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被稱為「千島之國」的印尼,為何說它難以成為超級大國
因為印尼是一個島國,是由各個島嶼連起來的國家,致使交通出現了困難,並且印尼的經濟不發達。雖然人口較多,但是由於印尼本身的地理環境原因,致使印尼無法成為超級大國。
其次,印尼的科技發展水平很低,而且印尼的電力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因為工業得不到發展,從而導致了印尼的工作崗位減少,那麼勢必會導致經濟發展不起來。同時,印尼的旅遊業雖然得到了發展,但是一個依靠服務業的國家想要發展起來,這是不可能的,而印尼又是一個人口巨多的國家,這對於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來說就更難了。
Ⅱ 印尼坐擁3億人口、300萬平方公裏海洋,為何它還是個三流國家
印尼是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擁有超過三億人口,同時控制著超過三百萬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積。盡管如此,印尼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並不如其人口和海洋資源所暗示的那樣強大。以下是一些導致印尼被視為「三流國家」的原因。
首先,印尼的重工業發展不足。與鄰國中國不同,印尼歷史上更多地關注輕工業,而對重工業的投資不足。這導致了印尼在軍事實力和工業實力方面的落後,使得其在國際事務中不夠影響力。盡管近年來印尼開始努力發展重工業,但彌補過去的不足仍然是一個挑戰。
其次,印尼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在印尼旅行時,可能會看到人民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許多家庭依賴多份工作來維持生計,有的孩子甚至無法完成基礎教育就要開始工作。這種環境下,人們無法獲得良好的教育,對個人未來產生了負面影響。同時,印尼的醫療水平也相對落後,醫院設施不完善,病人缺乏必要的保障。
最後,印尼在制度上存在不適應現代社會的現象。例如,性別不平等仍然是一個嚴重問題。在許多地區,男性被視為家庭的主要經濟支柱,而女性則被期望承擔家務和照顧孩子的責任。這種觀念在城市中相對較輕,但在農村地區仍然根深蒂固。這種不平等的觀念導致了社會矛盾和階級分化,進一步阻礙了印尼的發展。
由於上述問題,印尼的勞動力市場面臨壓力,就業機會稀缺。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了印尼在國際社會中未能充分發揮其潛力的現狀。
Ⅲ 印尼作為全球第四人口大國,為什麼就始終發展不起來
但在現實世界,我們都知道印尼的國際地位完全不符合它的表面數據:首先在經濟上,雖然印尼早在2014年GDP總量就已超過萬億規模,位居全球第16位,但是人均只有不到4000美元,根本算不上經濟強國。
印尼的國家形式的確極為復雜,雖然擁有龐大的體量,但鬆散的內部地緣結構,使得印尼龐大身軀的含金量嚴重不足。印尼一直致力於成為真正的區域性大國,的卻是任重而道遠。
Ⅳ 印尼的國土面積和地理位置相當不錯吧,怎麼沒發展起來
1. 印度尼西亞由17508個島嶼組成,被譽為「千島之國」,其陸地面積約為190.4萬平方千米,海洋領土面積達到316.6萬平方千米,這些地理特徵為印尼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多樣的生態系統。
2. 印尼擁有馬六甲海峽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著連接亞洲與歐洲、非洲的主要海上交通要道,這對於國際貿易具有極大的戰略意義。
3. 盡管印尼人口數量龐大,接近3億,且國土面積廣闊,但其經濟表現並不與這些數字相匹配。2014年,印尼的GDP總量剛過萬億美元,全球排名第16位。目前,印尼自稱全球第十大經濟體,但實際表現與這一定位仍有差距。
4. 印尼的政治影響力同樣未能與其地理和人口規模相稱。在國際舞台上,印尼的發聲不如中美俄等大國響亮,甚至在東盟內部,印尼的影響力也受限於地緣政治的復雜性。
5. 印尼的地理結構對其經濟一體化構成了挑戰。作為群島國家,各島嶼間的隔離影響了交通聯系,導致經濟整合困難。與英國和日本這樣的島國不同,印尼的島嶼間距離較遠,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難度大,成本高。
6. 印尼的氣候條件對其工業發展造成限制。熱帶雨林氣候帶來的高溫多雨,對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效率都有負面影響,同時也增加了工業生產的成本。
7. 印尼的基礎設施建設是制約其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缺乏有效的交通網路、造船能力、橋梁道路建設、辦公樓和機場等基礎設施,導致投資環境不佳,影響了企業的進入和經濟發展。
8. 印尼的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導致交通不暢、投資環境惡化,進而阻礙了企業的到來和經濟增長,減少了收入,最終缺乏資金再投入到基礎建設中。
總結而言,盡管印尼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龐大的資源,但其支離破碎的地理結構、不利的氣候條件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不足,都是導致其未能如預期般發展的關鍵因素。
Ⅳ 地理位置絕佳人口眾多的印度尼西亞,為何說它們不可能成為世界大國
印度尼西亞人口眾多,地理位置也不錯,但這些特點同時也是印度尼西亞發展不起來的原因。這些因素都限制了印度尼西亞經濟的發展。
如此的惡性循環,讓印度尼西亞無法在良好的基礎上發展自身的實力,也就沒法成為超級大國。
Ⅵ 作為東南亞第一大國,印尼為什麼嚴重缺乏存在感
在全球國家和地區中,印度尼西亞無疑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存在。領土在赤道兩側,在地理位置上同屬於南、北半球,橫跨亞洲和大洋洲。同時,它是由1.7萬多個島嶼組成的國家,被稱作「千島之國」。毫無疑問,其海岸線長度非常驚人,高達5.47萬KM,僅次於加拿大,海洋面積也高達316.6萬平方千米。而其陸地面積也有190.4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15位。其人口已超過2.5億,排名世界第四。再則,印尼控制著馬六甲海峽,這也給其填上了濃墨重彩之筆。這些數據表明,印尼猶如一個小巨人般存在。
雖然,印尼是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不過,2016年印尼的GDP總量才8619億美元,居世界第16位,被其體量差不多的印度甩在身後。也就是說,印尼並沒有與其體量相匹配的經濟實力。而在國際政治上,也顯得暗淡無數。
從現實來看,印尼也只不過是一個二流國家。那麼為什麼印尼空有大的體量,卻不能最大限度的將其轉換為現實國力?雲石君將從其內部地緣結構進行分析。
作為「千島之國」,在海洋文明時代,印尼可以靠海吃海,漫長的海岸線及眾多的港口利於發展外貿經濟。不過,這也是一把雙刃劍,群島太多,無疑會破壞地緣結構的完整性。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海上交通也有相對改善和提高,但是海洋的隔離作用依舊不小。印尼島嶼眾多,水運運輸相對發達。不過,公路、鐵路及空運也只是集中在主要的島嶼上。印尼的公路全長34萬千米,但質量都不高,高速公路總里程才1000千米左右。總體上,印尼的基礎措施相對滯後,制約了經濟增長和投資環境的改善。再加上有數目太過龐大的島嶼,因交通聯系的不便,自然會制約各個島嶼間的經濟整合,反而各板塊會形成自成一體的局面。
島嶼眾多帶來的交通不便,不利於經濟整合。而眾多島嶼太過分散又是制約經濟發展的另一大因素。
印尼的國家地理結構呈帶狀分布,東西國土間直線距離長達5000餘公里,跨越了三個時區。在眾多島嶼中,以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蘇拉威西、巴布亞五大島嶼為主,除東部的蘇門答臘與爪哇之間海域狹窄外,其餘諸島均散落於海上,彼此間距離均在數百公里,巴布亞島與最近的蘇拉威西島之間的距離則在1000公里以上。
主島除了爪哇和蘇門答臘相距不遠,可以通過跨海大橋,用公路、鐵路將它們連接在一起,而其它太過分散的島嶼因海上距離遙遠就只能通過航空和海運方式交流。
在地緣結構和氣候條件的雙重製約下,印尼就算有再大的體量,也不能最大限度的將其轉化為地緣經濟實力,經濟上也很難擠入到一流國家,甚至是二流國家。
島嶼雖眾多,但卻使得地緣結構上支離破碎,反應在經濟上是彼此相對獨立,而在政治上,便促使了分離主義的抬頭。
就算工業文明能拉近群島的距離,不過也是有一個度的。當下,工業文明將印尼群島整合為一個國家,但太過分散的地域環境也難以消除各島間的地緣隔離。
這就會導致印尼內部會存在各方政治勢力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矛盾不斷,從而加重印尼的政治內耗。而帶狀的國土及各自獨立的地緣結構,在受到外部威脅時難以形成國家聚合力。如果,一旦國家經濟崩潰,或有外部大國勢力進入,將會有矛盾升級到國家分裂的地步。
Ⅶ 印尼作為東南亞地盤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為何卻成為了三流國家
因為印尼雖然面積廣大,但是地區太過於分散,而且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好。並且印尼的地理位置十分不好,所以雖然地盤最大人口最多,但是卻成為三流國家。
而雖然印度尼西亞是人口最多的國家,但是因為沒有很好的工業基礎讓人們進行工作,所以也就產生了很多矛盾。因為印度尼西亞人口太多,但是又沒有很好的條件讓人們可以進行工作,所以印度尼西亞的工業一直沒有很好的發展。而印度尼西亞的人民對此也已經習慣了,因此並沒有發展印度尼西亞的決心。而這些原因也造成雖然印度尼西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但是卻依然是三流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