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六七十年代印尼殺我僑胞多少人

六七十年代印尼殺我僑胞多少人

發布時間:2025-08-05 10:07:36

A. 熊德龍的人物經歷

1947年11月生於印尼,兼有荷蘭、印尼血統,出生後被遺棄於孤兒院,後被旅居印尼的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籍華人熊如淡、黃鳳嬌收養。
熊德龍16歲步入社會創業。1993年,斥巨資收購美國華文報紙《國際日報》,2001年元旦,回印尼在雅加達出版發行印尼版華文《國際日報》。目前該報已成為印尼第一華文大報。
1984年冬,梅州市創辦嘉應大學,他獨捐人民幣210萬元興建德龍會堂。自1979年以來,為嘉應大橋、劍英紀念大橋、市華僑博物館、梅州市梅縣區人民醫院鳳庚樓等社會公益事業捐資數千萬元人民幣。
社會榮譽:2009年度「亞太最具社會責任感華商領袖」大獎;美國梅州同鄉會創會會長、美國中華團體工商聯合會創會會長;印尼國家旅遊部形象大使;印尼客屬聯誼總會永遠榮譽主席、印尼廣東社團總會榮譽主席;梅州市等22個城市榮譽市民。
在一次美國洛杉礬上萬華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的庄嚴儀式上,一個身材偉岸、高鼻大眼、渾身上下找不到一絲一毫中國血統的男子漢,眼含熱淚親手將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他,就是美國熊氏集團主席、美國中華工商團體聯合會會長熊德龍。
熊德龍先生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印尼華人。熊德龍1947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亞,兼有荷蘭、印尼血統,出生後被遺棄於孤兒院。當他快兩歲的時候,一對旅居印尼的梅州市梅縣區籍僑胞熊如淡、黃鳳嬌夫婦收養了他。熊氏夫婦將所有的深情厚望都傾注在熊德龍的身上,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啟發他、培育他、造就他,希望他能成為一條光宗耀祖的騰飛之龍。而熊德龍也懷著無比熱烈的報恩之心,以自己的膽識和毅力創出了一番事業,崛起於印尼工商界,進而建立起遍布全世界的熊氏企業王國,成為飲譽國際社會的著名愛國僑領。
熊德龍先生事業有成後,雖身居海外卻心繫父邦,頻頻彰顯其百分之百中國心的愛國愛鄉情結,熱心祖國和家鄉的公益事業。
養育之恩
熊德龍的養父母是梅州客家人,為人光明磊落、樂善好施,鄉親們有困難都樂意找養父母幫忙,而養父母在義務助人的同時,也教他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如「遠親不如近鄰」、「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等等,使他至今受益匪淺。
養母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但卻是一位通情達理的客家婦女。熊德龍就是在母親溫暖的懷抱里,一邊聽她吟唱悅耳的客家山歌,一邊聽她解釋《增廣賢文》里忠孝節義的含義,在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中長大。
在熊德龍童年的記憶里,海外的中國人無論生存環境如何惡劣,也不會忘記逢年過節將自己的血汗錢寄回家買田買地、孝敬父母、操辦學堂,家境貧寒的熊氏夫婦也是從不間斷地寄錢回梅州市梅縣區鄉下,孝敬他們的父母。他還記得有一年年關,已身無分文的母親翻出僅有的手鐲,帶著熊德龍去當鋪當錢寄給家鄉的老人過年。
和養母一起坐在破舊的三輪車里,年僅八九歲的熊德龍望著一邊撫摸心愛的手鐲,一邊心酸垂淚的養母,感到大惑不解,養母說:「孩子,就是再苦再窮,也不能忘家忘本啊。」這句話,令熊德龍終生難忘。從此,中華民族愛國愛鄉、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根植在他幼小的心田裡並助他走上成功之路。
那時,熊德龍只要有時間,就陪伴在老人家身邊。由於熊德龍的孝敬,熊如淡夫婦度過了幸福的晚年,那一年,熊德龍的母親因病告別了人間,母親的去世令熊德龍悲痛萬分。
他說:「母親的手開始腐化了,完全是用氧氣呼吸來延長生命,最後大家決定還是要讓老人家高高興興地走,所以把氧氣管拔了。一拔開,血壓由90降到80,一直跌,跌到40、50,大家就大哭,我說,大家出去,我不要你們在這里哭,不要老人家很悲哀地聽到你們在哭。我在床邊,給她梳頭,眼淚不停地流,我靈機一動,想到以前媽媽教我唱山歌,我就把一首一首山歌唱給她聽,小時候母親教過我的『月光光,秀才郎』我也念給她聽,唱了將近一個小時,護士告訴我,血壓又起了,60、70了,我以為是顯靈了,我媽媽跟著我唱,最後唱到『鷓鴣喳喳,挑水淋蔗』,我唱一句,她也答一句,唱一句,答一句。已經不省人事兩三個禮拜的母親,最後臨要過世時,還十分清醒地和我一起唱童謠,我的眼淚慢慢地流出來,我知道母親要走了,不過我一直唱歌,做最後的努力孝敬她,來報答她的恩情。」
因為受中華傳統客家文化的熏陶,這個沒有絲毫中國血統、卻充滿了中國情懷的小男孩,沒有辜負中國養父母的期望,在人生滄桑歲月的坎坷中,劃出了自己成功的軌跡。

B. 有哪些愛國的華人華僑的事跡

崢嶸歲月 僑史佳話
華僑貢獻巨大
抗戰初期,海外僑胞有1000多萬,其中90%在東南亞。「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的隆隆炮聲,震撼了海外僑胞的心靈。抗日救國、救亡圖存,世界各地華僑在抗戰期間成立了900多個抗日救國團體,成為支援祖國抗戰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幅整齊的圖表,清晰地表明了華僑對抗日戰爭的巨大貢獻:
各地華僑慷慨捐輸,認購公債達11億元國幣,占當時的國民政府在抗戰時發行公債總額的1/3強;僑胞們捐出僑匯購買飛機,共達數百架,僅菲律賓華僑就捐50架飛機;各地僑胞捐的汽車上千輛,葯品、衣物無數。
一張張發黃的圖片,無聲地述說著烽火狼煙中的赤子丹心。
舊金山中華會館組織捐款;新加坡華僑的抗日集會上,兒童爭相把節省的糖果錢塞進箱子;泰國僑領蟻光炎、美洲僑領司徒美堂捐款購買飛機。1938年11月,馬來西亞華僑彭士馨率領南洋華僑司機回國服務團,跋涉14000餘里,歷時3個月到達延安,帶來了兩輛救護車和一批葯品。
洛杉磯華僑李兆煥響應宋慶齡號召,為孩子們捐款捐物,並專程送到延安。1942年,中央決定將延安中央托兒所改名為洛杉磯托兒所……
奉獻青春熱血
陳列以大量史料,反映了當年廣大華僑青年懷著滿腔熱血,漂洋過海,匯聚在延安寶塔山下,投入抗日救亡運動的情景。
當時在延安學習工作過的華僑有600多人,他們出身不同,經歷各異,有的是沖破封建家庭的束縛來到延安的,但他們都有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不少人後來成為各級領導幹部,在政治、軍事、外交、教育、僑務等崗位上建功立業。有的為民族解放獻出年輕的生命。
女英雄李林,印尼華僑,曾任八路軍騎兵營教導員,1940年4月在晉西北英勇犧牲,年僅24歲。泰國華僑庄儒邦,在反「掃盪」戰斗中壯烈犧牲時,年僅21歲。
老歸僑、原蘭州軍區後勤部政治部副主任譚嵐,在一幅照片前佇立良久。照片上,一群泰國華僑青年出發赴延安時,在輪船上向親人揮手告別。譚嵐女士對記者說,她當時是一位華僑女學生,從曼谷取道香港,歷經曲折到了西安。八路軍西安辦事處希望她留在西安工作,她一定要去延安學習,然後到抗日前線去。她和幾個同伴一路步行,三原、銅川、宜君、洛川、榆林橋、三十里埔、杜甫川,不知翻過多少山峁,穿過多少河溝,15歲的少女腳上起了無數水泡。「快看啊,寶塔,寶塔山!」一行人走近革命聖地時高興得跳了起來,忘記疲勞狂奔一陣,從此投入了革命的大熔爐。
陳嘉庚訪延安
1939年冬,國民黨製造國共摩擦,引起海外華僑的不安,著名僑領陳嘉庚決定回國考察,探詢真情。1940年3月,67歲的陳嘉庚組織了「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5月到延安訪問。
6月1日下午,毛澤東在楊家嶺接見了陳嘉庚和侯西反,由朱德作陪。談話後,毛主席留陳嘉庚共進晚餐。一張陳舊的飯桌,上面鋪著4張白麻紙,以代桌布。菜餚是以洋芋、豆腐等陝北農家菜為主,其中青菜、水蘿卜等都是從毛澤東自己種的菜地里拔來的。唯一的一隻黃燜雞,還是幾天前老鄉送給毛澤東的。陳嘉庚看著這桌宴席,十分感慨。因為在重慶蔣介石以8萬元巨款作為接待費用,請他吃飯,吃的是山珍海味。後來,他常對人說:「一黨之領袖其艱苦樸素有如此者,令人欽佩。」
陳嘉庚耳聞目睹延安政治民主,上下團結,廉潔奉公,民風純朴,對陝甘寧邊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增強了對共產黨的正確認識和信任感。延安之行,是陳嘉庚先生人生的重大轉折。他回到重慶作了一次報告,《新華日報》將其全文發表,引起了蔣介石的不滿。他回到新加坡在萬人大會上講話說:「我未去延安時,對中國前途甚為悲觀,以為中國的救星還未出世,或還在學校讀書。其實此人已經四五十歲了,而且已做了很多大事了。此人現在延安,他就是毛澤東。」他把延安同重慶作了對比,結論是:「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C. 蓬萊鎮著名僑鄉

蓬萊,作為該省的知名僑鄉,擁有眾多海外華僑華人的祖籍地。據1997年的數據,分布在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和緬甸等十多個國家的蓬萊籍海外鄉親超過十萬,遠超當地人口。這些海外僑胞的祖籍廣泛散布於全鎮各村,如蓬溪、聯中、聯盟等地尤其集中。



自清初,蓬萊人就開始活躍在東南亞,他們在動盪的歷史時期,如軍閥混戰和土匪橫行時期,被迫逃離家園。海外的蓬萊人以勤勞和智慧,從無到有,辛勤開拓,從事農業、工業和商業活動。從五十年代開始,他們涉足了旅遊、五金、海洋運輸和礦業等,成就斐然。比如,劉梧桐,祖籍聯盟村,是緬甸的著名僑領,曾積極支持抗日戰爭,運送物資回國;林梧桐移居新加坡後,成為航海業的重要人物;唐裕,「船王」出身,對中印尼關系的建立有重大貢獻,多次受到國家領導人接見;林梧桐在馬來西亞創立了雲頂高原有限公司,推動了當地旅遊業發展,並積極參與公益事業。



海外蓬萊僑胞不忘桑梓之情,積極回饋家鄉。從20世紀初的劉治國捐資創辦啟新小學,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橋梁、醫院和中學建設,他們的慷慨捐助不僅改善了家鄉的基礎設施,還推動了教育和衛生事業的進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他們更是投入上億元資金,支持家鄉的教育、衛生、交通和文體等公益事業。這些海外僑親的貢獻,已成為推動蓬萊家鄉發展的重要力量,受到鄉親們的高度贊揚。



(3)六七十年代印尼殺我僑胞多少人擴展閱讀

蓬萊鎮為一地名,在我國福建省、四川省和海南省等多地都有同名鄉鎮,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鄉鎮存在差別。

D. 華僑愛國的故事

復旦大學的第二任校長李登輝。

李登輝(騰飛)祖籍福建同安,父母為南洋群島華僑。他在一八七三年夏誕生於爪哇,一八八七年轉往新加坡讀書,一八九一年赴美國留學,一八九七年於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後,回到南洋群島,從事華僑教育事業,並參加孫中山先生在海外倡導革命的宣傳工作。受到孫先生的幫助和鼓舞,他更加熱愛祖國,於一九○五年回國,與留美同學顏惠慶等在上海創辦「寰球中國學生會」,並參加曾少卿發起為反對美帝虐待華僑、華工而斗爭的抵制美貨運動,從事國際宣傳工作。時曾少卿又把他介紹給復旦公學創辦人馬良(相伯),擔任復旦總教習(即今教務長),兼課中國公學。一九○七年清政府招收江南留學生,曾聘他兼任主試。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時,他兼任英文《共和報》主筆,作國際宣傳。辛亥革命軍興,武漢軍政府都督黎元洪邀他為外交部長,他以「不會做官」而婉拒之,仍在滬主持復旦教務。一九一三年,復旦監督(相當於今日之校長)馬相伯年老退休,校董會董事長孫中山先生推他繼任。一九一七年復旦公學擴充為復旦大學。

李登輝從一九○五年回國後從事教育,主持復旦,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達四十年之久。他中年時兒女殤亡,後又喪偶,乃以校為家。國民黨政府一再邀他為「立法委員」,他始終不就,而專心教育。一九四七年十一月,病逝滬寓,時年七十五歲。

陳嘉庚

1874年10月21日,陳嘉庚誕生在福建同安縣集美鎮一個普通商人家庭。他早年隨父去南洋經營工商業,先後開辦了30多個工廠,100多個商店,墾植了橡膠和菠蘿園10000多英畝,僱傭職工達到幾萬人,可謂家資萬貫。但身居海外的他卻念念不忘祖國。早在青年時期,陳嘉庚就決心獻身報國,救民於水火,1910年,他加入同盟會,剪去長辮,置身於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先後為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募捐20多萬元。辛亥革命失敗後,陳嘉庚認為只有提高國民素質,才能挽救勞苦大眾於水火,因此他大力興辦教育。他在家鄉集美陸續辦起中小學、師范、商業、水產、航海、農業等許多學校。1921年,他又創辦了廈門大學,這是當時福建省唯一的大學。僅1921年到1937年這16年中,他就負擔了廈門大學的開辦費和經常費達400萬元。他逝世前在國內存款共300多萬元,全部捐獻給國家,用作發展教育事業。他一生為教育事業捐獻的錢有相當一部分是在他經濟困難的時候資助的,當他辦的公司已經被迫停業的情況下,他仍向銀行借款,來維持學校的生存。毛澤東曾贊譽他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清朝末年, 有個愛國華僑叫張振勛.他有一次聽法國人說, 要在瓜分中國之後, 到山東煙台建葡萄酒廠, 因為那裡生產的葡萄質量特別好.他就想: 中國的土地和物產, 為什麼中國人不能利用呢?後來, 他就到煙台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 生產出紅、白葡萄酒20 多種, 味道十分醇美, 不但風行全國, 而且暢銷海外.在1915 年萬國博覽會上, 張裕公司製作的金獎白蘭地、雷司令等名酒獲得了金質獎章
海外僑界愛國愛鄉情懷實錄
六十年一甲子。六十年,當年咿呀學語的嬰孩已滿頭華發;當年孱弱的小樹苗已長成參天大樹;而我們的共和國,也完成了由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到繁榮昌盛、社會和諧的滄桑巨變。新中國60華誕之際,全球華僑華人包括僑領正以各種方式表達著對祖國母親的拳拳深情。
本報記者/陳江松 發自上海
日前,本報記者從國務院僑辦了解到,本月底將有兩千多名海外僑胞應中國政府邀請,赴北京出席國慶慶典。十月一日,他們將登上天安門觀禮台,觀看盛大的國慶閱兵式和群眾遊行。這些華僑華人代表來自全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來自未建交的國家和地區的僑領。
目前,有數千萬華僑華人生活在海外,由於名額的限制,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不能登上天安門觀禮台。但是,他們並沒有缺席新中國的生日慶典,正以各種方式表達著自己對這片土地的深沉之愛。
據悉,國慶前,將有數以十萬計的海外華僑華人自發組團回國參加國慶六十周年慶祝活動,其中有舉家回國,也有是坐在輪椅上被推回國參加慶典的。目前,北美、南美等華僑華人聚集的國家和地區,國慶前赴京機票已很緊張。另外,在國慶節前的半個月時間內,海外華僑華人籌備的各類慶典活動,也將在海外僑胞聚集國家和地區舉行。
如果將全球華人比作一片竹林,每個華人正像一株株直指蒼天的翠竹——它們的枝幹雖然各自挺立,但根卻糾結在一起,無法分離。一株竹的力量是微弱的,但茂密的竹林卻足以抵擋風風雨雨。當前全球華人在世界各地為新中國華誕舉行的各種慶祝活動,正是表達著綠葉對根的情意——他們的枝葉在國外,根深扎在中華大地。
「她,
就是我的祖國啊!」
在十幾年前的一次美國洛杉礬上萬華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的庄嚴儀式上,一個身材偉岸、高鼻大眼的男子漢,眼含熱淚親手將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他就是美國熊氏集團主席、美國中華工商團體聯合會會長熊德龍。日前,在第五屆全球華文傳媒論壇上,本報記者有幸聆聽了熊德龍的故事,聽他飽含深情地談起自己的養父母,談起中國。他對記者說:「我雖然是『老外』的長相,沒有中國血統,但我對中國有特殊的感情,我有一顆百分之百的中國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
熊德龍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印尼華人,1947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亞,兼有荷蘭、印尼血統,出生後被遺棄於孤兒院。當他快兩歲的時候,旅居印尼的梅縣籍客家人僑胞熊如淡、黃鳳嬌夫婦收養了他。
熊氏夫婦將所有的深情厚望都傾注在熊德龍的身上,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啟發他、培育他、造就他,而熊德龍也懷著無比熱烈的報恩之心,以自己的膽識和毅力創出了一番事業,崛起於印尼工商界,進而建立起遍布全世界的熊氏企業王國。目前,他的企業遍布美國、加拿大、中國、印尼、新加坡、柬埔寨等國家和我國港澳地區,名下擁有美國大興銀行、熊氏地產投資有限公司、印度尼西亞《國際日報》報業集團等幾十家著名企業。
熊德龍身居海外,心繫父邦,頻頻彰顯其百分百中國心的愛國愛鄉情結,熱心故國和家鄉的公益事業,成為飲譽國際社會的著名愛國僑領。
因為從小深受父母輩中華民族傳統的影響,「愛我中華」在他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1979年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他懷著報答養父母養育之恩、回到梅州家鄉盡點孝心的願望,偕同夫人首次踏上中國這塊陌生而又親切的土地。他一踏上國門就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熱淚,說:「這就是我養父養母的祖國,我現在終於回來了!她,也就是我的祖國啊!」
熊德龍回到了養父養母的家鄉梅州,看望了家鄉親人,拜訪了家鄉地方官員,受到地方政府和鄉親的熱情接待。從此,他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客家親情。他看到山區人民生活艱辛,跟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內心很不平靜,遂立志為發展家鄉經濟、文化等各項建設事業貢獻力量。
熊德龍深知教育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自己以前上學受教育的機會有限,希望能通過自己的投資進行彌補。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他就在自己養父所在的梅江區三角鎮泮坑小學和水白中學,捐資興建校舍,改善家鄉中小學的教學條件。
1984年冬,梅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創辦嘉應大學(今嘉應學院),他得知後,獨捐人民幣210萬元,興建了一座現代化的德龍會堂。此後30年,他傾其所能,不斷地向中國內地進行投資,先後撥出數億元巨資資助內地的教育事業,輸送了近3000名中國的基層幹部出國培訓。
熊德龍還極其關心家鄉的公益福利事業。自1979年以來,他為梅州市的公益事業和福利事業捐資逾2000萬元人民幣。
熊先生還積極參與國內外經濟文化科技交流,協助做好僑務工作,廣泛聯絡,溝通僑情,增進友誼。從1986年開始,他分批邀請海外華僑、華裔代表團回中國參觀考察,牽線搭橋,引進資金、項目。與此同時,分批邀請祖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領導、科技人員出國學習考察。
當有人問他,這些年在中國投資那麼多,究竟賺了多少錢,熊德龍說,我到中國不是為了做生意、賺錢,為的是實踐自己的諾言,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我的「家」在中國,我要宣傳中國,回報我的「家」。我希望中國早日富裕起來。
「我是祖國
忠誠的兒子!」

E. 中國工人為什麼要撤出利比亞

中國工人撤出利比亞原因主是是因為利比亞內戰引起,以下是詳細內容介紹:
2011年2月22日卡扎菲總統發表全國電視講話為標志,表明利比亞內戰不可避免。此前持續一周的動亂嚴重地破壞了社會秩序。
中國在利的企業和公司負責的工廠、項目、設備財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哄搶破壞。
中國在利僑民的人身安全可能受到傷害和威脅。而在這之前,中國在利比亞投資的油田、鐵路和電信工程工作的中國人已經遭到持槍歹徒的襲擊。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政府決定盡全力緊急撤出在利比亞的全部僑民。
利比亞戰爭內容延伸描述:
利比亞戰爭,是利比亞在2011年發生的武裝沖突,在利比亞國內常稱為「2月17日革命」(ثورة 17 فبراير‎),交戰雙方為穆阿邁爾·卡扎菲領導的政府和反抗卡扎菲的勢力。
最初的示威抗議從利比亞第二大城市班加西開始,並逐漸向全國蔓延,民眾要求從1969年就已經上台統治長達42年的革命領導人穆阿邁爾·卡扎菲上校下台和進行民主變革。
反對卡扎菲的勢力組成「全國過渡委員會」,以推翻卡扎菲的獨裁統治和建立民主政體為宗旨。2月26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首項決議,凍結卡扎菲資產,並把事件交由國際刑事法院處理。
3月初,卡扎菲軍進攻反對派在東部的據點班加西。3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再度通過決議,授權成員國在利比亞設置禁飛區。8月,反對派在西部發起進攻,奪取首都的黎波里,「全國過渡委員會」逐漸得到國際和聯合國承認。穆阿邁爾·卡扎菲一度逃避追捕,直至10月20日在蘇爾特被殺。10月23日「全國過渡委員會」宣告全國解放,戰斗結束。

閱讀全文

與六七十年代印尼殺我僑胞多少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英國35碼鞋碼是多少 瀏覽:823
英國美國的英語單詞怎麼讀 瀏覽:603
印度同仁堂烏雞白鳳丸多少錢一盒 瀏覽:60
印尼軍方在中國采購走什麼通道 瀏覽:515
沐浴類越南語怎麼說 瀏覽:279
中國的牛肉在日本多少錢一斤 瀏覽:970
大件怎麼運輸到越南 瀏覽:678
二戰後盟國為什麼不瓜分義大利 瀏覽:569
義大利護照對哪些國家免簽 瀏覽:426
中國有哪些好的體育老師 瀏覽:35
聖誕老人能去中國的哪裡 瀏覽:414
伊朗為什麼拜火教 瀏覽:352
從廣州到伊朗快遞多少錢 瀏覽:719
義大利留學生適合買什麼車 瀏覽:590
印尼護照怎麼區分姓名 瀏覽:374
長春英國移民怎麼收費 瀏覽:919
中國在哪裡可以看到樹懶 瀏覽:304
印度人多少人才擁有一個公共廁所 瀏覽:400
六七十年代印尼殺我僑胞多少人 瀏覽:573
英國有什麼手游 瀏覽: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