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傘蜥需要什麼設備

印尼傘蜥需要什麼設備

發布時間:2022-04-12 21:43:49

A. 養什麼蜥蜴好

綜合各方面以及我自己養蜥蜴那麼久,這三個裡面最好的應該是 鬃獅蜥,優點:體形中等,箱子不要太大,雜食性,食物也好弄。傘蜥 又貴又凶,基本上很少有不咬人的傘蜥。IG的話一般,都以為素食的就一定好養,我跟你說素食的比肉食的消耗要大很多很多,成年IG平均每天要吃1斤左右的新鮮蔬果,小IG很可愛,大了夠你受的,成年IG的大便極多,跟一個成人的排泄量差不多。光清理都會忙死你。普通色鬃獅不過200塊。綠IG140塊。傘蜥大概是800。我只提意見,你自己拿捏。其實巨蜥是最好養的,喂一頓兩天不用搭理。

B. 關於動物的資料。

海豚屬於哺乳綱、鯨目、齒鯨亞目,海豚科,通稱海豚,共有近62種,分布於世界各大洋。體長1.2~4.2米,體重23~225千克。海豚一般嘴尖,上下頜各有約100顆尖細的牙齒,主要以小魚、烏賊、蝦、蟹為食。 海豚喜歡過「集體」生活,少則幾頭,多則幾百頭。海豚是一種本領超群、聰明伶俐的海中哺乳動物。經過訓練,能打乒乓球、跳火圈等。除人以外,海豚的大腦是動物中最發達的。人的大腦占本人體重的百分之二點一,海豚的大腦占它體重的百分之一點七。海豚的大腦由完全隔開的兩部分組成,當其中一部分工作時,另一部分充分休息,因此,可終生不眠。 海豚是靠回聲定位來判斷目標的遠近、方向、位置、形狀、甚至物體的性質。有人做試驗,把海豚的眼睛蒙上,把水攪渾,它們也能迅速、准確的追到扔給它的食物。 海豚不但有驚人的聽覺,還有高超的游泳和異乎尋常的潛水本領。據有人測驗,海豚的潛水記錄是300米深,而人不穿潛水衣,只能下潛20米。至於它的游泳速度,更是人類比不上的。海豚的速度可達每小時40公里,相當於魚雷快艇的中等速度。

在鯨類王國里,要數海豚家族——海豚科的種類最多了,全世界已知共有30多種。有的種類雖名叫「鯨」,如虎鯨、偽虎鯨,其實也是海豚家族中的成員。

海豚是一類智力發達、非常聰明的動物,它們既不像森林中膽小的動物那樣見人就逃,也不像深山老林中的猛獸那樣遇人就張牙舞爪,海豚總是表現出十分溫順可親的樣子與人接近,比起狗和馬來,它們對待人類有時甚至更為友好。

海豚救落水的人的故事,我們聽了很多很多,海豚與人玩耍、嬉戲的報道也常有所聞,有的故事甚至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經過學習訓練的海豚,甚至能模仿某些人的話音。70年代,美國的三位科學家,讓兩頭海豚學會了25個單詞。新近,太平洋海洋基金會的歐文斯博士等4位科學家,對兩頭海豚進行訓練,花了3年時間,教會它們700個英文詞彙。不過有些科學家認為,不能把動物的「語言」或「方言」描繪得太離奇。

不過海豚確實具有與眾不同的智力。它的大腦體積、質量也是動物界中數一數二的。目前,科學家對動物的智力有兩種不同的見解:一種認為黑猩猩是一切動物中最進化、最能乾的;另一種卻認為海豚的智力和學習能力與猿差不多,甚至還要高一些。因而有人稱海豚為「海中智臾」。

為了證實海豚有學習能力,早在1959年,一位名叫利利的人就對一頭海豚做過試驗。他把電極插入海豚的快感中樞和痛感中樞,當電流通過電極刺激海豚的快感中樞神經或者痛感中樞神經時,會產生快感或痛感。然後訓練海豚觸及其頭上的金屬小片,控制電流的通斷。如果電極插在海豚的痛感中樞,海豚只要訓練20次就會選擇切斷電源的金屬小片,使痛感消失。而換作猴子的話,則需要數百次訓練才能學會控制開關。這說明在某些方面海豚是有更強的學習能力。

海豚是人類的朋友,它們十分樂意與人交往親近。澳大利亞蒙凱米海灘的海豚們已經與人類建立了友誼,給人們帶來了莫大的歡樂和驚奇。也許將來有更多的海豚,在更多的地方與人類建立聯系,這種願望並不是什麼幻想:隨著人們對海豚研究的深入,我們會揭開更多的關於海豚的秘密,那時我們與海豚交往會更加容易,更加親密,更加友好!

提起海豚,人們都聽說它擁有超常的智慧和能力。在水族館里,海豚能夠按照訓練師的指示,表演各種美妙的跳躍動作,似乎能了解人類所傳遞的信息,並採取行動,人們不禁驚嘆這美麗的海洋動物如此地聰明。那麼,海豚的智慧和能力究竟高到什麼程度?它們和人類之間的相互溝通有沒有日益增進的可能?這里從海豚腦部的構造及生態特性入手,對它的智慧進行一番探討。

海豚智商難以測定

海豚能做出各種難度較高的雜技動作,顯然是一種相當聰明的海中動物。但是海豚實際上的智力情況如何呢?心理學上,「智力」一詞大致包含三種意義:一是對於各種不同狀況的適應能力;二是由過往經驗獲取教訓的學習能力;三是利用語言或符號等象徵性事物從事「抽象思考的能力」。

根據觀察野生海豚的行為。以及海豚表演雜技時與人類溝通的情形推測,海豚的適應及學習能力都很強;但目前尚無法證明海豚運用語言或符號進行抽象式的思考。不過即使沒有科學上的確鑿證據,也不能就此認為海豚沒有抽象思考能力。

倘若海豚真的具有抽象思考能力,那麼它究竟是如何運用這種能力?而其程度又是如何?這些都是饒有興趣的問題。但現在,想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並不容易,因為即使是人類所擁有的智慧,也還有許多未知之處。

雖然海豚與人一樣都屬於哺乳動物,但因生活的環境不同,相互接觸的機會不多,故人類對海豚潛在能力的了解是很有限的。那麼,人類究竟是採用何種方法來研究並探索海豚的智能呢?目前,大多數都採用下列兩種方法:一是根據海豚解剖學上的特徵,來推算海豚的潛在能力;二是實際觀察野生海豚的行為,並從行為目的與功能方面著手,推測其智慧的高低。

腦部發達不遜於靈長類

從解剖學的角度來看,海豚的腦部非常發達,不但大而且重。海豚大腦半球上的腦溝縱橫交錯,形成復雜的皺褶,大腦皮質每單位體積的細胞和神經細胞的數目非常多,神經的分布也相當復雜。例如,大西洋瓶鼻海豚的體重250千克,而腦部重量約為1500克(這個值和成年男性的腦重1400克相近)腦重和體重的比值約為0.6,這個值雖然遠低於人類的1.93,但卻超過大猩猩或猴類等靈長類。

至於海豚大腦半球上由腦溝所形成的皺褶,根據研究顯示,大西洋瓶鼻海豚的皺褶甚至比人類還多,而且更為復雜,它們的大腦皮質表面積為2500平方厘米,是人類的1.5倍.海豚腦部神經細胞有密度與人類或黑猩猩的幾乎沒有差別。換句話說,海豚腦部神經細胞的數目,比人類或黑猩猩的還要多。因此,無論是從腦重量和體重的比,或是從大腦皮質的皺褶數目來看,大西洋瓶鼻海豚腦部的記憶容量,或是信息處理能力,均與靈長類不相上下。

嘗試了解海豚的語言

由於海豚大腦的記憶容量和信息處理能力與靈長類動物不相上下,如果人類能與海豚相互溝通,就應該獲得許多有關海洋動物的寶貴資料,並學習到不同的表達和思維模式。與海豚一起潛水就會發現,海豚是相當「聒噪」的動物。根據錄音調查記錄顯示,海豚使用頻率在200-350千赫以上的超聲波的喊叫聲進行「迴音定位」,而人類的聽覺范圍介於16-20千赫之間,人類無法聽到海豚回聲定位所發出的超聲波。因此,我們在水中聽到的海豚叫聲,可能是海豚同類間互通消息所使用的部分低頻聲音。

人類要與海豚溝通,先決條件是要了解海豚的語言,這樣就必須分析海豚發出的聲音與行為的關聯性。事實上只要有適當的錄音設備就可能進行海豚聲音分析。然而,聲音與行為之間的並聯卻不容易掌握,目前人們還無法確切了解海豚發出的各種聲音所包含的含義。

為使人類與海豚溝通,第二種方法是讓海豚學習人類的語言,20多年前,美國海洋大學的專家們就是採用這種方式開發海豚的智能。目前海豚在專家的訓練下,已經能從訓練人員的手勢中,學習並了解單字與復合語句的意義並能作出適當的反應,但尚無法達到能與人自由交換信息的境界。

不論是研究海豚聲音與行為的關聯性,還是教導海豚學習人類的語言,以目前的進展來說,距離人類與海豚互相了解、互相溝通的最終目標都還相當的遙遠。

海豚的睡覺方式

海豚似乎永遠不眠不休地四處游動。海豚是哺乳類動物,原先棲息陸地,後來又回到水中生活,用肺呼吸。若它們在水中持續睡覺,海豚將因無法呼吸而死。難道它們真的不用睡覺?若會睡覺,它們是睡在陸地,還是睡在海中呢?

其實若我們能夠細心觀察海豚一段時間,便會發現它們在游泳時,有時會閉上其中的一隻眼睛。經調查它們的腦電波得知,它們某一邊的腦部會呈睡眠狀態。即是,它們雖然持續游泳,但左右兩邊的腦部卻在輪流休息。

若我們能夠像海豚一樣,一邊睡覺一邊工作,左右腦互相交替休息,一心便可以二用,搭車時睡覺便不怕坐過站了。

海豚護幼奮不顧身

母海豚如果不幸小產,為了讓沒有行動能力的小海豚呼吸,它會拚命地用自己的吻部把小海豚推向水面,並不斷地重復這些動作,甚至停止覓食達兩天之久。

據水族館的人士說,一旦小海豚死去,母海豚會奮不顧身地設法讓小海豚復生,但如果持續的時間太久情形嚴重時,連母海豚也可以因衰竭而死亡。所以,必須盡快將小海豚的屍體打撈起來,也許這樣做會避免母豚過分傷心,使其恢復體力。不過,工作人員要清除死亡的小海豚並非易事,母海豚會護著小海豚避開船隻,與工作人員展開耐力比賽。

母海豚是否知道小海豚已經死亡?還是因為覺得小海豚可憐,而拚命想把小海豚推向水面?抑或只是出於一種動物的本能?也許海豚確具有某些人類所無法了解的理性,詳細情況目前尚不清楚。

海豚救援遇難同類

古代希臘曾經流傳著海豚搭救溺水者的故事:有一次希臘著名的抒情詩人和音樂家阿萊昂參加由一位義大利富商舉辦的音樂大賽,結果贏得了巨額獎金。他攜帶這筆財富乘船返回希臘科林斯,不料途中卻引起船員們眼紅,欲將他殺害。他臨死之前要求再能演奏一曲,美妙的音樂引來了一大群海豚,阿萊昂縱身跳人海中,海豚將他負在身上,游至安全的地方,阿萊昂因此脫險。這個故事說明,在古代人類與海豚之間的關系相當良好。那麼海豚與海豚同類之間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1994年6月,研究人員在太平洋進行海豚生態調查時,曾觀察到一條不幸被魚叉擊中而呈昏迷狀態的海豚,在其附近,游來另一條海豚,並不斷地把受傷的同類推向水面,它發出的聲音,彷彿在喚醒處於昏迷狀態的受傷海豚。

海豚能識別敵友

研究人員在調查野生海豚時發現,通常一開始海豚都不願意靠近人,似乎意識到陌生物體的存在。但當察覺人類並無敵意後,海豚的戒備之心逐漸下降,甚至可近到伸手可及的距離,它們會一邊搖動頭部,一邊觀察人。只要其中的一條不經意地逐漸靠近人,其他的海豚也會慢慢地游過來。

義大利南部夏科灣附近,每天都有十多條大西洋瓶鼻海豚游向海灘。這些海豚對人類的騷擾似乎並不介意,而且已習慣人類用手給它們的食物和魚餌。因此,即使是野生海豚,若有適當的機會,也會與人類和睦相處。

然而,人類只有擺脫「萬物之靈」的成見,置身於海豚的世界。才能發現與海豚的其他溝通方式。

天才領航員傑克

在紐西蘭首都惠靈頓,有一座造型別致的海豚紀念碑,上書「天才領航員傑克」。

一八七一年的某一天,帆船「布里尼爾號」行經紐西蘭科克海峽,因天氣突變,困於「死亡之峽」整整一天,眼看就要遭受滅頂之災,絕望中的船長無力地在胸前劃著十字。突然,他眼睛一亮,一條銀灰色的大海豚從驚濤中躍起,並不時回首盼望,彷彿在說:「請放心,朋友,我知道怎樣沖出迷途,擺脫死神。」船長像在夜航中看見燈塔,想也不想就下令緊隨海豚前進。大海豚七拐八轉,終於把「布里尼爾號」領出了恐怖之地。

從此,奇跡出現了。這只銀灰色的海豚始終徘徊在海峽附近,年復一年地為過往船隻領航。每逢有船來到,它總是躍出水面,搖搖尾鰭表示歡迎,然厚繞暗礁、躲湍流,使船隻擺脫危難,船員們親切地稱它為「傑克」。

一九一二年,傑克結束了四十年如一日的義務領航員生涯,悄然逝去。當地人懷著依戀之情,潛水員找到它的遺體,並在上覆蓋這國旗,隨後為它舉行了葬禮,以後又為它精雕了銅像。

海豚捕食講究分工

海豚在捕食過程中是以群體進行活動的,不僅如此,na-ture網站報道,最近一項對佛羅里達海岸的研究表明,每一隻海豚在捕食中還有各自的明確分工。

合作進行捕獵在很多動物集體中都已經被發現,比如黑猩猩。

但是每個個體在群體中都有自己特定的工作,就如同一個足球隊中,每個隊員都有自己的分工,這種現象在動物群體中是很少見的。

美國研究者觀察了兩組海豚,一組由三隻組成,另外一組有2到6個成員。研究者通過在在它們的鰭上做記號確定每一隻海豚,並觀察了它們60次的捕獵活動。

結果發現,在集體捕獵過程中,這兩組海豚中總有固定的一隻在充當「司機」的角色,其它海豚則是「障礙物」的功能,「司機」海豚會將四周的小魚趕向障礙海豚所形成的包圍圈裡。

這種捕獵中的個體分工過去只在非洲母獅中發現過。一隻母獅守候在整個捕獵現場的中心,而其它母獅們在側面將獵物從四周圍向中間。

對於此次發現的海豚群體中的特殊分工,研究者說,目前還不能確定的是,這種特殊的捕獵方式是否在所有海豚中都具有,或者是否海豚只在某一特定地區才具有。

海豚為什麼游得快?

好的體形是游得快的前提條件。但即使有了最好的體形,在大自然里,要想成為游泳健將,還有許多細節需要完善。動物在水中游動時,一般總會造成一些小小的漩渦。這些小漩渦影響了動物的游速。海豚和鯊魚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各有不同。海豚身體上,滑溜溜的皮膚並不是緊綳綳的.而是富有彈性的。在游動時,海豚收縮皮膚,使上面形成很多小坑,把水存進來,這樣,在身體的周圍就形成了一層「水罩」。當海豚快速游動時,「水罩」包住了它的身體,和它的身體同時移動。藉助這個水的保護層,海豚游動時幾乎沒有磨擦力,也不造成漩渦。

海豚救人歷史悠久

1949年,美國佛羅里達州一位律師的妻子在《自然史》雜志上披露了自己在海上被淹獲救的奇特經歷:她在一個海濱浴場游泳時,突然陷入了一個水下暗流中,一排排洶涌的海浪向她襲來。就在她即將昏迷的一剎那,一條海豚飛快地游來,用它那尖尖的喙部猛地推了她一下,接著又是幾下,一直到她被推到淺水中為止。這位女子清醒過來後舉目四望,想看看是誰救了自己。然而海灘上空無一人,只有一隻海豚在離岸不遠的水中嬉戲。近年來,類似的報道越來越多,這表明海豚救人絕不是人們臆造出來的。

海豚不但會把溺水者推到岸邊,而且在遇上鯊魚吃人時,它們也會見義勇為,挺身相救。1959年夏天,「里奧·阿泰羅」號客輪在加勒比海因爆炸失事,許多乘客都在洶涌的海水中掙扎。不料禍不單行,大群鯊魚雲集周圍,眼看眾人就要葬身魚腹了。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成群的海豚猶如「天兵神將」突然出現,向貪婪的鯊魚猛撲過去,趕走了那些海中惡魔,使遇難的乘客轉危為安。

救助弱者出於本能

海豚始終是一種救苦救難的動物。人類在水中發生危難時,往往會得到它的幫助。海豚也因此得到了一個「海上救生員」的美名,許多國家都頒布了保護海豚的法規。那麼海豚為什麼要救人呢?在人們對海豚沒有充分認識之前,總以為它是神派來保護人類的。由於科學的進步,對海豚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其神秘面紗逐漸被揭開。

動物學家發現,海豚營救的對象不只限於人。它們會搭救體弱有病的同伴。

1959年,美國動物學家德·希別納勒等人在海中航行時,看到兩條海豚游向一條被炸葯炸傷的海豚,努力搭救著自己的同伴。海豚也會救援新生的小海豚,有時候這種舉動顯得十分盲目。在一個海洋公園里,有一條小海豚一生下來就死掉了,但它仍然不斷地被海豚媽媽推出水面。其實,凡是在水中不積極運動的物體,幾乎都會引起海豚的注意和極大的熱忱,成為它們的「救援」對象。有人曾做過許多試驗,結果表明,海豚對於面前漂過的任何物體,不論是死海龜、舊氣墊,還是救生圈、厚木板,都會做同樣的事情。1955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海洋水族館里,有一條海豚為搭救它的宿敵——一條長1.5米的年幼虎鯊,竟然連續8天把它托出水面,結果這條倒霉的小鯊魚終於因此而喪了命。

據此,海洋動物學家認為,海豚救人的美德,來源於海豚對其子女的「照料天性」。原來,海豚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動物,它們在游泳時可以潛入水裡,但每隔一段時間就得把頭露出海面呼吸,否則就會窒息而死。因此對剛剛出生的小海豚來說,最重要的事就是盡快到達水面,但若遇到意外的時候,便會發生海豚母親的照料行為。她用喙輕輕地把小海豚托起來,或用牙齒叼住小海豚的胸鰭使其露出水面直到小海豚能夠自己呼吸為止。這種照料行為是海豚及所有鯨類的本能行為。這種本能是在長時間自然選擇的過程中形成的,對於保護同類、延續種族是十分必要的。由於這種行為是不問對象的,一旦海豚遇上溺水者,誤認為這是一個漂浮的物體,也會產生同樣的推逐反應,從而使人得救。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巧合,海豚的固有行為與激動人心的「救人」現象正好不謀而合。

海中智者人類朋友

有的科學家覺得,把海豚的救苦救難行為歸結為動物的一種本能,未免是將事情簡單化了,其根源是對動物的智慧過於低估。海洋學家認為,海豚與人類一樣也有學習能力,甚至比黑猩猩還略勝一籌,有海中「智叟」之稱。研究表明,不論是絕對腦重量還是相對腦重量,海豚都遠遠超過了黑猩猩,而學習能力與智力發達密切相關。有人認為,海豚的大腦容量比黑猩猩還要大,顯然是一種高智商的動物,是一種具有思維能力的動物,它的救人「壯舉」完全是一種自覺的行為。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海豚都是將人推向岸邊,而沒有推向大海。20世紀初,茅利塔尼亞瀕臨大西洋的地方有一個貧困的漁村艾爾瑪哈拉,大西洋上的海豚似乎知道人們在受飢饉煎熬之苦,常常從公海上把大量的魚群趕進港灣,協助漁民撒網捕魚。此外,類似海豚助人捕魚的奇聞在澳大利亞、緬甸、南美也有報道。

海豚對人類這樣一心一意,到底是為了什麼呢?在鯊魚面前,海豚是瘋狂的擊殺之神,攻擊人類可謂易如反掌,但卻從來沒有海豚傷人的記錄。最令人無法理解的是,即使當人們殺死一條海豚的時候,其他在場的海豚也只是一旁靜觀,絕不以牙還牙。對於協作精神很強的海豚,這樣的表現實在令動物學家深感困惑。

海豚也有「名字」

據俄羅斯新聞網5月24日報道,美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的科學家們日前得出結論稱,每一隻處於群居狀態的海豚都擁有自己的名字,並且,同一族群的海豚之間還能夠分辨出對方「姓甚名誰」。

科學家們將研究的地點選在了佛羅里達海岸。研究過程中,專家們記錄下了群居海豚發出的聲音並對它們進行了分析。之後,他們從中分離出了所有能夠表明某一具體海豚身份的聲音信號,只保留了這些聲音的頻率特種。

據悉,通過與人發出的聲音進行比較,研究人員從海豚發出的聲響中分離出了重音和其他一些與「交談」有關的特點。試驗期間,研究人員將同一族群的海豚分為了兩組並提取了其中一組發出的聲音。之後,通過向另外一組海豚播放這些聲音,人們驚奇的發現,它們居然對自己「親屬」的聲音做出了積極的反應。

參與此項研究的科學家文森特·雅尼克表示:「我們在枯水期錄制了一些海豚的鳴叫聲並將其輸入了電腦,以便人工合成出類似的聲音。之後,我們向海豚播放了這些錄音以觀察它們的反應。結果顯示,海豚完全能夠分辨出這些聲音具體是誰發出的。」

科學家們基於這些觀察結果得出結論稱,海豚不但擁有自己的名字而且還能夠根據這些名字區分同伴,而並不是單純地依賴於聲音。雅尼克指出:「現在我們已經清楚,海豚其實和我們一樣,也擁有自己的名字。」

科學家們認為,這種識別身份的方式對海豚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在水下聲音很容易失真,只能通過較為復雜的聲音組合來識別同伴。

據悉,參與試驗的14隻海豚中有9隻都對自己親屬的「名字」做出了反應。不過,科學家們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麼另外5隻海豚未做出任何相應的動作。或許,它們並不願意看到自己的「親戚」。

雅尼克表示,這項發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它表明,海豚也擁有某些與我們人類類似的行為能力。

海豚的生存行為

在野外, 海豚會用吻部的牙齒捕捉獵物, 它們有九十至一百隻牙齒,但它們不會咀嚼, 而是把整條魚吞下海豚和鯨一樣均是用頭頂的氣孔呼吸, 它們會游出水面呼氣, 在再次潛入水中前, 深深的吸一口氣它們的肺部是特別構造的, 可迅速減壓, 使它們可以潛至水深30多米的地方海豚是用尾鰭上下拍動水面而游動的, 一雙前鰭是幫助它們改變游動的方向, 背鰭幫助它們穩定身體~ 而海豚的流線型身體, 可減低它們在水中的阻力, 令它們可以維持每小時30公里的游泳速度。

海豚最喜歡吃魚及魷魚, 每天會吃的份量約是體重的百分之四至八;它們約重二百公斤, 所以每天進食約十五公斤的食物。在海洋公園生活的海豚所吃的食物主要是從美國冰鮮入口的橫澤魚、鮫魚、沙甸魚、魷魚和多春魚, 因為外國的貨源比較充足及穩定, 而且食物受污染的機會較少。

海豚沒有規定的睡眠時間,它們可能在白天,又或是在晚上睡覺。它們睡覺時,通常會浮近水面,而且只會休息其中一邊的腦,而另一邊則繼續運作,因為在海洋中,若它們處於熟睡狀態便會很容易受到敵人的侵襲,而不能逃脫。

海豚是利用高頻率波聯絡同伴,它們可發出32種音,每隻海豚都有屬於自己的特別叫聲,用來辨出身份。

海豚屬於鯨目齒鯨亞目。凡是鯨類都具體聲納系統,其中以海豚最精密,能利用聲波分毫不差地測出附近物體的形狀‧材料‧位置,全部過程只需2秒鍾。

海豚雖然活在大海中,身體所需的水分卻不是來自海水,而是完全仰賴所吃的魚體內的水分。它們只要超過3天不吃魚,便會失水而死。由於海豚在海里吃慣了活魚,被人飼養時海吃不慣死魚!

海豚常成群在海上跳越這是海豚的一種點名式,表示「出發了」和「回家」兩種信號;而且如果它們保持一定速度和規律跳躍前進,還可以減少水的阻力!

如果我們試著在水中張開眼睛,看得到的東西並不多;但相反的,只要具備一對特殊的耳朵,在海里卻能聽得很清楚。海豚和它的近親鯨類一樣,一天到晚不停的發出怪聲,聲音可以傳達好幾公里遠,這就是海豚的語言。雖然很復雜,但卻能達到很好的溝通效果,藉此方法它們可以告知同伴或發出求就的訊號;而且也靠這種聲納系統獵捕食物,如愉魚類‧烏賊等...。但有時因碰到沙灘,超音波誤導,而被困在海灘上,導致生命危險。

海上小霸王---殺人鯨

全世界約有60種的海豚,幾乎遍布各海洋。殺人鯨(虎鯨)是海豚的一種,它們的性情十分凶暴,據說有一隻殺人鯨一次吃掉13隻海豚、15隻海豹。但它們的智商很高,從小飼養的話,可訓練水上世界的動物明星!

C. 時尚天河有什麼好玩的

01梵高星空藝術館

人均:39元

地址:時尚天河中區中一街-藝展中心

絢麗的色彩,奇幻的世界,讓後世粉絲對他的內心世界無比好奇,《星空夜》、《向日葵》堪稱夢幻無比,而你有沒有想過,你也有機會置身畫中世界?步入梵高星空藝術館,場館內隨處可見的3D搞怪場景,讓人隨時能穿越進入畫中,成為一代大師的極致畫作中的主人公。簡單的一個pose,隨手就能拍出夢幻大片,每一張照片都美!到!炸!裂!


02蜜你蜂昆蟲博物館

人均:39元

地址:時尚天河中區中一街070A號

想在走走逛逛中漲知識?那你一定不要錯過蜜你蜂昆蟲博物館!作為廣州市內首家昆蟲主題博物館,這里匯集了五大洲、超千種、近十萬只生物。可以說是把森林裡罕見的爬蟲類動物帶到了廣州,讓大人和小朋友都能零距離接觸來自大自然的生物。博物館是由華南農業大學團隊創辦,設置了十多個互動展區,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昆蟲生活場景。單是蜥蜴就有幾十種,澳洲傘蜥、蘇丹盾甲蜥、麗紋攀蜥、麻蜥……科普起來估計三天三夜都講不完,大家可以邊逛邊看介紹~

03弓夫射箭館

人均:45元

地址:時尚天河中二街負二層F6

展現你能文能武的機會來了,到弓夫射箭館,你就能成為這條街最帥的小仙女。

館內設有10米箭道和18米箭道兩種,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館內格調高雅,設備精良,有反曲弓為主(新手首選),另外還有美式獵弓、傳統弓和復合弓。別看這邊弓箭看起來簡簡單單,據店裡的小姐姐說,一把弓箭的價值在3000~15000大洋不等,可以感受下這金錢的重量~

就算你是初學者,也不需要擔心,弓夫射箭館有專業的射箭隊隊員駐場,提供一對一專業指導,手把手帶你get射箭秘籍。

ps:做個小小的安利,贊乎小程序上可以看各種遊玩攻略,在微信上搜索【贊乎】即可獲取,看很多吃喝玩樂購攻略,搶更多超值優惠券,沖鴨~~~

D. 蜥蜴的資料

澤巨蜥基本上就是生活於沼澤地區,特別是紅樹林區的大型巨蜥.體長可以長達兩公尺以上,十分龐大.但是由於不挑食的習性,使得它們可以棲息在大型動物無法生存的沼澤區域.澤巨蜥可以吃下任何可以吞下的肉食如魚蝦,螃蟹,鳥類,蛋類,蜥蜴,老鼠,蛙類,蛇類,甚至是死屍或垃圾等.這種來者不拒的個性也賦予它們過人的生存能力.在人工飼養下,適應良好.印尼繁殖場每年出售數以千計的澤巨蜥至國內外寵物市場或是皮革市場,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種經濟動物.

澤巨蜥是所有巨蜥中最為溫馴的一種 ,屬於半水棲日行性蜥蜴,幼體的體色也十分出色,但長成之後體色則趨於黯淡,不過個別體色還是有差異存在.飼養環境與尼羅巨蜥相似,對水的需求很高,食物可以 喂一般蟋蟀,麵包蟲,小鼠,雞蛋等,幼體成長快速,所以鈣粉和維他命的補充也很重要最好每周供應一次.

雄性體型同樣大於雌性 ,雄性在100-130公分以上就屬於成體,雌性則為50-120公分.雌蜥在交配後4-6周就會產下6-25顆軟殼蛋於事先挖好的洞穴中,再掩埋好.經過2.5-3.5個月就可以孵化,幼蜥大約兩年後成年,壽命與一般巨蜥相同大約是十五年.
學 名 Varanus salvator

原 產 地 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國

棲息環境 沼澤或紅樹林區

體 長 全長100-200公分

適 溫 攝氏25-30度

學 名 Iguana iguana

原 產 地 中南美洲墨西哥至巴拉圭等國

棲息環境 熱帶雨林區

體 長 全長70-160公分

適 溫 攝氏25-30度

鬣蜥 ,由字面上看得出來就是指有棘鬣的蜥蜴,種類不多,其中最有名氣的自然要屬加拉巴哥群島的海鬣蜥和陸鬣蜥.但如以寵物蜥蜴來說,綠鬣蜥可就算是最受歡迎的蜥蜴之王了,它也是體型最大的鬣蜥種類,是最被廣泛飼養的代表性寵物蜥蜴.中國自從2001年底開放人工繁殖個體進口後.身價由數千元急跌至數百元一隻,對於喜愛大型蜥蜴的人來說這不啻是一大福音.

綠鬣蜥是日型性的樹棲型蜥蜴 ,屬於雜食性,幼年期較能接受蟋蟀,麵包蟲,雞蛋等動物性食物,成年後會轉變為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可以菜葉,水果餵食.在野外,綠鬣蜥主要是棲息於鄰近溪流的森林樹冠層,所以在飼養環境上,水盆是不可缺少的設備.外皮十分堅韌,不易受傷,但必須注意保溫燈具的距離,經常發生燙傷的意外.超長的尾巴在危急時也會自行斷落以自保,所以再把玩時要小心尾巴,不過段落的尾巴會再生,所以不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由於寵物市場需求量很大,所以在美國佛州和南美洲各國都有大規模的專業養殖場大量生產上市.可以說是產量最大的蜥蜴.

雄性綠鬣蜥後腿部有股孔 ,頸部的肉垂遠大於雌性,耳孔下方還有著一個特大的圓形鱗片也是遠大於雌性.交配是在樹上進行,懷孕的雌蜥會將卵產餘地上挖出的洞穴中,掩蓋覆土後就不會再理會卵窩,因此孵化的幼蜥

從小就得自力更生 .不過雌蜥有時會多掘幾個洞穴以擾亂掠食者的注意.綠鬣蜥產卵數量很大,經常一窩可以產下30-50顆卵,大經過75-90天可以孵化.初生幼蜥需要兩年的時間才能成年.如果飼養正確,綠鬣蜥可以活上十年以上.

學 名 Cordylus cataphractus

原 產 地 南非

棲息環境 沙漠岩石區

體 長 全長15-20公分

適 溫 攝氏21-29度

犰狳蜥因為避敵方式酷似哺乳類中的犰狳而得名 .屬於日行性的小型蜥蜴.通常以家庭為單位聚集在多岩沙漠區域的岩堆間棲息.遇到掠食者便快速沖進石縫中躲藏.躲避不及的犰狳蜥就會將尾巴含在口中,將身體捲成一個帶刺的圓球以保護脆弱的腹部,這種自保措施與犰狳一模一樣.在哺乳類和爬蟲類中都有避敵方式如此神似的動物,確實是 自然界少見的巧合.

犰狳蜥十分溫馴 ,也很好養,可以很快適應人工環境,但是比一般蜥蜴要膽小一點,在沒有完全適應以前最好不要抓它把玩.在食性上是以一般昆蟲及無脊椎動物為主,可以餵食蟋蟀和麵包蟲,幼體特別喜歡吃白蟻.如果找得到的話,白蟻是最營養的食物.成體也可以餵食乳屬.飼養環境以砂為底材,堆置一些岩塊供它們攀爬和躲藏,水盆要大一點因為它們喜歡泡水,要有UVB加溫燈供它們曝曬.

在雌雄辨別上 ,犰狳蜥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因為價格不高,可以3-5隻群養讓它們自然配對,雄性通常頭部較大花紋較鮮明,股孔也比較明顯,不過准確性較其它蜥蜴低.雌性每次可以直接生下一隻幼體,一年只生一次,是典型的胎生蜥蜴,初生幼體包覆在一層透明薄膜中,約三年可以成熟繁殖.每次的幼體都可以與父母共同生活,不會有被吃的危險,因為犰狳蜥是群居性動物,但是以家庭成員為群聚對象,如果是外來的陌生個體便有遭受攻擊的危險.

經過人工飼養的犰狳蜥會逐漸失去捲曲成球的自衛本能 .市面上所見的個體絕大多數是野生個體,因為人工繁殖數量太低沒有經濟價值,除此之外,犰狳蜥是只飼養樂趣很高的蜥蜴.甚至適合初學的新手飼養.

學 名 Tiliqua scincoides

原 產 地 澳洲與新幾內亞各島

棲息環境 乾燥草原及森林區

體 長 全長45-60公分

適 溫 攝氏22-28度

藍舌蜥的外型不但少了一般蜥蜴類的猙獰 ,反而還多了一份滑稽,加上那特殊的藍色大舌頭,自然也吸引 了不少愛好者.藍舌蜥在澳洲共有六個亞種分布,最常見的亞種就是俗稱東部藍舌蜥或是斜紋藍舌蜥的Tiliqua s. scincoides,主要分布在澳洲,少部份分布在印尼和新幾內亞等地.族群和數量都很多,可以算是澳洲 最普遍的蜥蜴,經常在住家後院出沒.藍舌蜥很活潑也很容易馴養,只要常接觸,很快就會失去警戒心而變得很溫馴,是很適合初學者當寵物的蜥蜴.如果飼養得當,通常都能活上20年以上.類似的亞種是Tiliqua s. intermedia 稱為北部藍舌蜥,外型與東部種十分相似,主要以眼後的黑斑來區分.

由於四肢短小 ,藍舌蜥不善攀爬,所以需要較大的地面空間,四尺的飼養箱可以養一對成體比較足夠,底材以無菌土比較適合,可以供它們挖掘巢穴.溫度日間保持攝氏28度左右,夜間保持23度左右最適合.加溫燈是必須的,燈下溫度保持在攝氏33度左右.它們是會喝水的蜥蜴,所以需要放置水盆提供飲水.藍舌蜥屬於雜食性,一般蔬果和蟋蟀,麵包蟲等活餌都能接受,而且食量頗大,每周都需要定期補充鈣質.與一般蜥蜴比較不同的是藍舌蜥能夠吃死的昆蟲或小老鼠,不需要活餌.

雌雄的判別很容易 ,雄性的頭部比雌性來得寬大許多.藍舌蜥是胎生的蜥蜴,經過冬天的低溫刺激後,在初 春時會進行交配,在飼養箱中設置生產箱,箱內鋪上略濕潤的報紙或干水草,在交配後3-5個月,雌蜥會產下10-15隻左右的幼蜥,幼蜥的飼養並不困難,只要餵食與成蜥相同的食物即可,只是食物的體積必須要小一點.三年左右可以成年,這時就會成為石龍子科中最大的一個種類.

學 名 Dracaena guianensis

原 產 地 南美巴西,厄瓜多,秘魯,蓋亞那

棲息環境 河流沼澤地帶.

體 長 頭尾120-150公分.

適 溫 攝氏20-26度.

南美鱷蜥 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陌生的蜥蜴 .雖然在南美洲分布很廣,野生族群也還不少,不過由於受到嚴格的保護,因此在寵物市場上仍然難以得見,就算是在歐美日市場上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珍稀品種.

南美鱷蜥不論是在外型或是習性上都可以說是巨蜥和鱷魚的混合體 ,成蜥可以長到一公尺以上,擁有巨蜥的體型和開叉的舌頭,卻又擁有鱷魚的鱗甲和水性.它們屬於日行性的半水棲的蜥蜴,但是爬樹的功夫也很好,平日除了在水中活動之外,就喜歡在濱水的樹枝上曬太陽,一有風吹草動就立刻遁入水中逃逸.因此基本飼養環境最好布置類似飼養水龍的環境,以水為主,陸地面積可以盡量縮小,多設置枯枝幹供攀爬.

大多數的人都知道南美鱷蜥以蝸牛為主食 ,但是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經驗,也不知道那種蝸牛才適合餵食,原產地的信息也只有不完整的片段,所以幾乎所有的飼主都以飼養巨蜥的方式來飼養它們,餵食小鼠和蛙類,雖然也能夠成功飼養,但是卻與它們實際的需求相差甚遠.

事實上 ,南美鱷蜥是完全以水生蘋果螺科(Ampullariidae)的螺類為主食 的.這個秘訣在爬蟲市場上幾乎無人知曉,站長也是因為在尋找蘋果螺的資料時意外發現的.這些螺類體型碩大,普遍分布於南美洲各水系,主要有四個 大屬:

Asolene, Felipponea,Marisa 和 Pomacea.其中又以Pomacea屬為南美鱷蜥最主要的食物.

說到 Pomacea屬的螺類,它們可算是惡名昭彰,台灣也 在很多年前由農業單位自南美洲大量引進養殖做為食用螺,卻因為風味不佳而又大量棄養,如今已經成為台灣水生植物最大的禍害,它的名字就叫福壽螺(Pomacea canaliculata).有很多不同的體色.目前水族市場上仍然常可見到金黃色的黃金螺,它正是福壽螺的分身.南美鱷蜥經過百萬年的演化而發展出強有力的上下顎和粗短而平整的牙齒,正是用來咬碎螺貝類的最佳工具.它們的牙齒並不適合用來捕食其它活體食物.如果在台灣飼養南美鱷蜥,食物的來源倒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在雌雄的辨別上並不困難 ,雄性的臉部橘紅色澤較深而全面,雌性色澤較淺且范圍較小.同時雄性在兩腿之間有較明顯的八字型兩道股孔,雌性就沒有.至於繁殖資料現在仍然所知不多,仍然有賴飼主自行摸索了.

學 名 Tribolonotus gracilis

原 產 地 新幾內亞及外圍島嶼

棲息環境 潮濕森林區

體 長 全長18-25公分

適 溫 攝氏16-27度

紅眼鱷蜥屬於中小型蜥蜴 ,眼睛周圍有一個橘紅色的大眼圈,由正面看起來好象兩個大紅眼睛,頗有威嚇掠食者的功用.當然這也是它們名字的由來.鱷蜥共有八個種類,紅眼鱷蜥可以算是最出色的一種,一般棲息於熱帶雨林中緯度比較高的山區森林瀕臨溪流的區域.屬於肉食性蜥蜴,以昆蟲和軟體甲殼類為主食,喜歡在水中活動.所以在飼養時需要注意這些要點.

飼養紅眼鱷蜥只需一尺半的缸子就足夠飼養一對 .布置1/3水區,2/3陸區,底材以無菌土混合樹皮碎片最為合適,可以保持較高的濕度.太乾燥的環境容易造成脫皮不順.因為它們夜行的傾向,所以不需要特別的照明,冬天最好在缸角裝置加溫墊以保持適當的溫度.鱷蜥腳爪尖銳善於爬樹,因此缸蓋要蓋緊.紅眼鱷蜥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們雌雄兩性都能發出唧唧的叫聲,音調尖細,雌性頻率較雄性低沉.

雄蜥體型略大於雌蜥 ,雄性後腳三個腳趾內側都有一排細小的肉墊,雌性則無,另外在肚臍的位置雄性會有一片特大的方形鱗片.紅眼鱷蜥生性溫和,但是雄性會為爭奪雌性而打鬥,所以不要把兩只雄蜥養在一起,兩只雌性養在一起也不適合,所以最好成對或多對飼養.產卵期多數在秋天,雌蜥每次只產一顆蛋,約60天左右可以孵化.孵化溫度最好不要超過攝氏29度,以27度最為理想.溫度與性別沒有關聯.幼蜥在第三年就可以達到成熟階段,只要注意濕度,紅眼鱷蜥應該可以活至少十年以上.算是比較容易飼養與繁殖的蜥蜴類.

學 名 Chlamydosaurus kingii

原 產 地 澳洲與新幾內亞

棲息環境 熱帶雨林區

體 長 全長60-90公分

適 溫 攝氏21-29度

傘蜥的外型和體色就和一般人觀念中的蜥蜴相差無幾 ,很少人知道其實傘蜥不但容易飼養,個性也十分溫馴而且活潑,是蜥蜴中少數最適合做為寵物的種類.而它們張開獨特頸傘的樣子更是令人百看不厭.這種中大型蜥蜴分布在澳洲和新幾內亞,市面上販賣的個體通常都是印尼的半野生個體.購買時最好買越年輕的個體越好,比較容易馴養.

傘蜥個性溫和 ,不太會攻擊他種蜥蜴,不過同種間還是會有爭斗,所以不適合混養體型相差太多的個體.體色由茶色到棕色到灰色甚至黑色都有,多半是區域性的變化.由於傘蜥屬於日行性樹棲型,因此飼養箱要以高度為主,底材可用樹皮碎屑,多放置枯枝幹供攀爬,UVB燈和水盆都是必須的設備.傘蜥食量很大,食物則以昆蟲為主,蟋蟀,麵包蟲,蟑螂,甚至小鼠都是不錯的食物,多數個體也會吃青菜,豆類和水果,魚肉,蝦肉和肉食蜥蜴飼料 等餌食,所以可以多試試它們的口味.傘蜥通常是在遭受威脅或驚嚇的情況下才會張開頸傘,因此一般馴養的傘蜥張傘的機會就會比較少見.要注意的是傘蜥的尾部是體長 的兩倍長,要注意不要被同伴咬斷.

在雌雄的判別上不是很容易 ,特別是在幼體階段,成體的雄性體型比雌性大很多,頭部和頸傘也比較大,泄殖腔下方也會有凸起,體色比較鮮明,個性反而比較溫和.傘蜥在一年左右就會繁殖,不過最好養到兩年以上再繁殖比較安全,以免雌性體 型過小造成卡蛋致死.在繁殖過程中讓它們經歷一段低溫乾燥的期間,可以促進交配行為.交配通常在地面進行,懷孕的雌性會直接在地面挖洞產卵,必須事先准備產卵的土堆.孵化溫度最好控制在27-29度之間,不要超過30度,否則有可能造成胚胎死亡.再正常的飼養狀態下,傘蜥的壽命是十五年.

學 名 Corytophanes cristatus

原 產 地 墨西哥至哥倫比亞北部

棲息環境 熱帶雨林區

體 長 全長30-40公分

適 溫 攝氏22-28度

Corytophanes屬共有三個成員: C. cristatus, C. hemandesii,和C. percarinatus.其中就是以被稱做海帆蜥 的C.cristatus 最常見於寵物市場.海帆蜥屬於鬣蜥科的一員,與綠鬣蜥,犀牛鬣蜥,刺尾鬣蜥,斐濟鬣蜥等同科.不但有一般鬣蜥所有的下巴肉垂和背脊上的鬣鱗外,其中最特別的就是頭上的冠.很像船帆而且可以隨意伸縮.這也是其它 鬣蜥所沒有的特徵.尾巴是體長的兩倍.海帆蜥也是典型的日行性樹棲蜥蜴.平日多在直立的樹幹上或是灌木叢中活動,距離地面的高度並不高.在所有鬣蜥科成員中,海帆蜥算是比較溫和文靜的一種.

飼養的方式類似雙冠蜥 ,只是海帆蜥比較不需要大量的水.食物以節肢動物,昆蟲,蜥蜴,小鼠,蚯蚓等為主,同時也需要添加維他命和鈣粉.飲水盆必須准備.最好還要每天噴水2-3次以保持較高的濕度.

雌雄辨別較容易 ,雌性的頭冠比較小,股孔也較不明顯.雌性每窩產下6-10顆蛋,大約60-75天可以孵化,不過海帆蜥的繁殖難度頗高,因此成功的繁殖記錄非常稀少,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學 名 Eumeces chinensis formosensis

原 產 地 台灣特有亞種

棲息環境 1000公尺以下山區及平地草叢

體 長 全長30-40公分

適 溫 攝氏22-35度

台灣的石龍子種類有十餘種之多 ,其中也不乏體色出眾的品種.中國石龍子可以算是比較普遍的種類.也是台灣本島的特有亞種,其它還有四個亞種分別分布在綠島,國內與東南亞地區.族群數量都不大,喜歡出沒於1000公尺以下的低地田野草叢或灌木叢,一般人並不容易見到.冬天有 鑽入土中冬眠的習性.

中國石龍子是日型性地棲型蜥蜴 ,一般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主食,.偶而也會攝取植物莖葉.個性溫和而膽小,對於人工環境的適應力頗高.以一般熱帶雨林地棲蜥蜴的環境來飼養就可以養得很好.對於一般蟋蟀,麵包蟲食餌接受度也很高.不過尾巴與守宮一樣容易自割,要避免抓取尾部.

雄性個體尾巴根部較粗大 ,耳後的紅斑面積較大較密.雌性每窩可產下15-20顆蛋.算是比較多產的蜥蜴

學 名 Basiliscus plumifrons

原 產 地 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馬,哥斯大黎加

棲息環境 熱帶雨林區

體 長 全長70-90公分

適 溫 攝氏24-35度

雙冠蜥是標準的熱帶雨林爬蟲 ,需要高溫多濕的環境,由於它們多棲息在瀕河的樹木上,因此環境的濕度非常高,可以達到75-100%. 在人工環境中飼養,濕度控制就成為最重要的關鍵.雙冠蜥共有四個亞種,最常見的就是棕雙冠蜥(Basiliscus basiliscus),其次是條紋雙冠蜥也叫紅雙冠蜥(Basiliscus vittatus)和西部雙冠蜥(Basiliscus galeritus),最後是綠雙冠蜥(Basiliscus plumifrons).嚴格來說,只有綠雙冠蜥頭冠分為兩片,是明符其實的雙冠蜥其它三種都是單片的.由頭冠的形狀就可以分辨各個亞種.當然,頭冠和背上的鰭都是只有雄性個體才有.西部雙冠蜥因為數量很少,市面上很難見到.人工繁殖的個體通常頭冠和鰭部都比野生的小,體色也比較黯淡一點.

雖然只要條件適合 ,雙冠蜥的飼養難度並不高,不過因為它們生性比較膽怯,容易受驚嚇,與飼

主的互動程度也比較低 ,所以並不適合喜歡把玩寵物的人飼養.雙冠蜥喜歡棲息河岸的樹木 西部雙冠蜥上,遇到威脅可以立刻跳進水中水遁,它們在地面上多以後肢奔跑,由於體重輕,後肢粗壯發達, 後腳掌不但特大,而且腳底有特殊的鱗片可以發揮滑水板的作用,使得雙冠蜥可以在水面上奔跑很長的距離,然後才沉入水中快速游離危險.所以在飼養環境上應該盡量符合這個特點.與水龍的飼養環境很類似.

雙冠蜥也是典型的日行性樹棲型蜥蜴 ,飼養缸以高度為主,設置枝乾和綠色盆栽,底部可以放置較大的水盆,底材可用樹皮屑或無菌土,UVB加溫燈也是必需的設備.由於雄性的領域性頗強,不能有兩只雄性共處一缸.在食性上屬於蟲食性,可以餵食蟋蟀,麵包蟲,小鼠,小魚.在野外雙冠蜥有時是會捕食魚類的.

成體在雌雄的辨別上並不困難 ,雄性體型較大,又擁有頭冠和背鰭尾鰭,不過在繁殖上難度比較高,最主要就是在於濕度的控制上,其它如日照時間和溫度也都要配合得當.像棕雙冠蜥就需要更高的濕度.將雄性和雌性分開飼養一段時間可以增加成功交配的機率.在成功交配後約4-6周,雌性會在地面掘洞產卵,每窩可產15-17顆軟殼蛋,每季可以產卵4-5次之多,可以算是多產蜥蜴.

孵化溫度應保持在攝氏 28-29 度 , 約 8-10 周可以孵化 , 孵化後的幼體最好留在孵蛋器中直到卵囊吸收後才移到個別飼養缸中 . 幼蜥在一年半到兩年之間可以成熟 , 不過雄性在六個月左右就會出現爭斗 , 最好分開飼養 . 幼蜥還有一種獨特的避敵絕技 , 就是裝死 , 這在其它蜥蜴並不多見 . 如果飼養得當 , 雙冠蜥可以活上 15-20 年之久 .

學 名 Pogona vitticeps

原 產 地 澳洲中部至東南部

棲息環境 半沙漠區或乾燥疏林區

體 長 全長40-60公分

適 溫 攝氏21-28度

鬃獅蜥在世界各地都是極受歡迎的寵物蜥蜴 ,普及性可以說與綠鬣蜥在伯仲之間.成蜥鼓起頭部棘刺那種威武的氣勢,確實吸引了許多人的眼光,體型上比綠鬣蜥小得多也是它們更適合居家飼養的主要原因.鬃獅蜥有許多亞種,體色因種類的不同而稍有變化,加上人為的培育,因此鬃獅蜥的體色變化越來越多樣化,由白色到紅色各種色澤都已經出現,目前美國也已經培養出全紅的種類,身價十分高昂.

食性上屬於雜食性 ,但比較偏愛肉食,舉凡蟋蟀,麵包蟲, 螞蟻等昆蟲都來者不拒,占日常食物量70%,當然也會吃點青菜水果和花朵,約佔30%.每次餵食量以10-15分鍾能吃完的量為准.幼蜥蜴一天喂2-3次,成蜥約每周餵食2-3次蟋蟀,但青菜須每天餵食一次.底材以細紗或細沙與無菌培養土的混合土最為適合,樹皮類或木屑類的底材都應該避免.飼養空間幼蜥只要兩尺缸就足夠,但一對成蜥就需要四尺缸才足夠.鬃獅蜥不太會喝水盆中的水,因此可以不需放置水盆,但需要每兩天噴灑一次水供它們飲用.如果飼養良好,鬃獅蜥可以活到十年以上.同類

間的打鬥 ,尤其是雄性間的爭斗有時很激烈,但一般不會造成傷害.

幼蜥階段的雌雄辨識十分困難 ,約一年左右就可以達到成熟的階段,雄蜥在繁殖期下巴會轉為黑色,但並不是絕對的,因此要分辨雌雄還是以尾部的差異來看比較准確.雌蜥會在地面上有遮蔽的處所掘洞產卵,每次可以產下10-25顆卵,孵化期大約是90天.由於鬃獅蜥擁有特殊的體溫控制機能,因此比其它蜥蜴更能承受較高或較低的氣溫,但冬天保溫的燈光設備仍然不能少.如果常常把玩鬃獅蜥,它會成為十分溫馴的好寵學 名 Physignathus cocincinus

原 產 地 中國,泰國,越南等地

棲息環境 濱河森林區

體 長 全長60-90公分

適 溫 攝氏24-31度

爬蟲市場上所見到的水龍主要有兩種 :中國水龍P. cocincinus和澳洲水龍P. lesueurii兩種,雖然同屬還有其它1-2種水龍,但是並未出現在市場上.以水龍而言,中國水龍受歡迎的程度高於澳洲水龍,或許是顏色較討喜的關系.基本上兩種水龍的分布地區不同,中國水龍分布在中國和中南半島,澳洲水龍則分布於澳洲東部,所以也被稱為東部水龍(Eastern Water dargon).但是習性和食性卻仍然十分類似.最大的不同在於承受溫度的范圍大為不同,澳洲水龍可以承受0度以下的低溫,但無法長期忍受28度以上的高溫,個性比較穩重,而中國水龍則對20度以下的低溫很敏感,高溫的承受力卻很好,個性上比較膽怯.因此以台灣來說,飼養中國水龍會比較適合.澳洲水龍比較容易因為過熱脫水而死.

飼養環境以保持濕度為主要原則 ,以熱帶雨林的模式布置,水龍都是日行性半水棲的爬蟲,底材可以樹皮屑混合無菌土鋪成,濕度保持80%以上,每天必須噴水2次以上才能保持高濕度,UVB也是必須的.另外不能或缺的當然就是一個大水盆,水龍很喜歡靜靜的坐在水中泡水.只要飼養箱夠大,水龍是可以多隻雄性共養的.在食性上一樣是以昆蟲為主,蟋蟀,麵包蟲和小魚都是不錯的主食,蔬菜水果也可以餵食,成體還可以餵食乳鼠.維他命和鈣粉必須定期添加.

雌雄的辨別在成體來說並不困難,雄性水龍的背上鬣棘發達,體型也比雌性大很多,股孔更加明顯,雄性澳洲水龍的胸部會出現鮮艷的橘色至紅色色澤,中國水龍則出現橘色到黃色色澤.雌性的斑紋一般都比較黯淡模糊.只要環境適合,水龍的繁殖並不困難,但是至少要兩歲或60公分以上的個體比較適合繁殖.通常水龍不用經歷低溫期也能將配產卵,但是給他們兩個月左右的20-23度低溫期和每周一次的餵食,日照時間降至10小時以下,兩個月之後當溫度恢復正常時,雄性便會展開求偶行為,交配之後約兩個月雌性會在地面挖洞產卵.通常每次產卵約10顆左右.將卵放入孵蛋器中保持28-30度,約55-70天可以孵化.幼體可以餵食螞蟻蟋蟀和小麵包蟲.只要環境合宜,水龍可以輕易活上10年以上.
學 名 Varanus komodoensis

原 產 地 印尼科摩多島及外圍島嶼

棲息環境 熱帶雨林區及乾燥草原區

體 長 全長200-300公分

適 溫 攝氏26-32度

大名鼎鼎的科摩多龍相信大家在Discovery頻道上應該都看過,這種地球上最大的蜥蜴才是真正的巨蜥,甚至是上股恐龍的現代版.體長可達三公尺.野外族群數量 現在只有大約2,500-5,000隻.其中雌性卻只有大約350隻.科摩多龍屬於CITES的一級保育類,台灣卻也有少量進口幼蜥.盡管成體體色朴實無華,但幼體可是體色特殊而華麗.幼體通常棲息在樹上直到一公尺左右才會回到地面上活動,這個樹棲期間大約是一年.這是躲避成年科摩多龍襲擊的 天生本能.

科摩多龍是最高層的掠食動物 ,在原生地沒有天敵,但是因為繁殖不易,所以仍然有滅絕的危險.它們主要是以伏擊的方式獵捕大型哺乳類動物如山羊,野豬,鹿甚至水牛為食.通常也會吃食死屍.科摩多龍的唾液中帶有大量細菌,被咬傷 的獵物通常會在兩天內因傷口發炎而死.此時嗅覺靈敏的科摩多龍就可以輕易找到獵物加以吞食.所以飼養時要特別避免被咬傷,因為傷口會很難癒合.它們也是少數有群居習性的蜥蜴.嗅覺主要是依賴分叉的舌頭,而不是鼻孔.人工飼養時主要以老鼠和雞鴨或肉類為主.除非有 寬大的戶外飼養場所,否則這種巨蜥是不適合當作寵物飼養的.

幼體經過五到七年就能繁殖 ,自五月到七月間是繁殖季節,雄性會互相爭奪雌性交配,自七月到九月間是產卵季節,雌性會產下15-30顆軟殼蛋,經過大約200-250天可以孵化.孵化期較一般巨吸長得多.幼體以昆蟲和守宮為主食.壽命約20-35年

.學 名 Varanus timorensis
原 產 地 印尼帝汶及周邊島嶼
棲息環境 熱帶雨林區
體 長 全長60-70公分
適 溫 攝氏22-32度

E. 各種動物的資料

1、大熊貓

大熊貓(學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屬於食肉目、熊科、大熊貓亞科和大熊貓屬唯一的哺乳動物,頭軀長1.2-1.8米,尾長10-12厘米。

體重80-120千克,最重可達180千克,體色為黑白兩色,它有著圓圓的臉頰,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標志性的內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鋒利的爪子。

大熊貓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萬年,被譽為「活化石」和「中國國寶」,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據第三次全國大熊貓野外種群調查,全世界野生大熊貓不足1600隻,屬於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截止2011年10月,全國圈養大熊貓數量為333隻。大熊貓最初是吃肉的,經過進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齒和消化道還保持原樣,仍然劃分為食肉目,發怒時危險性堪比其它熊種。

野外大熊貓的壽命為18-20歲,圈養狀態下可以超過30歲。截至2018年11月,圈養大熊貓種群數量達到548隻。

2、西伯利亞平原狼

西伯利亞平原狼(學名:Canis lupus campestris):是灰狼的一個亞種,屬於食物鏈中上層的掠食者,是西伯利亞雪橇犬「哈士奇」(hasky)的祖先。

通常群體行動。它們活動在森林、沙漠、山地、寒帶草原、西伯利亞針葉林、草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犬科家族成員。具有很好的耐力,適合長途遷移。它們的胸部狹窄,背部與腿強健有力,使它們具備很有效率的機動能力。

它們能以約10公里的時速走十幾公里,追逐獵物時速度能提高到接近每小時65公里,沖刺時每一步的距離可以長達5米。由於它們會捕食羊等家畜,因此直到20世紀末期前都被人類大量捕殺。

3、樹袋熊

樹袋熊,又稱考拉,是澳大利亞的國寶,也是澳大利亞奇特的珍貴原始樹棲動物。英文名Koala bear來源於古代土著文字,意思是「no drink」。因為樹袋熊從他們取食的桉樹葉中獲得所需的90%的水分,只在生病和乾旱的時候喝水,當地人稱它「克瓦勒」,意思也是「不喝水」。

樹袋熊並不是熊科動物,而且它們相差甚遠。熊科屬於食肉目,而樹袋熊卻屬於有袋目。它每天18個小時處於睡眠狀態,性情溫順,體態憨厚。

4、袋鼠

袋鼠是任一種屬於袋鼠目的有袋動物 ,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大陸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部分地區。其中,有些種類為澳大利亞獨有。不同種類的袋鼠在澳大利亞各種不同的自然環境中生活,從涼性氣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熱帶地區。袋鼠是跳得最高最遠的哺乳動物。

」袋鼠 「有時候指所有的有袋動物。這個詞源自Guugu Yimidhirr(一種澳洲原住民語言),後來袋鼠這個詞被約瑟夫·班克斯在 詹姆斯·庫克的第一次航海旅行中命名。

5、美洲豹

美洲豹,學名:Panthera onca (Linnaeus, 1758),又叫美洲虎,是現存第三大的貓科動物。體重70—180千克,咬力可達1250磅。是生活在中南美洲的一種大型貓科動物。

它身上的花紋比較像豹,但整個身體的形狀又更接近於虎。在貓科動物中,美洲豹的體型僅次於獅、虎。野外壽命約18年。人工飼養的歷史達20多年。

F. 澳洲傘蜥的飼養要求

傘蜥是樹棲蜥蜴,所以在飼養容器上必須選擇高度較高的容器,依照體型大小與容器的長寬比例來說,最被建議的是高度是個體長度的三倍,寬度是總體長的四倍,所以成體的傘蜥所需的空間大小是很驚人的,底材選用上則比較彈性,可以使用爬蟲砂、樹皮屑、白楊墊屑、無菌底床、培養土甚至舊報紙都可以,如果需要更柔軟的材質(例如考慮到懷孕的雌性),軟木的木屑在國外玩家中蠻被推薦的,不僅材質軟、同時也兼具較好的保溫效果。
你可以在飼養空間中擺設一些岩石,頁岩是我認為最具美觀與自然效果的石材,取得上也相當便利;岩石不僅可以增加環境上的美觀,也可幫助蜥蜴得以順利的蛻皮,更能透過加溫燈的照射吸取熱度,提升溫室效果;然而對於活潑好動且善於攀爬的傘蜥來說,觀葉植物就避免種植擺設,因為沒多久時間可能就會被破壞殆盡了,不然請選擇體積較大且對爬蟲無害的木本植物。
如果空間內種植了大型的木本植物,那麼就不用擺設棲木,否則對於樹棲性的蜥蜴來說棲木是不可或缺的陳設物,水盆也是不可或缺的設備,傘蜥需要比較高的環境濕度,水盆除了便於它們喝水之外,也利於維持環境上的濕度,並不需要遮蔽物,因為傘蜥通常都是棲息在樹上。 傘蜥的食量很大,且主要以肉食為主,食性也很廣泛,在肉食方面可以提供蟋蟀、麵包蟲、超級麥皮蟲、蟑螂等等,體型大者可以提供乳鼠與小白鼠;傘蜥偶爾也會攝食植物性食物,例如一些身綠色的葉菜類、豆子類與某些水果,某些個體甚至可以接受魚蝦肉或人工飼料,有興趣提供多樣性食物的朋友不妨試試看。

G. 天河區時尚天河廣場那邊有什麼好玩的

從別處回答拷貝的,介紹得很詳細,復制過來~
01 梵高星空藝術館

人均:39元
地址:時尚天河中區中一街-藝展中心
絢麗的色彩,奇幻的世界,讓後世粉絲對他的內心世界無比好奇,《星空夜》、《向日葵》堪稱夢幻無比,而你有沒有想過,你也有機會置身畫中世界?步入梵高星空藝術館,場館內隨處可見的3D搞怪場景,讓人隨時能穿越進入畫中,成為一代大師的極致畫作中的主人公。 簡單的一個pose,隨手就能拍出夢幻大片,每一張照片都美!到!炸!裂!

02 蜜你蜂昆蟲博物館

人均:39元
地址:時尚天河中區中一街070A號
想在走走逛逛中漲知識?那你一定不要錯過蜜你蜂昆蟲博物館!作為廣州市內首家昆蟲主題博物館,這里匯集了五大洲、超千種、近十萬只生物。可以說是把森林裡罕見的爬蟲類動物帶到了廣州,讓大人和小朋友都能零距離接觸來自大自然的生物。博物館是由華南農業大學團隊創辦,設置了十多個互動展區,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昆蟲生活場景。單是蜥蜴就有幾十種,澳洲傘蜥、蘇丹盾甲蜥、麗紋攀蜥、麻蜥……科普起來估計三天三夜都講不完,大家可以邊逛邊看介紹~
03 弓夫射箭館

人均:45元
地址:時尚天河中二街負二層F6
展現你能文能武的機會來了,到弓夫射箭館,你就能成為這條街最帥的小仙女。
館內設有10米箭道和18米箭道兩種,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館內格調高雅,設備精良,有反曲弓為主(新手首選),另外還有美式獵弓、傳統弓和復合弓。 別看這邊弓箭看起來簡簡單單,據店裡的小姐姐說,一把弓箭的價值在3000~15000大洋不等,可以感受下這金錢的重量~
就算你是初學者,也不需要擔心,弓夫射箭館有專業的射箭隊隊員駐場,提供一對一專業指導,手把手帶你get射箭秘籍。
ps:做個小小的安利,贊乎小程序上可以看各種遊玩攻略,在微信上搜索【贊乎】即可獲取,看很多吃喝玩樂購攻略,搶更多超值優惠券,沖鴨~~~

H. 印尼傘蜥和澳洲傘蜥區別

印尼傘蜥和澳洲傘蜥區別分別是:

印尼傘蜥:體型較小,顏色灰白,生活在叢林環境,成體大概在60-70cm左右,幼體價格(此時此刻2021年初)兩千以內可以搞定,根據品相和大小決定。

澳洲傘蜥:體型較大,生活在沙漠環境,紀錄片里看到的很漂亮的紅紅黃黃黑黑的都是澳傘,資料顯示可以長到80-100cm。

價格較高,也因澳洲不同產地,價格不同。粗略了解下來普通的澳洲傘蜥長相並不是很出眾,幼體大概三五千。非常非常漂亮的那種比如金伯利傘蜥,身體白色傘膜橙紅色的,可能要五位數。

飼養傘蜥的環境:

缸樹棲類一般會推薦用高箱,但其實後來也看到很多大佬用寬箱飼養。原則上只要活動空間夠大就是ok的。

通風很重要。不然溫度高的話濕度散不掉會發霉進而導致傘蜥生病。

玻璃箱好看好清理但是貴不保溫,木頭箱子保溫便宜但是不好看難清理。自行斟酌。

幼體可以混養,成體還是不要了,會打架。

傘蜥平常大多數時間就是趴在最高處曬燈,吃飯喝水和排泄的時候會下到地面,不會在高處直接噴糞這個還是非常省心的。

I. 頭部褶皺呈扇形展開的蜥蜴是什麼品種

傘蜥。分澳洲和印尼兩個亞種。

J. 天河區時尚天河廣場那邊有什麼好玩的

很多吧,那邊的
Xcape密室逃脫
,很火,感覺很潮很新,主題也很新穎,
燒腦

博物館奇妙夜
,還有驚悚的
怨靈
詭廁,還有內奸模式的謎畫之塔都很好玩的。

閱讀全文

與印尼傘蜥需要什麼設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特朗普為什麼甩鍋中國 瀏覽:882
義大利為什麼種葡萄 瀏覽:990
越南距三門峽多少公里 瀏覽:949
中國哪些企業生產口罩 瀏覽:903
印度理療中心哪裡好 瀏覽:85
中國有多少彈跳人 瀏覽:215
中國有多少家庭養寵物 瀏覽:938
越南泰迪犬多少錢一隻 瀏覽:712
中國少年身高多少 瀏覽:689
伊朗歷史上有多少個朝代 瀏覽:275
西方人怎麼看中國帥哥 瀏覽:535
印度血小板正常值多少 瀏覽:530
有多少國家和伊朗敵對 瀏覽:138
中國一共多少黃河橋 瀏覽:967
科學家在印度找到了多少個琥珀 瀏覽:308
非法滯留英國怎麼處罰 瀏覽:327
青島義大利面怎麼做 瀏覽:183
印度跟中國哪個實力更強 瀏覽:60
印度蹲是什麼樣子的 瀏覽:612
伊朗有多少艦船和航母 瀏覽: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