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尼和中國的面積差多少
印尼 190.5萬平方公里,中國960.1萬平方公里。面積差為769.6萬平方公里。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尼語:Republik Indonesia,英語: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簡稱印度尼西亞或印尼,是東南亞國家。
印尼當地統治者吸收外國文化、宗教及政治型態,曾出現興盛的佛教及印度教王國。穆斯林商人帶入伊斯蘭教,歐洲勢力則帶來了基督教,並於地理大發現後壟斷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島的貿易。經歷了350年的荷蘭殖民統治後,印尼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宣告獨立。
❷ 印度尼西亞的面積有多大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
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 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 國土面積1,904,569㎞²,世界排名第15位.
❸ 印尼人口有多少面積有多少
印尼
人口:
據2016年統計,有2.611億人口。
國土面積:
1,919,440平方公里。
❹ 印尼的國土面積排世界第幾位
第十五位。
❺ 印度國土面積多少平方公里
印度國土面積298萬平方公里。
印度行政區劃中的一級行政區域包括有27個邦(省)、6個聯邦屬地及1個國家首都轄區。每一個邦都有各自的民選政府,而聯邦屬地及國家首都轄區則由聯合政府指派政務官管理。此外,雖然印度在南極洲並沒有擁有土地,但在當地亦建有二個科學基地:Dakshin Gangotri及Maitri基地。
印度地處北半球,位於北緯8°24′~37°36′、東經68°7′~97°25′之間。印度是南亞地區最大的國家,面積為298萬平方公里,居世界第7位。
(5)印尼國土面積多少萬平方公里擴展閱讀
印度全境炎熱,大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而印度西部的塔爾沙漠則是熱帶沙漠氣候。夏天時有較明顯的季風,冬天則較無明顯的季風。印度氣候分為雨季(6~10月)與旱季(3~5月)以及涼季(11~次年2月),冬天時受喜馬拉雅山脈屏障影響,較無寒流或冷高壓南下影響印度。
印度礦產資源豐富,鋁土儲量和煤產量均佔世界第五位,雲母出口量佔世界出口量的60%。截至1996年底,印度主要資源可采儲量估計為:煤463.89億噸(不含焦煤),鐵礦石97.54億噸,鋁土22.53億噸,鉻鐵礦1.24億噸,錳礦石6550萬噸,鋅589萬噸米。
此外,還有雲母、石膏、鑽石及鈦、釷、鈾等礦藏。森林覆蓋率為21.9%。
從喜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嶽地區,中部是印度河——恆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東西兩側的海岸平原。平原約占總面積的40%,山地只佔25%,高原佔13,但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過1000米。
低矮平緩的地形在全國佔有絕對優勢,不僅交通方便,而且在熱帶季風氣候及適宜農業生產的沖積土和熱帶黑土等肥沃土壤條件的配合下,大部分土地可供農業利用,農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❻ 印度尼西亞的領土面積有多少
印度尼西亞是個美麗的群島組成的國家,據說它擁有1萬多個大小島嶼,其中3千多個島嶼有人居住,人口約有1億5百萬。國土面積包括群島和海洋面積大致有935萬平方公里。
❼ 印度尼西亞國土面積多大人口多少
在印度尼西亞以東2090公里處,距澳大利亞北海岸560公里。
面積:18874平方公里。
人口:據聯合國今年7月普查,有居民74萬人。78%是帝汶人,20%是美拉尼西亞人,2%是華人。
宗教:95%的居民信仰天主教,其餘是穆斯林和新教徒。
政體:由聯合國東帝汶過渡行政當局和過渡政府管理。
首都:帝力。
行政區劃:全國分為13個區,帝力是最大的區,有居民12·8萬人。
語言:60%的居民講當地的德頓語,10%的居民講葡萄牙語。
經濟:從2000年1月起,正式貨幣為美元。經濟基礎是以咖啡和玉米為主的農業,自然資源有大理石、石油和天然氣礦藏。2000年經濟增長15%,據聯合國東帝汶過渡行政當局估計,由於國家重建、基礎設施項目和人道主義援助,經濟將繼續增長。東帝汶人的月工資5美元左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513美元。
歷史:葡萄牙人於1512年到達東帝汶的東部,1975年12月,印尼軍隊入侵東帝汶,1976年7月16日,宣布東帝汶為印尼第27個省。1999年8月30日舉行公民投票,78·5%的人贊成脫離印尼。
在8月30日的選舉中,選民們將選舉立憲會議,成為這個將於2002年初獲得完全獨立的新國家的第一個立法機構
❽ 印尼國家多大
陸地面積約190.4萬平方千米,海洋面積約316.6萬平方千米(不包括專屬經濟區)。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約17508個大小島嶼組成。北部的加里曼丹島與馬來西亞隔海相望,新幾內亞島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相連。東北部面臨菲律賓,西南部是印度洋,東南與澳大利亞相望。海岸線總長54716千米。
印度尼西亞地跨赤道(12°S-7°N),其70%以上領地位於南半球,因此是亞洲南半球最大的國家(東帝汶也是南半球國家)。
主要島嶼
1、加里曼丹島
加里曼丹島位於東南亞,南臨爪哇海,北臨中國南海。北部有馬來西亞的砂拉越和沙巴兩州,兩州之間為汶萊,印尼的北加里曼丹省也在北部。南部為印度尼西亞的東、南、中、西加里曼丹四省。歷史悠久,中國史籍稱為「婆利」、「勃泥」、「渤泥」、「婆羅」等。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大島。
2、蘇門答臘島
東南亞印度尼西亞西部的一個大型島嶼。面積47.3萬平方公里,是世界第六大島嶼,也是印度尼西亞所獨立擁有的最大的島嶼。人口5018萬,是印尼人口第二多的島嶼。屬於熱帶雨林氣候。
位於赤道之上,是大巽他群島四個主要島嶼之一。東北隔馬六甲海峽與馬來半島相望,西瀕印度洋,東臨南中國海,東南隔巽他海峽與爪哇島相望,北面為安達曼群島。
3、伊里安島
是太平洋第一大島嶼和世界第二大島,僅次於格陵蘭島。新幾內亞島是馬來群島東部島嶼,位於澳大利亞以北、太平洋西部、赤道南側。西與亞洲東南部的馬來群島毗鄰,南隔阿拉弗拉海和珊瑚海與澳大利亞大陸東北部相望 。
❾ 印尼的國土面積是多少
190.4萬平方公里.
❿ 印尼的國土面積和地理位置相當不錯吧,怎麼沒發展起來
如果從紙面數據來看,印度尼西亞完全是個小巨人般的存在——人口接近3億、世界排名第4;陸地面積約190.4萬平方千米,雖然只排世界第15位,但海洋領土面積令人艷羨:雖然這方面並無准確排名數據,但作為參照,中國這樣的一等世界大國,所主張的海洋領土也不過300萬平方公里(這還包括南海、東海、黃海等地區的爭議海域);而印尼的海洋面積卻是多達316.6萬平方千米——還不包括專屬經濟區。
有著如此豐厚的家底,再加上控制馬六甲海峽這個巨大的區位優勢,印尼就算比不上中美俄這樣的土豪,但與印度、巴西並肩,一個准大國的資格,應該還是比較穩當的。
但在現實中,印尼的國際地位卻與它紙面上的基本數據全不相符:經濟上,印尼2014年GDP總量剛剛過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16位。如今印尼號稱全球第十大經濟體,中國是印尼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美國第二。東南亞最大經濟體。
政治上更是慘淡。在國際政治舞台中比不過中美俄也就罷了,連印度、巴西也都比它受人矚目的多;甚至就是東盟內部,印尼最多也就是仗著體量優勢,在開會爭吵時嗓門大些而已,完全無法駕馭局勢。
為什麼有著准一流的身子的印尼,始終只能在二流國家中徘徊?我們不妨從其地理上制約說起。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全境由17508個島嶼組成,號稱「千島之國」。
在海洋文明時代,群島國家的一大好處,就是不愁沒海岸線和港口——這是發展外貿的最重要條件;但壞處也很明顯——地緣結構的完整性被破壞。
由於海洋的隔離作用,眾多島嶼之間的交通聯系會受到極大影響,反應在經濟層面,則是各板塊自成一體,經濟上的整合難度較大。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群島國家都如此,比如英國和日本就整合的很成功。
不過英國雖號稱群島,但大不列顛島本部面積已佔據國土面積的80%以上;日本本土雖分為本州、九州、四國、北海道四大島嶼,但島嶼間的海峽都十分狹窄(本州與四國之間的瀨戶內海,最狹窄處僅寬10公里左右,本州與九州之間的關門海峽,最狹窄處甚至1公里不到)。這點子距離,即便是在農耕時代,其地緣阻斷作用都十分勉強;到人類進入工業時代,則基本上不存在任何阻礙,隨便一座跨海大橋,便可將諸島連接在一起。
但印尼則不一樣。印尼國家地理結構呈帶狀分布,東西國土之間僅直線距離就長達5000餘公里;本部五大主島(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蘇拉威西、巴布亞),除東部的蘇門答臘與爪哇之間海域狹窄外,其餘諸島均散落於海上,彼此間距離均在數百公里,巴布亞島與最近的蘇拉威西島之間的距離則在1000公里以上。
過於遙遠的海上距離,極大的限制了各主島之間的交通往來,除了爪哇和蘇門答臘,可以通過修建跨海大橋,將二者用公路、鐵路連接到一起外;其餘各島之間,只能通過航空和海運方式交流。
航空雖則便捷,但費用高昂,只適合高價值貨物運輸;海運雖則量大且費用低廉。但速度過慢,且貨物上下船的裝卸程序復雜,不適合做小批量運輸。這一交通運輸的先天劣勢,決定了印尼很難在全國范圍內打造一個完整高效的內部經濟圈——你不可能指望加里曼丹的小配件商,能夠隨時滿足爪哇工廠多少不等的貨量需求。
而帶狀的國土分布,同樣也限制了其經濟實力的發揮。相對於相同面積的塊狀國土,印尼帶狀國土邊緣地區與中部核心地帶的距離過長,即便是在公路、鐵路相連接的情況下,從蘇門答臘西北部向爪哇運輸貨物距離也實在過長,導致了成本的拉高,各邊緣地區彼此間的溝通更是不便。至於其他主島,與爪哇核心區的溝通更是受到極大限制。
除了地緣上的支離破碎,印尼陸地的地緣結構也比較糟糕。除了核心主島爪哇外,其餘四島更是山林密布,尤其是巴布亞島,其內陸幾乎全是高山雨林。
就整體而言,印尼的森林覆蓋率達到67.8%的恐怖水平,足以證明其多山的地貌特徵——在一個降雨和日照均十分豐沛的地方,人類通常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塊平原上的森林的。
大片的低地平原,是大規模發展工農業的最基本條件。印尼雖然領土面積不小,但平原較少。而就是這為數不多的平原,還分布在五大主島,以及數以千計的零散小島上。
出於降低成本的考慮,現代工業通常大規模的集中在某一特定區域。這種特徵決定了,印尼那些支離破碎的小平原,基本上很難形成大規模產業鏈。而唯一以低地平原為主的核心主島爪哇,面積不過區區13萬平方公里——僅憑這點子地盤,顯然不足以將擁有準大國體量的印尼帶入現代化。
而最後,印尼的氣候也限制了其工業的發展。印尼國土位於赤道南北兩側,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境內絕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雨林氣候。這種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對於農作物生長來說或許是個福音,但對於現代工業製造,則是個大大的麻煩。
高溫氣候條件下,人類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效率,其效率都會大大降低——印尼在農耕時代未能形成較發達的文明國家,其原因便在於此。
進入現代社會後,隨著空調等降溫機器的發明,腦力勞動者的困境得以緩解。
不過人類對腦力勞動者的需求終究是有限的。新加坡這樣的百萬人口級小國,或許可以將國民都塞進有冷氣的寫字樓里;但對印尼這樣擁有2.48億人口的大國,無論它是否想實現現代化,體力勞動都是絕大部分國民的唯一選擇。
室外的體力勞動,高溫無法避免。而室內體力勞動,即便一些大工廠可以提供冷氣設備,但長時間的使用,也會導致其生產成本的大幅增加;而各種散落分布的中小型工廠,更是不可能承擔這種超高費用——何況,印尼也沒有充足的電力資源以確保供應。
而雨季的的存在也同樣影響工業發展——每年多達三個月之久的雨季,會影響貨物運輸效率,影響室外勞動的開展,甚至影響到工人白領的上下班通勤。這一切影響,最終都會轉化為生產成本,體現在工業品的價格方面,對印尼的工業製造形成打壓。
糟糕的地緣結構,和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極大的限制了印尼的地緣經濟實力,使其空有準大國的資本,但這個是一個制約因素,但這個覺不是一個關鍵的原因,重要的原因,這只能說明印尼的基礎建設落後,必定還多發達地區也是在熱帶,越難,香港,新加坡等,都在熱帶地區,只能說印尼要發展,打造自己的基礎建設很關鍵,交通順暢,起碼的船運,可印尼自身有沒有像樣的造船廠,架橋,修路,建設像樣的辦公樓,飛機場,這一切需要的是資金,沒有資金,就沒有好的投資環境,沒有好的投資環境,就沒有企業願意來,沒有企業就沒有經濟發展,沒有收入,那就沒有錢來投資基礎建設,這個成了一個死循環,那我們看看可能印尼的基礎建設現在的情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