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查爾斯王子感染、對外輸出病例居首,疫情下的英國究竟要何去何從
最近英國的疫情情況確實是比較緊急,連英國的首相和王儲查爾斯都已經被感染了,這其實就代表著英國的防控措施其實做的極其不到位。但即使是這種情況下,英國也只能痛定思痛,從過往中的措施中吸收經驗教訓,再別的國家的防疫措施中吸收寶貴的經驗,加大防疫的措施,努力扭轉防疫頹勢。
但即使是英國已經知道自己的防疫措施十分錯誤了,也不能輕易地放棄,即使是現在開始防疫也不算是太晚,傾盡全國之力,還是能夠扭轉一部分局勢的。所以,在這種危機的時刻英國更要實行更加嚴密的防疫措施,做好防疫的攻堅戰,加強醫療物資的調配,開始建設方艙醫院以應對後續確診人數暴漲之後的住院壓力。
現在的英國沒有時間去自怨自艾,他們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盡量快速的行動起來的行動起來,用一切的方法去阻止疫情更大程度的傳播,想盡一切辦法拯救自己的國民。
『貳』 床位不足、人員短缺、手術被取消,英國公立醫院到底怎麼了
床位不足,醫院的人員短缺,患者的手術被取消,這是發生在英國公立醫院的一些事情。很多的患者,他們比如如果是比較嚴重的話,手術一旦被取消,就會給身體帶來非常大的傷害,所以說這完全就是把患者的性命置之不管。有相關人員表示,患者發現自己在手術的最後一刻被取消了,而這也是給患者帶來了非常大的痛苦。
不僅僅是英國出現了這樣的現象,其他國家也是如此,因為疫情的原因導致醫院的人手不夠,而且也因為疫情的原因,很多的患者病情都被耽誤了。再加上進入到醫院也是需要度過層層關卡,必須要攜帶著核酸證明才能夠進到醫院裡面,而且進入到醫院之後也不一定會有床位。英國當地表示,會立馬的去解決這個問題,但如果真的要解決,也是非常困難的。
『叄』 [原創] 英國「群體防疫」台前幕後的故事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3月12日宣布,英國將採取「群體免疫」策略對抗本國新冠疫情。此言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
1「群體免疫」
所謂「群體免疫」即一個群體中大部分人有了某種病毒的抗體後,就產生了群體免疫效應,使得其他沒有免疫力的個體因此受到保護而不被傳染。[搜狗網路]
從病毒尋找中間宿主,傳播力越來越弱的情況來說,這是漫長的自然選擇的過程,是相對而言的統計結論。我們不能說站不住腳,但如果反問,僅基於此模型推算而提供政策參考的話說明什麼?
(1)等待疫苗或者特效葯研發出來。
什麼是疫苗?它抑制病毒的機理是什麼?研發需要多長時間?
疫苗,是滅毒或者減毒後的病毒。疫苗注射到人體後,它的微弱毒性激發人體的免疫機制,就是產生抗體,從而達到抵抗病毒的效果。什麼,疫苗是病毒,這個是不是很恐怖?別急,聽我慢慢道來。
在科學實驗室進行的疫苗研發大體分為三個階段,疫苗的滅毒、回收病毒原液、動物活體實驗。
疫苗滅毒就是從感染者體內分離病毒樣本,通旦謹大過基因工程等生物技術手段使病毒滅活,或者減弱其毒性。這個過程中要保證病毒原來的特徵,具有一定的抗體免疫作用。
因為病毒沒有細胞結構,需要寄生在細胞當眾才能存活,經過增殖培養後的病毒液富含細胞培養液、血清、細胞及其碎片等其他物質,需要經過純化鑒定,加入少量輔助試劑後成為疫苗液。
簡單說就是分離-減毒、純化-鑒定、載體-評價之後,最後的臨床試驗涉及到大量的調查,耗時也最長。
按照來華和鍾南山院士交流疫苗研究的美國專家的說法,研究疫苗的周期至少需要一年甚至更多時間,至少說明這是個短期內無法解決的事情。
(2)利用中青年不易感染或者感染產生抗體以建立類似「群體免疫屏障」。
這個免疫屏障的建立,不知得付出多少生命的代價。即便按照健康中青年死亡率1%來計算的話。
英國政府曾報告預測:5000萬人感染,50萬人死亡。截止3月15日,英國政府僅禁止500人以上的大規模集會,但尚未關閉學校。
還有人說這是遵循晌團客觀、實事求是啊。英國目睹了全球疫情的蔓延,無論主動被動初期肯定也作了應對。
它發現根本不可能像中國那樣有能力組織動員打「抗疫」的人民戰爭,否則公共醫療資源將面臨枯竭或者癱瘓。
「群體免疫」的凶險之處在於相當於不積極防控、治療,坐等新冠病毒自然死亡。說的再直白一點即是放任。那就是真正的「物模豎競天擇,適者生存」了。
但人類文明發展到今天,逐漸進化出了高級智慧,有了專屬於人類的情感模式和道德准則:人道主義。捫心自問,這是他們的最優選擇嗎?
2執行力
從某種角度來說,英國政府的「執行力」很強。為什麼這么說呢?英國出台的delay政策,姑且叫拖延政策吧,有點正話反說的意思,把英國民眾嚇到呆在家中好採取下一步舉措。
民主社會,無法強制,醫療資源又相對有限,如果政府宣布封城或者宵禁,那各種力量都會反對鬧事,甚至引發暴亂,它總不會因抗疫影響執政吧。
但這種執行力掩蓋不了英國政府無力應對疫情蔓延這個客觀事實,至少在態度上不夠積極。
其實英國有個優勢,退出歐盟後,即非申根國,它可以相對獨立施政,比如做好出入境限制。
可它卻悲觀地認為大勢已去,進而退守,想使有限的醫療資源「物盡其用」,這樣很可能的結果確是相反,即「退無可退」。
所以說執行力需要強大堅定的信念支撐,越是艱難險境越需要這種必勝信念的力量。如果非說這是因國情不同而採取的一種策略的話,只能說是它風險太高。
3國情
談到英國國情,我們不得不提他們社會的醫療制度和文化理念。
(1)社會醫療制度
英國的國家社會醫保體系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是強制性的,全部由稅金構成,強調政府控制衛生資源的投入及分配,設區保健是其衛生服務的重點。
簡言之,英國全民免費醫療,有人說這不是「吃大鍋飯」嗎?對,這樣反倒更好理解。
財政負擔嚴重導致的結果就是醫院運行效率低下,醫護質量不高,從而使公眾候診時間長,滿意度低,但這是相對而言。
布萊爾執政期間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攜夫人到英國訪問,當晚夫人突患中風,病情危急,救護車45分鍾後才抵達,送醫院路上行程僅10分鍾。
到醫院發現搶救需要排隊,要等8小時才能進行腦部CT檢查,情急之下李光耀求助布萊爾,英國政府出面與醫院協調,3小時後李夫人進行了CT掃描。
經過急救李夫人脫離危險,李光耀權衡利弊,決定「冒險」,帶夫人乘坐新加坡航空公司航班回國治療,回國後在中央醫院治療,李夫人病情穩定好轉。
從上世紀80年代起英國政府不斷對NHS醫療體系進行改革,在堅持公平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效率。
這樣的醫療體系在抗疫期間就導致放棄兩端(症狀輕的和危重的),一端不用管,一端自然淘汰。而我們的醫療體系是極力挽救每一個生命,是「廣譜」的。
(2) 文化理念
英國人能提出「群體免疫」不足為奇,他們深知「自然選擇」的力量。
歷史上英國是個偉大的國家,有「日不落帝國」之稱。
18世紀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對後世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是一部社會學、經濟學著作,
它強調人口必然因為生活資料所限制,從而肯定貧富分化的自然法則和資產私有制的必然性。
雖然「馬爾薩斯人口論」有它的歷史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通過對他的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開始思考並最終形成了他們對無產階級的科學認識。
達爾文受到馬爾薩斯人口論""啟發,獲得靈感,最終完成了舉世矚目的《物種起源》,成為進化論的奠基人。
以自然科學發展為基礎的工業和技術革命,引起了深刻的社會變革,推動社會高速發展,在人類發展史上綻放出璀璨的光芒。
所以英美這樣的西方國家從骨子裡崇尚「叢林法則」,這種根深蒂固,滲透在人們行為方式和社會的方方面面。
曾有一個得絕症的人群統計:得了絕症後,多個國家的人生存時間長短的比較,最短的是英國,平均一年多,最長的是中國和日本。
這種自然法則體現在防控疫情上的「群體免疫」就很「正常」了。
結語
世衛組織早已把新冠病毒疫情定性為「全球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我贊同新冠病毒的致死率因地而異,因人而異,我更贊同國情文化差異會選擇不同的應對方式。
雖然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復制中國的抗疫模式,但絕對有必要展開全球合作。
『肆』 「除非老人,否則無法在英國檢測」,英國新冠病毒檢測情況是怎樣的
並非除了老人,無法在英國檢測,准確的說,除了重症患者,均無法在英國檢測。
只檢測重症患者這個行為可能讓很多人感到迷惑,畢竟 檢測不應該是預防么?不應該是為了防止病毒進行傳播么?
但是,這並非是英國最奇葩的想法。
1,建停屍房。
這個事情網上早就流傳,我國應對疫情是建醫院,英國應對疫情是建停屍房。
聽起來似乎不可思議,但真相的確如此,
有議員提出,如果可以,就把公園改造,建成停屍房,並且,如果教堂人滿為患的話 也可以在酒吧舉行葬禮。
英國首相在醫院和每位病人都友好的握了握手,英國的馬拉松因為設施都准備完畢,哪怕在疫情期間也不得不召開。
密密麻麻的人在觀看馬拉松盛宴,英國簡直就是在身體力行“群體免疫”。
綜上所述,英國對於檢測恐怕並不上心,一個全國進行群體免疫的國家(也有一些英國人強烈反對)恐怕根本不需要病毒檢測。
『伍』 英國發現的新冠病毒變種再一次發生突變!英國的疫情如何才能得以控制
一:英國疫情英國發現的新冠病毒變種再一次發生突變!英國的疫情想要控制就需要進行大規模核酸檢測,並限制民眾出行,減少新增病例防止病毒進一步突變。
英國公共衛生局在調查新冠病毒病例時,新發現一種名為E484K的病毒突變,這種突變病毒之前已在南非被發現,目前在英國也僅有部分地區少量發現此類突變的病毒,不代表突變的病毒已經廣泛存在,相關專家也表示當前使用的新冠病毒疫苗仍對突變後的新冠病毒有效果。當地政府也呼籲民眾應嚴格遵守封鎖規定,盡量不要外出避免感染新冠病毒,以防新冠病毒進一步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