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印尼的新年有什麼習俗
印尼的新年習俗:每年伊斯蘭教歷9月,全國伊斯蘭教徒都要實行白天齋戒禁食,齋月後第一天便是開齋節(日期在公歷二三月間)。開齋節前夕,伊斯蘭教徒要進行慈善捐贈活動。節日法定只放假一天,但實際上一般都要放假三天以上,有的單位甚至放假一周以上。開齋節前夕的晚上是個不眠之夜,各清真寺整夜念長經,誦經聲通過高音喇叭傳到四面八方。
印度尼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佛教在這里都有較多的信奉者,民間還盛行拜物教。由於其歷史上曾受到印度、中國、阿拉伯等多種文化的影響,加之大小島嶼分布范圍較廣,居民交流不便,印尼各地文化、習俗差異較大,種類繁多。
⑵ 開齋節是幾月幾日(印度尼西亞的開齋節)
開齋節是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之一,與宰牲節同等重要。
成年男女穆斯林在伊斯蘭教歷每年9月(俗稱「齋月」)封齋1個月,每日自黎明前至日落,禁絕飲食、房事和一切非禮行為,以省察己躬,洗滌罪過。根據穆罕默德關於「見新月封齋,見新月開齋」的訓諭,每年齋月始於伊斯蘭教歷9月初新月出現,結束於教歷10月初見到新月時為止。
在印尼,伊斯蘭教規規定,9歲以上的女性和12歲以上的男性穆斯林,每年齋月都要封齋一個月。在封齋期間每日兩餐,在日出前和日落後進餐,白天禁止吃喝,禁止性行為、戒絕醜行和穢語。
伊斯蘭教自十五世紀傳入印度尼西亞後,時至今日,這個宗教已成為該國的「國教」,並成為世界上穆斯林信徒最多的國家。
在伊斯蘭教傳入印尼前,這方被稱之為「千島群島」的地方,仍處在佛教與印度教統治。
關於伊斯蘭教如何傳入印尼,當地學術界目前仍存在許多爭議。
一種觀點認為,阿拉伯商人通過貿易,將伊斯蘭教傳入印尼。
另一種觀點是,十五世紀,已歸信伊斯蘭教的馬六甲和爪哇商人將伊斯蘭教帶到馬魯古群島,最先改奉伊斯蘭教的是蒂多雷國王里加圖,改名哲馬爾丁,當地居民也隨之歸信伊斯蘭教。後德那底、巴贊、查依洛洛等小王國相繼改奉伊斯蘭教,並建立伊斯蘭教王朝。之後,通過阿訇將伊斯蘭教傳入馬魯古群島的其他島嶼,十六世紀初,馬六甲穆斯林商人將伊斯蘭教傳入加里曼丹北部沿海地區。
還有一種觀點則認為,明朝鄭和船隊經過印尼中爪哇時,由於旗艦船上的舵手王景弘生病,船隊在中爪哇的三寶壟登岸。王景弘留在當地治病休養,並在當地傳播伊斯蘭教。
坐落於印尼中爪哇三寶壟的鄭和廟
曾任印尼第三任總統的優素福·哈比比(Bacharuddin Jusuf Habibie)在印尼首都雅加達Pasar Baru(新巴扎)Lautze(老子街)清真寺演講時說:「中國給印尼最寶貴的禮物是伊斯蘭教」。
這位穆斯林總統在演講中稱:這句話我無論走到哪裡,對任何我遇到的人,我都會這么說,包括其他國家的領導人。
印尼今年的開齋節(Hari Raya Il Fitri)定為5月2日,因新冠疫情被政府禁止了兩年的開齋節今年開放之後,開齋節又適逢五一國際勞動假期和周末,連續10天的長假,迎來了大規模的返鄉潮(mudik)。
幾乎與中國人過農歷春節一樣,印尼的開齋節,也稱為新年。
開齋節這天,教徒們很早起床,家家戶戶把房屋打掃得乾乾凈凈,門前掛著用嫩椰葉製作的裝飾物。全家穿上最好的衣服,前往清真寺及附近的街頭進行集體禱告。禱告後家庭聚餐,象徵齋月結束。然後出去團拜,互相擁抱問候,除了相互祝賀開齋節外,人們還不忘向對方道歉,希望對方原諒自己過去一年來的過失。口中念道:Mohon Maaf Lahir dan Batin。
印尼許多伊斯蘭教徒在開齋節後第二天至第七天還要再次把齋,然後在第八天再行開齋,人們稱其為第二開齋節。在爪哇島北海岸,尤其是淡目、古突斯、哲巴拉、巴帝、根達爾、北加浪岸、杜班等地,這已成為一種傳統習俗。
用椰子葉編織包裹的粽子
有的地方將第二次開齋節亦稱為「粽子節」,因為這一天不僅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而且還開展各種慶祝活動。
粽子在印尼的傳統文化中佔有特殊地位,它是開齋節後的主要食品,因而也就成為開齋節的象徵。
印尼的粽子稱為「克都巴」(ketupat),其外形、包葉與我國的粽子不同,它是扁平菱形的。包葉不用竹葉,而是用經過編織的椰子樹葉。這些食品在開齋節期間除供自己食用外,還是親友和鄰里間禮尚往來的贈品。
⑶ 過春節有哪幾個國家
春節是中國人最大的節日,但除了海外華人過之外,越南、韓國、還有部分東南亞國家也過春節!
--------------------------
新春第一位客人會帶來好運
越南人過春節照例放幾天假,也有到親友家拜年的風俗。最早到家裡拜年的客人特別受重視,據說他會給主人帶來好運。越南人稱之為「沖家」或「沖地」,其意義跟「沖喜」接近。因此越南人通常會約請自己最親近最尊敬的朋友,作為新春的第一位客人。
除了親友間互相拜訪,新春期間越南各地街頭、公園和公共娛樂場所,連續幾天舉行各種文娛活動,演出越南傳統戲劇、歌舞、雜技、武術、摔跤、舞獅等,還有盪鞦韆、下人棋、斗雞、斗鳥等民間活動,整個越南沉浸在節日氣氛之中。
農歷新年是全球華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即使遠離祖國,生活在海外的華人、華僑,也會以各種方式歡慶這個傳統佳節。尤其是在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較深、華人眾多的東南亞各國,過春節同樣是熱熱鬧鬧,洋溢著濃濃的喜慶氣氛。
越、新等國法定節日
越南是少數幾個使用農歷的國家之一。春節是越南民間最大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法定休息時間最長的全國性節日。每到春節,越南全國放假4天,加上雙休日,共休假6天。在華人佔大多數的新加坡,政府規定的春節假有兩天,加上雙休日,春節期間可休假4天。印尼是全世界海外華僑華人聚居最多的國家,總數超過1000萬人。印尼華人雖然大部分已經加入了印尼國籍,但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仍然保留著中國特色。蘇哈托軍人政權曾於1967年禁止華人公開歡度春節和元宵節,印尼華人的正當權利被剝奪了30多年。直到瓦希德執政後,才於2000年公開廢除了這一禁令。2002年2月17日,當時的印尼總統梅加瓦蒂在雅加達華人慶祝馬年春節的大會上正式宣布,印尼政府決定把春節定為這個國家的全國性假日,並向廣大華人祝賀春節快樂。她說,政府作出這個決定是為了維護印尼民族的共同情感。在緬甸,年初一也是法定的公休假日。就連屬於歐美基督教文化圈的菲律賓,近年來也喜歡上了過春節。今年1月11日,菲律賓總統阿羅約宣布,把今年2月9日定為全國特別工作假日,以慶祝農歷春節。阿羅約在公告中指出:「這是要促進文化了解及融合,讓菲律賓人有機會和所有華人一起慶祝該節日。」雖然春節被宣布為特別工作假日,但除華人社會外,私營界雇員和政府工作人員2月9日仍將正常上班而沒有加班費。然而,此舉意味著華人可以在更加自在和更為濃郁的節日氛圍中慶祝這一重要的節日。
傳統習俗長盛不衰
雖然已歷經漫長的歲月,但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的春節年俗活動仍然長盛不衰。富有生活情趣的過年習俗,像全家吃團圓飯、貼春聯、貼福字、吃年糕、吃粽子、掛燈籠、拜年、送紅包等在東南亞都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新加坡
新年期間,新加坡隨處可見大大小小高高掛起的紅燈籠,喜氣洋洋的年畫也貼上了大門。新加坡華人認為,和平、長壽和富裕都可通過主觀努力而獲取,而幸運則是未知的,所以大多數華人家裡都貼一個紅底金色的「福」字,寄託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因「蝠」與「福」諧音,賀年片上也常常印著振翅飛翔的蝙蝠。表示運氣的另一個字是「吉」字,因為「桔」與「吉」諧音,所以當地華人在春節期間習慣吃桔子。拜年時,新加坡人不像中國人那樣帶著大包小包,只攜兩個桔子,進門捧向主人即可,象徵大吉大利,客人告辭時,主人也要奉還兩只桔子。由於「魚」同漢語「富裕」的「裕」字音近,所以一些賀年片上印有在荷塘游動的金魚。新年吃魚意味著吉利。
新加坡華人過春節,家家都要蒸年糕、貼春聯、逛花市。但最重要的事情還是除夕全家吃團圓飯,散居的家庭各成員都要設法團聚在一起。孩子們為迎接新年到來直到午夜才睡覺,並認為這樣會延長他們的生命。大年初一,晚輩紛紛給長輩拜年祝賀,孩子們從長輩那裡得到壓歲錢。當天,掃帚統統都被收藏起來,不許掃地,以示吉祥,不然就會把好運氣掃掉。春節的第二天,則是訪親拜友的時間。
越南
「肥肉姜蔥紅對聯,幡旗爆竹大粽粑。」從這句越南過年的民謠中,可以領略越南人對春節的重視程度。越南人有在除夕夜豎幡、吃粽的習俗。竹竿一枝,修掉頂端竹葉,上掛紅幡和風鈴,傳說風吹時發出的聲響會把鬼嚇跑,有的地方幡竿上掛一幅弓箭畫,箭頭指向東方,象徵驅鬼,久而久之,幡竿被稱為迎春竿。而粽子呢,因為有圓有方,所謂天圓地方,被認為是喜慶有餘的象徵。有趣的是這種粽子個頭很大,一般有2到2.5公斤重。越南人的年貨和中國人的沒有多少差別,街上的年貨攤上,除了出售年畫和年橘外,還有各式紅包利是封、紅底金字春聯等。春聯上面通常都用金漆寫些如「財源廣進」等吉祥的中文字句。對於越族(京族)的家庭來說,春節期間有三樣裝飾品是必不可少的:一束(或一大支)含苞欲放的桃花、一盆金桔盆景和一個盛有五種水果的「五果盆」,據說這三樣東西預示著新年行好運、平安順利、欣欣向榮。年初一早晨,家家戶戶都要拜祭祖先,同時也拜土地、灶君、百藝師祖,祭品一般要有粽子、紅燒魚、包肉團、炙肉、腌蔥頭、牛肉等。供拜完畢,小孩要向家中大人及老人拜年,要拜兩拜,大人們則要給他們壓歲錢。年初一有各種活動,如唱歌跳舞、表演戲劇、舞龍舞獅等。但年初一的禁忌也頗多,比如不能借東西;不能討債;不能幹農活,否則會驚動土地神,莊稼會遭殃;不能掃地,即使掃了地也不能倒垃圾,要等3天後能動土時方可倒垃圾等。
馬來西亞
馬來西亞華人把春節視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一般從冬至到正月十五都算過年,這段時間,「恭喜拉雅」的祝福聲不絕於耳,「恭喜」為華語,「拉雅」為馬來語,華人和馬來人巧妙地把祝賀詞融為一體,表達共同心聲:「恭祝節日快樂!」年關臨近,國內外的遊子們歸心似箭,飛機和火車常常爆滿,長途汽車公司也會增開車次,保證遊子按時回家團聚。從首都吉隆坡到全國各地,每個華人聚居區都掛起大紅燈籠。吉隆坡的商業區和飯店區的燈籠多達二三萬只,既烘託了節日氣氛,又可以招攬顧客。到了晚上,數萬盞紅彤彤的燈籠一齊點亮,十分壯觀。大年三十,全家在一起吃團圓飯,守歲。大年初一,不能掃地,人們一般待在家中接受其他民族如馬來族和印度族親友的拜年,並准備豐盛飯菜——春卷、龍蝦片、咖喱雞、咖喱牛肉、椰飯……招待貴客,不過,如果是信神的人家,就得吃素。初二以後才到親戚朋友家拜年,初三初四以後開始有各種戲曲表演。馬來西亞華人還有一個有趣的傳統活動:在正月十五,未婚男女男的向女的拋蘋果,女的向男的拋柑子,希望找到一個如意郎君或溫柔女孩。
泰國
泰國華人始終保留著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如春節、中元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泰國最具華人過年氣氛的地方要數曼谷中國城——唐人街,除街道兩旁擺滿各種應節食品、物品外,還有舞獅、舞龍等。街上到處可見現場寫春聯的攤子,生意很好。不管是華人、泰國人,還是西洋人,都會買上一些,掛在自己的居室和辦公室。華人和泰人均喜歡過春節,因為這時華人老闆會發雙薪,且有休假,通常是從初一休到初三。泰國華人開的商店,春節期間一般停止營業,但泰國政府部門和銀行會照常上班營業。除夕,各家各戶都舉行祭祖儀式,然後全家圍坐吃團圓飯。年初一,大家都穿上新衣服,親戚朋友互相拜年時,習慣拱手合十,互致「吉祥如意」。
緬甸
在除夕夜,緬甸華人都是全家人在一起吃年飯,飯後熱熱鬧鬧地歡聚一堂,等待大年初一的到來。年初一是法定的公休假日,人們穿上新衣走親戚,分住各地的親戚朋友,都利用這個節日團聚,共賀新年,「恭喜發財」。
汶萊
汶萊過春節,最有特色的活動要數「開門迎賓」。春節期間,人們會打開門戶,歡迎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登門賀年,互致問候。當地馬來人還有帶小孩外出拜年的習慣,主人一般都要給小孩子「壓歲錢」,但汶萊「壓歲錢」外包裝是綠色的,所以不叫「紅包」而叫「綠包」。
目前過春節的國家有,中國、韓國、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好象是從去年開始定為法定節日)、馬來西亞,主要是亞洲國家過春節,剩下的就是生活在其他國家的華人自己過春節了。
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多個國家有過春節的習俗,主要是一些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東南亞國家,如越南、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這些國家都把春節列為了法定假日。
在越南,春節是最隆重的節日,也是國家法定休息時間最長的一個節日。越南的過節習俗與中國大同小異,臘月二十三開始過年,臘月三十除夕守歲,放鞭炮,吃團圓飯。大年初一拜年、趕廟會。韓國人也一直保留著正月初一過春節的習俗,韓國稱春節為「舍爾」,意思是新年之首。春節期間全國放假,人們紛紛從城市返回故鄉,春運的繁忙跟中國有點兒相似。春節全家人團聚在一起,祭祀祖先,在家靜心祝福,祈求好運。新加坡春節一般放假兩天。節日期間,人們相互拜年,拜年不提貴重禮品,只帶兩個桔子,進門送給主人,桔與「吉」諧音,象徵大吉大利。馬來西亞過春節習俗也跟中國大致相同,由於當地華人多來自福建,受閩南文化影響,人們過春節一定要買鳳梨(菠蘿),閩南語「鳳梨」與「旺來」諧音,鳳梨就成了春節的吉祥水果。
在歐美一些國家,也經常有慶祝春節的活動,但多隻局限在華人范圍內,春節很少成為全國性的法定假日。不過,隨著華人影響力的增強,春節在歐美國家也日益得到重視。美國紐約曾在2003年將春節定為市民的公共假日,專門為華人安排了燃放鞭炮的時間和地點。春節大遊行已成為紐約重要的觀光項目。在加拿大,春節也日益成為地方重大節日,從多倫多到溫哥華,春節期間華人都要舉行大型的遊行聯歡活動。
⑷ 誰知道城市和國家的代稱(如:「獅城」新加坡)
太多了
比如巴黎 就有浪漫之都 時尚之都
而全球稱地上 「時尚之都」的城市又有
巴黎:LOUIS VUITTON、DIOR、HERMES、CELINE、YSL、CHANEL
米蘭:PRADA、GUCCI、ARMANI、VERSACE、VALENTINO、DOLCE&GA
紐約:CK,DKNY,ANNA SUI,RALPH LAUREN
倫敦:BURBERRY、PAUL SMITH
東京:KENZO、川久保玲、EVISU
又比如 中國嘛 有個美稱叫」世界的加工廠」 哎.....
深圳就是 花園城市
廈門 海上花園
郁悶拉 .........旅遊書上有 很多不過我在國外 手上沒有
可以在旅遊塊問 還有網業都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