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在二戰為什麼能夠最後戰勝德國
在一個優秀的民主制度下,各個行業各個級別的每個崗位上都是本行業選出來的最優秀的人才,因為首相是民選的,他不擔心政變,不需要把絕大多數精力花在權鬥上,可以任人唯賢。在德軍這一邊不斷看到的就是希特勒一次次犯下戰略錯誤,而在英軍這邊,從首相、統帥一級級往下,一直到前線指揮官和工程師,到處都是人才濟濟,各盡其才,每個人都能創造出力所能及的奇跡。
當年德軍合圍敦刻爾克時英國議會裡面還在吵吵嚷嚷爭論不休的這段歷史,充分體現了民主體制在某些人眼裡看來的最大弱點,就是它反應慢,難以形成合力。但這其實恰恰是它的優勢。在這非常充分的討論里,全社會每一個階層每一個團體的代表都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反對任何自己不同意的提案。這樣一來,一旦通過一項議案,全社會必定全力以赴地擁護和執行。當初那些投票反對的人也會全心全意地去執行,因為他們知道議案的通過是因為多數人支持,所以是一個公平的結果,這項決議自己是少數反對派,另一項決議自己就可能是多數支持者之一,作為民主社會的一員,最基本的責任就是去全力以赴地執行公平通過的決議。所以,一旦英國議會通過丘吉爾戰斗到底的提案,英國人民就立即抱成一團,各盡其才,發出驚人的爆發力。
這就是英國可以以劣勢兵力戰勝德國的根本原因。
㈡ 當年二戰後期英國是怎麼擊敗德國的「狼群戰術」的
德國海軍是有一個轉變時期的。一戰時期的德國海軍作為新興的海軍強國,決定於英國一決高下。但是當時德國海軍的戰列艦數量,主炮口徑都比不過英國前無畏艦,也就是說落後了英國一代。德國海軍雖然大量建造,但是數量上仍然無法趕超,但是德國帝國議會批示海軍部,認為要大力建造巡洋艦,戰列艦等大型水面艦艇。但是,但是的德國人卻又非常擔心英國突襲德國海軍基地。這個就要說到哥本哈根式恐懼了,這個網上可能可以查到,就是說丹麥海軍被英國海軍突襲,英國海軍迅速奪走了丹麥海軍的主力部隊。德國海軍非常擔心,每天都擔心,日德蘭海戰的時候,德軍本來可以和英軍一決死戰,因為德國海軍主力艦的力量完全可以重創英國海軍,可惜的是德國海軍竟然不戰而敗,主動自沉撤退。同時,一戰之後航空母艦的發展也告訴海軍,大型戰列艦極易被飛機轟炸而迅速失去戰鬥力。一戰德國戰敗,德國海軍上層非常後悔沒有使用無限潛艇論,凡爾賽條約對德國海軍嚴苛制裁,德國海軍主力艦艇均自沉與蘇格蘭的斯卡帕灣。希特勒上台以後,迅速突破了凡爾賽條約,由於西方大國採取綏靖政策,德國海軍艦隊迅速復興。德國海軍部認為德國海軍大型作戰艦艇在英國海軍航空母艦面前毫無辦法,德國海軍的作戰力量已經無法趕超英國。這個的確,德國被凡爾賽條約拖的疲憊不堪。所以不如打擊英國商船,切斷英國的補給線。所以德國大量建造了U型潛艇。英國是島國,起初因此損失非常大。而英國海軍艦艇也常常成為其打擊對象。後來轉機來了,英國率先把雷達技術運用到了反潛作戰上,英國的作戰艦艇和飛機均配備了雷達,而德國由於終止了雷達研發,潛艇變的非常危險,原本夜晚的時候潛艇可以浮出水面進行充電,但是這時卻也常常被英國的夜航飛機打擊。我想這是英國唯一的辦法,也是最好的,其他因素和戰爭全局有關,特別是後期,德國的軍港多次被空襲,資源供應也開始不足,無法建造更多U型潛艇。現在,歸納一下:
德國海軍輸在了起跑線上,凡爾賽條約的苛刻制裁使得德國的軍事發展長期停滯,海軍無法和英國海軍對抗,潛艇戰是無奈之舉,且數量非常少。因為潛艇部隊沒有在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裁軍之列,德國才得以保存,希特勒執政初期,德國內憂外患,優先陸軍,海軍潛艇並不多,且不先進。
英國率先運用了雷達技術等反潛技術,而德國對此毫無知曉。這是德國海軍狼群戰術損失最大的原因,面對英國海軍和空軍的全方位反潛,德國潛艇處於非常被動的情況。
德國潛艇遠離母港,雖然在戰爭中期,法國一直可以給予潛艇幫助和補給,但是一般都需要潛艇返還母港。潛艇的維修必須在母港進行,德國顯然在這個問題上有弱勢,潛艇往返浪費時間,也增大危險,而英軍則幾小時就可以出動軍艦。
英國間諜的行動。英國的軍情五處專門派出大量間諜,在法國,德國,丹麥,西班牙,荷蘭,挪威等都有分布,他們積極調查海軍基地,了解各種潛艇活動情況。我記得有以為德國海軍元帥都是英國人的線人,還有一些高級官員也負責報告給英國情報,包括德國的軍港基地位置,海軍活動情況,潛艇分布,水雷區分布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整體影響。蘇聯成功擊敗了德軍入侵,向西反擊,英國和美國也紛紛參戰轟炸德國的重要軍事基地和軍工城市。U型潛艇建造受到很大影響,德國為了防範蘇聯軍隊和在西線進攻的盟軍,不得不建造更多的坦克和飛機,以及火箭。潛艇資金大大縮水,所以無限潛艇論逐漸被放棄。
受到戰爭失敗和英國等國家情報人員策動,不少潛艇的水兵產生極大厭戰情緒,極大削弱了潛艇的作戰能力。
德軍潛艇的大量密碼遭到盟軍破譯,這主要得益於諜報人員的功勞,前面也說了,德軍內部的盟軍諜報人員很多。這使得潛艇很容易被打擊,英國船隻也可以避開潛艇封鎖的海域。
戰爭中後期美英等盟軍部隊的軍艦均裝備了深水炸彈和反潛雷達,飛機也裝備了反潛雷達和反潛魚類,英國海軍第一次實現了潛艇反潛戰術,德國潛艇的威脅日益減小了。
概述一下,但是海軍最強的我認為是美國海軍,英國海軍,日本海軍,義大利海軍不算強,蘇聯海軍也不強,德國海軍其實還可以,俾斯麥號戰列艦是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里少於的大型水面艦艇,沉默之後無限潛艇論被更加倚重。
(純手打,務必採納!按照自己的理解概述了德國海軍的總體情況!花了很多時間,希望給分吧!)
㈢ 二戰時期英國打得贏德國嗎
1、首先討論兩國的軍事實力,德國和英國都是當時實力較強的歐洲國家,在歐洲的局勢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在軍力上,雙方各有千秋。德國的陸軍作戰水平要比英軍強,因此才能在法國戰役中將聯軍擊敗,使其潰退至英國本土,而且德軍的優秀指揮官比較多,很好的擴大了德軍的戰果。而英國的很多指揮官作戰指揮能力不佳,而且英國人的不少武器設計思想比較奇特,並不適合實際作戰,也影響了其作戰效果。而英國的家底已太豐厚了,這屬於德國根本無法彌補的問題。這至於扯到當時的英德的政治體制,那更象是意識形象上的假想了。英國擁有廣大殖民地,二戰之前,殖民地體系並沒有被動遙,也因此英國可以從全世界獲得各類物資及人力等等,這都是德國得不到的,自開戰起,德國即被封鎖,失去了大部分的外部物資供應等。從這個角度說,英國在實力上要比德國更強,只是德國經過戰爭初期的一系列勝利,令自已的實力大大增加,從而彌補這一不足。
2、英國的軍事實力強於二戰時德國,從海艦的裝備數量上都高於德國,空軍力量也強於德國,經濟上更是富過德國,英國物資的大後方有諸多殖民地源源不斷地提供,更有美國的大規模援助,英國的軍事實力和經濟,都要比德國強大的多。其實德國納粹騷擾英國有二種原因,德國對於英國背後的美國援助感到十分無奈。但法國的不抵抗,讓希特勒有一種僥幸心理,可邱吉爾就是不買賬。希特勒在無望的形勢下只得放棄。還有一種解說就是欺騙性的戰略方式,針對目標當然是遠東蘇聯。在海戰方面二戰德國的水面艦艇雖然戰鬥力不如英軍,但是水面艦艇部隊的幾艘主力艦牽制了英國海軍大部分主力,像圍攻提爾皮斯和「俾斯麥」號戰列艦,皇家海軍派出了介於其兩倍甚至三倍的實力。正是這樣,英國從歐洲抽不出身,無法支援地中海和亞洲的戰斗。二戰德國的水下潛艇部隊不用說了,實力和戰果居世界第一,
"狼群
"戰術舉世震驚。英國的海軍是世界公認的最強,海軍基礎強大,艦艇數量多,質量也不差,擁有遠洋作戰能力。從海上交鋒情況看,英國海軍占上風!
3、由於英國的工業基礎都在英倫三島,殖民地只有基礎的原材料輸出,所以統一歐洲的德國(蘇聯除外)在技術,工業方面完勝英國,只有原材料方面英國遠勝歐洲但是由前文所知英國的殖民地只有原材料,沒有工業基礎(相比較英國本土與殖民地)所以英國只能將殖民地的資源冒險運往英倫三島,但是面臨德國潛艇的風險最大,畢竟水下殺手誰也不知道什麼出現在什麼地方給予致命一擊這樣一來隨著時間的流逝英國必敗。所以德國實力更強,所以統一的歐洲才能在世界的舞台發出屬於自己的聲音。另外,科技也是關鍵,第一枚彈道導彈,強大的虎式,豹式坦克,先進的U型潛艇等等,這些都為帝國的戰爭締造優越的條件。當然,綜合國力不僅僅只有工業,科技實力,單從這兩者上看,英國已經完敗了。即使是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國在德國的進攻中僅僅堅持了不到兩個月。並且他能集結五百多萬部隊和幾千輛坦克進攻蘇聯,這是英國做不到的。
綜合來看,和英國相比,德國並沒有太多優勢。德國最大的優勢就是其強大的軍事力量,但德國的軍事是建立在提前開動戰爭機器,長期瘋狂追加軍事投入基礎之上的。
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德國的軍事開支遠遠超過英國。即使如此,到二戰前,德國的軍事力量才在部分領域超過英國。比如在海軍方面,德國仍然和英國有著巨大的差距,德國海軍根本無力和英國海軍抗衡,否則不會被英國海軍打的出不了家門口。實際上,即使空軍方面,德國也沒有多大的優勢,否則就不會在不列顛空戰中被英國擊敗。雖然德國陸軍實力超過了英國,但當英國退回本土後,其海軍不是英國人的對手,空軍在英國人手中也沒討到便宜,強大的陸軍只能望洋興嘆,德國拿英國一點辦法沒有。反而是英國利用制海權把德國和義大利封鎖在歐洲大陸。德國沒辦法,只能瘋狂發展潛艇及近海突擊艦和英國人打游擊。至於德國的盟友義大利,同樣被英國海軍按在地上摩擦。不過德國人的狼群戰術也成功的把英國人拖住,硬生生的把擁有上百萬噸軍艦的大英帝國海軍整成了反潛艦隊,讓英國人有勁使不上,到二戰結束也沒有多少像樣的戰績。
㈣ 英國為什麼能在經典的「不列顛空戰」中,完勝德國
20世紀40年代在英國上空發生了第2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的空戰,最終英國獲勝,德國失敗。正是因為英國在工業,經濟,軍事裝備,戰術戰略以及人心方面的優勢,挫敗了希特勒謀求英國的陰謀。
戰爭其實說到最後就是拼後勤,拼補給,拼工業產能,拼資源。英國其實對德國的空襲早有防備,早在20世紀40年代,英國便已經開始加大飛機製造力度,並且增設培訓飛行員,地勤,空勤的學校機構。這樣導致的結果是英國飛機的產能一下子增長了一倍,而且每月可以有將近200名的新進飛行員可以補充部隊。而且當時英國是老牌的殖民主義國家,又是工業革命起源地,在經濟以及工業上,英國都有和德國叫板的資本。
而從戰術上來講,當時英軍在防空作戰當中採取了,統一指揮,重要目標集中防守的戰術思想,並結合英軍雷達方陣,高射炮,防空氣球等多項防空設備,最大程度上遏制了數量占優的德國空軍。而且在德國空軍8月份之時,曾有一次重大戰術失誤。德國空軍為了報復當時英軍空襲柏林的行為,放棄了當下正在轟炸英國飛機製造廠以及空軍基地的軍事行動,轉而開始空襲倫敦。這樣錯誤的戰術,最終導致英國空軍迅速恢復戰力,讓德國與勝利失之交臂。
綜上所述,英軍能夠獲取不列顛空戰的勝利,是一件客觀與主觀交織,偶然與必然互相作用的產物。大不列顛空戰的勝利打破了希特勒以及德國不敗神話,保住了反攻德國的歐洲基地,全面提升了同盟國低落的士氣。
㈤ 英國二戰對抗德國是如何反敗為勝的
1、英國二戰期間,本土只是遭受轟炸,未曾有地面部隊入侵。所以戰敗這個定義不準確。
2、英國反敗為勝主要是不列顛空戰。熟悉的人都知道,德意志斯圖卡俯沖攻擊機和一些戰斗機本就不是英國飛機的對手。況且德國本身也沒能堅持針對英國機場等軍事目標持續打擊,再況且德國是跨海作戰,很多飛機過了英吉利海峽就已經油料不足。
3、德國最終對於英國有兩次不太光彩的失敗。一次是不列顛空戰的被迫停止,一次是俾斯麥最終被擊沉。
㈥ 一戰時期英國打敗德國靠的是自己還是美國
進入二十世紀以後雖然英國開始舉罩衰落,但是在一戰時期英國仍是世界老大,總體國力也是高於德國的,但已經相差不遠,德國靠的是陸軍,英國靠的是海軍。一戰美國參戰之前,英鬧笑法聯軍和德軍處於焦灼狀態,誰也無法突破對方的防禦,但是英法卻有外援,但是德國連殖民地的支援都過不來,英國的海上封鎖非液答含常牢固,美國看到這點,才支持英國。可以說,打敗德國是美國人幫助英國的,但是美國人只站在強者的一邊,所以說,你沒實力,美國根本不鳥你,英國能封鎖德國的德國無計可施,這就是實力,德國做不到。就算美國不支援,英國還是可以拖死德國的,英國的殖民地可以源源不斷的支援人員和物資,但是德國只能等死。