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國的世界第一地位何時徹底被美國取代
你好!
1893年的時候,美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就已經超過英國,成為世界上國民生產總值最多的國家.但是這個時期美國的綜合國力還遠不如英國,法國等傳統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各個歐洲傳統強國均在戰爭衰落下去.美國則大發戰爭財.它才開始在政治上超越其他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德國,日本被打敗,英國,法國則進一步衰落.英國成了債務國,美國成了債權國,美國由於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本土未被戰爭波及等原因.通過戰爭獲得了巨大的經濟軍事優勢,,徹底超過其他資本主義強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2. 美國怎麼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英國的衰落和美國的崛起
兩次世界大戰。
一戰把歐洲強國都打傷了。美國沒事。遠離戰場嘛,還撿了個便宜。從一戰開始,美國就開始取代英國的地位了。
30年代的經濟危機,美國出了個強人,羅斯福。這伙計的經濟政策讓美國成功挺過了經濟危機。這時美國已經是世界第一的強國了。
然後就是二戰。歐洲強國再次打了個稀巴爛。美國在戰後,對歐洲的援助,使得英國徹底成為跟班小弟。美元取代英鎊,成為世界通用貨幣。美國成為頭號強國。
3. 英國是什麼時候開始衰落的,為什麼衰落
英國衰落的根源是沒有抓住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了英國的科技和經濟。隨著殖民地帶來的財富不斷增加,英國的財閥不再重視科技的發展,世界科技中心轉移到統一後的德國。
早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1894年,美國經濟躍居世界第一,英國被美國趕超。不久又被德國趕超,30年代又被蘇聯趕超。
國土因素:
本土面積太小是英國的最大劣勢。國土面積小,就缺乏相應的自力更生能力。無法供養太多人口,提供太多資源。英國無法形成大規模的國內市場,依賴海外3000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也意味著英國的國運時刻面臨其他大國的挑戰。
人口因素:
英國只有幾千萬的人口,想要管理面人口達4億的廣闊殖民地,是非常困難的事情。
因為人口少,英國對殖民地只能採取以夷制夷的「羈縻政策」。這並不是一種很牢固的管理模式。
地緣因素:
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孤懸海外。由於英吉利海峽的阻隔,在歐洲大陸幾乎沒有領土擴張的空間。
英吉利海峽為英國提供了絕佳保護的同時,也使得英國與眾不同。
4. 曾經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世界霸主的地位,為何會被美國取代
提到"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相信大部分人最先想到的都會是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生地,英國早早地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並一度成為了世界上軍事、經濟實力最強大、領土面積最廣的國家。為了強調英國在世界各地都有著殖民地,人們紛紛稱其為"日不落帝國",取不論何時,太陽照射的地方總有英國領土之意。
然而,靠著領先於時代進行工業革命而強勢的大英帝國卻在強盛了兩百多年之後被擠下了世界第一強國的寶座。值得一提的是,將英國取而代之的正是當年發動獨立戰爭從英國分化出去的美國。那麼,為何英國在當了那麼久世界霸主後,會被原本還是自己統治范圍內的美國搶走了位置,只能屈居其後呢?
首先,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兩個田徑運動員比賽跑步時,一開始落在身後的甲之所以能夠趕超原本領先的乙,必然是因為甲的步速超過了乙。而甲之所以能夠超過,可能是因為他加速之後擁有了遠超於乙的速度,也可能是因為乙步速的放慢。投射於國家身上,我們就能大概得到英國被美國取代的原因:一是美國發展速度超過了英國;二是英國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放慢了原本的速度。
那麼,我們先來說說其一,也就是美國高速崛起,甚至擁有了超過英國的發展速度。作為一個年輕的國家,美國的建立還是十八世紀中後期的事情,當時,英國已經坐牢了世界霸主的位置,而美國則還處於草創階段。然而,美國擁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它資源豐富、擁有著儲量居於世界前列的煤、鐵、石油、天然氣等重要礦產,這幫助其很快追上了和英國的工業實力差距。
美國的發展速度令人稱奇,而英國則在高速發展後陷入了尷尬的慢速增長。一方面,當時英國國內黨同伐異的現象十分嚴重,各黨派秉承各自理念互相爭斗,導致白白錯過了許多維持霸主地位的重要事件和機會。另外,英國盡管靠著搶先近代化走在了世界前列,但與此同時也面臨著污染嚴重、就業形勢嚴峻、 社會 階級間矛盾尖銳等重大問題,這些問題都對英國的發展速度造成了消極的影響。
關於美國何時真正取代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一種說法認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美國GDP總量、人均GDP陸續超過英國後就已經完成了。不過,也有許多人表示經濟上的超越並不代表美國就已經奪走了霸主地位,畢竟論起軍事實力、國際影響力等,英國還是不遜色於美國的。因此,不少人主張催化美國取代英國的重要因素還有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實際上的經濟實力已然不輸英國,但作為一個新興國家,它的國際聲望顯然不及已經在世界各地留下大名的"大不列顛王國"。不過,此時的美國深諳隱忍之道,它並不在乎什麼世界第一的頭銜,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強大自己,而一戰就是一個絕好的機會。
當時,戰爭以歐洲為主戰場開展,而位於大洋彼岸的美國則完全不用擔心受到波及。因此,精明的美國政府和商人們便開始利用戰爭發財,他們兜售軍火、推銷武器,並以強大的資源儲備為基礎大發橫財。等到一戰結束,歐洲各國已是千瘡百孔、元氣大傷,而美國則反而是賺的盆滿缽滿。
一戰結束後,美國主導了著名的"華盛頓會議",會議期間,在作為重要議題的海軍軍備問題上,美國成功說服各國同意了"限制海軍軍備"的方案,讓美國、英國的主力艦船噸位比達到了1:1。這一方案表明,當時的美國已經憑借令人不得不重視的實力與傳統海軍強國英國成功分享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而作為島國的英國一旦在海上不佔絕對優勢,自然實力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華盛頓會議的召開說明了美國實際上已經開始接管世界大事的話語權,而當歐洲各國正忙著重建時,本土一片繁榮祥和的美國顯然顯露出了新世界霸主的姿態。對於美國的崛起,英國一直沒能採取有效措施遏制,反而是自己不斷出問題,這幾乎是將前者"保送"成了新世界的主宰者。
總的來說,英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強國,之所以會被美國後來居上,主要是因為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當時的美國確實自然條件得天獨厚、 社會 環境先進高效,因此發展速度快得出奇;另一方面則在於英國自身問題不斷,又受到戰爭等因素影響,沒法維持原先的霸主地位。
5. 關於美國取代英國的過程是怎樣的它的來龍去脈是怎樣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在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的逼迫下,同盟國簽署了《凡爾賽條約》,英國也得到了新的殖民地,一切看起來都是如此的美好。但事實上,英國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付出的代價是無法想像的。而這也就是美國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
1、第一次世界大戰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當時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各國瓜分完畢,而這個時候誰當老大就成了新的矛盾點,英國作為當時實力最強的老牌強國,雖然被人眼紅,實際上卻也沒人敢先對英國動手,於是身邊有點本事並且關系不好的國家之間開始頻繁爆發矛盾。
當時歐洲主要的矛盾點主要集中在法德矛盾,俄奧矛盾上面,而英國作為當時的吃瓜群眾,看著這些國家你爭我奪其實是很開心的,你們爭得越厲害我越是開心,因為打仗是需要消耗經濟的,你們經濟越不好,我就賺的越多。等你們沒錢了,再想打仗就得問我借錢。到時候我依然還是老大。
但是萬萬沒想到這打著打著,德國竟然越來越強,經濟實力也是越打越強,甚至還拉攏了強大的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當朋友,成立了個「三國同盟」,自己也當上了老大。而這時候高高在上的英國仍然不以為意,依舊在家裡享樂。而這時候法國和俄國就比較慌了,一對一都有難度,好傢伙還帶搖人的,轉臉法俄也成立個同盟。
這下子英國有點坐不住了,唯恐其他列強不帶自己玩了,隨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別簽署英法協約和英俄協約,搭上了協約國列車,至此三國協約正式確立,各玩各的局面徹底被打破,歐洲兩大軍事集團也最終形成。
此時同盟國有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協約國有,英法俄,義大利等國。等等!美國干什麼去了?
4、英國落幕與美國崛起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把綏靖政策實行到了極致,《慕尼黑協定》便是綏靖政策的頂峰。但是一味地退讓妥協只會助長法西斯國家對外侵略和擴張的野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再次加劇了英國的衰敗,因為一二兩次戰役的損失,讓英國對殖民地加大了剝削,各個殖民地不滿情緒日益加重,全世界非殖民化運動日益高漲!
二戰後各國紛紛獨立,其中英國的最大殖民地印度在1947年獨立,隨著印度的獨立,世界各地開始了去殖民化浪潮,但是這些國家獨立時幾乎都有美國人的身影,這中間有什麼貓膩你們細品。
而衰弱至此的英國也知道大勢已去,在獨立這件事上面,並沒有過分為難他們,所以現在英國女王還是大部分國家的名義上的元首,也許是因為這些國家念他們的情,也許是跪久了,已經很難直起來腰了,比如印度就以被英國殖民國反恥為榮,隨著大量的殖民地宣布獨立,英國知道輝煌已經不在了!
同樣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故技重施,又把世界各地的財富重新聚集到了美國,二戰時,美國的生產值一度達到全世界的百分之60!
此時美元已經取代了英鎊成為了世界性貨幣!這時候的丘吉爾也只能緊抱美國大腿!不過我想丘吉爾也沒想到這條腿一直抱到現在也沒有松開!
6. 美國是如何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霸主的-一戰的勝利
1914年8月,歐洲列強之間爆發了後來將整個世界捲入災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大戰令交戰的歐洲各國兩敗俱傷,曾經稱雄數百年的哈布斯堡王朝、霍亨索倫王朝、羅曼諾夫王朝和奧斯曼王朝被相繼掃進了 歷史 的垃圾堆,支配了整個19世紀的「歐洲時代」隨之終結。相反,在戰爭中大發橫財、坐收漁利的美國搖身一變從戰前的債務國成了歐洲的債權國,國力突飛猛進,晉身為舉足輕重的一流的世界強國。
1914年的美國人口約9000萬,工業產值雄踞世界首位。戰爭初期,由於地理位置的保護和經濟利益的考慮,美國總統威爾遜在1914年8月4日發表了《中立宣言》,奉行不偏不倚的中立外交,利用其中立地位,與交戰雙方大做買賣,乘機拓展市場和發展經濟。1913 1916年間,歐洲各國從美國購買的貨物價值由15億美元激增至38億美元。與此同時,歐洲各國的出口驟減,世界市場出現了真空,美國商品趁機補進,美國出口總額由25億美元激增至55億美元。外貿的擴展帶動工農業同時發展,美國經濟呈現出飛速增長勢頭。
1917年2月25日,英國將其破獲的德國外交大臣齊默爾曼勾結墨西哥、組織反美聯盟的密電寄給了美國政府。威爾遜閱後甚為震怒。3月1日,威爾遜授權將「齊默爾曼電報」交給新聞界發表,美國輿論隨即大嘩,全國掀起反德浪潮。4月4日,美國正式對德國宣戰,站到了協約國一邊。
1917年美國宣戰時擁有現役軍人20萬人,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將近280萬人應征入伍,前後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武裝部隊總人數達到4791172人,其中139萬人實際參加了法國戰場的戰斗。由於遠征的需要,美國海軍力量在戰爭期間得到了急劇的擴充。
1917年5月,威爾遜任命約翰·潘興將軍為美國遠征軍司令。6月,美國步兵第一師抵達法國,到年底已有20萬美軍進入法國。當年11月7日,俄國發生「十月革命」,宣布退出戰爭。
1918年9月29日,德軍總監魯登道夫將軍通知德國政府:敗局已定,請求停戰。10月2日,馬克斯親王接掌德軍,並通過瑞士向美國發出首次停戰照會,要求以威爾遜「十四點」(14 Points)為議和基礎。11月11日,停戰協定簽訂,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整個戰爭期間,美軍共死亡112432人,其中一多半死於疾病,直接戰死48909人,受傷230074人。從1917年4月到1919年4月,美國共花費戰爭費用218.5億美元。
1919年1月12日,巴黎和會召開,美國總統威爾遜、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列蒙梭、義大利首相奧蘭多, 1860-1952)等「四巨頭」是和會的主角,32個國家參加會議,德國和蘇俄被排除在外。大多數會議是秘密進行的。威爾遜極力主張建立國際聯盟,藉以謀求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4月28日,國聯盟約通過,規定建立一個由五大國為常任理事、若干小國參加的國際行政機構和一個所有國家都參加討論問題的國際大會,以保障集體安全、仲裁國際爭端、裁減軍備和開展公開外交等。和會還瓜分了德國的殖民地,向德國提出了330億美元的賠償要求。1919年6月28日,美、英、法、意、日等戰勝國在巴黎的凡爾賽宮與戰敗的德國簽訂了《凡爾賽和約》,德國喪失了13%的領土、10%的人口和海外殖民地,承諾賠款316.8億美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經濟迅猛發展,大發戰爭財,從戰前的債務國變成了戰後的債權國,紐約取代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美國成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和軍事強國,取代英國登上了世界霸主地位。
7. 為什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走向衰落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英開始衰落,其世界霸攜悶權地位逐漸被美國取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改變了世界的經濟格局。一戰爆發之前,英國是世界的金融中心,英國每年在海外的投資高達40億英鎊,占據當時世界投資總額的43%。一戰過後,英國不僅流失了大量的黃金儲備,還從世界最大的債權國成為凈債務國。
在歐洲的所有參戰國中,英國採取了最負責任的財政政策。
英國政府花在戰爭上的開銷多達悶笑430億美元,其中包括借給法國、俄國等盟友的110億美元的貸款。為了支付這些費用,英國一方面通過增加稅收籌集到了90億美元;另一方面通過向國內和美國長期借款籌集到了270億美元;其餘的款項是從國內銀行借來的。
英國人之所以如此慷慨,在於歐洲國家一開始就把債務視為戰爭合作的一部分,理應放在戰後統一解決。1915年,英法俄三國財長在巴黎財政會議上明確表示:「英法俄三國財長同意整合三國的財政和軍事資源,以促進戰爭的最終勝利。」
這場戰爭使歐洲對美國物資和商品的需求迅速增加,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繁榮。更重要的是,這一行為導致大量黃金流入美國,美國的黃金儲備從不足20億美元一下子飆升到40億美元。 戰爭一舉改變了美國在世界各國經濟和金融中的地位。戰爭結束後,戰債償還的問題被提到了議事議程上。
英國被夾在整個債務結構的中間,即擁有大量債權也擁有大量債務。英國深知收回債務的難度,希望統一解決戰債問題,最好全面取消。這符合歐洲歷史的傳統,拿破崙戰爭後各國就全面取消了戰債。在歐洲國家看來,一切戰爭的花費都是「自由國家」維護「自由世界」應盡的義務。
但美國卻堅持按照商業模式完成對於戰債問題的處理。兩國之間的分歧直到戰爭結束後5年才得以解決。當時,英國為了快速恢復經濟,盡早重建戰前由自己主導的金本位制度,從而接受了美國的方案。
然而,巨額的戰爭貸款成為了英國經濟復甦的負擔,而美元卻趁機輸入歐洲,蠶食著屬於英國的經濟地盤。英國試圖恢復世界金融中心的期望落空了。
(7)英國怎麼被美國取代的擴展閱讀: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過渡時期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
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斗。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
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辯罩彎。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
8. 為什麼美國本來脫胎於英國,最終取代英國
在歷史上,英國曾號稱日不落帝國,轄下的領土面積最高時,多達3350萬平方公里,佔到世界陸地面積的1/4。連今天的世界超級大國美國,都曾經是它的殖民地。
不過,靠著英國建立的殖民地北美十三州起家,如今的美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強國。擁有近963萬平方公里的遼闊疆域。
而英國在二戰之後,不僅殖民地喪失殆盡,連本土的愛爾蘭也脫離英國獨立建國。英國的領土面積崩塌式縮水,僅剩區區24.41平方公里,綜合實力更是一落千丈。
美國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沒少受英國壓榨和剝削。本應該發展受到影響,更加落後才對。卻為何在獨立後不到200年光景,就能快速超越英國,成為超級大國呢?
(珍珠港事件)
四、善於抓住機遇。
脫胎於英國的美國,很快威脅到英國的世界地位,按說這時英國必然要對其進行打壓,可還沒等英國動手,德國人在歐洲挑起了兩次世界大戰,成為眾矢之的。
德國戰車所到之處,把當時的歐洲列強無一例外地拉下神壇,雙方兩敗俱傷。而美國遠處偏遠的北美大陸,不僅毫發無損,還傾銷軍火大發戰爭財。
等到歐洲一片哀嚎之際,強弩之末的日本挑起珍珠港事件,美國不再觀望,果斷出兵歐亞,輕而易舉橫掃日本,攻入德國。取得二戰的最後勝利。
由於法國早已投降德國,而老牌世界霸主英國雖心有不甘,但面對無論是領土還是實力,都已遠超自己的美國,不得不低下身段,做起了美國的小弟,共同對抗東歐勁敵蘇聯。
就這樣,美國以極低的戰爭代價,幾乎獲得了參與歐洲戰場全部利益的瓜分,成為新的帶頭大哥,從這一點上來說,是德國挑起的戰爭機遇,成就了美國的強國夢。
9. 英國世界霸主衰落的時間
1894年,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所以英國衰落的時間應該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和美國完全平起平坐,二戰後,英國淪為世界二流強國
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美德兩國如火如荼,英國的落後是致使美英兩國實力懸殊的重要原因。時間正是十九世紀末。另外,一戰中美國隔岸觀火,並對外的大量軍售,也是美國國力強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