米飯沾粘在手指上。喜歡手抓飯的人,覺得這樣吃很開胃。
(三)禁忌
1.印度尼西亞人視頭部為神聖不可侵犯。除長輩外,如摸別人的頭則被認為是對他的侮辱和挑釁。所以不能隨便摸別人的頭部。
2.傳遞或接受物品,要用右手,切忌用左手。印尼人認為用左手傳遞或接受物品很不禮貌。
3.由於印尼人絕大部分是穆斯林教徒,所以在贈送禮品時,要考慮不要送酒類物品,因為伊斯蘭教規定禁止喝酒。
4.在餐館吃飯時,如果同桌有印尼人,切不要點用豬肉炒的菜,因為印尼人絕大多數是不吃豬肉的。
⑼ 北加浪岸是印尼著名的峇迪布生產地,你對這種布料了解多少
印度尼西亞中爪哇省北岸商港。臨爪哇海,有鐵路、公路東通三寶壟,西去直葛、井裡汶等地。人口13.3萬(1980)。北加浪岸物產豐富,有製糖、紡織、卷煙、羽毛球等工廠,出口蔗糖、橡膠、茶葉等。 北加浪岸(Pekalongan)是印度尼西亞中爪哇島北岸的一個有古老歷史的海港城市。它是該省的一個獨立自治市。這座城市是爪哇中部最重要的港口,以蠟染而聞名。自2014年12月起,北加浪岸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創意城市網路的成員。北加浪岸是第一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創意城市網路的印尼城市和東南亞第一個城市。
藝人們通過手工繪制印染的巴迪布,做工精細,且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頗具藝術價值。但因耗時費力,一般價格較貴。也有機制巴迪布,產量高,價格相對便宜,經濟實惠,但藝術價值遜於手工製品。
巴迪布不僅深受印尼人民喜愛,而且早已世界聞名。印尼國服--長袖男襯衣和女士紗籠就是由巴迪布製作而成,適合在各種正式和非正式場合穿著。
在中國印尼街,你不僅能看到巴迪布製成的服裝,還可以看到巴迪布製成的桌布、窗簾、手提袋、圖畫或帽子等,是印尼的特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