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巴厘島在那裡
巴厘島是印尼三大旅遊景區之一,以典型的海濱自然風光和獨特的風土人情而聞名。巴厘島有「花之島」、「詩之島」、「天堂島」等美稱,這里沙灘細潔、綠樹成蔭,島上一年四季鮮花盛開,空氣清新,有如人間仙境。
島上居民大多信仰阿加瑪印度教,它是十一世紀時由蘇門達臘與爪哇兩島上的印度教徒傳入的,主要供奉三大天神(梵天、毗濕奴、濕婆神)和佛教的釋迦牟尼,還祭拜太陽神、水神、火神、風神等。十五世紀時,許多藝術家從爪哇來到巴厘島,帶來了一大批成熟的藝術形式。包括舞蹈、雕塑、繪畫,現在島上的廟宇、神龕、橫梁、石基上,隨處可見神像、飛禽走獸、奇花異草等浮雕。
文化
島上居民大多信仰阿加瑪印度教(AgamaHin),它是十一世紀時由蘇門達臘與爪哇兩島上的印度教徒傳入的,主要供奉三大天神(梵天、毗濕奴、濕婆神)和佛教的釋迦牟尼,還祭拜太陽神、水神、火神、風神等。十五世紀時,許多藝術家從爪哇來到巴厘島,帶來了一大批成熟的藝術形式。包括舞蹈、雕塑、繪畫,現在島上的廟宇、神龕、橫梁、石基上,隨處可見神像、飛禽走獸、奇花異草等浮雕。巴厘島中部的烏布(Ubud),是全島最具藝術氣息的地區,這里匯集了許多美術館和木雕工作室,讓藝術同好者流連忘返。奈卡美術館(MuseumNeka)收藏了當地及世界各地定居巴厘島的藝術家的藝術作品、館藏豐富。烏布以南的馬斯(Mas)的木雕村、巴土布蘭石雕村(Batubulan)等,都是相當著名的藝術家集中地,遊客在此兩地都有機會看到藝術家當場創作,如果根興趣的話,也可以買回家當紀念品。
最佳旅遊時間
巴厘島地處赤道,是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28℃。每年的4——10月為乾季,這時雨量相對較少,適合旅遊。每年的7、8月以及9月初,有大量的歐洲人到巴厘島來度假,這一段時間當地賓館的價格較高,而且常常客滿。到了聖誕節前後,來自澳洲和印尼其他地方的遊人較多。由於地處熱帶,陽光威力頗強,來巴厘島旅遊的人要注意防曬。另外,還應備一些防蚊蟲叮咬的葯。
節日
加隆安(Galungan):2004年1月巴厘島人有兩種歷法,一種是傳統的「沙卡歷」(Saka),一種是「烏庫歷」(Wuku)。在每一個烏庫年裡會舉辦十天的慶典,這就稱為「加隆安」,每家每戶會在門口擺放豐盛的祭品以及迎神驅邪的物品。加隆安的最後一天稱為「Kuningan」,這一天也是十天慶典中最隆重的日子。涅琵(Nyepi):每年3、4月間按照「沙卡歷」來算,涅琵就是巴厘島的新年。涅琵前一天人們要舉行祭祀活動,並上街遊行、狂歡。涅琵當天,人們反而閉門不出,在家裡禁食。巴厘島藝術節:6月15日--7月14日在登巴薩的藝術中心舉辦,為期一個月。屆時,來自世界各地的舞蹈家、戲劇家、音樂家、畫家雲集於此,向遊客們展示各自的作品。獨立紀念日:8月17日印度尼西亞全國性的節日,因為這一天是印度尼西亞脫離荷蘭殖民者統治宣布獨立的日子。
小吃
印尼菜餚大量使用椰漿、胡椒、丁香、豆蔻、咖喱等香料調味,餐桌上還常備辣椒醬,濃重的口味很容易令品嘗過的人得出不同的看法,所以是不是好吃還要自己嘗試。
巴厘島人的主食是稻米,放在椰子殼中蒸熟的米飯(BuburInjin)清香四溢。烤乳豬(BabiGuling)、烤鴨(BebekBetutu)和美味的水果拼盤(Lawar)都是當地特有的。
庫塔海灘是巴厘島餐飲最集中的場所之一,這里各種檔次、各種風味的餐廳都可以很輕松的被找到。
Made』sWarung位於庫塔南部的JlRayaPantai,這家當地餐廳是一座臨街的三層建築,飯菜價格便宜又好吃,不止遊客喜歡,當地人一樣追捧。泰式咖哩雞(NasiCampus)、印尼炒飯(NasiGoreng)和泰式酸辣海鮮(TomYam)湯是這里的特色菜,另外還有多種蛋糕、美味的自製椰子冰淇淋、鮮果汁、ArakMa(自產米酒,混合蜂蜜製成的飲料)。餐廳人很多,建議提前預定。
BambooConer是家非常便宜又好吃的餐館,常常坐滿需要等位。位於PoppiesLane中段,這里的鮮榨芒果汁、Avocado汁加巧克力醬才5000盾,但質量絲毫不差。海鮮籃(SeafoodSpecial)只要60000盾,居然還有幾只龍蝦幼仔,其他的象沙嗲飯也才10000盾左右。
CelsiusCafé是家海景景觀超好的海邊餐廳位於CenterShopping商場的2樓,是一個看落日絕好的地方,這樣就不用和別人擠在金巴蘭海灘上看了。並且餐廳有戶外和戶內的兩個空間,可以選一個窗邊的座位,吹著空調喝著果汁欣賞著落日,餐點每份的價格在30000-45000盾左右,果汁在10000-20000盾之間,價格合理,有意式餐點和印尼餐點的二種選擇。
烏布在提供的美食的同時更注重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因此一些餐廳的環境非常有特色。
臟鴨子(DirtyDuck)餐廳是烏布最有名的餐廳之一,食客們對環境的稱贊甚至超過了菜餚本身。餐廳位於稻田中央,走過一段短短的田間小路才能到達。坐在開敞的餐廳里,清風吹來田野清香,即使只是坐著發發呆也是種享受。建議提前預訂獨立涼亭,感覺更加清幽。脆皮鴨(CrispyDuck,50000盾左右)是這里的特色菜。餐廳在PadangTegal路上。
IbuOkaBabiGuling就是著名的烏布王宮對面的烤乳豬飯,這是家平民化的小飯店,當地人和遊客圍著一張長桌混坐在地上。生意興隆,從11點開市,常常一個中午烤乳豬就賣完了。25000盾包括一份米飯配兩塊香脆的豬皮、幾塊嫩嫩的豬肉、一點蔬菜,拌上辣椒醬,另外附送一杯飲料。蓮花餐廳(CafeLotus)就在烏布王宮邊上,樸素雅緻的建築,繁茂的花木,看似隨意的點綴,蓮花餐廳的庭院設計充分體現出巴厘人的審美情趣。在臨水長廊中席地而坐,憑欄賞荷,難怪有人會從午飯一直吃到晚飯。主菜每道約80000盾左右,食物的份量很足,一份香蕉葉燒鴨(BebekBetutu)可以塞飽二個人的肚子。
努沙杜瓦度假酒店附設的餐廳多為高級餐廳,人均消費50-60美元,菜餚精緻,環境幽雅。酒店免費提供的早餐可以選擇在海灘或花園中享用,感覺非常奢華。也可以要求在客房中進餐,不過多數要付服務費。
BumbuBali是努沙杜瓦一家地道的印尼菜餐廳,且費用不貴(約80000盾/人)。一進餐廳店員會在你耳邊插上一朵小花,很有趣。並有當地音樂陪伴晚餐,菜是套餐,一道道上來的讓人驚喜不斷,餐廳周圍有一圈干凈的水渠,裡面還養了不少30公分大的海龜。如果在旺季的話建議要先訂位,飯店還提供接送。特別推薦Rijsttafe套餐,基本上所有的特色菜都包括在內了,飯店內有中文菜單,可以索要。地址是JalanPratamaGangNusaNo5B。BluePoint是個喝下午茶的好地方,那裡的起斯蛋糕十分美味,芒果汁也很儂稠,飲料加點心不過60000盾,餐廳的環境很不錯。巴厘島除了上述這些正規餐廳外還有不少路邊攤,雖然衛生狀況不盡人意,但非常實惠,幾千盾就能吃飽喝足,而且能嘗到真正當地人的口味。
小貼士:在餐廳吃飯需在菜價外另付11%的稅,賬單中會自動列入。大部分餐廳也會列入10%服務費,如果沒有應該酌情付小費給服務生。
巴厘島習慣禁忌
1、行走時要留意路上的祭祀用品,千萬不可踩踏。當地人經常把祭品擺放在門口,街頭有些我們看來很普通的事物如樹木也被當作神靈祭祀,所以街邊也經常擺放著祭祀用品。
2、不要隨便摸別人的頭,即使是兒童。這會引起印度教徒的反感。
3、不要穿著短褲短裙進入寺廟。寺廟門口有供免費借用的沙龍和腰帶,但應適當布施。
4、不要進入印度教寺廟內部。非印度教徒是被禁止進入的,不要被好奇心驅使,即使有人慫恿也應該拒絕。
5、本地人跪拜祈禱時,不要站在其前方。無論在哪裡,這至少是非常不禮貌的。
6、到當地人家中做客,進入房間的時候要先脫鞋。
② 印尼松巴島的存屍風俗是什麼
在印度尼西亞松巴島,居民有存屍的風俗。死者在埋葬前要用松巴島的土布,層層包裹,一般都要包上幾十層,甚至上百層。有一位王族將軍的後裔,他的屍首被包上一百五十五層松巴布。屍體必須是坐著的姿勢,坐在一塊牛皮上。
如死者家屬無力舉行隆重葬禮,那就只好把層層包裹的屍首存放在屋內。在松巴島的勃拉里島和里第烏瑪魯等地,就有一些人家在屋裡存放了好幾具屍首,有的甚至存放了十幾年、幾十年,即使包上這么多層布,把它放置在屋內,讓子孫們在兩旁端上祭品供奉,其腐爛時的屍臭仍時而可聞,但子孫們不能作任何迴避,直到舉行葬禮為止。
松巴島的居民大都信仰一種原始的「馬拉波」,即把「祖宗」奉若神明。他們認為祖宗僅次上帝,因此對祖宗的葬禮,必須十分隆重。他們認為死者在陰間和活人在陽間一樣,需要吃飯穿衣,使用錢鈔,因此舉行葬禮時,就要屠宰牲口,埋葬財寶,以供死者在陰間享用。
這種裹屍存屍的風俗,雖然極不衛生,但也促進了松巴島的手工織布業的發展。島上幾乎家家戶戶都有手工織布機,勤勞智慧的松巴婦女,善於織出圖案美觀、色彩鮮艷的各種松巴布。
③ 巴厘島有哪些特殊的民俗風情
宗教信仰
巴厘島海島(3張)
巴厘島因歷史上受印度文化宗教的影響,居民大都信奉印度教,是印尼唯一信仰印度教的地方。但這里的印度教同印度本土上的印度教不大相同,是印度教的教義和巴厘島風俗習慣的結合,稱為巴厘印度教。居民主要供奉三大天神(梵天、毗濕奴、濕婆神)和佛教的釋迦牟尼,還祭拜太陽神、水神、火神、風神等。教徒家裡都設有家廟,家族組成的社區有神廟,村有村廟,全島有廟宇125000多座,因此,該島又有「千寺之島」之美稱。神廟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擁有千年歷史的百沙基陵廟,陵廟建在稱為「世界的肚臍」的阿貢火山山坡上,以專祀這座間歇噴發的火山之神。陵廟的層級石雕建築,與柬埔寨吳哥窟相似。
特色風俗
巴厘島
巴厘島不但天然景色優美迷人,其文化和社會風俗習慣的豐富多彩也馳名於世。巴厘島人的古典舞蹈典雅多姿,在世界舞蹈藝術中具有獨特的地位,亦是印尼民族舞蹈中一枝鮮艷的奇葩。其中,獅子與劍舞最具代表性。
巴厘的雕刻(木雕、石雕)、繪畫和手工業品也以其精湛的技藝,獨特的風格遐邇聞名。在島上處處可見木石的精美雕像和浮雕,因此,該島又有「藝術之島」之譽。瑪斯是該島著名的木雕中心。巴厘的繪畫別具一格,大都是用膠和礦物顏料畫在粗麻布或白帆布上,主題取材於田園風光和人民生活習俗,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因此,巴厘島素有「詩之島」、「東方的希臘」的美稱。位於島中部的鳥穆是繪畫中心,博物館內保存著許多歷史文物和巨幅繪畫。
在鳥穆附近,有一座呈方形的千年古洞──象洞,洞深只有二三米,洞內雕有栩栩如生的神像。在加威山上有著名的四大石刻像,另有5座神龕分立於大石像之前;在半山腰建有淡巴西冷的總統行宮。
巴厘島象洞廟的一個佛像。
巴厘島居民每年舉行的宗教節日近200個,每逢節日,歌舞雜陳。由於巴厘島萬種風情,景物甚為綺麗。因此,它還享有多種別稱,如「神明之島」、「惡魔之島」、「羅曼斯島」、「綺麗之島」、「天堂之島」、「魔幻之島」等。在自然科學上,1869年生物學家華萊斯還發現巴厘島是亞洲大陸的「末梢」,典型的亞洲動物分布至此為止,而在它東方僅隔寬度不到40公里的海峽的龍目島,動物即屬大洋洲種。所以,巴厘島是
巴厘島
有名的旅遊勝地。
由於深厚的宗教氛圍,巴厘島幾乎所有的文化從形式到內容都與宗教有關,選有代表性的作一簡介。
宗教:了解宗教有多種方式,最直觀就是看廟,巴厘島上廟很多,據說多達10000多座。許多人到巴厘島看廟都去海神廟(TANAHOT),傳說是巴厘島因火山爆發(島上有三座活火山,巴都爾、京打馬尼、阿貢),為求鎮住神龜,而建七座神廟之一,因其潮漲潮落而與陸地分合而出名。其實聖泉廟的歷史更為悠久,有700多年,其旁邊山上建有蘇加諾的行宮。此外位於阿貢火山(巴厘島印度教的聖山,也是宇宙的中心)旁的布基薩寺,被稱為萬寺之母,是巴厘島上寺廟的代表。
音樂:在巴厘島酒店中每天都能聽到竹筒打擊樂演奏,但這並不是完整的巴厘島音樂。加麥蘭音樂融合銅樂,鼓樂,弓弦樂,據說還有中國的古樂調!
皮影:皮哇揚,最具代表性的娛樂形式,故事題材均取自印度教兩大史詩,以《羅摩衍那》(Ramayana)為多。觀之也可對其宗教故事有更深的了解。
舞蹈:以勒貢和巴隆兩種為代表,有點類似咱們的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區分,仍以《羅摩衍那》(Ramayana)為表演題材,舞蹈動作很單調,主要以手眼傳神而表達。
巴厘島景觀(19張)
雕刻:石雕主要集中在巴都布蘭(BATUBULAN),木雕在馬斯(MAS),銀器在哲魯(CELU),其中以木雕最為出名,主要是村質珍貴(多為檀香木、黑檀木、和柚木)造型以神話人物居多。
繪畫:主要在烏布(UBUD),阿馬(ARMA)藝術館很漂亮,值得一觀,另外尼加藝術館收藏有很多珍品。巴厘島的繪畫藝術對世界繪畫藝術的發展有很深的影響,比如印象大師高更,另外比利時的馬尤爾,1932年來到島上,留居下來並娶當地人,他的帶有巴厘島風格的作品在西方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手工:巴厘島的手工作品中編織和蠟染很有特色,也許很多人認為中國的蠟染很多
蠟染(16張)
,不足為奇,可是巴厘島的「仁辛科」是世界上僅有分經緯染色後編織而成,一件服裝需耗時數年,不過也極少見到,那是有身份的人在重大祭祀時才穿著。
在島中部的生宜有著名的猴子廟,猴子成群結隊。其北有風景優美的比都庫湖。著名的京打馬尼,氣候涼爽,由此可遠望頂峰終年煙霧迷朦的巴都火山。巴都山下的巴都湖也以風光優美著稱。島東南部的格龍宮是著名的古代巴厘王朝法庭所在地,宮殿氣派雄偉,四面有護城河,屋頂繪滿犯人受刑時的畫像。島西南海濱的丹那樂,岸邊高地建有廟宇,因長年海浪沖蝕,使此地與本島相離25米,形成孤島,每當海潮上漲,宙宇在波濤中似沉似浮,宛如水中宮殿。
巴厘島
巴厘島人都是生活的哲學家,工作時認真工作,用餐時喜悅的吃,睡覺時安詳的睡,與萬物眾神和平相處,心無旁騖的過每分每秒,生活自然逍遙,一生當然快意。「金錢非萬能」這句陳腔濫調,說穿了只是句口是心非的成語,以金錢價值衡量一切,是人類亘古不移的標准。
Banjar自治太平盛世
巴厘島人不僅在宗教上有自己的一套認知,在生活管理上更有一套不同於官方的版本。
雖然政府明文訂定了縣市村裡的行政系統,但真正推動運作的是「Banjar」。「Banjar」是比「村」還次一級的小單位,由百來戶民家所構成,屬於巴厘的自治組織,不在政府機關的檔案上,從每戶人家的婚喪喜慶到個人行為的賞罰,都經由每月月會決議處理方案。嚴謹的自治組織使得戶戶聲息相通,雞犬相聞,形成一股強悍的道德約束力,因此,巴厘島雖美如世外桃源,卻不可能讓你擁有獨善其身的隱士生活。
貴族平民平起平坐
源於宗教上的階級制度,在巴厘島是存在的,但如同巴厘島人信仰宗教的態度,凡事圓融的巴厘島人對於階級制度也不似印度人那般嚴苛認真,在巴厘島4種階級不僅平起平坐,用詞遣字也不局限是高階語或低階語,而隨著經濟力量的滲透,以往明列在名片上的階級封號,也逐漸被傲人的學經歷所取代。不過,入境隨俗是基本常識,這4種階級還是得謹記在心,以免在祭祀等注重身份的特殊場合里誤蹈禁忌,百口莫辯。
階級名I 男性封號 I 女性封號
Brahmana祭司I da Bagus I da Ayu
Ksatriya貴族I Cokorda I da Cokorda
Waisya 工匠商人I Dewa I Desah
Sudra(Jaba平民) I 無 I 無
滄海桑田不改顏色
巴厘人對自家人不問出身,對外來客不分來處,純真的隨和態度,使巴厘島成為人們共同信賴寄放心靈的休憩站。可貴的是,巴厘一年接待百萬訪客來去,可依舊不改顏色,滄海仍是滄海,桑田猶然是桑田。
早晚供奉的規矩和沐浴的習慣百年不改,盡管觀光客拿著V8群聚圍觀,巴厘人仍視若無睹過自己的日子,而你見過的梯田,今天仍在原處等你歸返,其中改變的只有稻禾品種。巴厘的農作面積逾90%改種新品種,成長快速、抗病力強是新品種攻佔巴厘的本事,但過度使用殺蟲劑是巴厘人付出的代價,隨之改變的生態導致青蛙、鰻魚數量銳減,蛙鳴是巴厘小夜曲的主調,有一天這熟悉的樂章會不會變調了?巴厘人已開始深思這個問題。
勤奮工作專心玩樂
逍遙度日是巴厘人的生活態度,但這可不表示懈怠,事實上,天才蒙蒙亮,巴厘的男人就荷鋤下田勤力耕耘,女人家則灑掃備餐照顧牲口,待日頭升高,大地變得炙熱,男人們便暫停手邊工作,返家看顧心愛的斗雞,而此時睡眼惺忪的觀光客才剛出門活動,見著了滿街抱著斗雞納涼聊天的巴里男人,便認定他們是一群不事生產的懶人,久而久之,這項有欠公允的成見,竟成了巴厘男人通行全球的負面印象,彷彿那賞心悅目的梯田是自各兒長出來似的。
其實,巴厘男人是挺憨厚的,照顧了該做的活兒,就專心一意的守著寵物斗雞。他們對斗雞的期許,全寄託在祭祀慶典上,那是公認可搏技下注的場合。上場的斗雞腳上加綁利刃,經過一陣塵土與雞毛齊飛之後,勝負立判,贏家領取賭金及敗死的雞,賭金入了荷包,死雞則上了餐桌。
巴厘島的火葬儀式
巴厘島的火葬儀式:牛型的棺木代表地位和身份,只有貴族和僧侶才能享用。
烈焰將祭品和棺木一起化成灰燼,人們祝願死者的靈魂在這一刻升華。
在宗教信仰的影響下巴厘島人對死亡有自己的理解,他們的習俗是要慶祝死亡。巴厘島人死後,按習俗都要舉行火葬,未經火葬的死者靈魂污穢不堪,將會給人們帶來災難。如果在一定時間內不為死者舉行火葬,死者的靈魂就無法升天,成為終夜徘徊人間的厲鬼。因此這里的火葬葬儀非常隆重,也是巴厘島上的奇觀之一。火葬在人死後第42天舉行,因為巴厘島人認為,人死後,靈魂要經過42天才能離開軀體。在火葬前,要將屍體進行處理,首先用各種香料製作的液體將屍體浸泡,然後用布包紮起來,放在一個竹筐里,火葬前的一天,死者的親屬都穿上最華美的盛裝,男子還要佩戴寶劍,聚集到一起進行遊行,晚上還要舉行盛大的文娛晚會,表演傀儡戲,跳各種歡樂的舞蹈,人們載歌載舞等待第二天的到來。
巴厘島
火葬的日子,在音樂的伴奏下,附近的男人都爭先恐後地趕來抬屍體,婦女們每人帶來一瓶從鄰近寺廟中拿來的聖水,還有一群給死者靈魂帶路的活小雞擺放在葬禮列隊前。祭司祈禱完畢,發放弓矢,葬禮列隊出發,祭司手執紅法冠,在屍體面前引導,隊伍必須走彎彎曲曲的路線,為的是避開凶神惡煞,並使死者靈魂失去方向,找不到歸路。進入火葬場,先由死者近親割開裹屍布,祭司登上竹塔的平台,大聲念祈禱詞,把許多古錢撒在上面,算是賄賂給死神的贖金,婦女們將帶來的聖水灑在屍體上,再把盛聖水的瓶子打得粉碎。接著,就將屍體移入獸形木棺,待到夜幕降臨,就開始放火焚燒。在火光的照耀下,慶祝儀式開始,樂隊奏樂,觀眾開始狂歡。其中一項主要活動是拔河賽,雙方爭奪裝有屍體的棺木,一邊代表天使,另一邊是惡魔,雙方爭奪死者的靈魂,要有多次反復,最後總是天使勝利。全部活動都貫穿著豪飲和歌唱。整個葬禮中死者的家屬並不悲傷。巴厘島人認為,如果過分悲傷,將會妨礙死者靈魂升天。屍體逐漸成為灰燼,觀看的群眾才漸漸散去。親屬們將骨灰收拾起來,裝入椰子殼內。在祭司祈禱下,把骨灰拋進大海。整個葬禮宣告結束。
隆重的火葬儀式費用非常昂貴,有時可高達人民幣幾萬甚至幾百萬元,12年前吉安雅區的國王去逝,葬禮花費高達500萬元美金。大規模的火葬往往有上千人來抬笨重的竹塔和棺材。竹塔的高低視死者身份而定,有的高達二十多米,有十一二級,低的也有三四級。棺材是動物形狀的,僧侶、富人的棺材雕成牛形,勇士為飛獅形,普通人則為半象半魚形。塔型竹架的大小及儀式的隆重程度,全仰仗喪賓的身份、地位及財力。但是葬禮的高昂費用很多人不能負擔,因此經濟拮據的當地人就先將去世的家人土葬,等有了足夠的錢及遇到好日子時再將屍體挖出,舉行火葬。這段等待時間有可能是兩到三年或十年以上。
在巴厘島,每隔十年左右,還將舉行一次大規模的集體火葬,由大家分擔費用。每逢此時,巴厘島人便清理島上的所有墳墓,把所有的屍體、骸骨集中火化,讓那些不安的靈魂得到安息。
巴厘島語言
印尼話(Bahasa Indonesia)為印尼及巴厘島的官方語言,而巴里島話(Bahasa Bali)為當地人民之方言。英文也非常廣泛的被使用,尤其在熱鬧的觀光區,英文是最常被使用的語言。此外,荷蘭語、德語、法語、日文及中文,也在某些地方被使用著。尤其這幾年台灣人觀光巴里島的數字呈現極快速的增加,也因此有許多腦筋動得快的商家。餐廳或是觀光地區的小販也開始學習著我們熟悉的國語(Mandarin)和閩南語(Ho-Chan),因為印尼有許多早期從閩南地區移民的老華僑,故他們所說的閩南語和我們所說的國語總是有一點點差距,不過溝通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常常在觀光區你更是會聽到說著:「圈部乙萬……扁依啦(全部一萬)!」「多少?」的小販,不禁讓人覺得倍感親切,進而停下腳步,與之對話……不過,當你一停下來,事實上就代表一大群小販即將過來圍繞著你與你進行「交易」喔!哈哈……這時候要脫身可就要用些方法啰。
④ 其他國家也有其獨特的「清明節」,他們是怎麼過自己的清明節的
清明節是我國祭祀祖先,為先人掃墓的節日。世界各個民族都有祭祀先人的傳統,因此他們也有著各種各樣的『清明節』,並有著世代傳承的相應的專門習俗。
與我們一衣帶水的日本,它有著與我們相近的文化和習俗,自然它也有自己的清明節,也就是盂蘭盆節。該節日在每年8月13日至15日舉行,就是從中國的中元節傳承而來的。
而馬達加斯加則是1-3年必須給逝去的親人換一次裹屍布,過程中任何人禁止哭泣,因為認為哭泣會令逝者不悅。當將屍體重新放回墳墓後,就會開始一場狂歡。不過這節日中最令外人反胃的環節,還是對換下來的舊裹屍布的處理方式,婦女會將裹屍布放置在床下甚至是裁成小塊吃掉,當地傳說這樣能讓婦女成功地懷孕。
由於伊斯蘭教義,所以信仰伊斯蘭教義的國家普遍不會設立清明節,但是凡事都有例外。
中東國家敘利亞就設有類似清明節的烈士節。敘利亞政府規定每年5月6日為烈士節,這一天全國各地都會舉行紀念活動,向烈士碑敬花圈,為烈士墓掃墓,慰問烈士家屬,當晚政府要員會設宴款待烈士親屬。
這一點倒是跟我國頗為相似。
外國還有很多各式各樣的『清明節』,舉行儀式懷念親人祭祀祖先是世界各民族通行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