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東南亞地區的各國的國家官方用語是什麼
1、越南
位於東南亞的中南半島東部,北與中國廣西、雲南接壤,西與寮國、柬埔寨交界,國土狹長,面積約33萬平方公里,緊鄰南海,海岸線長3260多公里,是以京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
屬於南亞語系的越南語被採用為全國性官方語言,用於教育體制及大眾媒體。約90%的少數民族人口均可使用不同程度的越南語。
2、新加坡
舊稱新嘉坡、星洲或星島,別稱為獅城,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政治體制實行議會制共和制。
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擁有4種官方語言,即英語,馬來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基於和馬來西亞的歷史淵源,《新加坡憲法》明定馬來語為新加坡的國語,主要是尊重新加坡原住民所使用的語言。由於內在和外在因素的考量,新加坡採用英語,作為主要的通行語和教學語。
3、柬埔寨
柬埔寨是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是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高棉語為柬埔寨通用語言,與英語均為官方語言。
舊稱高棉,位於中南半島,西部及西北部與泰國接壤,東北部與寮國交界,東部及東南部與越南毗鄰,南部則面向暹羅灣。柬埔寨領土為碟狀盆地,三面被丘陵與山脈環繞,中部為廣闊而富庶的平原,佔全國面積四分之三以上。
4、印度尼西亞
東南亞國家,首都為雅加達。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相接。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是馬來群島的一部分,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別稱「千島之國」。
印度尼西亞語(Bahasa Indonesia)是以廖內方言為基礎的一種馬來語,是印度尼西亞的官方語言。全世界約有3000萬人將印度尼西亞語作為他們的母語,還有大約1.4億人將印度尼西亞語作為第二語言,能較熟練的讀和說印度尼西亞語。
5、東帝汶
東帝汶位於東南亞努沙登加拉群島最東端,島國。包括帝汶島東部和西部北海岸的歐庫西地區以及附近的阿陶羅島和東端的雅庫島。西部與印尼西帝汶相接,南隔帝汶海與澳大利亞相望。
官方語言為德頓語、葡萄牙語;工作語言為印尼語、英語。德頓語為通用語和主要民族語言。
6、寮國
寮國語(Lao)也稱為寮語,是寮國的官方語言。寮國語分布於中南半島,和泰語接近,但是文字外觀有一定的差別,寮國語是壯侗語族-壯傣語支的一種語言,在歷史上曾經吸收了大量的梵語、巴利語和柬埔寨語的詞彙。
7、緬甸
緬甸語屬漢藏語系下的藏緬語族;居民以農耕為生;古文化在宗教、文學和政治制度等方面,深受印度文化影響。
以蒲甘王朝為代表,建於十一世紀初,以蒲甘為首都。設行政組織,訂立法律,雕刻及繪畫藝術相當發達;並且以自創的緬甸文取代巴利文和梵文,並成為經書的正式文字。佛塔建築以「糾蘇吉剛佛塔」為其代表。
8、泰國
泰語主要是分布在泰國、寮國、緬甸、越南西北、柬埔寨西北、中國西南、印度東北的傣泰民族使用。泰語分為大泰方言(中國雲南西部及西南部、緬甸北部及西北部、印度東北部),蘭納方言(中國雲南南部、緬甸撣邦東北部、泰國北部、寮國北部、越南西北部)。
暹羅方言(泰國中部及南部、寮國南部、柬埔寨西北部)等三大方言。泰王國北部、東北部是蘭納方言,中部、南部是暹羅方言,泰國中部方言是泰國的標准泰語。
9、汶萊
汶萊的國語是馬來語,屬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原用加威文(用阿拉伯文書寫的馬來文),現許多場合如個人簽名、公共建築物上等仍使用。
19世紀英國人進入之後,書寫採用拉丁字母,英語亦開始廣泛通用。汶萊華人除講本民族語言外,還講英文和馬來語。主要報紙用英文、馬來文和中文出版。
10、馬來西亞
官方語言為馬來語,英語在過去較長的一段時間曾經是實際上的官方語言,在1969年種族騷亂五一三事件發生後,馬來語才成為主要語言。然而在許多領域,英語依然是一種活躍的第二語言。
馬來西亞英語也稱為馬來西亞標准英語(MySE),是源自英國英語的一種英語型態,雖然很少正式使用這個名稱,除非是跟教育有關的討論。
11、菲律賓
塔加洛語在語言分類上是屬於南島語系的馬來-波利尼西亞語族,主要被使用於菲律賓。被稱為菲律賓官方語言的「菲律賓語」,正是以塔加洛語作為主體而發展出來的。
根據菲律賓政府2000年所進行的人口普查資料,在總數76,332,470的菲律賓人當中,有21,485,927人是以塔加洛語作為母語的,比重約為28%。
此外,還有將近5000萬的其他菲律賓人,則是以塔加洛語作為第二語言。在菲律賓的將近170種本土語言中,塔加洛語是唯一具有官方語言地位的一個語言。
⑵ 介紹一下蒲甘王朝
緬甸封建王朝。建立於蒲甘,故名蒲甘王朝。緬甸封建王朝共歷十五代王。改革宗教,重用俘獲工匠,吸取工匠先進生產技術促進手工業發展。為統一奠定了基礎。轉而西征,控制了阿拉干北部,完成了緬甸的統一。
⑶ 宋代中國與蒲甘有什麼文化交流
公元10至11世紀,對中緬兩國來說,都是重要的轉折時期。在中國,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割據局面,統一了中原和東南沿海地區,政治中心南移。北方的陸上交通因受遼、金、西夏所阻,對外聯系只好以海上交通為主。但同時,宋王朝也加強了從西南途經緬甸的陸海兩路交通,從而與東南亞、南亞和西亞各國有了更多的經濟文化交流。當時,緬甸國王阿奴律陀也把分裂割據的緬甸統一了起來,建立了以蒲甘(位於伊洛瓦底江中游左岸)為中心的蒲甘王朝。由於其北方的雲南有段氏大理國相隔,蒲甘要與宋朝中央政權打交道,就必須通過大理,一旦受阻便不能自由往來。在這種情況下,海上交通對於兩國來說就變得重要起來。公元1057年,阿奴律陀在攻佔了下緬甸孟族的直通王國之後,控制了地處東西方海上要沖的直通和丹那沙林沿海地區,並開始與宋朝進行海上貿易。宋朝在東南沿海的海港城市設市舶司,鼓勵海外貿易的發展。宋人趙彥衛所撰《雲麓漫鈔》中,就有福建市舶司與蒲甘國進行貿易的記載。曾任桂林通判(官名,地位略次於州府長官)的周去非,在其《嶺外代答》「注輦」條中說:「注輦國是西天南印度也,欲往其國當自故臨(令印度奎隆)國易舟而行,或雲蒲甘國亦可往」;又在「蒲甘」條中說:「蒲甘國自大理國五程至其國。」
宋代,大理國是以「白蠻」為主體所建立的封建領主政權,轄境相當今雲南全境、四川西南部等地,分八府、四郡、三十七部。其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冶鐵技術均很發達,接近漢族水平,主要以馬與內地進行貿易。其王曾被宋朝皇帝封為雲南節度使、大理王。據緬甸《琉璃宮史》記載,緬王阿奴律陀執政(公元1044~1077年)不久,因聞知中國大理崇信佛教,並有一枚神聖的佛牙,便親率其子江喜佗和四員大將至雲南大理求取佛牙。他們在大理逗留了三個月之久,受到了大理王的隆重接待。雖未取得佛牙,卻通過彼此的接觸增進了了解和友誼,回國時,雙方互贈禮品,大理王贈送阿奴律陀一尊碧玉佛像。回蒲甘後,緬王把佛像供奉在蒲甘王宮中,被認為是中緬兩國有著共同信仰的象徵,成為緬甸歷代國王頂禮膜拜的聖物。在緬甸民間,關於緬王阿奴律陀親赴「乾陀國」(指中國的雲南大理)求取佛牙並受到大理國王隆重禮待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
中國史書記載的蒲甘第一次正式遣使人宋,是阿奴律陀之子江喜佗時期(公元1084~1112年),即宋徽宗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當時的蒲甘王朝已經完成了全國的統一,國力日益強盛,國際地位也隨之提高,所以來王朝在接待蒲甘來使時,應該採用什麼樣規格,尚書省是進行了認真研究的。最終,朝廷同意以大國之禮接待蒲甘使節。從《宋史·蒲甘傳》的相關記載中可知,宋朝廷對當時緬甸的情況是十分了解的,對中緬關系也非常重視。學者們認為,蒲甘使節這次是取海路入宋的。
蒲甘第二次遣使人宋,是公元1136年緬王阿隆悉都時代。對此,中國典制文獻《宋會要》(宋歷朝官修《會要》的總稱)以及龔鼎臣所撰《東原錄》中都有記載。這一次,緬使是由陸路經大理國並與該國使者一起人宋的。
緬甸同雲南大理的地方政權,始終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其與宋朝中央政權的交往,也大多是通過大理進行的。宋朝因西北產馬區被遼、金、西夏所佔,戰馬缺乏,於是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楊佐受命出使雲南選購戰馬。大理產的「越賧聰」(賧:dǎn)是著名的良馬,而蒲甘也產馬。據《諸善志》「蒲甘」條載:「其國多馬,不鞍而騎。」緬甸的馬最早也是從大理傳人的。因此,大理在販馬中,在宋王朝與蒲甘之間,起的是互通有無的媒介作用。除此之外,許多經典著作和葯書也在兩國間相互傳播,對於各自的宗教哲學、醫學和葯學的發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蒲甘是緬甸的古都,既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又是古代的佛教聖地。至今,蒲甘還遺存著舉世聞名的數千座佛塔,這些佛塔來歷不同,形制各異,尤以阿難陀塔最為著名。.在阿難陀寺中。珍藏著1500幅壁畫,不僅可與中國敦煌石窟的壁畫相媲美(媲:pi),而且還有許多相似之處。
⑷ 蒲甘王國的介紹
蒲甘王國是東南亞的一個古國,公元849年建國於現代緬甸地區。第一任國王是披因比亞,蒲甘王國是第一個統一緬甸地區的王朝。蒲甘(英文:Bagan,舊稱Pagan)是蒲甘王國的首都,位於伊洛瓦底江西岸與親敦江匯合處,在曼德勒西南145公里。蒲甘建立的歷史比蒲甘王國還要早,據說在105年由卑謬人建蒲甘小城。847年,披因比亞在蒲甘修建城寨,大興土木,使蒲甘漸漸成為大城市,後成為一國之都。
⑸ 蒲甘王國的蒲甘國王
中文譯名 英文譯名 關系 在位 (公元) 附註 披因比亞 Pyinbya 克魯王之子 846-878
(874-906) 將首都從坦巴瓦底(今日的普瓦薩)遷往蒲甘。 坦內 Tannet 子 878-906
(906-934) Sale Ngahkwe 篡位者 906–915
(934–943) Theinhko 子 915–931
(943–959) Nyaung-u Sawrahan 篡位者 931–964
(959–992) Kunhsaw Kyaunghpyu Tannet之子 964–986
(992–1014) Kyiso Nyaung-u Sawrahan之子 986–992
(1014–1020) Sokkate 兄弟 992–1044
(1020–1044) 阿努律陀 Anawratha Kunsaw Kyaunghpyu之子 1044-1077 令蒲甘王國統一緬甸,立上座部佛教為國教,創造蒲甘王國文字。 修羅 Sawlu 子 1077-1084 江喜陀 Kyanzittha 兄弟 1084-1113 阿拿翁薛胡 Alaungsithu 孫 1113-1167 1113-1160(?) 拿勒胡 Narathu 子 1167-1170 1160-1165(?) 拿勒地哈 Naratheinkha 子 1170-1173 拿那拔地薛胡 Narapatisithu 兄弟 1174-1211 赫掉盧敏盧 Htilominlo 子 1211-1234 基亞斯華 Kyaswa 子 1234-1250 余山拿 Uzana 子 1250-1254 那羅梯訶波帝 Narathihapati 子 1254-1287 1287年元兵攻破蒲甘城,那羅梯訶波帝是最後一個正式的蒲甘國王,之後蒲甘國成為元朝的藩屬。 交斯華 Kyawswa 子 1287-1298 修列 Sawhnit 子 1298-1325 修門列 Sawmunnit
Uzana II 子 1325-1369
⑹ 曾屬於我國,因獨立建國而失去印度洋出海口的是什麼地方
元朝建立後,南方的蒲甘王朝認為自己才是中原正主,於是統治者便派出精兵五萬騷擾元朝邊境。聽聞了這個消息後,忽必烈立刻調兵遣將,准備幹掉這支緬甸軍隊。
於是,雙方展開了一場大戰,最終以緬甸首都蒲甘城被攻破而告終。此後,元朝雖然沒有明確佔領此地,但蒲甘王朝卻如同元朝的傀儡一般,就連要選擇哪位世子當繼承人都要經過元朝皇帝的認可。
最終,明緬戰爭以東吁王朝稱臣告終,這場戰爭,明朝雖然在表面上獲得了勝利,但實際卻喪失了中南半島「三宣六慰」的控制權,所以說明朝其實是輸了,印度洋出海口也就徹底失去了。
⑺ 元朝滅亡了蒲甘王朝,為什麼不將它納入版圖
元帝國之所以在數次進攻蒲甘王國後不將其納入元帝國版圖,最大的原因是蒙古軍隊擅長在廣闊的平地利用大規模騎兵部隊作戰,而騎兵在多山的地區作戰不能發揮大作用,且緬甸氣候濕熱,發跡於寒冷的蒙古高原的蒙古士兵不適應這種高溫多雨的氣候,所以每次進攻蒲甘王國最終都因天熱而退兵。這也是元帝國三次進攻越南北部的陳朝卻都遭遇失敗的原因,越南的氣候與緬甸相似。
⑻ 佛教類的,這個誰能回答下
佛教是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釋迦牟尼創建於古印度。以後廣泛傳播於亞洲及世界各地,對許多國家的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產生過重大影響。
中文名
佛教
誕生地
古印度
主要分布區域
東亞、東南亞
創始人
釋迦牟尼
精品薦讀
什麼是美國佛教?
作者:地球知識局
快速
導航
派系教義與經典僧伽制度佛事儀式與節日
歷史淵源
起源
創始人釋迦牟尼生於今尼泊爾境內的藍毗尼,是釋迦族的一個王子。關於他的生卒年,在南、北傳佛教中,至今仍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生於公元前6至前5世紀間。他在青少年時即感到人世變幻無常,深思解脫人生苦難之道。29歲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譯覺者)後,在印度恆河流域中部地區向大眾宣傳自己證悟的真理,擁有越來越多的信徒,從而組織教團,形成佛教。80歲時在拘屍那迦涅槃。
演變
佛教創立後,在印度幾經演變。佛陀及其直傳弟子所宣揚的佛教,稱為根本佛教。佛陀涅槃後,弟子們奉行四諦、八正道等基本教義,在教團生活中維持著他在世時的慣例。由於佛陀在世時於不同場合對不同的對象有著不同的說法,弟子們對此便產生不同的理解。約在佛滅後100年,佛教分裂為上座部、大眾部兩大派,稱根本二部。此後100餘年間續有分裂,先後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稱枝末部派。關於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名稱、地區均有不同的說法。當時佛教傳播的范圍,北至喜馬拉雅山麓,南至基斯那特河(克里希那河)。一般認為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一部是說一切有部。上座部(以說一切有部為代表)和大眾部在教義上有較大差別。兩大部的主要差別是:①對法(事物、存在)的認識。大眾部認為「過去未來,非實有體」、「現有體用,可名實有」,即認為一切現實都依因緣生滅,過去的已經滅了,沒有實體,未來的沒有生起,也沒有實體,僅僅現在一剎那中才有法體和作用;說一切有部主張法體是永恆存在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三世也都是實有的,即所謂「法體恆有」、「三世實有」,被稱為我空法有論。②對佛陀的認識。大眾部認為生滅於人間的釋迦牟尼佛是化身而非實身,佛陀的實身是積累長期的修行而成,他有著無際的壽命和威力,所說一切言語為隨機說法,並以一音說一切法;說一切有部不承認釋迦牟尼是化身,認為佛說言語並非都是經教,也並不是一音說一切法。③對聲聞和菩薩的認識。大眾部強調菩薩廣度眾生的慈悲願力,輕聲聞而貴菩薩;說一切有部雖承認聲聞、緣覺、菩薩能修行根性和所修行道路有差別,但認為佛與聲聞、緣覺所得解脫沒有差異。
公歷紀元前後,在佛教徒中流行著對佛塔的崇拜,從而形成了大乘最初的教團──菩薩眾。他們中間一部分人根據《大般若經》《維摩經》《妙法蓮華經》等闡述大乘思想和實踐的經籍,進行修持和傳教,形成了中觀派(空宗)和瑜伽行派(有宗)兩大系統,而將早期佛教貶稱為小乘。
佛陀涅槃後約500年,大乘中觀派興起。此派創始人龍樹,闡發「空」、「中道」和「二諦」的思想,其弟子提婆繼續弘揚龍樹的學說,使大乘佛教得以進一步發展。以後還有清辨和佛護、月稱等從不同的角度闡發中觀的思想,形成自續派和應成派。同時,小乘佛教中的說一切有部、經量部等,仍繼續發展。
佛陀涅槃後約900年,瑜伽行派興起。此派奠基人是無著和世親。無著原是說一切有部僧人,因對說一切有部教理感到不足,而闡發大乘教義。其弟世親,原是說一切有部學者,後從無著改宗大乘,稱「千部論師」。無著、世親弘揚「萬法唯識」「三界唯心」的唯識論,此後傳承主要有難陀、安慧、陳那、護法4家,護法之後還有戒賢、親光等。
7世紀以後,印度密教開始流行,到8世紀以後,與印度教相接近。波羅王朝在那爛陀寺以外另建超戒寺,作為研習和宣傳密教的中心;9世紀後,密教更盛,相繼形成金剛乘、俱生乘和時輪乘。11世紀起,伊斯蘭教的勢力逐漸進入東印度各地,到13世紀初,超戒寺等許多重要寺院被毀,僧徒星散,佛教在南亞次大陸消失。
傳播
佛教原來只流行於中印度恆河流域一帶。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奉佛教為國教,廣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諭於摩崖和石柱,從此遍傳南亞次大陸的很多地區。同時又派傳教師到周圍國家傳教,東至緬甸,南至斯里蘭卡,西到敘利亞、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亞洲各地傳播,大致可分為兩條路線:南向最先傳入斯里蘭卡,又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國。北傳經帕米爾高原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國。
佛教向斯里蘭卡傳播,約在公元前3世紀的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曾派他的兒子摩哂陀去斯里蘭卡傳授上座部佛教。公元前1世紀,斯里蘭卡出現了兩個佛教派別:大寺派和無畏山寺派。3世紀上半葉大乘佛教傳入斯里蘭卡,在無畏山寺派中又分出了南寺派。5世紀初,覺音用巴利語對南傳三藏進行了整理和注釋,確立了上座部教義的完整體系。大寺派被認為是南傳佛教的正統派。緬甸、柬埔寨、寮國等國的佛教都承受斯里蘭卡大寺派的法統。12世紀以後,由於外族和殖民主義者的侵入,斯里蘭卡佛教曾兩度受到破壞,後再由緬甸和泰國重新傳入。
上座部佛教由斯里蘭卡傳入緬甸約在4—5世紀。11世紀中葉,蒲甘王朝的阿奴律陀王,建立緬甸最早的統一封建王朝,曾奉大寺派佛教為國教。以後歷代王朝都保護佛教,建立了大量雄偉華麗的佛塔,如18世紀所建仰光大金塔等。
佛教由斯里蘭卡傳入泰國約在12世紀左右。13世紀,泰國素可泰王朝宣布奉佛教為國教。18世紀曼谷王朝諸王都篤信佛教。19世紀中葉以後,拉瑪四世對佛教進行改革,形成新舊兩派,綿延至今。1919—1927年刊行了全部三藏注釋及藏外典籍。泰國目前是東南亞佛教興盛的國家,被稱為「僧侶之國」。
5—6世紀時,佛教傳入扶南(早期柬埔寨),當時大小乘兼傳。6世紀扶南改稱為真臘,宗教信仰為大小乘佛教和印度教同時存在,這明顯地反映在宗教儀式和9—12世紀吳哥城的許多宮殿建築上。14世紀中葉後,柬埔寨淪為泰國的屬國,上座部佛教隨之傳入。以後,寮國又從柬埔寨傳入上座部佛教。
從5世紀起,佛教開始傳入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巴厘等地。據中國高僧義凈的記述,7世紀中葉印度尼西亞諸島小乘佛教盛行,以後諸王朝都信仰大乘佛教與印度教;至15世紀伊斯蘭教開始盛行。
約在公歷紀元前後,佛教傳入中國。在漢代被視為神仙方術的一種。至南北朝時傳播於全國,出現了很多學派。隋唐時期進入鼎盛階段,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宗派。宋代以後,佛教各派趨向融合,同時儒、佛、道的矛盾也漸趨消失。7—8世紀佛教分別由印度和中國漢族地區傳入中國西藏,至10世紀中葉後形成藏語系佛教,後又輾轉傳到四川、青海、甘肅、蒙古和俄國布利雅特蒙古族居住的地區。
大約在2世紀末,佛教從中國傳入越南。在4—5世紀時獲得廣泛傳播。10—14世紀,越南佛教進入興盛時期。泰國和緬甸佛教對越南佛教也產生影響。
4世紀後半葉佛教由中國傳入朝鮮高句麗。7世紀新羅王朝統一朝鮮半島後,由中國傳入的華嚴宗、法相宗、律宗、禪宗都很盛行,以後禪宗尤為興盛。14世紀末刊行了《高麗藏》。14世紀李氏王朝雖然一度採取排佛崇儒的政策,但朝鮮佛教仍然有所發展,17世紀中葉以後開始衰落,至近代又有所復興。
6世紀,佛教從中國經朝鮮傳入日本,此後一直成為日本的主要宗教。7世紀初,聖德太子在《十七條憲法》中要求全體臣民「皈依三寶」。從中國隋唐時期開始,日本向中國派出了大批留學僧,中國佛教的主要宗派相繼傳入日本。12世紀以後,日本佛教形成很多民族化的宗派。
在印度阿育王時傳至敘利亞、埃及等國的佛教,以後又傳到非洲一些地區,但影響不大。
約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佛教先後傳入歐洲和北美。1906年英國成立「英國佛教協會」,歐洲佛教徒開始有自己的組織。以後英、法、德、瑞士、瑞典、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都有佛教僧團和研究機構。佛教傳入美國後,又北傳加拿大,南傳巴西、秘魯、阿根廷等國。
目前佛教已傳播到世界各大洲。但主要仍集中在東亞和東南亞一帶,這個地區的佛教信徒人數遠遠超過其他宗教信徒。
派系
佛教傳播到每一個地區以後,由於受到當地社會、政治、文化的影響,形式和內容都有相應的變化,形成許多宗派。
中國:有漢語系、藏語系和巴利語系三大系統。它們在發展過程中各自形成一些學派和宗派。漢語系佛教主要有天台宗、三論宗、法相宗、律宗、凈土宗、禪宗、華嚴宗、密宗等;藏語系佛教主要有寧瑪派、噶當派、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此外還有希解、覺宇、覺囊、夏魯等幾個小派。其中格魯派的規模最大。巴利語系佛教主要有潤(又分擺罷、擺孫二個支派)、擺庄、多列(又分達拱旦、蘇特曼、瑞竟、緬坐四個支派)、左抵四派。
日本:有天台宗、真言宗、凈土宗、凈土真宗、禪宗(臨濟、曹洞、黃檗)、日蓮宗、律宗等;現代尚有屬於日蓮系的新興宗派創價學會、立正佼成會等。
韓國:有曹溪宗、天台宗、涅槃宗、太古宗和圓佛教等。
⑼ 蒲甘王國的宗教
蒲甘王朝之前,緬甸人宗教主要受驃人影響,阿奴律陀南征孟人國家特別是征服直通後,大批孟人佛教憎侶到蒲甘,蒲甘成為緬甸此後800年中的佛教中心。
蒲甘王朝歷代國王郁積極扶持佛教的發展,把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大片的上地贈於寺廟。據不完全統計,在蒲甘王朝的200餘年間,投獻給寺院的土地達208000派(36490英畝),勞動力21983,銀119101克拉(緬兩)。都城蒲甘附近大、小寺塔達4000多座,其中許多寺塔如瑞喜宮塔、阿難陀寺、他冰喻寺,規模宏大,結構嚴謹,前後歷時幾十年才建成。上座部佛教由於王室的支持和自己的經濟基礎,得以迅速發展。11世紀末,在蒲甘城就有憎侶4108人。
蒲甘王朝的上座部佛教,開始以南方孟人地區傳入的上座部佛教為主,以直通高僧阿羅漢為宗教首領——國師。因此名為阿羅漢派。阿羅漢死於1115年,終年81歲。
此派別的繼承人還有般他求。他與國王那羅都不和,於1167年到錫蘭,住了6年,較多地受到錫蘭大寺派佛教的影響,1173年回到緬甸。從此,緬甸佛教較多受到錫蘭佛教的影響。繼般他求為國師的是烏多羅屍婆,他於1180年去錫蘭,加劇了錫蘭佛教的影響。
與烏多羅屍婆同去錫蘭的,有他的弟子孟族人車波多等人。車波多在錫蘭10年,1190年,車波多同另外四位憎侶,回到緬甸。創立丁緬甸大寺派。當時正是緬甸國王那羅波蒂悉都統治時期,越來越多的土地成為寺院土地,僧伯戒律鬆弛,而大寺派戒律較嚴,那羅波蒂悉都對於車被多等僧侶的佛法極為推崇,很可能出於純潔佛教界這一目的。在那羅波蒂悉都的支持下,大寺派在緬甸獲得發展。
蒲甘的上座部佛教從此分為兩派,由阿羅漢從直通傳入的一派,稱為前派;車波多的大寺派佛教,稱為後派。車波多死後,其三個傳人對戒禮和戒律,意見分歧,各成一派。於是後派又分為三派,其中以阿難陀和室維利派的影響為大。
另外蒲甘王朝時期還有不受王室支持的阿利僧派,該派提倡飲酒食肉和放盪行為。
⑽ 蒲甘古城的地方簡介
緬甸歷史古城、佛教文化遺址、著名旅遊勝地蒲甘古城,位於國境中部,座落在伊洛瓦底河中游左岸,市區保留著緬甸各個歷史時期建造的眾多的佛塔、佛寺,城市佛塔佛寺建築藝術是緬甸古老建築藝術的縮影,體現了緬甸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成為緬甸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城鎮,擁有12座宏偉的城門,並有護城河環繞。公元11世紀初葉,緬甸歷史上的阿奴律陀國王率兵征戰,吞並了包括緬甸南部文化發達的直通王國,在蒲甘建立了緬甸歷史上第一個包括緬、撣、孟等民族的統一的封建王朝,於1044年定都蒲甘,這就是著名的蒲甘王朝。蒲甘從此成為蒲甘王朝歷代君王的都城,前後長達240年之久。阿奴律陀國王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加之在地統兵征服直通王國時,獲取30多部寶貴的《三藏經》,俘降300名博才的高僧和大批技藝精湛的各類工匠,便在蒲甘大興土木,營建大量佛塔、佛寺。據說在前後200多年間建造1.3萬多座佛塔,也有的說在蒲甘方圓數十公里范圍內建了444萬余座,使蒲甘享有「四百萬寶塔之城」的稱號。總之,佛塔的數量超過城市居民的人數,建築精巧、風格各異的佛塔遍布城內城外,一片片,一簇簇,舉目便是,密如蛛網。有的高聳於鬧市區,有的座落在郊外的山麓嶺坡上,有的排列在伊洛瓦底河岸,有的潔白素雅,有的金光閃閃。
塔內的佛像或坐、或立、或卧、姿態萬千;有的高約半米,有的頂天立地,大小高矮各不同;塔內壁畫,精雕細刻,技藝高超,獨具匠心,巧奪天工。蒲甘王朝的建塔規模之宏偉,堪稱緬甸建塔歷史上的頂峰,建塔藝術幾乎集緬甸建築藝術之大成,使蒲甘城成為當時緬甸文化、宗教的中心,迄今依然保持著緬甸宗教聖地的地位。近千年來,由於緬甸政治中心南移,數次戰爭的摧毀以及19世紀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侵入,蒲甘的佛塔遭到嚴重破壞,有的傾塌,有的毀壞,到1973年普查統計,結果尚存2217座。這些尚存的佛塔,在1975年的一次地震中又受到不同程度損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