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尼1965和1998屠殺百萬華人是怎麼回事
主要是轉移當時國內矛盾,印尼華人占據當時印尼財富的60%以上。印尼前總統蘇哈托的女婿,陸軍戰略後備部隊司令,曾擔任特種部隊司令的普拉博沃中將,為了個人利益,試圖製造一場混亂,使武裝部隊總司令維蘭托無法恢復首都的治安,這樣,普拉博沃就可以迫使蘇哈托宣布軍事管制,然後由他出面控制局勢。同時給蘇哈托的政治對手———即將接替他的哈比比一個難堪。普拉博沃經過精心策化,開始將計劃付諸實施。首先,由軍方出面,收買地痞、流氓、黑社會組織、******團體和極端勢力,進行准備活動。訓練暴徒縱火搶劫及強暴華人婦女,並承諾每X一名華裔婦女能得到2萬印尼盾(約2美元)的報酬。5月中旬開始實施。暴亂期間,據目擊者及受害者稱,看到大批軍車趕赴雅加達,從上面下來一群留平頭,體格健壯的青年男子,指揮暴民攻擊華裔居民,並唆使其縱火、搶劫,強暴並虐待、殺害華人婦女。這群人當暴民「進入角色」之後,就迅速消失得無影無蹤
望採納
Ⅱ 50萬華人,屍體堵斷河流,頭顱被高掛路旁發臭
在印尼歷史的深層,1965年發生了慘痛的排華事件,國際社會對此普遍忽視,造成了華人社群的重大創傷。大規模華人遭到屠殺,布蘭塔斯河因屍體堵塞而斷流,河岸兩旁懸掛著屍體和頭顱,河中漂浮著眾多遺體,畫面令人震驚。
這場事件背後,反映了印尼國內復雜的政治、種族矛盾。二戰後印尼獨立,初期政治局勢不穩,蘇加諾作為首任總統,面臨文武分權的體制,這為後來的排華事件埋下伏筆。
1965年,蘇加諾權力被削弱,親美派中有人密謀政變,但計劃泄露。總統衛隊隊長翁東提前行動,成功壓制了政變。然而,蘇哈托利用這一時機,迅速崛起,成為陸軍總司令,掌控了國家軍政大權。
蘇哈托對內對外實施了一系列政治操作,向西方示好,打擊印尼共產黨,展開了針對華人社區的偏見和攻擊性政策。蘇哈托通過煽動排華情緒,利用達雅族獵取人頭的傳統習俗,導致了長達三年的華人屠殺,估計有50萬人慘遭殺害。
這一歷史事件反映了政治動盪時期民族主義和種族偏見的極端後果,是印尼歷史上一個深刻的傷痛。它提醒我們從中吸取教訓,警惕類似悲劇的重演。
Ⅲ 印尼到底98年殘殺了1500人還是30萬人
1965年9月30日~1966年4月,印尼軍方領袖蘇哈托對印尼共產黨和華人進行大屠殺,遇難者達50萬人,其中華人被殺30萬人。
Ⅳ 印尼人以前為什麼要殺華人
荷蘭殖民者分而治之,埋下印尼仇華種子
17世紀,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印尼逐漸成為了荷蘭的一個殖民地。這段時間,葡萄牙、西班牙、英國等國家都先後在東南亞建立了貿易網路,與歐美的國家直接進行貿易,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謀生機會。
這個時候的中國正處於明末清初,社會動盪。廣東、福建一帶的百姓生計難以維持。為了謀生,躲避戰亂,大量民眾移居東南亞,形成了第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東南亞的浪潮,開放海禁、明朝的滅亡等變動也助推了這一浪潮。
為了招徠更多華商,殖民者用各種方式優待華人。西班牙征服馬尼拉後, 即釋放所扣押的華商,在與土著的戰爭也避免傷及華人。荷蘭發放大量自由證吸引甚至強迫華人移到巴城(即雅加達)。
但是華人的經濟力量壯大時,殖民者又開始恐懼。從1603年屠殺2萬多華人開始,西班牙殖民者在馬尼拉多次屠殺、驅逐華人;在巴城,「荷蘭者睹唐人日眾,漸有厭薄之意,重加剝削,橫征無藝。」(程日炌《噶喇吧紀略》)受壓迫的華人於1740年發動起義,但被告密。荷蘭殖民者屠城7天,幾乎將城內的華人都屠殺殆盡。
殖民者一方面要利用華人勞動力開發東南亞,一方面又極力控制華人的力量。他們最害怕的是華人與土著的聯合,因此採用分而治之的手段,目的在於疏遠兩者關系,製造兩者矛盾。一、種族隔離,限制華人的居住和通行自由,華人與原住民的交往急劇減少;二、把歐洲人、外來東方人、印尼原住民分為一、二、三等人,但事實上華人並沒有比土著更大的權利;三、將原住民限制在農業領域,培養華人經商,還任用華人充當包稅人。
這樣,華人的地位高於原住民,比原住民富裕,還充當中介,在經濟上管理著原住民。原住民對於荷蘭殖民者的仇恨轉移到華人身上。某種程度上講,這是印尼人對華人種族偏見的根源,原住民跟華人社群之間的和諧處在了分崩離析的危險之中。
Ⅳ 印度尼西亞極度排斥華人,為何當地華人還要堅持留下來
印度尼西亞,東南亞最大的國家,同時也是海外華人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印尼華人約有283萬人,占總人口的1.2%。然而,印尼華人的歷史並非一帆風順,他們遭受過多次歧視、迫害和屠殺,如1965年和1998年的兩次大規模排華事件,導致數十萬甚至數百萬華人流離失所或死亡。
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為何當地華人仍選擇留下?他們又是如何維系自己的文化和身份?本文將從歷史、社會、經濟與心理等角度探討這一現象。
歷史根源影響深遠。印尼華人的遷徙歷史可追溯至古代,當時中國與印尼已有商貿往來。在隨後的幾個世紀里,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更多中國商人、勞工、官員與僧侶來到印尼各地,與當地土著展開交流與合作。這些中國移民中,一部分通過聯姻或同化成為峇峇娘惹(Peranakan),即具有混合血統與文化的華人後裔;另一部分則保持自己的中華文化和身份,被稱為新客(Totok)。這兩類華人都在印尼社會扮演重要角色,參與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等領域。
在荷蘭殖民時期(1602年至1942年),印尼華人受到荷蘭政府的特殊待遇,享有特權和職責,如征稅、市場管理與勞工監督等。這使印尼華人成為荷蘭與土著之間的橋梁,積累財富與影響力。然而,這種地位也引起土著不滿與嫉妒,導致一系列反華事件,如1740年的巴達維亞大屠殺。日本佔領時期(1942年至1945年),印尼華人遭受日本軍隊殘酷迫害,財產、自由與生命被剝奪。在此期間,印尼華人加入印尼民族主義運動,支持國家獨立,並與土著建立了一定程度的團結。
獨立後(1945年至今),印尼華人處境發生巨大變化。在蘇加諾總統(1945年至1967年)執政時期,華人享有平等權利,能參與政治、經濟和文化活動,並保留語言與教育。然而,在蘇哈托總統(1967年至1998年)執政時期,華人遭受歧視與迫害,失去公民、政治與文化權利,被迫改名、改信仰與語言,禁止慶祝中國新年等傳統節日。這一時期,印尼華人經歷了1965年的九三〇事件與1998年的五一四事件,事件與印尼政治經濟危機相關,華人成為攻擊目標。
蘇哈托下台後(1998年至今),華人狀況有所改善,重新獲得基本權利與自由,如使用中文、慶祝節日與參與政治。然而,華人仍面臨社會歧視、暴力威脅與法律不公等問題。從歷史角度來看,印尼華人是印尼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們有著深厚的歷史根源與貢獻。
印尼華人在社會認同上表現出多樣性與復雜性。可分為峇峇娘惹、新客與新生代三種類型。峇峇娘惹與土著混血,使用馬來語或爪哇語,信奉伊斯蘭教或基督教,認同多元與靈活。新客保持純正血統與中華文化,使用中文或英文,信奉佛教或道教,認同單一與固定。新生代出生於1998年後或受到改革影響,使用印尼語,信奉不同宗教,認同多變與靈活。
印尼華人堅持留在印尼,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是印尼社會的一員,對國家有歸屬感與責任感。社會的多元性、復雜性與包容性使他們在印尼找到了認同與歸屬。他們通過努力與適應,與印尼社會融合與交流,共同構建多元和諧的印尼社會。
綜上所述,印度尼西亞華人選擇留下並非單純出於個人考量,而是基於歷史、社會、經濟與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與印尼社會互動與融合,共同書寫著多元文化的精彩篇章。
Ⅵ 1965-1966年 印尼為什麼要屠殺數十萬華人
導火索:印尼共捕殺陸軍高級將領;陸軍清洗數十萬「親共左派」
1965年大屠殺,肇始於印尼共與印尼陸軍之間由來已久的矛盾。總統蘇加諾為了搞「有領導的民主」(簡單說來就是推崇個人威權,摒棄議會民主),一手藉助陸軍的支持,一手又扶植印尼共來牽制陸軍。1951年,印尼共只有不到1萬名黨員;到1963年,黨員人數超過了200萬;到1965年,超過了300萬,成為印尼國內人數最多的黨,也成為僅次於蘇共和中共的世界第三大共產黨。沒有蘇加諾的扶植,是做不到的。同期,印尼陸軍也在鎮壓國內叛亂的過程中一路坐大,且與蘇加諾關系日趨惡劣。蘇加諾左傾,與蘇、中交往頗多;陸軍右傾,與美國中情局往來密切。蘇加諾懷疑陸軍不忠於自己,想要往陸軍內部安插政治委員;陸軍也高度戒備蘇加諾,極力反對他和印尼共提出的建立「第五軍種」(武裝化的民兵組織)的計劃。
這種矛盾到1965年,因蘇加諾病情惡化,已呈一觸即發之勢。美國中情局該年1月26日的一份機密備忘錄分析稱:「蘇加諾的維也納醫生認為,如果不盡快為他進行手術取出腎結石的話,他一兩年內就會去世——可能很快就會暴斃。即使他做了手術,他的壽命和身體機能也非常具有不確定性。……(這使得)印尼共產黨及其對立派別之間的政治爭奪已經白熱化。」1965年8月3日,蘇加諾突然病倒,緊急召回了正在中國訪問的印尼共領袖艾地。與艾地同機返回的中國醫生對蘇加諾的病情非常悲觀。8月中旬,印尼共舉行政治局會議,通報和討論了蘇加諾的病情,艾地在會上表態:是我們首先撲過去呢,還是等著讓別人撲過來?我更傾向於先下手。
1965年9月30日深夜,在印尼共的策劃下,印尼總統衛隊營長翁東中校等人發動政變,6名陸軍高級將領人頭落地,此即「九卅事件」。隨之陸軍將領蘇哈托發動反撲,翁東等人潰敗,蘇加諾成為傀儡,包括印尼共領袖艾地在內的數十萬人被清洗;被誤殺者不計其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