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尼的紡織業主要集中於哪裡
在印尼,外國人是不可以以個人名義開辦個體經營的。
❷ 印度尼西亞盛產什麼
印尼氣候濕潤多雨,日照充足,農作物生長周期短,主要經濟作物有棕櫚油、橡膠、咖啡、可可。
印尼油氣資源豐富,共有66個油氣盆地,其中15 個盆地生產石油天然氣。政府公布的石油儲量為97億桶,摺合13.1億噸, 其中核實儲量47.4億桶,摺合6.4億噸。印尼天然氣儲量176.6萬億標准立 方英尺(TCF),摺合4.8-5.1萬億立方米。石油勘探開發基本上依靠國外 石油公司。印尼石油產量逐漸下降,自2003年以來,印尼已成為石油凈進口國,2008年初印尼宣布退出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2012 年印尼原油和凝析油產量降至87萬桶/日,低於政府制定的93萬桶/日產量 目標。印尼最大的石油企業為國家石油公司(Pertamina,《財富》2014 年世界500強排名123位)。
印尼采礦業為印尼國民經濟發展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它是出口創匯、增加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也為保持經濟活力、創造就業和發展地區經濟做出了積極貢獻,同時還具有輻射社會經濟其他領域的間接作用以及對邊遠地區發展的 推動作用。印尼主要的礦產品有錫、鋁、鎳、鐵、銅、錫、金、銀、煤等。印尼最大的國有礦業公司為安塔公司,另外還有印尼國有錫業集團公司。
印尼的工業化水平相對不高,製造業有30多個不 同種類的部門,主要有紡織、電子、木材加工、鋼鐵、機械、汽車、紙漿、 紙張、化工、橡膠加工、皮革、製鞋、食品、飲料等。其中紡織、電子、木材加工、鋼鐵、機械、汽車是出口創匯的重要門類。印尼最大的鋼鐵企業為國有克拉卡陶鋼鐵公司,年產量約300萬噸。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尼語:Republik Indonesia,英語: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簡稱印度尼西亞或印尼,是東南亞國家。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千島之國」,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首都為雅加達。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相接。
印尼人口超過2.48億(2013年),僅次於中國、印度、美國,居世界第四位。印尼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創立國之一,也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及20國集團成員國。印尼群島自公元7世紀起即為重要貿易地區。
印尼當地統治者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及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及印度教王國。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島的貿易。經歷了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後,印尼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宣告獨立。
❸ 印尼的產業競爭力
摘要 2011年5月,印尼政府提出了《2011-2025年印尼經濟發展總體規劃》(MP3EI)。印尼政府規劃,2011-2025年15年年均國內經濟增長率為7%-8%爭取2025年進入世界經濟10強,2050年至少成為全球第六大經濟強國。其中,提高投資、提升國內生產、提高競爭能力和改善基礎設施的是政府在未來15年中落實發展措施中的四大核心。
❹ 印尼保稅區及其管理制度有哪些
目前,印尼已建有100多個工業區,有些與自由貿易區相結合,形成了保稅區。印尼現有10多個保稅區,貨物由印尼海關領域以外的地區進入保稅區,不視為進口,也無須繳納關稅或其他出口稅;供加工或再出口等用途進口的各種原料或成品可自由進入保稅區,不受印尼國內禁止進口規定的限制;由印尼或印尼以外地區輸往保稅區的商品或原料,不論其用途是供直接消費,還是在保稅區內加工或暫時儲存,其在印尼國內的貨物稅、增值稅、關稅及其他稅收皆可免徵;保稅區內加工的產品,原則上以外銷為主;凡經印尼政府核准在保稅區內設立的企業,皆可享受進口關稅、進口貨物稅、扣繳稅及國內貨物稅等各項稅收的減免優惠待遇。另外,企業以合並或股票上市的方式擴大規模,仍可享受減免資本貨物及原料或輔料增值稅的退稅待遇。如果資本貨物的產權被轉讓或用於其它用途,則不能享受該項免稅或退稅待遇。
❺ 印尼是發達國家嗎
印尼不是發達國家,它是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Developed Country),又稱已開發國家,指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技術較為先進、生活水平較高的國家。另外,也稱作工業化國家、高經濟開發國家(MEDC)。發達國家大多具有較高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過僅依靠開發自然資源也可以達到較高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而這樣的國家未必有較先進的技術。
其他常常用來表示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這兩個團體的詞語有: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南北分歧國家、工業化國家和非工業化國家、發達國家和落後國家、富裕國家和貧窮國家、較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等。西方國家雖然有類似的涵義,但是並不等同於已開發國家。
目前,發達國家通常是指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的24個成員國。其中,尤其以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義大利和加拿大最為發達。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下,一些經濟實力比較雄厚的資本主義國家,率先採用最新的科學技術,使資本主義的勞動生產率提高,經濟增長,成為經濟發達國家。這些國家的經濟在世界上占據重要地位,對世界經濟、政治有較大的影響。
❻ 印度尼西亞
劉增潔
印度尼西亞位於亞洲東南部,地跨赤道,由大小13700多個島嶼組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國土面積191.94萬km2,陸地面積182.64萬km2,人口2.38億。
印度尼西亞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礦業產值佔GDP的10%。為亞太地區唯一的歐佩克石油生產國,石油和天然氣為印度尼西亞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占政府收入的24%,油氣出口收入佔印度尼西亞出口總收入的15%。2006年國際礦產品市場價格高漲,印度尼西亞GDP增長5.5%,2007年增長6.1%。
一、儲量與資源
印度尼西亞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已探明的有石油、天然氣、煤、錫、鋁、鎳、銅、金、銀等礦產。其中重要的礦產資源有錫居世界第三位、銅居世界第二位、鎳居世界第八位和金居世界第六位。
據美國《油氣雜志》2007年終號報道,截至2007年底,印度尼西亞的石油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5.99億t,佔世界總儲量的0.3%,居世界第二十五位;天然氣剩餘探明可采儲量為26589.66億m3,佔世界總儲量的1.5%,居世界第十三位。印度尼西亞約有60個沉積盆地,其中73%位於海上,目前已勘探的36個含油氣盆地主要位於西部地區,主要的含油氣區有蘇門答臘油氣區、爪哇油氣區、東加里曼丹油氣區。
表3 印度尼西亞主要礦產品消費量
資料來源:①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2007;②World Metal Statistics,February 2008。
三、礦產品貿易
印度尼西亞為世界重要的礦產品出口國,2006年印度尼西亞煤炭、銅、天然氣、鎳和錫等資源性產品出口大幅度增長。2006年印度尼西亞貿易出口總值1010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14.4%;主要出口商品為石油、天然氣、煤炭、銅、錫、鎳、電力設備、橡膠等,其中礦產品佔15.7%,石油和天然氣佔21.2%。主要貿易出口國或地區為日本、新加坡、美國、中國、韓國和中國台灣。貿易進口總值 610億美元,比 2005年增長9.1%;其中石油產品佔77%,主要貿易進口國為新加坡、中國、日本、韓國和馬來西亞。
印度尼西亞為亞洲重要的石油出口國,2006年石油出口收入為153.3億美元,占其出口總收入的15.6%。2006年石油出口量為52.7萬桶/日,其中原油出口量為30.13萬桶/日,主要出口到亞太地區的日本為10.97萬桶/日,占原油出口量的36.4%,韓國為6.21萬桶/日,占原油出口量的20.6%,澳大利亞為5.04萬桶/日,占原油出口量的16.7%,美國為1.57萬桶/日,占原油出口量的5.2%。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第二大LNG出口國,2006年LNG出口量為295.7億m3,佔世界LNG總出口量的14.0%,主要出口到日本(186.0億m3)、韓國(67.2億m3)和中國台灣(42.5億m3)。
印度尼西亞為世界重要的煤炭出口國,僅次於澳大利亞,為世界第二大煤炭出口國,煤炭產量的70%用於出口,2006年出口量為1.62億t,比2005年增長28.6%,主要出口到中國香港、日本、朝鮮和中國台灣。
印度尼西亞為世界重要的銅礦出口國,僅次於智利,為世界第二大銅出口國,2006年出口量為58.27萬t,占其礦山產量的71.4%,主要出口到日本、西班牙、韓國和印度。精煉銅出口量為11.09萬t,比2005年下降60.4%,居世界第十七位。精煉銅進口量為1.77萬t。
2006年印度尼西亞鎳礦石和精礦出口量為439.41萬 t(毛重),主要出口到日本(206.75萬t)、烏克蘭(72.62萬t)和澳大利亞(70.79萬t)。
2006年印度尼西亞精煉錫出口量為11.29萬t,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主要出口到新加坡(8.25萬t)、英國(1.33萬t)、馬來西亞(0.42萬t)、美國(0.08萬t)及其他國家(1.22萬t)。
2006年印度尼西亞鋁進口量為18.61萬t,出口量為15.61萬t。
2006年印度尼西亞鋅錠進口量為7.42萬t。
四、礦業政策
印度尼西亞憲法規定礦產資源歸國家所有,鼓勵國內和外國公司投資礦業。為吸引外國投資發展本國經濟,印度尼西亞政府早在1967年就制定了外國印度尼西亞投資法,並不斷改善投資環境,鼓勵外國投資,並進一步簡化手續,降低關稅,外資對印度尼西亞的經濟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投資協調委員會(簡稱BKPM)為非官方組織,負責投資主管。由總統並直接對總統負責,委員會設主席一人,同時兼任投資部長。BKPM的職能是協助總統制定投資政策,辦理投資批准許可,監督實施投資項目。外資公司可以單獨投資的方式成立,即外方可擁有100%的股權。要求在15年的商業經營期限內,公司可通過直接銷售或通過國內證券交易所非直接方式,把部分股權轉讓給印度尼西亞的個人或法人。通常而言至少轉讓5%給印度尼西亞方。同時規定外資企業自建立起,准予30年的經營期限,若在此期間增加了投資額(擴大投資項目),對於所擴大的項目另行准予30年的經營期。對印度尼西亞規定外資可進入領域方面,在1967年的外資法中規定比較簡單,只是規定了禁止外資佔全部股份的領域(主要是國計民生領域):港口、公用電力、海運、電訊、航空、飲用水、公共鐵路、原子能開發和大眾傳媒。同時規定,采礦業領域需要和政府合作。印度尼西亞政府在1995年第31號總統令中對限制和禁止投資的行業目錄作了補充和修訂,其後,2000年又進一步作了修正和完善。2007年3月印度尼西亞國會通過政府擬訂的新《投資法》,該法規定除國防、軍火等領域外,內外資享有同等權益,並規定了投資企業享受的優惠政策和便利服務等內容。
2007年印度尼西亞政府又頒布2007年1號條例,規定15類行業的投資和增資企業將獲得減稅及分期支付所得稅的優惠政策,企業所得稅減為全部投資額的30%,並可分5年付清;外國投資企業紅利所得稅則減為10%,15類行業為食品、紡織品與成衣、造紙與紙漿、化學工業原料、化學葯品、樹膠、陶瓷、鋼鐵材料金屬、非鐵材料金屬、機械及其配備工業、電動機和發電機、電器和遙控儀器、陸路運輸工、船舶及造船業,該條例2007年1月1日起生效。2007年11月印度尼西亞政府頒布有關工業發展的總統決定書,給予32種工業免稅或減稅優惠,以此促進其發展,獲得稅務優惠的32種工業概括為五大類,其中第一大類是工廠生產類,具體包括鐵礦開采和鋼鐵工業、水泥工業、化工產品業和瓷磚工業等基礎原料工業。
為了促進石油工業的發展,印度尼西亞1960制定出台了石油和天然氣工業法,並在不同時期頒布了不同的石油法令,從租讓合同到工作合同又到產量分成合同制和聯合經營產量分成合同制,目前主要採用產量分成合同形式,主要內容:印度尼西亞對石油資源擁有所有權;外國石油公司承擔從勘探、開採到經營的全部費用,並承擔一切風險;勘探期限為6年,可申請兩次延期,每次2年。近年來印度尼西亞原油產量不斷下降,目前為95萬桶/日,比2001年的130萬桶/日減少35萬桶/日,為鼓勵在邊際地區投資,增加油氣開采,2007年11月印度尼西亞政府擬向在深海和邊疆地區油氣區塊進行開發開採的公司提供更優惠的產品分配方案,這些公司將得到49%的產量,印度尼西亞政府得51%,而目前的分配是油、氣開采公司分別得15%和30%,同時政府也將修改產品分配方案中有關補償營運費用的規定。
為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2007年印度尼西亞財政部和內政部的聯合工作小組已經廢除了1276項阻礙投資的地方條例,其中省政府簽發的135條,市政府簽發的231條,縣政府簽發的910條。
2008年4月15日印度尼西亞國會正在審議的新《礦產法》對擁有礦業特別許可證和開采許可證的礦場,將根據開採的礦產品限定采礦面積,如:
(1)黃金、錫:勘探期間面積限制為10萬hm2;開采期間面積限制為2.5萬hm2;
(2)鑽石、寶石:勘探期間面積限制為2.5萬hm2;開采期間面積限制為5000 hm2;
(3)煤:勘探期間面積限制為5萬hm2;開采期間面積限制為1.5萬hm2。
對於持礦業代理委託書的礦業公司,則根據其為個人經營、團體經營還是合作經營,面積分別限定為1 hm2、5 hm2、10 hm2。
五、展望
印度尼西亞以初級礦產品出口為主,為增加礦產品出口收入,防止錫降價,印度尼西亞能源礦產部官員表示,自2008年起印度尼西亞中央政府將限定每個省份的錫錠出口額,其中產錫大省邦加勿里洞省的出口限額為9萬t。目前印度尼西亞國內煤炭需求超過4000萬t,預計2015年將達到3億t,為了保證國內市場需求,印度尼西亞政府將從2010年開始限制煤炭出口,每年出口限額1.5億t,目前印度尼西亞每年的煤炭出口為1.45億t。
1950年4月中國與印度尼西亞建交,1967年10月斷交,1990年8月恢復外交關系。近年來中國和印度尼西亞貿易發展較快,印度尼西亞已成為我國在東盟的第五大貿易夥伴,2006年實現雙邊貿易額190億美元。
中國深圳中金嶺南有色金屬公司與印度尼西亞多種金屬公司所組成的棠果公司已對當地的先驅鋅礦公司正式提交有條件收購要約。該要約表明,棠果公司願意以每股2.5 澳元,總金額約合4.48億美元的資金收購先驅鋅礦公司已發行的全部2.02億股股份。
先驅鋅礦公司是在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礦產資源勘探和開發企業,主要是在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從事金屬和金礦的勘探、開發及投資。2007年度該公司銷售收入631萬澳元,凈虧損為123萬澳元。
主要參考文獻
[1]Chin S Kuo.The Mineral Instry of Indonesia,USGS.Mineral Yearbook,2006
[2]British Petroleum Company.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London,June 2007
[3]Oil,gas reserves inch up,proction steady in 2007.Oil&Gas Journal,Dec.24,2007
[4]06 Charts Some Remarkable Finds..Http://www.Aapg.org/2006/01jan/discoveries.cfm
[5]Indonesia Country Analysis Brief,January 2007.http://www.eia.doe.gov/emeu/cabs/Angola/Background.html
❼ 1.印尼的主要城市,2.印尼的經濟發展分布特點以及經濟最發達地區,3.印尼的製造業,農業,工商業最集中發
問題一:
主要城市有:
1、雅加達:首都,位於爪哇島西北部海岸,面積661平方公里,人口916萬,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海陸空交通樞紐,亞洲南部與大洋洲之間的航運中心。早在500多年前雅加達就已成為輸出胡椒和香料的著名海港,當時稱「巽他格拉巴」,意即「椰子」。1527年改稱查雅加達,含有勝利和光榮之意。1618年荷蘭殖民軍攻佔,易名為「巴達維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侵略軍侵佔印尼,直到1945年印尼獨立後,改稱雅加達,並被指定為共和國首都。
2、泗水:東爪哇省首府,城市面積為300平方公里,人口360萬,是僅次於雅加達的全國第二大城市,海軍主要基地,是印尼重要的製造業、農產品加工業、貿易中心之一及爪哇島的海、空交通樞紐。因在獨立斗爭時期英勇抗英而被譽為「英雄城」。
3、棉蘭:北蘇門答臘省首府,城市面積為342平方公里,人口約為180萬,是印尼第三大城市。瀕臨馬六甲海峽,是印尼對外貿易的西大門和國內外遊客的主要出入境口岸之一。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經濟成長三角區的成立加強了它作為蘇北省和印尼北部地區發展中心的地位,推動了該市食品加工、紡織業、皮革製品、化工、建材、金屬和運輸工具等小工業的迅速發展。市容整潔,綠樹成蔭,氣候宜人。市內的蘇丹王宮建於1888年。
4、萬隆:西爪哇省首府,巽他族文化中心。人口170萬。地處高谷,周圍群山環抱,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此地設有50餘家高校及研究機構,並擁有全國唯一的飛機製造廠。著名的亞非會議曾在此舉行,會議原址獨立大廈現已辟為亞非會議博物館。
5、日惹:位於中爪哇,為全國三個省級特區之一,直屬中央政府管轄。城市面積32.5平方公里,人口42萬。是印尼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展示爪哇傳統文化的窗口,也是著名的旅遊勝地,擁有舉世聞名的婆羅浮屠佛塔等名勝古跡。在獨立戰爭時期,日惹是印尼共和國的第一個首都。
問題二:
1968年以來,特別是80年代調整經濟結構和產品結構後,經濟發展取得一定成就。第一個25年長期建設計劃中,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通貨膨脹控制在10%以內。1994年4月進入第二個25年長期建設計劃,即經濟起飛階段。政府進一步放寬投資限制,吸引外資,並採取措施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旅遊、增加出口。1997年受東南亞金融危機重創,經濟大幅衰退,貨幣貶值、通膨高踞。為擺脫經濟困境,政府被迫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求援。1999年經濟開始緩慢復甦,但整改阻力較大,私企外債、銀行呆賬等問題難以解決。
資源:資源豐富。礦產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煤、錫、鋁礬土、鎳、銅和金、銀等。已探明礦產儲量為:石油500億桶、天然氣73萬億立方米,煤360億噸。地熱資源豐富,森林面積1.45億公頃,約占國土總面積74%。
工業:印尼工業發展方向是加強外向型的製造業。2000年製造業增長逾7%,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6%。主要部門有采礦、紡織、輕工等。
農業:全國耕地面積5980萬公頃(不包括伊里安查亞)。1996年農業總產值約佔GDP的15.2%,2000年提高到16.9%。全國農業人口(包括從事林業和漁業人口)約占總人口的59%。
旅遊業:重要創匯行業,政府高度重視,注意開發旅遊景點,興建飯店,培訓人員和簡化手續。外國遊客1997年達520萬人
❽ 印尼最近幾年也一直在迅速崛起,為何西方國家卻對其關注並不多
主要是因為印尼他的發展存在著非常多的先天性不足。比如說他的領土處於非常分散的狀態。這主要是因為印尼是一個多島嶼的國家。所以這也造成了印尼的基礎設施非常的落後。而且印尼各地的交流也並不完善,使得印尼各地區的語言非常的差異巨大。更重要的是因為印尼處於在一個熱帶地區。一旦氣候炎熱,就會使得人們工作非常的懶散,這也對於經濟發展造成了非常大的威脅。
最重要的還是由於印尼是一個內部矛盾,民族紛爭非常嚴重的國家。雖然印尼是一個多民族多種族的國家,但是他們並沒有產生一個民族自豪感以及向心力的存在。所以印尼這個國家雖然明面上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但是內部卻是四分五裂,而且經常發生一些暴力沖突事件。所以這也使得其他國家對於印尼的投資在逐年的減少。
❾ 印度尼西亞三大產業
印度尼西亞三大產業是汽車業、重工業和旅遊業。印尼位於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境內擁有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望加錫海峽等海上交通要道,來自中東地區的石油,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和穀物,遠東地區的工業產品都要經過這些地方。
汽車工業是印尼的支柱產業之一,目前印尼是東南亞第二大汽車生產國,日本企業占據了市場主導地位。除此之外,印尼還確立鋼鐵,紡織,食品和飲料,造船為優先發展的重點產業。
印尼的礦產資源豐富,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和錫,鎳等有色金屬,其中鎳產量位居世界第一。
從世界范圍來看,石油,天然氣及有色金屬等礦產資源主要分布在發展中國家,而這些國家往往存在礦產資源利用率不高,經濟結構單一的通病。對此,印尼的做法是限制金屬礦產資源的出口,根據印尼的「新礦法」,所有金屬都必須進行加工處理,以吸引外資在印尼設立冶煉廠和精煉加工。
❿ 介紹一下印度尼西亞的經濟發展狀況及潛力
1.自然資源
印度尼西亞礦物資源豐富, 石油和錫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天然氣、鈾、鎳、錳、銅、鉻、鋁土礦、金剛石儲量也較豐富。石油探明儲量總計13億多噸, 是目前東南亞石油儲量最多的國家。另外, 據估計, 印尼沿海海底石油蘊藏量要比陸上石油多3-5 倍,以三馬林達近海的阿塔卡油田為最大。印尼天然氣儲量也很可觀, 約73萬億立方米。印尼的錫礦儲量也很大, 是繼馬亞西亞之後的世界最大錫生產國, 鎳礦儲量562萬噸, 居世界前列。 伊里安查亞還有豐富的鈾礦。廖內群島的賓坦島有鋁土礦。日惹附近產錳。金剛石推測儲量約150萬克拉, 居亞洲之首,主要分布在加里曼丹。
在農林產品方面,印尼的胡椒、金雞納霜、木棉和藤的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天然橡膠、椰子產量居世界第二。印尼的熱帶雨林面積僅次於巴西亞馬孫地區。加里曼丹和蘇門答臘的鐵木、努沙登加拉 的檀木、蘇拉威西的烏木、爪哇的柚木都是馳名於世的珍貴木材。印尼海域水產資源豐富, 種類繁多。蘇門答臘東海岸的巴眼亞比等地附近為著名漁場。勿里洞沿海產海 參, 馬魯古群島沿海產珍珠,馬都拉島沿海產海鹽。
2.經濟簡史
自1945年獨立以來, 印尼致力於推行初級產品出口發展戰略和由石油產業支持的進口替代發展戰略, 同時對外國資本進入印尼加以限制,以保護印尼民族經濟的發展。自 1967年蘇哈托政府執政以後的前十五年裡,印尼通過開發豐富的石油和其它資源, 實現 了糧食自給和生產自立。國家收入主要來自石油出口,1982年石油出口收入占國家收入的80%。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期, 石油出口景氣, 印尼經濟一度出現了較快的增長, 1973年到1981年, 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達7-8%。從1982年起,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和其它初級產品價格開始趨向疲軟, 印尼經濟受到很大沖擊, 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慢, 進入八十年代中期, 世界石油價格暴跌, 印尼經濟出現了衰退。
1982-83年度, 出口和政府收入下降, 財政赤字和經濟項目逆差擴大。自八十年代初以來, 印尼經常項目赤字連年不斷, 外債償付額高達27.6億美元(1988年外債總額為530 億美元), 支付石油和天然氣服務費用為26億美元。另外印尼在對外貿易的運輸費用上也支付了大量的外匯(印尼用於對外貿易的船隊不足), 同時直接投資收入又用於再投資, 不能為支付平衡起作用。 印尼雖有巨額外債, 但印尼嚴格履行金融契約, 因而能得到國際組織的友好資助。印尼的旅遊業發展比較快, 1990年相當興旺, 遊客達211萬人次,外匯收入為18億美元。
3.經濟概況
自1968年以來特別是80年代調整經濟結構和產品結構後,印尼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第一個25年長期建設計劃內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6%,通貨膨脹控制在10% 以內。1994年4月印尼進入第二個25年長期建設計劃即經濟起飛階段。政府採取了進一步簡化進出口手續、降低關稅、放寬投資政策等措施,把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旅遊、增加出口作為經濟建設中的主要任務,使印尼經濟繼續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1995年5月起,印尼政府頒布了放寬經濟限制的一攬子計劃,開放投資領域,減少對產 業部門經營和發展的限制,鼓勵私營企業在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生產。1995年、1996年分別吸引外資399億和299億美元。1996年批准外資項目959個,比 1995年上升23%。但由於外資投入猛增、人口和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等因素將制約經濟的發展。
4.行業概況
(1).農業概況
全國擁有可耕地1980萬公頃。1995年,農業總產值616370億盾,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17.2%。農業人口約占勞動力人數的50.6%。農業以種植業為主, 主要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 糧食作物在農業中占重要地位, 主要由小農分散經營。 糧食作物主要是稻穀, 其次是玉米、木薯、甘薯、大豆等, 大米是印尼人民的主要食糧。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國之一, 經濟作物大都在種植園種植, 是外匯 收入的重要來源, 主要有橡膠, 咖啡, 棕櫚油, 椰子, 甘蔗, 胡椒, 奎寧, 木棉, 茶 葉等。橡膠是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 大部分在民間小膠園內種植, 產量僅次於馬來西亞, 居世界第二位, 主要供出口。咖啡也是主要的經濟作物, 約90%的產量供出口, 椰 子是傳統的出口作物。
農產品產量統計
(2).工業概況
印尼工業發展的方向是加強外向型的製造業。1995年製造業、采礦業產值各為919290 和351450億盾,分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4.3%和8.4%。主要部門有製造、采礦、紡織、輕工、裝配業等。1994年、1995年製造業增長率分別為12.5%、11.1%。工業品出口額已超過29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64.5%。1995年工業產值比上年增長10%。煤炭生產約 3830萬噸,其中出口3160萬噸,成為僅次於澳大利亞和南非的世界第三大煤炭出口國。
工業行業產值統計
5.主要經濟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1995年):1903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995年):1023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8.07%
匯率(1998年5月1日):1美元=8025.00盾
通貨膨脹率(1996年):6.47%
經濟增長率(1996年):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