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果遇見50米高的海嘯,是跑向內陸好,還是迎面扎進水裡好
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多,城市人口越來越密集。
沿海地區的城市也不例外,由於靠海的這一地理優勢,許多人開始嚮往住在海邊。而且,現在生活在內地的人放假 旅遊 的時候,也大都會選擇去海邊玩。
地球的百分之七十都是海洋,大海的神秘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平時不怎麼見海的內陸人,為這種神秘和強大而傾心。
然而,在大海平靜美麗的外表下,卻潛藏著奪命的危機。
海嘯,這一個熟悉的名詞,奪走了不知道多少的人命,損害了多少的財產。海嘯令人聞風喪膽, 2004年12月26日 ,震驚世界的 印度洋海嘯 來襲,巨大的浪濤席捲印度洋北部沿岸的國家, 泰國、馬來西亞、緬甸、孟加拉、印度、斯里蘭卡的沿海居民 ,瞬間被海浪淹沒。房屋倒塌,家園盡毀,這次海嘯造成了 二十多萬人死亡 ,甚至讓地球的自轉都加速, 日長縮短了2.68μs 。
但隨著去往海邊生活和遊玩的人日益增多,遇到海嘯的人的基數也在激增。許多人遇見海嘯會慌了神,尤其是生活在內陸的人,對大海可以說是一無所知,當他們遇見海嘯時,甚至會思考——到底應該是跳進水裡,還是應該跑向陸地?
其實,能有這種問題,主要還是因為對海嘯的了解不夠。
海嘯產生之前,通常都會發生 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海底滑坡 等現象。簡單來說,地震和海嘯是一對孿生兄弟。地 震引起海底隆起和下陷,地殼的運動讓海水受力棗高,產生破壞性的海浪 。這個破壞性的海浪就是我們所說的 海嘯 ,所以,也可以說海嘯就是加強版的海浪。
海嘯的波速非常快,最快的可高達 每小時800多千米 ,在不到半天的時間就能從茫茫大海,到達海岸,波長數百公里。
造成人類死亡,房屋損壞的海嘯,大部分是地震海嘯。
地震海嘯是指, 當海底發生地震時,海底的地形扭曲突變,從中產生的巨大的力傳遞給海水,引起海水的強烈波動。又因為力在海洋上容易傳遞,海水形成波浪,向四周擴散。 之前說的印尼海嘯,就是因為在 蘇門答臘西北海岸附近發生9.1級地震 ,而導致了這個災難的發生。
有人可能會問,既然海嘯就是海浪的一種,那遇到海浪的時候,一頭扎進水裡,隨著浪潮起伏,不就高枕無憂了?
海嘯確實是一種海浪,但是是一種 加強型的海浪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出一拳和一個成年男人出一拳,打在你身上,你受到的傷害是一樣的嗎?
海嘯和海浪亦是如此。你可能在海邊,見慣了潮起潮落,偶爾還悠閑地乘著踏浪板沖浪。你自以為可以掌握大海,但海嘯可不是那麼溫柔的東西。
海浪的運動軌跡往往是 呈波浪圓弧形 ,它的能量在運動過程中散了很多,海嘯則如同一個尖兵,在海上橫沖直撞,它的運動軌跡呈直線型。海嘯在傳遞過程中耗能很少,而地殼的隆起與下陷,產生的能量是無比巨大的,這樣一種龐大的能量幾乎完整地傳遞到遙遠的海岸,它的破壞力是令人膽顫的。如果說海浪的威力是一個成年人用力拍你的肩膀的話,那海嘯的威力就差不多等於拿著一把無限子彈的加特林機槍在20秒內不間斷的對你進行掃射。
說到這里,你還想在海嘯來臨時跳進海里嗎?
海嘯時扎進水裡,到底會怎樣呢?
根據海嘯的特質我們可以知道, 海嘯是在不停運動罩岩族的 ,雖然海嘯的運動軌跡呈直線型,但它受到的力是很分散的。海嘯里的水是伴隨著上升和下降的。而這兩種運動會碰撞出強大的吸引力。
可以把海嘯內部當作一個巨大的水旋渦。當人跳進水裡的時候,會被瞬間海嘯海水裡的巨大力給卷進去,同時受到一個向外的斥力,在這兩種里的作用下,人會怎麼樣呢?海水裡的力是連地殼都能撬動的,人類的這個脆弱的身板又怎麼能和地殼去做比較呢?
舉個直觀的例子,海嘯時扎入水中的你,就像是 把一個雞蛋放進一個鐵籠子里,然後讓這個鐵籠子沿著樓梯物弊從十層樓滾到一樓,如果雞蛋能保證完好就等於你沒事 。當然,我這里還沒有計算你在這期間是完全不能呼吸的,而且此時你身在海中,就如同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那樣,會連續不斷的重復這個過程。不用想,人早就在海水中粉身碎骨了。
我們就當一個人的身體足夠堅韌,並且能憋足夠久的氣,可以隨著海水游動,那這個人就真的沒事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當海浪接觸海岸的時候,組成海嘯的成分就不止有海水這么簡單了。我們以同樣具有破壞性的龍卷風來比較,水的密度是空氣的 800倍 ,根據動能公式我們可以簡單的推算出,。
而相同條件下,海水的速度僅需 20km每小時 產生的動能就能超過這次龍卷風災害,可海嘯是每小時行進 600km 的怪物,這其中產生的巨大的能量,足夠輕易的把海岸周圍的混凝土、鋼筋、 汽車 之類的捲入海水中。
此時的海水就像一個巨型攪拌機,鋼筋在其中碎成無數的小刀片,人在這裡面真的等於在被千刀萬剮。
當然如果不想這么復雜,當海浪打到岸上的時候,雖然受到阻礙,很大一部分動能會被抵消到,但這時的速度也依舊有接近 40km每小時 。2011年的日本海嘯,上岸時摧毀了行進路途中的房屋、車輛、輪船,而這樣的海嘯,襲來時浪高也 沒超過30米 ,你可以想像,當你真的遭遇到 50米高 的海嘯,都不說在海水裡游泳,你甚至還未做出扎進海里的動作,就被海水組成的巨大的能量牆給拍死了。
很多人其實也明白海嘯的危險性,也知道不能跳進水裡,可真正遇到海嘯時還是會慌。
這是因為海嘯有兩個特性, 一是海嘯來臨時,潮汐會突然反常地漲落,二是海嘯來的速度太過於迅速。 有些人就是因為突然潮退,感到好奇而去海岸邊觀察,結果被捲入巨大的海浪中,成了海嘯災難的犧牲者。
在面對 速度快、體量大的海嘯 的時候,一些沿海國家並不能第一時間就精準地捕捉到海嘯的動態並作出預警。在 科技 並不發達的 印尼 ,就是因為 錯把海嘯當做了正常的潮汐 ,這才讓這場印尼海嘯造成了如此嚴重的損失。
「快」 則是海嘯破壞殺傷力強的主要原因。「快」首先是讓襲來的海浪具有 超大動能 ,它本身就極具破壞力。更要命的是,「快」讓人無法防備。
2004年的印尼海嘯為何會讓二十多萬人喪生?根據那場災難的倖存者說,當時海嘯剛襲來的時候,水面只有僅僅 30幾厘米 ,可人們都還沒有反應過來,短短十幾秒的時間,浪高就從30幾厘米漲到了 十多米 ,瞬間就把一切都淹沒了。
遇到海嘯時,能夠逃生的最正確的方法,就是 立馬離開沿海地區,往陸地上跑 。
海浪在受到海岸,建築的阻擋過後,勢能會越來越弱,真正打到你逃的地方的時候,它的威力已經不是那麼驚人了,總之逃的越遠越安全。
在收到海嘯警報後,要 第一時間逃離 。日本在海嘯預警這方面做得不錯。從 2004 年起,日本氣象廳推出了一套據稱是世界一流的「 緊急地震速報 」系統,日本生產的手機全部裝有這套系統,一旦發生地震,該系統將在第一時間向所有人發送 警報簡訊和避險信息 ,可以第一時間引導民眾到就近的應急場所避難。
日本人在應對這類在災難面前,有第一無二的經驗和心理素質。畢竟日本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但正是這種所謂的經驗反而害了他們。2011年日本海嘯來的前幾個小時,日本氣象局已經發出過海嘯警報,可是沿海的居民卻有條不紊地開著車撤離。
汽車 在路上堵著,車上的人們也不急,有說有笑地享受著這車程,彷彿是在郊遊一般,完全沒有災難要來的緊張感。最終,海浪襲來,很多人就被淹死在車里,反倒是徒步離開的人活了下來。
事實證明,在神秘,變幻無常的大自然面前,人類根本不可能做到運籌帷幄的。
在沒有受到海嘯警報時,要警惕海洋的變化。
實際上,現在世界上有很多國家都不像日本那樣能夠在第一時間檢測到海嘯來襲,那麼,在海邊的你們就一定要注意海洋變化。
海嘯來之前會有一些比較明顯的現象,例如, 海平面會明顯的下降,或者會有巨浪襲來。 當海平面下降時,會有很多海洋生物擱淺在淺海灘,如果這時候不是潮落的時候,千萬不要去靠近海灘!這是很有可能是大自然的 天然預警 。
最後,一定要隨身攜帶一個裝有飲用水,葯品的小型急救包。這個急救包不論在遭遇什麼災難時,都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讀到這里,相信你已經很了解遭遇到海嘯時該怎麼逃生了,但是,如果你運氣不是很好,還是被捲入了浪潮中,這時又該怎麼辦呢?
如果是像04年那場印尼海嘯一樣規模巨大的海嘯的話,你落入水中基本是不可能活下來了,可是,如果這個海嘯的規模比較小的話,用正確的方法,哪怕落入水中,你也有很大概率活下來。
海嘯時落入水中,你千萬不能急。一著急就會在水裡拚命掙扎,不一會兒就把自己的體力全部耗光了,支撐不到有人來救你。所以,這時你最好找得到一個 漂浮物 , 如浮木之類的東西,趴在上面,盡可能地不讓自己的體力消耗得太快 。同時,注意漂浮過來一些建築殘骸,在水裡受傷也會讓你活不過這場災難。最後,要注意保溫,水裡是很冷的,最好能夠讓自己身體不接觸水,就像《泰坦尼克號》號里的女主角做的那樣。
50米高的海嘯平常不常見到,不過不管襲來海嘯幾米高,都不能一頭扎進水裡。海嘯確實是很可怕的東西,但只要足夠了解海嘯這種自然災害,清楚自己在這種災害中怎麼做才能逃生,你就有很大的機會在海嘯災難中活下來。
② 防海嘯的常識
1、什麼是海嘯?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當地震發生於海底,因震波的動力而引起海水劇烈的起伏,形成強大的波浪,向前推進,將沿海地帶一一淹沒的災害,稱之為海嘯。海嘯在許多西方語言中稱為「tsunami」,詞源自日語「津波」,即「港邊的波浪」(「津」即「港」)。這也顯示出了日本是一個經常遭受海嘯襲擊的國家。目前,人類對地震、火山、海嘯等突如其來的災變,只能通過觀察、預測來預防或減少它們所造成的損失,但還不能阻止它們的發生。海嘯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地震規模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嘯波長比海洋的最大深度還要大,在海底附近傳播也沒受多大阻滯,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傳播過去,海嘯在海洋的傳播速度大約每小時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鄰兩個浪頭的距離也可能遠達500到650公里,當海嘯波進入陸棚後,由於深度變淺,波高突然增大,它的這種波浪運動所捲起的海濤,波高可達數十米,並形成「水牆」。由地震引起的波動與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層波動,而地震所引起的水體波動是從海面到海底整個水層的起伏。此外,海底火山爆發,土崩及人為的水底核爆也能造成海嘯。此外,隕石撞擊也會造成海嘯,「水牆」可達百尺。而且隕石造成的海嘯在任何水域也有機會發生,不一定在地震帶。不過隕石造成的海嘯可能千年才會發生一次。海嘯同風產生的浪或潮是有很大差異的。微風吹過海洋,泛起相對較短的波浪。相應產生的水流僅限於淺層水體。猛烈的大風能夠存遼闊的海洋捲起高度3()米以上的海浪,但也不能撼動深處的水。而潮汐每天席捲全球兩次。它產生的海流跟海嘯一樣能深入海洋底部,但是海嘯並非由月亮或太陽的引力引起,它由海下地震推動所產生,或由火山爆發、隕星撞擊、或水下滑坡所產生。海嘯波浪在深海的速度能夠超過每小時700千米,可輕松地與波音747飛機保持同步。雖然速度快。但在深水中海嘯並不危險,低於幾米的一次單個波浪在開闊的海洋中其長度可超過750千米這種作用產生的海表傾斜如此之細微,以致這種波浪通常在深水中不經意間就過去了。海嘯是靜悄悄地不知不覺地通過海洋,然而如果出乎意料地在淺水中它會達到災難性的高度。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動都可能引起海嘯。地震發生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這種「抖動」與平常所見到的海浪大不一樣。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動的振幅隨水深衰減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動」則是從海底到海面整個水體的波動,其中所含的能量驚人。海嘯時掀起的狂濤駭浪,高度可達10多米至幾十米不等,形成「水牆」。另外,海嘯波長很大,可以傳播幾千公里而能量損失很小。由於以上原因,如果海嘯到達岸邊,「水牆」就會沖上陸地,對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嚴重威脅。2、海嘯的四種類型海嘯可分為4種類型。即由氣象變化引起的風暴潮、火山爆發引起的火山海嘯、海底滑坡引起的滑坡海嘯和海底地震引起的地震海嘯。中國地震局提供的材料說,地震海嘯是海底發生地震時,海底地形急劇升降變動引起海水強烈擾動。其機制有兩種形式:「下降型」海嘯和「隆起型」海嘯。「下降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急劇下降,海水首先向突然錯動下陷的空間涌去,並在其上方出現海水大規模積聚,當涌進的海水在海底遇到阻力後,即翻回海面產生壓縮波,形成長波大浪,並向四周傳播與擴散,這種下降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退潮現象。1960年智利地震海嘯就屬於此種類型。「隆起型」海嘯:某些構造地震引起海底地殼大范圍的急劇上升,海水也隨著隆起區一起抬升,並在隆起區域上方出現大規模的海水積聚,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必須保持一個等勢面以達到相對平衡,於是海水從波源區向四周擴散,形成洶涌巨浪。這種隆起型的海底地殼運動形成的海嘯波在海岸首先表現為異常的漲潮現象。3、海嘯為什麼會造成如此巨大的危害? 海嘯由地震引起海底隆起和下陷所致。海底突然變形,致使從海底到海面的海水整體發生大的涌動,形成海嘯襲擊沿岸地區。受台風和低氣壓的影響,海面會掀起巨浪,雖然有時高達數米,但浪幅有限,由數米到數百米,因此沖擊岸邊的海水量也有限。而海嘯就不同了,雖然海嘯在遙遠的海面只有數厘米至數米高,但由於海面隆起的范圍大,有時海嘯的寬幅達數百公里,這種巨大的"水塊"產生的破壞力非常巨大,嚴重危害岸上的建築物和人的生命。據調查,這次印度洋大海嘯在泰國沿岸把一艘50噸重的船從海邊推到岸上1.2公里遠的地方。從有關數據來看,海嘯高達2米,木製房屋會瞬間遭到破壞;海嘯高達20米以上,鋼筋水泥建築物也難以招架。海嘯的特徵之一是速度快,地震發生的地方海水越深,海嘯速度越快。海水越深,因海底變動涌動的水量越多,因而形成海嘯之後在海面移動的速度也越快。如果發生地震的地方水深為5000米,海嘯和噴氣機速度差不多,每小時可達800公里,移動到水深10米的地方,時速放慢,變為40公里。由於前浪減速,後浪推過來發生重疊,因此海嘯到岸邊波浪升高,如果沿岸海底地形呈V字形,海嘯掀起的海浪會更高。在遙遠的海面移動時不為人注意,以迅猛的速度接近陸地,達到海岸時突然形成巨大的水牆,這就是海嘯,人們發現它時再逃為時已晚,因此,一旦發生地震要馬上離開海岸,到高處安全的地方。4、目前國際上有沒有預防海嘯的預警機制?目前全球已建立了國際海嘯預警系統。該系統是1965年開始啟動的,此前的1964年阿拉斯加一帶海域發生了里氏9.2級的地震,地震引起的巨大海嘯襲擊了大半個阿拉斯加。海嘯發生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開始啟動這一研究。後來,太平洋地震帶的一些北美、亞洲、南美國家,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嶼國家、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法國和俄羅斯等國都先後加入。據介紹,國際海嘯預警系統一般是把參與國家的地震監測網路的各種地震信息全部匯總,然後通過計算機進行分析,並設計成電腦模擬,大致判斷出哪些地方會形成海嘯,其規模和破壞性有多大。基本數據形成後,系統會迅速向有關成員國傳達相關警報。而一旦海嘯形成,該系統分布在海洋上的數個水文監測站會及時更新海嘯信息。5、海嘯的預測和自救海嘯前1、地震海嘯發生的最早信號是地面強烈震動,地震波與海嘯的到達有一個時間差,正好有利於人們預防。地震是海嘯的「排頭兵」,如果感覺到較強的震動,就不要靠近海邊、江河的入海口。如果聽到有關附近地震的報告,要做好防海嘯的准備,要記住,海嘯有時會在地震發生幾小時後到達離震源上千公里遠的地方。2、如果發現潮汐突然反常漲落,海平面顯著下降或者有巨浪襲來,並且有大量的水泡冒出,都應以最快速度撤離岸邊。3、海嘯前海水異常退去時往往會把魚蝦等許多海生動物留在淺灘,場面蔚為壯觀。此時千萬不要前去撿魚或看熱鬧,應當迅速離開海岸,向內陸高處轉移。4、通過氫氣球可以聽到次聲波的「隆、隆」聲。發生海嘯時1、發生海嘯時,航行在海上的船隻不可以回港或靠岸,應該馬上駛向深海區,深海區相對於海岸更為安全。2、因為海嘯在海港中造成的落差和湍流非常危險,船主應該在海嘯到來前把船開到開闊海面。如果沒有時間開出海港,所有人都要撤離停泊在海港里的船隻。3、海嘯登陸時海水往往明顯升高或降低,如果看到海面後退速度異常快,立刻撤離到內陸地勢較高的地方。經典事例:2004年聖誕節,10歲的英國女孩蒂莉。史密斯在印尼海嘯發生時所做的事情就是一個例子。當天早晨,史密斯與家人在海灘散步,當看到「海水開始冒泡,泡沫發出噝噝聲,就像煎鍋一樣」時,她憑借所學的科學知識,迅速判斷出這是海嘯即將到來的跡象。在她的警告下,約一百名遊客在海嘯到達前幾分鍾撤退,倖免於難。被視為英雄的蒂莉3日在聯合國總部受到了國際減災戰略機構的歡迎。這個設在瑞士日內瓦的聯合國機構現在正致力於在全球范圍內增強人們應對災害的反應能力。在去年發生的南亞大地震中,巴基斯坦和印度眾多學校被摧毀,許多兒童因此喪生。「蒂莉的故事提醒我們,教育攸關生死,」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會見蒂莉前說,「所有孩子都應當接受減災教育,這樣他們就能知道,在自然災害發生時應該做什麼。」6.海嘯來臨時如何逃生?海嘯與海底地震有關,可引發高達30米的巨浪,在沿海地帶會造成巨大破壞。感覺強烈地震或長時間的震動時,需要立即離開海岸,快速到高地等安全處避難。如果收到海嘯警報,沒有感覺到震動也要立即離開海岸,快速到高地等安全處避難。通過收音機或電視等掌握信息,在沒有解除海嘯警報之前,勿靠近海岸。不是所有地震都引起海嘯,但任何一種地震都可能引發海嘯。當你感覺大地發生顫抖時,要抓緊時間盡快遠離海濱,登上高處。不要去看海嘯---如果你和海浪靠得太近,危險來臨時就會無法逃脫。
③ 印尼海嘯是什麼時候發生
印尼海嘯是什麼時候發生?
印尼海嘯發生於2004年12月26日,這次地震發生的范圍主要位於印度洋板塊與亞洲板塊的交界處,地處安達曼海。
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給印尼、斯里蘭卡、泰國、印度,馬爾地夫等國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到2005年1月10日為止的統計數據顯示,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嘯已經造成15.6萬人死亡,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來死傷最慘重的海嘯災難。
(3)印尼海嘯警報怎麼解除擴展閱讀
海嘯是一種災難性的海浪,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千米以內、里氏震級6.5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水下或沿岸山崩或火山爆發也可能引起海嘯。而不巧的是,印尼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所以頻繁遭受地震、火山噴發和海嘯襲擊,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
2004年印度洋海嘯共造成20多萬人死亡,印尼就是受創最重的國家之一。
印尼海嘯多發海域是平原,人口密集,而且印尼海嘯預警機制落後,民眾防災自救意識缺乏。自從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發生以來,印尼曾在多個海域安放了22個海嘯探測器。但是,由於設備腐蝕生銹、缺乏財力維護以及遭到人為破壞等原因,這些設施目前均不能發揮任何作用。
反觀日本預警機制反應快,加上日本海嘯區域有山,可以避難,所以傷亡人數較少,2011年日本地震引發海嘯,遇難人數11232人,失蹤人數16361人,共計27593人。而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造成22.6萬人死亡,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來死傷最慘重的海嘯災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印度尼西亞海嘯
印尼海嘯發生在哪一年
印尼2006年7月17日當地時間3時24分發生里氏7.2級地震。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稱,這次的地震觸發了印尼爪哇島、蘇門答臘島,以及澳大利亞聖誕島和可可島區域海嘯預警。
地震引發的海嘯在3點30分左右到達西爪哇省尖米士縣的龐岸達蘭海岸和打橫縣的芝帕圖賈海岸,中爪哇省凱布門縣的阿亞和博達納汗海岸也出現了較小的海嘯。
據印尼安塔拉通訊社和當地電視台報道,在龐岸達蘭海岸,3至4米高的海浪沖向陸地最遠達兩公里。沿岸一批飯店和房屋被毀壞,400多艘船隻被沖走。
(3)印尼海嘯警報怎麼解除擴展閱讀
發生原因:
這次地震發生的范圍主要位於印度洋板塊與亞洲板塊的交界處,消亡邊界.地處安達曼海。
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給印尼、斯里蘭卡、泰國、印度,馬爾地夫等國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到2005年1月10日為止的統計數據顯示,印度洋大地震和海嘯已經造成15.6萬人死亡,這可能是世界近200多年來死傷最慘重的海嘯災難。
為什麼印尼總會發生海嘯?印尼海嘯的原因是什麼?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而印尼卻偏偏是海嘯的多發地,為什麼印尼總會發生海嘯呢?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印尼頻繁發生海嘯呢?下面我們一起來探個究竟。
印尼大海嘯_印尼海嘯-簡單介紹
印尼海嘯:印尼海嘯-簡介,印尼海嘯-發生過程_印尼大海嘯
印尼海嘯過後印尼海嘯是指2006年7月17日,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南部的印度洋海域發生強烈地震並引發沿岸部分地區海嘯,造成至少668人死亡,1438人受傷,287人失蹤。
印尼海嘯4100人無家可歸。
海嘯是1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動都可能引起海嘯。地震發生時,海底地層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這種「抖動」與平常所見到的海浪大不一樣。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動的振幅隨水深衰減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動」則是從海底到海面整個水體的波動,其中所含的能量驚人。
海嘯時掀起的狂濤駭浪,高度可達10多米至幾十米不等,形成「水牆」。另外,海嘯波長很大,可以傳播幾千公里而能量損失很小。由於以上原因,如果海嘯到達岸邊,「水牆」就會沖上陸地,對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嚴重威脅。
印尼大海嘯_印尼海嘯-發生過程
印尼海嘯使大量遊客死亡2006年7月17日,印尼當地時間3時24分發生里氏7.2級地震。太平洋海嘯預警中心稱,這次的地震觸發了印尼爪哇島、蘇門答臘島,以及澳大利亞聖誕島和可可島區域海嘯預警。
截至7月17日傍晚,已造成當地至少80人死亡。
截至7月18日,印尼地震引發海嘯已造成357人死亡,其中包括來自沙特、巴基斯坦、荷蘭、日本和瑞士等國的7名外國人,另有數百人受傷,5400多人無家可歸,3萬餘人被撤到地勢較高的地方避難。此時記者證實,暫無中國公民傷亡。
截至7月19日,印尼政府部門稱,海嘯中本國遇難者人數升至531人,另有270多人失蹤。
印尼缺乏預警系統導致悲劇重演,海嘯死傷慘重。印度尼西亞副總統優素福·卡拉18日晚間說,國家救災統籌機構18日已向遭受地震和海嘯襲擊的西爪哇南部地區提供了約110萬美元的緊急救濟經費,以幫助地方政府迅速展開救災工作。
印尼大海嘯_印尼海嘯-原因分析
1、地震震級大,震源淺
本次地震震級達8.7級,屬於特大地震。地震發生在澳大利亞板塊與印度板塊2大全球構造板塊的交界處。地震區內,印度板塊,相對緬甸板塊,以6厘米/年速度向西北方向運動,在巽他海槽斜向俯沖收斂。印度板塊向緬甸板塊下,長期俯沖,積累了巨大的應力和能量,突然釋放,引起地殼劇烈震動。又由於震源淺,對海水的擾動強烈,引發巨大的海嘯。
2、受災地區沒有建立海嘯警報系統,缺乏預警機制
印度洋海域國家均未建立海嘯警報系統,缺乏預警機制,當大地震引發海嘯時,當地政府和人民在沒有任何防備和避難知識的情況下,遭受了「滅頂」之災。而太平洋海域的許多國家,為了預防海嘯,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已成立了太平洋海嘯警報系統,國際海洋學委員會組成了「太平洋海嘯警報系統國際協調組」,對海嘯警報系統業務開展協調工作,曾進行過一些成功的海嘯預警,使人員的傷亡大大減少。
3、受災地區對遭受地震海嘯的潛在危險性估計不足
盡管此次地震海嘯受災國家歷史上也有地震海嘯記載,但對如此大的災難估計不足,也沒能與國際海嘯研究機構和有預警能力的國家開展積極的合作。
4、受災地區社會防災准備不夠
一些受災地區經濟不發達,沿岸建築缺少相應的抗海嘯措施,海邊的一些旅遊、度假等公共建築,缺乏防浪、避險設施,事先沒有很好的防災准備。再加上交通、通訊等設施落後,災難發生後,受災情況不能及時獲得,延誤了災後救援工作,客觀上加重了災害程度。
5、受災地區正值旅遊旺季,防災意識弱
本次地震海嘯發生在本年度的聖誕節,是受災地區的旅遊旺季,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雲集海邊,賓館的入住率達到了百分之百,遊客處於放鬆休閑狀態,當地人們忙於接待,防災意識極低。
海嘯相關文章:
1.應對海嘯的方法
2.接到海嘯來臨時應該如何做
3.世界上死亡人數最大的海嘯
4.海嘯是如何形成的
5.海嘯是怎樣引起的
④ 印尼海嘯的地形特點是什麼
印尼地勢特殊,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頻繁遭受地震、火山噴發和海嘯襲擊。
印尼地質慨況
印度尼西亞位於歐亞大陸的東南邊緣,地質情況復雜。其鄰接構造活躍地區,特點是由於俯沖作用造成的地震和火山作用頻繁。西印尼主要是由大陸地殼支撐,而在東印尼地區,更多的是弧形地殼和蛇綠岩層,和一些年輕海洋盆地。3億年前,岡瓦納大陸超大陸塊與歐亞俯沖邊緣相撞,裂開的地層片段重組形成了印尼群島。現代印尼地質明顯是新生代時在此邊緣俯沖與碰撞的結果。
印尼現行海嘯預警系統主要藉助134個潮汐觀測站觀測海面水位變化,配合陸上大約55處地震儀發布警報。據介紹,原有系統需要5至45分鍾發出海嘯預警,新系統1至3分鍾能發出。
⑤ 海上為什麼會發生海嘯
海嘯,是一種能量巨大的水體運動,造成的破壞也是駭人聽聞的。
2004年印度洋發生的海嘯,是歷史上一次最致命的自然災害之一,在整個南亞地區超過200,000人死於海嘯。2011年日本福島地震,海嘯越過了保護日本福島電廠的防洪牆,引起核災難,造成超過18,000人喪生。所以當海嘯來臨時,那種毀天滅地的情形無不令人聞之變色。
海嘯又叫潮汐波,但是和我們所熟悉的由太陽和月亮引起的潮汐沒多大的關系。
在許多時候,海嘯只是一種比正常波浪大的波浪。它們有波谷和波峰,但並不是那種流動的水,而是一種水體的能量運動。
即便以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面對自然依然是那麼渺小和無助,所以當海嘯來襲,而你又不幸正在海邊時,唯一的解決方案只有一個:逃!
⑥ 海嘯原因
海嘯發生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一,由於海底地震、火山爆發、大滑坡、大塌陷等地質構造變化而引起的巨浪所造成的災害我們稱為海嘯災害。破壞性的海嘯一般在地震構造運動出現垂直斷層,震源深度小於20-50公里,里氏震級大於6.5級的條件下才能發生;由於海水的壓縮性很小,當受到地震能量的作用,水體只能以同等規模的波動形式把能量傳遞出去。當海嘯波進入大陸架淺海,因深度急劇變淺,能量集中,波高會驟然增大,這時可能出現10-20米以上波高的海嘯。在濱海區域,海嘯波使海水陡漲,猶如水牆,並伴著隆隆巨響,瞬時侵入農田村莊,然後海水又迅速退去;或先退後漲。這樣反復多次,造成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這次12月26日的印尼海底地震是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及歐亞大陸板塊等三大板塊互相碰撞的結果所造成的海嘯波,影響到整個印度洋沿海地區目前已造成十五萬多人的死亡和數百萬人的流離失所。就是一個極能說明問題的例證。但並非所有的海底地震都會引發海嘯,能引發海嘯的必須是有垂直運動的逆沖構造型海底地震,而且其震級必須是里氏6。5級以上,震源深度為小於20--50公里。據統計,海洋里發生過的大地震能造成海嘯的大約只佔百分之四。
二,海上的颶風、台風等極端氣候也能引發海嘯,這種海嘯稱為風暴海嘯,它同樣能造成人員和財產的損失。1969年7月28日廣東省汕頭市牛田洋海域受特大台風侵襲,當時又正逢大潮因而引發巨大的風暴海嘯,浪高10多米,造成近萬人死亡。廣東沿海地區易發生風暴海嘯還有地理上的因素:即因為廣東省沿海地區有不少漏斗形的海灣地形,汕頭的牛田洋與珠江口就是典型的這種地形,這種地形較易加速大氣和洋流漩渦的形成,導致風暴海嘯的出現。
三,濱海沿岸的大規模山崩、懸崖滑落也曾引發海嘯,1702年日本有明海域附近的山崩引發海嘯,最大波高達50米以上,造成15000人死亡。 又如1964年3月3日美國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市南部沿海地帶的懸崖滑入太平洋海灣中引發海嘯,巨浪高達70米,令100多人葬身海底。
四,水下核爆炸也會引發海嘯,因為水下核爆炸會在瞬間在海洋中突然釋放巨大的能量,使海水劇烈振盪而引發海嘯。其規模大小與核爆炸所釋放的總能量的大小直接有關,核爆炸釋放的能量越大,引發的海嘯也就越大。目前超級大國--美國在世界各個海洋中都駐有大批攜帶核導彈的核潛艇。這些核武器就是引發海嘯的最大隱患。但是核爆炸引起的海嘯往往是局部的,一般影響范圍有限的。
五,引起最大規模海嘯是天體事件,小行星和慧星如果撞擊海洋就會引發規模比印尼海嘯的能量大幾十萬倍、幾千萬倍。如果這種海嘯真的發生了,它會在把沿海的城市一掃而光。據統計,平均1千萬年才發生一次。所以其發生率極低。
海嘯雖然非常可怕,但是由海底地震引發的海嘯是完全可以預報的。只要發生了地震就可以進行預報,因為海嘯的傳播速度只跟海水深度有關,它是重力加速度和水深的乘積的平方根。如果水深有1000米的話,海嘯的傳播速度要大於每秒300米,接近聲速。因此由海底地震引起的海嘯要傳到受害地區需要一段時間,這段時間足夠令監測站向人們發出警報讓人們盡快迴避,就可以躲過這種災難了,這就是所謂的海嘯預警系統工程。實際上這次印度洋地震發生後大約1個小時,美國哈佛大學的專家學者根據地震儀器早已計算出這個地震的震級是8.9級,他們實際比誰都清楚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非常清楚8.9級的地震會帶來什麼後果。但是他們強調印度洋地區的這些國家沒有參加太平洋海嘯預警系統工程,因此無法溝通。他們竟以此為藉口沒有及時通告這些國家,真是混蛋至極!!!這次印度洋地區發生的大海嘯使許多國家元首都紛紛深刻地認識到建立海嘯預警系統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