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尼會下雪嗎
印尼全國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是其氣候特色,因而印尼不會下雪。
Ⅱ 印度尼西亞會下雪嗎
查亞峰
荷蘭探險家卡茲登茲(Jan Carstensz)在1623年的一個異常晴朗的日子首次觀測到查亞峰上的冰河,雖然他回到歐洲後,因為許多人不相信他曾在赤道附近看到雪而遭到取笑。卡茲登茲金字塔這個名稱也因卡茲登茲而得名,目前仍有一些登山者會用它來稱呼查亞峰。雖然荷蘭探險家勞倫茲(Hendrikus Albertus Lorentz)與6位從婆羅洲招募來的肯亞族(Kenyah)早在1909年就抵達了查亞峰上的雪原
查亞峰高海拔處由冰所覆蓋,山坡上則有幾條冰河流過,包括卡茲登茲冰河。因為位在赤道附近,所以平均溫度變化很小(大約0.5°C),冰河的移動也很緩慢。不過根據歷史紀錄來分析這些位在赤道的冰河後,得知它們的范圍從1850年以來逐漸縮小,顯示這個地區從1850年至1972年間溫度上升約0.6°C。毛克山脈(Maoke Mountains)的Puncak Trikora上的冰河在1939年至1962年間曾短暫的消失[5]。從1970年開始,衛星照片顯示查亞峰的冰河正在快速的消失。其中Meren冰河在1994年與2000年之間已經完全融化
Ⅲ 1816年地球怎麼了,為何北半球到處都是夏天下雪結冰的現象
因為1814年印尼松巴哇島坦博拉的火山發生了噴發,以至於1816年夏季北半球大部分地區都出現了下雪結冰的現象。歷史上的1815年是沒有夏天的,這一年北半球大部分地區6月份開始下雪,7月份開始結冰,8月份開始出現霜凍。這一年的夏天特別怪異,人們稱其為“凍死人的1816年”以及“無夏之年”等等。
這一次的全球降溫使得北半球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氣溫直接下降了近3°,降溫最為嚴重的是歐洲、北美洲以及亞洲。在歐洲夏季的降雨量相比以前多了不少,大片草原和莊稼被毀;在中國大部分地區出現極端天氣,低溫使得國家的莊稼被大面積凍死,人們沒有糧食收成,很多人被餓死;在美國數萬人因為飢荒而死去,這同時伴隨著瘟疫的流行,更是帶走了很多人的性命。
Ⅳ 下雪的熱帶國家
下雪的熱帶國家應該是位於東南亞的緬甸了,此外,像東南亞的一印度尼西亞以及美國的夏威夷等都曾下過雪,這些從地理分布來說都是屬於熱帶地區的。
Ⅳ 1816年夏天天有異象,北半球下雪結冰,到底發生了什麼
北半球氣候反常,出現極端天氣,在夏季大范圍出現降溫結冰現象,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甚至造成大量平民的死亡。
在這一年夏天,出門是看不到綠色的植物的,都掩蓋在一層冰霜之下,但是為了莊稼,農民不得不穿冬裝下田盡可能地挽救快被凍死的農作物,但是隨著極端天氣的加劇,在這一年都是嚴寒,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給農作物生長,糧食短缺現象嚴重,甚至出現混亂。
當時的清朝雖然也出現飢荒,以至於流民拋棄農田,流落他鄉,但是相比於美洲情況無疑好上許多。
Ⅵ 為什麼冬天下雪沒有閃電不打雷呢
冬天也打雷。只不過出現幾率很小。
雷電一般出現在強對流天氣里。比如:熱帶雨林氣候區和我國夏季午後常出現的對流雨、低緯度大陸東岸常出現的台風雨,它們都常伴有雷電。
電流在空氣中流過需要兩個條件,一是雲層積累了大量的電荷,二是放電途徑順暢下雪不打雷我認為有2個原因 1是下雪多在冬天,而雲產生電荷主要是因為上升氣流和它的摩擦,冬天很少有上升氣流,所以電荷積累不多 2是冬天裡空氣濕度不如夏天大,濕潤的空氣才容易導電,所以冬天的雲不容易放電
世界上雷雨最多的地方是位於印尼爪哇島上的茂物(熱帶雨林氣候),那裡平均每年約有322個雷雨日,有「世界雷都」之稱。
強對流天氣需要暖濕氣流迅速抬升。夏季近地面很容易迅速升溫,因而常出現強對流天氣——雷陣雨。
冬季出現強對流天氣的機會少,但有時強冷空氣南下,也能使某些地區近地面暖濕空氣迅速抬升。此時,地面氣溫的高低是次要的,而地面與高空之間的溫差很大才是重要的。
近地面空氣迅速上升,一方面氣溫急劇下降,易於成雲致雨——往往產生暴風雪等,另一方面,迅速上升的空氣劇烈摩擦,伴有雷電也是很正常的。冬打雷在中國很少見,但在加拿大多倫多的冬天就經常出現 。
Ⅶ 為什麼下雪天無閃電或打雷
雷電是雷雨雲中的放電現象。形成雷雨雲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即空氣中要有充足的水汽,要有使濕空氣上升的動力,空氣要能產生劇烈的對流運動。春夏季節,由於受南方暖濕氣流影響,空氣潮濕,同時太陽輻射強烈,近地面空氣不斷受熱而上升,上層的冷空氣下沉,易形成強烈對流,所以多雷雨,甚至降冰雹。
而冬季由於受大陸冷氣團控制,空氣寒冷而乾燥,加之太陽輻射弱,空氣不易形成劇烈對流,因而很少發生雷陣雨。但有時冬季天氣偏暖,暖濕空氣勢力較強,當北方偶有較強冷空氣南下,暖濕空氣被迫抬升,對流加劇,就會形成雷陣雨,出現所謂「雷打冬」的現象。氣象專家還說,雷暴的產生不是取決於溫度本身,而是取決於溫度的上下分布。也就是說,冬天雖然氣溫不高,但如果上下溫差達到一定值時,也能形成強對流,產生雷暴。冬打雷在中國很少見,但在加拿大多倫多的冬天就經常出現
空氣極不穩定的時候,容易發生強烈的向上對流運動,而形成高聳的積雨雲,雲中充滿上上下下奔竄的水汽,就會產生靜電,雲的上端會產生正電荷,雲的下端會產生負電荷,地面又是正電荷,那麼,正、負電荷之間有空氣作為絕緣體,若正、負電荷間的電壓差,大到可以沖破絕緣體的空氣,使空氣在瞬間膨脹爆炸、發熱發光,發光就是閃電,膨脹爆炸發出巨大聲響就是打雷。
Ⅷ 1816年地球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何北半球到處都是夏天下雪結冰的現象
那一年全世界人民都陷入了一場大災難,主要是因為1815年一座位於印尼的名為松巴哇島坦博拉的火山忽然爆發。1816年對於地球上的生物來說,是一個難熬的年份,這一年沒有夏天,所以又被稱為「無夏之年」。
那是一場極大的火山爆發,這次火山爆發達到了七級,是一次史無前例的火山爆發。因為火山爆發威力太過強大,釋放出的火山灰也是空前的,這么多的火山灰漂浮在大氣層中,使天空好像蒙上了一層霧。這些火山灰阻擋了陽光的進入,因此使得地球氣溫驟降,沒有夏天。
Ⅸ 我這里 夜裡下雪 還打雷 這是為什麼/
正常天氣現象,只是出現幾率很小而已,本人也曾在冬天聽過打雷聲
天下雪時也有可能也打雷。只不過出現幾率很小。
雷電一般出現在強對流天氣里。比如:熱帶雨林氣候區和我國夏季午後常出現的對流雨、低緯度大陸東岸常出現的台風雨,它們都常伴有雷電。
世界上雷雨最多的地方是位於印尼爪哇島上的茂物(熱帶雨林氣候),那裡平均每年約有322個雷雨日,有「世界雷都」之稱。
強對流天氣需要暖濕氣流迅速抬升。夏季近地面很容易迅速升溫,因而常出現強對流天氣——雷陣雨。
冬季出現強對流天氣的機會少,但有時強冷空氣南下,也能使某些地區近地面暖濕空氣迅速抬升。這時往往產生暴風雪等,其間伴有雷電也是很正常的。
Ⅹ 不該下雪的地方下雪地理上叫什麼
厄爾尼諾現象(El Niño Phenomenon)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即帶走了熱帶降雨。由於太平洋是一個控制大氣運動的巨大熱源和水氣源,因此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將引起全球氣候異常。厄爾尼諾又分為厄爾尼諾現象和厄爾尼諾事件。厄爾尼諾現象要維持3個月以上,才認定是真正發生了厄爾尼諾事件。2014年,國家氣候中心預測年內將發生厄爾尼諾事件,厄爾諾尼現象對我國的影響已經通過持續降雨呈現出來。2015年12月3日,國家海洋局在京組織召開2015年秋季厄爾尼諾及氣候預測會商會,預計2016年春季發生的厄爾尼諾事件將在冬季達到最強,強度僅次於1997/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