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參價格表80-100頭海參加多什麼飩
海參價格100頭海參,約4000元一斤。
海參,屬於無脊椎動物、棘皮動物門、海參綱、海參屬動物。
全球有900多種,我國約140種。其中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區是世界上海參種類最多、資源量最大的區域。我國海參分布在溫帶區和熱帶區,溫帶區主要在黃渤海域,主要經濟品種是刺參,也是我國最為知名的海參種類,熱帶區主要在兩廣和海南沿海,主要經濟品種有梅花參等。其中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和海南島是我國熱帶海參的主要產地。海參在各類山珍海味中位尊「八珍」,還具多種中醫特指的補益養生功能。近半個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者對40多種海參化學成分的研究表明海參體內不但富含氨基酸、維生素和化學元素等人體所需的50多種營養成分,還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如酸性粘多糖、皂苷和膠原蛋白等,而且海參活性物質的葯理活性十分廣泛。
海參食譜:
「拌冷盤」,把海參切成方便入口的「絲片或塊」狀,拌上些醬油等調味品加入自己喜歡的配菜。
「煮粥吃」,把粥熬好,海參切成碎末狀,待粥溫熱後,把海參碎末撒在粥上,攪拌後食用。
海參瘦肉湯
准備海參1條、瘦肉200克、紅棗2粒、姜2片;海參用水發至軟身,清洗肚內雜質,取出內筋後切片,瘦肉切粒,紅棗去核;全部材料放進燉盅內燉一個半小時左右即可。
火蒜海參
材料:海參(水發後)300克,花腩200克,火蒜10克,蔥段10克,薑片5克,老抽、蚝油、糖、鹽、花生油各適量。
做法:把泡發好的海參洗凈,切成1厘米的細條狀;開鍋下油,放入火蒜、薑片、蔥段和花腩爆香後放入海參煸炒;加入一點點水,倒入適量蚝油、老抽、糖、鹽調味,收汁即可。
㈡ 怎麼挑選海參質量好壞
海參選好壞的方法如下:
1、看顏色:
品質好的干海參外表呈黑灰色或灰色,體型完整,大小均勻,泛有光澤,嘴部沒有明顯的石灰質或石灰質較少。相反,不好的海參可能大小不均,外形體不全。
2、看手感:
品質較好的干海參手感比較輕,質地堅硬,不容易被掰開,放在桌上敲擊有木炭感,觸地有彈性。而較差的干海參手感較重,乾燥程度不夠,且容易被掰斷,敲擊時有石灰質掉落等。
3、聞味道:
品質較好的海參聞起來有海鮮特殊的海腥味,沒有其他明顯異味;而品質較差的海參腥味重,甚至可以聞到腐爛的味道。
4、看吸盤:
生存環境使野生海參吸盤數量比較多,通常短、粗、有力。而人工飼養的海參的吸盤量少,並且看上去更為細、長。
品種介紹:
1、刺參
刺參是海參的一種。是中國20多種食用海參中質量最好的一種。刺參作為一種珍貴的海味被列為"八珍"之一。因其葯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海參。刺參科包括仿刺參、梅花參、綠刺參和花刺參。
2、光參
光參,海參的一類。該類又分三種科目,其價格相對於刺參來說較為低廉,營養價值也遠不如刺參。在南方家庭一般作為菜料使用,同時個頭比較大,大多被叫做茄子參。
3、黃玉參
黃玉參是光參中品質最好的。黃玉參主產於南海,圓筒形,腹面晌罩略平坦,土黃色,背部有許多疣狀突起。黃玉參中的皂甙含量比刺參高,酸性宴前鬧粘多糖悔雀適中,葯用價值比較好,對中老年人、體弱患者都比較適宜。
4、禿參
禿參,確切的講不是某一種海參,禿參分光禿參(又叫沙參),明禿參,沙禿參(有些人也叫黃禿參)幾個品種,其中光禿參最好,營養高,口感好,發量也大,可以發到2.5倍長,其次是明禿參,最次沙禿參。禿參以澳洲出產的最好,其次菲律賓,印尼,越南產的依次次之。
㈢ 海參品種有哪些
1、刺參:又稱灰參、灰刺參,主要產於中國北部沿海如大連、煙台等地,是海參中最好的一種。這里說的「刺參」范圍很廣,包括遼參、膠東參、關東參、關西參等品種。刺參體似圓筒形,兩端鈍圓,一般體長20厘米,腹面平坦,排列成3條不規則的縱帶,背面略隆起,有4-6行排列不規則的圓錐形肉刺,口周圍具觸手20個。
2、赤瓜參:又稱白底靴、草鞋底、豬蟲參、西沙群島、海南島多產。赤瓜參體似圓筒形,長約30厘米,背面隆起,腹面形似足底,故又稱為靴海參、靴參。干品腹面呈白色,以參體肥厚鼓壯、刀口整齊、腹內干凈、參體平整無殘跡者為優。
3、方刺參:又稱白刺參、方參,產於廣西北海的潿洲島和雷州半島、海南島、西沙群島等地。方刺參體呈四棱形,每個棱面都有一行圓頭小刺,體長30-40厘米,最長可達95厘米,體色多變,一般以深黃帶橄欖色或土黃略帶紅色為多。
4、石參:又稱黃瓜參,日本稱子安貝參,產於西沙群島、海南島海域,為上等食用參。石參體呈橢圓形,一般體長約25-30厘米,口偏於腹面,觸手20個。
5、克參:又稱烏狗參、黑狗參、黑參、豬怪參,產於東沙、西沙群島及海南島。克參體呈圓筒形略扁,粗細不等,一般體長約20厘米,體呈青黑色,身體常粘有沙粒。
㈣ 印尼金田黃和碳酸鹽玉有什麼區別
金田黃
產自印度尼西亞爪窪島的太陽溪,由於這種石頭在未經加工時,看上去很像是肥皂,被稱為「肥皂石」。 由於是從800米長的溪水和泥沙中挖撿而出,也稱太陽石、太陽仔凍石,田黃精石,金田黃凍。
「金田黃」是含鎂和錳較多的方解石,學名是「鎂錳方解石」或者「鎂菱錳礦」,「金田黃」顏色艷麗,有紅色、橙色或者黃色等不同色調,而「金田黃」的紅色、橙色或者黃色正是來源於方解石中所含的錳了。
「金田黃」屬於方解石;其化學成份鈣1.11 錳0.89 (CO 3)2,主要成份為碳酸鈣,由較高純度碳酸鈣,氧化硅等無機化合物組合而成;摩氏硬度3.5-4.5,易雕刻,一般溫度下不幹不裂。一般為玻璃光澤,斷口為油脂光澤,其摩氏硬度為3.5~4.5,比重為2.9~3.0。
由於沒有賞玩石頭的傳統,這種石頭在當地並沒有受到任何特殊的待遇。直到2000年前後,這種石頭進入中國台灣,被加工成藝術品進行收藏,它的名字也相應改成了「太陽石」。2005年這種石頭被台商帶到大陸,開始在少量藏石愛好者之間流傳,名字也改為現在的「金田黃」。在此過程中,這種石頭的價格開始逐級上行。而從2008年開始,中國金田黃市場逐漸形成,金田黃原石及其製品的價格,也進入了加速上沖階段。
「金田黃」在市場上通常被稱為「印尼金田黃」或者「台灣金田黃」。該石種產於印度尼西亞一個不太知名的地方——「太陽溪」,所以當地又稱之為「太陽石」或者「肥皂石」,質地優良,也有山產的「山料」和河中採掘的「水洗料」之分。據商家說,其產量也很稀少。市面上通常見到的「金田黃」原料多為團塊狀、結核狀,有的帶有共生的「石皮」,透明度較高。上等「金田黃」比壽山石中品質較好的「凍石」的級別還要高。其金黃、橙紅、粉紅等顏色非常有特徵,也很好看,且與產於中國福建地區的頂級名石——壽山田黃非常接近,所以有商家稱之為「印尼金田黃」。由於「金田黃」最早進入的市場是中國的台灣地區,也是最早由台灣商人帶入福建地區銷售的,因此也有「台灣金田黃」的說法。金田黃 金田黃
「金田黃」在本世紀初登陸台灣時,並沒有引起藏家的特別興趣,也沒有什麼大的轟動。但是,近兩年來「金田黃」再次進入福建地區後,身價便陡然暴漲:在印尼當地,台灣商人的原料采購價格已從一公斤原石3000元台幣漲到3萬元台幣(約合人民幣6000多元),漲幅約是10倍,而且這一價格仍在不斷攀升;福建地區一方石印從原來的1萬元到幾萬元,一下就漲到了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不少商家甚至認為,優質「金田黃」的價格已經超越了黃金。有媒體近日還稱:「在台灣,金田黃的行情價是500元/克,比黃金還要貴。即便如此,金田黃的身價現在僅為田黃的1/3。」於是,很多商家都在期待,「大陸市場目前還沒有真正認識到它的價值,後市應該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所以放言鼓勵藏家:「現在是最好的投資和收藏時機。」甚至有媒體報道廈門玉石市場時用了「震盪連連,金田黃想做下一個黃龍玉」的標題,認為「金田黃」也應該像黃龍玉一樣,可能還有幾萬倍的漲幅。
稱「金田黃」名不正且言不順
盡管詳細的礦物學報告還未出台,但根據礦物學家的肉眼鑒定和已有的一些介紹資料,我們仍然可以弄清楚「金田黃」的材料本質。
「金田黃」是含鎂和錳較多的方解石,學名是「鎂錳方解石」或者「鎂菱錳礦」,英文名為Kutnahorite,也可翻譯為「錳白雲石」。「金田黃」顏色艷麗,有紅色、橙色或者黃色等不同色調,屬於艷色方解石的集合體。我們知道,純的碳酸鈣就是方解石或者文石,含鎂多時就多了白雲石的成分了,含錳多時就多了菱錳礦的成分了。所以,雖然「金田黃」為方解石,但有較多的白雲石成分和較多的菱錳礦成分。而「金田黃」的紅色、橙色或者黃色正是來源於方解石中所含的錳了。
「金田黃」一般為玻璃光澤,斷口為油脂光澤,具有不完全的板面解理和貝殼狀斷口。其摩氏硬度為3.5~4.5,比重為2.9~3.0。「金田黃」主要形成於外生作用條件下,產於近代海底沉積、黏土或石灰岩洞穴中,也可形成於內生作用,產於溫泉沉積及火山岩的裂隙和氣孔中。「金田黃」的材質在外表上酷似壽山田黃,但兩者在折光率、硬度、透明度、質感等物理性質上卻大相徑庭。
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或許是壽山田黃太令國人著迷了,抑或目睹了壽山田黃近幾年價格狂飆,於是商家便把這種外來的石頭稱為「金田黃」。這一名不正且言不順的稱呼現已讓壽山田黃的粉絲及商家大為反感,也令很多國人懵懵懂懂。我想如果老外聽了這個名字,可能更會莫名其妙。因此,這個「金田黃」也需要正名。
那麼,應該怎麼命名呢?目前,在政府機構沒有下達約束性的、具備強制力的文件來對「金田黃」進行命名的情況下,用材料名+工藝名的二名法或是一個首選方案:工藝名或者可以就叫「金田黃」,但材料名必須是科學名,因此稱之為「橙色方解石」或許是最恰當不過的了。這樣,「金田黃(橙色方解石)」或許能夠糾正市場對於這種漂亮石材的種種失之偏頗的理解。
硬度高於壽山田黃適合做印材
「金田黃」摩氏硬度為3.5~4.5,因此這種來自印度尼西亞的石頭以其比壽山石、壽山田黃明顯為高的硬度和不容易被指甲劃傷的優點,理所當然地成了文人騷客的理想印材。
我們知道,壽山田黃是福建產壽山石中的優良石品,它與壽山石一樣,主要也是由地開石、珍珠石和其他黏土礦物組成,硬度很低——摩氏硬度只有2~3,有可能為手指甲(指甲的摩氏硬度為2.0~2.5)、銅鑰匙(銅鑰匙的摩氏硬度為3.0)刻動。作為廣義的玉石,壽山田黃一般只作為圖章石和工藝美術雕刻石料。但是,不少商家在介紹「金田黃」時,都強調「金田黃」很軟,如稱其摩氏硬度在3以下或在3~3.5之間等。總之,為了和壽山田黃「攀親」,基本把「金田黃」的硬度人為地界定為與壽山田黃相當。這就很容易讓人誤以為「金田黃」與壽山田黃在物理屬性上區別不大。而實際情況是:作為方解石緻密集合體的「金田黃」的摩氏硬度比方解石單晶體的硬度要高,為3.5~4.5。所以,行內的雕刻師對「金田黃」下刀後發現:作為雕刻石,「金田黃」與壽山田黃或「昌化田黃」相比,用起刀來還真有點兒難度。
此外,不少業內藏家(包括雕刻師)敏銳地捕捉到了「金田黃」顯而易見的優點——上手後有細膩、潤滑之感;看起來,還有與壽山田黃一樣非常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高貴濃艷的橙黃色。
各色「田黃」你追我趕論高下
市場價值是檢驗藝術品優劣的重要標准之一,也往往最令人們關注,各色「田黃」固然也不例外。
翻翻壽山田黃在中國的歷史,其價格或許會令人失望,因為這種稀有的石頭在中國歷史上竟一度不甚值錢,即使到了明代與皇權拉上了關系,它也大都被當做奇效的治病之粉。只是到了清代,特別是相傳以「玉痴」和「石痴」而聞名天下的乾隆皇帝做了一個「福壽田」的黃石美夢之後,壽山田黃便從此一躍成為「印石之王」、「印石之冠」,身價陡然百倍,以至於被一些人稱為「石帝」。顯然,壽山田黃在清代的發跡要歸功於乾隆皇帝那個著名的夢和他的「博愛」。
被奉為「印石之王」、「印石之冠」以及「石帝」後,壽山田黃便成了名副其實的「大款」:清代,「一兩田黃一兩金」;民國時期,「易金三倍」;今天,就不是「一兩金」或「三倍金」的問題了,而是「一克田黃值千金」:壽山田黃價格一路上揚,優質者在收藏市場上的宣傳價格竟然高達每克數萬乃至數十萬元,讓不少石痴「望黃興嘆」。這還不算,近年來,從礦物組成、特徵及成因都與壽山田黃相同或類似的「昌化田黃」的橫空出世,又讓藏家蒙了一頭霧水。現在更熱鬧了,產自印度尼西亞的「金田黃」又來中國溜達,而且在硬度、質感、光澤、折光率、透明度等方面都可以和壽山田黃及「昌化田黃」一論高下,且報價一路上揚——今天的一方石印高達十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
寫到這里,我不禁感嘆:300多年前的乾隆爺如果看到這個具有帝王專寵的黃色的「外來戶」,又會作何感想呢?說不準,盡管這種黃色的石頭並未承載豐富的中華文化,它也會像產自緬甸的翡翠一樣,真正會令今天的中國藏家如痴如醉,讓世人為之癲狂。
碳酸鹽質玉石碳酸鹽玉
化學成分 CaCO3結構 細粒狀結構硬度 5碳酸鹽玉外觀圖 碳酸鹽玉外觀圖
象徵意義 純潔之石
顏色 白色
礦物成分 石英岩、白大理岩
光澤 玻璃光澤
碳酸鹽玉:平川秀色雪域高原翠崗雲海丹峰山茶碳酸鹽質的玉石其主要礦物成分是方解石( CaCO3 )或白雲石( CaMg(CO3)2 )。這類玉石的名稱很多,主要是根據產地、顏色、花紋等的不同而命名:
「漢白玉」
純白色,細膩均勻,最為著名的產地是北京房山周口店。有時用來仿白玉。也有人用粗粒的大理岩染綠後仿翡翠。
「雲石」
產於雲南大理,灰色、深灰色、深綠色、褐色的花紋襯托在白色的底色上,形成了中國山水畫的效果。其白色部分是方解石,而暗色花紋中含有金雲母、綠泥石、角閃石、黑雲母、炭質。
「靈璧玉」
產於安徽靈璧的石灰岩。戰國時代就已開發利用。其中有三個著名品種:紅皖螺、灰皖螺、磬雲石。前兩種含有地質上稱之為疊層石的化石,即藍綠藻低等植物群體的遺跡。而磬雲石是含有金屬礦物和有機質的一種非常細膩的石灰岩,安徽省地質博物館有一套磬雲石做的磬。
「百鶴玉」
又稱「百合玉」。產於湖北鶴峰距今4.3億年的古老地層中,是一種含有海百合莖化石的石灰岩。其中,生物碎屑的形態有圓形、橢圓形、長條形或圓錐形,顏色有白色、紅色、綠色、褐色。適宜製作金錢豹、梅花鹿等動物擺件或是香爐、寶塔、花瓶等仿古玉器。
"蜜蠟黃玉"
產於新疆哈密地區,是一種黃色的白雲岩。其顏色來源於所含的氧化鐵。 呈明顯的蠟狀光澤。
「木紋玉」
產於黃河沿岸,是一種木紋狀的白雲岩。其紋理由鐵質渲染而成。最初用於桌面、茶幾、裝飾板材等,近年來多用於茶具、酒具、健身球等小件物品。
「阿富汗玉」
近年來在市場上出現的新品種,由很純的方解石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