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銀鯧簡介
銀鯧,學名為Pampus argenteus,又因其地方名多樣,如平魚、白鯧等,英文名Silvery pomfret,日文名 マナガゾォ。它屬於動物界中的脊索動物門Chordata,具體分類在輻鰭魚綱Actinopterygii下的鱸形目Perciformes,鯧亞目Stromateoidei科,鯧屬Pampus種。
這種魚類的活動范圍廣泛,主要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涵蓋了波斯灣、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等國家的海域,以及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緬甸、日本、中國、韓國、台灣、柬埔寨、菲律賓、印尼等地。在東海,銀鯧的遷徙規律顯著,春季自台灣北部北上至東海北部,5月立夏後,它們會進入淺水區進行繁殖,偏好於10至20米深度的岩礁和沙灘,特別是河口區域,卵具有漂浮性,每次產卵量可達8萬至35萬粒。
產卵後,銀鯧會分散覓食,秋季南下度過冬期。隨著暖流增強,它們會再次沿南北方向進行索餌洄遊。銀鯧的食性以小魚小蝦及浮游生物為主,因其游泳速度較慢和小嘴巴,常以水母、硅藻和繞足類為食。因其經濟價值高,銀鯧是近洋機動漁船的主要捕撈目標,如1998年寧波市的捕獲量就達到36619噸。銀鯧肉質鮮美,體長可達30至40厘米,重量在1公斤至1.5公斤之間,肉質豐滿,骨刺少,是上等的海產珍品,近年來其價值顯著提升。
銀鯧,是我們常說的鯧魚中的一種,屬魚產形目,鯧亞目鯧科魚類。體形側偏,頭胸相連明顯,口、眼都很小,兩頜各有一行細牙,食道側囊內具有乳頭狀突起,嘴舌不能伸縮;背鰭與臀鰭同形,稍長,無腹鰭,鰭刺很短,尾鰭叉形,下葉長於上葉;體披細小的園鱗,顏色銀白,故稱銀鯧。常見的鯧魚多為銀鯧、江浙一帶漁民也叫鯧片魚、平魚等。
B. 鯧魚的常見品種
一、銀鯧
亦稱鏡魚、平魚,銀鯧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東海銀鯧,春季從台灣海域北部北上到東海北部,每年5月上旬(立夏)以後,漁群就北移進入淺水區生殖,喜歡在淺海岩礁、沙灘水深10米~20米一帶,早晨及黃昏時在水中上層活動,不甚活躍。喜歡在陰影處成群,小潮時魚群更為集中。
(2)印尼哪裡有白鯧魚擴展閱讀:
鯧魚屬於鱸形目,鯧科。體短而高,極側扁,略呈菱形。頭較小,吻圓,口小,牙細。鰓孔小,鰓耙短弱,排列稀鬆。上頜骨達眼前緣的下方。兩頜各有1行細齒,排列緊密。成魚腹鰭消失,尾鰭分叉頗深。下葉較長,體銀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以甲殼類等為食。體短而高,極側扁,略呈菱形,體長約20厘米。
鯧魚為近海中下層魚類。以小魚、水母、硅藻等為食。有季節性回遊習性,生殖期5-6月。鯧魚主要分布於中國沿海、日本中部、朝鮮和印度東部。
C. 沒有鱗的海魚 肚子是白色的 是什麼魚啊
沒有鱗、肚子是白色的海魚俗稱鮁魚,超市標簽為馬鮫魚。
鮁魚也叫藍點馬鮫(學名),硬骨魚綱,鱸形目,鮁科。種類很多,常見的有「中華馬鮫」Scomberomorussinensis,斑點馬鮫,康氏馬鮫等,馬鮫的俗稱還有燕魚、板鮁、竹鮫、尖頭馬加、青箭等。牙齒鋒利,游泳迅速、性情兇狠一般長0.26--0.52米,最長可達1米,重20公斤,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渤海、黃海、東海均有,屬暖性上層魚,以中上層小魚為食,夏秋季結群洄遊,部分進入渤海產卵,秋汛常成群索餌於沿岸島嶼及岩礁附近,為北方經濟魚之一。
馬鮫魚肉質細嫩潔白,糯軟鮮爽,營養豐富,尾巴的味道特別好,物美價廉。素有「鯧魚嘴,馬鮫尾」之說。馬鮫魚屬近海溫水性洄遊魚類,魚期:4-6月,由於以魚蝦等水生動物為食,故馬鮫魚生得渾身肥滿,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海產優質魚類。馬鮫魚肉質細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豐富蛋白質、維生素A、礦物質等營養元素,有補氣、平咳作用,對體弱咳喘有一定療效,馬鮫魚還具有提神和防衰老等食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