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英格蘭為什麼能征服印度
具體來說,印度人的內部分裂是導致被征服的直接原因. 英國人剛到印度時,面臨的情況與到中國時一樣,沒有實力挑戰強大的莫卧爾帝國.因此他們也是從經商入手,通過東印度公司與莫卧爾皇帝的友好關系取得了經商權.其競爭者葡萄牙人和荷蘭人在印度建立了小塊殖民地,也是在莫卧爾帝國勢力范圍之外. 1719年,莫卧爾皇帝西亞爾死於宮廷陰謀之後,一連串短命的皇帝先後上台,帝國陷入混亂,偏遠的省份紛紛獨立.帝國衰落時肯定是要被群雄瓜分的.先是馬拉塔王國崛起,經過內部紛爭後衰落.接著是波斯國王和阿富汗統治者多次入侵印度並割走土地.等他們內耗得筋疲力盡了,一直坐山觀虎鬥的英國人便開始了武力征服已經四分五裂的印度的進程. 1757年,英國人在普拉西戰役中打敗了法國支持的孟加拉王公而拿下了孟加拉,1764年的布克薩爾戰役中,英國人粉碎了企圖擺脫控制的孟加拉王公米爾·卡西姆與莫卧兒皇帝的聯軍,徒有虛名的莫卧兒帝國政府從此也聽命於殖民者。此後歷經邁索爾戰爭和三次馬拉塔戰爭,印度國內比較強大的反抗英國統治的力量基本上都被消滅。1818年馬拉塔人勢力最後覆滅後,大多數印度王公都承認了東印度公司的宗主權。最晚被英國兼並的印度領土有信德(1843年)、錫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貝拉爾(1853年)和奧德(1856年)。 印度人也不是沒反抗.比如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義.但英國人全力以付並利用錫克人和廓爾喀僱傭軍將其鎮壓.事後,英國取消東印度公司,流放了莫卧爾皇帝,委任總督,印度正式淪為殖民地. 與印度相比,滿清王室雖然和莫卧爾帝國一樣是外來戶,但已基本漢化,是中華文明的正統繼承者和代表,因此當時清朝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並不激烈,英國人可利用和挑拔的空間不大. 清末雖然也出現過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和義和團運動等威脅清廷的力量,但在這樣反叛力量眼裡,洋人始終是比清廷更可惡的敵人,因此沒有出現投靠或聯合洋人的現象.這也沒給英國人可乘之機.
② 印度當年是如何成為英國殖民地的又如何擺脫殖民地的
印度的殖民歷史始於英國的武力征服。當時,印度並未形成統一的國家,這為英國的征服創造了條件。英國通過軍事行動逐步控制了印度的各個邦和王國,最終確立了其在印度的統治地位。
在二戰之後,隨著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的影響力逐漸衰弱,印度迎來了獨立的契機。在這期間,著名領袖甘地領導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這一運動在印度獨立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通過和平的方式,印度最終擺脫了殖民統治。
印度獨立後,英語成為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這反映了英國在印度長達數十年的統治對印度文化和社會產生的深遠影響。即使在獨立後,英語仍然在印度的社會、經濟和教育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不僅改變了印度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響了印度的社會結構、文化傳統和語言習慣。即使在獨立之後,這些影響仍然體現在印度的各個方面。
獨立後的印度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政治體系,但仍保留了一些英國殖民時期的制度和文化元素。這些元素在印度的司法系統、教育體系和行政管理等方面都有所體現。
今天,盡管印度已經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但英國的影響依然深遠。英語作為印度的主要官方語言之一,不僅促進了印度與世界的交流,也幫助印度在國際舞台上獲得了更多的發言權。
③ 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始於何年
1757年!!!
1757年普拉西戰役標志著英國征服印度的開始。普拉西是孟加拉地區一地名,這次戰斗是東印度公司軍隊與孟加拉王公軍隊的較量,實際上也是英國殖民者與印度的第一次正式較量。這次戰斗的起因是: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修築了殖民城市——加爾各答,在該地區橫征暴斂,除了收繳巨額貢賦外,還設立了100多個貿易站和10多個英國代理店,從事貿易和掠奪活動。這引起了孟加拉人民的反抗。1756年4月,孟加拉的王公西拉吉派兵佔領了英國人的代理店,然後進軍加爾各答並佔領了該地。為了報復,東印度公司調集軍隊,於1757年6月23日在普拉西與孟加拉王公的軍隊交火。當時指揮英國軍隊的是羅伯特·克萊武。他利用收買手段,拉攏地方上的貴族與王公西拉吉爭權奪利,分化瓦解了西拉吉的軍隊,僅以3000人的部隊,打敗了王公的5萬之眾。西拉吉戰敗後被處死,克萊武扶植了一個傀儡政權,自此,英國人實際上成了富饒的孟加拉的統治者,並為進一步侵略和控制印度全境作了准備。
④ 英國殖民印度的全過程。
1757年的普拉西之戰,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征服印度的第 1次重要戰役。R.克萊武利用孟加拉封建主集團的內訌,事先收買孟加拉王公西拉吉-烏德-道拉的軍事長官米爾·加法爾。
1757年6月23日,孟加拉軍隊同公司軍隊在普拉西決戰。由於米爾·加法爾率領的孟加拉主力軍按兵不動,使得克萊武指揮的3000名軍隊在決戰中得以打敗孟加拉王公的18000名紀律鬆弛的軍隊。普拉西戰役以後,英國侵佔孟加拉,並以它為侵略其他地區的基地。
1763年,孟加拉王公米爾·卡西姆不甘心做英國傀儡,起來反抗殖民者。以後,奧德王公和莫卧兒皇帝沙·阿拉姆二世(1759~1806在位)的抗英聯軍,於1764年在布克薩爾同英軍決戰,抗英聯軍戰敗。英國殖民者侵佔恆河下游遼闊富庶的土地。
18世紀下半期,英國對南印度的邁索爾發動 4次侵略戰爭。
1767年,英軍侵入邁索爾,在昌加馬和特里諾馬利遇到海德爾·阿里的頑強抵抗。英軍一度佔領邁索爾的 1/3的領土。海德爾·阿里不僅收復失地,而且挺進到馬德拉斯近郊,迫使侵略者求和。
1781年,侵略者在波多諾伏戰役中擊潰海德爾·阿里的大軍。
1782年12月7日,海德爾·阿里病死在軍營中。蒂普蘇丹繼承父業,繼續抗英。
1790年,侵略者發動新的戰爭。蒂普蘇丹在抵抗失敗後同英國簽訂和約。
1799年,英軍第4次大舉入侵邁索爾。蒂普蘇丹最後在塞林伽巴丹城下陣亡。英軍官兵劫掠城市、洗劫國庫。
戰爭結束後,英殖民者把邁索爾中部地區交給邁索爾前印度王公。其餘地區被英國、馬拉特、海得拉巴瓜分凈盡。
(4)英國是怎麼攻打下印度的擴展閱讀:
英國殖民開始於1868年,鼎盛時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都有英國的殖民地。
殖民地是指由宗主國統治,沒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方面的獨立權利,完全受宗主國控制的地區。廣義的殖民地包括雖然擁有行政機關、軍隊等國家機器;
但經濟、軍事、外交等一方面或多方面被別國控制的半殖民地國家和保護國,以及委任統治地、託管地,還有殖民主義國家在這些地區設置的「海外領地」、「附屬地」、「海外省」等。
從殖民地的性質上來說,大致可分為拓殖型殖民地、資源掠奪型殖民地和商業殖民地三種主要類型,這三種殖民地都是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而順次出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上大多數殖民地獲得獨立,舊的世界殖民體系也不復存在。
⑤ 英國殖民印度的全過程。
1. 1757年的普拉西之戰成為英國東印度公司征服印度的關鍵戰役。英國指揮官克萊武利用孟加拉封建主之間的紛爭,成功收買孟加拉王公西拉吉-烏德-道拉的軍事長官米爾·加法爾。
2. 在1757年6月23日的普拉西決戰中,由於米爾·加法爾的背叛,克萊武領導的3000名英國士兵擊敗了孟加拉王公的18000名鬆懈的軍隊。
3. 普拉西戰役勝利後,英國佔領了孟加拉,並以此為基地進一步侵略印度。
4. 1763年,孟加拉王公米爾·卡西姆反抗英國殖民者,但被擊敗。
5. 1764年,抗英聯軍在布克薩爾戰役中敗給英軍,導致英國殖民者控制了恆河下游的肥沃土地。
6. 在18世紀下半葉,英國對南印度的邁索爾發動了四場侵略戰爭。
7. 1767年,英軍侵入邁索爾,遭到海達爾·阿里的強烈抵抗,英軍一度佔領了邁索爾三分之一的領土。
8. 海達爾·阿里在1781年的波多諾伏戰役中擊敗了英軍,但他於1782年12月7日因病去世。
9. 蒂普蘇丹繼位後繼續對抗英國,但在1799年的塞林伽巴丹戰役中陣亡,英軍隨後洗劫了邁索爾。
10. 英國殖民者在戰爭結束後,將邁索爾中部地區交給了前印度王公,其餘地區則被英國、馬拉特、海得拉巴瓜分。
11. 英國的殖民擴張始於18世紀,並在全球各大洲建立了殖民地,包括印度。殖民地是指被宗主國統治,沒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獨立權利的地區。
12.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多數殖民地獨立,世界殖民體系隨之改變。
⑥ 當年英國人如何征服印度
中英鴉片戰爭前240年,按西元紀法是1600年,這一年的12月31日,英皇伊麗莎白一世授予一個公司皇家特許狀,給予它在印度貿易的特權而組成,這個公司便是「倫敦商人在東印度貿易公司」,簡稱為東印度公司。
(1600年,圖為設在倫敦的英國東印度公司總部大樓)
八年之後,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第一個貿易點建成,位置在印度西部的港口城市蘇拉特(往南250公里便是孟買)。再過兩年,又在孟加拉灣建立了第一所工廠。
1612年,東印度公司打敗了在印度的競爭對手葡萄牙人,這勝利贏得了當時印度皇帝的注意。當時的印度,依舊是穆斯林王朝統治,而因為此時的皇帝自稱祖先是蒙古成吉思汗的後裔,所以印度史上一般稱其為「莫卧爾帝國」(莫卧兒即蒙古的印度讀音)。
莫卧兒皇帝及其後妃(即泰姬陵的主角)
1615年,
英皇詹姆斯一世派使者拜訪了莫卧兒皇帝,成功地獲得了皇帝授予東印度公司獨一無二的定居和建立工廠的權利。作為交換,公司願意向皇帝提供歐洲市場上的貨物和珍品。這次旅程非常成功,賈汗吉爾向詹姆斯一世回信道:
「我向所有我統治的王國和海港下令,接受任何英國商人作為我的朋友。他們可以在任何他們願意的地方居住,享受無限制的自由。不論他們到達哪個海港,葡萄牙或其他人不準打擾他們。我的總督和長官會給予他們自由。為了加固我們之間的熱情和友情,我希望陛下下令您的商人,用他們的船運來各種珍品,??願我們的友誼永恆。」
英王詹姆士一世
1698年,東印度公司買下位於孟加拉灣恆河口岸的加爾各答。加爾各答在莫卧兒帝國眼裡只是一個小村莊,
無非是多生產一點大米和黃麻而已,然在英國手中,卻成了東印度公司的貿易總部。
來自印度全國的的糧食和工業原料,從這里源源不斷地運回英國,從中獲得了豐厚利潤。
加爾各答
而隨著資產累積越來越大,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其他據點也發展起來,譬如馬德拉斯(印度東南沿海,原為一個普通漁村,發展成為英國獲取南印度棉紡織品和手工藝品的基地),譬如孟買(印度西海岸的海港,原為葡萄牙殖民地。1661年被作為葡萄牙公主的嫁妝轉贈給英國)
東印度公司的生意越做越大,資本雄厚的他們在加爾各答修築了一個巨大的堡壘,建立軍隊,訓練印度人幫助他們打仗。這一切,終於引發了英國與印度的戰爭。
1757年,一場戰爭終於在孟加拉王公與東印度公司之間發生。
孟加拉這邊其實有法國人的支持,而東印度公司則買通了不少孟加拉將軍。戰爭發生之際,孟加拉有七萬大軍,法國人送來53尊大炮和40名炮手,東印度公司這邊只有900個英國兵和2000名印度人。
可是戰斗一打響,突然一場傾盆大雨,孟加拉軍和法軍的槍炮火葯受潮,失去效力,而英軍的槍炮火葯都預先蓋上了防水布,保持完好。於是,當雨停之後,戰爭便成了英軍利用火器對孟加拉人的密集射擊,而孟加拉的部分將領乘機叛變,轉到英國這一邊。
這一戰,英國人以22人死亡、53人受傷的代價,擊潰了孟加拉的7萬大軍(實際上打死打傷500餘人)。
此時,距離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尚有83年。大清國正是乾隆皇帝在位,他對大陸南邊發生的這些事,幾乎是一無所知,而且也根本不想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