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瑪卡薩爾海峽地理位置
瑪卡薩爾海峽(望加錫海峽)地理位置:位於加里曼丹與蘇拉威西兩島之間(東經117度30分,南緯2度零分)。
望加錫海峽:是印度尼西亞群島中段的海峽。位於加里曼丹與蘇拉威西兩島之間(東經117度30分,南緯2度零分),北通蘇拉威西海,南接爪哇海與弗洛勒斯海。既是中國南海、菲律賓到澳大利亞的重要航線,也是美國軍艦來往於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最重要的航道。長約800公里,一般寬250公里,平均水深967米。

望加錫海峽(Makassar Strait),印尼語作Selat Makasar(瑪卡薩爾海峽)。
印度尼西亞群島中段的海峽。位於加里曼丹與蘇拉威西兩島之間(東經117度30分,南緯2度零分),北通蘇拉威西海,南接爪哇海與弗洛勒斯海。既是南中國海、菲律賓到澳大利亞的重要航線,也是美國軍艦來往於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最重要的航道.長約800公里,一般寬250公里,平均水深967米。峽中多珊瑚礁。東岸烏戎潘當是優良的商港和軍港。沿岸漁業發達。海峽是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東北部之間的重要通道,為東南亞區際間近海航線的捷徑。是世界上有重要軍事和經濟意義的八大海峽之一。
Ⅱ 望加錫海峽詳細資料大全
望加錫海峽,印度尼西亞群島中段的海峽。位於加里曼丹與蘇拉威西兩島之間(東經117度30分,南緯2度零分),北通蘇拉威西海,南接爪哇海與弗洛勒斯海。既是中國南海、菲律賓到澳大利亞的重要航線,也是美國軍艦來往於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最重要的航道。長約800公里,一般寬250公里,平均水深967米。
望加錫海峽(Makassar Strait),印尼語作Selat Makasar。
印度尼西亞群島中段的海峽。位於加里曼丹與蘇拉威西兩島之間(東經117度30分,南緯2度零分),北通蘇拉威西海,南接爪哇海與弗洛勒斯海。既是南中國海、菲律賓到澳大利亞的重要航線,也是美國軍艦來往於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最重要的航道.長約800公里,一般寬250公里,平均水深967米。峽中多珊瑚礁。東岸烏戎潘當是優良的商港和軍港。沿岸漁業發達。海峽是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東北部之間的重要通道,為東南亞區際間近海航線的捷徑。是世界上有重要軍事和經濟意義的八大海峽之一。
東北-西南走向,長800公里(500哩),寬130~370公里(80~230哩)。為深水航道,多島嶼,其中最大島嶼有勞特(Laut)島和返薯野塞布庫(Sebuku)島。海峽婆羅洲一邊主要居住地為巴厘巴板(Balikpapan),西里伯斯一邊最大居民點為烏戎潘當(舊稱望加錫)。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荷聯軍於1942年1月在此與日本海軍交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 :望加錫海峽
- 外文名稱 :Makassar Strait
- 地理位置 :位於加里曼丹與蘇拉威西兩島之間(東經117度30分,南緯2度零分)
- 平均水深 :967米
- 長 :800公里
- 寬 :130~370公里
地理位置,戰略地位,經濟作用,軍事作用,爪哇之戰,海峽兩岸,周邊國家,航運航線,海峽海盜,旅遊資源,
地理位置
太平洋中西部連線西里伯斯海與爪哇海的狹窄水道。位於印度尼西亞西里伯斯島(東)與婆羅洲(西)之間。東北-西南走向,長800公里(500哩),寬130-370公里(80-230哩)。海峽婆羅洲一邊主要居住地為巴里把板(Balikpapan),西里伯斯一邊最大居民點為烏戎潘當(舊稱望加錫)。
望加錫海峽 戰略地位
望加錫海峽是亞洲和歐洲間的重要洲際海上航道,是從中國南海、菲律賓到澳大利亞的重要航線,也是東南亞區際間航線的捷徑,是世界上有重要軍事和經濟意義的八大海峽之一。它與龍目海峽相連,成為連結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東北部的戰略通道。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的艦艇常常經由望加錫海峽和龍目海峽往來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爭奪海峽控制權,日本聯合艦隊與盟軍曾在1942年1月在望加錫海峽進行過聞名於世的望加錫大海戰。望加錫海峽對海上交通運輸有重要作用,對海軍利用該海峽進行南北機動和兩洋兵力互相支援亦有重大價值。因此,它們始終是各國激烈爭奪與控制的海上要道。
經濟作用
21世紀的世界經濟是一個全球化的經濟,90%的世界貿易手沒運輸是通過海運實現的,盡管陸地運輸和空運也將快速增長,但是,據預測,到2010年國際海運貨櫃的噸數還將翻一番。橫亘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印度尼西亞群島由13667個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星羅棋布的島嶼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水上通道,在世界海洋交通格局中佔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漏喊。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望加錫海峽、龍目海峽和巽他海峽,這三條海峽是穿越印度尼西亞群島,溝通兩大洋的海上咽喉要道。
望加錫海峽 軍事作用
馬六甲海峽、望加錫海峽、巽他海峽、朝鮮海峽、蘇伊士運河、曼德海峽、波斯灣、荷姆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斯卡格拉克海峽、卡特加特海峽、格陵蘭-冰島-聯合王國海峽、巴拿馬運河、佛羅里達海峽、阿拉斯加灣、非洲以南和北美航道等16個海峽是因為這些海峽,分別為經濟發達地區的洲際海峽、溝通大洋的海峽、唯一通道的海峽和主要航線上的海峽,它們均為海上交通的咽喉要道,可扼控艦船航行和縮短海上航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意義,在全球戰略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
望加錫海峽 望加錫海峽位於印度尼西亞群島中的蘇拉威西島和加里曼丹島之間。北連蘇拉威西海,南接爪哇海和弗洛里斯海,長740公里,寬120—407公里,大部分水深 50—2458米,平均深度為967米。望加錫海峽是亞洲和歐洲間的重要洲際海上航道,也是東南亞區際間航線的捷徑。它與龍目海峽相連,成為連結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東北部的戰略通道。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國的艦艇常常經由望加錫海峽和龍目海峽往來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爭奪海峽控制權,日本聯合艦隊與盟軍曾在此進行過聞名於世的望加錫大海戰。 望加錫海峽、龍目海峽和巽他海峽不僅在進行海上交通運輸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且對海軍利用該海峽進行南北機動和兩洋兵力互相支援亦有重大價值。因此,它們始終是各國激烈爭奪與控制的海上要道。
爪哇之戰
1942年1月間,南下入侵的日軍以東、北、西三面向荷屬東印度進攻。1月10日,天剛破曉,荷屬東印(印尼)這塊被19世紀作家愛德華·杜韋斯·德克爾稱之為「環狀綠寶石」的風水寶地呈現不祥之兆。日本對荷屬東印度早已垂涎三尺,因為此地位於亞澳兩大陸和太平洋、印度洋之間,是控制兩大陸兩大洋海上交通的咽喉要道。日本能在這里找到他們所需要的天然資源,特別是他們進行戰爭所迫切需要的石油。 此役,日軍俘虜荷印軍和美澳軍約8萬人,繳獲飛機177架,奪取了170萬噸的石油,並得到了破壞不很嚴重的油田設施,為其戰略進攻提供了急需的石油。在印尼登入作戰期間,還發生過望加錫海戰、巴塘海戰和爪哇海戰,同盟國損失巡洋艦5艘、驅逐艦7艘,日軍僅有運輸船4艘、掃雷艦1艘和巡邏艇1艘被擊沉。
海峽兩岸
東岸烏戎潘當港 烏戎潘當(UJUMG PANDENG)是印度尼西亞南蘇拉威西省首府。舊名「望加錫」,華人簡稱「錫江」。人口70.9萬(1980)。位於蘇拉威西島西南端,扼望加錫海峽、弗洛勒斯海和爪哇海的咽喉,當首都雅加達與東部各島航線的中途,亞澳兩大陸之間的交通樞紐。距馬辰港328海里,至蘇拉八亞港440海里,至三寶壟港596海里,至雅加達775海里。港區沿海岸南北伸展,外有小島和防波堤保護。南部為哈塔碼頭,長475米,沿邊低潮水深9.5米,碼頭上有5座倉庫,每座3400平方米。北部為蘇加諸碼頭,長1370米,沿邊低潮水深8.5-9.5米。全港碼頭線總長1840多米,10多個深水泊位。除南北碼頭外有14個系泊浮筒,一字排開。內錨地低潮水深11米,可供錨拋。 烏戎潘當港也是印度尼西亞對中國開放的四個海港之一。印度尼西亞東部地區的最大港口、貿易中心和航空樞紐。港外小島羅列,並建有長堤;港內水深,設備優良,可泊萬噸海輪,為優良的商港和軍港,貨物集散范圍除蘇拉威西本島外,到達小巽他與馬魯古群島。市內有食品、紡織、皮革、印刷、造船等工業。商品種類繁多,用藤、棕櫚和馬鬃等為原料編織的日用品精巧細致,聞名遐邇。有良好公路聯系島內,與雅加達、泗水、萬鴉老、安汶及古邦等地有航空線。城裡有現代化住宅和旅館,還有17世紀荷蘭式建築,有哈桑努丁大學。附近馬羅斯縣的石灰岩洞穴,有5000年前的石器、壁畫及生物化石,已辟為列昂列昂史前期公園。
西岸巴厘巴板港 巴厘巴板港(Balikpapan)位於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KALIMANTAN)東部沿海,瀕臨望加錫海峽的西側,北踞打拉根港387海里,山打根港563海里,東南距烏戎潘當港302海里,西南距馬辰港322海里,至丹戎不碌港764海里,至新加坡港1052海里。是加里曼丹島東南部的石油輸出港。附近有近海油田。港口距機場約8km。該港屬熱帶雨林氣候,盛行北風,年平均氣溫為29~32℃。每年霧日有4天,雷暴雨日有32天。全年平均降雨量約3000mm以上。本港為半日潮港,平均潮差1.5m。經緯度:01°16'S,116°48'E。 巴厘巴板是印度尼西亞城市。在加里曼丹島東岸,西臨巴厘巴板灣,東濱望加錫海峽。人口28萬(1980)。東加里曼丹石油生產中心,興起於十九世紀末,有煉油廠,出口石油及其製品。與南北兩頭的丹戎和貝卡薩油田有油管聯系。 巴厘巴板港區主要碼頭泊位有12個,岸線長2159m,最大水深12m,其中油泊位佔10個,可靠3.5萬載重噸的油船。裝卸設備有各種岸吊及拖船等,其中岸吊最大起重能力為25噸,拖船功率為1765kW,還有直徑為152.4~254毫米的輸油管供裝卸石油使用。倉庫庫容達8.5萬噸。裝卸效率:原油每小時1000噸,航空油每小時500噸,石腦油每小時為1200噸,煤油每小時800噸。主要出口貨物除原油及油製品外,還有木材、粗石臘、藤條、廢鐵等,進口貨物主要有大米、水泥、機械、布匹、鐵、玻璃器皿及麵粉等。
周邊國家
望加錫海峽位於印度尼西亞群島中段。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面積1904443平方公里,人口2.15億(2004年印尼國家統計局數據),世界第四人口大國。有100多個民族,其中爪哇族45%,巽他族14%,馬都拉族7.5%,馬來族7.5%,其他26%。民族語言200多種,官方語言為印尼語。約87%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6.1%的人口信奉基督教新教,3.6%信奉天主教,其餘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望加錫海峽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位於亞洲東南部,地跨赤道。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馬來西亞接壤;與泰國、新加坡、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隔海相望。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17508個大小島嶼組成,其中約6000個有人居住。海岸線長54716 公里,領海寬度12海里,專屬經濟區200海里(世界銀行數據)。熱帶雨林氣候,年均氣溫25-27℃。首都是雅加達(JAKARTA),人口838.5萬(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重要節日有伊斯蘭教開齋節、宰牲節;5月20日民族覺醒日(紀念1908年印尼民族運動組織"至善社"成立);8月17日獨立日。
航運航線
望加錫海峽涉及兩條重要航線:
遠東—澳大利亞航線 中國、日本至澳大利亞西海岸航線需要經民都洛海峽、望加錫海峽以及龍目海峽進入印度洋。
波斯灣—東南亞—日本航線 此條航線以石油運輸線為主,此外有不少是大宗貨物的過境運輸。該航線東經馬六甲海峽(20萬噸載重噸以下船舶可行)或龍目,望加錫海峽(20萬載重噸以上超級油輪可行)至日本。
海峽海盜
望加錫海峽是從亞洲前往澳大利亞的重要通道之一,地形復雜,近年來該海峽包括海峽前方的爪哇海海域已成為國際海盜活動猖獗的地區之一,過往商船遭遇搶劫、船員遭遇傷害的事件時有發生。有多年海上航行經驗、曾經數次經過這一帶海域的船長說,望加錫海峽的海盜主要有兩大類十多個幫派。其中一類是組織嚴密的職業海盜,已形成了分工明確的團伙。他們一般持有高科技的犯罪工具,對海上航行安全構成了重大威脅,已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近年來在有關各方的協力打擊下,勢力已日見衰弱。第二類海盜通常是海峽附近島嶼上的漁民。他們平日為民,夜間成匪,每當有船隻經過其機動小艇的「作戰半徑」時,他們就會駕駛摩托艇,趁夜色爬上大船甲板幹些小偷小摸的勾當,一旦被人發現就跳海逃走,很多商船不堪其擾。
旅遊資源
魅力之城--印度尼西亞望加錫。 地理:位於印度尼西亞(全稱:印度尼西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蘇拉威西(SULAWESI)島西南沿海,瀕臨望加錫(MAKASSAR)海峽東側南端的入口處,是印度尼西亞的主要港口之一。該港扼亞澳兩洲間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重要。它還是印尼東北地區內外貿易的集散中心。主要工業有紡織、香料、魚罐頭及農產品加工等,港口距機場約20km,每天有定期航班飛往雅加達及蘇臘巴亞等地。該港屬熱帶雨林氣候,盛行東風。年平均溫度最高30℃,最低22℃。全年平均降雨量約2000mm。屬日潮港,平均潮差0.7m。臨近的地方有可以休閑地修養的島嶼與美麗的山坡,烏戎潘當的碼頭與機場漸漸發展成連線印度尼西亞東部和西部的重要紐帶。大多數遊客們為了到答納托拉雅(Tana Toraja)而經過這里,但是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這里消磨時間。
望加錫海峽 歷史:望加錫(Makassar)在1971年被改為烏戎潘當,據說是因為這里有很多一種叫潘當的椰子樹。相傳約在1000年前,望加錫人從印度尼西亞西部各島和中南半島陸續遷來。15世紀曾建早期封建國家,與中國有貿易往來。1607年後受荷蘭殖民統治,曾不斷進行反抗斗爭,1945年與國內各族人民一起獲得國家獨立。望加錫人由20~40戶組成一個村落。住房多為高腳茅屋。附近馬羅斯縣有石灰岩洞穴,有五千年前的石器、壁畫及生物化石,已經被辟為列昂列昂史前期公園。
Ⅲ 巽他海峽詳細資料大全
巽他海峽(Sunda Strait):印度尼西悶悶亞語作Selat Sunda,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的狹窄水道(東經105度40分,南緯6度0分),溝通太平洋的爪哇海與印度洋,長約120千米,一般寬22-110千米。海峽中有幾個火山島,最著名的是喀拉喀托島(Krakatoa)。1942年3月日軍和美軍在此發生遭遇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巽他海峽[xùn tā hǎi xiá]
- 外文名 :Sunda Strait
- 位於 :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
- 寬 :26-110千米
- 地理坐標 :東經105度40分,南緯6度0分
簡介,戰略地位,自然條件,航路歷史,經濟作用,軍事作用,42年海戰,吊橋,火山,旅遊資源,巽他群島,馬來群島,蘇門答臘,海峽兩岸,地質,
簡介
巽他海峽 Sunda Strait 印度尼西亞語作Selat Sunda。 印度尼西亞爪哇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的狹窄水道(東經105度40分,南緯6度零分),寬26千米,溝通太平洋的爪哇海與印度洋。海峽中有幾個火山島,最著名的是喀拉喀托島(Krakatoa),1883年的爆發,摧毀300個村鎮,死亡人數約36000人。1942年3月日軍和美軍在此發生遭遇戰。 巽他海峽(Sund Strait) 位於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溝通爪哇海與印度洋的航道,也是北太平洋國家通往東非、西非或繞道好望角到歐洲航線上的航道之一。中國明代鄭和曾率領遠洋船隊穿過此水道。海峽長約150千米,寬22-110千米,水深50-80米,最大水深1080米。海峽地區處於地殼運動活躍地帶,多火山活動。海峽內的喀拉喀托火山在平靜了200年後的1883年8月27日再次大爆發,其聲音傳到3000千米以外的馬尼拉,噴出的碎屑物質升到25千米以上的高空,煙雲升至70-80千米以上,火山灰彌漫到相距160千米的雅加達,如同濃霧降臨,火山微塵滯留空中數月不散。火山爆發引起的大海嘯在近海浪高達35米,波及印度洋,甚至西歐。火山的劇烈活動不僅使噴發出的大量火山物降落到海峽和周圍地區,而且改變了海底地形,水深變淺,崎嶇不平,阻礙了20萬噸以上巨型輪船的順利通行。巽他海峽的海水既淡且暖,鹽度31,水溫達21℃以上。
戰略地位
由於巽他海峽水深,峽底多為泥、沙、石、貝質,因而非常適於潛艇的水下航行,但由於航道狹長,最窄處僅有3.3千米,戰時也極易遭到封鎖。美國海軍對巽他海峽的使用日益增多,它已經成為美海軍第7艦隊往來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重要海上航道之一,也是北太平旅者洋國家通往東非、西非或者繞道好望角到歐洲航線上的航道之一。
自然條件
巽他海峽地區處於地殼運動活躍地帶,多火山活動。
航路歷史
巽他海峽呈東北—西南向,最窄處24千米,海峽東部水深很淺,最淺處僅深20米,加上沙州、大浪和人造的障礙物如爪哇島近岸的石油鑽塔,都使船隻難以航行。雖然如此,巽他海峽在數個世紀以來都是重要的航道,尤其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把它用作通往印尼香料群島(英語:Spice Islands)的通道。淺而窄的海峽,加上海圖不足,使大型的船隻難以通行,這些船隻因而改行馬六甲海峽。
經濟作用
橫亘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印度尼西亞群島由一萬三千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星羅棋拆罩薯布的島嶼形成了縱橫交錯的水上通道,在世界海洋交通格局中佔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望加錫海峽、龍目海峽和巽他海峽,這三條海峽是穿越印度尼西亞群島,溝通兩大洋的海上咽喉要道。 巽他海峽位於印度尼西亞群島中的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長約120千米,一般寬22-110千米,平均水深遠遠超過馬六甲海峽,非常適於大型艦船通航。巽他海峽因此成為太平洋通往印度洋的重要戰略通道之一。來往於歐洲與香港、日本之間的艦船常常經此。
軍事作用
今天的世界經濟是一個全球化的經濟,90%的世界貿易運輸是通過海運實現的,盡管陸地運輸和空運也將快速增長,但是,據預測,到2010年國際海運貨櫃的噸數還將翻一番。美海軍之所以堅持要控制馬六甲海峽、望加錫海峽、巽他海峽、朝鮮海峽、蘇伊士運河、曼德海峽、波斯灣、荷姆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斯卡格拉克海峽、卡特加特海峽、格陵蘭-冰島-聯合王國海峽、巴拿馬運河、佛羅里達海峽、阿拉斯加灣、非洲以南和北美航道等16個海峽是因為這些海峽,分別為經濟發達地區的洲際海峽、溝通大洋的海峽、唯一通道的海峽和主要航線上的海峽,它們均為海上交通的咽喉要道,可扼控艦船航行和縮短海上航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意義,在美國的全球戰略中佔有極為重要的位置。
海上油輪 軍事作用:艦船通過 巽他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水道。巽他海峽位於印尼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之間,是溝通爪哇海與印度洋的通道,是西北太平洋沿岸國家經爪哇海至東非和繞道好望角去西非、歐洲的海上要沖,是美海軍第7艦隊艦只從西太平洋赴印度洋或從印度洋返西太平洋的重要通道。
42年海戰
巽他海峽海戰1942年3月1日日本海軍在荷屬東印度群島巽他(Sunda )海峽附近截擊英、美軍艦的海戰。盟國聯合艦隊在蘇臘巴亞海戰失利後,受傷的英國埃克塞特(Exeter)號重巡洋艦在英、美各1艘驅逐艦護送下,於2月28日晚離開蘇臘巴亞港,企圖通過巽他海峽逃至錫蘭(今斯里蘭卡)。次日上午被日軍巡邏飛機發現,隨即遭到日軍4艘重巡洋艦及從龍驤號航空母艦上起飛的飛機攔截,並與英驅逐艦1艘同被擊沉。
此橋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吊橋 吊橋
此橋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吊橋 盡管面臨地震威脅和各種貪污腐化的可能,印度尼西亞 *** 還是決心要在世界上地震最頻發的地帶——巽他海峽(SundaStraits)建造一座全球規模最大的吊橋。因為大橋的建成將大大方便兩岸居民生活,加速兩地貿易往來。根據規劃,印尼 *** 計畫建造的這座橫跨巽他海峽的大橋,長約29公里,其中包括一段2.5千米長的懸吊路段,大橋建成後將把印尼人口最稠密的兩座島嶼——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連線起來。 據最初預算,巽他海峽大橋的建造費用將耗資100億美元。此計畫尚處於「前期可行性」研究階段。這個階段的調查工作預計2009年完成,隨之展開的可行性研究則預定2013年完成。
火山噴發的威力 火山
巽他海峽地區處於地殼運動活躍地帶,多火山活動。最著名的是南端入口處的喀拉喀托火山。 喀拉喀托火山位於爪哇和蘇門答臘兩島間巽他海峽(Sunda Strait)內的火山。1883年發生猛烈的噴發是史上最嚴重的災難之一。亞洲活火山,為第四紀噴發的火山。也是近代噴發最猛烈的一座活火山。位於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與爪哇島之間的巽他海峽南口的拉卡塔島。海拔813米 。自上一個世紀以來發生過一系列的噴發。最初火山口及火山錐都沒於海中,露出海面以上的部分成為海上小島。以後火山再度噴發,在老的火山口內形成一些新的火山錐,它們共同組成一個島嶼。以後又幾經噴發,其中以1883年8月27日的大爆發最猛烈,噴出大量石英安山岩質浮石及火山灰,使原有75 平方千米的海島(火山所在地)崩毀三分之二。火山灰直達80多千米的高空,長時間飄盪全球,使此後整整一年在地平線上的日照呈現奇妙的紅暉。火山爆發時,3500千米以外可聞爆炸聲,而80萬平方千米的范圍布滿了下落的火山灰。火山爆發時強烈的氣流甚至摧毀了1300千米以外位於馬來半島吉蘭丹與丁加奴兩州的部分森林。這次火山爆發還引起強烈的地震和海嘯,海浪高達30-40米,摧毀了附近許多城鎮和村莊,死亡3萬多人。環抱的火口湖深達274米。在殘余的島嶼之上覆蓋了厚達100米的火山灰及浮石層。1928年火口湖中冒出一座新山峰,被命名為阿納喀拉喀托。此後,在1935年、1941年年又多次噴發。50-70年代仍有噴發活動,平時多冒蒸氣。70年代起,供旅遊、體育及科研工作者登山觀察。
喀拉喀托火山 巽他群島風景 1928年初,一座火山錐突出海面,到1930年已變成一座小島,名為阿納喀拉喀托(Anak Krakatau, 意為「喀拉喀托之子」)。從那時起,火山活動斷斷續續地發生,這座火山錐現已繼續升高到海面以上約300米。當地時間2018年12月22號晚上9點剛過,喀拉喀托火山發生噴發,隨後在9點半左右,海嘯發生,而月圓引發漲潮又加劇了海嘯威力。印尼方面表示,此次海嘯可能是由喀拉喀托火山噴發引發海底滑坡所致。
旅遊資源
巽他群島
巽他群島 (Sunda Islands)馬來群島組成部分。位於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由大巽他群島、小巽他群島組成。主要島嶼包括蘇門答臘島、爪哇島、馬都拉島、婆羅洲、蘇拉威西島、帝汶島、龍目島、松巴哇島、佛洛勒斯島和巴厘島等。面積140萬平方千米。分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汶萊。葡萄牙殖民者初到此地時,巽他僅為爪哇島西部一小國名。爪哇和蘇門答臘之間的海峽由此稱為巽他海峽。後鄰近島嶼總稱巽他群島。印度尼西亞獨立後將小巽他群島稱努沙登加拉群島。
馬來群島
自馬來半島向紐幾內亞島延伸至亞洲大陸東南部的摩鹿加群島。包括大巽他群島(蘇門答臘、爪哇、婆羅洲、西里伯斯島及鄰近小島)和小巽他群島[巴里、龍目(Lombok)、松巴哇(Sumbawa)、松巴、弗洛勒斯(Flores)、帝汶、阿洛(Alor)島及鄰近小島]。除婆羅洲、東蘇門答臘及鄰近地區外,均屬亞洲與澳大利亞間島弧和海嶺帶,火山處於活動期。西、南臨印度洋,東、北界馬六甲海峽、南海和西里伯斯海,環抱爪哇海、弗洛勒斯海和薩武(Savu)海。大部陸地為印尼領土。馬來西亞文化和語言居支配地位。
蘇門答臘
蘇門答臘是印尼最西面的一個大島,也是全球第六大島嶼。全島面積達47萬平方千米。蘇門答臘島呈西北—東南走向,在中間與赤道相交叉,由兩個地區組成:西北山脈和東部的沼澤地。蘇門答臘島西南與爪哇島隔著巽他海峽相望,北方隔著馬六甲海峽與馬來半島遙遙相對,東方隔著卡里馬達海峽毗鄰婆羅洲,西方瀕臨印度洋。山脈橫貫蘇門答臘島。該地區發現了煤、黃金礦床。火山所噴發的礦物質使得土壤肥沃。山脈景象優美而迷人,如多巴湖周圍區域。在東部,強大河流把淤泥帶到下游,形成了遼闊的平地,遍布沼澤和湖泊。雖然該地區宜耕土地少,對農業不利,但是其對印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因為「地上出產油,地下也出產油」:棕櫚油和石油。在古代,蘇門答臘島的大部分地區被被熱帶森林覆蓋,這些森林曾經是寶貴動植物(紅毛猩猩、老虎、貘、等)的棲息地。
海峽兩岸
賈里達 印度尼西亞西瓜哇省七十年代興建的旅遊勝地。東距雅加達160千米,有公路和鐵路可通。面臨巽他海峽,林木蔥籠,溪水清澈,沙灘潔白。旅遊點包括附近的烏戎庫隆自然保護區(有日益稀少的獨角犀牛)、鳥島(面積8公頃,非澳兩洲遷徙鳥的中途站,鳥巢滿枝)及45千米外的喀拉喀托火山。
地質
巽他海峽的形成可能和公元416年喀拉喀托火山爆發有關。印尼古書記載當時喀拉喀托火山猛烈噴發時,導致巽他海峽原本的陸地下沉入海底,將爪哇大島一分為二。
Ⅳ 馬六甲海峽有多深

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道,西岸是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東岸是西馬來西亞和泰國南部,面積為65000㎞²。海峽長度為800千米,狀似漏斗,其南口寬只有65千米,向北漸寬,到印尼的沙璜和泰國的克拉地峽之間的北口已寬達249千米。馬六甲海峽因在馬來亞海岸上的貿易港口4馬六甲(Melaka,原稱Malacca)而得名,該城在16和17世紀時是重要的港埠。
馬六甲海峽呈東南-西北走向。它的西北端通印度洋的安達曼海,東南端連接中國南海。海峽全長約1080千米,西北部最寬達370千米,東南部最窄處37千米,水深25至150米,是連接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也是亞洲與大洋洲的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因沿岸有馬來西亞一古城馬六甲而得名。海峽現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3國共管。海峽處於赤道無風帶,全年風平浪靜的日子很多。海峽底質平坦,多為泥沙質,水流平緩。
馬六甲海峽東端有世界大港新加坡,海運繁忙。每年約有10萬艘船隻(大多數為油輪)通過海峽。日本從中東購買的石油,絕大部分都是通過這里運往國內的。
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咽喉要道,通航歷史遠達兩千多年。它是亞、非、澳、歐沿岸國家往來的重要海上通道,許多發達國家從外國進口的石油和戰略物資,都要經過這里運出。
由於海運繁忙以及獨特的地理位置,馬六甲海峽被譽為「海上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Malacca Strait)位於東南亞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連接南海與安達曼海,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水道。西北至東南走向,長約九百公里。北口寬,南口窄。峽底較平坦,水深由北向南、由東往西遞減,一般為25-27米。航道最窄處在東岸波德申港附近的1.8米淺灘處,寬約5.4公里。主要深水航道偏於海峽東側,可航吃水20米的巨輪。兩岸地勢低平,多紅樹林海灘,淤積旺盛,東西海岸線每年可伸展60-500米。西岸多大片沼澤與廣大的泥質島嶼,大船不易靠岸;東岸有零散的岬角或岩島,便於船隻停泊。通航歷史遠達兩千多年,是環球航線的一個重要環節。每年有五萬多艘貨輪、油輪及其他船隻通過該海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