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農場養什麼

印尼農場養什麼

發布時間:2022-04-11 12:50:40

『壹』 印尼的燕窩能隨便采嗎

不可以的。燕窩從金絲燕築巢到小燕子飛走一般需要50天左右的周期。印尼那邊基本在35天左右燕盞夠大就採摘了,不管裡面是否有蛋有小燕子,不像泰國尊重不殺生的佛教信仰都要等到燕子飛走了才採摘。
現在東南亞的燕窩基本都是屋燕為主,就是模擬金絲燕的生存環境,吸引金絲燕來築巢,但這種情況下屋燕仍然是野生的燕子。可是在印尼(全世界燕窩最高產量的國家),印尼人已經學會了飼養金絲燕,所以那邊的屋燕部分不再是野生,而是飼養的,喂的是飼料等。
野生屋燕跟飼養屋燕的區別,請參考農場自家糠飯喂養的豬跟大城市工廠飼養的豬區別。

『貳』 福建同安有什麼民風民俗

炸 棗
廈門同安著名的古老小吃,為同安三寶(馬蹄酥、封肉、炸棗)之一。
作法:原料分為皮、餡。皮一般為上好地瓜,米磨(碾)成粉,餡一般為花生、豌豆、芝麻餡,也可用蔬菜。把餡包在皮里,放在沸騰的油鍋炸,口感甚佳。
馬蹄酥
廈門同安傳統特產,盛行於同安。用麵粉制皮加香油作為進香的供品,所以俗稱香餅。
作法:用精麵粉、白糖、精生油、麥芽糖、花生仁和白芝麻,分皮、酥、餡三道製作工序。
封 肉
廈門同安傳統小吃。
作法:將豬肉(前腿肉)切成方塊,約二斤左右,用方形紗布包紮,放在干凈的鐵鍋,倒上熟豬油,加熱,把整塊豬肉放到鍋內熱炒,加上醬油、白糖、味精、米酒、八角香料等,再配上香菇、板栗、蝦仁、壕乾等佐料,放在鍋里燜上兩個半小時即可。
碗仔果
廈門同安傳統小吃。
作法:主要原料是硬米,把經水泡過的大米放在石磨磨成漿,配上肉泥、油蔥等佐料,經過蒸炊便可。
番薯粉果
廈門同安傳統小吃,盛行於同安新店鎮一帶。
作法:用大米熬粥,拌上地瓜粉,放在石臼舂爛,使大米和地瓜粉揉合一起,然後加水,稠稀中,再放到鐵鍋里煎成一張一張的薄餅皮,切成兩厘米寬的粉條,涼在「敢壺」里。煮的時候,下足豬油,加上海蠣、海蟶、小蝦等海味,面上撒些蔥花或芹菜。
進士芋
同安汀溪褒美的檳榔芋,久負盛名。有「褒美進士芋」的美稱。
甘 蔗
同安大同鎮田洋村的甘蔗,久負盛名。由於田洋村土壤、氣候等原因,種出來的甘蔗甜份多,味道足。
文昌魚
廈門同安區特產。這種魚沒有頭,也無鰭無鱗無脊根,甚至連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都沒有,心臟是一個能跳動的腹血管,血無色,全身半透明,除口和咽喉外,就是一條直腸和肛門,構造較簡單。
魚皮花生
廈門同安素有盛譽特產之一,因表皮裹有魚肉而故名。
作法:採用花生仁、糕粉、白砂糖和精白麵粉混合烘製而成。具有香郁酥糖、咸中帶甜的獨特風格。
燒肉粽
廈門同安傳統小吃。
作法:以上等糯米、香菇、蝦仁、栗子、豬肉(或雞肉)為主,精工烹制。味道香甜、油潤不膩,色澤經黃閃亮,再配上沙茶醬、蒜絨、辣醬、蕪菜等調料,更加美味可口。
桔紅糕
同安傳統食品。外觀光滑如玉,潤澤細膩。入口松軟耐嚼,清香爽口。產品暢銷各地,馳名海內外。
龍 眼
同安一大特產。現有多個品味,具有粒大、皮薄、汁多、味美等特點。龍眼曾為上奉帝王的貢品。
黃金桂
廈門同安名茶,又名黃 ,是烏龍茶中的珍貴品種,曾獲全國優質名茶之冠。黃金桂具有萌芽早,採制早,上市早,外形細、勾黃,肉質香、醇、鮮的特點,使其成為烏龍茶中的珍品。
米 酒
廈門同安傳統名酒,產於竹壩酒廠。選用清純甘甜的石壠泉水和優質上乘的糧食、酒麴釀造的,工藝原始淳樸,釀出米酒、沉缸老酒、桂圓大補酒三個系列10多種酒。其中竹壩38度米酒曾被拿到法國波爾多試驗室去檢測,發現米酒各項指標均屬上乘。
印尼風味小吃
廈門同安竹壩華僑農場最具特色的東南亞美食。最常見的有黃飯、咖喱雞、海蠣片、什菜湯、印尼肉串、印尼春卷、美果魚絲、加多加多、土豆肉丸、豆腐肉丸、酸甜牛百、椰城牛肉、萬隆粉絲、巴東牛肉、苦瓜肉丸、海南白斬雞、索托牛肉湯等。每一款均帶有濃烈的東南亞蕉風椰海風情,熱辣辣地挑逗客人的味蕾。
百味果酒
產於廈門同安竹壩百味果酒庄。該酒庄聘請著名釀酒專家熱拉爾?高林先生擔任總技師,同時引進全套發醇設備和醋化設備。生產出高品質的果酒、果醋系列產品。其中部分產品經過法國有關部門檢測,完全達到法國同類產品標准,並獲注冊登記。竹壩百味果酒把高品味的法國飲食文化奉獻給遊人。

壕的書名叫牡蠣。它的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干肉中含有45-75%的蛋白質,7-11%的脂肪,19-38%的糖和多種維生素,被譽為「海中牛奶」,同安壕的產地主要有大嶝鎮的陽塘、小嶝、新店的歐厝、馬巷的瓊頭、西柯的後田、丙州等地。
壕仔煎
廈門同安最具家鄉風味的小吃。原料主要用韭菜、海蠣、拌點地瓜粉、油放到鍋里煎即可。

『叄』 海南最大的農場是哪個

海南省有興隆、彬村山、文昌、澄邁和東方5個華僑農場,分別位於海南省東、西部地區的萬寧、瓊海、文昌、澄邁、東方市縣,創辦於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屬國家安置歸難僑的華僑企業。現有人口56811人,職工16352人。其中歸難僑人口13644人,主要來自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等21個國家。土地總面積508351畝,已開墾利用土地369685畝,尚有可開發利用的土地10萬畝。現擁有固定資產32271萬元,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10800萬元。

海南華僑農場以種養、加工業為主。農作物主要有橡膠、胡椒、水果、椰子、咖啡、水稻、瓜菜等。種植橡膠近7萬畝,年產干膠3000多噸;種植胡椒9500多畝,年產胡椒果800多噸;果園面積16655多畝,年產水果2300噸;淡水養殖4231畝,產量2508噸。彬村山華僑農場是中國最大的胡椒生產加工基地,胡椒種植面積達7500畝,年產胡椒700噸;東方華僑農場是海南著名的芒果產地,種植面積1.3萬畝,有10多個優良品種;澄邁華僑農場盛產的「妃子笑」荔枝在國內享有盛譽;文昌華僑農場的「羅非魚」遠銷香港。種養業的發展,帶動了加工業,農副產品加工主要有橡膠、胡椒、咖啡、食品加工。興隆華僑農場生產的「太陽河」牌咖啡,和具有東南亞風味的椰片糖、椰糯、椰酥餅等椰子系列產品,是海南名優特產,暢銷全國;彬村山華僑農場生產的「富海」牌白(黑)胡椒系列產品及咖喱粉,均榮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

隨著海南省全方位對外開放,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在海南省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支持幫助下,華僑農場堅持從實際出發,不斷探索農場改革與發展的新路子,在經濟體制、經營管理機制、勞動用工、社會保險等方面進行改革,積極進行突出農場特色的產業結構調整,積極拓展對外經濟交流與合作,促進了農場經濟與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至2000年底,5個華僑農場外來投資企業有56家,投資總額達32億元。較大的項目有:中國政府向聯合國推薦為「全球環境500佳」的興隆熱帶花園、興隆康樂園大酒店、文昌興僑開發區、集娛樂度假為一體的文昌綠野仙蹤高爾夫俱樂部、楊凌(海南東方)高科技農業開發區等。特別是興隆華僑農場,利用獨特的旅遊資源,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大力引進資金,創辦了佔地30平方公里的華僑旅遊度假城,現已開發4平方公里,建設風格各異的賓館、酒店34家,床位6000多張,年接待遊客近120萬人次,成為海南乃至國內外聞名的旅遊度假勝地。

新世紀伊始,海南省華僑農場正在籌劃引資開發興隆森林瀑布公園、彬村山東麗湖度假休閑中心、海南印尼村、澄邁僑場荔枝龍眼基地、東方僑場瓜菜基地、文昌僑場辣椒醬加工廠等項目,謀求更大的發展。海南5個華僑農場交通極為便利,水電、通訊設施日趨完善,處於熱帶亞熱帶,氣候宜人,雨量充沛,光熱充足,資源豐富,是投資辦實業特別是發展熱帶高效農業和旅遊業的寶地。竭誠歡迎國內外朋友、客商前來投資合作,共繪藍圖。

『肆』 東南亞的主要環境問題

【題目】東南亞農業發展與環境問題
【類詞】2002;亞洲;農業經濟;環境
【正文】
農業在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中一直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東南亞國家糧食、工業原料、就業機會、出口創匯的重要來源。然而,東南亞國家的農業開發中使用的擴大種植面積、移民墾荒、增施化肥農葯、開發森林以及刀耕火種等生產方式,雖然使農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卻帶來了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土地退化以及生物多樣性減少等環境問題。

一、東南亞農業發展引起的環境問題

東南亞國家之所以重視農業發展,與其經濟依附性、人口壓力等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

經濟的依附性。東南亞國家除泰國外,在二戰以前均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長期成為帝國主義的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市場。這不僅造成東南亞資源不斷減少,而且使該地區的經濟畸形發展,工業落後,農業種植單一。東南亞國家取得獨立後,這種單一的、畸形的依附型經濟結構仍然存在。一是原料出口國的地位尚未根本改變,出口的初級產品中很大一部分是不可再生資源,而一些可再生資源如農產品和木材,也是以大量消耗國家的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為代價的。二是東南亞國家在金融方面對發達國家的依附地位仍未改變。20世紀80年代初,發達國家實行緊縮政策,連續提高利率,使包括東南亞國家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債務猛增。由於債台高築,東南亞國家不得不出賣寶貴的自然資源來還債。三是長期以來,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糧食不能自給,靠出口經濟作物和資源來換取糧食。

人口的壓力。二戰以來,東南亞各國的人口增長很快,從1960年的1.95億增加到目前的5.11億。從1960年至1998年,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的人口都增長了1倍以上。寮國1998年的人口是1960年的2.77倍,菲律賓是2.74倍,馬來西亞是2.7倍,越南是2.54倍,柬埔寨是2.32倍,泰國是2.31倍,印尼是2.17倍,新加坡是1.93倍。由於人口增長過快,對食物、住房、教育、衛生保健、交通運輸、自然資源佔用等形成持續不斷的高需求。

為了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對物質的不斷需求,發展民族經濟,增強國力,東南亞國家大力發展農業,大規模開發土地,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開采森林資源,擴大出口創匯,並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由於農業開發措施使用不當,導致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

(一)毀林開荒嚴重

為了擴大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東南亞國家均採取了毀林開荒的措施。二戰以來,東南亞各國的耕地面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盡管各國人口在不斷增長,但人均可耕地面積並沒有下降多少,有的國家反而增加了。在1980-1996年期間,柬埔寨人口從640萬增加到1027萬,與此同時,人均可耕地面積從0.30公頃增加到0.37公頃;馬來西亞人口從1376萬增加到2117萬,而人均可耕地從0.07公頃增加到0.09公頃。其他東南亞國家也有類似的情況。但是,東南亞各國耕地面積的擴大是以森林、濕地面積減少為代價的。

菲律賓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主要用擴大耕地面積來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在50年代上半期耕地面積年均增加3.45%,60年代年均增加1.3%。由於當時菲律賓農業生產率極其低下,以擴大耕地來增加農業生產,其效果並不十分顯著,60至70年代糧食作物的年均增長率只有0.7%,出口作物也只有2.5%。因此,在70年代以前,菲律賓的糧食未能達到自給。

長期以來,泰國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是通過大量開發土地來實現的,是以森林面積銳減為代價的。耕地逐年增加,從1950-1952年的4140萬萊增至1982年的9324.5萬萊,1990年更擴大到14732萬萊;耕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也從1950-1952年的12.3%,增至1982年的29%,1990年達47.4%,其中水稻種植面積約佔全部耕地面積的60%。單季稻佔了全部水稻的90%以上。與此同時,泰國的森林面積則逐年減少,從1975年的21800萬公頃減至1992年的14574萬公頃。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的比例則從1951年的60%減至1971年的40.7%,1986年的30%,1995年更減至22.8%。除了森林商業砍伐以外,森林面積減少無不與耕地面積的擴大有著密切的關系。

(二)移民安置失當

二戰後,東南亞國家的人口和土地的矛盾突出。一是土地分配不均,大地主和庄園主控制了絕大多數的土地,而大量的小農生產者只擁有少量的土地,佃農普遍存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曾進行了土地改革,但收效甚微。
這種毀林開荒,移民墾殖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東南亞國家人口與土地的矛盾,對安置過剩人口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新開拓的耕地多為荒地,如越南新開墾的荒地只有30%可以投入生產,產量相當低。從長遠來看,對荒地和森林的過度墾植,會造成森林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嚴重等一系列環境問題。在80年代,越南的許多地區,100%的土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流失,屬於流失嚴重的竟達80%-90%。如越南北部的山地由於植被遭毀,年均損失1至2厘米的沃土層,流失100噸至200噸泥土。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寮國、印尼等國家的移民開荒也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

(三)耕作方式原始

獨立時的東南亞國家都是農業國家,技術水平低下,當時一些西方發達國家的農業已經進入現代化時代,而東南亞國家仍處於犁耕時代,以畜力耕作為主,人力耕作為輔,甚至一些國家的山區農民仍採用落後的刀耕火種和移耕的耕作方法。移耕,又稱游耕,是一種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是指砍伐並燒毀一片森林,種上糧食或其他經濟作物,收成二三季或在地力減退後便棄地遷居他處。再砍伐森林,種上農作物。如此輪番砍伐和耕種,通常在10年到20年輪種一回。

在印尼爪哇島以外的一些島嶼上,部族農民大都採用移耕從事農業生產,一些山區有90%的土地用於移耕,胡椒、煙草、咖啡、橡膠、椰子等大部分經濟作物都是由移耕小農生產的。在80年代以前,印尼的移耕農業平均每年毀林20萬至30萬公頃。根據1979年的統計數字,由於移耕而毀壞的森林面積達4300萬公頃。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等中南半島國家,山區的農民和少數民族也大都採用刀耕火種的耕作方法從事農業生產。寮國人口中約有35%至40%是少數民族,他們居住在山區,其傳統的耕作方式就是刀耕火種。在80年代以前,寮國每年因山民盲目毀林開荒而燒毀的森林達10萬公頃之多。寮國政府曾動員山民移居到平原地區,但並沒有得到山民的響應。泰國山民的刀耕火種也造成了大量的森林和水源被破壞,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泰國北部的森林每年被山民毀掉10萬至20萬萊。泰國林業廳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合作於1956年至1957年通過空中拍攝的調查顯示,喃奔和清邁府海拔1000米以上的原始森林和松林有67%被毀壞,昌萊府的原始森林有65%被毀壞。從衛星拍回的照片中發現,1973年至1977年間,泰國北部的森林面積從95842平方公里減到68588平方公里,減少了27254平方公里,即每年減少5.69%。這主要是山區農民刀耕火種的結果。由於人口的不斷增多,移耕農民人數也隨之增長,移耕輪回的周期則日益縮短,對森林和土壤的破壞也日益嚴重。1987年印尼外島從事移耕的農民將近200萬戶,移耕的土地面積約為2800萬公頃。目前,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在東南亞的一些地區仍在進行。

(四)森林開發過度

由於經濟的依附性,為了籌集外匯,克服國內經濟危機和資金短缺的困難,還清外債,更快地發展民族工業,東南亞國家不得不出口本國豐富的資源,以換取外匯,進口糧食、工業品和先進的技術與設備。但由於當時東南亞國家的加工技術落後,資源均以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出口,附加值低,這使東南亞的原材料大批大批地出口。世界上有25%的熱帶雨林分布在東南亞。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國際木材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和價格的不斷上升,東南亞國家大規模地開發森林資源,出口原木、珍稀木材及其它木材產品,以換取大量的外匯。印尼從1967年開始大規模地把森林成片租給伐木公司開采,幾十年來,其森林經營許可證發得太濫。在馬來西亞,州政府有土地利用權和木材砍伐特許授予權,地方政府發放木材砍伐許可證和木材加工證以增加財政收入。泰國從1968年開始把全國將近一半的森林分割成500多塊租借地供人採伐。東南亞國家每年砍伐森林的比例較高,年均森林面積減少量逐年增大,印尼從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60萬公頃增加到1990-1995年間的108.4萬公頃。與此同時,泰國從24.4萬公頃增加到32.9萬公頃,馬來西亞從25.5萬公頃增加到40萬公頃,菲律賓從9.1萬公頃增加到26.2萬公頃,緬甸從10.2萬公頃增加到38.7萬公頃。可見,與90年代以前相比,90年代上半期這些國家的年均砍伐量大多都增加了1倍,有些國家甚至增加了2倍。近年來,世界上6個森林減少最多的國家中就有4個是東南亞國家,它們的年均砍伐率是:泰國515300英畝、緬甸400500英畝、馬來西亞396000英畝、菲律賓316100英畝。(參見表2)

森林雖屬可再生資源,但其生長周期卻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長期以來,在東南亞國家,追逐利潤的跨國木材商和造紙公司、急於還清外債的政府以及想盡快脫貧的農民,在大量砍伐著森林,但森林的恢復和植樹造林工作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森林的恢復速度遠遠趕不上砍伐森林的速度。由於各國政府對森林資源管理不善.使森林砍伐過度,從而導致森林面積逐年減少。印尼人口事務與生活環境國務部長埃米爾·薩林在1979年接見記者時說,「坦率地說,我們當時就是為了籌集外匯,顧不上植樹育林問題。印尼開發中的錯誤,是從政府1967年頒布的森林基本法就開始存在了」。

移民墾荒、毀林造地、擴大耕地面積、耕作方式落後和大規模的商業性森林開發使東南亞森林面積逐漸減少,森林覆蓋率日益降低,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印尼、柬埔寨、寮國和汶萊的森林覆蓋率高達70%,緬甸、馬來西亞為66%,只有越南、菲律賓、泰國不到50%。到1995年,這些國家的森林覆蓋率已大大下降,柬埔寨降至55.7%,緬甸是41.3%,馬來西亞是47.1%,印尼是60.6%,泰國是22.8%,菲律賓是22.7%。由於木材資源的日漸減少,林業在這些國家經濟中的地位也日益下降。泰國到90年代已從一個木材出口國轉變為木材進口國,林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從1951年的5.1%,下降至1985年的1.3%,1990年更降至0.3%。菲律賓林業產品在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也從70年代開始一直呈下降趨勢,1993年降至0.3%。

森林減少的影響是深遠的,包括生態、經濟和社會的影響。

一是森林減少使東南亞水上流失嚴重,河流泥沙沉積量增多,降雨量減少,進而影響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造成經濟損失。以馬來西亞的沙巴為例,該地區曾有60%的森林覆蓋率。但是由於大量砍伐森林,水土流失嚴重,河流下游泥沙沉積量大,沙巴5條主要河流的沉積物每條河每年每平方公里超過200噸。沙巴最大的保水區——Kinabatangan流域,每年有800萬噸沉澱物流到下游,這相當於每年每平方公里700噸的土地侵蝕速度,超過馬來半島吉蘭丹河沉澱物的6倍。沙巴地區淤泥的大量沉積,對沙巴水電、運輸、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在菲律賓,由於高地森林砍伐後引起土壤侵蝕所造成的巨型水庫的泥沙沉積,使用作水力發電的水庫的使用壽命縮短了一半或一半以上,菲律賓供電不足、經常停電無不與這些情況有關。

二是森林減少,使蓄水能力下降,洪水、於旱、森林大火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這對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近年來,東南亞的毀林地區的洪水和泥石流已奪去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數以萬計的人無家可歸。由於循公河流域的森林和山地被不斷地開墾和破壞,水土流失使沿河地區洪水和泥石流經常發生。處於湄公河下游三角洲的柬埔寨,一遇中上游氣候反常,雨量增多,極易決堤,引發大面積洪災,有「十年九澇」之稱,洪水每年都給柬埔寨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如2000年底發生了該國40年來最嚴重的洪水,造成400人死亡,經濟損失超過1億美元。2001年柬埔寨西旱東澇,有14個省、直轄市和84個縣、區受災,造成57.2萬公頃農作物受損,62人喪生.212.19萬人受災,32.5萬人等待救濟。森林的破壞和水土流失也使越南經常發生洪澇乾旱。1996年洪水造成越南大約6億5500萬美元的損失,包括1000人死亡,84萬公頃的田地被淹。2001年八九月間,越南南部的紅河三角洲的洪澇至少造成108人死亡,6萬多人無家可歸,24萬多人因水災而面臨糧食短缺,44.3萬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物資救援。

而處於南部群島的國家,熱帶雨林遭嚴重破壞後,水土流失也相當嚴重,經常發生如中南半島的洪水、乾旱和泥石流。菲律賓就是典型的例子。由於森林被大量砍伐,高地不斷地被開墾,使國家的水文系統遭受嚴重損害,洪澇與河流淤泥沉積影響到低地平原大部分地區。1983年,菲律賓遭受了30年中影響范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的乾旱,5600平方英里的農田缺水,糧食收成比常年減少1/10。1991年的水災使菲律賓2000人死亡(某些觀察家說實際死亡人數3倍於此),50萬人無家可歸,主要原因就是高地的森林砍伐引起了巨大的泥石流。

開荒種地和刀耕火種如果管理不善,還容易引起森林大火。1997年和1998年發生在印尼東加里曼丹的嚴重森林大火,就毀滅了500多萬公頃的森林。大火還引起了跨邊界煙霧污染,客觀上已影響到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等國的空氣質量,給這些國家帶來了環境和健康問題。據聯合國發展計劃委員會統計,1997年印尼森林大火產生的煙霧使東南亞國家損失了14億美元,大多是用於短期治療的費用。4萬多人因呼吸系統疾病與煙霧相關的疾病而住院,而對兒童和老人所造成的長期危害尚難確定。這場大火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和氣候變化也造成了巨大損害。

三是森林資源減少也會使土地肥力下降,土壤鹽鹼化或沙漠化。在自然條件下,植物和腐爛植物形成了一個保護層,可固定土壤並減緩土壤的侵蝕和退化。但當森林被砍伐、土地被開墾後,保護層遭到破壞,礦物循環就會減少。尤其是熱帶雨林遭破壞後,由於沒有樹的遮掩和固定,滂論大雨會很快沖走土壤的養分,使得農業生產和森林恢復周期漫長而艱難。紅樹林和白千層林、珊瑚等一樣,具有保護海堤、防洪、減緩土地鹽鹼化、減緩海岸侵蝕和防止風暴破壞的功能。1950年至1983年間,越南全國的紅樹林大約消失了37%。南部的明海省1983年大概摧毀了紅樹林面積的一半。越南的濕地多分布在湄公河三角洲,以硫酸鹽土或富含黃銅礦的「潛在酸性土」為基礎,由於紅樹林遭到破壞,加大了因黃銅礦氧化引起的土壤酸性化,不僅影響了本地區的農業生產,而且酸性化的土壤隨著雨水流入下游地區和河流,也侵蝕了下游地區的土壤和水源。養蝦場被酸性物質侵蝕了3至4年後,蝦場和深層土壤中的酸性過重,結果造成土地既不能養蝦,也不能種植紅樹林。築堤養蝦固然在短期內給越南的沿海居民帶來了利潤,但是對紅樹林的破壞卻導致更大的經濟損失。1984-1993年,越南團紅樹林減少而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79億美元。泰國,在90年代初,由於森林的大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已使東北部的1800萬萊士地鹽鹼化,這佔了東北部地區面積的17%;南部地區已有260萬萊土地鹽鹼化或呈現出酸性,50萬萊土地受到侵蝕。其它東南亞國家也有類似的情況。

四是破壞了生物多樣性。東南亞是亞洲乃至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是世界上擁有上百萬種物種的國家,印尼的植物和鳥類比整個非洲大陸還多。東南亞的熱帶雨林、紅樹林、濕地面積的銳減,動物棲息地的喪失,導致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的破壞,許多物種面臨滅絕或已經滅絕。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1997年,印尼哺乳類和鳥類有1955種,而瀕危的種類有232種,佔11%。而菲律賓鳥類和哺乳類種類中的瀕危數量佔了該國總數的24%,越南的比例是10%,馬來西亞是9%,泰國約為9%。而在高等植物種類中的瀕危種類占國內總數的比例,菲律賓是4%,泰國是3.3%,馬來西亞是3.16%,越南是3.2%,印尼是0.8%。由此可見,東南亞幾個具有豐富動植物物種的國家,近年來,瀕危種類數量的比例還是相當高的。(參見表3)

(五)化肥農葯濫用

由於技術落後,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的物質需求,除擴大耕地面積外,東南亞國家還大量使用化肥和農葯,以提高單位產量。原東盟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推行的「綠色革命」,除了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和灌溉設施的投資外,還把增施化學肥料、殺蟲劑和除草劑作為提高產量的重要舉措,這曾使東盟國家的農業產量和農業生產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但是卻帶來了環境問題。在七八十年代,菲律賓大力鼓勵農業增加化肥和殺蟲劑的使用量,1972年,菲律賓政府制訂了全國規劃,由國家按補貼價格將化肥供給農民,其中用於糧食作物的肥料,定價標准比用於出口作物的肥料低45%。80年代中期,印尼政府的農葯補貼占農用化學品費用總額的50%以上,而最大的農業補貼是用在化肥上面,從1978年到1987年,化肥施用面積每年增長12%,TSP施用面積每年增長17.7%。從1985年開始,實際化肥補貼比農業和灌溉開發支出的部分還要多。1980年政府對化肥的補貼預算總額超過1250億盾(6800萬美元),而到1988年實際財政補貼超過1萬億盾(5.5.億美元)。印尼能從一個主要的大米輸入國到1984年成為大米自給國,這主要歸功於政府實行增加化肥和農葯的使用量等措施的農業綠色革命。泰國的農業之所以發展較快,除了擴大耕地面積、提高技術水平和機械化程度外,提高化肥和殺蟲劑的使用率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每公頃耕地施用化肥量由1980年的18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42公斤,整個20世紀80年代化肥施用量年均增長15%,年進口量為220萬噸,1990-1991年化肥使用量達104萬噸。越南也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葯,以增加農業產量,每年需用農葯量從1959年的100噸增加到1978年的2.2萬噸。80年代以來,越南加大了化肥和農葯的使用量,從1986年前每公頃使用尿素27.9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84.4公斤。合作社對農葯的保管和使用很隨便,農葯濃度往往超標兩三倍甚至十倍。
殺蟲劑、除草劑、化肥的大量使用,雖可以在短期內提高農業產量,但從長遠來看,這些化學物質使用於農業生產,造成環境污染。一是使土地肥力下降。在全球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在最近45年,全球耕地面積的17%已有某種程度上的退化,其中11%嚴重退化,這些土地面積相當於中國和印度面積之和。土地退化面積有28%是由於有害的農業操作,如過度施肥、欠缺排灌、忽視休耕等。二是病蟲害增多。殺蟲劑在使用一段時期後,由於昆蟲繁殖、變異極快,不久就具有了抗葯性,於是就需要更多的不同的化學殺蟲劑。這些化學葯品還因殺死鳥類而增加了害蟲的數量。印尼在80年代早期,由於殺蟲劑的大量使用,結果褐色蝗蟲因天敵滅絕而數量大增,導致印尼1986年蟲害成災,水稻嚴重減產。印尼前總統蘇哈托在1985年3月下令禁止使用57種殺蟲劑中的56種,以幫助水稻產量恢復到大量使用殺蟲劑之前的水平,1988年取消了每年耗資2000億盾(約1.1億美元)的農葯補貼。三是對人類的健康造成損害。殺蟲劑和除草劑的殘余,化肥使用後殘留的高濃度硝酸鹽和磷酸鹽,以及因灌溉在土壤中積累的鹽,不僅滲透到土壤和水中,而且還會殘留在糧食和蔬菜上,有損人類的身體健康。有毒化學製品的主要健康風險是癌症,而惡性淋巴腫瘤的形成可能要20年。如染色體的主要物質——脫氧核糖核酸受損,將會給下一代帶來先天殘損。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有50萬至100萬人因殺蟲劑中毒,其中有5000到2.6萬人死亡,至少有一半中毒者和75%的死亡者是從事農耕者,大多數發生在欠發達國家。1993年,菲律賓國際大米研究所(IRI)——一個幫助東南亞傳播綠色革命的農業研究組織的研究也發現,殺蟲劑和除草劑的使用不再增加大米產量,且在那些操作的農民中產生了健康問題。

二、採取的應對措施

東南亞國家農業發展所引起的環境問題,已引起國際社會和這些國家的政府及社會的普遍關注。東南亞國家已採取有關應對措施,以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措施主要有:

一是減少和停止原始的耕作、無周密考證的移民墾荒。泰國、緬甸、印尼、越南、馬來西亞等國的政府重視山民經濟的改造,指導山民掌握農業知識,建立永久性農田發展替代種植,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寮國政府於2001年確定的2001-2005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2020年奮斗目標,已明確了在今後幾年內要消滅刀耕火種的耕作方式。停止沒有經過周密考證的移民墾荒。如越南近年來實施定居定耕的移民政策,移民點均要經過認真考證,將經常發生洪水、泥石流地區及貧困山區的居民移遷到新經濟區。

二是禁止非法砍伐,鼓勵植樹造林護林。面對森林面積的不斷減少以及所帶來的嚴重環境後果,加上國際社會的壓力,東南亞國家尤其是老東盟國家自70年代中期以來,逐步限制砍伐森林和木材出口,實施造林計劃,建立森林保護區。印尼政府自70年代中期即實行限制原木出口、鼓勵發展木材加工業和植樹造林的政策。印尼政府以課稅的方式來限制原木的出口,規定每出口1立方米原木課以25.5美元的出口稅、13美元的出口許可費,加上各地區制定的重新綠化費等,每出口1立方米的原本所支付的費用約為50美元。菲律賓1974年開始實施《森林改革法》,鼓勵發展國內木材加工業,規定進行選擇性伐木和造林,1986年禁止原木出口,1989年又禁止出口鋸木。1978年馬來西亞政府也制定了保護森林政策,限制原木的產量和出口量。此時,泰國政府也開始實行了造林計劃,政府和公司合資有計劃地進行伐木和造林,1990年森林採伐受到禁止。越南1991年禁止原木出口,1992年又宣布禁止所有木材出口,但這一禁令不適用於農業部和林業部,這兩個部門仍可以繼續出口和轉運木材。越南近年來十分重視植樹造林工作從1999年開始實施「500萬公頃造林計劃」,造林護林已取得成效,到2000年底,森林覆蓋率達33.2%。

三是發展生態農業和生物科技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加坡、菲律賓、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開始了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和試驗。1982年成立了一個地區性的協作研究機構——東南亞大學農業生態研究網。新加坡是典型的城郊農業,注重農業科技的研究與開發,用生物科技來發展農業。菲律賓在70年代就開始實行生態農業的實踐,建立生態農場,以馬雅農場較為典型。在生產過程中採用變廢為寶的封閉循環和應用生物之間的生產、消費、分解關系,禁止或減少外來能量(化肥、農葯、生長劑)的投入,通過「清潔生產」來生產「健康產品」。設在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30年前就培育出了點燃綠色革命火種的「神奇水稻」品種。該研究所目前正在考慮將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應用於食物的生產,既可提供健康食品,又可節省土地和水資源,減少耕地退化。馬來西亞目前也開始重視生物科技農業的研究與開發,強調高增值產品的發展,如知識密集型食物加工產品和與健康有關的、具有安全性和環保性的生物科技產品。現在,利用生物科技發展農業已經成為馬來西亞的一個新興產業,該國已經建立了對胡姬花和香蕉進行組織培養的生物工業、油棕的組織培養業。

四是控制人口的增長。為了緩解快速的人口增長對經濟、就業、社會和環境帶來的壓力,東南亞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便開始實施家庭計劃,有計劃地控制人口的增長,並取得一定的成效。東南亞國家的生育率已有所下降,到1998年,平均每個婦女生育孩子的數量,新加坡是1.5個,馬來西亞是3.1個,印尼是2.7個,菲律賓是3.6個,越南是2.3個,柬埔寨是4.5個,寮國是5.5個,緬甸是3.1個,泰國是1.9個。雖然一些國家的人口出生率已下降,但是菲律賓、柬埔寨、寮國和緬甸等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仍保持較高的生育率。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減少對經濟和環境的壓力仍是東南亞國家面臨的課題。

『伍』 印尼有那些景點

印度尼西亞的主要景點有:

1、蘇門答臘熱帶雨林

蘇門答臘島熱帶雨林幅員250萬公頃,包括古農列尤擇、克尼西士巴拉及布基特巴里杉3個國家公園,數萬種植物、超過200種哺乳類動物及580種雀鳥的棲息之所,其中15種哺乳類動物是在印尼其他地方找不到的,蘇門答臘猩猩就是其中之一。

『陸』 光明農場晨光乳業公司、和光明乳業公司什麼關系它們是兩家公司還是一家公司告訴我下謝咯

深圳光明集團系公司控股股東華僑城集團之控股子公司;晨光牛奶系深圳光明集團全資子公司。目前公司與深圳光明集團及晨光牛奶尚無合作關系亦無控股關系。

光明乳業股份有限公司是由國資、外資、民營資本組成的產權多元化的股份制上市公司,主要從事乳和乳製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奶牛和公牛的飼養、培育,物流配送,營養保健食品的開發、生產和銷售。公司擁有乳品研發中心、乳品加工設備以及乳品加工工藝,形成了消毒奶、保鮮奶、酸奶、超高溫滅菌奶、奶粉、黃油乾酪、果汁飲料等系列產品,是目前國內最大規模的乳製品生產、銷售企業之一。 2011年7月3日,在中國經營論壇上,光明乳業總裁郭本恆表示,中國生乳標准幾乎是全世界最差。之一。

作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光明乳業長期以來秉承「創新生活、共享健康」的企業使命,始終以領先變革的首創精神,銳意進取、不斷創新,在打造中國新鮮品第一品牌的事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00年,「光明」系列產品獲第27屆中國奧運代表團唯一指定乳製品稱號;2001年,入圍「中國最受尊敬企業50強」; 2002年至今,歷年入選「上海100強企業」,排名逐年上升;連續入圍由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組織評選的「中國500強企業」。2004年,在著名媒體《財富中國》發布的《2004年中國證券市場領導力報告》中,光明乳業入選「2004年全國最具領導力的20家上市公司」;2005年,被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評定為全國誠信等級aaa1企業;2006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經營報組織的競爭力年會上獲得「卓越自主創新新產品」稱號;2007年1月,被國家商務部評為06年度中國最具市場競爭力品牌。同年9月,被衛生部、農業部、公安部、國家工商總局、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等聯合授予「中國食品安全十強企業」稱號,是中國液態奶企業中唯一獲得此稱號的企業。2007年10月通過上海市質量金獎評審組的復評,再次榮獲「上海市質量金獎」。

『柒』 在印尼回不了中國怎麼

如果你們在印尼遭遇疫情,就不要回國了,別給國家添亂,現在的疫情非常時期,千萬不要回國,等疫情過去了你們再回國!

印度尼西亞擁有大量的中國華人,這些人很多都是在當地務工人員或者旅遊的,現在全球疫情復雜嚴峻,但是國內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很多國人都希望能盡快回國,這樣才能有安全感,但是現在國家航班和國內航班都已經大幅度減少。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約17508個大小島嶼組成。陸地面積約190.4萬平方千米,海洋面積約316.6萬平方千米(不包括專屬經濟區)。

北部的加里曼丹島與馬來西亞隔海相望,新幾內亞島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相連。東北部面臨菲律賓,西南部是印度洋,東南與澳大利亞相望。海岸線總長54716千米。

以上內容參考:在印尼回不了中國-網路

『捌』 印尼華人的歷史

在15世紀前中國與現在的印度尼西亞很少有直接的聯系。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群島的貿易掌握在印度尼西亞人手裡。中國商船的標准名稱,junk,來源於爪哇語,jong[有爭議]。jong在爪哇語中用來描述那些從中國南部長途跋涉到東南亞的商船。中國的史料中有僧人法顯在5世紀經過這一地區去印度的記載。唐朝時也一度與印度尼西亞王國有頻繁的聯系。
有諷刺意味的是,中國人是爪哇最早的伊斯蘭傳教士,但是現在的大多數印尼華人卻不是穆斯林。有一種理論認為,在15世紀的時候,是鄭和等中國商船將伊斯蘭教帶入印尼。另外一種理論認為,是印度人將伊斯蘭教帶到了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群島。 荷蘭人的寵愛
最早的華人移民潮發生在荷蘭殖民的早中期,大多數都是尋找商機的商販。
華人與印尼原住民的關系直到今天都還是問題重重。一些評論者認為這可以追溯到荷蘭殖民時期。當時荷蘭人的殖民政策偏愛華人,因此華人在這一地區建立了經濟上的主導地位。
荷蘭人建立的社會等級制度使得華人很難與當地原住民融合。因為華人和阿拉伯裔是社會的第二等級,土著是社會的最底層,歐洲人位於社會的最高等級。荷蘭人是選擇性的優待某個少數民族或宗教而達到其破壞原有社會體制策略的發明者。華人成為他們殖民統治的道具,成為緩沖其與原住民矛盾的緩沖器。(法國人和英國人後來採用了同樣的策略,他們利用當地的天主教信徒和猶太人來統治阿拉伯世界)。
由於華人被荷蘭人認為聰明,勤奮,有能力管理大農場而受優待,許多華人成了殖民統治的支持者。事實上,在荷蘭殖民早期,華人積極支持荷蘭人在這片地區建立其統治地位。例如,17世紀時萬丹省的「中國船長」Souw Beng Kong(宋八公)在他管理雅加達的時期大量組織華人移民到印尼,這極大的動搖了這一地區的經濟,使得荷蘭人更容易征服伊斯蘭萬丹王國。
作為獎勵,在1619年Souw Beng Kong(宋八公)成為第一個Kapitein der Chinezen。並獎勵給他的繼承人封地,授予世襲的Sia稱號。這些貴族化的峇峇娘惹掌握了爪哇島上從原住民貴族手中沒收來的大量土地和財富。通過這種手法,他們統治了雅加達的峇峇娘惹和華人。這種體系後來延伸到了爪哇在內的其他的島嶼上。
那些被剝奪了土地的原住民貴族,由於缺乏建立領地的經濟基礎。於是尋求用武力方式奪回原本屬於他們的土地。
荷蘭人和華人參與了上千爪哇奴隸的貿易活動。爪哇人被認為容易出問題,於是將他們運到了在蘇門答臘的華人農場。 荷蘭人常常並不友好的看待華人。在18世紀早期,由於華人從雅加達建成伊始就在經濟上佔主導地位,這在某種方式上導致他們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張。
大量華工建造雅加達城,並且耕作附近的土地,中國商人的數量也不斷增加,造成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對華人的依賴越來越大。
由於東印度公司的利潤大多數來自於在亞洲國家間的貿易,並不運回荷蘭,雅加達的華人很自然的成了聯系中國的最好方式。
荷蘭人和華人在經濟上相互依賴,理論上應該有很好的關系,但是由於華人的社會地位實際上與荷蘭人平等,而經濟上又是對手。這一因素造成荷蘭人對於華人與日俱增的憎恨。
引起這些憎恨最終爆發的不僅是華人的商幫,還有華人在爪哇各個經濟領域的活動:富有的華人從中國引入窮人當苦力來開展農業生產。這些苦力成了最重要的經濟領域----甘蔗種植園----的主要勞動力。
越來越多的苦力被引入,導致快到1740年的時候,華人人口佔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地區一半。1690年殖民當局嚴令禁止再從中國引入苦力。但這沒能阻止從中國引入苦力的浪潮,僱主通過向官員行賄的方式繼續引入。
1720年,歐洲市場逐漸飽和,蔗糖市場面臨越來越深的危機。爪哇的甘蔗農場面臨來自更便宜的巴西蔗糖的激烈競爭。許多農場主破產,殖民當局沒有採取措施緩解越來越嚴重的失業問題,一些絕望的失業者成為了暴民。
最後,殖民當局宣布將加里曼丹的苦力運到荷蘭在錫蘭南部加勒的種植園。無法知道是不是荷蘭人的真正意圖,謠言開始流傳說荷蘭人想把這些苦力運到海里扔掉。苦力拒絕登船,叛亂爆發。叛亂者不僅在農村地區搶劫,甚至要攻擊雅加達。
雖然沒有證據,雅加達的荷蘭人懷疑城內的5000華人計劃加入叛亂的苦力。1740年10月9日,荷蘭人命令搜查所有在雅加達的華人居民的住處。這最終演變成三天全方位的大屠殺----所有的華人都被屠殺在自己家裡,先前抓獲的也在監獄和醫院里立即處死。
一個傳教士煽風點火說殺華人是「神的旨意」,殖民政府據說按人頭懸賞。這次屠殺的受害者人數估計有5000至10000。紅溪(Kali Angke)這個名字據說來源於那次屠殺造成的「血流成河」。
在這之後,殖民政府宣布「恢復持續」。在雅加達等其他荷蘭統治的城市裡華人被指定住在特定的區域。雅加達華人被指定住在Glodok區,現在還有許多華人生活在那裡。
大屠殺後,荷蘭總督Adriaan Valckenier被逮捕並要求向Heeren XVII (十七世殿下, 荷蘭東印度公司董事)說明。他死在監獄里,但是對他的指控宣布「免於死刑」。
這件事在後來還常常被提起,特別是在形勢緊張的時候。
繼續移民並分化為三個分支
甚至這樣的血腥事件都沒能阻止華人繼續向印度尼西亞群島移民,在中國找不到的經濟機會的吸引力超過歧視和被壓迫的危險。
在這一時期的早期華人移民與中國大陸有更緊密的聯系,這表現在他們強烈的回家意識而把這兒當成他們臨時的處所。
由於18世紀中期,乾隆皇帝認為這些流亡海外的人是變節者,會對中國造成威脅,移民對回家的態度開始有了改變。雖然乾隆皇帝採取閉關自守的政策,但是沒有證據表明這些海外流亡者被禁止回到他們的家鄉。
然而許多流亡者發現印度尼西亞群島對他們更有吸引力。滿清政府的敵意和壓迫導致更多的人從中國遷出。被舒適的生活所引誘,一些人不再將自己與中國大陸聯系起來,他們被稱為峇峇娘惹。一些峇峇娘惹與當地原住民通婚,但一般來說都是苦力的女兒。
很多華人認為他們是荷蘭人,信仰天主教,不僅通常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較高社會地位,而且效仿西方的生活方式,認為自己更優等。他們被叫做僑生。19世紀晚期,大多數享有Sia稱號的貴族家庭都迅速西化。到了20世紀早期,他們中的許多人----尤其是雅加達附近的----甚至「比荷蘭人更荷蘭人」。 這些Sia貴族結果成了殖民統治的最強有力的支持者。
這些與中國大陸仍然維持關系的華人,仍然維持華人信仰及風俗,認為峇峇娘惹和僑生是不孝子,因為峇峇娘惹和僑生盡量避開中國傳統,這些仍然「純」的華人被叫做新客。
這三個印尼華人群體有完全不同的民族觀。
僑生更傾向荷蘭,峇峇娘惹更傾向印度尼西亞群島原住民,新客更傾向中國。
荷蘭改變政策後Sia貴族開始衰敗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長期把持經濟的Sia貴族被他們支持的荷蘭殖民政府系統性的摧毀。在Wilhelmina女皇在荷蘭議會的演講中強調自己對東印度群島欠下「道德債」之後,殖民政府實行了所謂的「社會政策」。這個政策的目標就是要結束爪哇的封建制度和打破峇峇娘惹貴族。
結果是華人Sia貴族,而不是原住民貴族,在這個政策中遭受損失。原住民貴族的土地在殖民早期的時候就被荷蘭人沒收了,而且還把Majapahit王國分成了四塊。荷蘭人為了補救這不受歡迎的而且實際上是種族主義的政策,發起一個將這些中上層半貴族家族招募為公務員的計劃,這些人被稱為priyayi。
荷蘭政府強迫獲取峇峇娘惹貴族的封地,破壞了很多華人地主家族。雖然他們很多成功轉入商界,但是大多數以前的Sia貴族(這個頭銜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被廢除)被新客取代。後者現在仍然是印尼經濟實力最強大的族群。
伴隨封建Sia貴族的衰敗,印尼華人經歷了一個現代化的過程,他們建立了西式社會和政治制度。他們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泗水建立了爪哇第一個非西式的學校。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很多中文學校在大城市中建立了起來。第一個中文報紙和政黨也在這一時期建立了起來。這些政黨有的認為他們是印尼民族運動的一部分,有的仍然認為印尼華人是中國國民。印尼華人是否是中國國民這個問題花了數十年都沒能解決。

『玖』 中國農村光棍這么多,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不知道你問的是國家的結局,還是說這些農村光棍的結局?

其實光棍哪裡都有,並不是僅僅農村有,之所以農村的光棍比較多,是因為農村的適齡女青年都不願意嫁給村裡,即使是城裡的窮光蛋,只要有房子,即使這個房子是祖上傳下來的,那麼也可以討個好媳婦。

但終歸以上方法解決不了問題,我覺得國家肯定也注意到這個情況了,還是得宣傳男女平等的觀念,想方設法拉小男女之間的比例,甚至可以鼓勵人們生女孩子。

就楊角風身邊的朋友來言,現在的我們,反而更喜歡生女兒,而不是兒子!

所以,具體未來這些光棍會怎樣,這無從得知了。

『拾』 農場養什麼好

樓主您好!
小米很高興為您服務!
-0-


農場是種植哦
-0-

種白蘿卜升級快,
級高的作物賺錢快哦,

如果我的回答您滿意,感謝您採納!~>_<~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o^)/

閱讀全文

與印尼農場養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都是有哪些古城 瀏覽:224
印尼盾rb是什麼意思 瀏覽:700
英國1000英鎊能租到什麼房子 瀏覽:351
中國靠近印度哪裡 瀏覽:557
去印尼辦什麼護照 瀏覽:850
中國最大挖泥船在哪個國家 瀏覽:465
去印尼必須帶什麼東西 瀏覽:504
中國博雅地名網上海都有哪些區 瀏覽:200
哪個國家愛吃中國火鍋 瀏覽:210
中國哪裡有買機器貓的 瀏覽:669
為什麼伊朗足球很強 瀏覽:171
為什麼英國的抖音一直轉圈 瀏覽:147
目前越南有什麼病傳入廣西 瀏覽:581
中國鳥籠在哪個時代 瀏覽:612
小靜為什麼和伊朗人結婚 瀏覽:360
伊朗女孩為什麼摘頭巾 瀏覽:284
英國生產的口罩怎麼樣 瀏覽:38
印度口嚼煙吃什麼 瀏覽:217
美國對伊朗的經濟制裁是什麼意思 瀏覽:981
美國特朗普對中國怎麼樣 瀏覽: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