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法國為什麼在20世紀兩度提出與英國合並
法國為什麼在20世紀兩度提出與英國合並?
法國與英國在歷史上是宿敵,然而在20世紀,法國卻提出與英國合並的建議,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探討這一奇特現象。
英法兩國自9世紀以來便形成了復雜的關系。在諾曼征服英格蘭後,兩國關系變得微妙。然而,百年戰爭後,英國轉向海洋強國之路,而法國在歐洲大陸上的影響力逐漸增強。大航海時代,英法兩國在殖民地爭奪上激烈競爭,最終英國憑借海島優勢,成為日不落帝國,而法國的殖民勢力主要集中在非洲等地區。
一戰前,英法兩國因德國威脅而達成和解,共同對抗德國。1940年,法國陷入危機,戴高樂將軍提出英法合並的建議,以避免法國徹底戰敗。然而,這一提議因時機不當而未獲支持。1956年,法國在蘇伊士運河危機中遭受重創,面臨國際地位下降的危機,再次提出合並建議,但最終未成功。
法國兩次提出合並建議,是出於對國家存亡的擔憂和國際地位的考量。在歷史的長河中,法國試圖通過與英國的合並來增強自身的實力,對抗德國等強敵,同時也尋求在國際舞台上的影響力。
雖然合並建議未獲成功,但法國通過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將德國納入自身體系,採取另一種形式的合並,最終在國際政治中找到了新的定位。法國的這一過程展示了其在面對困境時的靈活應對和對國家地位的不懈追求。
② 英國和法國越來越弱,為什麼依然可以成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
除非發生下次世界大戰該表現有國際秩序,否則只要聯合國這個機構存在,很難改變安理會的結構。
英法兩國現在實力雖然萎縮,但仍是核大國、擁有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和遠洋作戰能力。五個常任理事國中,只有中國目前還沒有真實的遠洋作戰能力(打海盜是非傳統領域的軍事任務)。也僅有中國還無法自己生產滿足現代化需求的軍用航空發動機,我們也沒有能力建造可靠的大型運輸機用於跨戰區兵力快速投送。
所以除了美國以外,其他幾個國家都有短板問題,但作為合法擁有核武器的戰勝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就是戰爭勝利的紅利和特權將一直維持下去
③ 100多年歷史中英法兩個強國 為何一直是對好基友
說起英法兩國,許多人會首先想起火燒圓明園的英法聯軍。懂軍事知識的人還會想到兩個國家合作的一些軍事專案,似乎這兩個國家在100多年的歷史中一直是一對好基友。本來並不是這樣,英法兩國聯合是當時的政治格局決定的,在19世紀之前,英法兩國爆發了好幾次大決戰,雙方是互有勝負。進入19世紀以後,處於政治利益的需要,這兩個西歐國家不管是在非洲還是在亞洲,甚至是在歐洲都是寸步不離。
一、在維也納體系確立之後,英法兩國正式成為了絕對的盟友
在19世紀初期,歐洲各國聯合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拿破崙。隨後的維也納會議確定了歐洲的新秩序,這壹次會議形成的體系也被成為維也納體系。這個體系的核心是普魯士和奧地利兩個歐洲中部的國家,法國被排擠到了邊緣地帶。但是後來沙俄開始向中歐地區擴張,而且勢頭非常猛。最重要的沙俄此時和普魯士、奧地利的關系都不錯,那問題就來了。英國一直主張大陸均衡政策,英國絕不希望俄國人主宰歐洲大陸。英國與法國開始正式聯合,這正中法國人的下懷,法國重新回到了歐洲統治秩序的中心。1853年開始的克里米亞戰爭是英法兩國與沙俄的激烈碰撞,最終沙俄大敗虧輸,被迫割地求和。沙俄龜縮回東歐之後,英法兩國成為西歐地區絕對的主宰。
今後19世紀後期,普魯士迅速崛起。1871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被普魯士一頓爆發。此時英國選擇了作壁上觀,因為英國人以為法國的勢力太強不利於自個的大陸均衡政策,讓法國吃些苦頭,歐洲大陸的國家勢力均衡最好。但是普魯士演變成為德國之後,這個國家的後勁越來越大。隨著國力的增強,德國開始在世界各地挑戰大英帝國的絕對權威,這是英國絕對不可以忍受的。進入20世紀初期之後,英法兩國再次聯合,不過為了共同對付德國,它們還拉上了自個的老冤家沙俄。歐洲兩大陣營對抗的格局正式形成,最終1914年的那一聲槍響,第一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德國軍隊雖然戰鬥力強悍,但是也招架不住各大國的輪番夾擊,最後德國於1918年宣布投降。
二、好基友在具體利益面前,也有大翻臉的時候
德國投降之後,重建歐洲秩序的問題就再次擺上了桌面。首先是削弱德國的問題,由於俄國已變種成為了蘇聯,所以歐洲事務沒有蘇聯什麼事了。法國主張全力削弱德國,以實現法國獨霸歐洲大陸的目的。而英國希望德國牽製法國,兩國死磕才最符合英國的利益。在關於德國的問題上,英法兩國進行了激烈的較量。不過在其他問題上,兩國的態度還是一致的。美國一直想插手歐洲事務,而英法兩國聯合把美國排擠出了歐洲的秩序圈子。還有就是與蘇聯的關系,英法兩國始終對蘇聯不理不睬,它們與蘇聯的意識形態完全對立。在納粹德國崛起之後,英法兩國被迫與蘇聯進行了商談,但是由於波蘭的破壞,三國的商談沒有取得任何結果。
1939年9月,德國出動了150多萬軍隊進攻波蘭。作為波蘭在名義上的盟友,英法兩國退無可退被迫向德國宣戰。但是英國人高估了法軍的戰鬥力,英國以為這壹次戰爭會像一戰那樣進入陣地戰的局面。因此英國在慢悠悠的集結部隊,在英國大跌眼鏡的事情發生了。法國在德軍的進攻下絲毫沒有招架之力,開戰不到40天既向德國投降。此時英國面臨著一個很尷尬的局面,它將自個孤軍奮戰。為了防止法國海軍的艦艇被德軍利用,英國海軍奉命進攻法國海軍。在上個月還好的穿一條褲子的兩個國家,現今已大打出手。英國海軍給法軍下達了最後通牒:「要麼加入英軍,要麼被消滅。」這哪有之前盟友的口吻,分明就是敵人。
三、在美國的庇護之下,歐洲各國成了一群好基友
依靠英國自個自然無法擊敗納粹德國,但是德國在錯誤的時間進攻了蘇聯,而德國的盟友日本,在錯誤的時間進攻了美國。這樣一來結果就不一樣了,在英美蘇等國的夾擊之下,德國最終宣布無條件投降。在德國的問題基本解決之後,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立刻翻臉。此時英法等國已喪失了獨立對抗強大蘇聯的能力,它們必須藉助美國的力量。隨後北約和華約兩大陣營出現,英法兩國和德國握手言和,現今它們成了一群好基友,而它們的對手就是蘇聯。雖然各國之間仍然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矛盾,但是在對外問題上的態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國家與國家之間根本沒有什麼友誼可言,最重要的東西是國家利益。
④ 英國被法國聯合統治是怎麼回事
1066年9月28日,諾曼第公爵威廉傳檄全法蘭克個封建諸侯招募遠征軍,另一方面上書羅馬教宗亞歷山大二世控告哈羅德違背白骨誓約,教宗亞歷山大二世裁定威廉勝訴宣布英王哈羅德二世為教敵,威廉在軍事、外交布局完成,就率領6萬大軍乘坐一千多艘戰艦橫渡英吉利海峽,於9月27日在佩文西登陸。但哈羅德二世才剛率領英軍於斯坦福橋戰役中擊敗哈拉爾三世帶領的挪威維京人入侵,隨後接到威廉在英格蘭海岸登陸,立刻急行軍南下防禦諾曼第大軍。10月14日雙方交戰於黑斯廷斯 (Hastings)西北方6.1哩的森勒克山丘 (Senlac Hill)。但連日交戰行軍而疲憊不堪的二萬英軍不敵諾曼第六萬大軍,英軍多位將領奮戰而死。英國盎格魯-撒克遜王室末代國王哈羅德二世及其兩位弟弟也戰死沙場,史稱黑斯廷斯戰役。威廉稍事整頓之後,帶領大軍北上進入倫敦城,在1066年的聖誕節於西敏寺加冕為王是為『征服者威廉一世』。
英國再次融入歐洲大陸,在政治上依附法國,經濟上雖然獨立,但與低地國家(今荷蘭、比利時)的貿易量逐年遞增——這是後來英國復興、覬覦法國領土,並引發英法百年戰爭的主要因素。
名義上諾曼底公爵是法蘭克人國王的封臣,由於身兼英格蘭國王,使得諾曼國王的實力大過法蘭克人的國王。而且,英格蘭既非法蘭克人國王的省,也不是諾曼底的省份。
正因為政治上依附法國,英國才與法國一起參與了十字軍東征。之後,兼任阿基坦公爵的英格蘭國王一直問鼎法蘭西王位,這也成為英法百年戰爭的導火索之一。
⑤ 英法兩國並不屬於一個民族,歷史上法國為何主動提出與英國合並呢
因為法國當時看到了英國的厲害,當時的英國是日不落帝國,而法國還正被葡萄牙所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