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紅龍是什麼
紅龍魚,學名:Scleropages formosus 英文名:Red Arowana。
體長可達80~90厘米。紅龍魚生活范圍很小,主要生長在印尼的蘇門答臘和加里曼丹一帶的河流。紅龍魚原無法人工繁殖,已經瀕臨滅種,因而被列為華盛頓公約甲級保護動物,極其珍貴。
形態特徵
原產於印度尼西亞。身體呈圓筒形。體長50~100厘米。體色粉紅或深紅。鱗片很大,反射出迷人的紅寶石光澤,鰓蓋有濃艷的紅色。嘴角有一對短須。背部光滑,背鰭後部移到尾柄上方,與臀鰭遙相對應。
飼養水溫24~28℃,水質為中性或微酸性的軟水。喜食小魚、小蝦、貝肉、水蚯蚓、紅蟲、麵包蟲等。飼養容易,生長迅速。不可與小型魚類混養。龍魚在水族箱中很難繁殖。屬於地球上比較原始的魚類,素有」活化石「之稱。
龍魚屬古代魚類,骨舌魚科,繁殖能力弱,雌魚產卵,雄魚含在口裡孵化和養育,非常奇特。由於其嘴上的兩條胡須,加上閃光發亮的大鱗片及其古老的身世,使人們自然而然地將它與神秘的龍聯系起來,稱其為「龍魚」。
在東南亞,港澳台地區和國外華人集中的地方,龍魚被視為神魚,認為可以旺家鎮宅避邪,當做風水魚來養,尤其是紅龍魚,由於瀕臨絕種,在1980年華盛頓野生動物保護條約列為甲級保護動物而身價高貴。在港澳台,一條紅龍魚的價格有的逾百萬元,被視作家財和身份地位的象徵。
品種
亞洲龍魚根據產地一般可分為三大類,即金龍、紅龍和青龍。其中金龍可再分為兩種:生長於印尼蘇門答臘的紅尾金龍和馬來西亞的過背金龍。
同樣的,紅龍也有「超級紅」(辣椒紅)、血紅和橙紅之分。不過,這三種紅龍之間的差別會比兩種金龍之間的差異來得小,而且所有的紅龍都來自印尼的加里曼丹。
至於青龍,由於分布的范圍廣,每個地方的青龍都稍有不同,但分別不大。還有青龍與黃尾龍,但不多人養。
在2003年,一個研究根據形態學及遺傳學把亞洲龍魚這個物種分為四個獨立物種,分別為:
1、 亞洲龍魚及未加入研究的地方型(如:過背金龍、黃尾龍魚)Scleropages formosus
2、 亞洲銀龍Scleropages macrocephalus
3、 紅尾金龍Scleropages aureus
4、 超級紅龍Scleropages legendrei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紅龍
⑵ 印尼道荷紅龍
紅龍也叫小丑龍,黃尾龍。在印度洋及夏威夷地區海域岩礁地區廣泛分布,在紅海也有發現。適宜水溫24~28℃。成魚個體在野外很容易超過35厘米,但在水族箱中,很少超過25厘米。幼魚與成魚差別很大。幼魚期,身體顏色是橘紅色帶白色老虎紋或塊,條紋及各鰭帶黑邊。成熟後,身體是帶斑點的藍色,各鰭帶黃色、紅色及藍色,面部是橘色帶綠條紋。雄魚身體上有亮藍條紋,就在臀鰭上面。500升以上水族箱飼養,沙地供其把自己埋起來睡覺或當危險臨近時躲藏。
⑶ 科摩多龍的祖先是怎麼來到科摩多島的呢
在非洲大陸上,幾百年來一直流傳著關於一種神秘巨獸的傳說。
1776年,德國科學家愛伯·里凡在其著作中寫道:我們發現一種從未見過的巨獸足跡足跡:腳印。,足跡周長36英寸,兩足跡之間竟然相距2米!
1880年,法國動物學家霍恩報道:「……這種巨獸生活在沼澤和湖泊中,土著居民稱之為『亞哥尼尼』,足跡有三個趾,出奇的巨大。」
1912年,世界著名的動物採集家卡爾·哈京貝克在《野獸與人》一書中寫道:「在羅德西亞境內生活著一種前所未知的巨獸,有人在不同的地方親眼目睹過它。」確實,在非洲中部的一些史前洞穴畫中就有這種巨獸的形象,很像恐龍或雷龍。1913年,德國科學考察隊隊長馮·斯坦因報道:在剛果的桑格河流域據說有一種巨獸,體積超過河馬,有一條又細又軟的脖子和一條像鱷魚般的尾巴。
它在湖中常常打翻當地居民的獨木舟,但不吃人,它白天爬上岸來找食物,吃的是一種蔓生植物。
傳說中的非洲巨獸是早在六、七千年前就絕跡了的恐龍。這個信息一傳出,還真的激動人心!幾十年來,許多科學家不斷深入非洲密林密林:非常密集的樹林。探索,希望能揭開這個謎。
1979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動物學家波爾和生物學教授邁克爾決定對這種神秘的巨獸作一次科學考察。
1980年4月,他們不畏艱苦,跋山涉水,進入剛果的熱帶雨林,這里人跡稀少,到處是地圖上找不到的湖泊、沼澤沼澤(zhǎozé):水草茂密的泥濘地帶。和森林。
一位名叫法利曼的當地人告訴他們:他14歲那年在依皮納地區見過這種巨獸,它有紅棕色的皮膚,蛇一樣的腦袋,脖子長達3米。
邁克爾教授拿出一本動物學圖譜讓他辨認,法利曼指著一張食草恐龍圖譜說:「就是它!就是這樣的,至今還在那兒,午後人們常常在河中看到它。」
他這次的探險,收集到了巨獸的足跡,採集了食物標本,還獲得了大量目擊目擊:親眼看到。者的第一手報告,這些目擊者描述的巨獸與雷龍非常相似。
他們回國後,經過詳細研究後發表了文章說:「看來傳說中的巨獸確實存在,而且可能是某種倖存至今的恐龍」。
1978年,法國有一個科學家探險隊進入了非洲剛果的原始森林中一個名叫泰萊湖的沼澤區,希望能找到當地人傳說中的恐龍。可是很不幸,直到如今,這支探險隊,不見一人從沼澤中生還歸來。
到了1981年,無所畏懼的美國雷古斯特茲探險隊,又一次進入這一地區,他們曾5次看見「恐龍」出沒,6次聽見它的叫聲。探險隊拍回了照片,錄下了「恐龍」的聲音。
剛果的一支國家探險隊於1983年再次進入這一地區。兩個隊員發現離湖岸300米以外有活「恐龍」。它背部寬闊,頭很小,脖長10英尺,體長40英尺,皮膚灰而有光,還長著尾巴。他們對准它,拍完了攝影機中的膠片。
當今地球如果真的存在活恐龍,則是一個偉大的發現。這將是統治地球一億年的龐大家族的孑遺孑(jié)遺:〈書〉遭受兵災等大變故多數人死亡後遺留下的少數人。,一個極其珍貴的活化石。
幾個世紀以來,如果在非洲發現的怪獸是恐龍的後代的話,那麼人們在印尼的科摩多島上的一種「巨龍」又是什麼呢?有人說它力大無比,尾巴一擺能擊倒一頭牛;它的胃口非常大,一口氣能吃下一頭100多斤重的野豬。而最令人不解的是,它的口中能夠噴火!
1912年,一位荷蘭飛行員由於飛機發生故障,被迫將飛機降落在科摩多島。在島上,他見到了那種傳說中的動物。不久,他返回駐地爪哇島,寫了一份關於發現一種怪獸的報告,說是在科摩多島的確有當地人傳說中的怪獸,但它們不是「巨龍」,而是一種巨大的蜥蜴。
荷蘭飛行員的報告引起了人們的興趣。一位名叫安尼尤寧的荷蘭軍官登上了科摩多島,打死了兩頭怪獸,將兩張完整的獸皮運到了爪哇。其中一張獸皮長達3米。經科學家們鑒別,確定是一種巨型蜥蜴,並把這種巨型蜥蜴命名為「科摩多龍」。
無獨有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古生物學家在澳大利亞發現了科摩多龍的化石,經測定,是6000萬年前的史前生物。同時,地質學家發現,科摩多島是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海島,形成時間不到100萬年。
這兩個發現又使人們陷入了迷宮:科摩多島誕生以前,澳大利亞的這種龍早已經滅絕滅絕:完全消滅。。那科摩多島上的巨蜥是從哪裡來的?它們怎麼能夠活到今天?難道它們真是從天而降的「龍」嗎?幾千萬年以來,它們是怎樣生活的呢?這在當時成了一些難解的謎。
為了解開科摩多龍之謎,1962年,蘇聯學者馬賴埃夫率領的探險隊,在科摩多島實地考察了幾年。在發表的考察報告中說,科摩多龍體長可達3米,它們有令人恐怖的巨頭,兩只閃爍逼人的大眼,頸上垂著厚厚的皮膚皺褶,尾巴很大,四肢粗壯,嘴裡長著26顆長達4厘米的利齒。遠遠望去,能看到它們口中不停噴火,但走近一細看,那口中噴出的「火」,不過是它們的舌頭。它們的舌頭鮮紅,裂成長長的兩片,經常吐出口外,乍一看,的確像熠熠閃動的火焰。
科摩多龍以海島上的野鹿、猴子、鳥、蛇、老鼠和昆蟲為食。它們會游泳,當然也會下到海邊捕食一些海洋生物。它們生性不好動,很少追捕獵物,多採用「伏擊」的辦法獵食,待獵物靠近,猛地用尾巴一掃,將獵物擊倒,然後撲上去將其咬住、吞下。科學家們看到一隻科摩多龍把一頭野豬擊倒後,竟像吃肉丸般吞下。「龍」會突然竄進猴群,乘眾猴嚇得呆若木雞呆若木雞:呆得像木頭雞一樣,形容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樣子。之際,舉起尾巴猛掃,猴子們被紛紛擊倒,一眨眼功夫,一群猴子已成了巨龍的腹中物了。
如今,人們已解開了科摩多龍的許多疑謎,如雌性龍每次可產5-25枚鵝蛋似的卵,8個月後小龍便破殼而出,它們的壽命為40-50年。
但是,對於這種巨龍,至今仍有許多尚未尚未:還沒有。解開的謎。例如,在自然界,有生必有死,而科摩多龍卻只有生者,不見死者。人們走遍整個海島,也未見過一具科摩多龍的屍體,就連一根殘骨也沒找到。難道是死者被生者吃掉了嗎?可它們是任何動物屍體都不食,怎麼會偏偏吃自己同類的屍體呢?還有,科摩多龍的祖先是在澳大利亞發現的,它們是怎麼來到科摩多島的呢?盡管它們會游泳,但大海汪洋,水路漫漫,要游過這樣遙遠的距離,是難以想像的。
至今,神秘的科摩多龍仍然在科摩多島上生活著。
⑷ 馬來紅龍和印尼紅龍的區別
除了產自不同地區,兩者並沒有什麼區別。印尼紅龍魚產自印尼,馬來西亞紅龍魚產自馬來西亞,新加坡紅龍產自新加坡。
紅龍魚,體長可達80~90厘米。紅龍魚生活范圍很小,主要生長在印尼的蘇門答臘和加里曼丹一帶的河流。紅龍魚原無法人工繁殖,已經瀕臨滅種,因而被列為華盛頓公約甲級保護動物,極其珍貴。
龍魚屬古代魚類,骨舌魚科,繁殖能力弱,雌魚產卵,雄魚含在口裡孵化和養育,非常奇特。由於其嘴上的兩條胡須,加上閃光發亮的大鱗片及其古老的身世,使人們自然而然地將它與神秘的龍聯系起來,稱其為「龍魚」。
原產於印度尼西亞。身體呈圓筒形。體長50~100厘米。體色粉紅或深紅。鱗片很大,反射出迷人的紅寶石光澤,鰓蓋有濃艷的紅色。嘴角有一對短須。背部光滑,背鰭後部移到尾柄上方,與臀鰭遙相對應。飼養水溫24~28℃,水質為中性或微酸性的軟水。喜食小魚、小蝦、貝肉、水蚯蚓、紅蟲、麵包蟲等。飼養容易,生長迅速。不可與小型魚類混養。龍魚在水族箱中很難繁殖。屬於地球上比較原始的魚類,素有」活化石「之稱。
(4)印尼的龍是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雌雄分辨
幼魚階段雌雄難以分辨。成熟雌魚腹部微凸,而雄魚則仍顯苗條。另外,雌性龍魚身材總較公魚肥短,而且腹部較易有膨脹之感,胸鰭與頭部色澤,較不如公魚來得深。
繁殖發育
口孵方式,需大水體,每對親魚每次產卵40~150粒。雄魚把魚卵含在口中,一次可含卵30~80粒,直到孵化完成。當幼魚孵化出後會聚集在雄魚附近,夜晚雄魚張口,把全部幼魚含在口中,來完成這種口孵和保護幼魚的工作。 繁殖困難,現在印尼等地的專業魚場對其已成功地進行商業性繁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紅龍
⑸ 紅龍是什麼
紅龍是紅龍魚。體長可達80-90厘米。紅龍魚生活范圍很小,主要生長在印尼的蘇門答臘和加里曼丹一帶的河流。紅龍魚原無法人工繁殖,已經瀕臨滅種,因而被列為華盛頓公約甲級保護動物,極其珍貴。原產於印度尼西亞。身體呈圓筒形。體長50-100厘米。體色粉紅或深紅。鱗片很大,反射出迷人的紅寶石光澤,鰓蓋有濃艷的紅色。嘴角有一對短須。背部光滑,背鰭後部移到尾柄上方,與臀鰭遙相對應。
亞洲龍魚根據產地一般可分為三大類,即金龍、紅龍和青龍。其中金龍可再分為兩種:生長於印尼蘇門答臘的紅尾金龍和馬來西亞的過背金龍。紅龍也有「超級紅」(辣椒紅)、血紅和橙紅之分。不過,這三種紅龍之間的差別會比兩種金龍之間的差異來得小,而且所有的紅龍都來自印尼的加里曼丹。至於青龍,由於分布的范圍廣,每個地方的青龍都稍有不同,但分別不大。還有青龍與黃尾龍,但不多人養。
⑹ 世界上最後一隻恐龍是什麼龍
角龍是恐龍中最後走向滅絕的一類。
角龍是白堊世晚期出現的臀類恐龍。角龍有一塊叫做「頸罩」的厚骨板。頸罩上有兩三個不同的角度。這些角是對付敵人的有力武器。角龍的嘴形很奇怪,像鸚鵡的喙,有利於挖掘植物的根。
有很多種角龍。從角頸盾的形狀來看,有原始角龍、秀角龍、獨角龍、三角龍、戟龍等,最原始的角龍起源於亞洲,後來遷徙到北美。
(6)印尼的龍是什麼樣子擴展閱讀;
恐龍的種類;
在傳統上,恐龍被分類成兩個族群:根據其髖骨(腰帶)的構造,分為蜥臀類(像蜥蜴似的髖骨)與鳥臀類(像鳥類的髖骨)。最近,第三類的恐龍族群,慢龍類被提出,也是根據了腰帶的構造而分類的。
在蜥臀類中,其腰帶非常類似於現生的爬行動物,其髖骨系統中,恥骨伸前前方,而坐骨則伸向體軀的後方。在鳥臀類中,則具有較為復雜的腰帶構造。其中髖骨系統中,恥骨已經轉向體軀的後方,而與坐骨呈平行排列,與現生鳥類有些類似。
同時鳥臀類在下頜骨也發展出了前齒骨。慢龍類(意即緩慢的,具蜥蜴腰帶構造的,恐龍)則具有一種非常奇特的腰帶構造,稱之為後腰型,其髂骨彼此相當的寬闊而分隔,其中前段非常深而長,而其尖端外外伸展成將近90度垂直位置。
慢龍類具有一個相當碩長的脖子,頭顱相對的很小,而腰帶特異,其恥骨與坐骨接近平行,甚而接合在一起。
除了這個特殊的腰帶構造而外,在其它骨骼構造上也有不同之處:頸椎與背椎都非常輕巧,而頸椎非常碩長其神經棘很短,小的頭骨上,於上頜有纖細的牙齒排列。四肢具有四趾,每一趾都有長爪,均指向前方伸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角龍
網路——恐龍類
⑺ 紅龍產地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有什麼區別
紅尾金龍為產於印尼西側蘇門達臘島的一種。特徵是臀鰭呈紅色,背鰭和尾鰭上葉為黑褐色。背鰭基底附近的鱗片沒有金色鱗框。從腹側開始數第5排鱗完全沒有鱗框。所謂的金龍是指棲息在蘇門達臘島和馬來西亞來洲龍魚的一種,現今馬來西亞的龍魚場已經進行商業化的繁殖,近來也在積極進行紅尾金龍的純系血統繁殖,相信不久的將來美麗紅尾金龍的供給將會日趨穩定。
紅尾金龍主要分布在蘇門達臘島中部東岸,以北康巴魯地方產量最多。主要棲息地的5條河川里所產的個體多少會有色彩上的差異,只是,近來這些特徵已經明顯不存在,唯一隻以北康巴魯的紅尾金龍為種親進行累代繁殖的個體,以北康巴魯之名在市場流通。
本種的特徵是尾鰭下葉為紅色,背部、背鰭及尾鰭上葉呈墨綠色,從腹側往上數到第4排鱗片有美麗的金色鱗框。如同高背金龍,本種的純種個體也在減少當中,近來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著名龍魚場已經繁殖出紅尾金龍的特徵比一般更為明顯的個體。然而黃龍和高背金色龍交配產下的個體依然以紅尾金色龍的名稱在市面上流通。
過背金龍幼魚時期,背鰭細小鱗片的金色鱗並非每隻個體都有,而在高背金龍的幼魚時期有金色鱗框的個體也是少之又少,紅尾金龍則是連一片鱗杠也沒有。從幼魚期開始尾鰭的上下部分顏色是分開的,下葉略帶紅色,上葉則是偏暗色,這點請必仔細看清楚。
紅尾金龍的幼魚售價比較平實,是飼養金龍的入門種,一直保有高人氣。主要進品的個體都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繁殖個體,品質相當高。雖然不如過背金龍出色,但是今後如果能憑著特有的色彩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相信對整體亞洲龍魚的觀賞價值、人氣都將有所助益。
⑻ 印尼紅龍有什麼特徵
紅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