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英國逐漸落後於美國、德國
19世紀,英國的資本家又把他們豐厚的壟斷利潤投向美國,使美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領導者,形成強大的鋼鐵、化學、汽車工業,而英國卻成為二流工業國,不但落後於美國,甚至落後於德國和日本。
在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時期,英國經濟還在繼續發展。它的一些傳統部門,如造船業、金融業在世界上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的新興工業部門如化學、電氣等發展也很快。但就其經濟總體而言,它與美國和德國相比,就相對落後了,被美、德趕上並超過。英國的工業產值在世界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870年的32%,降到1913年的14%,喪失了它19世紀中期以來在世界工業中的壟斷地位。
對於英國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生活在今天的學生應該比較容易理解。第一是背著沉重的舊包袱。英國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是工業革命的母國,英國的很多工廠都存在百年之久,企業設備陳舊。當後起的國家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時,英國還在使用舊機器設備。因為,在資本家看來,拆毀舊的還可以繼續使用的機器設備,換上新的機器設備是不劃算的,這就阻礙了英國工業的進步。第二是殖民地的作用。英國擁有廣大的海外殖民地,殖民地是資本投資的最好場所。殖民地人民生活水平低,勞動力便宜,原料價格低廉,工業利潤大。因此,資本家寧願把大量資本輸往國外,而不願用於更新國內企業的生產設備和技術。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的資本輸出佔世界的第一位,一戰前的幾年中,英國每年在殖民地和國外的投資額與在本國的投資額是六與五之比。資本輸出給英國帶來驚人利潤,僅1912年就達17600萬英鎊。英國雖然工業生產在資本主義世界的地位下降了,但還是很繁榮的,其繁榮是建立在對殖民地的榨取上的,殖民地對英國的興衰具有極大的意義。因此,英國被稱為「殖民帝國主義」。
② 為什麼英國不走上法西斯道路
第一,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家,君主是一個國家禮節性象徵,並不擁有行政首腦的權力,第二,英國最早開始工業革命,經濟發展迅速平穩,社會矛盾在本國內並沒有異常激化,法西斯主義沒有辦法利用民眾對政府的絕望來煽動革命,第三,英國是溫和的漸進式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光榮革命以不流血的皇家方式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改革事件,第四,我想更正樓上一點,法西斯分子和資本主義分子並不是兩個絕對對立的概念,法西斯主義是一種變相的民族主義或者說種族主義,和意識形態沒有關系。學術界曾經有人將斯大林和毛時代都定義為法西斯主義,這顯然是不科學的,但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法西斯和資本主義的分離。
③ 德國 法國 英國 他們三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誰最強 為什麼
這個問題基本是比較德法,英國90年代後大幅度衰退,現在已經不可與德法同日而語。比較綜合實力是個很籠統不嚴謹的話題,但也能大致討論一下:
①人口:德國人口比法國多出將近一兩千萬,不過德國老齡化是出了名的嚴重
②領土:兩國都不是以領土縱深為基石的國家,法國國土面積更大
③政治地位:法國是五常之一,德國在國際事務特別是地緣政治上沒有過多參與,法國則從薩科齊時代起就頻繁參與國際地緣政治活動,這是法國發揮國際影響力的一個重要途徑,不過參與地緣政治頻繁並不能說明國力更強,這是兩國政策方向的差異。
④金融經濟:法德是歐盟的主心骨,也是歐盟的兩個核心支柱,不過在歐盟經濟體系裡德國一直是首席,法國雖然從奧朗德開始一直試圖提升自己在歐盟經濟體系的地位與德國享有同等話語權,但兩國經濟實力差距還是很明顯,法國的失業率也一直居高不下,經濟上德國顯然領先法國。
⑤工業與製造業:前面有人說德國比法國工業體系完整,那純粹是扯淡,法國現在是世界上除中國外少有的工業體系齊全完整的工業大國,但與中國有些相似,法國全而不精,在高新產業和重工領域都不比德國出色甚至略落後於德國,德國工業發展和日本有共同點,都是揚長抑短。不過近幾年法國軍工逐漸趕超了德國,在軍售領域法國產品逐漸顯露頭角。法德在此領域可以說平分秋色各有千秋。
⑥軍事:法國有核,但有無核武器已經不似冷戰時期那麼舉足輕重,現在的地緣沖突和局部戰爭很難發展到需要動核武的地步,因為現在的戰爭主題是代理人戰爭或掠奪戰爭而非滅國戰爭。常規力量方面,兩國都已經奉行小而精的建軍思路,兩國武裝力量規模都很小,陸軍水平兩國差不多,德軍略強,但法軍在空軍和海軍上強出德軍太多,主要是因為德國奉行守土思路,德軍只是用於防衛德國本身基本不參與北約軍事行動,法軍則是外向型外交的產物,有較頻繁的國際軍事行動要參與,法國需要藉助法軍來發揮國際影響力。
⑦科技產業:兩國在歐盟框架內廣泛進行科技領域的合作,在科技產業方面兩國基本同等水平。
綜合來說,在和平年代經濟和科技還是評論國力的核心要素,也因為經濟上的地位,德國才成為歐盟內的領袖,雖然在歐盟框架內和法國構成雙核,但諸多事務上德國話語權更有分量,法國也因為經濟的疲軟,在處理德法關系和歐盟內事務時相對被動,兩國綜合國力相差無幾,在不考慮德法軍事沖突的情況下(在歐盟徹底擺脫美國控制和影響之前德法絕對會一心一意合作不可能有大規模軍事沖突),德國略占優勢,如果考慮對於第三國的影響力和實力,法國則略占優勢,實際上,兩國在國際上基本可視作一個整體,兩國廣泛合作使兩國在諸多國際事務上保持高度一致,若要強分優劣無異於把異性相吸的磁鐵強行拉開異性兩極。
④ 難道戰勝國比戰敗國輸得還慘為何英國會成為二戰最大的輸家呢
戰勝國比戰敗國輸得還慘?為何英國會成為二戰最大的輸家?這個問題確實是這樣,二戰結束後,作為歐洲的東道主,英國卻說了不算,反而一切都要看美國眼色。說到底還是實力不行。
一方面,德國之所以能發動二戰,英國有不可推脫的責任。英國是歐洲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又是世界工業發展最早的國家,一戰時,由於英法協約國齊心協力迫使德國為首的同盟國投降,最終還迫使德國接受了高額戰爭賠款和不準保持軍事力量的苛刻條款。客觀上講,這為德國重新崛起和希特勒發動二戰埋下了伏筆。
應該說,在希特勒沒有上台以前,德國想咸魚翻身還是有非常大困難的,起碼他們的野心沒有希特勒那麼堅決。但希特勒上台以後,迅速將德國經濟從大蕭條中振興起來,不僅讓英法看到了德國作為英法加工廠的重要作用,更把德國作為賺取高額利潤的重要夥伴,所以,英國和美國不約而同都大量給予德國最優惠待遇,在貸款和經濟援助上開了綠燈。
所以,在戰後論功評獎時,基本上沒英軍什麼事。雖然英軍也付出了重大傷亡,英倫三島也遭受了德軍炮火的打擊,但北非也好東南亞也好,殖民地沒了,瓜分德國的事也主要是美國與蘇聯在商量。其它不講,就連丘吉爾本人,原以為在二戰中帶領英國人民做了那麼大貢獻,起碼混個連任沒問題吧,沒想到他正高興的時候,英國人民拋棄了他。
之所以會出現這個狀況,一是丘吉爾沒想到美軍登陸歐洲,根本目標不僅僅是幫助英國打贏這場戰爭,而是在為美國統治歐洲下更大的一盤棋。二是英國的實力打不了更大的戰爭。三是英國民眾的積極不高,本就對戰爭不感興趣,盡管丘吉爾是三個巨頭領導人當中信心最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