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業革命後,英國的鋼鐵發展到了什麼地步
工業革命後,英國的鋼鐵產量大幅度上升,年產量從1萬噸猛增到130萬噸。鋼鐵、無機化工材料、機械等工業產品佔世界總產量一半以上,獲得了「世界工廠」的稱號。這次工業革命,正如1848年《共產黨宣言》中所說的:「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20世紀前半期,則是以核能、飛機、汽車、化工和電子計算機的發明或發展作標志的。放射性材料鐳和釙發現以後,核裂變原理取得重要成果,核能開始被利用;飛機的革新是與航空材料的進步密切相關的;1927~1931年是化工技術發生轉折的時期,繼塑料以後,合成橡膠和合成纖維材料相繼問世,使有機合成材料工業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20世紀初,內燃機技術取得突破,汽車開始大量生產;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發明;1957年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等。
當今世界,我們正面臨著又一場新的技術革命——有人稱之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次革命是以信息科學、材料科學和生物科學為前沿的。世界科技界權威人士認為,這場工業技術革命所帶來的影響和創造的社會財富,將遠遠超過歷次工業革命。
2. 關於19世紀後半段世界鋼鐵產量的問題
1. 在19世紀後半段,世界的鋼鐵產量經歷了顯著的增長,特別是在六大老牌工業國(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中。
2. 1900年,美國的鋼鐵產量為1035萬噸,德國為665萬噸,英國為498萬噸,沙俄為221萬噸,法國為159萬噸,日本為5萬噸。
3. 到1910年,美國的鋼鐵產量激增至2651萬噸,德國為1370萬噸,英國為648萬噸,沙俄為344萬噸,法國為341萬噸,日本為16萬噸。
4. 1913年,美國的鋼鐵產量繼續領先,達到3180萬噸,德國緊隨其後,為1832萬噸,英國、法國、沙俄和日本的產量也有所增長。
5.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各國的鋼鐵產量經歷了調整。1920年,美國的產量保持在4281萬噸,英國為921萬噸,德國因戰後重建產量下降至854萬噸,法國為271萬噸,日本為81萬噸,蘇聯由於革命和內戰,產量僅為16萬噸。
6. 1930年代,全球鋼鐵產量繼續增長,美國產量達到4135萬噸,德國因納粹擴張政策產量恢復至1151萬噸,法國、英國和日本也有所增長。
7.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各參戰國的鋼鐵產量大幅增長以支持戰爭 effort。1940年,美國的產量躍升至6077萬噸,德國為1914萬噸,蘇聯因其戰時經濟體制而產量大幅增長至1832萬噸,英國為1318萬噸,日本和法國的產量也有所增長。
8. 戰後,各國的鋼鐵產量進入了快速增長的時期。1950年,美國的產量達到了8785萬噸,蘇聯因其工業化和集體化政策而增長至2733萬噸,英國、西德、法國和日本也有顯著增長。
9. 1955年,美國的鋼鐵產量繼續領先,達到10617萬噸,蘇聯緊隨其後,為4527萬噸,西德、英國、法國和日本也有所增長。
10. 1960年,美國的鋼鐵產量為9007萬噸,蘇聯因其五年計劃而增長至6529萬噸,西德、英國、日本和法國也有顯著增長。
11. 1965年,美國的產量為11926萬噸,蘇聯為9100萬噸,日本、西德、英國和法國也有所增長。
12. 1970年代,各國的鋼鐵產量繼續增長,但受到1973年石油危機的影響。1971年,蘇聯的產量超過了美國,達到12064萬噸,美國為10927萬噸,日本為8856萬噸,西德為4031萬噸,英國、法國和中國大陸也有所增長。
13. 1980年代,全球鋼鐵產量出現了波動。1985年,蘇聯的產量為15467萬噸,日本為10528萬噸,美國為8006萬噸,中國大陸、西德和法國也有所增長。
14. 1990年,蘇聯的鋼鐵產量為15442萬噸(俄羅斯8962萬噸),日本為11033萬噸,美國為8972萬噸,中國大陸為6635萬噸,德國為4084萬噸,法國為1802萬噸,英國為1724萬噸。
15. 19世紀下半葉,清政府開始發展近代軍事工業,大量進口西方國家的鋼鐵。20世紀初,中國開始建設近代鋼鐵工業,如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
16. 由於工藝水平和統計數據的差異,1900年之前的鋼產量數據較少,且可能存在一些不一致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