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東盟國家與我國有島嶼爭端的國家有哪些
東盟國家與我國有島嶼爭端的國家有如下幾個:
1、菲律賓:馬歡島、南鑰島、中亞島、西月島、北子島、費信島、草沙島、司令礁。
2、越南:彈丸礁、南海答礁和光星仔礁。
3、馬來西亞:南沙南沙、西沙群島。
相關介紹:
20世紀90年代初,東盟率先發起區域合作進程,逐步形成了以東盟為中心的一系列區域合作機制。1994年7月成立東盟地區論壇,1999年9月成立東亞-拉美合作論壇。
此外,東盟還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歐盟、韓國、中國、俄羅斯和印度10個國家形成對話夥伴關系。2003年,中國與東盟的關系發展到戰略協作夥伴關系,中國成為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的非東盟國家。
根據2003年10月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第九屆東盟首腦會議發表的《東盟協調一致第二宣言》(亦稱《第二巴厘宣言》),東盟於2020年建成東盟共同體。
為實現這一目標,2004年11月舉行的東盟首腦會議還通過了為期6年的《萬象行動計劃》,簽署並發表了《東盟一體化建設重點領域框架協議》《東盟安全共同體行動計劃》等。
為了早日實現東盟內部的經濟一體化,東盟自由貿易區於2002年1月1日正式啟動。自由貿易區的目標是實現區域內貿易的零關稅。汶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6國已於2002年將絕大多數產品的關稅降至0-5%。越南、寮國、緬甸和柬埔寨4國於2015年實現這一目標。
❷ 東盟是指哪幾國
汶萊、柬埔寨、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
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
成立的目標:
1、維護和促進地區和平、安全和穩定,並進一步強化以和平為導向的價值觀;通過加強政治、安全、經濟和社會文化合作,提升地區活力;
2、維護東南亞的無核武器區地位,杜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確保東盟人民和成員國與世界和平相處,生活於公正、民主與和諧的環境中;
3、建立一個穩定、繁榮、極具競爭力和一體化的共同市場和製造基地,實現貨物、服務、投資、人員資金自由流動;
4、通過相互幫助與合作減輕貧困,縮小東盟內部發展鴻溝;在充分考慮東盟成員國權利與義務的同時,促進和保護人權與基本自由;
5、根據全面安全的原則,對各種形式的威脅、跨國犯罪和跨境挑戰作出有效反應;
6、促進可持續發展,保護本地區環境、自然資源和文化遺產,確保人民高質量的生活。
7、建設一個以人為本的東盟,鼓勵社會各界參與東盟一體化和共同體建設進程,並從中受益;
8、在一個開放、透明和包容的地區架構內,發展與域外夥伴的關系與合作,維護東盟的主導力量、中心地位和積極作用。
(2)印尼為什麼退出東盟擴展閱讀
東盟成立的意義:
1、東盟共同體的建成,使東盟踏上了一個邁向未來的新起點。東南亞將形成一個人口超6億、經濟總量超2萬億美元的單一市場,該地區經濟增長有望提速。
2、東盟多國此前集中精力通過雙邊協定或自貿協定來發展同中日韓、歐盟、美國等方面的貿易夥伴關系,而東盟成員間的貿易潛力卻被忽視。東盟共同體的建成,為東盟國家提升內部的貿易水平提供了一個機遇。
3、盡管東盟成員國利益訴求多樣,發展水平參差不齊,但東盟共同體宣布成立是落實其路線圖的既定之舉,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對東盟成員國的發展也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東盟
❸ 梅加瓦蒂為印尼能夠重新在東盟內發揮「老大哥」實行了怎樣的政策
梅加瓦蒂也意識到,如果國家經濟得不到發展,印尼將無法重新在東盟中發揮重要作用。為實現這個目標,梅加瓦蒂表示,她將在兩年半任期內把印尼治理好。此外,梅加瓦蒂還就打擊國際恐怖組織活動同東盟成員國領導人交換了意見。馬來西亞、新加坡和菲律賓亦都表示不會允許自己的領土成為亞齊分離主義和其他國際恐怖活動的基地。這些表態不僅為印尼放手處理亞齊分離主義問題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也為印尼實現政治穩定和經濟復甦提供了保障。
❹ 印尼和印度尼西亞是一個國家嗎
印尼和印度尼西亞是一個國家。
印尼是印度尼西亞的簡稱,是一個東南亞群島國,這也是為了方便我們經常介紹名稱比較長的國名,經常用這種簡化式的稱呼。這種情況很多,比如美國的全稱是美利堅合眾國、法國的全稱是法蘭西共和國;英國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我們直接用英國的一個聯合邦英格蘭代替了。
簡介
13—14世紀在爪哇形成強大帝國、16世紀末淪為荷蘭殖民地。1942年被日本佔領。1945年獨立,1950年8月成立共和國。
1954年8月脫離荷印聯邦。1967年,印尼與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成立了「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簡稱「東盟」),目前東盟已擁有10個成員國,印尼是最具影響力的成員之一。
❺ 貴為全球第四人口大國,印尼為什麼就始終發展不起來
印尼這個國家位於南亞那邊,而且它還是由很多群島組成的,因此國家的島很多所以還有一個「千島之國」的稱號。由於島嶼眾多,加上海洋的隔離,我們可以知道各個島嶼之間的交通交流必定不如陸上交通方便快捷,彼此間聯系比較困難,反應到經濟層面,則是各板塊自成一體,很難形成相互間的交流融合,整合難度非常之大。
印尼作為一個統一國家的歷史遠沒有宗教史長,距今1200多年前,爪哇人建立起獨特國家,其范圍尚不及全爪哇,還沒等建立一統全境的國家,西方勢力來了。先是葡萄牙人登陸馬魯古群島。1602年,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開啟當地殖民化進程,1910年,荷蘭勢力占據了除東帝汶以外的印尼全境。殖民經歷改變了當地土邦林立、宗族繁多的政治社會生態,帶給印尼一個統一的國家。
❻ 有關東盟地區的問題。
自然地理環境特徵
亞洲東南部地理位置具有特殊的意義,一方面它是亞洲緯度最低的地區,是亞洲的赤道部分;另一方面它正扼亞澳之間的過渡地帶,這在氣候和生物界均有明顯的反映;本區也是太平洋與印度洋的交匯地帶.這種地理位置使東南亞具有濕熱的氣候,並形成繁茂的熱帶森林,是本區與其他區的根本差異.東南亞在構造地形上可分為兩大單元,一是比較穩定的印度-馬來地塊,一是地殼變動比較活躍的新褶皺山地.具有赤道多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兩種類型,自然植被以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林為主.可分為二個亞區.
1.中南半島區本區地形結構比較特殊,山川大勢多南北縱走,山川相間排列,半島基部地勢較高,地形結構如掌狀.氣候屬大陸性熱帶季風氣候,向南伸出的馬來半島為赤道多雨氣候.全年多雨的馬來半島和中南半島的多雨海岸為熱帶雨林景觀,有干,濕季的中南半島為熱帶季風林景觀,雨量較少的內部平原和河谷為熱帶草原景觀,中南半島基部為山地混合林.北部灣和暹羅灣等沿岸分布著紅樹林.
2.東南亞島嶼區又稱馬來群島區,包括大巽他群島,努沙登加拉群島,馬魯古群島和菲律賓群島等.高峻的地形支離破碎,位於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造山帶的火山地震帶的會合帶,火山,地震活動非常劇烈.大巽他群島屬海洋性赤道多雨氣候;菲律賓群島屬海洋性熱帶季風氣候,主要為熱帶雨林景觀.
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進程與現狀
發展進程簡跡
1、1967年8月8日東盟成立。英文縮寫為"ASEAN"。東盟成立的宗旨雖是"提倡以平等及合作精神共同努力,促進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成長。社會進步與文化發展",但其根本用意卻是希望遏制共產勢力在東南亞的擴展,政治用意甚於經濟涵義。其後,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逐步轉為以政治、經濟合作為主的區域集團。現東盟己擁有十個成員國,即:印尼、新加坡、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緬甸、越南、寮國和柬埔寨。
東盟十國總面積約45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3億,GDP總值約7,370億美元(1998年統計數字),1999年GDP平均增長率為3.3% 。據預測,2000年可實現4.8-4.9%的增長率。到2010年,東盟GDP總值可望達到9,550億美元。東盟1999年對外貿易總額約6,206億美元,中國同東盟貿易額217.48億美元。1999年流入東盟地區的外資達到169億美元,其中來自美國的投資高達94億美元之多。
2、 1992年1月在新加坡舉行了由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汶萊等東盟六國參加的東盟貿易部長會議,會議簽署了設立"東盟自由貿易區"(英文為: ASEAN Free Trade Area,簡稱AFTA)的協議。設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主要目的在於增強東盟地區作為單一生產單位的競爭優勢;通過減少成員國之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期待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生產率和競爭力;加強東盟區域一體化和促進盟區內貿易與投資。本次會議隨即簽署了代表發展東盟自由貿易區重要標志的綱領性文件,即:"東盟自由貿易區共同有效普惠關稅方案協議",英文為: Agreement on the Common Effective Prefe-rential Tariff Scheme for AFTA,簡稱CEPT。會議確定在未來15年內,即在2008年前實現成立東盟自由貿易區。1995年召開的東盟首腦會議決定加速AFTA成立的時間表,即將原定的15年時間計劃縮短為10年,即在2003年前成立東盟自由貿易區。
3、 AFTA自1992年提出成立至今己八年有餘,但由於各國意見分歧導致成立之初發展相當緩慢。在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積極主導下,現己逐步向較具組織化的運作模式發展,而且會員國之間經濟合作范圍也有日趨多元化的趨勢。
1999年9月29日,在新加坡舉行的第十三屆東盟自由貿易區理事會決定將文、印、馬、菲、新、泰等六個原始會員國貿易自由化完成的時間表提前至2015年,其餘越、老、柬、緬等四個新加入的會員國於2018年達成貿易自由化的目標。進而1999年的東盟第三屆非正式首腦會議又宣布,六原創始國將完成貿易自由化時間再提前五年,即為2010年之前完成;越、老、柬、緬等四國也將提前三年於2015年達成貿易自由化的目標,同時也預定於2002年將東盟區域建成為自由貿易區。
實現東盟自由貿易區的重要措施
1、關稅措施,實施"共同有效普惠關稅",英文簡稱CEPT。該關稅措施是一項東盟會員國間的合作協議,約定各會員國選定共同產品類別,具體排定減稅的程序及時間表,並自1993年1月1日起計劃在15年內,逐步將關稅全面降低至0-5%,以達成設立自由貿易區的目標,即東盟會員國將在區域內彼此間實施CEPT但對非東盟會員國家關稅則仍由各國自行決定。
但是,有部分產品不適用CEPT制度,如,部分農產品,農產品原料,活動物、動物產品、部分植物產品、調制食用油;動植物蠟、食品、飲料、酒類及醋、煙等。此外,基於維護國家安全、公眾道德規范、人類、動植物生命有關物品以及有藝術、歷史、考古價值的物品也屬例外范圍。
CEPT減稅計劃分兩種方式實施(自1993年1月1日開始實施):
(1)快速減稅,即產品稅率在20%以上者,應在10年內降呈0-5%,於2003年1月1日前完成;產品稅車在20%及其以下者,應在七年內降至0- 5%。2000年1月1日前完成。快速減稅包含15項產品,即植物油、葯品、肥料、皮革、紙漿、珠寶、水泥、化學葯品、紡織品、銅電線、電子產品、木藤製傢具品、陶瓷及玻璃製品等產品。
(2)正常減稅,產品稅率超過20%的,分為兩個階段實施,首先在前5-8年(2001年1月1日前)降至20%。再依照經同意的進度在7年內降至0一5%(2008年1月1日前)。產品稅率在20%及其以下者,在10年內降至0一5%(2003年1月1日前)。
CEPT減稅計劃必須經由東盟自由貿易區理事會(AFTA Council)核准,符合東盟產品才能適用CEPT關稅;所謂東盟產品,即其自製率至少為40%。此40%的自製率可源自單一國或兩個以上的東盟會員國並可累計。據東盟秘書處提供的資料顯示,東盟原始六會員國提出的42,622項2000年關稅調降產品項目,有38,456項已調降至5%以下,佔全部清單90.2%。
在1999年9月召升的第13屆東盟自由貿區理事會議決定,對貿易自由化重中之重的共同有效普惠關稅的實施,六原創始國於2002年內對CEPT清單內產品關稅全部調降至5%以下,越南於2003年;緬甸及寮國則在2005年。另外,同年11月舉行的第二屆東盟非正式首腦會議再度宣布,六原創始國於2010年免除所有產品關稅,實現完全自由化,而越、老、緬、柬亦於2015年達成自由化目標。
2、原產地規定(Rules of Origin)
東盟為使區內成員國較非成員國享有較多貿易優惠或較低關稅,在1977年東盟各國簽訂的"東盟普惠貿易安排協定"的基礎上,1992年12月11日AFTA理事會在雅加達研訂"CEPT原產地條規"(Rules of Origin for CEPT)。在CEPT協議下,會員國自另一會員國直接進口東盟國家產製成份比率不低於40%的產品,經出口國家主管機關(AFTA Units)核發產地證明者,可享有優惠關稅。一些東盟域外國家認為,AFTA即便是符合WT0要求,但其原產地規定仍可能是一種貿易保護主義,因為該原產地規則是限定東盟自由區內國家,那麼就等於對圈外國家是變相貿易壁壘。在原產地規定之限制下,東盟各國保障了區域內國家利益,可吸引許多廠商前來生產。對於圈外國而言,原產地規定具有強烈的排他性。
3、推進服務業自由化進程
1992年東盟各國決定成立東盟自由貿易區時,對服務業貿易自由化並無具體決議,僅就東盟將"繼續改進與發展區域郵政及電訊系統",以及將"繼續其促進旅遊及觀光"等事宜達成共識。直到在1995年12月在泰國召開的第五屆東盟首腦會議,服務業自由化才有具體進展。在該會議期間,會員國完成了"東盟服務業框架協議"(ASEAN Framework Agreement on Services)的簽署,希望在WT0服務業貿易,總協議(簡稱GATS)范外,另尋求加強彼此間服務業的合作、消除服務業貿易限制,以及擴大服務業自由化的深度和廣度。1998年12月在河內舉行之第六屆東協高峰會議中,會員國在特定承諾表上進行較多談判,並達成了在非WT0會員國成員也享有與WT0成員在GATS規范下相同的待遇,會員國應將特定承諾表的優惠待遇擴及所有其它會員國等項決議。至此,東盟對未來區內服務業貿易發展已有了進一步之共識。
東盟服務業架構協議主要內容仍以WT0服務業貿易,總協議(GATS)規范為主。由於發展中國家一般認為,服務貿易利益主要在於發達國家,發達國家應積極協助發展中國家。因此GATS在條文中對"增加發展中國家的參與"及"回合談判中發展中國家的義務減輕"有了具體規定。該規范使得發展中國家依法可拒絕將較大范圍的服務部門納入市場開放承諾,因此相當多數的發展中國家服務貿易承諾表所涵蓋的范圍極為有限,其開放速度也因而較為緩慢,所以東盟各國間服務業開放速度顯得較商品關稅減讓速度緩慢的多。
目前東盟中除越南、寮國及柬埔寨等三國非WTO會員國外,其餘七國已成為WTO會員國。現在,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及汶萊等五國服務業占各自國家GDP比重已逐年增加,且都在50%以上,顯示這些國家對服務業已日趨開放和重視。
根據調查,東盟目前存在的服務業貿易障礙,以限制外資股權比例為最多,且普遍存在於金融、保險及電信等行業。此外,行政程序繁雜(如申辦工作準證、臨時居住證等流程繁雜及申請延期困難等)、內陸運輸不便、通訊設備不足,以及信息取得不易等,也成為服務業貿易發展的瓶頸。
東協各國在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之後,除著手進行金融服務業重整外,並已加速放寬外資股權比例,積極研究修改有關投資法令,以吸引外資進入,恢復經濟成長。例如,馬來西亞提高了外國人保險業及批發零售業的持股比例;泰國開放外國人經營批發零售業;印尼允許外商與印尼業者合作設立拍賣公司,經審核合格的批發零售業可擁有100%股權,已登記注冊的新銀行開放外資擁有100%股權等。
4、設立投資區-AIA(The ASEAN Investment Area)
為實現東盟自由貿易區目標以及吸引大量投資進入東盟地區,1995年12月,第五屆東盟首腦會議倡議成立"東盟投資區",1998年10月第三十屆東盟經濟部長會議簽署了"東盟投資區框架協議"(Framework Agreement on the ASEAN Investment Area)。該協議適用范圍為直接投資,至於投資的限制及股權規定,仍受各國國內投資相關法令約束。
為促進東盟區域內投資透明化和自由化,協議規定自2010年起對區域內所有會員國的投資者適用國民待遇,並對會員國投資者升放所有產業,2020年起則適用於所有的投資者,並推動資本、熟練工、專家及技術的自由移動。會員國為保護國家安全及公共道德、人類、動物、植物生命或健康以及保障個人隱私權等可提出全面例外清單外,另亦可提出暫時例外清單、敏感清單等措施。
AIA理事會由東盟各國經濟部長及東盟秘書長所組成,其任務為檢視東盟各國所提出之行動計劃等,理事會下設有投資合作委員會(Co-ordinate Committee on Investment, CCI)由會員國投資相關部門之資深官員所組成。該委員會將經由經濟高級官員會議(Senior Economic Offcia1 Meeting,SE0M)向AIA理事會提出報告。
1999年9月召開之第二屆東盟投資區理事會,會員承諾除暫時例外清單、敏感清單、全面例外清單外,對會員國的投資者將開放更多產業並給予國民待遇,首先升放的是暫時例外清單中的製造業,將於2003年1月1日全部升放給東盟會員國的投資者。
5、東盟工業合作計劃(AICO)
為在完成自由貿易區之前,加速區域內的貿易自由化、吸引投資、促進零部件與製成品的分工互補以及提升整體國際競爭力,1996年4月在新加坡召升東盟國家經濟部長會議,簽署了"東盟工業合作計劃,,(ASEAN Instrial Cooperation Scheme簡稱AIC0,於1996年11月1日開始實施。
東盟工業合作計劃主要宗旨是:①加強東盟在區域及全球市場上製造的競爭力;②增進效率與生產力,提高區內工業生產力;③提升市場佔有率,增進東盟在製造工業中的競爭地位。合作主體必須為:至少由二個不同東盟國家之公司共同申請該計劃。參與資格:①必須是在任一東盟會員國注冊、營運的法人;②公司股權至少30%為當地股權。(注:在1998年河內宣言中,東盟各國同意將本項規定豁免實施三年)。③願意從事資源共享、工業互補或工業合作活動。優惠措施包括:①經過核準的產品可享有0至5%的優惠關稅。②參與AICO計劃的國家所製造出的產品視為國內產品,可納入其國內自製率內;自其它當事國進口同一申請計劃的半成品或原料,視同進口國製造的產品,可列入進口國自製率計算。③可享受其它非關稅優惠措施,如迸口數量限制等。
6、此外,東盟會員國間還簽有"相互認證架構協議,,(建立各種產品領域的相互認證機制);"運輸便捷化協議"(為促進簡化區域內物品的通關手續,包括免除海關檢查)等。
探討加強與有關國家或區域的經濟合作關系
1、東盟自由貿易區-澳、新緊密經濟關系協議(AFTA-CER)、(AFTA-the Ministers from the countries of the Australia-New Zealand Closer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Agreement, CER)。
AFTA-CER的對話首次開啟了關稅、信息、標准檢驗,如IS014000以及貿易、投資資料庫等方面的新合作。
1999年10月1日在新加坡舉行的第四屆東盟國家同澳、新兩國年度經濟部長協商會議決定,在2010年前AFTA將與CER成立自由貿易區,並成立由菲律賓前總理比拉塔為主席的專門工作委員會開展研究工作,並於2000年10月向在泰國舉行的東盟貿易部長會議提出可行性研究報告。
2、"東盟十加三"聯合宣言
1999年1月,第三屆東盟非正式領導人會議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時,東盟十個成員國加上應邀與會的中國、日本及南韓三個國家元首,在會後發表共同聯合公報,稱為"東盟十加三"聯合宣言。宣言中明確表示十三國同意在六個經濟領域進行合作,其重點包括強化信息科技和電子商務,以加速貿易、投資、科技轉移與技術合作。
東盟還設想與中國、日本及南韓等東亞三大經濟體研擬建立東亞共同市場乃至區域貨幣計劃,向可能成為全世界最強大的經濟集團的方向發展。菲律賓總統艾斯特拉達在該會議開幕致詞中曾表示,東盟推動貿易自由化的長期目標就是,成立東亞共同市場、東亞貨幣及東盟共同體。
二、從第32屆東盟經濟部長會議,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新發展
今年10月3日至7日,在泰國清運舉行了第32屆東盟經濟部長會議,同時舉行了東盟澳新經濟部長協商會及"十加三"經濟部長會議。
1、關於自由貿易區協議的有效普惠關稅計劃。
在東盟自由貿易區協議的有效普惠關稅(AFTA-CEPT)計劃下,成員國承諾在2002年之內把關稅減低到0至5%,四個較新成員的目標定於2008年。
東盟經濟部長會議通過了東盟自由貿易區理事會成員的草擬方案。因實際經濟理由而無法達到減低關稅目標的亞細安成員國,今後能夠申請暫延減稅的特權,前提是這些成員,必須承諾2002年實現形成東盟自由貿易區。任何因此而引發的紛爭必須在半年內解決。
在新機制下,如果減低某個產品的關稅將為成員國帶來"實際問題",成員國可以提出申請暫延落實原定計劃。這項方案僅限於有效普患關稅協議暫免名單上最後加入的600多個產品。新規程是根據關稅與貿易總協定(GATT)的原則擬定,與總協定不同的是,申請延期減稅的成員國可以通過非關稅的賠償方式,以最惠國的方式補償其他成員國。會議同意,該議定書於今年11月在新加坡召升的東盟首腦會議前的東盟經濟部長會議正式簽署。
現在,東盟原創始國承諾減讓的38,400個稅目中的85%,其關稅水平已經降到了0-5%,明年這一比例將達到90%。隨著東盟區域內貿易自由化的發展,東盟十國共同有效普惠關稅的平均稅率已經降到4.43%,2001年將降至3.96%。
2、會議通過了電子東盟框架協議草案,並允在今年11月的東盟非正式首腦會議期間簽署該協議。該協議包括東盟資訊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電子商務、貨物與服務及投資方面資訊科技自由化、人員培訓、電子社會、電子政府等內容。會議還提出一些關於商業服務、建築業、通訊業及旅遊業發展的建議,以回應1999年至2001年新一輪服務貿易談判。
3、在投資方面,會議稱贊東盟投資區理事會組織的赴日本、美國及歐盟招商活動取得圓滿成功,大大促進了該東盟區域的經濟復甦與發展。
4、關於推進東盟-澳新自由貿易區方面的成果。
由菲律賓前總理比拉塔領導的東盟-澳新自由貿易區研究工作委員會向東盟及澳新兩區貿易部長協商會進行了報告。報告建議,"東盟自由貿易區與澳新建立自由貿易區不僅是可行的,更是明智的作法"。兩區經濟部長協商會發表的聯合聲明表示,兩區經濟部長認識到了促進東盟與澳新聯系的好處,並同意朝"密切經濟夥伴關系"的方向努力。明年起,兩區國家的高級官員將根據工作委員會的建議,更詳細檢討"密切經濟夥伴關系"的潛能與范圍。討論的重點包括:為較新的東盟成員提供技術與基礎設施援助、擴展資訊科技領域的合作等。
能否深化兩區的合作關系,建立自由貿易區,仍是一個未知數。澳新與東盟國家所存有政治與貿易歧見便是主要的障礙。新加坡貿工部長楊榮文准將表示,雖然受到政治因素的阻撓,但成立東盟、澳新自由貿易區將會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其經濟邏輯性是不容置疑的。自由貿易協議具有傳統經濟的內含,但為合作協議注入新的經濟要素將更符合現實的需要,例如可借鑒澳新兩國的先進資訊科技,擴大"電子東盟"的范圍。近年來,澳大利亞與馬來西亞和印尼的關系因安瓦爾和東帝汶等事件受到影響,進而成為推行東盟、澳新自由貿易區的障礙。馬來西亞貿工部長拉菲達表示,達成兩區自由貿易協議是一個非常復雜、耗時的過程,就連東盟自由貿易區本身目前也還在成形的過程中。目前的政治氣候不適合馬來西亞與澳新成立自由貿易區,但在現有的合作基礎上,建立'密切經濟夥伴關系'是可行的"。印尼貿工部長潘貫丹表示,印尼還沒作好設立東盟-澳新自由貿易區的准備。盡管如此,澳洲貿易部長韋爾表示:"在促進東盟與澳新貿易聯系的過程中,我們取得了史無前例的進展。
目前,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與東盟的"緊密經濟關系"(CER),還包括了農業、市場開放、交通、海關等方面的合作。
5、"十加三"體制進一步加強
本次"十加三"經濟部長會議,確定了"十加三"合作中優先發展的三大領域,即,加強貿易、投資和技術轉讓;鼓勵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方面的技術合作;加強中小企業和配套工業。會上,中國代表團提出的將"十加三"經濟部長會議以及高官會議機制化的建議受到了其他與會各國普遍贊同。
❼ 東帝汶為何不加入東盟
東帝汶沒有加入東盟,但加入只是時間問題,東帝汶目前只是東盟的觀察員國,正努力成為東盟的正式成員。
東帝汶目前沒有在東盟所有成員國開設使館,開設使館是加入東盟的主要條件之一,但東帝汶目前在財力和人力有困難。只在印尼和馬來西亞設有使館。
新華網雅加達2006年7月25日電印度尼西亞總統府發言人迪諾25日表示,印尼支持東帝汶要求成為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成員國的努力。
迪諾是就印尼總統蘇西洛當天與到訪的東帝汶新任總理奧爾塔在雅加達舉行的會談做上述表示的。奧爾塔在前往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出席東盟地區論壇會議前對印尼進行了訪問。
❽ 全球唯一退出聯合國的國家,曾經想統治東南亞,如今跟鄰國關系怎麼樣
自如今這個和平的年代,戰爭已經減少了很多,這也是因為人類在歷史上發生過太多的戰爭,這不僅對人類是一場災難,對地球和地球上的其他物種也是不可磨滅的傷害,在二戰之後,同盟國決定成立聯合國,並且由英、美、蘇、法、中成為聯合國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一般來說每個國家都是主動並且積極的參加到聯合國當中去,不過曾經有一個國家,它卻選擇退出聯合國,還想統治東南亞,如今怎麼樣了?
如今獨立出去的印尼還打算自己統治東南亞,這一想法讓印尼和英美等國的關系更加惡劣,一度想要爆發戰爭,所以印尼就迫切需要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當時形成了一個「雅加達-北京」為中心的合作,不過後來因為一些原因,新上任的蘇哈托逐漸修復了馬來西亞聯邦和印尼的關系,而印尼也在10年後重新加入了聯合國,對此大家怎麼看?
❾ 東盟十國為何沒日本
與日本無關。
東南亞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簡稱東盟(ASEAN)。東盟的前身是馬來亞(現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於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東南亞聯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為政府間、區域性、一般性的國家組織。1967年8月28-29日,馬、泰、菲三國在吉隆坡舉行部長級會議,決定由東南亞國家聯盟取代東南亞聯盟。
東盟10國為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汶萊、菲律賓、越南、寮國、柬埔寨和緬甸。
❿ "東盟"都包括那些國家,因何得命
東盟(也稱亞細安)國家協會是於1967年8月8日於曼谷成立,當時的成員為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過後,汶萊於1984年1月8日加入,越南與柬埔寨於1995年7月28日加入。寮國和緬甸於1999年4月30日加入,合共10個成員國。為加強化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關系,東盟於1992年的峰會中,採納了強化經濟合作關系架構協議,通過消除關稅和非關稅障礙,於2003年建立東盟自由貿易區 ( 簡稱AFTA ) ,關稅從0到5%,以加強成員國之間的經濟效益,生產力和競爭力。一旦東盟自由貿易區正式落實,東盟區域將成為一個龐大的經濟體,因為東盟區域擁有約5億人口,從面積450萬平方公里。在貿易方面,東盟提供龐大的經商機會,在2000年首三季,東盟貿易增加保持強勁的成長趨勢,貿易總額達到5千413乙美元,與1999同期比較,成長了26.5%,其中出口額為2千999乙美元,而進口額為2千4944乙美元。經過多年的發展,東盟與中國之間的貿易關系變得舉足輕重,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
易組織之後,雖然彼此之間帶來競爭,但是在全球化貿易趨勢下,競爭無可避免,只要東盟於中國互相取長補短,都會對東盟,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